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5 > 中里巴人健康私房话
编号:12073849
前言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3日 中里巴人健康私房话
     求医不如求己的秘密

    记得是2007年9月的一个上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我第一次见到《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当时《求医不如求己》还没有热卖,但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包括我在内。虽然我只是粗略地看过,亦觉耐人寻味,尤其喜欢书中温情脉脉的语言,也对书中一些与众不同的角度和理念非常感兴趣。我隐约感觉到,这本貌似平常的书极有可能回应了国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甚至会引发一股国人善待生命、认识自然、重温传统文化的时尚潮流。

    接下来的事情很快验证了我的感觉。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了。

    和中里巴人的这次见面印象难忘。宴席上,中里巴人一头浓密的黑发,面色红润,神情恬淡,言语温和,甚至有几分腼腆或木讷,却有着孩童一样的肤质和目光。与中里巴人同坐,堪谓如沐春风。我惊诧于他这样的气质,在这个喧嚣的世俗生活当中,他如何获得这种定力与自在状态?

, 百拇医药     那次见面以后,我很快和中里巴人做了一篇题为“像中里巴人那样生活”的对话,刊登在2007年《中华中医名流》秋季号。

    记得在对话的过程中,社里几位年轻编辑很兴奋,每天都在谈论书里的内容,兴致盎然:“他写了一本最不像中医书籍的中医书。如果你看过《求医不如求己》,你觉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是中医最为神秘的经络学说,是耳目一新的自愈理念,还是简单易学的养生方法?也许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喜欢的是书中温情脉脉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已经是获取健康的妙方,所以很多人将这本书随身携带,所以这本书有了一个可爱的外号——‘粉宝书’。不管你有没有看过《求医不如求己》,你肯定无法拒绝像中里巴人这样的人,无法拒绝他温文尔雅的品行、从容淡定的神态和源自灵魂的清澈与纯美。”

    这段话在今天听来亦不过时,反倒更加恰如其分。在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求医不如求己》得到了千万读者的热心推崇。我经常在某些场所看到有人在练习金鸡独立,或者谈论如何推腹、敲带脉。《求医不如求己》就这样引发了一个养生文化现象,并正在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 百拇医药
    但是我发现一点:与其说大家关注《求医不如求己》,不如说关注其提供的诸多实用方法。这时候,新的问题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个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把《求医不如求己》当做治病救人的工具书,这与生病了把身体交给专家能有多大区别?另一个是,中里巴人为什么给出这样的方法?这个人、这本书究竟要带给我们什么?仅仅是养生保健或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吗?还有一部分人对“中里巴人现象”心存疑虑,认为他把中医经络讲得过于肤浅甚至庸俗了。我却觉得,他的着眼点从来没有局限在医学的范畴里。

    每一份生命都是唯一的,但这唯一的生命却又与自然界发生着万千种联系,所以感觉心灵、诠释身体时同样会有万千种思维与角度。这种感觉与诠释又必须是“惟心”的,必须从心灵出发,从“心的角度”才能得到全新的领悟和洞察。那么,如何像中里巴人那样去“用心”生活呢?

    中里巴人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他在书里向大家提供了一些保健养生的实用方法,不只是停留在“术”的方法论层面,而是指向生命存在的最高本体,指向“道”。而如何破解和领悟这种“道”,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养生技术层面上是不够的,这无疑需要一种智慧。于是,我萌发了深度解析《求医不如求己》的动意,与读者一起去解析、去探求尊重生命所需的智慧。
, 百拇医药
    和中里巴人沟通后,我们达成共识。2008年的一个深秋,我们相约进山。

    在山里相聚畅谈,可谓酣畅淋漓,再一次印证了我对中里巴人的感悟。中里巴人关注的是更为深入的心性。这是什么呢?独处时,他安静得犹如处子,聆听着自然世界的回响;生活中,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童心,保持着与天地、自然之间最纯粹的应答;尘世中,他善于发现自己的色彩,乐于为他人锦上添花??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答案:他随时都在用“心”生活着。

    相比而言,我们多数人的身与心是分离的,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是分离的。

    很多人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而事实上,这种依靠本能反应来生活的态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唤醒身体深处与心灵深处的智慧。所以,这就得在日常生活中悉心体会与观察,去感悟,因为那些流淌在我们生活细枝末节中的禅心禅意就是智慧,也是中里巴人在《求医不如求己》里传递的智慧所在。又陆续长谈了几次,沉淀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对 文本进行加工、整理,初稿延续了我以往的长篇访谈风格,但最终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成为目前的这个版本。
, 百拇医药
    我和编缉人员在这部书稿中达成了共识,一方面我们倡导大家像中里巴人那样贴近心灵而非物质世界,在细枝末节中感受生命的质感,哪怕感受的是疾病,因为疾病也是生命的一种歌唱;另一方面,生命需要体会,更需要智慧来养护,而这部书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您如何获得这种智慧。

    最后,我们还要提倡一种道德化的生活。道者,天之道也,是宇宙万物有发生、运化的总规律;德者,人之道也,也是人事兴亡替易的道理。道与德不符,天人不能相应;德与道相悖,生活就会走向荒谬,身体也自会有报应。希望读者能够从心智的层面去理解中里巴人,感受《求医不如求己》的智慧,也是每一个体生命应该拥有的智慧。听其言,感其意;阅其书,悟其行;从而体验生命中曲径通幽之妙趣。

    认识生命,诠释生命,不仅仅是科学家或现代医学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与生俱来的责任。

    但愿人随天意。

    田 原

    2009年11月20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