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84295
2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继红 张新梅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株洲 412000)

    关键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儿童;诊断;治疗

    湖南医学990549 1993年3月至1998年4月本院共收治川崎病27例,现将治疗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例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3岁17例,3~7岁8例,7~13岁2例,其中1例1年零10个月后复发。川崎病断以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27例均有发热,体温高达39.5 ℃左右,持续5 d以上;眼结膜充血,常在发热2~3 d后出现,热退后消失;口唇樱红,干燥,皲裂;咽充血,扁桃体稍肿大,口腔粘膜粗糙,草莓舌;全身多形性红斑样皮疹,无水疱,以躯干,四肢明显,在发热后3 d左右出现,热退后消失。24例有手足端广泛硬性水肿,皮肤光滑,继之指趾端脱皮。21例有一过性非感染性颈淋巴结肿大,约1.2 cm以上大小,局部不红,不热,扪及光滑,坚硬,压痛;5例有枕后淋巴结肿大,5~7 d左右自然消退。21例有轻咳,胸片结果分别有大叶性肺炎,节段性肺炎,支气管炎改变。13例有心动过速,心音低钝。7例心电图有ST-T改变。8例心脏彩超有6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继发肾炎,高血压脑病。1例发病前3~4 d面部疖肿,且逐增大,并发川崎病,作脓血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27例均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4例血沉增快。
, 百拇医药
    2 治疗与转归 全部病例常规抗炎、补液、护心肌、对症、支持等治疗。全部病例给予阿斯匹林80~100 mg/(d.kg),分3次口服,用药5 d左右热退,皮疹、眼结合膜充血、草莓舌消退,不留痕迹。硬性水肿10 d左右消退,继之蜕皮。阵发性心动过速均在2周左右恢复正常,心电图随之恢复正常,热退后阿斯匹林改为小剂量5~10 mg/(d.kg)维持到出院后2~3月。有严重合并症者,加强抗炎、对症、补液等治疗,病情延长2~3周。7例患儿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病情无减轻,疗程无缩短,且有加重。1例并发肾炎,继发高血压脑病死亡。

    3 讨论

    近5年来,我国川崎病人呈增多趋势,而川崎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1]。本组病例均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其中1例发病前有面部疖肿,并发脓毒血症,继之出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亦说明川崎病为感染病源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系细菌、病毒为感染源的大分子引发机体免疫异常。本病原发感染和变态反应不是同时发生的,有人认为是机体对感染源的过敏反应参与了发病机制[2]。上述病例变态反应来得快,在感染发生后3~4 d则并发川崎病。川崎病系心血管系统的广泛受累,常累及多系统,致使全身大、中、小动、静脉炎症改变,全身毛细血管高度收缩与痉挛。如出现肾动脉炎症,管腔内壁粗糙、狭窄导致肾实质供血不足,肾素分泌增高,可使血压增高、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活跃,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肾血流减慢,血流瘀滞,肾脏缺血可能导致继发性肾炎,高血压。因此,本组1例继发肾炎,死于高血压脑病。又因本病冠状动脉扩张及血栓,急性期有全心炎表现,本组病人有6例冠状动脉扩张,7例心电图ST-T改变。此外因肺部大小血管周围炎变,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与局部水肿及梗阻,引起肺循环压力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液体渗入组织,则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小叶性或节段性肺炎。本组有21例合并支气管炎,合并小叶性肺炎、节段性肺炎各1例。
, 百拇医药
    根据本组情况,川崎病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本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组病例全部以发热而就诊,19例早期诊断为“上感”,误诊率达70%,从而未能及时治疗,因此应严密观察及早期诊断。一般认为,川崎病发病机制与感染病毒、细菌密切相关[1],虽然患者症状与体征基本相同,但严重程度及合并症因人而异,且与个人的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故建议在急性期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以控制可能并存的感染;尽早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或多次输血浆,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能迅速退热及消除炎症表现,防止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病变[3]。应及早应用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小剂量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血栓形成,抑制促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烷的合成,但不抑制血栓烷的拮抗剂前列环素的合成。而大剂量的阿斯匹林对二者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合用扩血管药物潘生丁,能促进PGI2合成。本组病人有7例添加激素,症状无减轻,病程无缩短。据报道,激素可破坏成纤维细胞而抑制动脉内膜增生,有碍动脉瘤的恢复,还可以促使血栓发生,加重冠脉炎,故应禁用[4]。川崎病既然是机体对感染源的过敏反应参与了发病机制,因此,如再次严重感染,应警惕川崎病复发。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梁翊常,王乃坤,柴晓敏.我国川崎病概况.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303

    2 王慕逖,郭履,王韵琴,等.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9

    3 Newburger JN.A singl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garn maglobin as compared with 4 in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Kanasaki syndrome.N Engl J Med,1991,324:1633

    4 杨振东.川崎病的诊断和处理讲座.中级医刊,1995,30(1):5

    (19980619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