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3 > 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
编号:11840486
意 志(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9日 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
     意为心音,是内心的振荡、波动、起伏,流露出来为声,或言或语,写出来为文,画出来为图符,刻出来为篆纹,塑起来为偶像,保存在内心成为记忆就是志。如果内心相通,产生共鸣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流露表达,此所谓心心相印、拈花微笑、尽在不言中、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如果言语拙劣,互不理解,就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意在言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诸多问题。

    《庄子·天道》中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说,语言有时跟不上人的心理变化,所以有的心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以古人传授心意,思想往往是口传心授,强调心领神会。磨炼调节学生的心境,就像调收音机的波段、电视机的频道一样,调整对了自然会产生共鸣,理解老师的意思。如果学生的根器形质有问题,那就是如同磨砖成镜,白费功夫。

    常言道:“医者,意也。”关于这句话有多个版本的解释论述,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巫者,神也。”巫觋用神通看病,望而知之,祝而治之。医生还需要用后天的意来看病,没那么神,但是一样有效,而且不伤医生的身心,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隋唐间人许胤宗,“每疗,无不愈”。故人问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许胤宗内心对疾病的认识和体会已经到了用言语、文字难以表达的境界。

    《后汉书·郭玉传》载:“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郭玉所说的就是后天意识与先天神明相通的一种境界。

    人为的思想、意识如果符合自然之道的话,我们称之为德。违反自然之道的思想,可谓无德或缺德。养生处世之道,不过就是调和后天的意志与先天本能、神明的关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藏论》)如果我们完全顺应自然先天的本能,那也就是个动物。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后天的教育压抑自己的本性活着,就会很痛苦。关键就是要在意志和欲、情绪、情感、神明之间找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惜从古至今,很多人不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就是“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最终结果只能是“半百而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