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天津中医药》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0912
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天津中医药》 2000年第1期
     作者:庄以庶 单乃静

    单位:301500 天津市宁河县中医院

    关键词:心律失常;益气活血汤;辨证治疗

    天津中医000107

    中图分类号:R286.2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5392(2000)01-0012-02

    本文用自拟益气活血汤辨证加减,对46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来自住院27例,门诊观察19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为56.6±14.4岁,病程3.2±2.7年。室早20例(其中4例呈二、三联律),房颤12例,房早7例(其中阵发房速5例),多源性早搏7例。病因属冠心病20例,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心肌病3例,病因不明8例。中医辨证属气虚兼心脉瘀阻25例,气虚兼阴虚火旺11例,气虚兼心阳不振4例,气虚兼痰浊痹阻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胸闷和胸痛。其中28例心电图ST-T下移0.05mv,T波低平或倒置。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予益气活血汤:黄芪40g,党参、丹参、苦参、元参各15g,石菖蒲、川芎、赤芍10g,枳壳8g。气虚兼心脉瘀阻见舌淡暗或舌有瘀斑者加桃仁、红花各10g;兼阴虚火旺见失眠少寐,口干欲饮,舌质红苔少或剥脱者去黄芪,加太子参、生地、黄连各10g,茯苓20g,五味子6g;兼心阳不振见形寒肢冷,身肿而喘,脉沉结代者加附子、桂枝各10g,干姜8g,茯苓20g;兼痰浊痹阻见胸痛彻背,胸闷者加瓜蒌12g,薤白、半夏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50ml,分2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其中8例加用心律平,5例加用乙胺碘呋酮。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按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指定的《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进行评定。显效:1疗程后心悸、气12促、胸闷、胸痛消失,浮肿、两肺湿罗音消失,无早搏,心电图正常。有效:上述症状减轻,两肺湿罗音减少,早搏减少50%,心电图ST段较前上抬≥0.05mv,T波变浅达5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无明显改变。
, 百拇医药
    3.2治疗结果:显效14例占30.4%,有效25例占54.3%,无效7例15.3%,总有效率84.7%。

    4 体会

    心律失常属中医胸痹、心悸、怔忡病之范畴,特点为虚实相兼。笔者通过对46例患者病史分析,在未出现心律失常之前,其中34例患者有因过度劳累或精神不畅而诱发的心悸、气短、失眠少寐等临床症状,而后出现心律失常,因此证实气虚血瘀,气血不畅,脉气不接续是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而益气活血汤的主要功效是补益气血,调畅气机,疏通血脉。方中重用黄芪、党参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以补久病之虚;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以去瘀生新;元参配党参养阴生津,清心生脉;石菖蒲开心窍;苦参清热调节心律;枳壳理气,全方补气活血化瘀,使气血旺盛,阴阳相济,血脉通畅,补而不滞。中医对心律失常主要通过脉诊获得,以结代、迟、数、疾、促为基本脉象,可见于中医各种心脏病证中的不同证型中,但心脉瘀阻型最为多见,其次为痰浊内阻与阴虚火旺型。

    从现代医学及最近药研结果分析,使用这些药物,可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律失常,如:川芎、赤芍、枳壳、桃仁、红花有升高血清降钙基因相关肽的浓度,从而有效地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减少心肌损伤引起的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漏出,防止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又如黄芪所含皂甙类具有强心作用,能使心排血量和排血指数明显增加,故具有明显正性肌力作用。苦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等。本方在益气活血汤基础上,辨证加减,中西医结合,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克服了单用西药的副作用,还能随机体一般症状的改善,减少或停用西药。

    (收稿日期:1999-01-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