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师杂志》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283159
多部位心脏起搏方式和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师杂志》 2000年第11期
     作者:王方正

    单位: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北京 100037

    关键词:心脏起搏;人工;起搏器;人工;心动过缓;心脏病

    中国医师杂志001103 [中图分类号] R540.4+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8-1372(2000) 11-0644-03

    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也有了新的涵义,而并 非仅限于心动过缓。多部位心脏起搏因恢复了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再同步,可用于治疗房性 快速心律失常、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

    1 理论基础

    多部位心脏起搏是指双侧(左和右)心房和/或心室两个部位, 即双房(biatrial)或双室(biventricular)起搏;亦可是同一心腔的两个不同解剖部位(bifo cal),如右心耳和右心房基底部。心房间(或房内)传导阻滞是由于在Bachmann束内右房到左 房传导延迟或阻滞,实际上是左房激动顺序延迟和颠倒。房间传导时间过长,可发生“DDD( R)起搏器综合征”,这是因为左房激动延迟,左房收缩与心室收缩同时发生,此时二尖瓣已 经关闭,失去左房收缩对左室充盈的贡献,导致左房扩张和肺静脉充血,产生与VVI起搏伴1 ∶1逆转相似的血液动力学结果。房间(或房内)传导阻滞的病人容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双 侧心房同步起搏,因心房恢复再同步,可以预防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有学者报道,右心房 基底部的传导延迟是导致房颤的原因之一,而同时起搏右心耳和右心房基底部则可防止房颤 的发生。
, 百拇医药
    扩张性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患者常伴有心房、房室(AV)传导系统和左室的传导障碍。 心房传导异常,由于房内传导时间过长, 使左房激动和传导时间延迟。AV传导异常,表现为 PR间期延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舒张末期返流,左室充盈不足。Wilensky曾报道,82 %的DCM患者有明显的室内传导阻滞(QRS≥120ms),完全性左束枝阻滞和电轴左偏多见。以上结果均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在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治疗和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方面贡献突出。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 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 搏学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心脏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及中国介 入心脏病杂志等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津贴。致左室激动和收缩延迟。多部位起搏,特别是双心室起搏,可恢复心 室再同步,有 利于心功能的改善。

    2 病例选择

    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适用于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或房室 阻滞)伴阵发性房颤、房速,尤其是存在房间或房内阻滞的患者。对症状重,药物治疗效果 差的DCM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选择起搏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是左心同步丧失和 左室电机械激动 不同步。下述无创性检查对选择合适的患者可有所帮助:⑴体格检查发现舒张期奔马律;⑵ 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和QRS间期增宽(>140ms),完全性左束枝阻滞和电轴 左偏;⑶多普勒超声发现功能性二尖瓣返流(延长>450ms),异常舒张相,极短的左室充盈 时间(<200ms);⑷舒张末期二尖瓣返流,E、A波融合。为了解不同心室起搏部位血液动力 学效果,可采用临时起搏进行急性试验,并设置合适的AV间期。
, 百拇医药
    3 起搏方式和疗效比较

    多部位心脏起搏,根据不同的联接方式 ,可有5种起搏方式。

    3。1 双心房起搏(biatrial pacing) 见图1。1991年首先由Daubert 等提出 在右心耳和左心房(经冠状窦)同时起搏治疗病窦伴房间或房内传导延迟的病人。心房再同步 使左心室获得更佳的AV传导,改善了血液动力学,也可减少或预防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V传 导正常的患者可采用单腔或将双腔起搏系统程控为AAT(R)工作方式,以保证双侧心房同步起 搏,这种方式的心房再同步将是永久性的,并非仅限于窦性心律时。在右侧和左侧房性期前 收缩时亦如此。房室传导异常的患者,需要双侧心房同步DDD起搏(即三腔起搏)。t64501.gif (1440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1 双心房起搏

    3.2 双灶心房起搏(bifocal atrial pacing) Saksena等最近提出双灶心 房起搏。脉冲发生器仍为普通的DDD起搏器,其心房部分采用一个Y形接头将右心耳或高位右 房(作为阴极)和房间隔(靠近冠状窦口,作为阳极)联接起来。

    3.3 双心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 见图2。右室心尖部(RVA )并非 最理想的起搏部位,可引起明显的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步。组织学检查发现,RVA起搏可 导致细胞损害和慢性左心功能减退,被称为“起搏引起的心肌病”(pacing-induced cardio myopathies)。永久性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采用螺旋电极,是简易而可行的。与RVA起搏相 比较,RVOT起搏可更大程度地恢复生理性激动顺序,但并未纠正心室间不同步和左室激动延 迟。对无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的急性观察显示,RVOT起搏时,心输出量较RVA起搏时增加20% ~27%。
, 百拇医药
    1991年Karapawich等研究间隔希氏—蒲肯野起搏(septal his-purkinje pacing)。理论上具 有双心室同时激动和正常收缩顺序的优点,可改善心功能,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在DCM伴 左、右室均有传导障碍的患者则受到限制。随后他采用一种新的心内膜螺旋电极插入房间隔 前壁,正好位于三尖瓣环之上进行起搏。该方法的远期效果尚无定论。t64501.gif (1440 bytes)

    图2 双心室起搏

    Bakker等首先对左室功能不全和室内传导阻滞(LBBB)患者进行永久性双室起搏。5例NYHA分 级Ⅲ或Ⅳ级的患者,用DDD起搏器,两条导线中的一条经静脉置于右室,另一条置于心外膜 ,AV延迟则依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术后3个月,4例心功能均获得改善,LVEF平均增加(8±2) %,每搏心排血量增加(12±3)ml,平均舒张充盈时间增加(96±56)ms。
, http://www.100md.com
    Cazeau等将8例NYHA分级Ⅳ级、平均LVEF(22±8)%的患者随机分为4种不同部位的心室起搏— 单 灶RVA起搏、单灶RVOT起搏、同时双心室起搏LV+RVA和LV+RVOT起搏,VDD工作方式,AV 延迟依病人情况而定—并与自主心律时的基础数值进行比较。RVA和RVOT起搏的心输出量(CO )和肺楔压(PCWP)无明显变化,而双心室起搏(LV+RVA和LV+RVOT)的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善, CO平均增加20%(P=0.04)和25%(P=0.02),平均PCWP下降19%(P=NS)和23%( P=0.02)。在适当的双心室起搏时,心脏指数(CI)从(1.8±0.3)增至(2.3±0.3)L /mi n/m2(P<0.001),平均PCWP从(31±10)降至(26±9)mmHg(P<0.01)。这些血液 动力 学的改善乃因心室激动顺序的纠正。以上研究结果清楚地说明,双心室起搏明显优于不同部 位的单心室起搏。对于心功能差及有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左室电机械激动的再同步是十分 重要的。

    3.4 三心腔起搏(triple chamber pacing) 见图3。三心腔起搏包 括两种 类型:⑴右房+左房和右室(图3A);⑵右房和右室+左室(图3B)。亦即双房—单室和双室— 单房。达到心房同步和AV同步及心室同步和AV同步的目的。阜外医院于1998年6月对4例病窦 综合征伴频发阵发性房颤、房速的患者进行三心腔起搏。采用右房+左房和右室方式。右房 为阴极,左房(冠状窦)为阳极。将两条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见图4)联接到DDD起搏器的心 房部分,将心室导线与DDD起搏器的心室部分相联,达到双心房同步和房室同步的双重效果 。随诊3个月,患者未再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t64601.gif (1547 bytes)
, 百拇医药
    图3A 右房+左房和右室t64602.gif (1590 bytes)

    图3B 右房+右室+左室

    3.5 四心腔起搏(four chamber pacing) 见图5。Cazeau等发展了 Daubert 的技术,采用双房和双室四腔起搏,以治疗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房内传导延迟患者。双 灶心室或双室起搏可与双灶心房或双房起搏合用。早期对一组患者的观察表明,四腔起搏是 可行的,能够改善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t64603.gif (1771 bytes)

    图4 二条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联接t64604.gif (1491 bytes)
, 百拇医药
    图5 四心腔起搏

    4 特制的冠状静脉窦导线和植入操作技术

    冠状静脉窦导线对于多部位心脏起搏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部分。Moss于1968年首先提出 ,对右房功能不全且不适合起搏而左房功能良好的患者,在冠状窦近端放置电极导线进行左 房起搏。由于电极难以固定,其应用受到限制。最近Medtronic公司设计出一种非翼状头双 极起搏电极,其远端电极头呈45°角,可保证电极头与冠状静脉窦壁有良好的组织接触。冠 状静脉窦导线可通过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植入,可先用直导引钢丝送入血管,到达右房后换 成特制的远端成45°角的弯钢丝(电极头端另外还呈45°角),取左前斜位30°,此时会见到 导线头端随心跳而摆动,再轻轻向前旋转推送,即可进入心大静脉最远端,到达左室游离壁 静脉,进行左室起搏(心外膜)。大多数病例是将电极头端置于后侧壁或侧壁静脉,少数放于 心大静脉或通过心中静脉而接近左室心尖部。亦可通过冠状静脉窦导线进行左房起搏。当导 线到达心大静脉远端后,缓缓回撤导线,使其头端转向后侧方,紧贴血管壁(有嵌入感)。令 患者深呼吸及咳嗽,以检查其稳定性。如测试阈值满意,冠状静脉窦腔内心电图示大A小V波 ,即A/V>1(图6),10伏电压刺激亦无心室夺获,即为理想的固定部位;如A/V<1,则说明 导线位置不适合,可能紧贴左室或进入冠状静脉窦的分支。多数需将电极放置于中段。

    对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和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多部位心脏起搏是药物 治疗的补充和扩展。虽然其理论上和近期效果较为满意,但由于应用的时间较短,其远期治 疗效果尚需在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后方可得出肯定的结论。t64605.gif (2180 bytes)

    图6 冠状窦腔内 心电图示大A小V波,A/V>1

    [收稿日期:2000-02-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