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5488
附红细胞体病
http://www.100md.com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林军(综述) 武建国(审校)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医学检验中心,南京 210002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病;实验室诊断

    医学研究生学报000121摘 要: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g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按其主要特征应属于血液病。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附红体列为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ies)、无形体科(Ano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各有其名,实际上是种名,如锦羊附红体(E.ouis)、温氏血虫体(E.wenyoni)、猪附红体(E.suis)、牛附红体)E.teganodes)、人附红体(E.humanus)等。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体有14种。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动物及家畜附红体感染。由于附红体病的传播之广及其对畜牧经济所造成的危害之大,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畜牧兽医界、外贸检疫界的重视。这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已逐渐引起医学界注意。
, 百拇医药
    分类号:R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99(2000)01-0059-04

    Eperythrogoonosis

    LIN Jun WU Jian-guo

    (Center of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Jinling Hospital,Nanjing 210002,China)

    Abstract:Eperythrozoon suis is an extracellular red blood cell parasite that causes a kind of zoonosis eperythrogoonosis,which is a variety of syndromes such as fever,anemia and icterus in currently classified as a rickettsia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Bergerys Manual(1984).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udies of eperythrogoonosis in microbiology,epidemiology,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latest decade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Eperythrozoon; Eperythrogoonosis; Laboratory diagnosis▲

    0 引言

    早在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E.coccoides)[1] 。后在1934年由Neitz等人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命名为绵羊附红体(E.ouis)[1];Adler等在牛体中也发现形态与类球状血虫体相似的微生物。而Kinsely等则揭示了猪的类边虫科病原体引起的疾病[1]。1986年,Puntaric等正式描述了人类的附红体病[2]。我国对此病的研究较晚,直至1981年以后才相继报道在畜、禽中发现附红体病。1991年,内蒙自治区邰秀珍等在国内首次报告人的附红体病病例;1992年,冯立明、裴标等[3,4]又先后报道了人附红体病。1993年,我国在卫生部的关注下,组成了附红体病调查组,由尚德秋等人[5~7]对此病进行了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并证实了附红体病在人群中的感染。
, 百拇医药
    1 人附红细胞体的形态与结构

    1.1 直接镜检 对人血液及骨髓液中附红体检查时,取感染附红体患者的新鲜血或骨髓液少许,加等渗盐水以1∶1、1∶4(对血)或1∶30~50(对骨髓液)进行稀释、抗凝。取抗凝悬液一滴置于玻片上,加盖玻片油镜放大1 000倍观察。血液悬液中可见大小不一、大部分为黄褐色、深褐色闪闪发光的圆形小体,偶见短杆状,而红细胞为淡黄色。悬液中的单个附红体运动活跃,呈翻滚或扭转运动[24]。骨髓悬液中红细胞、少量幼红细胞上均寄生有附红体,髓浆中也有附红体。这些附红体的大小、形态、排列、着色特点均与血标本相同,但运动远不如在血液中活跃,仅有小幅度的摆动和扭动,这可能与髓液的粘稠度有关。另有报道[9,10],血液中所见附红体呈球状、哑铃状、卵圆状、星状等,并呈各种扭动状态,直径为0.3~0.8 μm。还有人报告[12],附红体附于红细胞表面时呈镶角状,称为“镶角红细胞” 。

, 百拇医药     1.2 涂片染色 染色方法可用瑞-姬姆萨或吖啶黄染色。取人和动物末梢血或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按常规方法制片、固定、染色、镜检。染色血片可见附红体呈多态性,直径0.15~1.5 μm[3,4,12,22],在红细胞上可寄生1~20个附红体,在红细胞表面及边缘呈各种形式排列[9,11]。瑞氏染色后,在同一视野中见到[22] 附红体呈紫红色、褐黄色、褐绿色、深褐色,也可见到强折光性发亮的圆形小体;姬姆萨染色血片、骨髓片中,附红体的大小、形态、排列以及其他情况均同瑞氏染色,不同之处是着色略有区别,如红色、橘红色等。有人[12] 用革兰染色法观察,发现附红体为革兰阳性的球状体,直径0.5~1.2 μm 。但也有人[22] 报告附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

    1.3 电镜观察 很多人用电镜扫描技术对附红体进行了研究。Gulland 等[8] 用电镜观察了E.suis感染红细胞的情况,发现附红体寄生的红细胞区凹陷,附红体为多形态单细胞微生物,呈大、小球体,且小球体与大球体相连,或呈链状、足掌状、葫芦状,直径0.3~1.5 μm,厚约10 nm,中心清澈[12]。国外有人在电镜下看到[13],E.suis有一层膜包被,在胞质膜下有10 μm微管,有类似的核糖体颗粒,无明显的细胞器及胞核结构。而邰秀珍等人[3,22] 在透射电镜下看到人附红体为大、小不等的以球形小体为主的多形性小体,其形态可呈球状、卵圆状和杆状等,可单个、多个呈小团状附在红细胞表面。附红体寄生于红细胞时,可使附着的局部呈凹陷状态,个别膜形成小孔。这一观察与冯立明的描述基本一致[3,11] 。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形成贫血及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有的附红体上有细长的纤丝,通过纤丝附着在红细胞上;也可观察到附红体膜上有突起。扫描电镜下可见附红体是无壁、无核、无细胞器的原生体,只有单层膜包裹,其中可见电子密度大的颗粒状物,无规则地分布在胞质内。
, 百拇医药
    2 附红体病的分布与传播方式

    2.1 流行范围 附红体病的流行范围很广,遍布世界五大洲,无地域性分布特征,似乎与气温带无关。在我国,附红体对人畜感染均有存在,而且地域分布也很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明显地区限制。尚德秋等人先后对江苏的南通、射阳、阜宁,河北灵寿县,广东的南海市,广西的灵山县、南宁市,辽宁的抚顺市、西丰县,新疆乌鲁木齐市、东疆、南疆和北疆,甘肃省张掖地区等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地区不仅动物的感染及发病率很高,而且人的感染率也相当高,只是发病者较少。内蒙医学院对部分城乡居民和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感染率也相当高。内蒙中心血站已注意到献血员感染附红体很普遍[24]。据国内对部分省(区)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为39.2%~87.0%[5~7,12,20,21,27];而个别地区如河北灵寿县人群附红体的感染率却为0%[5]。另外,新近已有人报道在兰州、宁夏、云南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等均发现人附红体病的存在[21,22,27]
, 百拇医药
    2.2 宿主与传播途径 附红体的宿主有绵羊、山羊、牛、猪、马、驴、骡、狗、猫、兔、鼠、鸟类和人等。附红体病传播方式有接触传播、血源传播、垂直传播及昆虫媒介传播等[28]。①接触传播系指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可通过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传播。②血源传播是指用了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劳动中使用了被污染的工具经破损伤口而传播。③垂直传播系指感染了附红体的母体在生育过程中或通过胎盘将病原体直接传播给胎儿。在人类,垂直传播引起附红体病已被实验证实[21,23]。④昆虫媒介传播是经吸血昆虫的携带与叮咬而发生的传播。吸血昆虫有伊蚊、库蚊、猪虱、鳞虱、蚤、吸血蝇、蠓等动物。本病多发在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此期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14]

    许多欧美国家都认为进口患附红体病的肉畜、种畜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感染了附红体的献血者会造成对受血者的直接威胁,尤其对幼年受血者危害更大[24]
, 百拇医药
    3 附红体的抵抗力与致病性

    3.1 抵抗力 附红体进入机体后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出感染发病过程。这本身说明附红体毒力较低。附红体对干燥及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即可杀死。附红体在酸性溶液中活力反而明显增强,但遇碘液即停止运动,并不被碘着色。此点具有鉴别作用[4]。如食用污染附红体的畜肉,只要加热60℃、30 min,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24]。附红体在低温冷冻情况下,可存活数年之久[9,11,13]。另有报道,附红体感染力在低温情况下可延长至60~120天,而存活力可延长至105~150天[4]。由于附红体可在低温下长时间存活,这对本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有文献表明[20],人在患附红体病而治愈后数年内仍可携带一定数量的附红体,说明该病原体可在人体内较长时间携带。也有报道指出[9],附红体可长时期寄居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生携带[29]
, 百拇医药
    3.2 致病性 附红体寄生于红细胞、血浆和骨髓中,可导致发热、贫血和黄疸。当附红体感染人体或家畜之后,并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渐进性贫血症。有人发现附红体病可出现代谢紊乱、酸碱失衡、低血糖等[15,16]。推测可能是附红体具有侵袭、分解、溶解等致病因子参与的结果。

    附红体是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处于某些应激状态(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时,附红体感染率上升,甚至发病。当摘除动物的脾后感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24]。据调查表明[23], 年龄小、高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及减退者,附红体的感染率高;患有疾病者比健康人群感染率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附红体感染均较严重。附红体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迄今尚不清楚。推测既有繁殖侵袭性的,也有毒素代谢性的,还有免疫遗传、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的。

    4 附红体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百拇医药
    4.1 人附红体病 附红细胞体在感染了人体或家畜之后不一定都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症状。

    人患附红体病的主要表现不尽相同,综合起来有体温升高、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临床检验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降低,胆红素增高。小儿患病后尿色加深,不同患儿可出现不同表现[3,4,10,11,27] 。如尚德秋等人[7]在调查中发现人附红体病与黄正美等人[27] 发现的人附红体病就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例1[7]:1周岁男婴,常与动物接触,患腹泻、多汗、体温39~40℃,哭闹、烦渴,白细胞数较高,血红蛋白偏低。住院后诊断为感染性肠炎和贫血。经治疗后有所好转,出院。出院后3天又入院,症状同前,经治疗无效而出院。后经防疫站检查发现患儿62% 红细胞有附红体感染,经庆大霉素及中药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检时只有3% 红细胞有附红体感染,痊愈出院。病例2[27]:患者男性农民,66岁。2个多月来常有发热、全身乏力、四肢酸痛、易出汗等症状,曾用过白霉素、氨苄青霉素、柴胡针剂及解热镇痛药治疗一直未愈,怀疑为疟疾,去防疫站就诊。患者未到过疟区,血检疟原虫阴性,鲜血压片检查发现大量附红体,诊断为附红体病,后经治疗痊愈。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常与感冒、疟疾、贫血等疾病的症状相似,故常易混淆,因而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 http://www.100md.com
    4.2 家畜附红体病 家畜感染附红体后,多数为潜伏状态,只有少数情况下出现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1个半月。发病后的主要表现是发热、进行性贫血、食欲不佳甚至消失,精神抑郁、粘膜黄染、贫血、消瘦、腰背及四肢等末梢处瘀血、淋巴结肿大等[13,14,26] 。奶牛产奶量大减,还可以出现心悸和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等[26]

    5 附红体病的治疗方法

    人患附红体病后,可用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青、链霉素效果差或无效[2,3,7,28] 。而动物患此病后,对病猪可用血虫净、黄色素、九一四等;对病羊可用亚氨基碳酸联丙酸盐及口服土霉素、黄色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对病牛可用九一四、黄色素、四环素及卡那霉素[9] ;而治疗病兔则用四环素。 虽然治疗人及不同动物的附红体病用不同的药物,但四环素、九一四等是治疗人、畜附红体病的首选药物。
, 百拇医药
    6 附红体病的实验诊断研究

    6.1 直接涂片镜检 目前仍然是诊断人、畜附红体病的主要手段。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 000×)下计数100个红细胞,凡染有附红体的红细胞< 30个为轻度感染;30~60个为中度感染;>60个为重度感染。

    6.2 电镜检查 主要用于研究附红体的形态、结构、繁殖与红细胞的关系、对红细胞造成的破坏、影响等,也可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进行确诊。

    6.3 生物学诊断 用疑患附红体病的人、畜血接种于健康小动物(如小鼠、兔、鸡等)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并采血检查附红体[4,9]。用此法诊断耗时较长,但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6.4 血清学诊断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检查,不仅可以诊断附红体病,还可以做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但对附红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国内研究甚少,而国外也只是对动物附红体的血清学研究较多。如Lang等[17,30]建立了将附红体与红细胞分开,制备抗原的方法,并用去掉红细胞的E.ouis抗原对羊进行ELISA与间接血凝试验(IHA)的对比,发现ELISA比IHA的敏感性高8倍。所以ELISA法是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但此法不适于小猪及公猪的诊断,也不适于急性期诊断[18.19]。而IHA主要用于对患猪的诊断[19] 。有人[17]用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查羊的E.ouis感染表明,该法敏感、特异,保持时间长,但其敏感性低于ELISA法。
, 百拇医药
    6.5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此法检查诊断附红体病是近期才发展起来的,已建立了DNA杂交和PCR技术。国外学者[25] 从被E.suis感染的高峰期的患猪放血,分离E.suis,并提取DNA,以32P标记制成分子探针。用此探针检查各种样品,其结果证明这种探针能区别猪是否被E.suis感染。他们[18,19,25]又用λgtⅡ构建E.suis DNA基因库,从中选出ksu-2克隆子。1993年他们以ksu-2 DNA中一部分作为引物,经试验证明PCR敏感性可查到≥1 pg的DNA,还证明E.suis感染猪后24 h就可出现PCR阳性,扩增产物约500 bp。■

    作者简介:林军(1962-),女,吉林长春人,主管技师,医学学士,从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

    参考文献:

    [1]Buchanan ER, Gibbons NE. Berger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M]. Baltiwore:The Williams & Wikins Co, 1974.
, 百拇医药
    [2]Puntaric V, Borcic D, Vukelic D et al. Eperythrozoonosis in man [J]. Lancet, 1986, 11: 868.

    [3]冯立明, 潘华珍,方 芳 等,人类附红细胞体病[J].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2,13(10):520.

    [4]裴 标,高 峻,刘玉峨 等. 小儿附红细胞体病及其病原学实验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5,01,26; 14(1): 36.

    [5]尚德秋,李兰玉,栾景辉 等. 附红细胞体感染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5,16(3)143.

    [6]尚德秋,李兰玉,裴 标 等. 附红细胞体感染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Ⅱ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6,17(4)221.
, http://www.100md.com
    [7]尚德秋,李兰玉,陆宙光 等. 附红细胞体感染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Ⅲ[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18(3)150.

    [8]Gulland FM, Doxey DL, Scott GR. Changing morphology of Eperythrozoon oris [J]. Res Vet Sci, 1987, 43: 88.

    [9]张汝勇,罗富贵,黄桂英 等. 马、牛、羊附红细胞体的发现与虫体检验法[J]. 兽医科技杂志, 1983,9:24.

    [10]崔君兆,陆宙光,张丽华 等. 在人和动物血液内发现一种不明微生物[J].兽医科技杂志, 1982,2:53.

    [11]冯立明、张之南. 附红体细胞病[J]. 疾病监测 , 1992,7:135.
, 百拇医药
    [12]陆宙光、林卡民、张丽华 等. 对附红细胞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杂志, 1998,14(2):54.

    [13]赵洪明,倪富美,张素巧 等.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兽医杂志, 1987,13(9):43.

    [14]Nicholls TJ, Veale PI . The prevalence of Eperythrozoon ovis infection in weaner and adult sheep in north easten Victoria[J]. Aust Vet J , 1986 , 63 : 118 .

    [15]Heinritzi K, Plank G , Petenander LW et al . The acid-base equilibrium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during infection with Eperythrozoon suis[J].Zent Vet B , 1990 ,37 : 412 .
, 百拇医药
    [16]Smith TE , Cipriano JE , Hall SM .In vitro and in vivo glucose consumption in swine eperythrozoonosis[J]. J Vet Med Sei B , 1990 , 37 : 587 .

    [17]Lang FM , Ferrier GR , Nicholls TJ et al .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Eperythrozoon ovis by the use of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 Res Vet Scien , 1987 ,43 :249 .

    [18]Gwaltney SM , Hays MP , Oberst RD .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using the polymerase ehain reaction[J]. J Vet Diagn Invest , 1993 , 5 : 40 .
, http://www.100md.com
    [19]Oberst RD , Gwaltney SM , Hays MP et al .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and natural outbreaks of eperythrozoonosis in pigs identified by PCR-DNA hybridizations [J].J Vet Diagn Invest . 1993 , 5 : 51 .

    [20]裴 标,尚德秋,高 峻 等 .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6,12(5):59.

    [21]田 红,刘兴发,孙朝霞 等 . 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及垂直传播的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997,13(1):74.

    [22]邰秀珍,杨殿相,秦林金 等 . 人类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8,14(5):83.
, 百拇医药
    [23]侯顺利,刘兴发,田 红 . 肉品卫生 , 1997,15(10):4.

    [24]舍 英,杜跃峰,侯金风 等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995 . 11 .40.

    [25]Oberst RD . Hall SM . Schoneweis DA .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DNA from swine blood by whole organism DNA hybridizations [J]. Vet Microb , 1990 , 24 : 127.

    [26]Ganter M , Bickhardt K , Kaup FJ . Eperythrozoonsis in sheep [J]. Tier Prax , 1993 ,21 : 117.
, 百拇医药
    [27]黄正美,马文信,范 波 等 .云南发现人附红细胞体病[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8 ,14(4):35.

    [28]尚德秋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4,15(4):234.

    [29]黄印尧 . 猪附红细胞体病[J]. 兽医科技, 1981 . 1 :60 .

    [30]Lang FM , Ferrier GR , Nicholls TJ .Separation of Eperythrozoon oviss cerythrocytes [J]. Vet Record , 1986 , 19:359.

    收稿日期:1999-01-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