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84835
《内经》“故邪”琐谈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段光周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关键词:黄帝内经;故邪;致病因素;慢性疾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990201 摘 要: 提出“故邪”是过去感受的邪气,因其没有及时完全排出体外,而深藏于血脉、分肉等隐藏之处,机体尚能遏制邪势,机体的调节代偿又维持了自身阴阳的基本平衡,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态。“故邪”是许多慢性疾患缠绵难愈或急性发作的内在因素。“故邪”的发病特点是“故邪”藏于体内,势必造成脏腑气血的虚弱或紊乱。一旦因调摄不慎,偶感外邪,则内外相应,即可激发“故邪”肆虐为害。“故邪”潜伏体内,形成“窠囊”、“巢臼”,或者症瘕痞块,或由于病邪久羁,致正气虚弱,最终形成本虚标实的相持局面。“故邪”必须设法祛除,但常规治法多无效,必须另辟蹊径。治“故邪”痞块多用丸剂,少用或不用汤剂。此外“故邪”也有长期不发病的特点。临床工作者如能充分认识“故邪”,即能更好发挥中医药的特长,攻克一些疑难病证。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 R221;R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1999)02-0001-02

    “故邪”之说,始见于《灵枢.贼风》篇。该篇指出:“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所谓“故邪”,是指人们在过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感受的邪气,因为没有及时完全地排出体外,余邪得以深藏血脉、分肉等隐藏之处。而机体又尚能遏制邪势,不使邪气蔓延扩散,并通过机体的调节代偿,维持了自身阴阳的基本平衡,故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态。但“故邪”毕竟是“邪”,“故邪”不除,势必在体内留下陷患,所以“故邪”又常常是许多慢性疾患缠绵难愈或急性发作的内在因素,实有研讨之必要。

, 百拇医药     “故邪的发病特点,即《内经》经文所谓“因加而发”。张景岳注曰:“必有因加而发者,谓因于故而加以新也,新故合邪,故病发也。”这是说“故邪”藏于内,经久不去,势必造成脏腑气血的虚弱或紊乱,为外邪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因调摄不慎,偶感外邪,内外相应,即可激发“故邪”肆虐为害。所以注意清除体内潜伏的“故邪”,实是防治此类病证的关键。笔者曾治患者吴某,男,61岁,成都洞子口乡人,1995年12月5日以周身窜痛前来就诊。当时因其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咳嗽等风寒痹阻之症象,即以人参败毒散施治,结果症状不减,继投当归拈痛汤2剂,诸症同前。乃细察患者面色晦暗,脉象沉涩不利。询问病史,得知其年轻时以搬运工作为生,劳伤气血,断定其有瘀血“故邪”作祟,本着“治风先治血”的精神,改投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2剂,结果患者寒热身痛诸症霍然而愈。为根除瘀血“故邪”,嘱以当归、红花、赤芍、三七各15g,黄芪30g,土鳖虫、羌活各10g,酒浸1周后随意饮用,患者至今未有身痛复发。又如患儿余某,经常咽喉肿痛,反复高热1月有余,西医以各种抗生素消炎退热,中医投以银翘马勃之类,均无良效。查其体,身热多汗,大便干结不畅;询其因,恣食肥甘厚味较多。此乃胃肠宿有积热“故邪”为患,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俗称“热伤风”。内热不除,咽肿难消,故投以凉膈散加减。药用银花、连翘各15g,淡竹叶、栀子、淡豆豉、桔梗、芒硝各10g,大黄、甘草各6g。1剂则便通热除,嘱其节制饮食。此后咽痛高热等症未再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故邪”也可导致精神疾患。如《灵枢.贼风》篇载:“黄帝曰:今夫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无所谓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其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马玄台注释:“久有湿气、恶血等之故邪留而未发,因病人素所不知,因而偶有所触,或好或恶,则血气内乱,故邪与心志相搏,遂尔为病。此其所从来者甚微,非见闻之所能及,故人不知其故,而以鬼为疑,乃似鬼神而非鬼神也。”心主血脉而藏神,瘀血留内,复加情志不遂,血脉不畅,心神失养而致精神恍惚者,常用血府逐瘀汤主治,颇有疗效。至于采用祛风除湿方药治疗精神病的案例,临床报道不多,赵守真《治验回忆录》用《金匮》防己地黄汤(地黄、防己、桂枝、防风、甘草)加味治“心风”一案可资参考。

    “故邪”潜伏体内,常有经久不去者,究其原因,一则“故邪”相互纠集,形成朱丹溪所说的“窠囊”、“巢臼”,或者症瘕痞块;其次由于病邪久羁,时发时止,正气虚弱,胃气不支,最终导致本虚标实的相持局面。此时常规治法已无济于事,必须另辟奚径。针对“故邪”这种特有的病理结构和正虚邪盛的特点,近年来笔者在寻求古训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鳖甲、丹参、莪术、水蛭、贝母、夏枯草、蒲公英、菌灵芝、黄芪、海藻、陈皮、甘草等药组成“消积丸”,主治“故邪”引起的诸多慢性增生性疾患,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肾炎、鼻炎、咽喉炎、骨关节炎、乳腺炎、盆腔附件炎等,疗效尚称满意。上述配方的特点是,攻补兼施,渗入“反药”,制成丸剂。通过百余例病人的治疗观察,只要坚持服用1~3月,即能收到缓消渐磨,祛邪而不伤正气的良好效果。
, 百拇医药
    治“故邪”痞块多用丸剂,少用或不用汤剂,前人是有教诲的。如《医镜》指出:“诸块不宜煎剂,只宜用丸子。盖块至难消,若用煎剂,如过路之水而已,徒损元气,于块无益。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径至所患之处,潜消默夺,日渐损削,其块自小。”近代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也强调,久病体弱,胃气不支,用药不可过大、过急。久服汤剂,胃气难任荡涤,宜以膏剂、丸剂,或小量药末煎服,缓缓图治。实践证明,丸剂药物在体内吸收缓慢,留蓄时间较长,效力持久,且用药量小,费用低廉,服用方便,容易坚持,故对许多经济不甚宽裕的慢性病患者尤为适宜。

    “故邪”藏匿体内,也有长期不发病者,如西医所称之“乙肝病毒携带者”。其通过实验室检查出来的“乙肝病毒”,可谓之“故邪”,但其人舌脉正常,且无任何不适之感,以宏观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根据什么来立法处方呢?这显然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学中的一个新问题。笔者的处理原则是,根据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运用《灵枢.通天》篇辨别阴阳体质属性的方法,凡属阳性体质者,以生地、白芍、天冬、山药、百合、沙参、丹参、女贞子、旱莲草之类养阴制阳为主;属阴性体质者,则用党参、黄芪、巴戟、淫羊藿、枸杞、肉苁蓉、鹿胶等补阳济阴为法。均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草、甘草、防风等解毒祛风之品,做成蜜丸服用。经数十例临床观察,确有良效。若病人服药3~6月无效者,则劝告病人不必服药,待其“阴阳自和”,其病自愈。如果强求用药,往往造成新的病变。如五通桥市病人周某,3年前因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余指标完全正常,自认为患了“乙肝”病,前来就诊。当时察见病人情绪紧张、忧郁,只予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法治疗,药后感觉舒适。1月后患者又来复诊,竭力要求治疗“乙肝”,经体质辨证,确属阴虚阳盛之人,故予养阴舒肝、清热解毒常法治疗。服药3月,“乙肝”未愈,反添胃痛、纳呆、腹泻等症。于是严厉劝阻停服一切治疗“乙肝”的药物,并向其说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不药而愈的道理。1年后患者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 百拇医药
    总之,“故邪”是许多慢性疾病经久不愈的内在宿根,必须设法祛除。祛除“故邪”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用药者,有不用药者。古人在缺乏微观检查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观察,进行推理分析,提出了“故邪”的概念及其发病规律,这是难能可贵的。时至今日,现代医学凭借精密的科学仪器,提高了检测“故邪”的能力。所以中医临床工作者如能充分认识“故邪”的致病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攻克一些疑难病证,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所述,仅是个人管见和肤浅的体会,抛砖之举,意在引玉,希望与更多的同仁一道,来探索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类似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简介:段光周,男,1941年2月生;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帝内经专业;研究方向:中医脏象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1998-04-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