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6 > 打开《黄帝内经》之门
编号:12071707
《黄帝内经》的流传:一波三折的传奇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日 打开《黄帝内经》之门
     古代无印刷术,或印刷术不发达,书籍流传主要依靠用手抄写的方法,因而流传不广,且容易出现抄写错误。加之年代久远,保存不易,所以《黄帝内经》传至唐代,已经出现不少错讹。或不同的传本篇目不同,内容却大抵一致;或内容有缺失,如有问无答,有答无问;或这篇文章中的话,重复出现在那一篇的段落里。再加上文辞古奥,使研究、学习都不容易。

    1.传承内经的第一大功臣

    王冰,号启玄子,唐代人。不仅精通医理,而且信奉道教。他虽然爱好医学,但苦于所见《黄帝内经》多是残缺、零乱的本子,于是他立志研究,并遍访同时代的名家,搜集可靠资料。

    一天,王冰在郭先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张老师收藏的《素问》,字体清晰,文义周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已知最好的本子。于是他便以张公所藏之书为蓝本,参阅其他本子及相关资料,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整理,对文章前后顺序进行编排。由于《素问》文字古奥,即使在王冰时代也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所以他对文字、医理又加以注解。正是有王冰近二十年的努力,才使《素问》得以较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
, 百拇医药
    今天我们读到的《黄帝内经素问》,应该称为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次,即编排次序;注,就是注解。

    2.二十年磨一剑

    王冰是一个严谨的人。严,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谨,是谨慎、细心、实事求是。严谨,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具有的品格,舍此便是浮躁、华而不实。在医学上说,浮华就是“庸医杀人不用刀”,就是“草菅人命”。

    王冰对流传已见散乱的《素问》,进行编排、整理并加以注解,花费了二十年的精力,才在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完成。其工作十分认真、仔细。他虽然以张公秘本为蓝本,但在编排整理时,凡对内容所在位置有所迁移,必定说明从哪一篇移到哪一篇;或从哪段之前(后)移到本段之中;《素问》原文传抄有误,而不能读的地方,他有时再加或减掉一字等,凡遇这类情况,即使是一字,他也要特殊标明。

    王冰区分《素问》原书和他改动文字的方法简便而可靠。即凡是《素问》原书的文字,他便用墨笔书写,而他更改的文字,则用朱砂笔写为红色。只可惜,在其后别人抄写或印刷时,又把所有的字都变为黑字了。
, 百拇医药
    今天《素问》原文部分,只有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才会发现一些王冰改动的地方。

    3.高丽国献《灵枢经》

    在《黄帝内经》成书后,《灵枢》曾经以《九卷》、《针经》等名流传。而《灵枢》之名在文献上最早见于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和注中。王氏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传说到宋朝时,《灵枢》在流传中也有所丢失。史实确是这样,《灵枢》传至宋代已是残本。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高丽国君派使臣到宋朝进贡。在进献的礼品中有一批书籍,其中就有在中国已成残本的《灵枢经》。高丽国使臣在宋朝朝廷觐见宋哲宗皇帝并呈上礼单时,特别转达了高丽国君希望拿《黄帝针经》(即《灵枢》)等书换宋朝的历代史和《册府元龟》等典籍的愿望。宋哲宗沉思了一会儿,转头向分列两侧的大臣们征询意见。这时,在朝上的礼部尚书大文豪苏东坡立即上奏,极力表示反对。他认为《册府元龟》乃我上邦大国的治国方略,岂可随便送人,就是用多少奇珍异宝也不能换。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大臣却认为,医书对于国民健康和国家兴盛更为重要,可以考虑交换。宋哲宗皇帝在听取了不同意见后,经过研究,最终还是决定用《册府元龟》等换回了《黄帝针经》。并于第二年正月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使此书复行于世。
, http://www.100md.com
    北宋末年,由于金兵的南犯和继之而形成的北金南宋的对峙局势,严重地影响了医籍的保存和流传,《灵枢》等古籍又面临着散佚和失传的厄运。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 1155年),锦官(今天的成都)人史崧以自己家藏《灵枢经》为底本,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校核,对书中一些文字进行了注音和解释,附于每一卷末。使全书卷数与王冰本《素问》的卷数相同。经史崧校正的《灵枢经》,后人未再改动,流传至今。

    4.研究《黄帝内经》的论著知多少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第一经典,又包含有古代多学科的知识,因而从古至今受到医学界和所有知识界的重视。历代以来有很多专家对它进行研究,发表论文或著作。

    1992年,我国和日本、韩国共几十位专家,曾经作过一次合作调查,结果是:

    自古至1991年研究《黄帝内经》的专门著作共有400余种(部)。
, 百拇医药
    自1950~1991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有3000余篇。

    从1991年至2008年又过去17年了,这17年有很多的著作出版、很多的论文发表。不但是近年来的学术环境越来越好,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章与论著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欢迎,还因为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大为提高,为学术推广带来极大方便。

    可以推测,近17年来出版的有关新书约在80~100部左右;发表的学术论文约在1500篇左右。不过,这个数字可能偏于保守。

    5.上古遗风的存留

    前面说过,《黄帝内经》的作者高风亮节,毫无名利之心,具有以发扬学术为宗旨的品德。这种隐没自己发明与发现的品格,在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身上,仍然有所保留与体现。即以现有400至500余部研究《黄帝内经》的古、今专著而言,每部书都有其独特体会,对《黄帝内经》某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发挥。可以肯定,《黄帝内经》这部将近20万字的古书,从书名、文章名、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几百次推敲、琢磨。在这几百次研究过程中,人们从自己的专业所长、个人的实践体验出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从而对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每个研究《黄帝内经》的人士,不论古人、今人,一律把他们的哪怕是最新创见,也说成是“内经的本旨”,而不愿作标新立异的表白。说通俗点,就是把自己的发现,归功于《黄帝内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