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医药》 > 2000年第22期
编号:10284277
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诊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3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山东医药》 2000年第22期
     作者:张萍 王霞 冯秀银

    单位:张萍(青岛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266011);王霞(青岛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266011);冯秀银(菏泽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2238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超选择性动脉插管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及治疗,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笔者曾诊治3例,现选择其中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42岁,孕3产1流2,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个月,于1999年3月25日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肝区轻度叩痛。妇科检查:外阴无异常,阴道粘膜未见结节样物,阴道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宫颈Ⅰ度糜烂,宫体平位,如70天妊娠大小,质软,活动好,无触痛,双侧附件无异常。血β-HCG为574.53mIU/L(正常值<20mIU/L),血谷丙转氨酶124U/L(正常值10~50U/L),血谷草转氨酶71U/L(正常值10~50U/L),胸片正常。入院后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绒癌(Ⅰ期)。因患者2种转氨酶皆高于正常,绒癌转移至肝脏致肝功能损害不能排除,且全身化疗对肝功能不利,故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同时,采用Seldinger法行肝动脉造影、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化疗栓塞。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FCobra导管,腹腔动脉造影,再向上插管进入肝动脉,注入优维显,显示肝动脉排列规整,形态自然,故可排除绒癌肝转移。插管至髂内动脉造影后,再将导管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分支增多、紊乱,实质期见子宫区大量血管肿瘤染色及动静脉瘘出现。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5-FU1000mg、KSM600μg,将明胶止血海绵剪1mm×1mm×1mm小块,待灌注化疗药物完毕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后见双侧子宫动脉基本无血流通过。拔管后患者平卧,局部加压包扎。保留导尿管24小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术后1周查血β-HCG为322.38mIU/L,转氨酶于入院后2周正常。间隔2周后行第2次子宫动脉插管,造影见双侧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向两侧外移,呈抱球征,其末梢结构紊乱,呈不规则网格状结构,实质期见肿瘤染色。双侧子宫动脉分别注入5-FU500mg,KSM300μg,并用明胶海绵栓塞,术后2天检测示β-HCG为306.21mIU/L。术后第2天行子宫全切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宫体如50天妊娠大,质略软,术中出血约100ml。术后每隔2周行静脉5-FU及KSM化疗,共3次,血β-HCG降至正常。进一步巩固化疗2疗程,常规随诊,血β-HCG正常。
, 百拇医药
    讨论:滋养细胞肿瘤具有亲血管性特点,一旦病灶侵蚀子宫肌层,易造成子宫血管层次消失,走向异常,表现为病灶周围血管常以病灶部位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小血管数目增多,分支多而紊乱,且存在动静脉吻合。通过盆腔动脉造影,对病变进行定位良恶性鉴别,尤其对动静脉瘘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盆腔动脉插管造影可见子宫动脉增粗、迂曲,造影剂滞留或动静脉交通等表现,同时对可疑转移灶所在器官供血动脉插管造影,可确定有无转移灶;而且,通过子宫动脉插管化疗,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肿瘤供血动脉,使化疗药物在局部保持高浓度并缓慢释放,避免了药物首先经肝肾等组织而被破坏、排泄,提高了化疗药物疗效,降低了全身副反应。化疗后栓塞,可阻断肿瘤的血运,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防止术中肿瘤细胞扩散。对耐药病灶,子宫动脉插管可将药物直接送至耐药病灶,提高病灶局部血药浓度,更充分有效的杀伤癌细胞,提高疗效。灌注化疗药物后再栓塞肿瘤区血管,使癌细胞血供受阻而缺血、坏死或增生受抑,致瘤块体积缩小,同时配以联合静脉用药,并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对有肝、肺、脑等脏器转移的滋养细胞肿瘤采用静脉化疗效果差,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大。笔者认为,通过超选择动脉插管,先行插管造影,明确癌灶位置、大小,再针对癌灶供血动脉灌注有效的化疗药物并栓塞,使转移灶局部药物浓度大于静脉给药浓度,这样不仅全身不良反应较轻,而且缩短了整个化疗疗程,并可免除手术切除转移灶,保证了人体器官的完整性。

    (2000-07-29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