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79533
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http://www.100md.com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方世平 查仲玲

    单位:

    关键词: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000319 药物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ADR)很普遍,其类型也多种多样。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所收到的报告表明:1997年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ADR约占10%。在这些反应中,有些是可以预见的A类反应,例如地高辛及抗心律失常药,但也有许多是不可预见的反应,如细胞毒制剂多柔比星(阿霉素)。有些ADR常对生命造成严重或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注意。

    1 药源性心律失常

    1.1 易感因素

    潜在的心律紊乱(尤其是窦性心动过速或纤颤);左心室功能不全;心脏病前期;机体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K+和低Mg2+血症)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血浆水平过高。
, 百拇医药
    1.2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症状与体征

    少数病人发生时可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发生头昏、晕厥、虚脱、心律紊乱、心悸。

    1.3 能引起QT间期延长及心律失常的药物及药物相互作用

    ①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索他洛尔、奎尼丁、丙吡胺;

    ②抗感染药:红霉素、氯喹、喷他脒;

    ③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能增加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血浓的药物:西沙必利、克拉霉素、红霉素、氟康唑、酮康唑、氟伏沙明、奈法唑酮、喹啉、茚地那韦、利托那韦和沙喹那韦等。

    ④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剂、氯丙嗪、氟哌啶醇、碳酸锂、硫利哒嗪、匹英齐特、舍吲哚(Sertindole)。
, 百拇医药
    ⑤其它药:西沙必利、普罗布考、罗特地林和他克莫司(Tacrolinmus)。能增加西沙必利血浓的药物:大环内酯类、阿唑类抗真菌剂以及其它细胞色素P450系统酶抑制剂。

    1.4 机制

    药源性心律失常,主要为QT间期延长,即心室复极化延长,继而在ECG上心电轴扭转,即所谓的尖瑞扭转型室速。当QT间期延长至550ms以上就可发生心律失常。

    ①抗心律失常药通常是由于剂量过快使血浓增加而引发心律失常。临床上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可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约为5%~10%。尤其有一个以上易感因素存在时更易发生。②抗组胺药:1989年首先报告特非那定过量引起尖瑞扭转型室速。特非那定几乎完全在肝内代谢,如果使用抑制其代谢的药物,如酮康唑或者病人患重症肝炎,则其血浆水平大增,从而干扰心室的复极化过程致心律失常。阿司咪唑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相同。③抗精神病药:也主要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如吩噻嗪等,而且可引起突然死亡。硫利哒嗪大于100mg时可致QT间期延长。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减慢心肌传导速率,可增加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④西沙必利: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系统CYP3A4代谢,如果与该酶抑制剂共用时则可增加其血浓水平,从而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此外,西沙必利剂量不能大于40mg/d。
, http://www.100md.com
    1.5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1.5.1预防

    ①上述药物慎用于易感人群;②避免上述已列举的不合理联合用药;③按用药原则和病人的特点严格控制有关药物的剂量。

    1.5.2 处理

    ①立即停止可使QT间期延长药物的使用;②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心脏起博来控制心率;③如果血浆Mg2+水平低下,输入硫酸镁,可终止心律失常,即使血浆Mg2+正常,也应给予硫酸镁;④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否则,适得其反,使心律失常加重。

    2 药源性心房纤颤

    2.1 易感因素

    甲状腺毒症、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和有关药物的使用。
, 百拇医药
    2.2 症状和体征

    疲劳、心绞痛、呼吸困难和心悸。然而,某些患者可无症状,而在监测脉博时发现。

    2.3 能引起心房纤颤的药物

    乙醇、儿茶酚胺(大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曲唑酮、氟西汀以及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2.4 机制

    药物引起心电活动紊乱。由不规则的紊乱和不同步心房电活动导致不规则的室性反应。也可能是由于药物直接对心肌的作用。如:乙醇。

    2.5 防治

    2.5.1预防

    ①有易感因素的病人慎用上述药物;②使用上述有关药物,大剂量时要仔细观察;③改变生活方式,如戒酒等。
, 百拇医药
    2.5.2 处理

    ①立即停止被怀疑药物的使用;②使用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节律。必要时,使用阻滞房室节传导的药物,如地高辛、维拉帕米成β-阻滞剂。

    3 药源性心动过缓

    3.1 临床特征

    心率低于60次/min。心动过缓常无症状,除非心率很慢时可出现眩晕、晕厥和疲劳。

    3.2 能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

    β-阻滞剂、卡马西平、可乐定、地高辛、地尔硫、维拉帕米、H2-受体阻滞剂和紫杉醇等。

    3.3 机制
, http://www.100md.com
    药物影响心脏博动的发生和传导的某些机制尚不清楚。β-阻滞剂主要是阻滞交感神经对心脏β受体的刺激而致窦性心动过缓,而维拉帕米、地尔硫、地高辛等引起房室阻滞,β-阻滞剂也有相同作用。因此,β-阻滞剂伍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可致严重的心动过缓。

    3.4 防治

    3.4.1预防

    ①避免联用上述药物;②对潜在的心脏病患者慎用已明确对心血管系统有副作用的药物;③不用能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

    3.4.2 处理

    ①停止使用被怀疑的药物;②当心率小于50次/min,同时血压降低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如阿托品无效时行心脏起博治疗;③需住院严密监测ECG;④纠正电解质紊乱。
, http://www.100md.com
    4 药源性心衰

    4.1 临床特征

    急性心衰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过低;慢性心衰表现为意识模糊、疲劳、踝水肿、头昏、心悸、呼吸困难、喘息、胸部不适及咳嗽。

    4.2 能引起或加重心衰的药物

    抗酸剂(含高钠)、抗心律失常药、蒽环类细胞毒剂、β-阻滞剂、地尔硫、硝苯地平、维拉帕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以及可以引起高血压的药物。

    4.3 机制

    药物引起或诱发的心衰主要是增加血容量,使前负荷增加。静脉输液过量为最常见引起心脏前负荷增加的原因。增加血管阻力而致后负荷增加,或者引起心功能不全而致心衰发生。例如:盐皮质激素,NSAIDs和甘珀酸引起的水钠潴留,形成水肿,使心衰恶化。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致肺水肿也致心衰。此外,凡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对心肌有毒性或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均有致心衰的可能性。过去认为β-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博出量减低,会使心衰恶化。但最新研究表明:某些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能改善左心室功能,但必须仔细选择病人和适应证。某些钙通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以维拉帕米抑制心脏作用最强,地尔硫及硝苯地平次之,一旦出现心衰,必须立即停药。
, http://www.100md.com
    4.4 处理

    ①慎重使用上述药物。②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使用被怀疑的药物。③使用利尿剂,及ACE抑制剂。

    5 药源性高血压

    5.1 可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新福林、环孢素、皮质类固醇、α-干扰素、红细胞生成素、酮康唑、吗氯贝胺、纳络酮、NSAIDs、雌激素等。

    5.2 机制

    环孢素可能是增加血管阻力和减少钠排出而致高血压,在儿童及肺移植病例表现更为严重。

    6 药源性心肌毒性

    6.1 可能引起心肌毒性的药物
, http://www.100md.com
    安吖啶、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氟尿嘧啶、伊达比星、米托蒽醌、紫杉醇以及α-干扰素等。

    6.2 机制

    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使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致心肌收缩功能紊乱。因此,一般来说其损害大小有剂量依赖性。例如:蒽环类细胞毒性药物和α-干扰素。据报道:蒽环类引起的心肌毒性而致充血性心衰,大约60%是可逆的,但其心脏功能受到限制。多柔比星引起的严重心脏毒性是不可逆的。

    6.3 防治

    ①在心功能严格控制下使用多柔比星,其累积剂量不应大于450~550mg/m2。②有心脏病史者使用干扰素应极其小心谨慎。③纵隔放射治疗者、女性、老人、儿童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避免使用多柔比星。

    7 药源性心肌缺血
, 百拇医药
    7.1 临床特征

    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窒息感或紧缩感,可放射到上臂、背、颈和颌部。严重者可致心肌梗死和突然死亡。

    7.2 可能引起心肌缺血的药物

    腺苷、苯丙胺、β-激动剂、β-阻滞剂(停止使用后)、咖啡因、双嘧达莫、麦角胺、硝苯地平(短效)、氟脲嘧啶、茶碱、维拉帕米、甲状腺素、长春新碱和长春碱等。

    7.3 机制

    ①β-阻滞剂突然停止使用可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这是因为突然停药后心率增加,心肌氧耗增加,心肌细胞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心肌细胞内pH下降,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受损。这与β-激动剂作用相同。②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突然扩张致反射性心动过速,进而使心肌氧耗增加。短效硝苯地平能增加死亡率。③抗代谢细胞毒剂:如氟尿嘧啶,用于冠心病或放射治疗患者,易引起ECG改变(80%),引起心肌缺血。一般在静注的数h至18h内发生,停用氟尿嘧啶后数h给予镇痛剂和(或)硝酸酯制剂后亦可使心绞痛缓解。发生率为10%,但机制不清。
, 百拇医药
    7.4 防治

    ①高血压病人应使用长效硝苯地平。②冠心病和放射治疗者使用抗代谢剂应小心谨慎。如引起心绞痛后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给予镇痛剂和硝酸酯类。③甲状腺使用初始剂量应小,每日25μg或隔日50μg,以后每4周增加1次剂量至需要的维持剂量为止。

    8 药源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8.1 易感因素

    严重静脉曲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创伤、手术或长期卧床的病人以及有深静脉栓塞(DVT)和肺栓塞(PE)家族史患者。

    8.2 临床特征

    血管突然被栓子或血块阻塞。小腿或大腿疼痛伴发热发红及肿胀。如部分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可致PE,而出现气急、胸痛、虚脱、动脉循环血栓脱落,进入外周动脉既可致下肢动脉栓塞,也可发生脑栓塞而致中风。
, http://www.100md.com
    8.3 可能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

    口服避孕药(COCs):去氧孕烯、孕二烯酮以及妇女用激素替代疗法(HRT)中的药物。

    8.4 机制

    COCs对血压、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糖和脂肪代谢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从而致血栓形成。详细机制尚不清楚。

    8.5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口服COCs所致DVT的危险大于吸烟、肥胖、DVT家族史以及遗传性血液病。最近四组欧洲的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发生DVT危险大约增加2.7~4.5倍。服用去氧孕烯和孕二烯妇女的静脉栓塞发生率为每年30/106人不服避孕药的妇女为每年5~11/106。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发生静脉栓者比非HRT妇女高2~4倍,但HRT停止后,其危险就消失了。

    9 药源性瓣膜病

    药物可引起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疾病。最早报告麦角胺可引起心脏主动脉瓣膜病。最近报道了减肥药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可引起心脏瓣膜(如二尖瓣)伸长、增厚、变白及翻转,从而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治疗须外科作瓣膜置换术。为此,英国已将食欲抑制剂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从市场上撤销。

    (2000-04-19收稿 2000-06-19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