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护理学杂志
编号:10293019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减少卧床时间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陈玉红

    单位: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 210006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卧床时间;护理

    护理学杂志000610

    摘要 目的:为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增加心排量的效果。方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方法无差异。术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术后12~24 h拔除气管插管,病人卧床48~72 h;观察组在传统方法上加以改进,术后4~6 h拔除气管插管,病人卧床12~24 h搀扶下床活动。结果:观察组术后无再梗塞,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再梗塞2例,肺部感染4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下降、烦躁、腹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住ICU、住院天数观察组较对照组分别平均缩短2 d、5 d。结论: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及各种引流管,早期下床活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身体的恢复速度,缩短住院天数。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 coronary bypass bed rest time nursing care

    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是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将自体血管移植到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上,以恢复心肌的供血、供氧。为了避免心肌再梗塞的发生,保证“桥”的通畅,加之术后病人留置各种管道,通常让其卧床48~72 h。因此病人常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烦躁、失眠、卧位不适等,心理压力很大。自1997年4月,我们采用入ICU后予头高15~30°,尽早拔除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不约束病人,12~24 h后下床活动。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997年4月至1998年10月住院手术病人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38~80岁,平均66.2岁。对照组: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共49例,男41例,女8例,年龄31~71岁,平均60.5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心功能、手术者、手术方式,搭桥冠脉数,经统计学检验,χ2=2.37,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取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一端接在主动脉根部,另一端接在冠状动脉阻塞的远端。术后均带有气管插管,纵隔和胸腔引流管,动脉、静脉置管,导尿管。

    2.2 术后护理

    2.2.1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后微泵持续应用镇静剂,保留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12~24 h,保留胸腔引流管(未使用低负压吸引)>48 h,保留导尿管72 h,四肢约束至管道拔除后,绝对卧床48~72 h。

    2.2.2 观察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术后不用或尽量少用镇静剂,辅助呼吸4~6 h,持续低负压(0.3 kPa)吸引,纵隔和胸腔引流12~24 h,保留导尿管12~24 h。术后入ICU即抬高床头30°,卧床12~24 h搀扶下床活动。具体方法①麻醉清醒后,嘱病人深呼吸,并协助行有效咳嗽,即深吸一口气,尽量吸足空气将声门紧闭,突然开放声门,使气道内空气冲出,用力产生振动,排出深支气管内分泌物。②观察每小时胸腔引流量、尿量,如胸腔引流量逐渐减少(50 ml/h),尿量>30 ml/h,术后12~24 h可拔除胸腔引流管、尿管。③帮助活动肢体,用多普勒仪定时测足背动脉搏动及血流情况,抬高取血管肢体,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和静脉回流。病人清醒后协助在床上活动,避免左侧卧位致“桥”受压。④入ICU即抬高床头30°,使膈肌下移,有利于气道通畅和胸腔引流。4~6 h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SpO2>94%,PaO2>8 kPa,PaCO24.7~6.0 kPa,拔除气管插管予半卧位。拔管后2 h可适当进流质,逐步给予半流质,要求病人自己进食,让他们感到虽然进行了大手术,生活仍能部分自理,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 百拇医药
    3 结果

    观察组病人再梗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食欲下降、烦躁、腹胀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住ICU平均减少2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缩短5 d,详见表1。

    表1 两 组 病 人 康 复 情 况 比 较 组别

    例数

    卧床时间

    (h)

    术后拔气管插管

    时间(h)

    再梗塞

    (例)

    肺部感染
, 百拇医药
    (例)

    食欲下降

    (例)

    烦躁

    (例)

    腹胀

    (例)

    术后住ICU

    (d)

    术后住院

    (d)

    观察组

    50
, http://www.100md.com
    12~24

    4~6

    0

    1

    1

    0

    2

    2.8

    10.5

    对照组

    49

    48~72

    12~24

, http://www.100md.com     2

    4

    16

    10

    12

    4.9

    16.3

    χ2

    -

    -

    2.08

    1.96

    16.35
, 百拇医药
    9.65

    8.56

    -

    -

    P

    -

    -

    >0.05

    >0.05

    <0.01

    <0.01

    <0.01

    -
, http://www.100md.com
    -

    4 讨论

    早期下床活动使心率增快,心排量增加,亦可使旁路血管内血流增加,避免吻合口栓塞,减少术后再梗塞的发生[1]。术后即抬高床头30°,拔除气管导管后,予半坐卧位,在床上活动。由于体位的不断改变,肢体的活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都能促使静脉向心回流和淋巴回流,有利于心肌排血,避免体液在体内积滞和血栓形成,以加强组织、脏器的供血和供氧,改善全身代谢情况。半卧位、坐位、早期下床活动使膈肌下降,膈肌每下降1 cm,增加肺容量300 ml,使肺膨胀,避免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表1显示,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与对照组相比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仅1例,而对照组有4例。同时,膈肌下降有利于胸膜和纵隔积液、积血排出体外,改善呼吸和循环。表1显示,对照组中2例发生再梗塞,而观察组中无1例再梗塞发生。

    卧床期间病人因惧怕各种管道脱出,以及活动后管道产生的刺激使疼痛增加而不敢活动;咳嗽时怕震动伤口引起疼痛;常因制动而出现四肢麻木不适。表1显示,两组病人因卧床时间不同,食欲下降、术后烦躁、腹胀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早期拔除管道,减少对病人的约束,以便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桥”的血流通畅,因活动量增加,心脏泵血量增大,冠状动脉处于充盈与收缩的工作状态,因而新建的“桥”迅速被利用,从而减少“桥”内血栓形成,保证了“桥”的血流通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早期排便、排气,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吸收,提高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发生。说明早期活动能增强抵抗力,增加切口的血液供应,有利于伤口愈口,缩短了住ICU的天数和住院天数,加快了身体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王一山主编.心肺重点监护.重庆:四川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437

    收稿:1999-11-31

    修回:2000-03-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