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83386
20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纪 虹 赵惠清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眼科(519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933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逐年增多,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近5年来经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206例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1994年以来经内分泌科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06例410眼(2例为单眼),其中男98例,女108例,4例为1型糖尿病,均为女性,年龄14~40岁。2型糖尿病20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8岁,病程为1个月~22年。眼科常规检查后,用托品酰胺点眼散瞳,应用CanonCF-60W眼底照相机进行拍摄,用20%荧光素钠3ml肘前静脉快速注射,进行连续及定时拍照,拍摄时间10~15分钟。
, http://www.100md.com
    1.2 分型 根据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眼底病变分为两型:单纯型即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NPDR:微动脉瘤、渗出、出血。PDR: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等。

    2 结果

    1型糖尿病4例,均为女性,其中14岁患者发病1个月,25岁患者发病3年,FFA眼底均正常。另外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2岁及40岁,分别发病10年及22年,均为增殖型。经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第2年复查,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恶化。

    2.1 FFA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性别的关系 202例中,经FFA检查的DR患者为120例占59.4%,其中男58例,占48.3%,女62例,占51.7%,性别与DR的发病无明显关系(P>0.05)。

, 百拇医药     2.2 病程与DR的关系 见表1。

    表1 病程与DR的关系(例,%) 病程(年)

    DM

    NPDR

    PDR

    <5

    101

    31(31.3)

    2(1.9)

    5~

    71

    30(42.3)
, http://www.100md.com
    9(12.7)

    10~

    30

    22(73.3)

    16(53.3)

    2.3 FFA与黄斑水肿 黄斑水肿62例,占30.1%,单纯型35例,增殖型27例,视力1.5~0.05不等,即轻度黄斑水肿者视力仍可保持正常。

    2.4 病变程度与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 我们将初期动脉期到初期静脉期的时间来代表视网膜循环状态,FFA正常者平均2.16s,NPDR平均2.89s,PDR平均3.23s,呈正相关。合并高血压者:NPDR平均3.24s,PDR平均4.12s。

    2.5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情况 增殖期27例中有15例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其中12例术后3年内先后再行1~2次FFA,除1例又出现新生血管外,余均相对稳定,未出现新的出血,视力有所提高,但有2例始终残留视网膜水肿,且视力有所减退。
, 百拇医药
    2.6 35例连续3年进行2~3次FFA检查 疗效判断标准:血管瘤、毛细血管闭塞区消失及毛细血管扩张消失,出血吸收为好转,上述现象继续增多为进展。结果,血糖<6.67mmol/L17例,3年后FFA检查,5例好转,其余无变化;血糖6.67~8mmol/L10例,3年后FFA无变化2例,其余进展1~2期;血糖>8mmol/L8例,全部进展1~3期。

    3 讨论

    3.1 1型糖尿病4例均为女性,病程1个月及3年者眼底正常,另外2例均病情严重,进展很快。由于例数较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3.2 2型糖尿病202例经FFA检查表明:(1)DR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关系。(2)病程的长短与病变的发展有明显的关系。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3)糖尿病性黄斑病变不是发生在所有非增殖期DR患者,而增殖期DR患者的发生率为100%。轻度黄斑水肿者视力仍可保持正常,所以不能根据视力来判断是否有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发生。(4)由于FFA中初期动脉期到初期静脉期两期间界限清晰易分,并具有相对规律性,基本不受眼外因素和荧光素再循环的影响,比较稳定可靠,在视网膜动脉充盈基本正常的情况下,这段时间可以代表视网膜微循环状态[1]。本文观察中可见,视网膜循环时间,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延长,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循环时间延长更明显,说明,DR的发生与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改善血液微循环的状态是治疗的关键。(5)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视网膜发生轻度的萎缩,降低耗氧及无氧代谢,以减少无灌注区内新生血管刺激因子的产生,稳定视网膜病变。大多数增殖期患者激光治疗后病情稳定,但个别患者激光治疗后长期视网膜后极部水肿,并且有暗适应功能的下降及畏光的出现,考虑可能为过度光凝造成。(6)从观察上看,部分患者经2~3年的治疗眼底病变有所好转,即血管瘤消失、毛细血管扩张消失、出血吸收等。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患者是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而首诊眼科的,检查中发现眼底病变并进一步确诊为糖尿病,此时个别患者眼底改变已达Ⅱ~Ⅲ级,经过治疗控制血糖后,眼底改变有所好转[2]。Klemen曾将DR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功能性微血管病变,此阶段较短且是可逆的。机体可以通过增加血流量来补偿氧交换的降低,血液通过视网膜的时间变短,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直径扩大。第二阶段为糖尿病性前期视网膜病变。此阶段,糖尿病性前期视网膜病变可以持续多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毛细血管高通透性、毛细血管阻塞、微血管瘤可以消退。第三阶段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此阶段为长期血糖控制失常导致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的。这就是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所在。

    4 参考文献

    1 谷万章,卜秀荣,滕 岩,等.眼底荧光造影观测视网膜循环时间的临床意义.实用眼科杂志,1994,(2):83~85.

    2 张承芬,叶俊杰,张潜娜,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华医学杂志,1987,67(8):459~46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