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外科学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编号:10292343
经尿道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加电灼治疗膀胱前壁肿瘤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周美东

    单位:戚墅堰铁路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常州,213011

    关键词: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000915 1996年2月~ 1999年7月,笔者采用经尿道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加电灼治疗膀胱前壁肿瘤 21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8~79岁,平均63.4岁。初发7例,复发14例,其中单一病灶9例,2~3个8例,>3个4例。并发膀胱其他部位的肿瘤8例。肿瘤直径<1 cm 16例,1~2 cm 4例,2.5 cm 1例。全组经B超检查提示膀胱腔内占位性病变12例。肝胆B超、X线胸片及骨盆片均未发现肿瘤转移灶。肿瘤分期:T1期 12例,T2期9例。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Ⅰ级8例,Ⅱ级 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器械介绍

    膀胱内注射针由张家港市沙工医用电器厂提供,为不锈钢制品。电灼器采用F5输尿管导管及导丝,并将导丝尖部焊上2.5~3.0 mm导电性能良好的圆形银质头。膀胱内注射针及电灼器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1%地卡因尿道粘膜浸润麻醉后,插入欧林巴斯F22.5 70°膀胱镜观察肿瘤在膀胱内的分布、大小、数目。参照张卫星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5,10:281~282)和马卫海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19:79)介绍的膀胱粘膜下注射方法,经膀胱镜插入膀胱内注射针,抽取5 ml药液(生理盐水 80 ml加丝裂霉素C 16 mg或塞替派40 mg),注射于肿瘤基底部的膀胱粘膜下。先取样活检,然后插入电灼器电灼肿瘤。若注射针或电灼器不能触及肿瘤,可将注射针或电灼器弯曲成弧形再进行治疗。对较大肿瘤由于焦痂覆盖,无法判断肿瘤基底部烧灼情况,可用异物钳摘除(或用电灼器刮除)焦痂观察,如有残留可继续电灼。为预防粘膜下残留有肿瘤细胞,治疗完成后再取上述药液60 ml,经注射针于膀胱粘膜下进行多点注射,并以膀胱前壁为重点。此后每3~4个月行膀胱镜复查并注药1次,术后2周仍定期行丝裂霉素C或塞替派膀胱灌注治疗,其中应用丝裂霉素C 15例,塞替派6例(均为单一用药)。每次治疗前复查血常规。
, 百拇医药
    2 结果

    电灼后可见瘤体形成焦痂并脱落,基底及其周围呈苍白色凹陷,粘膜下注药可见膀胱粘膜明显水肿。 21例获得9~ 38个月的随访,每3个月作1次膀胱镜检查,其中丝裂霉素C组2例分别在术后6、 12个月异位复发,复发率为9.52%,均经再次电灼而治愈;塞替派组无复发。术后均有轻度的尿路刺激症状,经对症治疗2~3 d症状消失。无膀胱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亦无骨髓抑制及膀胱挛缩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腔内手术切除早期膀胱肿瘤仍为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位于膀胱前壁的浅表性肿瘤,由于受耻骨的影响,30°窥镜难以见到肿瘤的蒂部,操作难度大。笔者采用可曲性膀胱内注射针,通过70°膀胱镜将抗癌药物直接注入到肿瘤基底部,使肿瘤基底隆起远离膀胱壁,再用可曲性电灼器电灼肿瘤,既可预防肿瘤细胞因电灼刺激向远处扩散,又能达到彻底电灼肿瘤的效果。肿瘤电灼完成后再于膀胱各壁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使药液扩散均匀、广泛,杀灭残留于膀胱粘膜下的肿瘤细胞或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为延长无瘤生存期,本组术后仍定期行膀胱内灌注抗癌药物。本组病例1年复发率仅为9.52%(2/21),是否与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疗法具有以下优点:①肿瘤基底部注射抗癌药液,让瘤体隆起,使电灼器容易接触病灶,治疗更彻底,无膀胱穿孔之虞。②粘膜下注射抗癌药物,能杀灭残存于膀胱粘膜上皮中的肿瘤细胞。③药物直接注入粘膜下,自尿道排泄少,药物作用时间长。④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患者痛苦小,费用低,而且药源广泛,无需特殊设备,是治疗膀胱浅表性早期肿瘤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收稿日期:2000-0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