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6504
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若干问题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吴嘉赓

    单位:吴嘉赓(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310003))

    关键词:

    残留黄疸 残留黄疸,临床又习称小黄疸。由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减退,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加上随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情发展,使肝组织内毛细胆管、小胆管的结构发生破坏,使胆汁在肝内郁积,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从而成为临床治疗难题之一。

    目前西医对小黄疸的治疗,普遍沿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思路,如使用小剂量肝素、654-2、丹参注射液、前列腺素E、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还原型谷胱苷肽等,但效果不够理想。这可能与上述药物能有效地改善毛细胆管内胆汁郁积,但对改善肝细胞功能减退这一环节则作用不大有关。

    中医药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院以茵陈蒿汤加牛黄为基本方治疗残留黄疸32例,均恢复正常,也积累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1 残留黄疸患者病程较长,皮肤多萎黄少泽或晦暗,伴明显乏力、腹胀纳差等临床表现,当属阴黄。《临证指南医案*疸》篇中指出“阴主晦,治在脾”。而茵陈蒿汤为阳黄而设,应用时宜活用,重用茵陈,少用山栀,视大便情况而确定大黄剂量或煎法,务使大便通畅,黄有去处而不伤正。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首肯,实验证明它有利胆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而牛黄甘凉,入心、肝经,现代药理证实其具有镇静、利胆作用,并能防止毒物对肝脏的损害。个人认为它的作用点在肝内胆汁郁积。为了解决肝细胞功能减退这一环节,我们选择了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保护和修复肝细胞、改善肝细胞功能作用的抗纤方,方由柴胡、赤芍、丹参、鳖甲、黄芪、白术、枳壳、甘草组成。体现了“治在脾”的精神和治本扶正治疗的优势。而抗纤方抑制2.2.15细胞表达HBV及抑制TGF-β1诱导的2.2.15细胞凋亡的实验进一步表明,该方具有明显抑制乙肝病毒和抗肝细胞凋亡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展开。

    2 活血化瘀药物在残留黄疸治疗中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毕竟是克伐之品,易伤正气,尤其在大剂量应用时,易导致或加剧腹胀、纳差等症状,对治疗不利,有悖“治在脾”原则,可酌情选加健脾行气和消导之品,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消除活血化瘀药物的负面影响。而静脉给药途径能避免或大大减少活血化瘀药物的副作用。

    3 饮食调理是治疗的重要内容。肝病患者的营养是很重要的,患者往往有多进食以增加营养的倾向,这就与脾虚不运的消化能力相矛盾。因此,除了治脾外,还需“养脾”,患者应根据消化能力采取放牧式进食,避免过食伤脾,尤需忌食高脂类食品,以免促进胆汁分泌,加重胆汁的郁积和肝脏的负担。

    (收稿:1999-10-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