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医药卫生总论 > 广东医学
编号:10292475
腹泻婴幼儿血清及唾液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张和春 谈柏浓 胡女元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 529071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152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为探讨腹泻患儿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泌变化,我们观察了31例婴幼儿腹泻患儿血清及唾液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1月至2000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婴幼儿腹泻患儿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6个月至2岁。所有病例均为急性起病,病程≤72 h,排黄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伴轻至中度脱水,大便镜检阴性或仅少许脂肪球;大便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体阳性25例(81%)。

, 百拇医药     1.2 标本采集 患儿第一次标本采集于入院后当天即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出血清,同时或次晨用消毒吸球从患儿舌下抽吸唾液(要求禁食至少3 h以上,大部分病例为清晨空腹时收集唾液)1 ml,将标本注入干燥试管内,加封后置-20℃冰箱待测。第二次标本采集系至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正常,再用相同方法收集血清、唾液标本待测。

    1.3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药盒由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s表示,两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腹泻患儿急性期血清及唾液中EGF含量较恢复期明显降低。详见表1。

    表1 31例腹泻患儿血清及唾液
, http://www.100md.com
    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s) ug/L

    血清EGF

    唾液EGF

    急性期(第一次)

    1.12±0.27

    0.13±0.01

    恢复期(第二次)

    1.76±0.36

    0.25±0.04

    t值

    4.49
, http://www.100md.com
    2.99

    P值

    <0.01

    <0.01

    3 讨论

    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1962年,Cohen首次从小鼠的颌下腺中发现。后陆续发现该因子对多种组织的表皮细胞均具有促增殖和刺激DNA合成的作用[1]。消化道内的EGF主要来源于颌下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EGF的释放受复杂的神经激素调控,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系统、雄激素、生长抑素等均参与调节EGF的分泌。

    EGF广泛分布于消化道腺体和黏膜中,有抑制胃酸分泌和细胞保护作用,并参与胃肠道的免疫调节。有实验证明,胃腔内经予灌注外源性EGF后,可预防实验性胃溃疡的发生或促进溃疡的愈合。但腹泻时EGF有何作用,国内仍少见报道。
, 百拇医药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侵犯小肠粘膜上皮,小肠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脱落,而陷窝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使大量肠液积于肠腔,而排出水样大便[2]。小肠中存在EGF受体,EGF刺激DNA的合成,增加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有试验发现外源性EGF可增加小肠刷状缘α糖苷酶和γ谷氨酸移换酶活性,显著增加小肠功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急性期血及唾液中EGF的含量均低于恢复期,提示轮状病毒肠炎可影响EGF的分泌,而EGF的降低,亦可能是腹泻患儿易感性增加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寿涛,陆国均,温淑豪. 消化性溃疡患者唾液、胃液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1994,1:15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42

    (收稿日期:2000-07-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