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83305
陈旧腰椎爆裂骨折不完全性瘫痪治愈1例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曾宪根

    单位:广东省南海市西樵区人民医院(528211)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967 患者男,29岁。因车祸致右下肢不全截瘫8年,右足跟部皮肤慢性溃疡7年,于1993年4月12日入院。患者于1985年4月因车祸致第1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痪,大小便失控,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出院时左下肢肌力基本恢复,但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右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一直未恢复。治疗过程中相继出现骶尾部、双臀部及右足跟部压迫性褥疮,右足跟部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查体:拄双拐行走,胸腰段脊柱轻度后突畸形,第1腰椎棘突叩痛。腰椎活动范围:前屈50°,后伸10°,侧屈15°,旋转20°。马鞍区及右下肢腰1、神经平面以下节段皮肤感觉明显减退,肌力2~3级,右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右膝腱、跟腱反射消失。左下肢肌力正常,膝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各关节被动活动度正常,自律性膀胱。右足跟部有一5.0cm×6.0cm皮肤溃疡创面,分泌物少。X线摄片检查见第1腰椎楔状畸形改变,椎体前缘压缩1/2,椎体后上2/3明显向后凸入椎管。MRI检查见第1腰椎椎体后缘及胸12~腰1椎间盘向椎管移位,该平面椎管矢径变小至5.0mm,蛛网膜下腔消失、脊髓受压变形,脊髓信号正常。诊断:第1腰椎陈旧爆裂骨折合并不全性瘫痪,右足跟部皮肤慢性溃疡。于1993年4月16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胸、腹膜外切口行第1腰椎椎管前方减压术,术中见硬脊膜囊明显受压但外观结构完整、搏动消失。切除腰1椎体后凸部分及其上一个椎间盘组织后,见硬脊膜囊明显膨隆,搏动恢复。用手术入路切除的第12肋骨行胸12~腰1椎体间融合植骨。同时手术取右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同侧足跟部溃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1年复查,双下肢运动、感觉恢复正常,行走自如,大小便及性功能完全恢复,恢复原工作。MRI复查见腰1节段椎管管径正常,硬脊膜囊未见受压。随访至今5年,无症状复发。

    讨论 脊柱骨折中脊髓神经受压大多来自硬脊膜前方。因此,前路减压术被视为脊柱骨折截瘫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本例采用前路减压,术后随访瘫痪完全恢复正常,提示脊髓圆锥损伤晚期手术也有效。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晚期患者,积极手术乃不失为有效治疗方法。

    对骨折脱位,早期病例宜首选后路手术进行复位和固定,矫正脊柱脱位使椎体与椎弓的排列恢复正常,也具减压作用;但若有骨折块移入椎管仍需在手术中予以切除。超过2~3周者,后路手术已难以复位,若伴不全截瘫需行减压术,宜选用前路减压;但陈旧性骨折手术操作难度大,骨折畸形愈合,组织粘连明显,易损伤神经根。并且硬脊膜前方静脉丛出血多,术中需耐心止血,可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可切取自体脂肪片填于硬脊膜前方,可避免硬膜外腔形成过多瘢痕组织。

    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的报道甚多,该皮瓣具有表皮层厚,有感觉,耐磨,不滑动等特点,并且供区不是负重区,对行走功能无影响,也不损害足底部的血运及感觉。本例采用该皮瓣修复足跟溃疡取得满意效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