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88787
多发伤Ⅰ期治疗——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突破点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马岳峰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9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057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创伤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的“死因顺位”中,创伤已从1957年的第九位上升至1995年的第四位。创伤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已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我院急诊科借鉴了国内外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于1995年2月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2月~1999年12月间急诊科收治多发伤病人663例,其中男469例,女194例,平均年龄35.43±10.8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39例(66.5%),坠落伤131例(17.4%),其他(刀刺伤、挤压伤、砸伤等)93例(16.3%)。损伤部位:四肢骨盆骨折481例(29.3%),颅脑损伤429例(26.1%),胸部损伤413例(25.1%),腹内脏器损伤117例(7.1%),脊柱及其他损伤204例(12.4%)。其中二个脏器损伤407例(61.3%),三个脏器损伤201例(30.3%),四个及四个以上脏器损伤55例(8.4%)。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为32.25±10.68。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663例多发伤病人均在急诊科行Ⅰ期治疗。我院急诊科与杭州市急救中心建立紧密合作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当救护人员到达创伤现场进行现场急救转送同时,将病人的信息用先进的通讯设施传到急诊科,复苏室、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监护室在病人到达之前作好抢救准备。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生命支持、止血修复手术,术后进入急诊监护室进行监护至平稳后转入监护后病房,直至痊愈出院。所有治疗均由急诊科医生担任,使之治疗的连续性不得中断。

    2 结果

    全组平均监护时间为4.87±2.3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4.67±5.82天,痊愈609例,治愈率达91.1%,死亡(包括自动出院)54例。

    3 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发达国家仅30年左右的历史,国内起步更晚。1998年卫生部颁发(84)卫医司第36号文“关于发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中国急诊科建设才步入轨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急诊科以内科为主,外科的力量比较薄弱。诚然,内科急诊在急诊医学事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些疾病得到控制和被消灭,而引起创伤的许多因素却无明显减少,甚至增加。按国际疾病分类法统计,创伤在疾病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儿童、青壮年中居第一位。由于创伤多发生于少年和青壮年,伤后潜在寿命损失的年数(YPLL)显著高于其他常见病、多发病(YPLL:意外死亡17.09,其中创伤占60%;肿瘤6.02%;呼吸系疾病5.19%;心血管疾病2.33%),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力[1]。创伤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据统计,因创伤而死亡的伤员50%死于创伤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20%死于创伤后期并发症[2]。因此,早期救治对于创伤,特别是多发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创伤病人的救治,国外强调“黄金一小时”,而中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急诊科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就显得特别重要。为进一步缩短受伤至就诊时间,我院急诊科与杭州市急救中心合作建立院前—院内紧密结合的急救体系,使伤员尚在运送途中,医院急诊科就能掌握伤员的病情资料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大大缩短了等待救治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 百拇医药
    多发伤是指由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涉及二处或二处以上部位,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多发伤由于涉及多个部位,在病种分类、病人归属问题上,各家医院都存在很大争议。以往一般采用“首诊负责制”,试图对多发伤病人有一个统一负责的治疗,但由于受到传统的专科医疗模式的限制,医疗是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关注的只是本专业范围的创伤,对其他部位的创伤熟视无睹。因此,一个多发伤病人往往需要一大群专科医生共同会诊,虽然各专科创伤能得到很好的诊治,但病人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却无人关注。另外由于专科之间只有会诊关系,没有固定的职责,对多发伤病人的诊治,各专科之间相互推诿,以至耽误了病人的抢救,给病人带来了本可避免的严重后果,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批评。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以病人为中心”已成为大多数医院的共识,因此,对多发伤病人的治疗很有必要开展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急诊科以内科为主,急诊医师以轮转为主,即使固定的急诊科医师也因急诊内涵的限制,没有自己确定的专业,不能安心急诊工作,这样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3]。因此,在急诊科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不但有利于病人的诊治,也有利于急诊科的建设、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所谓多发伤Ⅰ期治疗,即多发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于稳定时,对患者的多个部位创伤同时进行Ⅰ期止血修复治疗。多发伤Ⅰ期治疗是一种医疗模式创新,它突破了传统的专业分科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新概念,与传统的多发伤分科救治的模式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

    ①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强调了对多发伤患者的高度责任心。传统的分科治疗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忽视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多发伤Ⅰ期治疗从保持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出发,同时修复危及生命的各脏器损伤,从接诊、手术、术后的一系列治疗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全程负责,职责明确,保持了治疗的连续性,病人对医护人员非常信赖,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推诿的不良现象,极大地减少了医疗纠纷。

    ②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由于我们开展院前—院内紧密结合的急救体系,复苏、抢救、手术、监护均在急诊科进行,整个运转程序环环紧扣,最大限度缩短了病人的待手术时间,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据统计,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后,多发伤的死亡率由传统分期治疗的14.3%降至8.4%[4]
, http://www.100md.com
    ③加速病人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在传统多发伤治疗模式中,病人如初期救治成功,将辗转多个科室分别治疗不同部位的创伤,这样势必延长住院时间,提高了住院费用。而多发伤Ⅰ期治疗由急诊科全程负责,多个部位的创伤得到Ⅰ期治疗,病人的康复大大加速,也不需要多次转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据我们统计,传统治疗多发伤平均住院日达27.4±8.9天,而Ⅰ期治疗组仅为15.2±8.1天,差异非常显著[4],病人的负担也得到减轻,医院资源也得到更合理的应用。

    ④稳定急诊科队伍,发挥急诊科整体优势,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我国急诊科事业起始于80年代,大多以内科急诊为主,90年代以来,逐步认识到急诊外科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自己的特色,收治病种与各专科类同,同时各家医院的急诊科或与各专科争抢病人,或得不到发展以至萎缩。我们突破常规,将原先在病种分类比较棘手、各专科相互推诿的多发伤病人由急诊科诊治,这样既消除了推诿现象,又使急诊科有了自己的特色,从而稳定了急诊医学队伍,促进了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多发伤Ⅰ期治疗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急诊科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在目前的中国难度尚较大,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在医院各级人员中尚普遍存在。急诊科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不仅受到自身的设施设备技术力量的限制,还需各相关科室的支持和配合。要突破这些阻碍,需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勇气,关键在于:①医院领导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予急诊科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和道义上的援助,这是开展多发伤Ⅰ期治疗的先决条件;②加强急诊队伍的自身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创伤抢救队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③急诊科配置设施齐全的复苏抢救室、急诊手术室、监护室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并能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

    [2]苏鸿熙,刘世恒主编.现代多发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00-102.

    [3]于学忠,赵向一,周玉淑,等.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31.

    [4]干建新,陈毅军,马岳峰,等.急诊科一期手术治疗多发伤探讨(附154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1997,13:204.

    收稿:2000-03-2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