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84290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邓卓霖 刘新民

    单位:邓卓霖(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刘新民(广东省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530 患者女性,28岁,已婚,无业。曾以发热20 d,伴咳嗽、腹胀及头晕入院。当时体检:重症贫血,皮疹,双侧颈淋巴结可触及,肝、脾显著肿大。骨髓涂片查见圆形小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用氟康唑400 mg/d,分2次服,治疗50d,脾脏很快缩小,其他症状及体征相继消失而出院。但不久原病复发又住进医院,再用氟康唑治疗无效,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受中华内科杂志1998年12期《评组织胞浆菌病六例》启发,对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真菌培养与文中所述吻合,遂请笔者会诊。会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重病容,散在性坏死性丘疹,中央脐状下陷结黑色痂皮,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肤,不下20颗。口颚黏膜亦有红丘疹及表浅性溃疡数处。肝、脾肿大,脾脏下缘达脐下3 cm,并有疼痛。真菌培养为双相性青霉菌落,25℃产生红色素溶解于培养基中。菌株转种产生典型双相性青霉菌(图1~3)。用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特异引物PCR扩增产生347 bp特异DNA片断,与马尔尼菲青霉菌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出的片断相同,其他青霉菌与非青霉菌均无相应片断产生。骨髓涂片可见许多极度胀大的巨噬细胞,胞浆中充满圆形酵母状真菌,直径约3 μm,形成桑葚状体,并见腊肠状细胞及横壁。诊断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予以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泰国艾滋病(AIDS)患者中最常并发的真菌感染为隐球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1994年,泰国北部Chiang Mai省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550例,同期泰国的AIDS病人增加了13倍。1995年当地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超过1 300例[1]。我国比泰国更早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但AIDS的传播不如泰国广泛,却也在悄悄地蔓延,应引起高度重视。该例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复发确定无疑。患者免疫力极差,表现为病情发展快且严重,皮肤及颚黏膜的损害与泰国近年反复报道的AIDS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见无异,目前在泰国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AIDS的指征,约20%AIDS患者感染该菌,而坏死性丘疹又是马尔尼菲青霉菌播散性感染的特征,见于70%的患者。而我国非AIDS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常见的单发或多发性脓肿及溶骨性病变却未见于该患者。涂片中所见大量酵母样菌构成桑葚状体和腊肠状细胞与横壁(分裂繁殖相)也是免疫力异常低下的表现。什么原因能解释一个年轻女子免疫衰竭呢?入院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未作CD4+T细胞计数,询问其丈夫情况只说死了,不愿多答。再查HIV得出阳性结果。其实该患者早在3年前已是在深圳防疫站登记在案的AIDS患者。
, 百拇医药
    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建议用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替代氟康唑,因文献已多次报道该菌对氟康唑不敏感或易产生抗药性,治疗易复发[3] 。而据泰国治疗大量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经验,最有效的药物为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4],但前者副作用大,常导致发热、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和注射部位血管炎,不宜长期用药,2周后单用伊曲康唑维持半年以上,至免疫力恢复,以免复发或再感染。该患者用上述药物后见效快,脾脏开始缩小。后转入防疫站继续治疗。

    图1 菌株转种于沙氏培养基25℃培养7d ,菌落白色绒状,产生可溶性红色素使整个培养基染成红葡萄酒色 图2 25℃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为菌丝相,产生帚状枝,对称性双轮生,孢子链散乱,孢子柠檬形,有孢间连体 PAS×100 图3 37℃培养,马尔
, 百拇医药
    尼菲青霉菌为酵母相,圆或卵圆,有腊肠状体及横隔,分裂繁殖PAS×1000

    (本文图1~3见插页图第9页)

    参考文献

    1,Cooper CR Jr, McGinnis MR. Pathology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An emerging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related pathogen. Arch Pathol Lab Med, 1997, 121:798-804.

    2,邓卓霖. 进行性播散性马氏青霉菌病. 广西医学院学报, 1984, (1):1-3.

    3,Deng ZL, Ma Y. 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complicated with osteolytic lesions. J Mycol Med, 1995,5:44-49.

    4,Duong TA. Infection due to Penicillium marneffei, an emerging pathogen: review of 155 reported cases. Clin Infect Dis, 1996,23:125-130.

    (收稿日期:1999-06-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