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腹部外科》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5476
罕见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二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腹部外科》 2000年第1期
     作者:常维玲

    单位:常维玲(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医院外科 北京,100071)

    关键词:

    腹部外科000123

    原发性肝肉瘤临床极为罕见,术前几乎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或肝内其它肿瘤。本文二例病理证实的肝血管肉瘤,术前亦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现分析如下。

    临 床 资 料

    一、 一般资料:本组2例男性,年龄为21岁和49岁,发病就诊时间为2~3个月。

    二、 临床表现:2例均表现为右上腹胀痛,疼痛呈持续性进行进加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乏力、纳差、消瘦和低热。右上腹明显饱满,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肝下界分别于右腋前线肋缘下1.5和3.0cm,剑突下4和7cm,均无腹水及黄疸。
, http://www.100md.com
    三、 实验室检查:除21岁青年患者GPT、GGT、TBA轻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外,肝功正常,血清AFP、CEA阴性。

    四、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均见右膈肌升高。超声检查:1例肝右后叶探及16.8cm×11.0cm稍强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超声诊断提示为肝癌。另1例肝右叶内可见巨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血液供应丰富,提示定位困难。肝CT检查:1例肝右叶内可见巨大的分层状低密度区,其内可见条片状高密度区,呈分叶状。增强扫描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病灶明显缩小。以上均提示肝内占位病变,同位素肝扫描均可见肝右叶多个较大的放射性稀疏灶。

    五、 治疗及结果:2例均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肝弥漫性肿大,右锁骨中线肋缘下8~10cm,肝质地不均,但未触及明确包块,表面光滑,无法手术切除,均于肝右叶多处深部穿刺抽出少量血性物质及坏死组织,送病理活检。病理诊断:原发性恶性间叶组织瘤(血管肉瘤)。年轻一例术后并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脐以下半身及阴囊明显浮肿,晚期出现轻度黄疸,最终均死于肝昏迷,病程分别为5个月和6个半月。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 误诊原因:(1) 肝血管肉瘤罕见,2例均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可见肝血管肉瘤与肝炎、肝硬变无明显因果关系。国外文献报道:注射造影剂二氧化钍和长期接触氯乙烯与肝血管肉瘤的发病有关,而本组2例均无上述接触史,因此,无此接触史也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征性,极易误诊。本组2例病情发展迅速,极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3) 声像学检查只能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而定性诊断非常困难。本组2例同位素肝扫描出现放射性稀疏灶。超声及CT检查均提示右肝叶巨大占位性病变,这种声像显示极像肝海绵状血管瘤。而巨大的肝血管肉瘤又可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酷似肝内巨大囊肿,易造成误诊。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血管肉瘤临床上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声像学检查不能定性,最后确诊还需靠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本 组2例在超声下经皮行肝穿刺活检均未找到肿瘤细胞,而在行剖腹探查术时,取活体组织检查均得到明确诊断。然而,当诊断明确时,病情已属晚期,延误了手术切除时机。因此,临床上遇有右上腹胀痛、肝肿大,伴有乏力而无肝炎、肝硬变史、肝功正常、血清AFP检测阴性; 无其它部位原发癌灶病史; 超声、CT检查提示肝内(特别是右肝内)巨大占位病变而无腹水和脾肿大者,应考虑到原发性肝肉瘤的可能,并尽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常规行冰冻病理活检,且要多点取材(本组21岁患者第一次剖腹探查,于肝右叶质地稍硬处楔形切除一块组织活检,尚未找到肿瘤细胞),才能避免漏诊、误诊。

    三、 治疗及预后:手术治疗是唯一可望治愈的方法,放射和化学治疗均不敏感,但实际上获得手术切除者甚少,而获得切除者预后亦较差。本组2例确诊后已无法手术切除,术后3~5个月死于肝昏迷。整个病程半年左右,由于病例少,需进一步积累和探讨。■

    (收稿日期:1999-08-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