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85304
非典型腹内疝致肠梗阻2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11期
     作者:陈坚 丁一民 蒋民德 管惟苓

    单位: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苏州,21500

    关键词:非典型;腹内疝;肠梗阻;诊断;预防

    苏州医学院学报991137 摘要 分析22例非典型腹内疝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类型及发病因素。并对其诊断及预防进行讨论。

    中图法分类 R656.2+4

    1987~1997年我院共收治急性肠梗阻599例,其中经手术确诊为非典型腹内疝者22例,占3.7%。现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75岁,平均49岁。既往有腹痛史9例,有腹部手术史16例,其中急诊手术11例(急性阑尾炎5例,脾破裂、胃穿孔各2例,胆囊炎、肠梗阻各1例),择期手术5例(胃切除、剖宫产、结肠癌根治、横结肠部分切除、小肠错构瘤各1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10例,阵发性绞痛7例,持续性绞痛5例。皆出现便闭、腹胀、呕吐等表现。肠型及肠蠕动波、有气过水声15例,腹部压痛18例,反跳痛4例。术中所见腹内疝类型[1]:粘连物型16例,其中粘连带型14例,粘连肠管、大网膜各1例;术后裂隙型3例,其中横结肠系膜遗留裂隙2例,胃吻合口后疝1例;先天性裂隙型3例,其中先天性小肠系膜裂隙2例,先天性横结肠系膜裂隙1例。

    疝入肠管坏死11例,其中1例穿孔;绞窄性变化8例;疝入肠袢血供正常3例。合并肠扭转2例。疝入肠袢长10~20cm 5例,30~100cm 13例,>100cm 4例,其中超过全小肠2/3 2例。

    1.3 手术方法:按照松解疝环、解除绞窄、疝入肠袢复位、相应处理疝环和病理性变化肠管的原则。15例合并肠扭转者先行肠管复位,再处理疝环及内疝复位,剪断粘连带或粘连大网膜,解除梗阻。1例粘连肠管型粘连松解困难,且疝入肠袢过度膨胀不易复位者,先行疝入肠袢穿刺减压,使绞窄缓解,然后松解疝环。6例裂隙型均先行疝入肠袢复位,再修补缝闭异常裂隙。对复位肠管的生机有疑问者,予以热敷和普鲁卡因封闭,如不能恢复生机者则予切除。本组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10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3例,死亡1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非典型性腹内疝致肠梗阻的发生因素

    2.1.1 腹内粘连物粘连形成裂隙是内疝发生的首要因素。腹部手术或急性腹痛后,在肠管之间或壁层腹膜、后腹膜、肠系膜及肠管之间常会发生腹内粘连,可能存在裂隙或裂孔,一旦肠管窜入,即可发生腹内疝。本组16例,其中12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且大多为急诊手术,这部分病例腹内粘连情况相对复杂。而4例无腹部手术史者,腹内粘连物均为粘连带型。

    2.1.2 手术后遗漏的裂隙是内疝发生的又一因素。胃大部切除结肠后吻合或肠切除肠吻合后,存在着肠系膜裂隙,结肠前吻合者存在胃吻合口后疝可能。这种因素引起的内疝,主要是肠系膜裂隙未缝闭或缝补过于稀疏,缝合组织少,打结不牢导致崩裂,出现裂隙。本组3例。

    2.1.3 先天性裂隙是内疝的少见因素。腹腔内存在先天性裂隙,本组3例。
, 百拇医药
    2.2 诊断:非典型性腹内疝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内疝性肠梗阻一般具有闭袢性肠梗阻征象,且多数有腹痛史或腹部手术史,所以临床上见到小肠闭袢性肠梗阻,并有腹部手术史者要高度怀疑内疝所致。本组2例术前怀疑内疝,诊断率9%。内疝的确诊要靠手术证实,但提高对其认识,掌握其特点,对怀疑者及早手术探查,可及时解除肠绞窄,减少肠坏死的发生。

    2.3 非典型性腹内疝的预防:主要是重视急腹症手术的处理,避免一切能引起粘连的因素[2]。如仔细、轻柔操作,尽量减少手术的机械刺激与损伤,保护好肠管;对腹腔内的各种炎症、脓性液体尽量吸尽;对坏死组织、炎症重的大网膜予以清除;生理盐水冲洗,妥善放置各种引流效果好的引流物,减少对腹膜间皮细胞的机械或化学性刺激,使纤维蛋白性粘连物尽量被吸收,减少纤维性粘连的形成。对手术造成肠管、肠系膜、周围脏器、组织之间的各种裂隙要及时修补,避免内疝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绍彬,等.腹内疝性肠梗阻66例诊治体会.实用外科杂志,1986,6(12)∶649

    2 方毓坤.腹内疝.实用外科杂志,1988,8(6)∶311

    (1999年6月3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