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86866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1022 主持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病原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病原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儿ARI中,病毒感染所占的份额不小,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URI),病毒尤其重要。专家们指出,URI感染部位不同而病原不同,如能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对指导用药很有实际意义(详见中华儿科杂志1999第37卷第12期)。ARI是小儿门诊和住院患儿数的大宗来源。诚然,病毒引发的ARI在平日营养、免疫、健康状况佳良的儿童,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和休息后,大都可以自限而转归良好。但病毒引发的ARI可以引起小儿发热不适以及呼吸道甚至消化道的症状,对小儿及家长造成不安和困扰。儿科医师和家长企盼有良好效应的抗病毒药。然而目前全球抗病毒药比起抗细菌的抗生素而言,少之又少,新开发的品种也不多,这就使得在ARI的抗病毒治疗受到很大制约。世界有200多种病毒可以感染人类,但仍以流感、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为常见。特效的抗病毒药既不多,病毒性ARI的综合性防治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请有关专家对此作专题发言,目的是集思广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探讨,使对病毒性ARI的防治与抗病毒药的正确应用问题取得共识。既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的担心,又起到较满意的防治效果。
, http://www.100md.com
    流感病毒感染

    张梓荆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100020):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人类还不能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流感病毒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感染人的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人类甲、乙两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有变异特点。血凝素(HA)有H0、H1、H2、H3,而神经氨酸(NA)有N1与N2。根据HA与NA的不同组合,同型病毒便产生了若干亚型。甲型流感变异快,可数年发生1次,乙型流感变异很慢,丙型尚未发现变异。抗原变异后出现新的亚型,因人群对之缺乏抗体,可引起大流行。20世纪有1900、1918、1957、1968、1977年5次大流行。其中1918年为甲1型(H1N1西班牙流感),1957年为甲2型(H2N2,亚洲流感),1968年为甲3型(H3N3香港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1977年新甲1型(H1N1,苏联流感)系由我国东北传至西伯利亚。1997年8月香港鸡流感(H5N1)造成6人死亡,为避免传播,被迫杀死活鸡1 500万只。1999年香港又发生鸡流感(H9N2)2例,为4岁及1岁女孩,分别于第6日及第3日退热,二人住于不同区域。
, http://www.100md.com
    1977年以后20余年发生的甲型流感为H1N1或H3N2。流感在我国频频发生,北京监测到几乎每年冬天都有1次甲型流感流行,有时还伴同乙型流感流行。1998年11月发生的流感,持续约6周,经首都儿研所证实为甲3型(H3N2)病毒。

    一、流感的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按呼吸道传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发热期间宜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口鼻腔清洁。室内应保持高湿度以利呼吸。恢复期应限制体力活动。

    2.对症治疗:对持续性严重刺激性咳嗽,可酌用美沙芬(右甲吗南)或可待因,但2岁以下儿童一般不宜应用。对控制发热及肌痛国际上建议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抗病毒治疗:(1)金刚烷胺及甲基金刚烷胺预防及治疗甲型流感有效,对乙型者无效。甲基金刚烷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金刚烷胺应在发病24 h内(至迟48 h内)开始用药,连用5 d。肾脏病者慎用。1岁以内不用。1~10岁儿童4~5 mg/(kg.d),每日1次或2次分服,但最大剂量不超过150 mg/d。哺乳期母亲宜慎用,因可通过乳汁使婴儿发生尿潴留、呕吐及皮疹。(2)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在成人用于雾化治疗甲型及乙型流感,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儿童可试用。最近认为以本药每小时滴鼻1次有效。(3)不宜以抗生素作预防应用,只有发现细菌感染征象,方积极用抗生素治疗。(4)对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并发喉炎(格鲁布)等并发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5)中医治疗:中医将流感分为3型:一是风温时气感冒以表热症为主;二是肺卫与阳明胃经气分合病;三是风温与疫毒之邪逆传心肝两经,应辩证论治。
, http://www.100md.com
    二、流感的预防

    1.加强疫情监测:发现流感应早报告,早隔离。流行期间暂停集体活动(集会、娱乐、社交)及串门。

    2.疫苗接种:(1)流感病毒活疫苗:适于一般人群使用。常规用鼻腔喷雾或滴鼻。目前规定在16~65岁健康人群使用。7~15岁儿童接种后多有发热反应,但不影响学习。我国自1958年以来曾多次观察活疫苗的预防效果,保护指数(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一般在1∶2~1∶4左右。免疫时效约6个月~1年。预防效果在接种率高者、小流行者较好,反之亦然。这种效果与接种率和流行强度间的关系,说明流感免疫中集体接种(群体免疫)的因素很重要。(2)流感灭活疫苗:适用于高危人群,皮下注射。高危人群是指婴幼儿及65岁以上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者,慢性肺疾患者慢性代谢性疾病,肾炎和慢性肾炎,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有呼吸肌麻痹及肌力减弱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此外医师、护士、托幼保健人员以及高危人群密切接触者。
, http://www.100md.com
    自1998年WHO每年2次公布南半球及北半球推荐疫苗抗原。1998年1月公布之北半球流感抗原表为:A/悉尼/5/97(H3N2)类似株,A/北京/262/95(H1N1)类似株及B/北京/184/93类似株。

    法国巴斯德疫苗公司(PMC)所制的“防感灵”是3价裂解型灭活疫苗,每年根据WHO推荐的病毒株选定的。接种后10~15 d产生免疫力,持续1年以上。其1998~1999年株含有抗原A/悉尼/97(H3N2)、A/北京/262/95(H1N1)及B/北京/184/93,各含血凝素15 μg。注射用悬液每人份0.5 ml,皮下或肌内注射。6个月~3岁以内儿童注射2次,每次0.25 ml,间隔4周。3岁~65岁注射1次,每次0.5 ml。

    于1998年夏秋北京有上述灭活疫菌接种,关于其对1998年11~12月甲3型流感流行的预防效果尚未见报道。
, 百拇医药
    3.药物预防:因流感疫苗的效果尚不够理想,故药物预防也很重要。目前认为金刚烷胺及甲基金刚烷胺可预防甲型流感。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的保护指数为1∶2~1∶4。预防注意事项及剂量与治疗相同。

    中草药预防流感我国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尚未能肯定其效果。经过2次以上观察或有实验资料佐证似有预防作用者:贯众及其合剂、满山香、山腊梅、鸭跖草、香薷油、黄龙合剂(黄皮果叶、龙胆草)等,但尚需进一步验证。

    姚龙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儿科,530021):如果疫苗不到位,而以口服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对易感高危人群作甲型流感预防,则应在流行时尽早口服。应连续服4~12周。也可与流感疫苗接种同时开始,连服2周。2周时间刚好覆盖免疫接种生效而得以保护。成人治疗与预防用量每日200 mg;1~10岁小儿4.4~8.8 mg/(kg.d),但每日总剂量以不超过150 mg为宜。抗甲、乙型流感感染新药扎那米韦(zanamivir)可特异性地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阻止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表面释放,使其不能在呼吸道扩张。预防及治疗均用3.6~16 mg 滴鼻,2~6次/d,共4~5d。
, http://www.100md.com
    副流感病毒感染

    范永琛教授、万莉雅副主任医师(天津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300074):副流感病毒可引起小儿轻重不同的上和下呼吸道感染,如感冒、中耳炎、重症喉、气管、支气管炎(Group)、毛细支气管炎、肺炎。

    副流感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族单胞RNA病毒(麻疹、腮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此组),有4种血清亚型即Ⅰ、Ⅱ、Ⅲ、Ⅳ型。病毒体呈球型,直径为125~250 nm,具有包膜,包膜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基因密码6种结构蛋白,其中血细胞凝集-神经氨酸活性(HN)和融合蛋白(CF)为病毒表面蛋白,使病毒易于附着和穿透上皮粘膜细胞而致病,并具有保持抗原稳定性达30年之久不变的特性。

    副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全年均可发病,通过呼吸飞沫和接触传染,有人研究喷嚏和咳嗽分别能将带有大约2万和9万个病毒颗粒散布于人群中。Ⅰ、Ⅱ、Ⅲ型病毒各有不同流行季节和易感年龄,但其流行和易感年龄可重叠存在。因此单靠临床和流行季节不好区分型别诊断。Ⅲ型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Ⅰ、Ⅱ型易发病龄在2~6岁,而2岁以内可能有来自母体的抗Ⅰ、Ⅱ型抗体故不易发病。Ⅰ、Ⅱ型夏秋季发病较明显,有隔年1次流行趋势,Ⅲ型以冬末、初春流行。一般而言,Ⅰ、Ⅱ型易引起普通感冒和喉气管支气管炎,Ⅲ型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Ⅳ型由于培养困难,其临床和流行特点知识甚少。感染后病毒在呼吸道停留时间短,病后短期即已消失,但在免疫力低下者则可停留数周乃至数月。Ⅲ型病毒引起重症感染常提示患儿T细胞功能缺陷。局部IgA浓度可以预测患儿对副流感病毒的易感性。
, http://www.100md.com
    我们所见5例副流感肺炎为Ⅲ型病毒,年龄均在2岁以下,起病时先有感冒症状,流涕、低烧、咳嗽,而后出现咳嗽加重有痰和呼吸加快,肺内听到干湿音及哮鸣音,2例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体温超过38.5~39.4℃,且高热不退,感染中毒严重,喘憋也明显。胸X线片3例呈肺纹理增重和双下可见点状阴影,肺泡充气过度,2例合并细菌肺炎则可见右肺上和中叶实变,1例见左下肺实变和不张。

    确诊需作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健康儿童很少能从鼻咽部分离出该病毒,因此从咽、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该病毒即可确定为致病原。猴肾和人胚肾是较合适的培养基。

    应用标定抗原可以测定患儿血副流感病毒Ⅰ、Ⅱ、Ⅲ、Ⅳ特异抗体。目前应用方法有补体固定(complement fixation,CF)法,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HA)和ELISA法。取急性期和病后10~14 d恢复期血清,恢复期抗体呈4倍升高才有诊断价值。因此血清测定抗体仅为流行病学参考。副流感病毒对病毒唑治疗有效,故临床要求快速诊断。急性期的快速诊断可用分泌物涂片或组织免疫荧光法以查抗原。
, 百拇医药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根据年龄和病情采取相应处理,婴幼儿肺炎、支气管炎、喘憋重者可用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或β2激动剂以改善通气、Group所引起的气道阻塞,可雾化或口服皮质激素。病毒唑(Ribavirin)有抗副流感病毒功效,静脉滴注10~15 mg/(kg.d),分2~3次/d。

    预后和预防:预后较好,副流感病毒肺炎痊愈后无永久性肺损害。已有副流感病毒Ⅲ型活疫苗可作为预防应用。

    腺病毒感染

    傅文永教授、贾飞勇博士(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附院儿科,130021):腺病毒感染(adenovirus infection)是我国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咽结合膜热、肺炎、脑炎、膀胱炎、肠炎等,其中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中最严重类型之一。病原以3、7型腺病毒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DIC,同时可引起继发性细菌、真菌的感染。
, 百拇医药
    一、腺病毒感染的预防

    1.一般性预防措施:腺病毒感染多以咽炎起病,感染后腺病毒可较长时间(长者约20余天)存活于咽部腺体中,并不断通过咳嗽随飞沫排出。腺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据报道,腺病毒交叉感染发生率达60%~85%,接触时间短者20 min即可致病,潜伏期为4~6 d。因此,腺病毒感染患儿绝不能与其他患儿同室,以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定时通风,以预防腺病毒感染。

    2.特异性预防措施:腺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措施即腺病毒疫苗的应用。腺病毒疫苗的发展经历了研制开发、动物实验、人体应用及停止应用四个阶段。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研制了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及病毒壳粒亚单位疫苗,动物实验结果达到了较好预防腺病毒感染的目的。并且于1956年在新兵中已采用3、4、7型腺病毒的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应用后在新兵中腺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腺病毒感染的爆发流行停止。滕井良知等采用3型腺病毒灭活疫苗,对16例儿童进行接种。在接种前、接种后1个月和8个月分别测定3次抗体。在接种前测定这16例的血清抗体都很低,在接种后1个月,16例中有11例中和抗体呈8倍以上的增长,占86.7%。在接种后8个月,有15例儿童再一次测定抗体,其中有3例仍示有8倍以上的抗体,占20%。据此认为腺病毒灭活疫苗是良好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腺病毒的减毒疫苗及亚单位疫苗也用于预防接种。1962年Trentin等人报道12型腺病毒在新生地鼠中引起恶性肿瘤。此后证明3、7、14、18、21和31型,也对新生的啮齿动物有致癌性。考虑其机制是由于腺病毒基因整合到动物染色体上,起到癌基因作用所致。同时,由于亚单位疫苗造价过高,于是20世纪80年代停用了腺病毒疫苗。使目前腺病毒疫苗的开发应用暂处于停滞阶段。
, 百拇医药
    二、腺病毒感染的治疗

    1.中药治疗:中药清肺重用地骨皮、射干及芦、茅根等;化痰用苏子、天竺黄、葶苈;如痰液过稠可用猴枣每天0.3~0.4 g;酸中毒除及时纠酸外,应同时给活血化瘀药(丹参、红花水煎服或用丹参降香液静脉滴注)以改善微循环,预防DIC的发生。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者,可试用人参注射液。然而,用人胚肾作抑制病毒试验表明,不论何种浓度中药对腺病毒均无抑制作用,但应用这些中药后可使患儿恢复期血清中IgM明显增高,IgG次之,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高,说明其疗效是通过提高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来取得的。

    2.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目前尚无特异的抗腺病毒药物。如有腺病毒感染,可考虑选用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注射液、左旋咪唑、人血丙种球蛋白等药物。病毒唑,10~15 mg/(kg.d),口服、静注或静滴,其为广谱抗病毒药物,能干扰DNA合成,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对腺病毒感染有效。干扰素,100万U/次,1次/d,肌肉注射,该药不能直接使病毒灭活,而是间接地使病毒的复制、繁殖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聚肌胞,新生儿0.05~0.075 mg/次,1个月婴儿0.075~0.1 mg/次,3~6月婴儿0.1~0.3 mg/次,1岁0.2~0.4 mg/次,2~4岁0.25~0.6 mg/次,5~8岁0.35~0.8 mg/次,9岁以上0.5~1.5 mg/次,隔日1次,肌肉注射,其为干扰素诱导剂,可刺激宿主产生干扰素。左旋咪唑,1~1.5 mg/(kg.d,)分2~3次口服,它能使受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促进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且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间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对于重症病毒感染,可考虑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连用3~5 d,该药除了对病毒抗原直接起免疫封闭的作用外,同时可通过IgG Fc段激活巨噬细胞而清除病毒。
, http://www.100md.com
    3.抗腺病毒马血清的应用:抗3、7型腺病毒马血清(以下简称血清)是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60年制备的,曾在东北、华北等地试行3年多的疗效观察,结论纷纭不一,1974年由于做了工艺改革,生产出效价和纯度都较高的血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我科于1976年冬至1978年春应用血清治疗114例腺病毒肺炎患儿,治愈95例、好转10例、死亡9例(7型8例、3型1例),治疗好转率为92.2%,病死率为7.8%,与我科既往采用一般综合疗法治疗腺病毒肺炎的预后相比,病死率明显降低(1959年病死率为21.9%)。因此,我们认为腺病毒血清确有一定疗效。但由于血清为一异种蛋白,能使人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和体内尚未消失的抗原发生反应而引起血清病。且于一次应用后可使患儿致敏,如今后再用血清时,可招致血清性休克,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甚至可造成死亡。故血清现已极少应用。

    三、其他对症治疗

    对有发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脑水肿、脱水的患儿采取相对应的对症措施。继发性细菌、真菌感染者选用敏感的抗菌素及抗真菌药物。
, http://www.100md.com
    姚龙教授:国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引发的小儿肺炎,治疗用中药穿琥宁(穿心莲叶中有效成份)比病毒唑(Ribavirin)有效。无论在体温开始下降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咳嗽消失天数、音消失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等,前者均比后者明显缩短(P<0.05~0.01)。穿琥宁用量为1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10~14 d,病毒唑10 mg/(kg.d)静脉滴注,疗程相同。穿琥宁总有效率为93%,病毒唑则为80%。虽然穿琥宁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从该资料看不到有力证据。但无论如何,治疗病毒性ARI,开发我国中药是一个方向。

    巨细胞病毒感染

    董宗祈教授(武汉市儿童医院,430016):巨细胞包涵体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引起的先天或后天感染,多为慢性或不显性感染,患巨细胞包涵体病(CID)者少见。一旦患病很多器官组织受累,受累器官的顺序各国报告不完全一致。呼吸系统受累只是其中之一。1980年~1998年我们一直使用干扰素治疗CID,获得一些疗效。1998年下半年,我们使用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治疗CID,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治疗剂量为5 mg/kg, 12 h 1次,1 h内静脉滴注,持续14 d,随后10 mg/kg,1周3次,持续3个月,已治疗10余例。后经多次病理组织学组化法检测痰液或尿液CMV包涵体细胞均阴性,半年随访未见1例转阳病例。
, 百拇医药
    GCV是无环鸟苷(Aciclovir)的衍生物之一,其疗效比后者强50~100倍。湖北省医工所于1984年开始研制GCV,1996年经400余例Ⅲ期临床试验证明用于防治器官移植后的CMV感染疗效卓著,使用安全。其不仅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且可以直接渗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GCV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比正常细胞高40~100倍,对正常细胞DNA聚合酶的亲合力比病毒感染细胞低10~60倍,所以GCV基本上不影响宿主正常细胞的功能。

    姚龙教授: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小儿的感染率很高,约为80%~90%。CMV可以感染很多器官及其靶细胞如上皮、内皮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视网膜、脑)和肝细胞等。CMV致病力弱,感染后虽不一定发病,但可以潜藏在体内,伺机活动,例如在胎儿、小婴儿和免疫抑制的小儿,病毒可在潜伏的细胞内重新启动复制,严重时产生包涵体,使被感染细胞变性溶崩,释出的病毒再攻击其他细胞,造成广泛播散。肺组织也是最易被侵袭之处。诊断CMV肺炎最可靠是取得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组织作标本。更昔洛韦(ganciclovir)目前仍是治疗CMV病的首选药物,但必须注意其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小儿原发CMV感染多始于婴幼儿期,可发生在宫内、产道和哺乳。如何进行预防措施,仍需深入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陈慧中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100020):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A2株)核酸由15 222个核酸组成,主要编码10个蛋白。表面蛋白F、G和SH;非糖基化的膜蛋白M和M2;蛋白N、P和L,它们和病毒RNA相结合形成核衣壳;以及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其中,表面蛋白F和G的功能对RSV的致病特征产生主要影响。

    F蛋白是融合性糖蛋白,对组织培养中的细胞融合病变的形成起作用。F蛋白和G蛋白都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的最主要病毒抗原,但F蛋白的作用更重要:(1)F蛋白在RSV的不同亚型和不同株之间相对保守,(A、B亚型间F蛋白的抗原同源性为90%左右);(2)给动物被动转移氨基酸F和G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抗F蛋白抗体可以使上下呼吸道得到近乎完全的保护,而抗G蛋白抗体只能保护下呼吸道感染;(3)利用分别表达RSV F和G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免疫动物,F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为G蛋白的6倍。
, http://www.100md.com
    G蛋白为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是已知RSV蛋白中变异最显著的蛋白。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RSV只存在单一血清型的观点,证明其具有A、B两个亚型,两亚型间抗原相关性为25%。RSV A、B两亚型抗原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G蛋白上。不同亚型G蛋白激发的中和抗体亦缺乏亚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

    在我国,RSV流行的高峰季节发生在南方的夏秋季和北方的冬春季。在RSV的季节性流行中多可同时分离到两个亚型的RSV毒株,但多以A亚型为主。在不同的年份,两亚型株的比例可达10∶1或更高。此外,RSV感染在我国曾引起数次大规模的暴发流行。首都儿科研究所对部分地区的RSV株亚型鉴定结果发现,无论是暴发流行,还是散发流行,在我国,流行的RSV同样是以A亚型为主,其原因推测与其有较强的致病性、人群对A亚型RSV保护性免疫力较弱、已形成地区性流行趋势以及分离培养相对较易等因素有关。

    1998年首都儿科研究所对22例病原为A亚型RSV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作了初步总结。发现患儿以幼婴为主,1~6个月龄婴儿占82%;男婴为多,男∶女为4.5∶1;发热一般低于38℃(54%);起病2 d后即出现喘憋(64%);以及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两肺野斑片阴影(77%)和肺气肿影(64%)等。
, 百拇医药
    RSV感染的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RSV感染的药物。三氮唑核苷是一种合成的核苷酸类似物,试管内能抑制DNA和RNA病毒。临床给药途径主要为雾化吸入,每天持续12~20 h,疗程3~7 d,疗效为多数人肯定,但应注意其对血液系统有副作用,还可能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近年有人报告,用高浓度三氮唑核苷每日3次每次雾化2 h有效。

    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易感婴幼儿和患儿,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IVIG中的RSV中和抗体滴度变化较大,现改用静脉注射经纯化的特异性RSV 免疫球蛋白。对RSV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和伴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新生儿、早产儿或伴其他严重疾病的高危儿应用RSV 免疫球蛋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和有保护作用。

    干扰素(IFN)具调控宿主免疫应答之效。临床上可在病毒未经培养或血清学鉴定之前即开始使用。给药方法包括肌肉、静脉、皮下注射、雾化吸入和滴鼻。我国目前应用的剂型有人白细胞IFN和基因重组IFN两种。
, 百拇医药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一直有争议,疗效也不肯定,多不主张全身用药。可采用局部吸入疗法。对有特应性素质的婴幼儿,还可同时吸入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

    超声雾化、拍背吸痰为简单易行的呼吸治疗手段。采用医用雾化器,雾化液为20 ml生理盐水。每次雾化吸入20 min,根据PCO2值调整吸入次数,平均每天2次。雾化吸入停止后25 min左右由护士拍背吸痰。临床实践证明雾化吸痰治疗不仅有助于气道湿化和炎性分泌物的清除,而且由于梗阻解除和通气改善,使重症病例的呼吸性酸中毒乃至Ⅱ型呼吸衰竭较迅速被纠正,避免了误用、滥用碱性药物。

    由于RS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RSV疫苗的研制步履艰难,目前仍不尽人意。

    姚龙教授:病毒唑(Ribavirin)可以抗麻疹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RSV。RSV感染时的使用指征为:(1)尽早应用于严重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严重肺气管发育不全、心脏手术后患儿;(2)用于中度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以减少气管插管,用于有症状的肺支气管发育不全,肺囊性纤维性变,T细胞免疫缺陷;(3)用于严重低氧血症(常气吸入PaO2<8.0 kPa, PaCO2>5.3 kPa)给患儿雾化吸入时护理人员应戴口罩及手套,孕妇应避开,以避免受到免疫抑制和对后继的有害影响。

    密切接触对RSV传播很重要。Hail等发现与病者相处距离超过1.8米即不被传染。主要传播途径是,将污染病毒的分泌物由手指自我接种于鼻粘膜和结膜,然后播散进上呼吸道,病毒可在衣物、纸巾存活45 min以上。发病后8~10 d 40%~60%患者已停止播散,个别可延至4周以上。因此,要防止交叉感染,勤洗手(尤其是接触患儿后)是一个很有效的经济实用办法。

    通信作者:姚龙(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530021 南宁)

    收稿日期:2000-06-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