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心理健康 > 为何越爱越孤独
编号:11835096
对奥地利乱伦父的心理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4日 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认为,法官不应将弗莱茨勒的*案和他有老婆孩子一事搅和在一起,因为后者的存在而减轻他在前者中的责任,这是对被强暴女子的不公正。

    或许,法官将不相干的事件B 牵扯进来时,以为自己整体上是做善事,但事实证明,他减少弗莱茨勒的刑罚,既是对被*女儿的不公,也危害了弗莱茨勒的家人。

    人不是神,任何时候都做不到对整体的掌控,所以轻易不要做这种选择,而应各司其职,将自己负责的做好就OK 了。但可惜,法官超越自己的智能,屡屡扮演道德判官的“糨糊逻辑”,不仅体现在弗莱茨勒的案件中,在国内一些涉及家庭冲突的事件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譬如,广州一位妈妈将自己的女儿的双耳割下,并丢进马桶冲掉,如此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最终却以这位恶母只得到三年有期和五年缓刑的惩罚而告终。

    又如,天涯论坛上的热门事件——北大佛学博士孟领的妻子状告父母侵占自己房屋,这一事件最终也以和稀泥式判决而结束。判决书称,既然其父母已在判决前撤离房间,所以原告诉讼请求无事实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 百拇医药
    这个判决书乍一看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原告1 月21 日提出诉讼,而这一事实非常清晰简单的案件,却一直拖到了4 月24日才宣判,而被告也只是在4 月14 日搬离了女儿的房屋。此外,孟领也称,负责该案件的女法官一直劝他多为老人考虑。并且,判决书中还提到了孟领岳母莫名受伤的无关事情。

    总之,这份判决书给人的感觉是,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而岳父母不仅没错,还是受害者。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是法官有意无意中扮演了道德判官的角色。然而,一个人对道德层面的判断,总是囿于自己的常识,而这常识常常是很有局限的,譬如这一案件中的女法官,以及割耳母亲的案件中的法官可能会有“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种常识性的道德判断,但这种判断无论从逻辑上、伦理学上还是心理学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国家机器可震慑权力人格

    很多涉及家庭冲突的案件,重要的或许不是惩罚,而是需要国家机器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不管是谁,都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说,需要的只是一句话的正义:到底是谁对,到底是谁错。
, 百拇医药
    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制造家庭暴力的人,常是偏执型人格,或可称为“权力型人格”,具有这一人格的人,希望在自己所控制的范围内具有绝对权威,所以他们会不断去打击、否认被控制方,如果看到被控制方有脱离自己控制的可能性,他们就会采取极端手段,而这常常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那么,在他们采取极端手段之前,制止他们的行为就极为重要。

    并且,因为他们很信奉权力,所以比他们更权威的国家机器如果旗帜鲜明地对他们说,你对其他亲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那么,他们相对会比较容易接受。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既是正确的,又是不会被惩罚的,于是对亲人的侵害就会变本加厉。

    据报道,伊丽莎白16 岁逃离这个可怕家庭的行为失败后,弗莱茨勒对她的行为变得更加凶暴,并最终在她18 岁时将她关进了地窖。我认为,当时找到伊丽莎白并将她带回家的警察对这一恶果负有相当的责任,因为他们不仅成了事实上的帮凶,而且他们的特殊身份还加重了弗莱茨勒的权力感,令他更加坚信自己对女儿有绝对的支配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