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8983
博莱霉素与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85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0年第1期
     作者:林蓉燕 白羽 方红 赵玉亮

    单位:林蓉燕(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化疗科 北京 100034);白羽(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化疗科 北京 100034);方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化疗科 北京 100034);赵玉亮(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化疗科 北京 100034)

    关键词:博莱霉素;顺铂;癌性胸腔积液;胸腔注射

    博莱霉素与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85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评价博莱霉素、顺铂在治疗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优劣。方法 自1996年9月至1999年4月,随机采用博莱霉素与顺铂进行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85例,观察二种药物的疗效、胸膜反应及毒副作用。结果 博莱霉素组41例,有效率73.2%(30/41)。顺铂组44例,有效率72.7%(32/44),P>0.05。所有有效病例均有胸膜增厚,二组胸膜增厚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毒副作用:博莱霉素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顺铂组,分别为22.0%、50.0%,P<0.01。骨髓抑制、胸痛的发生率二组相似,程度轻微。未见由药物引起的发热、肝肾功能异常、肺纤维化改变。结论 二药疗效均满意,毒副反应不大,因使用博莱霉素无需水化,故更适用于晚期及体弱、心肺功能差者。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识码〕B

    博莱霉素(BLM)、顺铂(PDD)作为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药物,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肯定。为评价二药在治疗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优劣,1996年9月~1999年4月我科分别用BLM与PDD进行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85例。对二种药物的疗效、胸膜反应、毒副反应进行对比,现总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全组共85例,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病例均有病理学或(和)细胞学诊断,胸腔积液经X线、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组为BLM组和PDD组二个治疗组。BLM组中肺癌22例,乳腺癌12例,消化道癌7例,共41例。PDD组中肺癌26例,乳腺癌11例,消化道癌6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腺癌1例,共44例。二组病例均为单侧胸腔积液,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症状。45例系既往经过手术、放疗或化疗的复发、转移患者。临床分期中Ⅲ期17例,Ⅳ期68例。卡氏评分均在60分以上。
, 百拇医药
    二、治疗方法 BLM组:超声波胸水定位后,按常规进行胸腔穿刺,抽放胸水,抽液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尔后胸腔内注射BLM 60mg,第1、8天。为防止药物刺激引起胸痛,同时注射地塞米松10mg加普鲁卡因200mg。如遇不足一周胸水增加患者难以耐受时,只抽取胸水而不注药。治疗胸腔积液期间,全身化疗暂不进行。PDD组:抽放胸水后,胸腔内注射PDD 100mg,第1、8天,应用PDD时给予水化、利尿、抗吐。余均同BLM组。

    三、观测方法及指标 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超声波1次,记录皮肤表面至胸腔积液的距离变化,作为判断胸膜有无增厚的依据,以胸腔积液中有无絮状物漂浮作为是否出现包裹性积液的标准。全部治疗完成后一个月复查胸片或CT,评价疗效,同时观测肺部有无纤维化改变,并行肝肾功能、血象、心电图检查。疗效评价标准参照WHO疗效评定标准[1]制定:显效:经治疗后胸腔积液完全消失,胸闷、胸痛症状完全缓解,经临床、X线胸片、超声波检查未见渗液,维持1个月以上。有效:胸腔积液减少1/2以上,症状明显改善,维持1个月以上。无效:经治疗后胸腔积液减少不足1/2或继续增加。
, 百拇医药
    结果

    一、疗效 BLM组:共41例,显效7例(17.1%),有效23例(56.1%),无效11例(26.8%),有效率73.2%(30/41)。PDD组:共44例,显效6例(13.6%),有效26例(59.1%),无效12例(27.3%),有效率72.7%(32/44)。经统计学处理X2=0.531,P>0.05,二组无显著性差异。

    二、毒副作用 博莱霉素组与顺铂组在注射药物后消化道反应分别为22.0%(9/41)、50.0%(22/44),二组相比P<0.01,其中博莱霉素组消化道反应均为Ⅰ度,顺铂组Ⅰ度12例,Ⅱ度10例。白细胞减少分别为4例(9.8%)、10例(22.7%),P>0.05,胸痛分别为6例(14.6%),4例(9.1%),P>0.05,均为Ⅰ度。二组病例发生毒副反应轻微,未影响再次用药。二组病例中未见到用药后引起的肺纤维化、肝肾功能异常、心电图改变。
, 百拇医药
    三、胸膜增厚改变 所有有效病例均有胸膜增厚。BLM组胸膜增厚36例(87.8%),胸膜厚度0.6~1.5cm,平均1.05cm;PDD组胸膜增厚36例(81.8%),胸膜厚度0.5~2.0cm,平均为1.16cm。P>0.05,无显著性差异。二组病例均未见包裹性积液。

    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临床多见,大部分肿瘤患者全身用药难以奏效,局部给药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胸穿抽液法操作简单,不易感染,患者易接受,不足之处为难以将胸水抽净,而残留胸腔积液的量又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腔内用药后胸膜产生化学性胸膜炎,使胸膜肥厚粘连,从而抑制胸水的形成,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机制。因此,疗效取决于胸腔积液的残留量及药物使胸膜纤维化、硬化的能力[2]。本文分别采用BLM与PDD进行胸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85例,有效率分别为73.2%、72.7%。二药疗效相似,P>0.05。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3,4],显效率低于多数文献报道,为17.1%及13.6%,这种误差或许与注药前胸腔积液残留量的多寡有关。二组中胸水检癌细胞仅6例阳性(7.1%,6/85),而83.7%(72/85)的病例出现胸膜肥厚,其中包含着全部有效病例,据此推断二药控制胸腔积液的主要机制是使胸膜纤维化,产生胸膜粘连,从而抑制胸水形成,而非其抗肿瘤活性。二药均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小,应属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理想药物。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博莱霉素组中除对骨髓造血功能无明显抑制外,消化道反应较顺铂组轻微(P<0.01),且具有无需水化的优点。亦未见到肺纤维化改变,似乎更适用于晚期及体弱、心肺功能差的患者。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林蓉燕(1967-),女,湖北十堰人,大学,主治医师,从事肿瘤内科专业。

    参考文献

    1,汪楣.癌治疗结果的报告标准.中华肿瘤杂志,1982;4(2):311

    2,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第1版.1993;439-440

    3,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96;2586-2593

    4,David WM and Robert KK.Diagnosis and manager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Cancer Treat Reviews,1993;19(2):151-168

    收稿日期:1999-4-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