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中国医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编号:11843419
18·辨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5日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中医文化随笔18·辨药

    一些同学在学习和记忆中药时,往往对中药的功效等方面觉得很复杂,没有规律可循。另外,我们为了使药效更好,也为了避免错误用药和假药,有必要了解一下辨药的内容。

    关于辨药,在清·李延罡(gāng)所著的《补撰药品化义》中讲得比较详细些,我们对此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补撰药品化义》提出了“辨药八法”,即:每药一种,均用八法来区别。

    一是药体。药的体质不同,功用也不同。万物相通,中药表现尤为突出:

    根(苗)主升;梢(尾)主降;头(身)主补;茎主通利;枝达四肢,主表散;叶属阳,发生,主散;花属阴,成熟果实,主补;子(种子)主降,兼补;仁主补,又能润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能降火;肉主补;汁主润利;油主润燥;中空者发表兼通利;内实者主攻里走下;通者能行气;轻浮者能升;厚重者能降;干燥者能去湿;湿润者能去燥;滑腻者能利窍等等。

    二是药色。药色即青、红(赤)、黄、白、黑等色。根据五行归属,青入肝、胆;红(赤)入心、小肠;黄入脾、胃;白入肺、大肠;黑入肾、膀胱等。

    三是药气。药有膻、臊、香、腥、臭等味道。根据五行归属,膻气入肝;臊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臭气入肾。又如香能通气,能疏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五脏等等。

    四是药味。药味有酸、苦、甘、辛、咸、淡等味道。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能收缓,能收湿,能敛散,能敛热,能束表,能活血;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泻,能坚脆,能燥湿,能直行,能降下,能通泻,能去垢,能解毒,能开导,能养血,能补阴;甘味入脾,走肌肉,主和缓,能补阳,能补气,能上行,能发生,能舒急,能润肠;辛味入肺,走皮毛,主疏散,能散结,能驱风,能横行,能利窍,能润燥;咸味入肾,走骨髓,主软坚,能凝结,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渗,能渗泄,能下行,能利窍。

    以上辛、甘、淡属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五是药形。根据其为何物而归入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分类中。

    六是药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清、浊、平等。

    七是药能。即升、降、浮、沉、定、走、破等药品的能力,详见药气和药味的介绍中。

    八是药力。即宣、通、补、泄、渗、敛、散等药性的能力。宣可去壅(臃);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虚)可去实;重(实)去怯;滑(腻)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干)可去湿;湿(润)可去枯;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等等。

    2006年10月25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