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85344
应用PCR对散发性脑炎进行病毒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赵忠信

    单位:赵忠信(中国航空工业中心医院)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238 多年来对于散发性脑炎的发病原因一直不甚明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为了探讨其发病原因,我们对34例散脑患者的脑脊液进行了病毒学分析,采用PCR方法扩增HSV、EBV和CMV三种病毒的DNA保守序列,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临床上拟诊为散发性脑炎的患者共34例,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山东省立医院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为15~41岁,根据临床发病特征确诊。

    2.实验方法:①DNA提取:取患者脑脊液10μ1,加入15μ1DNA提取液后混匀,置56℃水浴20分钟,再次混匀后置100℃状态下10分钟,最后冷至室温后离心,取上清液待检。②PCR扩增:PCR反应体系共20μ1,其中DNA扩增液15μ1,待检DNA样本5μ1,混匀后置98℃预处理5分钟,然后加Taq DNA聚合酶1U,再加20μ1消毒液体石蜡覆盖,最后进行PCR扩增。其中92℃30秒、55℃30秒、72℃60秒,共35周期,最后72℃保温5分钟。③琼脂糖凝胶电泳:取扩增产物10~20μ1置2%琼脂糖电泳20分钟(100V),经溴乙锭染色10分钟,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 百拇医药
    结 果

    本组34例通过PCR扩增,发现有3例HSV阳性、8例EBV阳性、11例CMV阳性,其特异性扩增产物分别为453bp、154bp、300bp。另有1例为EBV和CMV双重病毒的感染。这34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大多数很好,经降颅压及积极的对症、支持处理后,除1例HSV感染及1例EBV和CMV双重病毒感染的病人死亡外,均治愈出院。

    讨 论

    1.关于散发性脑炎的病因学分析:对于散发性脑炎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国内外也未见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因其临床特点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在临床上散发性脑炎又称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非特异性脑炎、非典型性脑炎等。1996年济南地区短期暴发散发性脑炎,我们采用PCR方法对34例患者进行了HSV、EBV和CMV三种病毒的检测,发现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为67.6%,并且有1例HSV阳性及1例EBV和CMV双阳性的患者死亡,说明HSV和双重病毒感染是散发性脑炎的主要致死原因。我们认为,对临床拟诊为散发性脑炎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病毒学的检查,这将对散脑的病因学分析及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应用PCR方法对散发性脑炎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因为散发性脑炎在早期临床并无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并不容易。以往的方法是血清抗体的检测,但抗体升高一般要在病毒感染后第3~4周,且感染病毒不仅可在神经系统长期潜伏,也能在淋巴细胞内持续存在,许多因素均可使抗体激活,导致血清抗体滴度升高,因此抗体检测不一定能证明脑内病毒感染。反之,血中无抗体反应也不能轻易否定脑内病毒感染。血清抗体只是病毒感染的间接反应,而不是直接的证据。脑活检虽是病因诊断的可靠方法,但往往也只能做到追溯诊断,因此更达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性DNA片断的方法,特异性比较强,并且有着快速、简便、准确率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许多应用该方法检测病毒感染的报道。我们认为对于散发性脑炎的患者,采用PCR方法进行相关病毒学的检查,不仅可以做到早期诊断,而且也为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收稿:1998-06-15 修回:1998-11-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