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0280875
《金匮要略》浮脉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刘伏明

    单位:刘伏明(湖北省钟祥市卫校附院 钟祥 431900)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627 中国图书分类号 R253

    《金匮要略》浮脉用法,约可概括为:用浮脉阐发病机、指导辨证,一脉主多病;以浮脉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金匮要略》全书共23篇,涉及浮脉的有15篇,其中浮脉单脉19条,兼脉29条,计48条。有浮脉见于寸口、趺阳或见于三部中某一部的。

    1 以浮脉阐发病机

    用浮脉阐发病机,寓病机于脉象之中,启示医者通过脉象揣测病机。

    1.1 阐发“脾约”病机
, http://www.100md.com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1]”趺阳脉候脾胃之气,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涩脉不流利为阴脉,主脾脏津液不足,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偏走小肠而出现,“小便数”、“小便坚”的脾约证。

    1.2 阐发“胃反”病机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口胃反。[17]”胃为阳上,脾为阴上,胃宜降则和,脉浮则胃阳升而不降,所以“浮则为虚”;脾宜升则健,脉涩脾阴伤,脾胃两虚,升降失常,于是形成胃反。

    以上两条,脉象相同,而病机迥异,此仲景师脉学深奥处也。

    1.3 阐发消渴病机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13]”趺阳脉浮为胃气有余,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小便频数而成消渴病。
, 百拇医药
    1.4 阐发黄疸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5]”寸口脉浮,为风为热,脉缓为湿之征,湿热熏蒸,发为黄疸,此条与《伤寒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吻合。

    2 以浮脉指导辨证

    2.1 指导辨表里

    在全书具有纲领性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第十四篇中说“治风水,脉浮为在表”;第十五篇中说“尺脉浮为伤肾”,三条原文论述同一条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不相同。浮脉一般主表,尺脉浮主里,多主肾虚,一般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

    2.2 指导辨虚实
, 百拇医药
    ①主虚:“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博,邪在皮肤,浮者血虚……[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一病,以内因血虚为主,外中风寒为诱因。尤在泾曰:“浮者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不足,为血虚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17]”;“脉浮者,里虚也[6]”;“劳之为病,其脉浮大[6]”;说明阴血不足,阳气浮于外,故脉浮。②主实:在论述脾约证和消渴病时说“浮则卫气强”、“浮则为气”,均为胃热气盛。在论述历节病曰:“浮则为风”;风水“水之为病……浮者为风”;瘾疹“脉浮而洪,浮则为风”。第一篇论述五邪中人的变化时曰“风令脉浮”。四者皆论述浮脉主风邪,为实。

    2.3 指导辨寒热“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热……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14]”,以及与前所述“浮则胃气强”、“浮则为气”均主热。

    3 浮脉所主病证
, 百拇医药
    一脉主多病是《金匮》脉法的特点。综观全文,浮脉所主病证甚多,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3.1 主水气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病,恶风[14]。”“太阳病,脉浮而紧……此为风水[14]。”“皮水其脉亦浮[14]。”风水与肺关系密切,风邪袭表故脉浮,皮水者水行皮中,皮与肺合,病亦见脉浮。

    3.2 主风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2]。”两者均风湿而见表虚;前者风湿在表,故脉浮,表气虚,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后者风湿痹看肌表,脉浮虚示表阳虚,重用附子温经助阳。
, 百拇医药
    3.3 主宿食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10]。”宿食多由饮食不节、停滞不化所致,由于宿食内积,气壅于上,所以在寸口出现浮大脉象。

    3.4 主瘾疹

    “脉浮而洪,浮而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14]。”此处的“风”指外感风邪,故脉浮;“气”指素有郁热,故脉洪。此条文原为论述风水产生的病机,“气强则为水”、“风强则为瘾疹”。正如陈修园曰:“全篇从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

    3.5 主妄行独语证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5]。”无寒热而脉浮,说明是外无邪,为血虚生风,风热内扰,故神明昏乱而妄行独言。
, 百拇医药
    3.6 主虚劳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6]。”三条原文,其病机为阴虚、血虚、精虚等虚劳证。阴血虚于内,阳气浮于外,故见浮脉。

    4 以浮脉指导治疗

    中医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当证不明时,取决于脉。

    4.1 提示病位在表用汗法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15]”黄疸的正治法是通利小便以排除湿热,脉浮为湿热黄疸初起在表,当以汗解之。

    4.2 判断病位在上用吐法
, 百拇医药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15]”“疟脉自弦……,浮大者可吐之[4]。”“其脉浮者,自吐乃愈。[11]”三段原文,均以浮脉提示病位在上,当用吐法。

    4.3 指导表里同病用双解法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7]”咳乃寒邪迫肺,肺脉主浮近乎表。方中麻黄、杏仁、 厚朴宣肺解表降逆,小青龙加减温肺,合奏表里双解之效。“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7]”“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7]”两段原文病理机制相同,俱属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之证。不同的是前条为外感风寒,后条为外感风热,前者饮甚于热,后者热甚于饮。均有浮脉指导表里双解治疗。所以唐容川谓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征亦易一药”是完全正确的。
, http://www.100md.com
    5 以浮脉判断预后

    《金匮》用浮脉判断预后,包括辨病愈、辨变证、辨死生三个方面。

    5.1 辨病愈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11]”心中寒证,寒邪外束,出现类似蛊注的病证。若脉浮,为病在上焦,当以吐解,自吐乃邪从上越,病当自愈。

    5.2 辨未愈

    “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尺脉,主肾,内寓相火,尺脉浮为肾虚火浮,热必迫血妄行,故知衄未止。

    5.3 辨变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囿脓血。[17]”下利本为里证,若属虚寒,则脉当沉迟,今“寸脉反浮数”,寸脉属阳以候气,浮数为阳热气盛,热伤血络而腐肉,故下利脓血。“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16]”浮弱按之绝,为虚阳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故见下血。

    5.4 辨死生

    “上气而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7]”上气面浮肿,肩息,有虚有实。脉来浮大无根,是肾气衰竭,不能摄纳,阳气外越,病情危急,预后不良。

    注录:文中原文均引自“湖北中医学院编《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刘伏明,男,54岁,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教学。联系地址:湖北省钟祥卫生职业中专。

    (收稿日期 1998—11—25 修回日期 1999—02—05),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