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87476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4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王巧伟

    单位:王巧伟(浙江省义乌市人民医院 义乌 3220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927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生后2周~6个月(2周~2个月居多)婴儿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致的出血,该病以其高颅内出血率、高死亡率及致残率而引起儿科界关注。我院1994年~1999年间收治4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30例,女15例。足月儿42例(占93.3%),早产儿3例(占6.7%)。发病年龄:2周~1个月3例,1~2个月41例,>2个月1例。喂养方式:单纯母乳喂养41例(占91.1%),混合喂养4例(占8.9%),在发病前均未预防应用过维生素K。

    1.1 诊断标准 ①生后2周~6个月婴儿突发出血;②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常大于对照2倍以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③应用维生素K治疗后,临床出血停止,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得以纠正。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起病前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腹泻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31例;曾使用过抗生素者29例;前囟饱满,抽搐、呕吐,脸色苍白表现颅内出血27例,表现为便血、呕血,消化道出血7例,其中颅内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2例,注射或采血部位皮肤出血不止9例,针挑口腔粘膜出血不止4例,黄疸3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50~90g/L,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出血时间正常。

    2 误诊分析

    45例中5例因发热、抽搐、呕吐在乡卫生院误诊为颅内感染而采用大剂量抗生素及止痉剂治疗无效而转来我院,确诊后改用维生素K1,输新鲜血等处理,病情很快好转。3例因无热惊厥,查血钙低,初诊时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予补钙后抽搐仍不止,头颅CT检查示颅内出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确诊,经用维生素K治疗后病情好转。2例因以脸色苍白为首发症状而误诊为贫血原因待查,延误有效治疗导致1例死亡。2例因消化道出血以便血为特征,曾被误诊为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炎。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入院确诊后即予维生素K11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连用5~7天,病情严重者输新鲜血或血浆,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者加用甘露醇脱水,消化道出血者禁食。治愈40例,死亡5例,均为颅内出血在入院2~3天内死亡。

    对颅内出血存活者进行随访10例,年龄最大5岁,最小7个月,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5例,其中癫痫2例,右上肢活动障碍1例,脑积水1例,语言障碍1例,颅内血肿未吸收2例。

    4 讨 论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系维生素K依赖因子,以维生素K为辅酶在肝内合成。本症病因是缺乏维生素K。本组资料表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多见于健康足月儿(93.3%),生后均未予维生素K预防。因各医院用维生素K预防仅限于早产儿或有出血倾向的成熟儿。单纯母乳喂养儿居多(91.1%),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少(15μg/L),远低于牛乳中含量(60μg/L),母乳喂养儿肠道中主要为乳酸杆菌,不能制造维生素K,易致内源性维生素K不足,颅内出血率高达60%。其原因可能为小婴儿脑发育迅速,其血管及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有报道维生素K缺乏症与低钙血症可同时并存,低钙也是颅内出血的原因。加以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致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说明感染,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也是造成维生素K合成,吸收障碍的重要因素。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其中约60%~80%伴颅内出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病死率高(18%~50%),预后严重,存活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重视早期预防本病。在提倡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时,对所有新生儿生后常规肌注1mg维生素K1。对慢性腹泻、感染性疾病,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小婴儿宜常规补充维生素K1预防本病。

    收稿日期:2000-04-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