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心理健康 > 医治的心
编号:12070853
从天堂来的孩子(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医治的心
     有这样一些孩子,因为成绩好,长得好,又听话,往往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过度保护。父母不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孩子在生活中尝试新的经验。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家人包办代替,不给孩子机会让他尝试处理自己的困难;当孩子在成长中产生困惑,家人一起围过来提供安慰,好像孩子不可以有任何困惑。家人这样做,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其他任何事都不用管。就这样,他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天堂”,把孩子囚禁在里面,不让他们接触生活的困难,不让他们获得成长的经验。在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对现实没有真切的感受,发展不出适当的能力。当孩子离开“天堂”般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读大学,父母的保护无法延伸到大学,孩子就失去了过去的“天堂”。在新的环境里,他们发现,在天堂里生活的经验难以应对现实的情况。在天堂里,他们从来都是受人照顾,却没有发展出照顾他人的能力;在“天堂”里,他们很少处理事情,以致现在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在“天堂”里,他们几乎从不与人交往,现在,面对人际的复杂性,他们不知道怎样应对。在“天堂”里,他们以为自己简直是完美的,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做好。但在现实里,他们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事都没有做好,因而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渐渐从自负堕入自卑,变得一蹶不振。
, 百拇医药
    单一思维

    曾经读到一个报道:有一名成绩非常好的高中生,申请国外一所世界顶级大学。接受面试时,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读我们这所大学?”他回答:“因为读名牌大学,将来可以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会有高收入;有了高收入,就可以买大房子;有了大房子,我就可以把父母接过来跟我一起住,他们为我读书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报答他们……”结果,这个中国高中生没有被录取。

    这个结果可能让许多中国父母和老师感到惊讶—这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呀!成绩好,有孝心,知恩图报。而且,从他的回答来看,他还很诚实—当然,我不知道,如果这位高中生知道他的回答会导致这个结果,还会不会选择这样回答。但我知道,他的回答几乎是所有中国高中生的回答,虽然高中生在面试时不见得会这样回答(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高中生听,我得到的普遍反应是:这个人太傻!高尚的话,谁不会说?我慨叹一声)。因为他们自幼被灌输的想法就是这个—对他们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但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这个,更包括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让受教育者追求社会意义。在阿德勒(Alfred Adler)看来,一个人只追求个人意义,就等于没有意义。
, 百拇医药
    我们的教育本身带有一种症状的性质,它的内在动因是不安全感,它的表现形式是绝对化—追求单一目标:教育的目的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好的工作,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可以占有更多的物质条件。许多家长和老师有一种“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过度夸大实现这个目标后的完美景象,以及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可怕后果。孩子们便朝这个唯一的目标狂奔不已,完全不顾其他。许多人从结婚生子开始,就在考虑孩子读哪个幼儿园,然后读哪个小学,哪个初中,哪个高中。所有这些安排,只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哪个大学。但孩子们并不真正了解大学,为什么读大学,以及为了读大学应该做怎样的准备。高中老师为了给孩子加油,对大学进行不真实的美化,这也是导致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失望和不适应的一个原因。对于一些“从天堂来的孩子”,他们过去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考上大学,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他们就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目标,动力就丧失了。说到单一思维,有一位求助的大学生在面谈中反思道:“我是一个只能专心想一件事、做一件事的人。在高中,这件事是学习,我不管其他;到了大学,这件事是网游,其他我也全都管不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