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8666
霉菌性鼻窦炎18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崇喜

    单位:陈崇喜(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瑞安,325200)

    关键词:鼻窦炎;曲霉菌属;病例报告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145

    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0-2138(2000)01-0079-02▲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临床病检和真菌培养工作的普遍开展,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霉菌性鼻窦炎的报道逐渐增多。我科自1988~1999年5月共收治1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8例;年龄21~63岁,平均42.8岁;病程4月~12年。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鼻塞14例次;脓涕13例次;涕血11例次,大多为间歇性及回抽性涕中带血,晨起时较明显;患侧头痛6例次,大多为轻度胀痛;患侧面部胀痛或有压迫感4例次;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者1例次。鼻腔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中鼻道或总鼻道有粘脓涕13例次;鼻道息肉6例次;中鼻甲息肉变4例次;鼻粘膜苍白水肿2例次;中鼻道膨隆2例次;中鼻道见红色肉芽样新生物2例次;见污秽黑褐色痂块2例次;干酪样物1例次;鼻中隔偏曲1例次;钩突肥大1例次。上颌窦穿刺14例,其中11例冲洗出脓性分泌物,3例冲洗出干酪样物。2例粘稠胶状涕。

    4例X线平片示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窦壁骨质完整,其中1例示上颌窦内有团块阴影。15例CT扫描:窦腔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并夹杂不规则棉絮状高密度影,其中6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影,2例同时伴筛窦密度增高,3例上颌窦见团块状阴影;4例上颌窦自然孔骨质吸收扩大,3例上颌窦粘膜不规则增厚。

    1.3 治疗措施 12例行上颌窦根治术,2例行上颌窦根治+筛窦开放术,4例鼻窦内窥镜下行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及下鼻道开窗、窦内清理术(其中1例加行鼻中隔矫正术)。术中见窦内粘膜增厚,息肉样变,息肉,粘脓液,干酪样物,钙化斑块及凝血块等,其中4例上颌窦自然孔周围骨质吸收扩大。全部病变组织在病理检查中皆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这证实了曲霉菌的存在。
, 百拇医药
    1例内窥镜术后10月血涕、面部胀痛复发,经再次上颌窦根治治愈;1例发现上颌窦自然孔处肉芽组织生长并有黑色痂块阻塞(其培养物中有黑曲菌生长),经病灶清理并每日一次口服伊曲康唑200mg,二周后治愈。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未再复发。

    2 讨论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易致病,但在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消耗性疾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下,则容易大量繁殖而致病。另外,当鼻腔鼻窦解剖、生理发生改变(如慢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和钩突肥大等)而阻碍鼻腔引流时,也易导致霉菌感染。本组中14例有鼻阻塞,13例有慢性鼻窦炎并长时间用抗生素和激素,10例有鼻息肉或息肉变,1例有鼻中隔偏曲,1例钩突肥大。可见鼻腔鼻窦引流阻塞确为鼻窦霉菌感染的易感因素[1]

    霉菌性鼻窦炎早期确诊较难,其初期表现为化脓性鼻窦炎的症状,如鼻涕增多、鼻塞、头痛、涕血、面部及眼球发胀等,偶有排出胶粘样涕或灰黑色痂块,鼻腔检查可发现鼻腔粘膜慢性充血,鼻甲肿胀,鼻道息肉,局部脓涕或痂块,少数出现鼻腔外侧壁内移。因此,出现上述症状且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时,应想到霉菌感染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1例涕中带血(占61.1%),这是因为霉菌感染可造成鼻腔鼻窦粘膜组织血管内炎症、霉菌血栓形成、粘膜肉芽肿及粘膜溃疡性坏死、甚至还可导致骨组织坏死;霉菌所含的溶血性毒素则直接导致涕中带血[2]。霉菌性鼻窦炎的CT或X线片检查均发现窦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影或软组织块影,并可见斑点状钙化灶。CT中若发现病变为单侧性(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且累及同侧鼻腔或其它鼻窦,窦腔密度增高而不均匀,内有小团块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影,即很可能是该病。上述情况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3]。此外,CT还能准确反映出鼻窦霉菌感染的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霉菌性鼻窦炎主要靠病理证实而确诊,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即可作出诊断。由于真菌菌丝均位于粘膜外,故必须对窦腔内的肉芽肿、无定形物质、胶粘液、干酪样物、结石等进行组织学检查,以减少漏诊。为了完善诊断并有利于分类,还应进行真菌培养。本组10例进行培养,8例阳性(5例黑曲菌生长,2例黄曲菌生长,1例构巢曲菌生长),说明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 百拇医药
    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上颌窦根治、鼻内或鼻外筛蝶窦开放、内窥镜鼻窦手术是目前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常用手术方式。外科原则是彻底开放鼻窦腔,根治病灶组织和受侵的骨质,建立持久的鼻腔通气引流。本组采用上颌窦根治术14例(其中2例同时行鼻内筛窦开放),鼻窦内窥镜下窦口扩大、下鼻道开窗径路窦腔清理术4例。笔者的体会是:上颌窦根治术的优点是窦腔暴露清楚、全面,手术容易彻底,但对病人创伤大;鼻窦内窥镜手术对患者的操作性破坏较轻,患者所受痛苦少,鼻窦功能保全好,几乎无后遗症,但如操作不熟练,病变范围广,则容易因病灶清除不彻底霉菌残留而导致复发(本组有1例因复发而再次手术)。对于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须作全身抗霉菌治疗;变应型霉菌性鼻窦炎除手术清理鼻窦外,尚需应用类固醇药物。■

    作者简介:陈崇喜(1958-),男,浙江瑞安市人,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Romett 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sal sinuses[J].Laryngoscope,1982,92(7):764.

    [2] 刘铭,刘华超,周兵等.鼻内窥镜技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3:267.

    [3] 郑晓琳,王承缘,张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214.

    收稿日期:1999-09-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