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80362
放射生物学与实验血液学家——吴祖泽院士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贺福初

    单位:贺福初 (北京,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 100850)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980601

    吴祖泽生于1935年10月,浙江镇海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73年赴英国帕脱森肿瘤研究所进修实验血液学,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全军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百环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 百拇医药
    吴祖泽致力于放射生物学与造血细胞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系列成就。1975年起在我国引入和传播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1978年,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撰写出版了长达30多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我国第一本介绍血细胞生成动力学与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专著。1988年,吴祖泽主编出版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一书,对于普及和推进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是我国实验血液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六十年代初,他就撰写了“脱氧核糖核蛋白中脱氧核糖核酸的辐射敏感性”与“从辐射化学观点谈生物大分子辐射损伤机制”等早期论著。并建立了“电流滴定法测定胱胺与半胱胺”的实验方法,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研究体液中微量巯基药物浓度的准确、灵敏的测试技术,完成了“血液对巯基化合物氧化速度的影响”、“半胱胺酸在血液中消长速度的研究”等课题,在完成巯基药物的抗放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在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是很少的,目前还不能从形态上确切地认识它们,因而,不能直观地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吴祖泽采用天然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结合单个脾结节转移技术证实了骨髓细胞在照射小鼠脾脏上生成的脾结节是起源于单一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结果,这类细胞不仅具有重建髓系细胞的功能,而且具有重建淋巴细胞的功能,澄清了多年来文献中有关脾结节生成细胞性质的争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分子进化与造血细胞发育的相关性,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的科学依据,他领导的“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与动力学研究”课题,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百拇医药
    吴祖泽对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恢复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在低剂量率γ射线连续照射下骨髓造血损伤研究中,首先发现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存活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6%,然而有核细胞数量却为正常的35%的事实。他全面测定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长速率以及造血细胞的动力学参数。较全面地阐明了在低剂量率γ射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的双相特征的机理。首次系统地揭示了“低剂量率X或γ射线连续照射下、引起动物辐射死亡所需要的累积剂量比较大剂量一次急性照射要高许多倍”的损伤机理。从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的辐射损伤研究中推测了对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即在低剂量率γ射线连续照射过程中,以及停止照射后的造血恢复过程中,在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的状态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造血功能的进一步衰竭、白血病发生率的提高和动物死亡率的增加。这些动物观察结果已在以后的几起急性或慢性照射引起的事故性放射病人的病程中证实。例如,1985年在一起事故中,由于误将一枚370 GBq的铯-137放射源置于卧室中,致使一家3口人长期接受慢性γ射线照射达150天之久,总照射剂量估计在8~15 Gy。在停止照射后4~7个月期间,吴祖泽等测定了病人骨髓CFU-GM,发现其产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的功能明显受损,且二者受损程度随累积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加重。一例年轻患者,6个月后造血功能趋向恢复;另两例的造血功能则长期处于受抑状态,其中一例于停止照射后700天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这些人体资料验证了他们在动物实验中的观察结果。
, http://www.100md.com
    1978年吴祖泽等比较了人、狗、豚鼠和小鼠骨髓粒系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发现它们与动物的辐射耐受性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反映了多种动物造血干细胞的不同辐射敏感性可能是造成动物具有不同辐射耐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阐明不同种属动物具有不同辐射耐受性的机理提供了一个根据。5年后,西德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引用和验证了吴祖泽等的研究结果。以西德Wichmann等著的《细胞增殖的数学模型》一书为例,其中引用吴祖泽发表的论文就有16处之多。

    吴祖泽在胎肝细胞性能与移植的实验研究中,完整地提出了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准备。他首先发现4~5月龄人胎肝中存在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且此类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以此为理论依据,1980年吴祖泽与307医院合作,成功地为一例遭受急性大剂量辐射损伤的事故病人作了胎肝移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他撰写的“人胚胎发育中肝脏粒系造血祖细胞与T淋巴细胞”一文在《中国科学》发表后,受到国外同行重视。1984年吴祖泽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胎肝移植会议,报告了“胎肝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章被收入1985年美国出版的《胎肝移植最新进展》一书。1986年吴祖泽又应邀参加了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胎肝移植会议,作了题为“胎肝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专题报告,首次提出了胎肝细胞中存在的一类造血刺激因子是胎肝细胞输注的有效成分的观点,受到与会同行学者的重视。亚洲医学新闻撰文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此外,他们开展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与大容量骨髓的体外净化技术推进了国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应用。
, 百拇医药
    人体对电离辐射的近期反应是造血功能的严重破坏,在远后效应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白血病与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同时白血病又是威胁青少年和儿童生命的恶性疾病。国内每年白血病的发生数约为40 000例,死亡率在15~44岁年龄组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提高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及先天性免疫异常病患者治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通过移植前对患者所作的全身大剂量的辐射杀灭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预处理,也为在平时了解人的急性放射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积累对核战争或核事故中放射病人的治疗经验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病例。八十年代初期,他积极牵头组织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协作攻关,主编并出版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一书,为普及与提高对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水平作出了贡献。

    1988年吴祖泽在国际大剂量辐射生物效应会议上作了题为“长期低剂量率γ射线连续照射对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的辐射损伤与恢复”学术报告,受到日本、英国、美国、西德等与会专家的很高评价,赞扬吴祖泽在这一领域中作出了贡献。1988年吴祖泽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
, 百拇医药
    八五期间,吴祖泽组织实验血液学研究室申报并获得二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过共同努力,陆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低分子抑瘤物净化白血病细胞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与“新型肝细胞生成素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分别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在以上基础上,研究室在九五期间进一步申请到三项863计划项目和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百特公司亦斥巨资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进行科技合作。

    吴祖泽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二百余篇论文,著有“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并主编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血液生理”等专著。他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9名和进修生数十名,其中许多人已经取得高级技术职称,并成为本研究领域的中坚或骨干。198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病理生理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吴祖泽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吴祖泽领导的科研工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的奖励,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十八项。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199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收稿:1998-08-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