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8879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李奋强 罗毅 李松年 韦刚

    单位:柳州地区人民医院 广西柳州市 545002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

    华夏医学000259 近几年,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33~35℃)能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我院1997年7月至1999年9月应用亚低温和常规治疗两种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分组治疗,结果表明亚低温组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分组 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其中脑挫裂伤9例,颅内血肿11例;GCS5~8分 17例,GCS3~5分 3例。亚低温治疗组22例,其中脑挫裂伤13例,颅内血肿9例,GCS5~8分18例,GCS3~5分4例。
, 百拇医药
    1.2 亚低温治疗

    1.2.1 降温前处理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合并伤。12例保守治疗,10例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病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血钾、钠、氯、血糖、乳酸、BUN分析等。

    1.2.2 降温方法 采用半导体降温毯(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型号KN01,功率1000W)进行全身持续降温,3h后将体温降至33~35℃并配合冬眠,维持4~7d。亚低温冬眠治疗期间,给予复方冬眠灵肌注或复方冬眠合剂持续静脉滴注(500m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复方冬眠灵的给药方式、用量和速度依据患者体温、血压、肌张力等调节。保持患者无躁动、无寒颤、生命征平衡,无任何严重并发症。亚低温治疗期间,不要忽视颅脑创伤的综合治疗,如脱水、促醒等,防止呼吸道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停机复温,继续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行床旁监护仪(美国惠普公司)24h连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颅内压等。定期抽血检查血糖、血气、电解质。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颅内压变化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颅内压明显增高,常波动在2.0~5.0kPa之间,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由伤后第1天的3.5kPa降至伤后第7天的1.3kPa左右。常规治疗组颅内压则由伤后第1天的3.5kPa降至伤后第7天的2.5kPa左右。

    2.2 死亡率 22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存活16例(70.2%),死亡6例(29.8%)。20例常规对照组中存活11例(55%),死亡9例(45%)。

    3 讨论

    1993年日本Shiozaki等[2]首先对3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伴颅内高压患者进行亚低温临床治疗研究,结果显示34℃低温能显著降低伤后颅内压。1997年,国内江基尧等[3]研究表明:34~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症,降低死亡率。本组治疗结果再次表明:亚低温组生存率和死亡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 http://www.100md.com
    亚低温的治疗机理主要包括[4]:①降低糖代谢率和耗氧量。②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③增加神经元内泛素的合成。④抑制自由基的产生。⑤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一氧化氮、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成和释放。⑥调节损伤后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C的活性。⑦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后低灌注和防止过度灌注损伤。⑧促进即早基因IEGS的表达。⑨抑制神经元凋亡。⑩改变脑缺血区DNA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活性,抑制核DNA裂解,促进再灌注后蛋白质合成的恢复。

    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体会是:①早期应用,越早越好,快速降温,在3h内将体温降至治疗水平(33~35℃),效果明显,如患者高热后再采用,效果不及前者。②亚低温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维持生命征平稳。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亚低温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3,20(2):4
, 百拇医药
    2,Shiozaki T,Sugimoto H,Taneda M,et al.Eff of mild hypothermia on uncontrollabl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head inijury.J Neurosurg,1993,79(4):363

    3,江基尧,朱诚,张光霁,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5):317~318

    4,任智英,赵伟.亚低温疗法在神经科的应用.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26(5):231

    (收稿 1999-12-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