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2 > 宫廷医案揭秘皇家医事
编号:11842405
末代太医院院长张仲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31日 宫廷医案揭秘皇家医事
     光绪年间的太医院院使张仲元,是清代最后一位太医院院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医院院使。他的关于培养中西医通才的理想和抱负,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化为泡影。

    张仲元,字午樵,生卒里贯不详。清光绪、宣统年间供职于太医院,光绪年间官至太医院院使,后升迁太医院督办,为“花翎三品顶戴,督办清察管理太医院事务”。光绪四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78~1895年),张仲元曾多次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诊病,是这一时期太医院最重要、最有名的御医。

    张仲元是一个比较有抱负敢作为的太医院院使。《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宣统元年,张仲元上疏皇帝,认为当时太医院院使、院判品级与简派至刑部、军队的医官官阶仿佛,于体制不宜,请求变通太医院旧制,提高太医院的地位。清廷采纳了张仲元的建议,着将太医院各级医官品级提升一级,从而使御医的各种待遇有所改善。

    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西医西药已广泛传入中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认识到西方医学的某些优越性和价值,值得中国人学习、利用和借鉴。张仲元就是其中之一。
, 百拇医药
    光绪三十四年即光绪帝去世的那一年,作为太医院院使的张仲元,经内务府大臣奏请太医院医学堂,建议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医学通才,以供职于内廷。其计划招收医学生120人,分两个班,每班60人。其中:一班为中等班,以中医为主课,学制五年;一班为高等预科班,以洋文西医为主课,五年后升入本科,再读三年为高等毕业,毕业后均照学部奏定给予资格认定。这个奏折,还对中等班、预科班、高等班的具体课程设置作了粗略的设想,并得到了重病中的光绪帝的批准。但这时的清王朝同光绪皇帝一样,已病入膏肓,无力解决经费、仪器和医疗设备等问题,只办了中医班,西医班化作泡影,存于纸上。

    张仲元向慈禧、光绪提出了一整套创办培养中西医通用人才的办法,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清末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封建王朝风雨飘摇,张仲元的这一进步主张未能实现。这是末代太医院院使张仲元的悲哀,更是20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的莫大悲哀!

    新中国成立后,张仲元的梦想才逐渐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家制订了包括“团结中西医”在内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为了大力培养中医药技术人才,195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建立四所中医学院,将南京中医学校改为南京中医学院,同时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系或增设中医课程。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中医教育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并从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热爱中医、学习中医,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的医生,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骨干。

    近四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索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对中医阴虚、阳虚、肾本质的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观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及运用中医方法防治若干疾病,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有着无限光明的前景。现在的中国医药学不但是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法宝,也成为全人类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