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心理健康 > 九型人格
编号:11901929
平面镜——九型人格自我发现(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9日 九型人格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从心理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幼儿期健康人格的形成颇有启发。

    第一阶段,年龄为0~1岁。

    这一阶段,孩子处处离不开成人的照料。如果没有成人他们就不能生存,因而他们自身的无助感也就最为强烈。如果能够得到成人悉心、有序的喂养与爱抚,那么在他们的心里就会体验到一种对养护者与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并由之而衍生出安全感——健康人格的核心基础,倘若孩子得到的照料是粗心、冷漠、无序的,他们则无法对养护者和环境建立起信任感,内心会充满恐惧。

    第二阶段,年龄为1~3岁。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往往有与养护者意愿相违背之处。这是作为人所特有的自主性本能所使然。而绝大多数养护者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训练,以帮助他们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于是,在孩子的自主行为与养护者的社会性训练之间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如果养护者能够意识到并尊重孩子的主动性本能,在行为训练过程中不伤害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则可能帮助他们获得自主意识。如果养护者过于武断,训练过严或惩罚不够公正,则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羞愧的情感,甚至会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畏惧与同伴交往等不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行为。
, http://www.100md.com
    第三阶段,年龄为4~5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与上一阶段相比,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行为,在不断的探索性活动中,他们渐渐知道哪些行为是会遭到制止与责备的。如果养护者在这一阶段里能够鼓励孩子的自我创新精神,并不时提供一些条件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便很容易表现出勇于创新、做事情自信、勇敢等健康人格的表征性行为。反之,如果养护者忽视甚至嘲笑孩子的创新行为与想象力,认为它们无非都是一些幼稚之举,并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用这种看法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就无从获得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对能力的自信。

    在日后行为中,难免表现出畏缩不前、犹豫不决、信心不足等与健康人格相去甚远的行为特点。

    (3)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人格。

    家庭是最初对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美国学者鲍姆林德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如表3-1所示。
, 百拇医药
    (4)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人的心智。

    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种共同人格特征,即所谓民族特性。例如,一般认为马雅印第安人具有独立、勤劳、诚实等优点,但也有竞争性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与之形成对照,亚罗印第安人都是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掩饰。

    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对人格产生影响。如爱尔兰社会文化强调人性本恶,因此爱尔兰人有较强的罪恶感。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以和为贵,以忍让为美德,认为善人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