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81196
颞浅血管蒂肌筋膜瓣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宋涛 袁国栋 刘世敬

    单位:475003开封,解放军155医院

    关键词:

    临床外科杂志990427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顶部筋膜瓣或吻合血管游离移植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已有较多文献报道[1,2]。1991年3月开始,在应用颞浅血管蒂肌筋膜瓣治疗脑脊液漏的基础上,采用了颞浅血管蒂肌筋膜瓣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8~46岁,平均22.7岁。病程≥2年者11例,<2年者4例。曾行手术后复发者6例。头痛为主者7例,以癫痫起病者8例,颞部隆起者3例,视乳头水肿者2例。15例均行CT扫描,其中囊肿位于颅中窝13例,颅后窝2例,全部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与脑脊液密度相似的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影,无增强改变,CT值为-7~+9 HU。颅骨平片5例显示颞骨变薄隆起。囊壁病理检查结果示纤维组织蛛网膜上皮细胞增生,并见有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
, 百拇医药
    手术方法 沿颞浅血管走行,设计长12~14 cmT形切口。在颞浅筋膜层翻开头皮瓣,用美蓝标出拟切取的范围。切开筋膜、颞肌达骨膜。自颞肌下分离游离肌筋膜瓣,然后沿颞浅血管蒂游离达耳前。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防止颞肌与筋膜分离。根据蛛网膜腔的大小切取肌筋膜瓣,该部允许最大切取范围为12 cm×10 cm。设计额颞瓣开颅,翻开硬膜见蛛网膜囊肿囊壁菲薄,囊腔内为与脑脊液颜色相同之液体,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将壁层囊壁完全剪除,脏层囊壁往往与脑皮质血管等粘连紧密而不易剥下,故将其与周围脑池打通,使之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咬除骨瓣根部部分颅骨,便于将预制好的肌筋膜瓣通过骨窗放入囊腔内,贴敷于脑表面。缝合硬膜并将肌筋膜瓣固定于硬膜上,骨瓣复位。

    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次治愈,手术后早期癫痫及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8例囊肿较小者(5 cm×5 cm×4 cm以下)术后4周CT复查囊肿基本消失,最大的1例(10 cm×8 cm×7 cm)14个月后囊肿消失,囊肿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者6例,在术后1年内消失。7例以头痛为主症者,3例头痛基本消失,4例明显改善,不影响工作。9例伴有癫痫史者,在服用抗癫痫药物下,6例未发作,3例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约2~5个月发作1次)。
, 百拇医药
    讨 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可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多见于儿童,本组12岁以下占10例,病因尚不清楚。一般分为原发性(先天性)和继发性(后天性)两类。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蛛网膜内囊肿和蛛网膜下囊肿。该病病情发展缓慢,本组病史2年以上者11例。一般通过CT或MRI检查即可确诊。

    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处理目前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对无颅内压增高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可以观察,但对有上述症状者及有癫痫发作者应行手术[3]。手术方法大致有3种:①囊壁切除,使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脑池沟通;②分流手术,即囊腔—脑室或腹腔或心房分流术,亦可通过立体定向将分流管插入囊肿进行分流;③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多数学者报道颅内蛛网膜囊肿只要手术方法得当,效果是满意的。但仍有部分病例复发,特别是位于外侧裂、颅中窝底者复发率最高。复发病例再次手术时,可发现第一次手术打通的囊腔与脑池的通路已再次发生蛛网膜粘连,且更严重。根据囊内液的化验检查表明,其成分与脑脊液相似,由于脑脊液的胶体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颞肌筋膜瓣填入囊腔后,囊液很容易渗入该瓣的毛细血管,回流入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蛛网膜囊肿复发的目的。此方法与无血管蒂的肌瓣相比,带蒂的颞肌筋膜瓣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且可达到更远的部位,基本不增加手术难度,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开化,艾玉峰,郭树忠.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复合组织瓣修复颌面畸形.中华外科杂志,1993,31(9)∶574.

    2 宋涛,李应忠.带血管蒂的肌筋膜骨膜瓣修复复发性脑脊液漏.人民军医,1994,17∶38.

    3 谭振美,赵志,赵会峰,等.颞肌骨膜瓣填塞治疗颅中窝蛛网膜囊肿9例.人民军医,1996,19∶12.

    收稿日期:1998-07-16 修回日期:1998-09-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