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海军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9607
入伍训练致足踝部疲劳性损伤的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海军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魏立群 任木君 李学东

    单位:解放军37971部队卫生队,上海市 200940;任木君 解放军37970部队卫生科;李学东 解放军37970部队门诊部

    关键词:训练;足踝部;疲劳性损伤

    海军医学杂志990240 摘要 作者对1996年~1998年度新兵在入伍训练时发生的足踝部疲劳性损伤的1 957名伤病员作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足踝部训练伤的发生机理及致伤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供在以后的军事训练中参考。

    新兵入伍训练是由民到兵的一个转变过程,由于紧张单调而又重复机械的训练,新兵出现下肢足踝部伤痛的病例已经成为新兵入伍训练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对我部三年来新兵训练情况与特点作一回顾性总结与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调查对象 本文1957名足踝部疲劳性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入伍新战士,年龄17~20岁,其中18~19岁占92.7%,农村籍战士与城镇籍战士之比为1∶0.87。

    1.2 调查方法 以各学员队为单位调查发病人数,并逐一登记其发病时间、患病肢体及部位,了解各队训练项目、强度、学时等,最后将发病时间和发病人数绘制成曲线,用直线相关回归的方法,分析发病人数与训练项目及时间的关系。

    2 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某大队10个学员队总人数为2 350名,发病人数为1 957名,占总人数的83.28%。其中左踝部损伤者904名,占46.19%,右踝部896名,占45.78%,双踝部157名,占8.02%;外侧损伤1 259名,占64.33%,内侧698名,占35.67%。发病时间均在开训后不久,第15~25天为高峰期,尤其进入正步训练科目后,由于正步的动作特点,下肢踝关节的过度跖屈(背伸)活动及动作的单调重复,导致踝关节周围组织疲劳性损伤,故发病人数呈峰状递增,30d后逐渐下降。发病部位的特点:足踝部踝关节处肿胀疼痛,晨起踝关节活动时有僵硬,检查时足踝肿胀部张力较高,皮温略高,且压痛较为广泛而明显,大部分病人无叩击痛。疼痛主要以跟腱两侧,内、外踝处较为常见,其中以外踝居多,跖屈、背伸欠佳,内外翻旋时有限制,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休息后再活动时症状加剧,一般不伴有全身不适及体温升高等症状。X光片检查,软组织肿胀明显,骨质一般无特殊改变,症状严重时偶有局部骨膜反应或骨质裂纹等X光片的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略有偏高,但血沉均正常。
, 百拇医药
    3 治疗与愈合

    足踝部的疲劳性损伤,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适当调整训练强度,休息数日后症状即可缓解与消失,部分较严重的病例应予抬高患肢和卧床休息,并应用弹性绷带作适当加压包扎,这样既有保温的作用,又使损伤的足踝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与制动。对症状特别严重者施以理疗、药物外敷及口服消炎镇痛药等对症处理,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水肿的消退。对X光片提示有应力性骨折者,除上述治疗外,给予小腿石膏托固定4~5周即可。本文1957名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均获痊愈,并未出现不良后遗症。

    4 讨 论

    4.1 踝关节损伤的内在因素 影响踝关节运动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骨质因素。踝关节是由胫腓骨远端及距骨所组成,距骨的后结节尤其是后外侧结节往往撞顶着胫骨面的后缘,有时后外侧在踝关节过度跖屈时,便易被折断,造成关节的不稳定与疼痛。(2)关节囊与韧带的因素。踝关节周围被关节囊所包围,当足踝关节处于直线或近似直线时,踝关节的前关节囊和侧副韧带的前部纤维同时起到限制踝关节过度跖屈的作用,久而久之将会引起局部损伤的积累而引发足背部的疼痛,尤其是晨起的僵硬。(3)肌肉因素。足踝部的肌肉组织虽然不如其他部位丰富,而且在踝关节活动中仅起一个辅助作用,但当足踝伸屈时,具有强力活性的伸屈肌阻力,首先起到限制其过度活动。若肌肉一直处于疲劳状态,将会造成积累性损伤而致足背部的肿痛,且时间越长,疼痛越烈。
, http://www.100md.com
    4.2 踝关节损伤的外在因素 从本文资料中获悉,新兵足踝部损伤的发病率呈大幅度增高,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点:(1)从兵员成份看,独生子女、城镇兵日益多,由于其平时不注重相应的体能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开训后不能立即适应部队紧张而单调重复的训练,尤其是正步训练的动作特点要求足背面与踝关节的胫前远端呈直线或近似直线,使关节囊、肌腱、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极易造成劳损积累而发病。(2)从发病的部位看,均发生于足踝部,这是由于踝关节长时间置于一个单调僵直的活动与静止的交替状态。从本文资料分析可知,足踝部损伤的发病率为83.28%,其中外踝损伤占64.33%,远高于内踝,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全军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调查所示的足踝部损伤的发生率48.35%及外踝部68.69%。这可能除与训练场地及一些训练方法有关外,尚与踝关节的解剖学因素有关。足踝部是人体与地面接触的枢纽,新兵入伍训练时下肢动作均离不开足踝部协调运作,因此,足踝部极易受损伤。另外内踝的位置较外踝为高,极易导致踝关节结构的不稳定,且外踝的腓侧副韧带较内踝的胫侧副韧薄弱,如训练中稍有不慎,也极易引起撕裂性损伤。(3)从发病时间看,多数在开训后2~4周内发病,约占90%以上,说明新兵开训初期对训练动作要领的掌握不熟练、不协调,对训练场地适应性较差,极易造成足踝部的损伤,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损伤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较重的症状,尤其随着训练负荷的递增,骨细微损伤的累积发展,甚至可发生应力性骨折。(4)部队训练人员经常超负荷加重训练量,重复单调训练内容,尤其是长时间静止站立,踝关节得不到充分休息,也是促使大批人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5)气候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兵入伍训练大都处在冬季进行,新兵训练时又统一着解放鞋,使足部温度降低,血液循环迟缓,加速了踝部水肿、损伤的形成与发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往往在开训4周后,大部分伤病员的症状得以恢复与缓解,而且新发病病员寥寥无几。通过调查发现,4周后科目主要不是正步训练,而是一个综合训练,所以足踝关节的活动有所减少,且大多数新兵对训练强度、动作要领、场地等有所适应,故发病率有所下降。
, 百拇医药
    5 预防措施

    5.1 对新战士进行卫生宣传及健康知识教育,使每个新战士了解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在思想上有准备,行动上有预防。

    5.2 加强教官队伍建设。目前多数教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训练质量与效果,忽视训练伤的预防。因此,对他们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使其科学安排训练内容,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超负荷的训练强度过于集中,可穿插其它小运动量课目的训练,掌握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训练量的原则,使新兵逐渐适应,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疲劳性损伤的积累,有效地克服训练中容易致伤的内外因素,降低训练伤的发病率。

    5.3 提高军用鞋本身的防护性能。以色列学者F ineston等认为,改进战训鞋的功能,能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因此训练中以穿灵活、大小松紧适宜、具有防滑及减少足和地面冲击的鞋较好,这一点有待于军需部门的不断摸索与改进。
, 百拇医药
    5.4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由于此类损伤大多属于积累性损伤,早期由于症状较轻,出于新战士的心理因素,往往坚持训练而延误早期治疗的时机,严重的将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故平时应在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训练伤防治小知识教育,增加广大官兵在训练中的防伤及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预防疲劳性损伤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加强自身体能锻炼,提高肌肉、肌腱、关节的韧性及抗疲劳性,也是减少疲劳性损伤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足踝部损伤是在军事训练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受伤后除骨折外其它不论损伤程度及具体部位,均按扭伤对症处理,认为此损伤是“小伤小病”,一般都能不治自愈。诚然大多数是踝部扭伤,未严重伤及骨质和主要韧带,经数日数月的停训,均可自愈。但如果忽视诊治,严重者将会导致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形成,影响足踝部的功能,甚至可以致残,因此对足踝部的训练伤应强调认真的预防和诊治。

    (收稿:1999-07-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