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966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2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郑灵芝 邵秀娟

    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 产科,浙江 台州 317000)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病例报告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351

    [中图分类号]R714.25;R5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138(2000)03-0258-0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ITP)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如处理不当,孕妇、胎儿死亡率很高。本文收集我院1996年6月~ 1999年5月孕足月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28例,分别在分娩前后静脉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地塞米松和丙种球蛋白,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血液科会诊,剔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年龄22~34岁,孕周37~41 周。

    1.2 血小板检测结果及分析 入院时按血小板计数分成A、B、C三组:A组(10~20)×109/L 6例,占21.4%;B组(21~59)×109/L 10例,占35.7%;C组(60~90)×109/L 12例,占42.9%。

    1.3 治疗方法 A组6例,2例入院时已临产,分别于分娩前、分娩时输浓缩血小板悬液10U,其余4例先给地塞米松10mg/d+丙种球蛋白10g/d,静脉滴注,连续3~5天,于分娩前一天及当天输浓缩血小板悬液10U;B组10例,4例临产入院,分娩时输浓缩血小板悬液10U,其余6例静滴地塞米松10mg/d,口服氨肽素,连续3~5天后至分娩时再输浓缩血小板悬液10U;C组12例,3例临产入院,未做任何处理,其余9例口服氨肽素,连续5天。
, 百拇医药
    1.4 产妇血小板值与围产儿的关系 2例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2分,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颅内广泛出血。11例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查血小板(24~84)×109/L。6例产妇血小板<59×109/L,其新生儿有5例血小板<59×109/L;5例产妇血小板>60×109/L;其新生儿血小板>60×109/L。均转

    儿科治疗。

    2 讨论

    2.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母婴的危害大,其分娩期大出血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9%[1]。目前治疗ITP合并妊娠的主要药物仍是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和丙种球蛋白是使该类孕妇顺利分娩,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75%难治性ITP患者使用静注丙球有效,血小板在短期内上升[2]。因ITP与免疫有关,输入的血小板常迅速被孕妇体内的血小板抗体破坏,故输注血小板悬液仅用于分娩前或手术前控制急性出血。本文血小板较低的二组(A、B),在妊娠晚期、分娩期采取上述措施综合处理,均未发生凶险的出血。
, 百拇医药
    2.2 血小板抗体属IgG型,可以通过胎盘破坏胎儿血小板,文献报道70%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胎儿死亡率产前及产时约18%[3]。由于胎儿血小板减少,经阴道分娩易发生颅内出血,血小板越少,病死率越高。本组28例新生儿中11例出生后立即查血小板,结果均在(24~84)×109/L,且与产妇血小板密切相关,其中2例新生儿死亡,病死率为7.14%,尸检为颅内出血。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倡产时取胎儿头皮血,测血小板情况以决定分娩方式。如血小板≤50×109/L,即行剖宫产,以防新生儿颅内出血[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以出生后1周最明显,大部分在1~3周内自行恢复,也有持续2个月以上者,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死亡。新生儿娩出后,应留脐血查血小板计数,以后隔日检查,并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对产前孕妇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或新生儿血小板计数过低(<50×109/L)合并紫癜者,可用强的松治疗。初乳中含有母体分泌的血小板抗体,但ITP非母乳喂养禁忌,应视母亲病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血象酌情选择。
, 百拇医药
    2.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娩方式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由于经阴道分娩可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母体在加用腹压时可能导致中枢及外围静脉压升高,有诱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故主张剖宫产。但大多学者认为,分娩时不主张常规剖宫产术,但对血小板<50×109/L,有脾切除手术史者则应放宽手术指征。阴道分娩应注意避免滞产及产道手术,经阴道分娩时操作应轻巧,分娩后仔细检查软产道,充分缝合止血,以防血肿发生。做好输新鲜血及血小板的准备。

    作者简介:郑灵芝(1964-),女,浙江台州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张苗苗,江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60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4)∶224.

    [2] 张家华,黄平主编.现代血液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52.

    [3] 沈迪,王辨明,宋善俊,等.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719.

    [4] 《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

    收稿日期:2000-02-14

    修回日期:2000-04-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