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护理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87251
高龄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护理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熊莉娟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

    关键词:

    护理学杂志990414

    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心脏起搏或传导系统障碍的心脏病患者,以代替正常心脏的起搏点,使心房或心室按一定的频率有效地收缩。我科1993~1997年收治19例心率极其缓慢,甚至停搏的高龄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有效率达100%。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9例中男17例,女2例,年龄63~75岁,平均67岁。心脏传导阻滞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心肌梗塞后心率缓慢2例。病程6~30年,平均16年。均表现有头昏、疲乏、心悸、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其中2例有晕厥史。心电图提示:11例AVB(房室传导阻滞)中,4例为Ⅱ度Ⅱ型AVB,表现为房室传导比例均在4∶1以上,下传的P-R间期恒定,且>0.12 s,出现心室夺获;7例为Ⅲ度AVB,表现为P与QRS波群无固定间期,呈完全性房室分离,心室率30~50/min。6例病窦综合征中窦性停搏3例,表现为反复出现P-P间期>4 s,最长1例达5.6 s;3例为慢快综合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与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现;2例心肌梗塞后引起心室率<45/min,经药物治疗无效。19例患者行永久性心脏起搏(9例双腔起搏,5例心室起搏,5例心房起搏)。17例起搏后症状立即改善;2例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症状逐渐改善。随访1~3年,19例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2例有晕厥史者未发生晕厥;2例患者因其自身冠心病病情加重,17例生活质量接近同龄正常人。
, http://www.100md.com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根据不同病情进行治疗和护理。如心功能不全者,制定适当的活动计划,调节饮食,记录24 h出入量,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物;心律失常者,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消除各种诱因,配合医生处理。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能力降低,对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故应加强用药的观察与护理,保证安全。老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要防止受凉、感冒,以免影响安置起搏器。

    2.1.2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对治疗容易失去信心,对安置起搏器缺乏了解,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应积极给予心理疏导,细致讲解,消除其顾虑。多与患者沟通,发现不典型症状,及时处理。做好术前备皮、药敏试验等准备工作。术前3 d禁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具有抗凝作用的药物,以防术中、术后出血。

    2.2 术后护理
, 百拇医药
    2.2.1 预防电极移位。术后3 d平卧或半卧位,严禁下床活动或右侧卧位,或限制手术侧肢体活动,利于电极与心室壁的紧密附着。翻身时动作轻柔。19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电极移位。

    2.2.2 预防伤口渗血、感染。局部砂袋压迫6~12 h。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特别注意电极埋藏处囊腔小动脉出血。本组无1例发生出血。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7 d;术后1周内换药,1/d,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拆线后观察有无感染。本组有2例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经加大抗生素用量和精心护理,逐渐好转。

    2.2.3 观察心电图变化。术后3~5 d观察全程心电图,掌握起搏器阈值的变化(正常0.5~1.5 V)及起搏心电图。通常是起搏心律与自主心律交替,无R-R长间歇。如果起搏器工作异常,患者会出现头痛、胸痛、眩晕、气促、嗝逆、抽搐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一般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分为4级:Ⅰ级(起搏器抑制后无自主心律,持续时间>6 s);Ⅱ级(自身心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起始心室逸搏心跳3~6 s);Ⅲ级(逸搏心律为低度房室传导阻滞,起始逸搏心跳<3 s);Ⅳ级(规则的逸搏心律,心率50/min左右)[1]。本组病例中6例为Ⅲ级依赖,13例为Ⅱ级依赖。
, http://www.100md.com
    2.2.4 加强生活护理。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6周内预防感冒,防止剧烈咳嗽使电极移位。

    2.2.5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排除外界环境干扰。19例安置的同步起搏器都有感知功能,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磁共振、超短波理疗、局部放射治疗、碎石,用手机及靠近雷达等均可抑制或触发起搏器。本组患者均属高龄,记忆力减退,反应慢,安置起搏器不适应,应反复、耐心告诫患者,以保障生命安全。

    2.3 出院指导

    为评价起搏器和电极的性能,获得最长的起搏寿命,应向患者介绍随访的重要性,检查有无新的并发症及起搏器反应,有无早期电极移位,保证最大的安全性。随访时间最初半年每月1次,半年后3~6个月1次。预计7~8年电池快耗尽时(患者有头昏、胸闷、心悸等症状,脉搏次数比起搏器设置的次数<5/min)每月随访1次。具体时间随起搏器的质量或患者对其依赖性而定。随访时设计一卡片,记录病史,诊断,心律类型,起搏方式,手术日期,起搏器的品牌及型号、频率等。

    嘱患者做好体格检查和家庭护理。早期观察有无伤口感染、眩晕、一过性视力模糊、低血压等起搏器综合征。教其学会自测脉搏、心率。发现脉搏短绌或脉搏次数比起搏器设置的次数<5/min,或有起搏器异常的体征,及时就诊。嘱患者3~6个月复查心电图,观察起搏器的功能。每年拍片1次,观察有无电极移位、断裂。感到不适时立即就诊或通过电话传递监护。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1

    (1998-09-15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