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6 > 民谣谚语话养生
编号:12071760
是药三分毒,无虚不可补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日 民谣谚语话养生
     民谚释义

    凡是药物都是有毒性的,补药也不例外;凡用补药,都要有虚弱的征象,没有征象是不能乱补的。谚语所宣传的这一观点,是非常超前和进步的,值得今人借鉴。

    养生启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死亡人口中有1/3死于用药不当。在我国,每年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数达万,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一份权威资料上说,我国的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总人数的12%~32%,每年发生不良反应而住院者有200多万人, 仅抗生素滥用一项要浪费掉800亿元人民币,“药祸”导致的瘾癖、致畸、致盲、肝肾损害、致细胞突变等的发病率已达30%。

    难怪我们的祖先说“是药三分毒”!难怪著名学者胡夫兰德提出“用药是以人造的疾病在消灭天然的疾病”。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 http://www.100md.com
    药物,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工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用药物治病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如果人们能用调节生活、增强体质等方法调整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关系,就没有必要去求助乃至依赖药物。先哲们早就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金元时期的医家张子和指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他把因用药不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邪”,其对药源性疾病的论述早于现代认识几百年。清代名医徐灵胎也大声疾呼,对药物“好服食者,必生奇疾”。能不用药则尽量不用,“不得已而后用”之。近代医家们根据对多少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又提出:“有50%的疾病,不用药也能好。”药物的实际作用,比有些人想象的要小得多。药物进入人体后,在直攻邪气的同时,也会伤及正气。也就是说,在治病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反作用和不良反应,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补药也有毒

    补药也有毒吗?被人们公认为是补药的人参,它在大补元气的同时,也会因过量服用造成“人参滥用综合征”的中毒现象,出现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乃至狂躁不安等。在前苏联的医学史上,早有因服用500毫升人参酊而发生死亡的病例。被人们误认为是“补药”的维生素类药,也不无不良反应:防止佝偻病、软骨病的维生素D,长期过量服用会出现食减、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全身乏力、肌肉松弛,以及贫血、多饮多尿、蛋白尿等中毒症状;防治感冒、坏血病、冠心病、慢性肝炎、癌症的维生素C,长期大量服用会引起腹痛、腹泻、糖尿病、肾结石,并可降低某些妇女的生育能力;防止夜盲的维生素A,长期大量服用会出现毛发枯干或脱落,皮肤干燥、瘙痒,食减、体轻、贫血、腹痛、眼球突出、头痛、呕恶等中毒现象。具有供给人体热量、保护肝脏作用的葡萄糖,也被人误认为是“补药”,大量口服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累及胰腺,造成血糖下降,同时出现低血钾、低血糖,还可发生脂肪肝。还有人把用来预防某些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蛋白制剂丙种球蛋白当作“高级补药”,殊不知经常使用它会减弱人体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导致人体免疫力的降低,甚至还有染上肝病的危险。有些宣传说,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尽管中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使用不当照样能引起中毒和不适之感。有统计数字表明,在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中,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分别占到%、%、%,也足以给人们敲起警钟。
, 百拇医药
    如此说来,药物还能够使用吗?补药还可以使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人类健康来说,药是必须的和不可少的,许多疾病都要求助于药物治疗;补药也是需要的,身体虚弱的人还是需要进补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能不能生病的时候不吃药而又达到治疗目的呢?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被称为第三次医药革命的“内病外治”法确较口服药、运用注射剂有了进步,但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适应的病种还比较单调,有效的药物还有待筛选,完成这次“革命”还为时尚长。有人尝试让动植物代人吃药,比如把海藻碘化物加入鸡饲料,它喂养的母鸡就能生出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蛋;防治克山病的良药是硒,给小麦施硒肥,小麦中的含硒量就大大提高了。这种鸡吃药、人吃鸡产的蛋,小麦“吃”药,人吃小麦的方法客观上实现了动植物代人吃药的目的,是一种有前途的思路和方法。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药是人类的朋友,有病当用药时就用药,有虚需要补时可以补。但药又是危险的朋友,无须用药的小病尽量不去用药,无须滋补的体质一定不要妄补,这就是用药的辩证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