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83970
鼻高反应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0期
     作者:程靖 张奇峰 刘玉华 文小凡

    单位:程靖(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系 510224);张奇峰(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510220);刘玉华(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系 510224);文小凡(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系 510224)

    关键词:鼻高反应性;常年性鼻炎;鼻激发试验;组胺

    广东医学001034

    【摘要】目的 探索常年性鼻炎特征:鼻高反应性和其在不同鼻病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组胺配制成不同浓度,滴入滤纸片上,放在下鼻甲,检测5组患者及正常人鼻高反应性,①1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②15例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③11例常年性鼻炎合并哮喘,④5例哮喘,⑤9例肥厚性鼻炎,⑥16例正常人。结果 各组鼻高反应性强度依次为是③>①,②(P<0.05)>④(P<0.05)>⑤,⑥(P<0.01)。结论 鼻高反应性是常年性鼻炎重要特征,尤其是合并外源性哮喘患者。
, 百拇医药
    Mygind[1]在其专著提出鼻高反应性概念,即对通常不产生反应的微小而非特异性刺激如烟、干冷空气等表现打喷嚏、鼻塞、流涕等反应,然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哮喘的支气管高反应性,在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临床进行激发试验,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何在鼻科学这类疾病寻找一个重要的特征及检测方法,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作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全部病例均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①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6例,年龄8~50岁,平均29岁,男6例,女10例;②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15例,年龄10~50岁,平均29岁,男7例,女8例;③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11例,年龄13~61岁,平均33岁,男7例,女4例;内源性哮喘3例,外源性哮喘8例;④支气管哮喘5例,年龄21~50岁,平均29岁,男2例,女3例;均为内源性;⑤肥厚性鼻炎9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男6例,女3例;⑥正常人16例,年龄10~52岁,平均30岁。男10例,女6例。
, 百拇医药
    1.2 材料 变应原(孙逸仙纪念医院提供);IgE检测(上海华山医院传染病实验室提供);磷酸组胺(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提供)。

    1.3 方法 将组胺配制成每10 μl含0.005,0.01,0.02,0.05,0.1,0.2,0.5,1,2 mg试液,以磷酸缓冲液(pH 7.4)稀释并作对照。将不同浓度组胺滴入0.5 cm×1 cm滤纸上,放在鼻甲前端,观察5 min,若无反应取出。浓度从最低,依次增大,一直到出现阳性反应为终止浓度。判定阳性反应为:喷嚏>3次;鼻分泌物>0.5 ml。试验患者鼻部症状处在相对缓解期,前3 d应停用类固醇类的药物,24 h内未用抗组胺类药物,局部停用减充血剂8 h。本文各组患者、正常人规定进行激发时间为8:00~10:00,季节为当年12月至第2年5月。

    1.4 统计学方法 多个样本的两两比较用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的方法。

    2 结果
, 百拇医药
    2.1 组胺鼻粘膜的激发剂量和各组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 ①组与②组之间,⑤组与⑥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对组胺反应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是:③组>①组、②组(P<0.01)>⑤组、⑥组(P<0.05)。组胺剂量:⑤,⑥组均≥0.5 mg;①,②,③,④组绝大部分≤0.5 mg。组胺剂量0.005 mg①,②,③组分别为2,1,7例。见表1。

    表1 组胺剂量在各组的分布情况 例 组别

    总例数

    0.005

    mg

    0.01

    mg

    0.02
, 百拇医药
    mg

    0.05

    mg

    0.1

    mg

    0.2

    mg

    0.5

    mg

    1

    mg

    2

    mg

    1组
, http://www.100md.com
    16

    2

    2

    1

    6

    3

    1

    1

    2组

    15

    1

    5

    1

    2
, http://www.100md.com
    6

    3组

    11

    7

    1

    1

    2

    4组

    5

    1

    1

    2

    1

    5组
, http://www.100md.com
    9

    1

    5

    3

    6组

    16

    3

    7

    6

    2.2 组胺剂量与病程及抗原皮试阳性数的相关性 组胺剂量与病程相关性r=0.11(P>0.05);组胺剂量与抗原皮试阳性数相关性r=-0.13(P>0.05);两项比较均无相关性。

    2.3 同一患者一致性研究 同一患者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间进行组胺激发浓度一致性研究r=0.74(0.01, 百拇医药
    2.4 副作用 在组胺1 mg以下,除鼻部症状以外,有几声咳嗽,无其他不良反应。哮喘患者无一例喘息发作。当2 mg时,1例头晕,1例心率加快,4例面部潮红,经休息10 min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尽管鼻高反应性的概念在80年代已提出,但在鼻科学的应用较少。作者未见国内具体定量的检测及在不同鼻病之间差异的报道。本文选用最常见的组胺作为激发剂,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直到出现阳性反应,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判断鼻高反应性与否及程度如同支气管高反应性一样,用激发试验,其刺激物组织胺最常用。鼻与支气管的粘膜在组织和生理上极为类似。不同的是支气管有平滑肌而鼻腔有血管。而变态反应的病生变化也是相同。所以有学者提出把鼻腔作为研究气道这类疾病的窗口[2]。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理是以肥大细胞、嗜酸细胞等细胞粘膜下浸润为基础的神经、体液、免疫紊乱。
, 百拇医药
    本实验结果表明,常年性鼻炎合并哮喘组,鼻高反应性最强,特异性疾病包括哮喘、鼻炎和湿疹,作者既往研究已提出,以饮食尤其是脂肪作为重要病因引起的一系列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3]

    检测鼻高反应性的临床意义:①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病因、病理变化提出明确的课题;②为判断各种不同疾病和它们严重程度及用药情况提供一个客观、定量的指标;③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否可以代替支气管激发试验,因为这样更为方便和安全。

    参考文献

    1,Mygind N.Allergic and vasmotor rhinitis clinical aspects.Munksgaard copenhagen,1986.15

    2,Simons FER.Allergic rhinobronchitis:the asthma-allergic rhinitis link.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9,104:534

    3,程 靖.饮食中脂类和脂代谢紊乱在特应性疾患发病中作用.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4):295

    (收稿日期:2000-04-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