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80136
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http://www.100md.com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何 蕴 李伟建

    单位:何蕴 李伟建(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开封 475000)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细胞分类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990233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取脑脊液1~2ml,先取0.5ml放在血细胞计数器内算出每例患者的细胞数。再取脑脊液1ml,经粟氏FMU-5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10min,标本晾干后再进行瑞-姬染色法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有3个特征演变过程。①6~7h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反应,72h后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d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③3~7d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4~28d逐渐达到高峰。结论:脑脊液细胞学观察有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出血过程监测、判断病程、推测出血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 R741

    为了进一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的变化,作者对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阶段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护和预后估计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男13例,女12例,均经临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CT确诊。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0.8岁。病程6h~28d。3d以内13例,3~7d7例,14~28 d5例。起病方式:以头痛、呕吐起病16例;颈部疼痛2例;以意识障碍起病8例。伴动眼神经麻痹2例;脑膜刺激征24例,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头颅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脑池、纵裂池及脑室高密度区。其中3例在发病后10~14d再次出血,经临床、CT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于入院1~3d做首次腰穿检查,二次腰穿者11例,三次腰穿5例。共检查脑脊液47份,其中病程24~72h20份,3~7d12份,14~25d15份。在常规腰穿下取新鲜脑脊液1~2ml,先取0.5ml放在血细胞计数器内算出每例患者的细胞数。然后再取脑脊液1ml,经粟氏FMU-5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10min,标本晾干后再进行瑞-姬染色法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一般为100个细胞),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

    2 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在不同时期有三个特征性演变过程。①6~72h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反应,72h后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d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③3~7d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4~28d逐渐达到高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病程的SAH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 病程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份数

    脑脊液细胞学分类(%)平均值

    中 性

    粒细胞

    淋巴

    细胞

    激活

    淋巴

    细胞

    单核

    细胞

    激活
, 百拇医药
    单核

    细胞

    含铁血

    黄素吞

    噬细胞

    红细胞

    吞 噬

    细 胞

    嗜酸

    细胞

    浆

    细胞

    24~72h

, http://www.100md.com     13

    20

    45.0

    28.7

    11.6

    8.2

    6.1

    0.2

    0.15

    0.0

    0.05

    3~7d

    7

, 百拇医药     12

    11.9

    54.7

    8.9

    10.6

    11.1

    1.0

    1.7

    14~28d

    5

    15

    1.4

    58.0
, http://www.100md.com
    20.6

    9.8

    6.2

    3.7

    0.0

    0.2

    0.0

    3 讨论

    3.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程对脑脊液细胞学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软脑膜,将出现脑脊液一系列细胞学变化,根据本组病例在不同时期的细胞学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数小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最高达72%,在24~48h达高峰,72h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d脑脊液中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这是为清除脑脊液中红细胞及其分解产物而出现的一组特殊细胞[1]。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尤其是激活淋巴细胞。有大量的红细胞粘附在单核细胞表面,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红细胞在吞噬细胞内褪色、变型和溶解。③3~7d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其中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的出现更具有诊断价值。本组中14~28d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逐渐达到高峰,在脑脊液中存在时间较长。据报道当病程几周,甚至几个月后脑脊液和白细胞均已正常,但仍可查出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2]。此期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仍明显增高。
, 百拇医药
    3.2 有助于判断病程、愈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也有助判断出血的病程。从本组的脑脊液细胞学标本分析看,吞噬细胞一般分别于发病后3~7d、14~28d内相继出现,而穿刺误伤性出血脑脊液中不会立即出现吞噬细胞,虽然有大量的红细胞,但无中性粒细胞增多,故对病理性出血和穿刺误伤性出血所得的血性脑脊液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如脑脊液中的新鲜红细胞和各类吞噬细胞逐渐消失,提示出血已停止。本组3例患者在发病后10~14d再次出血,脑脊液中再次出现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再度增高,并在不同或同一吞噬细胞胞浆内可见新鲜的红细胞和结构不清的红细胞,提示出血复发。

    3.3 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初起时,体温常可正常,24h后逐渐出现中度发热,可能由于出血直接影响下丘脑或动脉痉挛间接影响下丘脑所引起。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增高,并出现中性粒细胞反应,此种改变一般在3d后减少,7d后逐渐消失,此时应与颅内感染鉴别。颅内感染除在临床表现与体征上鉴别外,脑脊液细胞学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并可见中毒颗粒,非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中性粒细胞可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动态观察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栗秀初,邓艳春,赵丽,等.中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与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展望.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77

    [2] 孙柏松.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脑脊液学与临床杂志,1996,1: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