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83784
辨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6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2期
     作者:郑明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广州市大南路30号(510115)

    关键词:

    新中医990228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以手、足、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破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2年多来笔者治疗本病26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5岁半,平均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周。诊断标准参考傅志宜编著的《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T39℃以上者11例,38℃~39℃10例,38℃以下者5例。兼有扁桃体炎者10例,眼结膜炎者5例,颌下淋巴结炎者6例,支气管炎者4例。大部分患儿都有纳呆、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指纹紫滞或脉数等症状。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发作期(发病初中期) 症见: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躁,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g,连翘9g,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g,石膏15~30g。兼高热有动风之兆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火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若湿热蕴结偏盛者加滑石、生薏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 恢复期 症见: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处方:谷芽、生薏苡仁各15g,蝉蜕6g,钩藤、淡竹叶各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 治疗结果

    26例全部治愈,一般服药1~2天体温即可降至正常,皮疹面积缩小,其他兼症也随之减轻或消失,其中服药2天治愈6例,3~4天治愈16例,5~6天治愈者4例,平均疗程4天。
, 百拇医药
    4 病案举例

    林某,男,2岁,1997年10月7日初诊。发热3天,现T39.5℃,口秽流涎而拒食,烦躁不安,大便2日未行,曾服百服宁、先锋Ⅵ等抗菌消炎药,病情如故,血象WBC5.7×109/L,N0.36,L0.64,双侧扁桃体肿大Ⅱ°,充血(++),眼结膜微充血,口腔粘膜上腭、齿龈、上下唇、舌面布满疱疹及溃疡糜烂,稍触即衄,手掌足底满布圆形及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壁较薄,舌红、苔黄厚,指纹青紫。用清热泻脾饮加羚羊角(先煎)1g,生地黄15g,大黄(后下)6g,连服2剂,热退,大便已解,口腔及手足疱疹渐退,结膜充血消失,乳蛾红肿减轻,神爽索食,仍有少许口臭,苔白较厚。改用清热消导利湿法。处方:钩藤、淡竹叶、黄芩各9g,石膏(先煎)、谷芽、麦芽、生薏苡仁各15g,蝉蜕、甘草各5g。2剂后诸症消除,血常规复查正常。

    5 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有一定的季节性,症状轻者1周左右可痊愈,但症状较重时可使病程延长和产生并发症,并可造成流行。本病中医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病位在心、肺、脾、胃等脏腑,病邪多在气分及营分之间,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收稿日期:1998-03-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