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015
02.《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文昌帝君阴骘文》(下).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1日
第1页
第6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45页
第131页

    参见附件(4359KB,135页)。

    

    《安士全書白話解》上卷

    周安士原著

    ·

    曾琦雲譯注

    文昌帝君陰騭文下目 录

    印造經文 1

    龍求齋法

    八關齋法

    寫經脫苦

    枕經失薦

    創修寺院 9

    須達施園

    修塔獲果

    天人散花

    同為夫婦

    難為夫婦

    舍宅為寺

    舍藥材以拯疾苦 13

    多劫無病

    瘡發人言

    預絕惡瘡瘋癩神方

    預絕盲聾喑啞神方

    預絕虛勞怯弱神方

    預絕短命夭折神方

    預絕妻子離散神方

    預絕容貌醜陋神方

    施茶水以解渴煩 18

    施水福報 以水賣貧

    或買物而放生 20

    放豚放兒

    賣豬賣子

    救羊救女

    鞭馬鞭親

    曹翰宿因

    救物同登

    或持齋而戒殺 25

    怨親顛倒

    餓狗示報

    一錢薦帝

    父殺羊女

    夫殺羊妻

    殺生冥累

    河神受戒

    破齋酬業

    賣齋立斃

    舉步常看蟲蟻 33

    忍饑護蟲

    禁火莫燒山林 35

    以身濟獸 燒蟲受譴

    點夜燈以照人行 37

    貧女施燈 竊油現果

    造河船以濟人渡 39

    志存濟溺勿登山而綱禽獸 41

    鸚鵡始末 鴿得人身 骨節寸斷

    勿臨水而毒魚蝦 43

    神魚送子 鱔救回祿

    勿宰耕牛 45

    附錄耕牛乞命歌 三十二條 一牛三還

    勿棄字紙 48

    焚經絕後 捐灰減算 棄文速果

    勿謀人之財產 51

    怨鬼訴母

    執槍自刃

    三次投胎

    以客作子

    勿妒人之技能 54

    十子異疾

    勿淫人之妻女 56

    醜訶美女

    人是革囊

    男根不淨

    女根不淨

    引經策發

    勿唆人之爭訟 60

    累世未訟 見機免禍 貴子忽夭

    勿壞人之名利 62

    入闈償業

    勿破人之婚姻 63

    得書改過 離書現果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67

    邑神示罰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69

    誘子傾家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71

    希旨誣良 僕犬證贓 因辱致斃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74

    不欺窮困 動人惻隱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捷。 77

    執贄十往 遇惡不校 黨惡殺身

    常須隱惡揚善 80

    宿世口業 口業餘報 綺語花報

    不可口是心非 83

    咒詛酷報 一目准誓

    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85

    拔荊得金 夢人贈桂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87

    七十里塘 熔錫灌閘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89

    海神示約

    延齡裕後

    建橋福果

    毀橋獲譴

    垂訓以格人非 92

    立命之學 國策去毒

    捐貲以成人美 96

    樂善不倦

    作事須循天理 97

    不棄瘋女

    棄妻重娶

    雷誅母子

    邪淫負托

    出言要順人心 99

    魯使對薛 隨宜說法 巧為諷諫

    見先哲于羹牆 103

    孔氏三代出妻

    忠恕之外無一貫

    雍也可使南面

    執鞭之士

    物有本末節

    補格物致知章

    服堯之服

    慎獨知於衾影 110

    見獵心喜 偶動邪念 舉念戒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113

    失目因緣

    增價自斃

    雷誅賭逆

    一臠三命

    存心療治

    忍饑給囚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117

    投河不死 鬼神默佑 寇不能劫

    近報則在自己 119

    公主自福

    褻袈裟報

    火神示報

    十倍償業

    夢示雞骨

    酷令自燒

    遠報則在兒孫 123

    盡誠訓導 貴子複來 神示葬地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哉 126

    地上天福

    舉家福澤

    累世科第

    福被江南

    1 1

    印造經文 (發明)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不特庸流局於所見,即儒者亦囿于所聞。仰首觀天,以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塵之刹土。以為厥

    初生民,始於盤古,不知曠劫以來,閱歷無邊劫數。天帝天仙,以為至尊無對矣,不知輪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後,以為形滅神消矣,不知一點靈光,生生

    不昧。父母眷屬,身歿之後,遂謂無可如何,豈知得此法門,縱經千生萬劫,自有酬償之道。善士坎坷,惡人得志,即謂天道難憑,豈知宿業所招,纖毫未爽。

    大矣哉!如來之教典。真所謂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寶矩,嬰兒之乳母,而凶歲

    之稻粱也。宜阿難結集之時,梵王帝釋,皆執持幡蓋,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

    四足也,豈世間之書籍,可仿佛其萬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發明)雖然有美妙無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雖然有至

    高無上的真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們的身

    體,最難聽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來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那麼天下人間都

    象漫漫長夜。不只是凡夫見識短淺,就是讀書人也見聞有限。抬頭看天,以為

    天上就只有太陽和月亮,不知道還有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以為追溯人類的起

    源,就是從盤古開始,不知道在無量劫以來,自己已經輪回了了數不清的歲月。

    天帝天自仙以為地位至高無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經也輪回六道。普通凡夫以為

    人死了以後,就什麼也沒有了,不知道神識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父母眷屬認

    為死了以後就恩愛分離,毫無辦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學到了佛法,就會瞭解,即使經過千生萬劫,只要因緣相遇,就會有酬報的日子。好人一生坎坷,惡人

    春風得意,就說天道不公平,難以作依據,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連,善惡報應

    一定沒有絲毫差錯。多麼偉大啊!如來的聖典。難怪阿難彙集經典的時候,梵

    王和帝釋都拿著彩旗和高蓋來作供養,四大天王捧著高座四足來作護法。佛教

    聖典,難道是那些世間的普通書籍可比的嗎!印刷經書,是延續眾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夠停止呢!

    世尊於無量劫前,為求佛法,亡身舍命。有時為求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棄妻子,無所不至。夫固以甘露法門,不能常有於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輕

    視佛法,豈知二三千年後,欲求片紙隻字,而不可得乎!《法滅盡經》云:“法

    欲滅時,比丘所服袈裟,自然變白。”況三藏教典乎!(《楞嚴經》最先去,《彌

    陀經》最後去)自此以後,當過八百八十萬六千餘年(前八百四十萬六千餘年,在第九小劫內算,後四十萬年,當在第十小劫內算),而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宮,下生成佛,此間方有佛法(賢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

    四小劫,皆無有佛(人壽一減一增,為一小劫,每一小劫,計一千六百八十萬

    年)。至第十五小劫,師子佛出世後,相繼成佛者,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稱

    最盛。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小劫,又無有佛。迨二十小劫,樓至如

    來出世後(即韋馱菩薩),而後千佛之數方滿,娑婆世界亦壞矣。自是以後,複經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壞,二十小劫世界空,又二十小劫,未來星宿劫

    之世界複成),方有日光如來出世(此未來星宿劫第一尊佛)。夫以佛法之難

    遇如此,吾輩幸生其際,豈可入寶山而空手乎!

    世尊在無量劫前,為求佛法,舍生入死。有時為求一句偈,或捐王位,或

    丟妻子,只要能求得佛法,一切都可以舍棄。本來象甘露一樣滋潤心地的大

    法,世間怎能經常遇到,但世人不知佛法難值難遇,往往輕視佛教聖典。他哪

    里知道再過二三千年,想要再看到一片紙一個字,已經不可能了。《法滅盡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

    經》說:“佛法將要消失的時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變白。”怎麼還談得

    上有三藏聖典呢(《楞嚴經》最先消失,《彌陀經》最後離開)!從此以後,要過八百八十萬六千多年,才會再有佛法(賢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個小劫,都沒有佛(人壽一減一增作一個小劫,每一個小劫

    有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到第十五小劫時,師子佛出世後,相繼成佛的就有

    九百九十三尊,可說是最為興盛的時期。到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共四

    個小劫,又沒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樓至如來出世後(即韋馱菩薩),就滿

    了一千佛的數目,到這個時候,娑婆世界就壞了。從此以後,再過六十小劫(二十

    小劫世界壞,二十小劫世界空,又過二十小劫,未來新的星球形成),才有日

    光如來出世(這是未來星球出現的第一尊佛)。佛法是這樣的難值難遇,我們

    有幸生活在釋迦牟尼佛出世後的時代,恩遇三藏聖典,怎麼能進了寶山卻空手

    回來呢!

    北俱盧洲,壽皆千歲,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見愁憂之狀,耳不聞爭

    奪之聲,較之唐虞三代時,猶勝百千倍。自世俗觀之,以為非常之盛世矣,然

    猶列於八難之中者,以其但享癡福(宿生所修止於癡福),不信三寶,不知出

    世之法耳(韋馱菩薩不能感化此洲,故僅曰三洲感應)!吾是以讀人其人火其

    書之句,而不勝憐憫云。

    北俱盧洲的人,壽命都有千歲,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見憂愁苦悶的

    人們,聽不見爭奪吵鬧的聲音,和我們歷史上唐虞三代相比,還勝過百千倍。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定認為不是一般的盛,但以佛法來看,還排列在八難之中。

    因為他們只能享受癡福(由前世所修癡福而來),不信三寶,不知道有出世的

    大法啊(韋馱菩薩不能感化這一個洲的人,所以叫做三洲感應)!因此,當我

    讀到有人焚毀經書的句子,就不禁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憫來。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

    佛

    ┃

    ┃

    菩 薩

    ┃

    ┃

    緣 覺

    ┃

    ┃

    聲 聞

    ┃

    ┃

    【心】

    ┃

    ┏━━┻━━┓

    天

    畜 生

    ┃

    ┃

    ┃

    ┃

    人

    餓 鬼

    ┃

    ┃

    ┃

    ┃ 修 羅

    畜 生

    修十善者,生于天中受胜

    妙乐。 三界之内共有二十八天。

    具五戒者,生于人贤愚不

    等。就中德造其极者,为圣人。

    阿修

    羅

    者,有天之福,而

    无天之德者也,有胎卵湿化四 种。

    佛为三界大师, 四生慈父,极天上天下,世出世间,无有 尊于佛者。

    菩 薩 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覺

    ,共有五十一阶级。

    緣覺

    者,聞

    十二因

    緣

    而

    覺 ,但能自度,不能度人者,然已超 出三界。

    聲聞

    者,聞聲

    而修证者也,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

    汉四种。

    愚痴邪见,负债不偿者,生

    畜生中,被人宰杀,有口难辩。

    悭贪不施者, 生于道

    餓

    鬼中,积劫不

    聞 水浆之名,其苦无量。

    谤无因果,广造众恶者,生

    于地狱中,日一夜万死万生。

    法界等圖附後:

    四 圣

    法界惟心圖

    皆由

    六凡

    心造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

    娑 婆 世 界

     ̄ ̄ ̄ ̄ ̄ ̄ ̄

    三千大千

    ┌────────┐

    世界。更从一

    者,谓从一四

    │ 此释迦如来所

    │ 中千、二中千,天下、二四天

    大 王之土,乃三

    包 数至一千,为

    下,数至一千,铁

    千大千世界总

    于 大千世界。以

    为小千世界。

    围 名也。积算此

    其 三言千,故言

    又从一小千、山 土中,有十万

    外 三千,实则一

    二小千,数至

    │ 万四大天下。

    │

    大千矣。

    一千,为中千

    └────────┘

    四 大 天 下

     ̄ ̄ ̄ ̄ ̄ ̄ ̄

    南赡部洲,┌──南赡部洲

    ─┐

    此间国土,共十六大国,东

    西 在天竺国之东

    五百中国,十

    胜 日月行其腰,

    牛 南,为东震旦

    万小国。天竺

    神 中为须弥山,

    货 国,亦名东支

    居最中,先佛

    洲 顶即忉利天。

    洲 那国,言

    聲 名

    出世,皆在于

    │

    │ 文物之邦也。

    中。

    └──北俱卢洲

    ─┘

    施 经 五 福

     ̄ ̄ ̄ ̄ ̄ ̄ ̄ 一者

    ┐

    ┌长寿报

    ┐

    ┌不杀

    ┐

    二者

    │

    │大富报

    │

    │不盗

    │

    三者

    ├得 ┤端正报

    ├由诵者

    ┤和气

    ├故

    四者

    │

    │尊贵报

    │

    │信佛

    │

    五者

    ┘

    └聪明报

    ┘

    └覺 悟 ┘

    八 难

     ̄ ̄ ̄ 佛前佛

    後 ┐

    北俱卢洲

    ├人中难

    盲聋喑哑

    │

    世智辨聪

    ┘

    地狱

    ┐

    餓 鬼

    ├三途难

    畜生

    ┘

    无想天

    ─天中难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5

    下附徵事(三條)

    龍求齋法

    昔有園監,為王守園,池邊得一美果,世所罕見,遂以送王。王敕園監,日日送來,若不爾者,罪之以死。園監大恐,呼天訴怨。池有龍王化作人形,以金盤盛果,而慰之曰:“爾等勿憂,可將此果獻王。”入見王曰(這四個字

    系譯者加):“欲求一願。往昔迦葉佛涅槃後(釋迦如來以前之佛,人壽二萬

    歲時出者),我與大王同受八關齋法,王受齋如法,過午不食,故今轉世為王。

    我被人勸,過午竟食,以此墮落于龍中。我今還欲得此齋法,廣行勸化。王若

    速送來,我當擁護爾國,不然,吾當使汝土地淹沒。”而於此時,適當無佛法

    之候,何處複有八關齋法?王甚愁憂,時有大臣之父,語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視之。”子如父言,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一是《八

    關齋法》。因獻于王,王大歡喜,送與龍王。龍王遂與五百龍子,共修齋法,其後命終,皆生忉利天上。

    龍求齋法

    從前有一個守園的人,為國王守園,發現園子里的水池邊有一個非常好的

    果子,世所罕見。守園人就把它獻給國王。沒想國王命令他天天送來,否則的

    話,就要處以死罪。守園人非常恐懼,哭天喊地,伸訴冤屈。水池里有一個龍王,變作人的樣子,用金盤盛來一個果子,安慰守園人說:“你不用憂愁,可把這

    個果子獻給國王。”王國得果後,追問來由,就引見了龍王。龍王說:“想要

    大王滿足一個願望。從前迦葉佛涅槃後,我和大王一起受了八關齋戒,大王受

    齋認真,過了中午就不再飲食,所以今世轉生為王。我被別人勸阻,過了中午

    仍然飲食,因此就墮落變龍。現在我還想得到這個齋法,廣泛推行,勸化眾生,大王趕快送來,我就保護你的國家,否則的話,我就要發大水,使你全國淹沒。”

    這時正是沒有佛法的時候,哪里還有八關齋法呢?國王非常憂愁。當時有一個

    大臣的父親對他的兒子說:“我家的堂柱上,常常放出光明,把它劈開來看一看。”

    大臣就按照父親的話去做,得到了兩本佛經,一本是《十二因緣經》,一本是

    《八關齋法》。就把它們獻給大王,國王很歡喜,就送給了龍王。龍王得經後,就和五百龍子共修八關齋法,命終以後,都轉生到忉利天上。

    八關齋法

    一、不殺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殺)。

    二、不偷盜(物非己有,不與不取)。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唯制邪淫,受八關日,正淫亦斷)。

    四、不妄語(心口如一,了無虛妄)。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飲生諸過)。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為除貪著,不嚴身首)。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自作觀聽,妨亂道心,倡伎者,琴瑟簫管等)。

    八、不坐高廣大床(恐起貪著,及縱姿故)。

    九、不非時食(非時而食,心易昏昧)。

    前八名戒,後一名齋。關者,閉也;齋者,齊也。以前八戒,關閉諸惡,以後一戒,神清志明,正念昭彰也。不非時食者,謂日過中則不食也。此佛令

    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種出世善根。以在家人即有妻室,不易斷淫欲;各有

    職業,不易不非時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謂從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滿。欲

    數持,當日日受。其餘諸戒,皆以盡壽為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為期。倘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6

    能發菩提心,持得清淨,尚能往生西方,何況生天!若不如法,則成虛名耳。

    受時,當請比丘於佛前說之;若無比丘,則便於佛前自陳受之;無佛對經亦可。

    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陳受者,便為慢法慢僧,其利益隨其心而劣弱矣。無

    論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薩戒者,皆可受,以其屬加行戒故。

    八關齋法

    一、不殺生,即凡是有生命的都不能殺害。

    二、不偷盜,即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別人沒有送給我時,就不能佔有,也不能產生佔有的念頭。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只限制夫妻以外的男女關係。夫妻之淫,叫做正淫;

    夫妻以外的,叫做邪淫。但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連正淫也要斷除。

    四、不妄語,即是口里說的和心里想的都是一樣,沒有一句假話。

    五、不飲酒。飲酒使人頭腦昏沉,容易產生很多過失。

    六、不塗胭脂水粉,不搞修飾打扮。為除貪欲,所以不修飾自己。

    七、不去唱歌跳舞,男男女女混在一起,一切歌舞都不能觀聽。自己去觀聽,就會妨礙道心。

    八、不坐到高大、舒適、柔軟的器具上。因為這樣就很容易生起貪心,放

    縱自己的思想。

    九、不該飲食的時候,就不飲食。因為沒有節制的飲食,就會使自己頭腦

    昏沉。

    前八條叫做“戒”,最後一條叫做“齋”。“關”就是關閉堵塞的意思,“齋”

    就是整齊劃一的意思。關閉堵塞各種不良念頭,使思想趨向整齊劃一,神志清爽,正念分明。不在不該飲食的時候飲食,是指過了中午就不飲食了。這是佛叫在

    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世人種出世善根。因為在家人既然有妻室,就難以斷除淫

    欲;每個人都有一份職業,就難以做到不該飲食時不飲食。所以八關齋戒只受

    一天一夜,就是說從今天早晨受起到明天天明就算圓滿了。想要再受,就要重

    新開始。其他的戒律,都是以一生為期限,唯獨這個八關齋戒以一天一夜為期限。

    如果能夠從此生起菩提心,持戒非常清淨,那麼就能往生西方,何況是升天呢!

    如果不能嚴格要求,就是徒有虛名罷了。受戒時應該請比丘在佛前奉告,如果

    沒有比丘就自己在佛前陳述受戒,沒有佛像,面對佛經也可以。如果有比丘,卻不肯去求受,那就是輕慢佛法和僧人,受戒所得的利益就隨這個輕慢心而減

    少了。無論是沒有受戒的人,還是受了五戒的人,甚至是已受了菩薩戒的人,都可以再受八關齋戒,因為它是屬於加行戒。

    寫經脫苦 (《法苑珠林》)

    唐龍朔三年,長安劉公信之岳母死,未幾,其妻陳氏亦暴亡,見其母在石

    門內備受苦楚,哀告其女曰:“速為吾寫《法華經》一部,庶可免罪。”言訖,石門閉,陳氏隨蘇,向夫具說。夫因請其妹夫趙師子寫經,趙以現成寫好《法華經》

    一部,付劉裝潢。蓋此經本範姓者出錢所寫,而劉實未知也。未幾,陳氏複夢

    其母索經,女言已寫,母泣曰:“吾正為此經轉受其苦,此經乃範氏所修之福,何得攘之以為功!”覺而詢之, 範氏果曾出錢二百。於是別寫一部,以用供養云。

    【按】揚州有嚴恭者,于陳朝大建初,寫《法華經》流通。時有宮亭湖廟神托

    夢于商,盡將廟中之財,送之嚴處,作寫經用。又一日,嚴入市買紙,尚少三千文,忽見市中一人持三千文來付之曰:“助君買紙。”言訖不見。

    隋末,盜賊至江都,相戒勿犯嚴法華里,多所全活。唐末,其家猶寫經不已。

    然則經文之當印造,神亦知之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7

    寫經脫苦

    唐龍朔三年,長安劉信的岳母死了,沒有多久,他的妻子陳氏也突然暴亡,在陰間看見母親在石門內,受盡了種種痛苦,她哀求女兒說:“快替我寫一部

    《法華經》,我就可以免罪了。”說完,石門就關閉了,陳氏也隨即蘇醒,對

    她的丈夫陳述了這件事。劉公就請他的妹夫趙師子寫經,趙用已經寫好的一部

    《法華經》送給劉公,要劉公去裝潢。但這本經本來是一個姓範的人出錢寫的,劉公並不知道這回事。所以沒過多久,陳氏就又夢見她的母親向她要經,女兒

    說已經寫好,母親哭著說:“我正因為這本經的緣故,又轉增了痛苦,這本經

    是一個姓範的人所修的福,我怎麼能奪來作為自己的功勞呢!”陳氏醒來後就

    去查問這件事,範氏果然曾經出錢二百。於是就另外再寫一部經,供養三寶,專門回向母親,才解除了母親的苦難。

    【按】揚州有一位叫嚴恭的人,在陳朝大建初年,寫《法華經》流通。當時有

    一個宮亭湖廟的神,托夢給商人,將廟中所有的財物都送到嚴恭哪裏,作寫經的經費。有一天,嚴公到街上去買紙,還少三千文,忽然看見街

    上一個人拿著三千文來代付,說:“我幫您買紙。”說完就不見了。隋

    朝末年,盜賊到江都,互相告誡不要侵犯寫《法華經》的那個地方,所

    以這一處人都能存活下來。到唐朝末年,嚴家還在不停地寫經。由此看來,印刷經文,連神明也知道啊!他也希望多印經文為自己增福啊!

    枕經失薦 (《感應篇注疏》)

    穎上高天佑,同二生應試江甯,聞雞鳴山守源禪師有道,同往叩之。曰:

    “二位皆當中,唯高君不能,以誤用《楞嚴經》作枕耳。”高愕然,良久細思之,方知篋中有《楞嚴》,臥時未曾請出,遂以篋作枕耳。迨榜發,其言皆驗。

    【按】或疑一切書籍,皆當重視,何得獨將佛典推崇?不知文字雖同,而如來

    之法,普利眾生,一切天龍八部,無不信受奉行,原非泛然書籍可擬。

    譬諸天朝敕命,不當與文牒同觀也。褻慢者如此,則印造者可知。

    枕經失薦

    穎上高天佑,和兩位考生一起去江寧應考,聽說雞鳴山守源禪師很有修持,就同去拜訪。禪師說:“兩位會考中,只有高君不能,因為誤用了《楞嚴經》

    作枕頭。”高聽後驚愕,想了很久才知道行裝中有《楞嚴經》,睡覺的時候,沒有取出,就用它作枕頭了。等到放榜後,果然沒有考中。

    【按】也許有人會懷疑,一切書籍都應該重視,為什麼單單推崇佛典呢?這種

    人就不知道文字雖然相同,但內容卻有天壤之別。如來大法,普度眾生,一切天龍八部都要信受奉行,本來就不是一切書籍可以比擬的。好象皇

    帝的敕命,就不能和普通文牒一樣看待。猥褻怠慢的後果如此嚴重,那

    麼反過來印經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補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印刷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

    該利用現代印刷技術,為印刷流通佛經服務。佛教雖然是超科學的,但

    並不是反科學的。佛法從來就是強調契理契機,隨著時代的不同,它的

    外在面貌也不相同。從手抄經文、鉛字經文到現代鐳射排版的經文,經

    書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且在今天還可以利用錄影、錄音來傳播

    佛法,使那些不識字的人也能聽到佛法。因此,使佛法大眾化、通俗化、現代化的條件已經漸漸成熟,我們要充分利用今天的一切條件,為弘揚

    佛法服務,達到淨化人生,啟迪智慧的目的。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8

    大量印刷經書在今天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要印出有品質的經書

    卻是一件難事。現在很多地方都印經書,但經書的品質實在成問題。印

    經要用心去印,古人寫出了血經,這是現代的經書所無法比擬的。不要

    以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那都是外表繁榮的假像。人心不古,道德滑坡,所以人類就想徵服自然,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都是貪欲膨脹的結果。

    能夠徵服自然,不算偉大;只有徵服自心,才是真正的偉大。釋迦牟尼

    佛在世時,根本就不需要經書,因為他的弟子都證了果,有了神通,能

    夠隨時隨刻領會佛陀的意思。他們不是把經書寫在紙上,而是把經書寫

    在心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強。在這個時候,只有依照佛經所說的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這就是印經的偉

    大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慎重對待印經的原因。印經是為眾生求

    解脫,如果印錯了字,說錯了話,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我們怎能不慎

    重呢!

    佛法賴以流傳下來,全靠經典。但是古老的經典,在今天已經有許

    多人已經看不懂了,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已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接觸經典

    了。因此如何使佛經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是關係到續佛慧命

    的大問題。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地印刷流通《安士全書》,這是因為

    他老人家看到這本書適合中國人的根性。誠然,《安士全書》立足于中

    國文化,納三藏十二部於其中,契理契機,雅俗共賞。它融出世於入世,以淨土為指歸,言近旨遠,讀後獲福無量無邊,並得最終解脫。印光大

    師稱安士先生是菩薩再來,所以苦口婆心勸我們要把《安士全書》當作

    佛經一樣看待。佛陀說的經當然是佛經,代佛弘法的書也應看成經,何

    況是乘願再來的安士先生所寫的書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士

    全書》也漸漸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不懂了。怎麼使《安士全書》在今天再

    煥發出智慧的光輝,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任務了。後學不才,先作《安

    士全書白話解》,希望抛磚引玉,並引起各界同仁的重視,今後得到更

    加完美的版本。

    把佛教書籍譯成現代白話文,這是一項嚴肅而又艱巨的工作,北京

    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不顧年老體衰,一直

    譯完《無量壽經白話解》,才安詳舍世。現在還有許多古籍等待我們進

    行現代化的工作,惟願各位同仁,發大菩提心,共襄義舉。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9

    創修寺院 (發明)佛法僧三寶,謂之福田。而所以莊嚴供養者,則惟寺與院而已。

    無寺院,則無佛像經文,僧尼四眾,一應禮拜燒香,受持讀誦之福,皆無由種矣。

    然則創之修之者,厥功願不大乎!

    (發明)佛法僧三寶,叫做眾生的福田。但要莊嚴供養,廣種福田,就只

    有到寺院里去。沒有寺院,就沒有佛像經文,四眾弟子就無法燒香禮拜,念佛

    誦經,三寶福田就無法種了。因此,創修寺院的功勞和願力不也是太偉大了嗎!

    《正法念處經》云:“若有眾生,見塔寺僧坊,塗飾修補,複教他人,修

    治故塔。命終生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共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為人,其身鮮白。”又《法滅盡經》云:“將來劫火起時,曾作伽藍之地,不為火焚。”

    《正法念處經》說:“如果有眾生,看見塔寺僧房,塗飾修補,又教別人

    修理舊塔。他命終後,就會轉生天上,身體潔白,住進珊瑚寶林,與許多美麗

    的天女,一起娛樂。天福享盡後,又轉生為人,身體仍然潔白。”《法滅盡經》

    說:“將來劫火燒起的時候,曾經用作寺院的地方,不會被燒。”

    佛言:“假使有人,費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

    用其宿。縱令此寺,隨為水火所壞,已為不虛施主之恩。”況寺院告成,因之

    廣造福德乎!

    佛說:“假使有人,花費了成百上千的錢財,建成了一座寺院,有一位持

    戒比丘住了進去,接受供養,那麼,即使這個寺院被水火損壞,而施主的福德

    將是永遠也不會磨滅了。”何況寺院建成後,已為眾生廣種福田啊!

    下附徵事六條

    須達施園 (《經律異相》)

    舍衛國有大長者,名須達多,欲求勝地,造精舍奉佛。惟有祇陀太子園,廣八十頃(往時迦葉如來道場亦在此處),林木鬱茂,最為佳勝。往白太子,太子曰:“布金滿園,吾當賣汝。”須達喜曰:“園屬我矣!”遂運金布地,須臾將滿。太子曰:“吾戲言耳。”須達謂太子之言不當有戲,堅意買之,太

    子不取其金,共以此金,造精舍一千二百所。捉繩定基之際,舍利弗忽笑。須

    達問故,答曰:“汝方於此經營佛宇,而汝將來所受福報之天宮,此刻已先成

    就。”因借道眼,與須達觀,須達大喜,乃問何天最樂,舍利弗言:“第四兜

    率天,有彌勒菩薩,現在說法。”須達言:“吾願生此。”精舍告成,王及大臣,士庶男女,十八億人,共來迎佛。世尊入時,放大光明,諸天伎樂,不鼓自鳴,盲聾喑啞,皆得六根具足。

    【按】此即祇樹給孤獨園也。園中之樹,皆祇陀太子所施,故曰祇樹。須達恒

    周給孤獨,故曰給孤獨園。

    須達施園

    舍衛國有一位大長者,名叫須達多,想要找一個好地方,建造精舍供奉佛陀。

    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園,方圓八十頃(過去迦葉佛的道場也在這里),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於是長者去請求太子,想要購買花園。太

    子說:“如果能用黃金佈滿全園,我就把花園賣給您。”須達多非常高興地說:“園

    子已經屬於我了!”就運來黃金,佈置全園,很快就要佈滿了,太子急忙說:“我

    是開玩笑的,不是真的要買。”須達說太子位尊,不會有戲言,一定要買下這

    個園子,太子卻不去拿他的金子,於是共同商量一起供佛,把地上的金子用來

    建造了一千二百所精舍。在奠基設計的時候,舍利弗忽然發笑,須達多問是什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0

    麼原因。尊者回答說:“您正在這里規劃精舍,而您將來所得升天福報的天宮

    此時已經先成了。”於是就把天眼借給須達去觀看,須達看後很歡喜,問舍利

    弗到什麼天最快樂,尊者告訴他是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有彌勒菩薩正在說法。

    須達聽後說:“我願意生到這個天上去。”精舍建成後,國王、大臣和百姓,有十八億人,一起來迎佛。世尊一進去,大方光明,天樂飄揚,天鼓自鳴,【按】這就是佛經中“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園中的樹沒有賣給須達,應是

    祇陀太子的佈施,所以說“樹”。須達因為經常救濟孤獨貧困的人,所

    以又稱“給孤獨”,那麼“給孤獨園”的意思就是須達佈施的園子。

    修塔獲果 (《出曜經》)

    迦葉佛涅槃後,以舍利起七寶塔,歲久塔壞,無人補治。有一長者,告眾人曰:

    “佛世難遇,人身難得。雖得人身,或墮邊地,生邪見家,又遭墮落。吾等不

    可失此良緣。”遂率九萬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發願:“不墮三塗及八難處。

    見釋迦文初會說法,皆得度脫。”其後命終。共生天上,遇釋迦如來出世,果

    符宿願。

    【按】佛言:“爾時為首者,即瓶沙王是也,生摩竭提國;見佛聞法者,即九

    萬三千人是也。”

    修塔獲果

    迦葉佛涅槃後,因為供養舍利,建起了七寶塔,年歲過久,塔身就漸漸壞

    了,沒有人去修補。有一位長者,對大家說:“佛世難遇,人身難得。得了人身,有的又墮落在邊地,有的又出生到邪見家庭。我們不能錯過了這個很好的機會。”

    就率領九萬三千人,一起來修補佛塔,大家共同發願:“不墮落到三途和八難

    中去,今後遇見釋迦牟尼佛,在他的第一會說法,都能超度。”這些人命終以後,都生了天上。後遇釋迦牟尼佛出世,果然實現了他們的宿願。

    【按】佛說:“當時為首的人,就是現在的瓶沙王,出生在摩竭提國;見佛聽

    法的人,就是他手下的九萬三千人。”

    天人散花 (《雜譬喻經》)

    昔有四姓家子(天竺國四大姓),為離越(羅漢比邱),作一小房,僅可棲息,複為其作經行之處。後其人命終,生忉利天,所居宮殿,周匝四千里,自知宿因,持花散於離越屋上,自言:“我僅作小泥屋耳,不謂得果如此,是故特來散花也。

    (梵語首陀,此云農夫,即第四姓,四姓家子,乃種田人也。)

    【按】舍利弗見一天人,散花於死屍之上,極其恭敬,問之,天人曰:“此吾

    故身也,由在世時,孝養父母,恭敬沙門,廣行眾善,令吾享此天福,故散花耳。”須臾,又見無數惡鬼,各鞭一死屍,問之,惡鬼曰:“此

    吾故身也,由其前世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忤逆二親,譭謗三寶,令吾今日備受眾苦,是故鞭耳。”然則離越之屋,宜其有香花散於上也。

    天人散花

    從前有一個農夫,替一位羅漢比丘,建造了一所小房子,但只能作休息的

    地方,於是又建造了一個誦經修行的場所。後來這個農夫死了,生到忉利天,所住天宮,方圓有四千里。他知道自己的來歷,就手持鮮花,散到羅漢的屋上,自言自語說:“我僅僅建造了這樣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到得了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今天特意來散花供養。”

    補充:古印度的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第二等是刹帝利,第三等是吠舍,第四等是首陀羅。第四等地位最低微,被稱為不可接觸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1

    的人。但是釋迦牟尼提出的眾生平等的口號,以自性的證悟告訴人們,人的貧富貴賤,都由三世因果來決定。因此,只要修了善因,今後必定

    得善果。不管他現在的地位多麼低微,只要他真心實意地修善,來生必

    定會得到福報。供養佛、法、僧自然是最大的善事,所以得到的福報就

    無量無邊。上面的農夫雖然地位低微,但是他供養了一位得道的羅漢比

    丘,所以就得到了升天的福報。

    【按】舍利弗尊者看見一位天人,把鮮花散到一具死屍上,非常恭敬,就問他

    為什麼這樣做,天人回答說:“這是我前世的屍體,因為在世的時候,孝養父母,恭敬僧人,做了很多好事,使我今天享受天福,所以我就應

    該散花供養它。”過了一會兒,又看見無數惡鬼,各自在鞭打一具死屍,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惡鬼們回答說:“這是我們前世的屍體,因為在

    世的時候,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不孝父母,譭謗三寶,使我們今

    天受盡了各種痛苦,所以要痛打它。”由此看來,天人到羅漢的屋上散

    花供養,就理所當然了。

    同為夫婦(《雜寶藏經》)

    舍衛國有一長者,建造塔寺,命終生天,其後妻因憶夫,常掃其夫所造之寺,一日,其夫遙語之曰:“我是汝夫,以造寺功德,得生天上,見汝憶我,故特

    下來。奈人身臭穢,不可複近。汝欲複為我妻,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

    婦如其言,命終之後,果生彼天,複為夫婦,同來見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

    (七生天上,七來人間,便斷生死)

    同為夫婦

    舍衛國有位長者,在生時建造塔寺,死後升到天上。他的妻子因為思念丈夫,就常常去打掃他的丈夫所建造的寺廟。有一天,遠遠地看見他的丈夫對她說:

    “我是你的丈夫,因為建造寺廟的功德,就生到了天上。現在因為看見你思念

    我,所以就特意下來。無奈人身臭穢,不敢靠近。你想要再作我的妻子,那麼

    就要盡心供養佛僧,修造打掃塔寺,並發願生到我現在的天上。”這個女子就

    按照丈夫的話去做,命終以後,果然生到天上,與丈夫相聚。夫婦一起去見佛,佛為他們說法,夫婦倆都獲得須陀洹果(注解見前面)。

    難為夫婦(《分別功德論》)

    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敬信三寶,無有子息。其婦早亡,生忉利天為天女,端正無比。因念世人誰堪為我夫,即以天眼觀。見故夫出家年老,日日掃除塔

    廟,遂以光明,照夫令見,勉以精進升天,還為吾夫。其夫因婦生天,倍加精進。

    天女複來見云:“君得轉勝於我,我不能得君為夫矣!”比丘聞已,愈加勇猛,遂成羅漢。

    【按】福業相等,方為夫婦。可見婦人之從夫為榮辱,皆自己之宿業使然也。

    難為夫婦

    舍衛城里有一對夫婦,虔誠地信仰三寶,沒有兒子。女人早死,生到忉利

    天做了天女,美麗端正,世人無法比擬。因為想知道人間誰能作的他的丈夫,就用天眼去觀察。看見她原來的丈夫,出家為沙門,年紀已經很老了,正在天

    天打掃塔廟。她就把光明照到丈夫身上,使丈夫看見她,勉勵他精進不懈,今

    後生天,再為夫婦。丈夫因為知道妻子升了天,更受鼓舞,加倍精進。後來天

    女再來看望他說:“您的功德已經超過我了,我不配作您的丈夫了!”比丘一聽,更加發奮努力,獲得了羅漢果。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2

    【按】享受的福分相同,才能互相為夫婦。可見女人跟從丈夫,榮辱貴賤不相等,都是自己的前業所感啊!

    舍宅為寺(《金湯編》)

    宋範仲淹,字希文,廣修眾善,篤信佛法。凡所蒞守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三寶。與琅琊覺禪師,薦福古禪師,最厚。初讀書長白山,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又嘗宣撫河東,得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頌,公為之序,授沙門慧哲流通。晚年所居宅,改為天平寺,延浮山遠禪師居之(蘇

    州府學亦其所舍)。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追封楚國公,諡文正,子

    孫簪纓不絕。

    【按】家舍田園,不過暫時逆旅,樂得以之修福。晉鎮西將軍謝尚,因父鯤之

    夢而免難,永和四年,舍宅為莊嚴寺(出《建康錄》)。中書令王坦之,舍其園為安樂寺(見《搜神記》)。刺史陶范,于太元初,舍宅為西林

    寺(出《晉書》)。李子約,歲饑設粥,全活數萬,後舍其屋宇為佛寺(見

    《法喜志》)。王摩詰,以喪母表請輞川之地為佛寺。白樂天,王介甫,亦皆以所居施為梵刹(各見本傳)。較之後世刻剝他財,經營大廈,甘

    為不肖子孫拆毀,不舍分文修福者,不啻神龍之與蜒蜓矣!

    舍宅為寺

    宋朝範仲淹,字希文,做了很多好事,虔誠地信仰佛法,凡是他到過的地

    方,一定會修建寺廟,度人出家,大力興隆敬奉三寶。和琅琊覺禪師、薦福古禪,關係最好。曾經在長白山讀書的時候,從寺廟中發現了一個地窖里全是金子,又把它覆蓋起來,沒有拿走。做了官後,就告訴寺里的僧人,把金子拿出來修寺。

    他在河東作宣撫時,發現古經一卷,經名叫“十六羅漢因果頌”,範公就為它

    作序,囑託沙門慧哲流通。晚年時,他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迎請浮山遠

    禪來居住(蘇州府學也是他捐贈的)。宋仁宗時,升官為樞密,一直到參知政事,追封為楚國公,死後諡尊號文正,子孫歷代為官,門庭興旺。

    【按】屋宅田園,只不過是生命輪轉中的一個暫時驛站,不如用來佈施修福。

    晉鎮西將軍謝尚,因為父親的夢而免難,就在永和四年捐出住宅作莊嚴

    寺。中書令王坦之,捐出自己的住宅作安樂寺。刺史陶范,在太元初年,捐出住宅作西林寺。李子約,在饑荒年歲,設粥佈施,救活了數萬人,後又捐出住宅作佛寺。王摩詰因為喪母而上奏回家,請求在輞川修建佛

    寺。白樂天、王介甫,都把自己的住宅捐出作佛寺。他們比起後世那些

    剝削他人血汗,建起高樓大廈,又被不肖子孫拆毀的,真是神龍和壁虎

    的差別啊!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3

    舍藥材以拯疾苦 (發明)閻浮提中,共有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百二十一種寶,皆足以濟人。而于疾苦尤急者,惟藥材耳。以藥濟人,舍也;

    以方給人,亦舍也。貧人不與計利,舍也;勸人不賣假藥,亦舍也。舍之為術

    多矣,存乎拯之之心耳!

    (發明)在地球上,有一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

    雜香、一百二十一種寶,所有這些都可以救濟別人。救濟疾苦最為緊迫的,就

    是施舍藥材。用藥材救人,是施舍;把藥方給人。也是施舍。不和窮人計較利潤,是施舍;勸人不賣假藥,也是施施舍的辦法很多,全在於有一顆能施的心啊!

    末世之疾病,漸漸增添;末世之良藥,亦漸漸減少。且如小兒痘疹,生於

    晉魏以後。箭風之病,起于順治末年。近時初生嬰兒,多生螳螂子於兩腮,剖

    而去之,兒方飲乳得生,否則一兩日輒死。此餘成童以前所未嘗有也。萬年以

    前,水味之厚,同於乳酪。耆婆(天竺之王子,醫中之聖也)在時,猶有藥王

    樹一本,能照見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參,多成形像,其價止與白金相等,今則價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將來五千年後,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乎!

    末法時代疾病漸漸增多,但良藥卻漸漸減少。例如小孩出痘,在魏晉以後

    才開始。傷人的惡風,起于清朝順治末年。近來初生嬰兒,臉上長出螳螂子,一定要想辦法去掉,才能吃奶存活,否則一兩天就會死。這個事情是我小時候

    從來都沒有聽說的。一萬年以前,水味的甘甜,就好象乳酪一樣。天竺醫聖耆

    婆在世時,還有一本藥王樹的書,它能照見人的肺腑。明朝時候,上等人參,形狀非凡,價格只和白金相等,到今天就高出四五倍,但顏色和味道反而不如

    從前的。再過五千年後,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歲,就出現了疾疫災害,漫山

    遍野都是死人,過了七月零七天,這個災害才停熄,到這時連甘蔗糖鹽也沒有了,何況人參、茯苓、肉桂、附子呢!

    補充:佛法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身心,依報是我們依賴的自然環境。

    到了末法時代,人們不信因果,貪嗔癡一天天膨脹,所以就失去了心靈

    的平衡,各種各樣的疾病自然就一天天多起來。試看今天的世界,科學

    技術高度發達,新的醫術也不斷出現,但卻無法遏止人類疾病的發展趨

    勢,全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病人死于各種疾病。過去沒有的癌病、愛滋病

    等絕症,正在吞噬人們的生命。再看我們的依報,我們所依賴的自然環

    境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厲害。人類貪欲膨脹,向大

    自然無窮地索取,生態環境嚴重失去平衡。大面積的森林正從地球上消

    失,許多珍希動植物已經絕種。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一切菩薩行者怎

    忍看下去呢!救病先要救心啊,身病來自心病。要徹底消除人類的絕症,只有求助於佛法。佛是大醫王,他要剷除人類貪嗔癡三毒的病根,也就

    剷除了人類的一切絕症。

    《婆沙論》云:“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專用此果,特偶舉之耳),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

    《婆沙論》說:“如果用一顆阿梨勒果,敬奉施舍給有病的僧人,那麼這

    個人在來世中,一定不會遇到疾疫的災害。”

    疾苦之生,非生於生之日,必有所由生。《大方廣總持經》云:“以惡眼

    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梁懺》云:

    “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為人醜黑,遮佛光明故;身生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4

    惡瘡,鞭撻眾生故。”《法華經》云:“水腫幹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此

    人夙生謗斯經故。”獲罪如是,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致病之由。施舍藥材,救於已病之後;勸其不造惡業,救於未病之先。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並行不悖可也。

    疾病痛苦的產生,並不就是疾病本身帶來的,我們還要去追尋這種痛苦的

    根源。《大方廣總持經》說:“用惡眼看發菩提心的人,就一定會得無眼的報應。

    用惡語罵發菩提心的人,就一定會得無舌的報應。”《梁皇寶懺》說:“啞巴

    的起因是譭謗別人,矮小的起因是輕蔑別人,醜黑的起因是遮佛光明,惡瘡的

    起因是鞭打別人。”《法華經》說:“水腫幹痟(xiao),疥癩癰疽,這樣一些病,都是因為這個人前世譭謗這本經典。”如此犯罪,眾生怎能不警惕呢!每患一

    種病,都一定有一種得病的原因。施舍藥材是救於生病之後,勸人不造惡業是

    救於未病之先。正如孔子所說,既要象一般人一樣審察案情,更要把事件消滅

    在萌芽狀態之中。兩者同時實施,才算完美。

    下附徵事二條

    多劫無病 (《付法藏經》)

    薄拘羅尊者,於毗婆屍佛出世時(此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本一貧人,見一比丘患頭痛病,發至誠心,以一阿梨勒果施之,其病頓愈,由

    是九十一劫以來(即人壽一增一減之小劫),在天上人間中,常無病苦。

    【按】在俗之人,當年老疾病時,尚有妻孥奉養。獨有僧尼臥病,則所求闕絕,舉目無親,最為淒慘。所以經言供養病僧,其福最大也。

    多劫無病

    薄拘羅尊者在過去毗婆屍佛出世時,是一個貧苦的人,看見一位比丘患頭

    痛病,就以最至誠的心施舍給他一顆阿梨勒果,疾病頓時消除,因此九十一劫

    以來,尊者不管是生在天上,還是人間,都沒有病苦。

    【按】世間俗人,在年老有病的時候,還有妻兒奴僕奉養。唯獨僧尼患病時,則無法求人,舉目無親,非常淒慘。所以經中說供養僧尼,今後所得福

    報就最大。

    瘡發人言 ((出《漢書》及《水懺》緣起))

    漢景帝時,七國驕恣,吳王且有反謀。晁錯慮其為變,勸帝稍削其地。七

    國聞之,遂反。帝憂懼,方議徵討,而吳相袁盎,與錯有隙,乘機勸帝誅錯,遂腰斬之於東市。僕射鄧公,上書訟冤,帝始大悔,然已無及。至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者,未顯之日,與一僧邂逅于京師。其僧有惡疾,眾共惡之,而悟

    達禮遇有加,略無厭色。後分訣時,僧感其意,乃囑曰:“子後有難,可往西

    蜀彭州茶隴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志。”悟達居長安,德望日著,懿宗禮為國師,賜沉香座,恩寵日隆。忽生人面瘡於膝,眉目口齒畢備,飲啖無異於人,痛苦

    萬狀,良醫莫識。忽思及病僧語,徑往茶隴山。到已薄暮,四顧彷徨,遙望煙

    雲間有二松,遂趨之,見僧果在,告以所苦。僧曰:“無傷也,岩下有泉,翼

    旦濯之,當即愈耳。”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瘡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說。師博及古今,曾讀《西漢書》所載袁盎殺晁錯事乎?”師曰:

    “曾讀。”瘡曰:“師即袁盎,我即晁錯,腰斬東市,其冤如何!我累世求報,而公十世為高僧,精嚴戒律,欲報無由。今受人主寵遇,利名心起,於德有虧,故能相報。即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復與汝為冤矣。”悟達聞而凜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徹骨,絕而復蘇,瘡因平復。今相傳《水懺》三卷,乃師瘡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5

    愈後,所述為懺法也。

    【按】迦諾迦者,世尊弟子羅漢也。國師相與時,但見為病僧耳,烏知其為異

    人哉!迦諾迦之號,反因瘡所言而知之。此種業報,夫豈世間之藥,所

    可療治乎!

    瘡發人言

    漢景帝時,分封的七國首領驕橫放肆,其中吳國有謀反的意圖。晁錯看出

    了這種苗頭,擔心發生亂變,就勸皇帝想法削減封地。七國一聽到這件事,就

    馬上起兵造反。皇帝很憂懼,正要商議徵討,吳相袁盎因為和晁錯有私冤,趁

    機勸皇帝誅殺晁錯,晁錯就被腰斬於東市。僕射鄧公上書伸冤,皇帝才開始後悔,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到了唐懿宗的時候,有一位悟達國師,在還沒有顯露聲

    名時,和一位僧人偶然在京城相遇。這個僧人得了大病,大家都很厭惡他,唯

    獨悟達國師格外恭敬,沒有一點厭惡的樣子。以後分別時,這個僧人被他的誠

    意所感動,就囑咐他說:“您今後如果出現了危難,可到西蜀彭州茶隴山來找我,山上有兩顆松樹作為標記。”悟達住在長安,德望一天天增高,懿宗拜他為國師,賜給他沉香寶座,皇恩一天天加深。忽然有一天,國師的膝蓋上長出一個人面

    瘡,吃喝與人一樣,使國師萬分痛苦,最好的醫生也不知是什麼病。在這個時候,悟達忽然想起病僧的臨別囑咐,就直往茶隴山去。到的時候已是黃昏,四顧無

    人,正在徘徊時,遠遠望見煙雲里有兩顆松樹,就往這個方向走去,果然遇見

    了那位病僧,悟達就向他訴說了自己的痛苦。病僧說:“沒有關係,這山岩下

    有泉水,明天早晨去洗一洗,就會好的。”第二天早晨,一個童子帶他到山泉下,正在捧水的時候,那個瘡忽然大喊:“不能洗,我還有冤情要說。國師博古通今,曾經讀過《西漢書》上記載的袁盎殺晁錯的事情嗎?”國師說:“讀過。”瘡說:

    “您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錯,腰斬於東市的冤情怎麼樣呢!我幾世都想要報仇,只因您十世作高僧,嚴持戒律,想要報仇也沒有機會。現在您受皇上恩寵,生

    起了名利心,損害了您的德性,所以就有機會報仇了。今天承蒙迦諾迦尊者用

    三昧水來洗我,就不再與您結怨了。”悟達一聽,心中大為震動,當他捧水洗

    瘡的時候,痛徹骨髓,昏死又再蘇醒,瘡就不見了。後世流傳的三卷《水懺》,就是悟達國師在病好後所作的懺法。

    補充: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治世,也就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時代。但在景帝

    時,也出現了“七國之亂”。因為漢初大封同姓為諸侯王,地方實力膨

    脹,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安定。一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橫行無忌。

    特別是吳國已成為一個獨立王國,吳王劉濞驕橫放肆,從來不到長安朝

    見皇帝。為了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老百

    姓安居樂業,漢景帝繼位後,採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將分封諸侯

    土地劃規中央直接管轄。西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為此聯合膠西王、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東王,藉口“請誅晁錯,以清君側”,舉兵叛亂。吳相袁盎趁機陷害晁錯,景帝錯信一面之詞,殺了晁錯。但“七

    國之亂”並沒有就此平息,鄧公對景帝說:“吳王造反已經准備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發難,哪裏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殺錯了,以後誰還敢

    替朝廷出主意呢?”景帝這才醒悟,但悔之晚矣。三個月後,七國之亂

    被周亞夫平定。

    【按】迦諾迦尊者就是釋迦牟尼世尊的羅漢弟子啊!國師和他相見時,只是一

    個病僧,怎麼會知道他不是凡人啊!迦諾迦的尊號,等到瘡口說話才知

    道,這樣的業報病,哪能用世上的藥治好呢!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6

    補充:有些病用醫藥能奏效,有些病用再好的藥也不能奏效。醫藥能治四大不

    調之病,卻治不好因果病。悟達國師就是很生動的一個例子啊!在今天,我們也有這些不治之症,但都不知原因,就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謹將大醫王,澤及後世之藥,錄出各種神方於後。

    預絕惡瘡瘋癩神方

    · 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撻奴婢,不毆撲異類,不以穢手觸經書,佈施膏藥,不鄙厭身生惡瘡者。

    · 當官不亂打人,不鞭打奴僕,不毆打捕捉動物,不用不清潔的手接觸經

    書,佈施膏藥給別人,不討厭身生惡瘡的人。

    預絕盲聾喑啞神方

    · 不欺盲聾喑啞人,流通佛語,施香燈油,不視淫殺之事,不窺人於隱密,不以惡眼視父母師長僧尼,明目之人不習蔔筮以妨瞽者之業,不遮閉禽

    獸之目,不聽妻妾之譖以疏父母,不聽信邪說,不竊聽隱褻事,不信人

    死斷滅無有應報,不謗三寶,不竊議君親師長,不以利口顛倒是非。

    · 不欺負瞎子、聾子、啞巴,出錢出力印刷流通佛書,佈施香燈油,不看

    淫穢殺生的事,不偷看別人的隱密,不用惡眼去看父母師長僧尼,明眼

    人不搞看相算命以妨礙瞎子的生計,不遮閉禽獸的眼睛,不聽妻妾的議

    論而疏遠父母,不偷聽別人的隱私,不相信人死後不會有報應,不譭謗

    佛法僧三寶,不背後議論君親師長,不用巧舌利口顛倒是非。

    預絕虛勞怯弱神方

    · 事親服勞不倦,禮拜三寶,周給病僧,能代病者之勞,不盡奴婢及下賤

    人力,能節耕牛乘馬之力。

    · 服侍親人不畏勞苦,恭敬禮拜三寶,救濟有病的僧人,能代替有病的人

    去做事,不使奴僕和下等人心勞力瘁,能節省耕牛乘馬的力氣。

    預絕短命夭折神方

    · 孝養父母,戒殺放生,不畜豬羊雞鳧等物,不造殺生器皿,勸屠人庖人

    打鳥人等改業,印施戒殺放生因果善書,醫道不精不敢應世。

    孝養父母,戒殺放生,不養豬羊雞鴨等家禽,不製造殺生的器物,勸屠夫

    廚師打鳥人改行,印刷流通戒殺放生因果等善書,醫道不精不敢開業。

    預絕妻子離散神方

    · 不毀鳥巢,不掘獸穴,不捕蟋蟀。

    · 不毀壞鳥窩,不挖掘野獸的洞窟,不捕捉蟋蟀。

    · 預絕牢獄閉系神方

    · 不輕訟,不籠閉鳥獸,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豬欄鳥籠及關閉蟲魚

    之物。

    · 不輕易打官司,不用籠子關閉鳥獸,不養蟋蟀,不製造刑具,不製造豬

    欄鳥籠和一切關閉動物的東西。

    · 預絕貧窮苦楚神方

    · 養親不敢計所費,齋供僧尼,周恤親黨,佈施貧窮,貧人不與計利,不

    拒假貨,不取非分財物。

    · 贍養親人不敢計較花了多少錢,設齋供養僧尼,周濟親族,施舍錢財給

    貧苦人,貧苦人不和他算利潤,不拒絕假貨,不取非分財物。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7

    預絕容貌醜陋神方

    · 事親有婉容,和顏奉尊長,塑畫佛像,修補佛像,施香燈油,勸人息訟,謙恭接物,不以暴怒淩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 和顏悅色敬奉尊長和親人,塑畫佛像,修補佛像,佈施香燈油,勸人不

    要告狀,待人接物禮貌謙虛,不對人發脾氣,不譏笑有生理缺陷的殘疾

    人。

    · 預絕愚癡邪見神方

    · 尊信三寶,敬惜字紙,崇重師傅,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親近有德高僧,發明三世因果之說,刪削謗佛之書,誨人不倦,不輕鄙無智之人。

    · 尊敬信仰三寶,尊敬愛惜字紙,敬重師傅,信仰讀誦大乘經典,親近有

    道德的高僧,解釋闡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刪除銷毀譭謗佛法的書籍,教

    育別人從來都不厭倦,不輕視那些沒有知識的人。

    以上各項,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讚歎隨喜作。

    以上各條,包括自己做到,教別人做到,以及別人做的時候在旁邊讚歎高興。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8

    施茶水以解渴煩 (發明)人知饑足以喪身,不知渴亦足以致病。少壯者猶可,而在年高者

    猶甚;無疾者猶可,而在多病者猶甚;地近者猶可,而在長途者猶甚,和煦時

    猶可,而在大寒大暑猶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施茶必居其一矣。

    (發明)人們只知道饑餓足以使人喪命,不知道乾渴也足以使人得病。少

    壯的人還可以支援,年紀大的人就難以招架;沒有病的人還可以支持,多病的

    人就難以招架;路途近的人還可以支援,路途遠的人就難以招架;天氣和煦時

    還可以支援,大寒大熱天就難以招架。古人說:不要以為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

    不想去做。施舍茶水就是這樣啊!

    下附徵事兩條

    施水福報 (《百緣經》)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婦生一子,端正殊妙,不飲母乳,齒間

    自然有八功德水,以用資養。年長出家,名耶奢密多,成阿羅漢。比丘問其宿緣,佛言:“迦葉佛時,有一長者,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複重病,醫教之食酥,夜間藥發熱渴,求水不得,趨至河濱,河水複竭,備經艱苦。明旦語師,師言:

    ‘汝遭此苦,狀似餓鬼,汝今可取我瓶中水去。’比丘如命而往,瓶中水亦竭。

    心大憂懼,自謂必墮餓鬼。因見迦葉佛,至心懺悔。佛言:‘汝今可於眾僧之中,行好淨水,可得脫此餓鬼之身。’聞已歡喜,便於僧中常給淨水,經二萬年,即便命終(迦葉佛時此間人壽二萬歲),故在所生處,齒間常有清淨八功德水,今複遇我,出家得道。”

    【按】餓鬼道中,積劫不聞水漿之名。非無水也,身雖生於河濱,而其不聞者

    如故也。不遇迦葉如來,安能轉禍為福耶!

    施水福報

    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家中有無數財寶,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容貌端正,世間少有,不用吃母奶,口中自然產生八功德水,用以養身。長大後就出家修

    道,名叫耶奢密多,獲得阿羅漢果。有比丘向佛問他的前因,佛說:“迦葉佛時,有一個長者,出家修道,但不精勤,又生重病。醫生教他吃酥,晚上發熱,乾

    渴難忍,找不到水,就出外走到河邊,河水也乾枯了,歷盡痛苦,始終找不到水。

    第二天早晨,他就告訴師父,師父說:‘你受盡痛苦,樣子就象餓鬼,快把我

    瓶中的水拿去。’比丘就去取瓶中的水,但一拿到瓶子,水也幹了。他心中非

    常憂慮和恐懼,自己認為一定要墮落到餓鬼里面去了。因為有緣遇見了迦葉佛,就發至誠心懺悔自己的罪障,請求救度。佛說:‘你從今以後,在僧人當中專

    門送好水,就可以脫離餓鬼身了。’比丘聽後,心中歡喜。就在僧中,經常送

    好水,一直做了二萬年,到臨終才甘休(迦葉佛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是二萬歲)。

    從此他不管投生在什麼地方,口中牙齒間自然產生八功德水。現在又遇見我,出家得道。”

    【按】生到餓鬼裏面,無數歲月聽不到水漿的名字。不是沒有水,只是身體雖

    然生在河邊,但人卻聽不到水的聲音。耶奢密多如果不是遇見迦葉如來,怎麼能轉禍為福呢!

    以水賣貧 (《賢愚因緣經》)

    阿盤提國,有一長者,貲財甚富,家有賤婢,衣不蔽形,食鮮充口,時被

    鞭撻,求死不得。一日持瓶,詣河取水,舉聲大哭。佛弟子迦旃延,憐而告曰:

    “汝若厭貧,何不賣之?”老婢答言:“誰買貧者?”迦旃延曰:“貧實可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19

    婢問:“賣貧若何?”曰:“汝若買貧,當一一信受吾語。可先洗瓶,以瓶水

    佈施於僧。”婢曰:“瓶是主人之物,如何可施?”師曰:“瓶雖非汝物,瓶

    中之水,汝獨無分耶?”婢意開悟,乃持瓶施水,師親自受水,授以三歸五戒,複教以念佛。是夜,老婢遂命終於主人室內。明日,主人見之,怒甚,投屍寒林。

    其神生於忉利天宮,遙見故身,遂與天中眷屬,散花其上。

    【按】既知佈施可以賣貧,即知禮佛可以賣賤,放生可以賣短命,參學可以賣

    愚癡矣。有智之人,一聞便當千悟。安在世間之逆境,不可一一賣之乎!

    以水賣貧

    阿盤提國,有一個長者,非常富裕,家里有一個奴婢,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經常被鞭打,活不如死。有一天,他拿著瓶子到河里去取水,放聲大哭。佛陀

    的弟子迦旃延很憐憫他,對他說:“你如果厭惡貧苦,為什麼不把它賣了呢?”

    老奴婢說:“誰會買貧苦?”迦旃延說:“貧苦真的可以賣。”奴婢說:“怎

    麼賣貧呢?”迦旃延說:“你要賣貧,就應該相信我說的話。現在你可以先把

    瓶子洗乾淨,再用瓶里的水佈施給僧人。”奴婢說:“瓶子是主人的,怎麼能

    夠佈施?”尊者說:“瓶子雖然不是你的,但瓶子里的水你難道沒有分嗎?”

    奴婢心開意解,就拿瓶里的水來佈施,尊者親自接受,並給他舉行三歸五戒儀式,又教給他念佛法門。這天晚上,老婢就死在主人的房子里。第二天,主人看見

    了屍體,心中大怒,把屍體拋棄到偏遠的樹林里。奴婢的神識已經投生到忉利

    天宮,望見自己的屍體,就和天上的眷屬,把花散在上面。

    【按】既然知道了佈施可以賣貧,就要推知禮佛可以賣賤,放生可以賣短命,拜訪善知識可以賣愚癡。有智慧的人,應當舉一反三,一聞就能千悟。

    那麼在世上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怎麼就不能一一賣出呢!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0

    或買物而放生 (發明)王法之治罪人也,不能加於殺戮之外;父母之愛子女也,不能加

    于生全之外。可知天下之最惡者,唯殺生;而天下之最善者,唯放生矣。夫禽

    獸與人,形體雖異,而知覺實同。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與吾人類,當王難捕戮之時,父母彷徨莫措,妻孥投死無門,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眾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與吾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親見

    父母傷殘,目擊妻孥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臟已剖,而口猶吐

    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朧,與吾人類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於此忍心殺之,其恨何如?於此買而放之,其感又何如?

    (發明)國法懲罰罪人,不能超過殺戮以外;父母疼愛子女,不能超過保

    全生命以外。可知天下最可怕的事是殺生,天下最可喜的事是放生。禽獸和人

    類,體形雖然不同,但知覺實際是一樣。看那些禽獸被捕捉的時候,驚走哀鳴,跳牆登屋,和我們人類被捕殺的時候,父母彷徨苦悶,不知所措,妻子走投無

    路,尋死無門,相同還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獸被殺害的時候,割殺一支雞,其他的雞就哀啼;屠宰一頭豬,其他的豬就不食,和我們人類被搶劫掠奪,戰

    火燒城的時候,眼見父母傷殘,妻子解體,相同還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獸被

    宰割的時候,有的五臟已經剖開,但口里還在吐氣,有的咽喉已經砍斷,但眼

    睛還沒有閉上,和我們人類臨死斷氣的時候,痛苦呻吟,無法動身,心中苦楚,只能點頭久視,相同還是不相同呢?因此,忍心殺生,被殺生物的仇恨是多麼

    深啊!如果反過來買下放生,那麼它們的感激之情又是多麼深呢!

    放生不可有常期,恐人因吾買放,反致購求物類也。放生不當有常所,恐

    人伺吾放後,旋複盜取也。放生不必拘常物,不論物命大小,悉宜救濟也。

    放生不能有規定的日期,恐怕別人因為我買物放生,就去採購捕捉生物,從中得利。放生不應當有固定的地方,恐怕別人等我放生後,就又去盜竊。放

    生不要拘泥於規定的生物,不論生命的大小,都應該救濟。

    吾昆放生會,唯清涼庵最善。由其創始之時,善友先捐百金,貯之典鋪,每月收其息以放生。而於會期四五日前,又各分小單于與社之友,屆期零星攢

    湊,並不獨藉乎典息。此所以久行而不替也。舉會之日,各誦《華嚴經》五卷,香燭薪水之資,三人為之均任。尤屬眾擎易舉,他處可以為法。

    我們這里的放生會,只有清涼庵辦得最好。因為它創始的時候,善友們就

    先捐出百金,儲蓄到典鋪里,每月收取利息來放生。在放生的四五天前,又發

    出傳單通知會友,等日期一到就把這些零星的錢集中起來,並不單單只靠利息。

    所以這個會辦得很興旺,久行不衰。集會那一天,每人念誦五卷《華嚴經》,香燭工資,三人平均分擔。這正是人多力量大,抬起鼓來打,其他地方可以效法。

    下附徵事六條

    放豚放兒 (《法苑珠林》)

    晉杜永平,梓潼涪人也,家巨富,有子十歲,名天保,甚愛念之。太元三年,暴亡。未幾,家中母豬生五子,一最肥,將殺以饋官禮。有一比丘,忽謂杜曰:

    “此豚是君兒也,何相去百餘日,而遂忘耶?”言訖,但聞香氣累日,遂放此豚,憐而養之。

    【按】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儒者不察,以為何忍作此種想。

    獨不念作此種想,猶且不忍,豈其殺之而食,反可忍耶!一言以蔽之,曰:

    弗思耳。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1

    放豚放兒

    晉杜永平,梓潼涪江人,家中富足,有一個十歲的兒子,名叫天保,很疼

    愛他。太元三年,兒子突然死亡。沒有多久,家中的母豬生下五條小豬,其中

    有一條,長得最肥,打算要殺它作官禮贈送。有一位比丘,忽然來告訴杜說:“這

    條豬就是您的兒子啊,為什麼離開才百多天,就把他忘了呢?”說完後就不見了,只聞到他遺留下香氣,幾天不散。杜就放了這條小豬,可憐它而把它養起來。

    【按】佛說:有生命的動物,有的就是自己前世的父母六親。儒門人士不知底細,認為怎麼能忍心作這種想法。他不去反省一下,作這種想法,都於心不忍,怎麼還能去殺害並且吞食呢!這些人也許就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話,說:

    不要去多想。

    賣豬賣子 (《冥報記》)

    隋大業八年,宜州皇甫遷,曾竊母錢六十文,母索錢不得,舉家盡遭鞭撻。

    明年遷亡,托胎其家豬腹中,豬稍長,賣於遠村社主家,得錢六百文。是夜,其妻方睡,即夢豬云:“吾是汝夫,為取母錢六十,累闔家拷打,罰為豬,不

    意被汝賣去,幸速贖我,稍遲則被宰矣!”妻覺,猶不甚信,少頃睡去,複夢

    如初,其情轉迫。乃披衣叩姑門,而姑坐起已久,各述所夢而同。時已半夜,而社主尚遠三十裏。其母恐不肯贖,乃以錢一千二百文,命長男並遷之子同往。

    社主因社期已迫,堅拒不允。乘夜仰有勢力者強贖之,社主乃放豬歸。道經曠野,兄語豬云:“審是吾弟,可先行。”豬即先行到家。其後鄰里共為嘲笑,子女

    恥之,乃私告曰:“吾父如此,累兒女何以見人!父向與徐某甚厚,盍往其家,吾等送食可也。”豬聞之,涕淚交流,搖尾竟往徐家。相去四十裏。大業十一年,豬遂死於其處。

    【按】改頭換面,一家不識矣,所以六親畢竟是空。

    賣豬賣子

    隋大業八年,宜州皇甫遷,偷了母親六十文錢,母親沒有找到錢,把全家

    人都打了一頓。第二年,遷死亡,投胎到他家中的豬腹中,長大後,賣到很遠

    的社主家里,得錢六百文。這天晚上,遷的妻子剛剛睡下,就夢見一條豬對她

    說:“我是你的丈夫,因為偷了母親六十文錢,拖累全家拷打,死後就被罰作豬,沒有想到又被你們賣出去,快贖我回來,要是遲一點的話,我就會被宰殺了!”

    妻子驚醒,還不敢相信,過了一段時間就睡去了,又重新夢見,所說情況更加

    緊迫。遷妻連忙起床,去敲婆婆的房門,原來婆婆也起床很久了,她也做了一

    個相同的夢。這個時候已經是半夜了,到社主家有三十里。遷母恐怕社主不肯贖,就拿出一千二百文錢,叫大兒子和遷的兒子一同去贖豬。社主因為社期馬上就

    要到了,堅決拒絕,不肯答應。叔侄倆趁夜間人家勢單力薄,強行要贖回,社

    主才把豬放回。回家路上,經過一片曠野,兄長對豬說:“現在知道了你是我

    的弟弟,你可以先走一步,自己尋路回家。”豬就走到前面去了,自己尋路回家。

    以後鄰里嘲笑遷家,子女們感到很羞恥,就私下里議論說:“我們父親是這個

    樣子,我們還怎麼做人啊!父親從前和徐某關係最好,為什麼不送到他家去,我們按時送食就可以了。”豬一聽到他們的話,涕淚交流,搖著尾巴,自己走

    到徐家去了。到徐家要走四十里。大業十一年,豬就死在徐家。

    【按】改頭換面,一家人就互不相識了,所以六親最後還是空。

    補充:六親眷屬,畢竟是假。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時各自飛。各人業障各

    人了,誰也不能代替誰。世人局限於小我,總是家族利益而奮鬥。而家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2

    族成員只是一時因緣的巧合才組合在一起,死後改頭換面就互不相識了。

    所以六道眾生都有無量劫來輪回的父母,我們怎麼能殺害自己的父母並

    且吞食呢!戒殺放生,正是報父母之恩啊,不僅能報這一世親人之恩,而且能報無量劫來輪回父母之恩。眾生本為一體,沒有彼此之分,因為

    我執和私欲,就有了彼此之分,造下殺盜淫等罪,在輪回中互相報償,恩怨永無了結,墮落於痛苦的深淵中而不能自拔。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同

    體大悲的精神,把一切眾生都看成自己的六親眷屬,在解脫眾生的同時,也解脫了自己,最後走向涅槃。

    救羊救女(《法苑珠林》)

    唐長安風俗,每過元日,遞相設宴。有筆賈趙大,次當設席。其日賓至,見其碓上有汲水繩,縛一童女,年可十三四,身穿青裙白衫,泣告客曰:“吾

    乃主人女也,往年盜父母百錢,欲買脂粉,未及而死,其錢現在廚房西北隅壁

    孔內,今罰我為羊。”言訖,客諦視之,乃一青羊,而白頭者也。驚告主人,主人問其形貌,宛如亡女,死二年矣。急索廚中,錢猶在焉。於是送羊於僧舍,而闔家齋戒。

    【按】錢猶具在,而苦報已償,不幾枉自受罪乎!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尤信!

    救羊救女

    唐朝長安風俗,每過新年,就互相宴請。有個筆商趙大,輪到設宴。這一

    天賓客來臨,看到碓上有一根汲水繩,捆著一個女孩,年紀十三四歲,身上穿

    著青裙白衫,哭著告訴客人說:“我是主人家的女兒,過去偷了父母百文錢,想要買脂粉,還沒有買到就死了,錢還藏在廚房西北角的牆壁小孔內,我現在

    已罰作羊了。”說完,客人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青羊,白色的頭。大家很震驚,趕緊告訴主人。主人問這個女孩的樣子,大家說得和他的亡女一樣,他的女兒

    已經死了兩年了。急忙到廚房去找錢,果然在那里。於是就把青羊送到僧人那里,全家從此齋戒。

    【按】錢還未用,但苦報已償,不是白受罪嗎!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於

    是就更加可信了。

    鞭馬鞭親(《冥報拾遺》)

    唐並州文水縣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某年冬,乘赤驥馬,並帶驥駒一匹,隨例往朔州赴蕃。時風雪嚴凝,行十餘裏,馬不能進。信鞭之數十,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前背汝父,將石餘米付幼女,故今獲報。此駒即汝妹也,亦為償債耳!”信聞之,不勝悲泣,乃躬負鞍轡,告之曰:“信是我母,當自

    行歸家!”馬遂前行至家。信兄弟乃別作廠室養飼,有同事母常為其齋僧禮懺,合門精進修持。時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俱以丁艱在家,聞而駭異,就家詢之,見馬猶在云。

    【按】財物之可通融者,無如夫妻子女,乃猶毫不假借如此。然則世之偏憎偏愛,而私為厚薄者,可為寒心!

    鞭馬鞭親

    唐並州文水縣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某年冬,乘紅駿馬,並帶一匹小

    馬駒,按例到朔州輪班。當時正是風雪天氣,天寒地凍,走了十幾里路,馬就

    走不動了。信鞭打了幾十下,馬就說出人話來:“我是你的母親,因為生前背

    著你的父親,把一石多米付給了小女,所以今天得到這樣的報應。這個小馬駒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3

    就是你的妹妹啊,也因完債來變馬。”信一聽,不禁悲痛流淚,就自己背著鞍轡,對馬說:“您是我的母親,就請自己尋路回家吧!”馬就先走到家了。李信兄

    弟就重新做了馬棚,精心飼養,有個同事的母親經常為它們齋僧拜懺,全家精

    進修道。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都因守喪在家,聽到這件事後,非常驚奇,就到李家來詢問,馬還正在馬棚里。

    【按】財物可以互相通融的人,莫過於夫妻子女,但有偏差,報應一樣無爽。

    那麼世上那些偏憎偏愛,私下裏有分別地對待子女的父母,還不為此寒

    心嗎!

    曹翰宿因(《現果隨錄》)

    蘇州劉玉受,諱錫元,萬曆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道經湖廣,夢一長面偉

    人告曰:“吾宋將曹翰也,前在唐朝為商,偶過一寺,見法師講經,發心設齋

    一供,隨複聽經半日。以此善因,世為小吏,從不失官。至宋為偏將軍,即曹翰也。

    攻江州不下,怒屠其城,因此殺業,世世為豬,以償所殺。往歲,曾為豬于君

    之佃戶家,蒙君憐而活之。今君泊舟之所,即我將來被殺處。明日第一受宰者,即我也。有緣相遇,幸垂哀救。”劉驚覺,窺泊舟之所,果屠門也。頃之,抬

    出一豬,呼聲動地,劉遂贖之。

    【按】此豬放之閶門放生堂中,呼曹翰即應,萬人目擊。

    曹翰宿因

    蘇州劉玉受,名錫元,萬曆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路經湖廣之地,夢見

    一個長面偉人對他說:“我是宋將曹翰,在唐朝時為商,偶然經過一個寺院,看見法師講經,就發心設齋供養,接著又聽了半天經。憑藉這個善因,就世世

    為小官,從不失官。到宋朝時,當了偏將軍,就是曹翰。攻不下江州,就怒屠

    全城。因為這個殺業,就世世為豬,以償還所殺生命。曾經還作過您的佃戶家

    的豬,因蒙您可憐沒有被殺。現在您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將被殺的地方,明

    天第一個受宰的就是我。有緣相遇,特來哀求救拔。”劉受驚而醒過來,仔細

    一看停船之處,果然是殺豬場。沒過多久,就抬出一條豬,呼聲動地,劉就用

    錢把它買下來。

    【按】這條豬放在蘇州城門的放生堂中,喊曹翰就答應,萬人目擊。

    救物同登(《廣慈編》)

    會稽陶石樑,與張芝亭,過大善寺,放膳魚數萬。其秋陶夢神曰:“汝未該中,因放生,早一科。”榜發而驗,因曰:“事賴芝亭贊成,奈何功獨歸吾!”數日。

    南京錄至,張亦中式。

    【按】明末,蜀士有劉道貞者,曾作戒殺文勸世。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寤而語劉,不信;

    榜發,果如其言。然則欲向青雲路者,可以知所適從矣。

    救物同登

    會稽陶石樑和張芝亭,路過大善寺,放了幾萬膳魚。這年秋天,陶夢見一

    位神對他說:“你本來不能考中,因為放生的功德,所以就能考中了。”榜發

    後果然得中,陶說:“事情是和芝亭一起完成的,怎麼能把功勞歸結於我一個

    人呢!”幾天後,南京錄取的通知來了,張也考中了。

    【按】明朝末年,四川讀書人劉道貞,曾經寫了一篇戒殺文勸世。辛酉七月,他的朋友夢見到文昌殿,帝君揭開一張紙給他看說:“這是劉生的戒殺文,他能考中了。”醒來後告訴劉,劉不相信;榜發以後,果然應徵朋友所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4

    說的話。那麼,考生想要青雲直上,就可以從這裏效法了。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5

    或持齋而戒殺 (發明)勸人戒殺,猶或相信;若言持齋,未有不以為迂矣!不知天下唯

    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殺生之人;亦唯其有殺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二者相

    為勾引。世人只緣習見習聞,所以不知不覺。假令每日天將曉時,各得神通天眼,親見無量無邊屠戶,手執利刀,將一切豬羊牛犬,捆縛在地,加以極刑。爾時,一切物類,大聲疾呼,魂飛魄戰,號天而天不賜梯,掉地而地不借孔。瞬息之間,尖刀盡斷其喉;瞬息之間,尖刀盡入其腹;瞬息之間,熱血盡從刀縫噴出;瞬

    息之間,沸湯盡從刀縫注入。由是,注目,則如熱釘烙眼;注背,則如沸鐵澆

    身;注舌,則如烊銅灌口;注腹則如滾錫纏腰。此時,一切物類,因痛極而緊

    閉其目,因痛極而漸低其聲,因痛極而百骸俱為伸縮,因痛極而五臟盡若牽抽。

    俄而,閻浮世界,萬萬生靈,頭足異處,骨肉星羅。積其屍,可以過高山之頂;

    收其血,可以赤江水之流;覽其狀,慘於城郭之新屠;聽其聲,迅于雷霆之震烈。

    如此所造無量兇惡,其端皆為吾等食肉所致。然則食肉之招報,亦不小矣。萬

    一此種物類,宿世曾為吾之六親,將若之何?曾為吾之眷屬,將若之何?不然,未來世中,或為吾之六親眷屬,將若之何?更不然,吾之他生後世,同於此種

    物類,或六親眷屬之他生後世,同於此種物類,又若之何?諺云: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若一日不持齋,則天下殺生有我分矣。可不懼哉?

    (發明)勸人戒殺,還能去做;如果說要吃齋,就沒有不認為迂腐的了。

    不知道天下因為有吃肉的人,所以就有殺生的人;又因為有殺生的人,才有吃

    肉的人。吃肉和殺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世人習慣了,就不知不覺了。

    假使每天天將亮的時候,我們都得了天眼通,親見無量無邊屠戶,手拿利刀,把一切豬羊牛狗,捆縛在地,加以殺戮。這時,一切物類大聲喊叫,魂飛魄散,叫天而天不借梯,號地而地不開洞。一瞬間,尖刀就砍斷了它的喉嚨;一瞬間,尖刀就刺入了它的肚子;一瞬間,熱血就從刀縫里噴出來;一瞬間,開水就從

    刀縫里灌進去。滾水淋到眼睛,就好象熱釘烙眼;淋到背上,就好象鐵水澆身;

    進入嘴里,就好象烊銅灌口;進入肚子,就好象滾錫纏腰。這時,一切物類因

    為痛到了極點,就緊緊閉住它的眼睛,因為痛到了極點,就漸漸叫不出聲音,因為痛到了極點,就表現出全身伸縮,因為痛到了極點,就可看到五臟都在抽

    搐。一下子,我們這個世界億萬生靈,就頭足分手,骨肉散開。積累它們的屍

    體,可以超過高山之頂;收集它們的鮮血,可以紅遍一江之水;看這種情形,比戰火屠城更加悲慘;聽那種叫聲,比晴空響雷更加驚心。造下這麼大的殺業,追究根源都因為我們吃肉的緣故。因此,吃肉所感得的惡報,今後一定不小了。

    萬一這些生靈就是我們前世的六親,怎麼辦?就是我們的眷屬,怎麼辦?或者

    在來世中成為我們的六親眷屬,怎麼辦?或者我們自己在來世中成為這種物類,怎麼辦?諺語說:一天吃齋,天下殺生就沒有我的分。如果一天不吃齋,那麼

    天下殺生就有我的分了。這樣的因果報應,我們還不感到害怕嗎?

    據經典所云,將來過六千年後,人壽十歲時,有刀兵災至。一切眾生,自

    相殺害,地所生草,利如鋒刃,觸之即死。過七日七夜,其患方除。佛言,從

    饑饉刀兵死者,皆入惡道;從疾疫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時,但

    相慰問,無有毒害屠殺,及相爭相奪之心故。

    經典上說,將來過六千年後,人的平均壽命十歲時,就會有刀兵災禍來臨。

    一切眾生都互相殘殺,地上長的草,都如利刀,一碰就死。過了七天七夜,禍

    患才停。佛告訴我們,在饑餓和刀兵災禍死的人,都會墮落到惡道里面去;在

    疾疫災禍死的人,多會生到天上去。為什麼呢?因為有疾病的時候,就能互相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6

    慰問,沒有毒害屠殺和互相爭奪的想法。

    《婆沙論》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于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

    《婆沙論》說:“如果一天一夜持不殺戒,那麼這個人在來世中,一定不

    會遇到刀兵災禍。”

    下附徵事九條

    怨親顛倒(《法句喻經》)

    舍衛國有婆羅門,富而慳貪,每逢食時,堅閉其戶。一日烹雞作饌,夫婦同食,中間夾坐一小兒,數取雞肉,納小兒口中。佛知此人,夙福應度,乃化作沙門,現其人前。婆羅門見而怒曰:“道人無恥,何為至此?”沙門曰:“卿自愚癡,殺父娶母,供養怨家,如何反謂道人無恥?”婆羅門問故,沙門曰:“案上雞者,是卿前世之父,以慳貪故,常墮雞中。此小兒者,往作羅刹,宿生常被其害,以卿夙業未盡,又欲來相害耳。今此妻者,乃卿前世之母,以恩愛深固,還作

    汝妻。此種輪轉,愚人不知,惟有道人,了了皆見。”佛於是即現威神,令識

    宿命。婆羅門懺悔受戒,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

    【按】都提之父,作狗於其子之家,盜取盤中食(詳《中阿含經》)。旃檀之父,乞丐至於子之門,被閽人毆折一臂(詳《經律異相》)。世間極駭異之事,正世間極平常之事。所以一切有命之物,概不可殺。

    怨親顛倒

    舍衛國有一個婆羅門,富裕但吝嗇貪心,每當吃飯的時候,就緊閉門戶。

    有一天,殺雞作食,夫婦同吃,中間坐著小兒子,他們多次夾肉送進小兒子口中。

    佛知道這個人已到該度的時候,就變成一位沙門,出現在婆羅門的面前。婆羅

    門看見後大怒說:“無恥的道人,怎麼走到我這里來了?”沙門說:“您才愚

    癡啊,殺父娶母,供養冤家,怎麼還說道人無恥呢?”婆羅門問其中的原由,沙門說:“桌子上擺的雞,是您前世的父親,因為吝嗇貪心的緣故,就常常墮

    落到雞里面去。這個小孩,以前是一個羅刹,前世常常害您,因為前業未盡,所以現在又來投生害您。您的妻子,是您前世的母親,因為恩愛深厚,又來作

    您的妻子。這種輪回,俗人不知,只有道人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出來。”佛於是

    現出威神之力,使他看到自己的前世。婆羅門懺悔受戒,佛為他說法,獲得須

    陀洹果。

    【按】都提的父親,在他的兒子家作狗,盜取盤中之食。旃檀的父親,在兒子

    家門口作乞丐,被守門人打斷了一條手臂。世上最驚駭的事情,正是世

    上最平常的事情。所以一切有生命的物類都不能殺害。

    餓狗示報(《冥祥記》)

    劉宋沙門竺慧,新野人,住江陵四層寺。永初二年卒,弟子為設七日齋供。

    圓滿之日,有僧道賢,見慧在房前,衣服不異平時,謂賢曰:“君猶不能斷食肉?

    吾正坐食肉,生於餓狗地獄。”道賢懼,未及答,慧複言:“君若不信,試看

    我背後。”乃回背示賢,見三黃狗,形半似驢,眼光如炬,有齧慧之狀。賢驚乎,其形遂滅。

    【按】在俗之人,尚當堅持齋戒,況號為衲子,而猶是乎!其得現形以垂炯戒者,未始非七日齋供之力也!

    餓狗示報

    劉宋沙門竺慧是新野人,住在江陵四層寺。永初二年死亡,弟子為他設七

    天齋供。圓滿後的那天晚上,有一位僧人,名叫道賢,看見慧在房前,衣服和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7

    平時一樣,對賢說:“您還能斷肉嗎?我正因為吃肉,就墮落到了餓狗地獄。”

    賢很恐懼,沒有來得及回答,慧又說道:’您如果不相信,請看看我的背後。”

    於是就反身給賢看,賢看見三條黃狗,一半形狀象驢子,眼光如火炬,正作出

    咬慧的樣子。賢大驚失色,影像就不見了。

    【按】俗家人尚且要堅持吃齋,何況號為人天之師的出家人!竺慧能夠現形告

    誡別人,難道不正是七天齋供的力量嗎!

    一錢薦帝《隋唐紀事》

    周武帝,好食雞卵,時有名拔虎者,為監膳議司,有寵。至隋文帝時,猶

    為監膳。開皇八年,暴死,因胸前暖,未即殮。過三日,忽蘇醒云:“吾欲面

    至尊,為武帝傳說。”文帝知之,即召見,輿人負之入,云被攝至冥,見周武

    帝先在,冥王問吾曰:“汝為帝作食,共食白團幾何?”餘不知白團為何物,左右以雞卵對,餘惘然不知其數。王曰:“此人不知,當須出之。”帝慘然不樂,忽見庭前有鐵床,並獄卒數十人,時帝已臥在床上矣。見獄卒以鐵梁壓帝,兩

    肋裂開,有無數雞子迸出,俄而與床齊,帝大稱苦,呼吾告曰:“寄語大隋天子,所有倉庫玉帛,昔年亦吾儲蓄,我今為滅佛法事,受極大苦,可速來為我作功德。”

    於是文帝下詔,令天下人各出一錢,以資冥福,且命錄其事于史。

    【按】武帝之滅法也,其毒遍流於天下,故其追薦也,亦當遍及於天下。迨至

    盡天下而代其懺悔,其罪自然消亡矣。昔歐陽公,為參政時,兼譯經潤

    文使。嘉六年閏八月,公夢至一所,見十人冕旒環坐。因問曰:“君等

    非釋氏所謂十王乎?”曰:“然。”又問:“世人飯僧誦經,為亡人修福,有益乎?”曰:“安得無益!”公自此爽然若失,深悔從前排佛之謬(出

    《歐陽公行狀》及《韻語陽秋》)。於是作為訓子之語,以戒後人(詳《吉

    安舊府志》)。其沒也,誦《華嚴經》第八卷而逝(見《金湯編》)。噫,天下之為歐公者豈少哉!

    一錢薦帝

    周武帝喜好吃雞蛋,當時有個名叫拔虎的,作監膳儀司(管飯食的官),很得寵。到隋文帝時,仍舊作監膳。開皇八年,暴死,因胸前還暖,就沒有埋葬。

    過了三天,忽然蘇醒說:“我要面見皇上,為武帝傳話。”文帝知道了,就召

    見他,用轎子把他抬進去,他說自己被牽引到陰間,見到了周武帝,冥王問我

    說:“你為武帝管伙食,他一共吃了多少白團?”我不知道白團是指什麼東西,左右的人說是雞蛋,我模模糊糊不知道吃了多少,冥王就說:“這個人不記得,你就只有從口里吐出來了。”武帝樣子淒慘不樂,忽然看見屋里出現了鐵床和

    幾十個獄卒,武帝已經倒在鐵床上了,大喊痛苦,對我說:“請轉告大隋天子,我過去因為毀滅佛法,現在已經遭受極大的苦報,快用我以前所儲蓄的一切玉

    帛,為我做功德。”於是文帝下詔,號召天下人,各出一錢,追薦先帝,並叫

    人把這件事記載到史書里。

    【按】武帝滅法,流毒散佈天下,所以超拔追薦時,也應當遍及天下。等到天

    下人都代他懺悔時,他的罪業就自然消滅了。從前歐陽修為參政時,兼

    作譯經潤文。嘉六年閏八月,公夢見到一個地方,看見十個人莊嚴無比,彩旗寶蓋圍繞周圍。公問道;“您等就是佛陀所說的十王嗎?”他們回

    答說:“是的。”又問:“世人飯僧誦經,為死人修福,有益嗎?”回

    答說:“怎麼能無益呢!”公從此若有所失,非常後悔從前排斥佛法的

    謬論。於是專作家訓,告誡後人不要重犯。他臨終前,還誦完了《華嚴經》

    第八卷。唉,象歐陽修這樣的人,天下還少嗎!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8

    補充:唐宋八大家包括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澈、曾鞏,他們以文著稱於世,但他們與佛教的密切關係,卻鮮為人知。例如韓愈,世人只知道他寫《論佛骨表》排斥佛教,而被貶潮洲。不知道他和禪師

    交往,也有翻然醒悟的一面。至於象王安石、三蘇這些人物都是虔誠的

    佛門居士,他們奉佛參禪的事蹟,比比皆是,歷史上都有記載。

    父殺羊女(《冥報記》)

    唐貞觀中,京兆韋慶植,有女早亡,韋夫婦甚痛惜之。後二年,韋欲宴客,買得一羊。其夜,韋妻夢亡女,著青裙白衫,頭簪雙玉釵,泣告曰:“兒在生日,嘗私用父母錢財,今作羊身來償父母。明旦當殺,願垂哀救!”母驚寤,自往觀羊。

    見羊半體皆青,項膊獨白,頭上有白毛兩點,宛如釵狀。即止家人勿殺,而慶

    植未知也。適賓至,索饌甚急,大怒廚夫。廚夫畏罪,遂取殺之。既而座客皆不食,慶植問故,客曰:“頃所殺羊,遙望乃一少年女子耳!”入而詢妻,乃知其故,韋大悲慟,發病而亡。

    【按】此事與筆賈之女相類,同一盜親之錢,同一作羊示罰。然彼則獲免於死,此獨終至於殺者,非有幸有不幸也!一則所盜之錢未用,一則所盜之錢

    既用也。

    父殺羊女

    唐朝貞觀年間,京城里有個叫韋慶植的人,他的女兒死得很早,夫婦非常

    痛惜。過了兩年,韋要宴請賓客,買回一頭羊。這天晚上,他的妻子夢見亡女,穿著青裙白衫,頭上插著一雙玉釵,哭著對她說:“兒在生日時,曾經私用父

    母錢財,今天就變羊來償還。明天早晨,我就會被殺,特來哀求母親救我的命!”

    母親驚醒,親自去看那頭買回的羊。這頭羊半身都是青的,上部則是白的,頭

    上還有兩點白毛,就象玉釵的樣子。於是就馬上阻止家人殺害,但他的丈夫慶

    植還不知道。客人來了後,要菜很急,韋見廚夫遲遲不送菜,大發脾氣。廚夫

    怕得罪他,就把羊殺了。但羊肉端上來後,客人都不動筷。韋問是什麼緣故,客人說:“剛才殺的羊,遠遠看去是一個少年女子啊!”韋就進去問妻子,才

    知道原由,心中萬分悲痛,發病就死了。

    【按】這件事和筆商的女兒相似,都是偷親人的錢,都是作羊受罰。但筆商的

    女兒被救,而韋的女兒被殺,這不是有幸和不幸嗎!因為前者所偷的錢

    還沒有用,後者所偷的錢已經用了。

    夫殺羊妻(《廣仁錄》)

    劉道原,為蓬溪令,解官,宿秦氏家,夢一婦泣訴曰:“吾乃秦之妻也,曾捶殺一妾,冥官罰吾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死固不惜,但腹

    中有羔。若因我而死,則吾罪愈重耳!”劉待旦言之,則已宰矣。舉家大慟,納羔於腹,葬之曠野。

    【按】成家之子,不輕借銀錢之債,恐其出息以相償也。有智慧之人,不肯借

    性命之債,懼其捐軀以相報也!所以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報得五

    眼六通,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而後已也。

    夫殺羊妻

    劉道原作蓬溪令,解除官職後,在秦氏家住了一宿,夢見一個婦女哭訴道:

    “我是秦的妻子,曾經因為打殺一妾,冥官罰我作羊。現在欄里,明天就要被

    殺給您吃。我自己死不足惜,只因肚子里有小羊了。如果因為我而死,那麼我

    的罪就更加重了!”劉到第二天早晨告訴秦,但羊已宰殺了。全家非常悲痛,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29

    把小羊放進母腹中,一起埋到土里。

    【按】成了家的人,不會輕易去借別人的銀錢,因為擔心今後償還時利息太高。

    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做損傷別人性命的事,因為擔心今後別人討命要償

    還啊!所以大修行人,一定要超出三界,獲得五眼六通,全部知道過去、未來、世外世間的一切事情才甘休。

    殺生冥累《竹窗隨筆》

    錢塘金某,齋戒虔篤,沒後附一童子云:“吾因善業未深,未得往生淨土,今在陰界,然亦甚樂,來去自由。”一日呵妻子云:“何故為我墳墓事,殺雞

    為黍?今有吏隨我,不似前日之自由矣!”子婦懷娠,因問之,曰:“生男無恙,過此複當生男,則母子雙逝。”眾異而志之,其後一一皆驗。

    【按】佛與阿難在河邊行,見五百餓鬼,歌吟而前。阿難問之,佛言:“其家子孫,為彼修福,當得解脫,是以歌舞。”又見數百好人,啼哭而過,阿難又問,佛言:“彼家子孫,為其殺生設祭,不肯作福,後有大火逼之,是以啼哭。”

    (見《大藏一覽》)世俗不知,但見盛備牲肴,以為榮宗耀祖,而豈知

    適所以累其親乎!

    殺生冥累

    錢塘金某,吃齋戒殺,非常虔誠,死後對一個小孩說:“我因為善業不深,沒有往生淨土,但現在陰間,也已經很快樂了,來去都很自由。”有一天呵斥

    他的妻子說:“為什麼在我墳墓前殺雞作食,今天已有人跟隨我,不象從前那

    麼自由了!”媳婦懷孕,去問他,他說:“生第一個男孩沒有問題,但以後生

    第二個男孩時,母子都會死。”大家感到驚奇,而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後來果

    然都一一應驗了。

    【按】佛和阿難在河邊走路,看見五百餓鬼,唱歌跳舞,向前走去。阿難就問

    是什麼原因,佛說:“他們家裏的子孫,正在為他們修福,不久就會解脫,所以唱歌跳舞。”接著又看見五百好人,邊哭邊走,阿難又問,佛說:“他

    們家裏的子孫,正在為他殺生祭拜,不肯作福,他們馬上就有大火逼迫,所以啼哭。”俗人愚癡,以為殺生祭拜,大魚大肉,就是光宗耀祖,卻

    不知這正是在拖累親人啊!

    河神受戒(《現果隨錄》)

    江西鱘魚嘴,其河最險,有無風三尺浪之謠。此地有龍王廟,神最靈,商

    賈往來者必禱之,所殺無算。崇禎年間,有三昧律師,將過其地。廟祝夢神告云:

    “明日有僧來,其僧宿世與我同師出家,彼不昧正因,所以複為高僧,我以一

    念之差,墮於血食。今殺業甚多,將來必入地獄。明日懇其為我授戒,以後祭

    我者不得複用葷酒。”明日廟祝訪之,果遇三昧律師,告之故,師到廟與神說戒。

    自此風恬浪靜,往來者俱不設祭矣。

    【按】水陸神祇,若享血食之報,無有不入地獄者。東嶽聖帝,於唐朝永淳以前,亦用葷血,後求元圭禪師受過五戒(見《傳燈錄》),因以得免。即文

    昌帝君,以及關帝,亦斷無用葷血之理。君子愛人,猶當以德,曾謂二

    帝不若子乎!

    河神受戒

    江西鱘魚嘴,河段非常危險,有無風三尺浪的說法。這個地方有座龍王廟,求神最靈驗,往來的商人,一定會到廟里來祈禱,殺害了無數生靈祭拜。崇禎

    年間,有位三昧律師,將要路過這里,廟里的主持人夢見神來告訴他說:“明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0

    天有位僧人來,這位僧人前世是和我一起出家的師兄弟,因為他沒有忘記前因,所以又作高僧,我因為一念之差,就墮落為血食之神。現在殺業太多,將來一

    定會入地獄。明天請懇求律師為我授戒,以後祭我的人,不能再用葷酒。”第

    二天廟祝出訪,果然遇見三昧律師,就把這件事告訴他,律師就到廟里來為神

    說戒。從此以後,河里風平浪靜,再也不用設祭了。

    【按】水陸神祇,如果享用血食,那麼神福一盡,他的報應就是下地獄。東嶽

    聖帝在唐朝永淳以前,也用過血食,後來求元圭禪師受五戒,就得免入

    地獄。文昌帝君和關帝,也絕對沒有享用血食的道理。人間君子博愛別人,還要講道德,難到二位帝君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嗎!

    補充:人們愚癡,殺生祭拜,求神賜福,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近來我省

    南嶽聖帝,很受當地群眾朝拜。但是這種崇拜,絕大成分是民間迷信。

    許多鄉民,殺生祭祀,更有一些人,以此謀利。所殺生命無量無數,所

    得苦報將無量無邊。善神絕不會享受血食,有人殺生祭拜聖帝,稱說靈驗。

    這絕對不是聖帝享受了血食,而是邪神作怪。邪神不信因果,享受血食,祭拜殺生,多多益善。一旦上了邪神的當,今後就不得安寧。如無血食,他就要興風作浪,如用血食,就造無量殺業,永遠不得解脫。奉勸這些

    人懸崖勒馬,翻然猛醒,從迷信走向正信,求得生命的永恆解脫。

    破齋酬業《現果隨錄》

    昆山魏應之,子韶族子也。崇禎庚辰春,與子韶同寢,忽夢中狂哭念佛。

    子韶驚問,乃曰:“夢至陰府,見曹官抱生死薄至,吾命在縊死薄,下注云:‘三

    年後某日當自縊書寮。’餘問何罪,曰:‘定業難逃。’問何法可免,曰:‘莫

    如長齋念佛,精進修行,庶或可免。’”遂語子韶曰:“侄從此一意修行矣!”

    遂持長齋,曉夕念佛,精進者八閱月。後文社友皆咻曰:“此夢耳,何為所惑?”

    由是漸開齋戒,癸酉春,無故扃書房門縊死。屈指舊夢,適滿三年。

    【按】口腹之士,必以孔子不持齋為口實,獨不思孔子齋必變食,則飲酒食肉,當時未嘗不戒也。必齋戒而後交神明,則食肉為昏濁之法可知。今人事

    事不如孔子,獨將不持長齋學孔子,豈其以是為入聖之門耶!

    破齋酬業

    昆山魏應之,是子韶的同宗侄子。崇禎庚辰春,和子韶同睡,夢中忽然大

    哭念佛。子韶驚問什麼原因,他說:“夢中到陰府,看見一官抱著生死薄過來,我的名字列在縊死薄上,下面有注說:‘三年後某天吊死在自己的書房。’我

    問是犯了什麼罪,冥官回答說:‘定業難逃。’我又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免難,他說:

    ‘沒有比長齋念佛更好的辦法了。只要你精進修行,努力不懈,就可以免難了。’”

    於是魏應之就對子韶說:“小侄從此就要一心一意修行了!”就持長齋,一天

    到晚不斷念佛,努力精進,過了八個月。後來他在文社的朋友對他亂說:“只

    不過是一個夢罷了,何必這麼認真?”經他們一說,就漸漸開了齋戒,到癸酉春,無故打開書房的門,吊死在房里。屈指一算,離作夢的時間正好是一年。

    【按】要享口福的人,一定拿孔子不持長齋作為擋箭牌,他唯獨不去想想孔子

    也持齋改變飲食,那麼飲酒食肉,怎能不是孔子引以為戒的呢!一定要

    齋戒才能和神明感通,就可以知道食肉不乾淨的。今天的人事事不如孔

    子,唯獨不持長齋就要學孔子,難道這是入聖的門嗎!

    補充: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主要地位,但儒家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過去和現在都有許多人沒有弄清楚。中國號稱禮義之邦,儒家文化無處

    不表現出非暴力主義的精神。儒家提倡仁義,克己復禮,屏絕霸道,崇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1

    尚王道。孟子見齊宣王,不說“齊桓、晉文之事”。儒家認為君子仁民

    愛物,慈心不殺,先從小事做起。《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

    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

    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

    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稱讚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人且惡之。”即禽獸互相吞食,人且厭惡它,何況人類互相殘殺。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但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引領而望之矣!”

    儒家反對暴力,仁民愛物,戒殺止暴,其旨出於“我與民物,其大

    本出於一源”,和《楞嚴經》“汝心汝身,外洎山河大地,皆為汝妙明

    心中之物”意義相似。但佛家戒殺止暴更甚儒家,以其慈悲之心,不但

    要戒殺,而且要素食。不但不傷鳥獸蟲魚,而且不得無故傷害花草樹木。

    儒家之仁,從深層次來講遍及萬物,故當戒殺放生,從淺層次來說更重

    入世做人。惟人是萬物之靈,先把人做好,就能與天地同參,漸達出世

    之旨。因此,從層次來講,佛站得更高。但從目的來講,並無二致。儒

    家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雖適合世人,但由於大義未明,引發後儒之偏

    見,儒佛之間產生一些無益的爭論。清初詩人吳梅村說:“故留殘闕處,付與豎儒爭。”更多的時候因為兩者之間的相通相融性,故能發揮各自

    的優勢,互相補充,共謀和平發展。

    孔子與釋迦出世的時間相近,孔子實際上是以菩薩的身分示現於中

    國,為佛法在中國的弘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

    步走,理要慢慢悟才明。後人不悟孔子之心法,不能怪孔子,只能怪自

    己的慧根太淺。如果僅僅去學孔子不持長齋,實在有悖孔子出世之苦衷。

    當時釋迦牟尼出世時,他的弟子也有五淨肉的吃法,難道佛陀也教育大

    家不要持長齋嗎!我們翻覆和聖人有天壤之別,哪能測知聖人的底細!。

    請仔細去參悟孔子和釋迦的心法吧,不要去作那種自欺欺人的如意算盤,污辱了祖師門庭,也污辱了自己!

    有關吃肉的問題,佛陀曾經作了許多明白的開示。佛在《楞嚴經》

    中曾告誡弟子,你們所食之肉,不是眾生之肉,是我變化所作,方便仍

    稱肉。並真誠地勸誡說:“你們應當知道,那些吃肉的人,最終好象開悟,就如進入了三昧正定,實際上都是大羅刹,將來必沉生死苦海,不是佛

    弟子!”在《楞伽經》中更作了斷肉的詳細開示,深刻地指出了吃肉的

    若干過錯。有些學佛的人明明有條件持長齋,卻聽信三淨肉、五淨肉等

    說法,而放肆吃肉。我們要知道佛陀制定這種方便法門的苦衷,仔細體

    味佛陀的教育,才不走歧路。《涅槃經》中迦葉問佛:“何故先聽食三

    種淨肉,乃至九種淨肉?”佛說:“是因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以聲聞乘來說,佛涅盤前聽許吃三淨肉,佛涅槃後便是一切肉都不可吃。

    以菩薩乘來說,佛涅盤前後都不可吃。如今佛已涅盤二千多年,我們的

    福慧有誰能超過佛陀的弟子呢?在末法時代還去放縱自己,就是自墮三

    途啊!佛在《楞迦經》中說:“未來之世,有愚癡人,妄說毗尼(戒律),壞亂正法,譭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現在不正有人說佛陀容

    許吃肉,佛也吃肉嗎?假如這些人還不明白佛陀的旨意,而說三淨肉可

    以吃,那他要背什麼樣的因果呢?佛在《楞迦經》中說:“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人食肉,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2

    賣齋立斃(《現果隨錄》)

    麻城王某,長齋三年,忽染惡瘡,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公持齋人,佛天必佑。”王曰:“持齋三年,得此惡報,有何益乎?”友曰:“汝不欲此齋,可賣得吾否?”王問如何賣,友曰:“一分一日,三年當得銀十兩八錢。”王喜,遂書券得銀,明日將開齋戒,夜夢二鬼罵曰:“十個月前,汝祿已盡,以持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反透矣。”立欲攝去,王請緩一夕,當退銀,誓複長齋。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歸,即於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

    【按】欲買者固奇,竟賣者亦奇,賣去而即來算帳者尤奇。觀此,可見誦經禮

    懺者既出,錢財無不得福矣。

    麻城王某,吃了三年齋,忽然染上惡瘡,他的朋友安慰他說:“您是吃齋人,佛和上天會保佑您的。”王說:“吃齋三年,還得到這樣的惡報,吃齋人有什

    麼利益呢?”朋友說:“你如果後悔吃齋,可以把齋賣給我嗎?”王問怎麼個

    賣法,朋友說:“一天一分,三年就應當得銀子十兩八錢。”王一聽就很高興,寫了賣齋券換回銀子,打算在第二天開齋,但當天晚上就夢見兩個惡鬼罵道:“十

    個月以前,你的命就盡了,因為吃齋的緣故,才延長到今天,現在你把齋賣了,你就反而超過了你的壽命。”要把他立即帶走,王請求緩一個晚上,發誓退回

    銀子,繼續吃齋。第二天找他的朋友要賣齋券,朋友說:“昨天拿回去後,就

    在佛前焚化了。”王悔之晚矣,馬上死了。

    【按】想要買齋本來很奇怪,而要賣齋也很奇怪,剛剛賣完馬上就有討帳的就

    更加奇怪了。由此可見,誦經拜懺已經出了錢財,那麼就一定會得福了。

    欲持長齋,當先作五種不淨觀,然後於魚肉之類,能生厭心。何者為五?

    一者、種子不淨,謂一切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所成故;二者、所食不淨,謂豬

    羊所食,無非糟糠糞穢故;三者、住處不淨,謂其沒身於大小便利之中故;四

    者、腹中不淨,謂其腥臭體中,滿包屎尿膿血故;五者、死後不淨,謂其腐爛時,與死人無異故。

    要吃長齋的人,先做五種不淨觀想,然後對魚肉之類,就會產生厭惡的心

    理。什麼叫五種不淨觀呢?第一、種子不乾淨,一切肉食都是畜生的精血生成

    的;第二、飲食不乾淨,豬羊所吃的東西,離不開糟糠糞穢;第三、住處不乾淨,它們的身體整天都躺在大小便上面;第四、肚里不乾淨,腹中滿是屎尿膿血,腥臭難聞;第五、死後不乾淨,它們腐爛時,和死人沒有兩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3

    舉步常看蟲蟻 (發明)牛羊犬馬,世俗猶或憐之,若言愛惜蟲蟻,無不笑其愚矣。獨不

    思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若謂大者殺之有罪,小者殺之無罪,則人身雖大,終

    遜于牛,與其殺牛,不如殺人,而天下之至尊且貴者,無如摩竭大魚矣(摩竭

    大魚,鱗甲內癢,以身揩玻璃山,海水皆赤)。帝君此語,欲人泯乎大小之見,一舉足而不敢忘戒殺也。

    (發明)牛羊狗馬,世上有些人還能憐愛它們,如果說愛惜蟲蟻,就沒有

    人不會嘲笑,認為這個人太愚蠢。人們不去想一想,眾生的形狀有大小,但本

    性並沒有大小。如果說大的殺了就有罪,小的殺了就沒有罪,那麼人的身體再大,也不能超過牛,與其殺牛,不如殺人,天下最尊貴的就不會超過摩竭大魚了(摩

    竭大魚鱗甲發癢時,身體去擦玻璃山,海水都會變紅)。帝君告誡的話,是要

    消除我們心中對生命有大小不同的看法,勸我們舉手投足都不要忘記戒殺。

    世人舉足動步,無不是罪。即以行路而言,一生誤傷物命,不知幾千萬萬

    矣!曾見沙彌律中,有行步不傷蟲蟻咒,甚為簡易,宜於每日清晨,未下床時,先默念佛號數聲,祝曰:“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誤傷

    時,願汝即時生淨土。”隨持咒七遍,咒曰:“俺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訶。”

    持過七遍,然後投足於地,則無誤傷之患。按此咒,不問智愚,人人可誦,子

    弟六七歲時,即宜教之,習慣,則仁慈之念。自幼培植。未始非雞鳴而起,孳

    孳為善之助也!

    世人舉足動步無不是罪,就以走路來說,一生誤傷的生命不知道有幾千萬

    億了。曾經看見沙彌律中有一個走路不傷蟲蟻的咒子,非常簡單,應該在每天

    清晨沒有下床以前,先念佛號數聲,祈禱說:“從朝寅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誤傷時,願汝即時生淨土。”然後念咒七遍,咒語是:“俺地利日利

    娑婆訶。”念過七遍後,再在地上走路,就不用有誤傷的擔心了。這個咒子,不管智愚,人人可念,小孩六七歲時,就應當教給他念,念成習慣,那麼仁慈

    的品德從小就得到了培植。這難道不是黎明即起、孜孜為善的補助嗎?

    下附徵事一條

    忍饑護蟲(《法句喻經》)

    佛在祇園說法,有新學二比丘,從羅閱祇國來。道路遼遠,又值亢旱,渴

    乏欲死。偶見地穴中,有升餘水,中多細蟲,不可取飲。一人:“且當飲之,救得我身,然後見佛。”一人曰:“既破佛戒,即見何益?”遂忍渴而死,其

    神即生忉利天,自識宿命,手持香花,來供養佛。其飲水者,經日乃至,泣告

    其苦。佛言:“我久知之。”因指天人示之曰:“此即與汝同來者,今先至矣。

    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

    【按】佛制空缸甏之類,宜覆不宜仰。何以故?誠恐仰之而積水生蟲,且因用

    之而棄水殺蟲也。蓋夏秋之間,地上苟有積雨,過一兩日,未有不出蟲者,所出之蟲,無有不幹死者。故開通陰溝,使家中不積水。不以溝內泥水,灌溉花木。新受雨水,必先投熾炭於內。不以魚肉之骨,及腥膻之物,狼藉在地,以致引誘群蟻,被人踐踏。皆所以預杜殺機也。

    忍饑護蟲

    佛在祇園說法時,有初學佛的二位比丘,從羅閱祇國來見佛。道路遙遠,又正碰上發旱,途中乾渴,快要死了。忽然看見一個地洞里有一升多水,水中

    生了很多小蟲,不能喝下。其中一個說:“暫且先渴下它,救活我的身體,才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4

    能見佛。”另一個說:“既然破了佛戒,就是見了佛又還有什麼利益呢?”他

    就忍住乾渴,終於死了,神識生到了忉利天,自己知道自己的前世,就手持香花,來供養佛。那個飲水的,過了幾天才到,向佛哭訴一路的艱苦。佛說:“我早

    就知道了。”就指著天人對他說:“他就是和你同來見我的人,但已比你先到了。

    不守我的戒,雖然見到了我,實際上是沒有見到我啊!”

    【按】佛規定空缸空甕這些東西,應當覆蓋在地,不能口子向上。為什麼呢?

    因為口子向上,就會積下雨水生蟲,一使用就會倒水殺蟲。在夏秋之間,地上一有積雨,過一兩天,就會生出小蟲來,生出的這些蟲,沒有不幹

    死的。所以還要開通陰溝,使家中不積水。不用溝裏的泥水,灌溉花木。

    剛剛落雨所積的雨水,一定用紅炭投進去,把它弄幹。不把魚肉骨頭和

    腥膻的東西,亂丟在地,這樣會引誘螞蟻,被人踩死。所有這一切,都

    是為了提前杜絕殺機。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5

    禁火莫燒山林 (發明)人遇火災,未必皆喪身命。獨至山林被焚,則一應飛走者、鳴者、躍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盡殲烈焰矣!此種罪孽,多出之惡少。禁之莫燒,為功最巨。堿水、鹽汁、沸湯、石灰漿,皆不可潑於有蟲之所。

    (發明)人遇到火災,未必都會喪命。唯獨火燒山林,則一切飛的、叫的、跳的、無腳的、兩腳的、四腳的、多腳的,都會死在烈火之中了!犯下這種罪

    孽的人,多是那種不務正業的惡劣青年。禁止他們犯罪,功勞最大。堿水、鹽汁、熱湯、石灰漿,都不要潑灑到有蟲的地方。

    下附徵事二條

    以身濟獸(《大智度論》)

    過去無量劫前,有大樹林,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面俱熾,唯有一面無火,而阻於河。眾獸窮迫,逃竄無地。佛言:“吾于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後腳,各踏兩岸,將身橫踞水上,令眾獸踏背而過,皮肉俱爛,以慈悲力,忍之至死。

    最後一兔來,命已垂絕,強自努力,令彼得過,過已,折脊墮水而死。”佛言:

    “若我自述宿世,如是苦行,窮劫說之,猶不能盡。”

    【按】佛言:“爾時前所度者,諸弟子是也,最後一兔,今須跋陀是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大樹林,生長著很多動物,突然燒起了一場大火,三面都擋住了去路,只有一面無火,但又被河水擋值。情況非常緊急,禽獸無

    路可逃。佛說:“當時,我是一隻大鹿,最有力氣,在這個時候,我就邁開前後腿,踏住河的兩岸,把身體橫在水上,讓大家踩著我的背過去,皮肉被踩得稀爛,但我憑藉慈悲的力量,一直強忍到死。最後一隻兔子過去時,我快要死了,但

    還是努力強忍,讓它過去。當大家全部過去以後,我的脊樑就折斷了,掉到水

    里死了。”佛說:“如果我講述自己前世的苦行,不管多長的時間,也難以說盡。”

    【按】佛說:“當時先過河的,就是現在的各位弟子,最後過去的兔子,就是

    現在的須跋陀。”

    補充:佛之所以為佛,就是因為他已與眾生打成一片。佛的菩薩苦行,多少時

    間也說不完,這決不是誇張。由菩薩到佛,就是不停地度人的過程。但

    是世上有那些自封為菩薩或大師的人,以小神小通愚弄世人,我們就要

    百倍警惕。度無量眾生以後並不作有度之相,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燒蟲受譴《功過格》

    揚州何自明,開茶館於石塔寺前,家多樹木,每掃葉焚之,及病,且死,忽自言曰:“吾一生以來,所燒樹葉無算,初不知其為罪,豈料其上蟲蟻無算?

    今冥司以此罪吾,殆不可複贖矣!”言訖而死。

    【按】竹木之朽者,多生蛀蟲白蟻於內,皆不可作薪,豈特樹葉乎?按經典言,燈焰之上,有微細眾生,吞食其煙,人氣一吹即死,凡眼不識,唯有天眼者,方能見之。故佛教比丘不得以口氣吹滅燭燈。

    燒蟲受譴

    揚州何自明,在石塔寺前面開了一家茶館,他家周圍有很多樹木,有一次

    掃樹葉去燒毀後,就得了重病,已經快要死了,忽然自言自語說:“我一生燒

    毀了無數樹葉,以前不知道有大罪過,哪里料想到樹葉里面有無數蟲蟻呢?現

    在地府追究我的罪行,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說完就死了。

    【按】朽壞了的竹木,裏面會生出許多蛀蟲白蟻,都不能用作柴燒,哪裏僅僅

    是樹葉呢?經典上說,燈火光上,有些很小的眾生,正在吃煙,人的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6

    一吹就會死,凡人的眼睛看不見,只有開了天眼的道人才看得見。所以

    佛教比丘不能用口裏的氣去吹滅燈燭。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7

    點夜燈以照人行 (發明)黑夜難行之處,忽然予以一燈,是猶呼無目者,而予以雙眸,挽

    既去之太陽,而邀其未光也。何惠如之?是故有燈,則眼前了了,故施之者,當得明目報。有燈,則心無憂慮,故施之者,當得歡喜報。有燈,則不履污穢泥途,故施之者,當的潔淨報。有燈,則犬吠不驚,故施之者,當得無畏報。有燈,則不令人疑,故施之者,當得舉動光明報。有燈,則不致跌撲損傷,故施之者,當得無病報。有燈,則不墮落溪河井澗,故施之者,當得長壽報。孰謂點夜燈者,獨照人行乎?

    (發明)黑夜難行的地方,忽然放置一盞燈光,就好比給瞎子安上了雙眼,給黑夜送來了太陽。有什麼樣的好事能比得上呢?因此,有燈則眼前了了分明,施舍的人就會得到眼光明亮的果報。有燈則心中沒有憂慮,施舍的人就會得到

    歡喜快樂的果報。有燈則不踩到爛泥污穢的地方,施舍的人就會得到清潔乾淨

    的果報。有燈則狗叫不受驚,施舍的人就會得到無所畏懼的果報。有燈則消除

    別人的疑心,施舍的人就會得到舉動光明的果報。有燈則不跌倒損傷,施舍的

    人就得到健康無病的果報。有燈則不掉進山溝河井,施舍的人就會得到長壽的

    果報。誰說點夜燈,單單是照見別人走路呢?

    世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盡在黑暗中輪轉。

    誰是有燈以照者?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後前世後世,恍然各有一燈矣!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

    以為人也;歸依三寶,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則燃智慧之燈也!

    世上的人,在生不知道從哪里來,死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一下子投胎,一

    下子出胎,只是在黑暗中輪回。是誰用燈照見我們前進的道路?就是偉大的佛

    陀啊!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

    道理一講出來後,我們的前世和後世就仿佛有了一盞指路明燈了!修行十善,就照見升天;修行五戒,就照見做人;歸依三寶,就照見不墮落三惡道。這正

    是點起了一盞智慧之燈啊!

    補充:或許有人會問:生活上的燈怎麼變成寓意上的燈?應觀法界性,一切唯

    心造。點夜燈雖然是生活上的事,但因為燈的含意是非常豐富的,所以

    得到的福報就自然無量邊。如果代佛弘法,為眾生點智慧之燈,那就從

    根本上指示了世人前進的方向,由此所得的就不是世間的福報了,其結

    果是生命的真正解脫,走向涅槃。

    下附徵事二條

    貧女施燈(《阿闍世王受決經》)

    阿闍世王,用百斛麻油,自宮門至祇園精舍(在舍衛城南六裏),靡不周遍。

    時有貧窮老母,見王作福,私自感傷,乃以兩錢買油,用以供養。時兩錢油應

    得二合,賣油者嘉其至誠,複贈三合。計此油不能半夕,老母私自誓云:“若

    我後世,得道如佛,願此燈通宵不滅!”是夜,王所點燈,或明或暗,種種不同,唯貧母之燈,光明達旦。明日,目連以袈裟扇之,燈光益明。佛言:“此光非

    汝威神之所能滅,此母宿世已供養百八十億佛,卻後三十劫當得作佛,號曰‘須

    彌燈光如來’,只因宿世未嘗佈施,故今貧窮。”

    【按】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也。然則佈施之事,誠不可已矣!

    貧女施燈

    阿闍世王拿出百斛麻油,從宮門到祇園精舍,到處都點上燈。當時有一位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8

    貧窮的老婆婆,看見國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傷,就拿兩錢去買油,用以點燈。

    二錢只能得二合油,賣油人很受感動,讚賞她的至誠,就贈送給她三合。估計

    這些油還點不到半夜,老婆婆就暗暗發誓說:“如果我後世得道象佛,但願這

    盞燈通宵不滅!”這天晚上,國王點的燈,或明或暗,種種不同,唯獨老婆婆

    的燈,通宵達旦,光明如晝。第二天早晨,目連用袈裟扇這盞燈,燈光反而更

    加明亮。佛告訴目連:“這盞燈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滅的,這位老婆婆已

    經在前世供養一百八十億佛,再過三十劫就會成佛,號‘須彌燈光如來’,只

    因為前世沒有佈施,所以今世貧窮。”

    【按】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那麼佈施的善行,實在不能停止啊!

    竊油現果(其親面述)

    昆山石浦鎮,有一觀音堂,荒涼殊甚。康熙初年,有人殺兔於其內,欲烹

    而無油。一人指佛前燈油示之,其人遂取以烹。食兔甫畢,而兩目忽瞽,遂終

    其身。

    【按】若據戒律,則佛前燈油,尚不可以供菩薩,況凡人竊取乎!況又竊以烹

    兔乎!失明之報,未盡其罪也。

    竊油現果

    昆山石浦鎮,有一個觀音堂,非常荒涼。康熙初年,有人在里面宰殺兔子,想要烹煮,但缺少油。一個人指著佛前的燈油,他們就取下來烹煮。剛剛吃完

    兔子,兩眼就瞎了,終身殘疾。

    【按】如果按照戒律,那麼佛前的燈油,不能拿去供養菩薩,何況是凡人的偷

    取呢!又何況是偷取烹煮兔子呢!它的報應,絕對不就是眼瞎罷了,以

    後的痛苦將是無量無邊。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39

    造河船以濟人渡 (發明)臨流躑躅,歎隔河千里之難。忽然載而渡之,是所謂絕處逢生也,予人以絕處逢生,其人亦必絕處逢生矣!

    (發明)面臨滔滔江河,徘徊不前,感歎隔河千里的困難。忽然有船使他

    渡河而去,真是絕處逢生了。使別人絕處逢生,他自己也一定會絕處逢生!

    從江河中渡人,其功固大;從生死中渡人,其功尤大。從江河中渡人者,恩在一時;從生死中渡人者,恩在世世。

    從江河中渡人,功德當然很大;從生死海中渡人,功德就更大。從江河中

    渡人,恩惠只在一時;從生死海中渡人,恩惠就延及世世代代。

    一切凡夫,皆在生死輪回之此岸,唯有六種大功行,可渡之而到於彼岸。

    彼岸者,諸佛菩薩超出三界之岸也。六種大功行,即六波羅蜜也,所謂佈施度

    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也。

    一切凡夫俗子,都在生死輪回的此岸,只有六種大功行,才能渡到彼岸。

    彼岸就是諸佛菩薩出三界之岸。六種大功行就是六波羅蜜,所謂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嗔怒,精進度懈怠,智慧度愚癡。

    下附徵事一條

    志存濟溺(《懿行錄》)

    明楊少師榮,字勉仁,閩之建寧人,世以濟渡為業。時遇溪漲,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爭取貨物,獨少師曾祖與祖,專意救人,貨物一無所取。

    鄉人共笑其愚,答曰:“我渡值,足以自給,妄取,非吾願也。”迨少師父生,家漸裕。忽有道者過曰,汝祖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如言葬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曾祖祖父,皆贈如其官。

    【按】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崇明縣海潮大至,飄去沙鎮一十八所,人畜

    器械,蔽水而下。有人伏于大柴堆上,浮海而來。未及到岸,而岸上居

    民某,利其柴,漸漸以物鉤取。不意柴堆忽散,其人溺死。方至薄暮,取柴者忽發顛狂,自言:“我一家四口俱死,唯我尚可獨生,今汝即害我,我決不汝饒矣!”其人即是夕暴亡。可見,志在利人者,己亦未嘗不利。

    志在得財者,財亦終不可得。善士樂得為善,惡人枉自為惡。良不誣也!

    志存濟溺

    明朝少師(官名)楊榮,字勉仁,福建建寧人,祖輩從事船渡工作。有一年,遇上溪水暴漲,沖毀民房,被淹死的屍體順流漂下。其他的船都去爭搶水上貨

    物,唯獨少師的曾祖和祖父一心一意地救人,沒有取回一點貨物。鄉里人都笑

    他們太愚蠢,他們就回答說:“我們駕船的錢已經足夠自養了,亂取不義之財,不是我們的願望。”等到少師父親生下來時,家里漸漸富裕了。忽然有一個道

    人路過家門口說:“你們祖輩有陰德,子孫就會顯貴了,可把自己的親人葬到

    一塊好地上。”家里就按他說的去埋葬,就是今天所說的白兔墳。後來生下少

    師時,年紀很輕就考上了,地位達到三公(輔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曾祖和祖父都受封了相應的官名。

    【按】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時分,崇明縣海潮猛漲,沖走沙鎮一十八所,人畜器物伴水而來。有一個人伏在一個大柴堆上,被海水沖向岸來。還

    沒有到岸時,有一個人想得到柴木,就用鉤子去鉤柴。沒有料到鉤子一

    鉤,柴堆忽然散開,柴堆上的人就被淹死。剛到傍晚,取柴人忽然發顛,自言自語說:“我一家四口人,都被淹死,唯獨我還有倖存的希望,今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0

    天你既然害了我,我也不會放過你!”這個人當晚就暴亡。由此可見,利益別人的人,自己也獲得了利益。一味貪財的人,財物最終還是不屬

    於自己。好人樂得好處,惡人冤枉獲得苦報。真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啊!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1

    勿登山而綱禽獸 (發明)同一羽族也,以禽鳥視雞鶩,則大相徑庭。蓋雞鶩之宿業重,故

    招決定殺果;禽鳥之宿孽輕,故得未定殺果。若登山而綱之,是使孽輕者亦招

    重報矣,其孽非自吾造乎!

    (發明)雖然身上都長著羽毛,但禽鳥和雞鴨就大不相同。因為雞鴨的罪

    業重,所以就一定會得到被殺的報應;禽鳥的罪業輕,所以就不一定得到被殺

    的報應。如果登山捕捉禽鳥,這就是使罪業輕的眾生得到了被殺的重報,這殺

    生的罪業就是我們自己造的了!

    《梵綱經》云:“若佛子見異類,當默念云‘汝是畜生,當發菩提心!’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則見諸禽鳥,猶當發心救度,反欲綱而食之,可乎哉!

    《梵綱經》說:“如果是佛弟子看見動物,就應當心里默念‘你是畜生,應當發菩提心!’不這樣去想的,就犯了輕垢罪。”那麼看見各種禽鳥,想要

    救度它還來不及,怎麼還能忍心捕捉吞食呢!

    閻浮提山林樹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種鳥(出藏經)。雖極羽族之變,而其

    貪生畏死,則一也。彼方藉山林以作棲息,乃一旦綱之,使其母離子散,招報

    亦屬非淺!

    地球上的山林樹木中,一共生長著四千五百種鳥。雖然它們的羽毛長得各

    不相同,但貪生怕死是統一的。它們正憑藉山林作為棲息的地方,而人類一旦

    捕捉,就會使它們母離子散,由此感招的報應就一定不是一般的了!

    禽鳥之死,不止於綱,綱既不施,則其不得用弩箭火槍,以及毀巢取卵,益可知矣。

    禽鳥死亡,不只是在網上,不去撒網,也不去弓箭火槍射鳥,以及毀窩取

    蛋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補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獵取禽鳥的武器越來越先進。由於人心不古,打

    鳥的人越來越多,許多的鳥類已經絕種或者瀕臨絕種。人們已經嚴重地

    感覺到人與自然已經失去平衡,許多有識之士正在緊急呼籲保護地球上

    的珍稀動物!斷除動物的生命,也就是斷送人類的生命,我們要象保護

    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動物。全世界各國都出臺了珍稀動物保護法,偷獵

    珍稀動物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禽鳥是人類最友好的夥伴,請不要欺

    淩這些可愛的朋友!

    下附徵事三條

    鸚鵡始末(《賢愚因緣經》)

    舍衛國須達長者家,有二鸚鵡,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人,令出迎送。阿難見之,為其說四諦苦集滅道,二鳥聞法歡喜。棲於樹上,以宿業故,為野狸所食;由聞法故,其神生於四王天。佛言:“此鳥盡四王天壽,當生於忉利,忉利壽盡,生於夜摩,夜摩壽盡,生於化樂,化樂壽盡,生於他化自在,他化

    壽盡,還生化樂,以至四王。如是往返七次,當生人中,出家修道,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成阿羅漢。”

    【按】雖聞四諦,仍被狸吞,知定業之難免也;雖被狸吞,終出三界,知佛法

    之當聞也。彼求生淨土者,苟其平日精進修持,發宏誓願,無論其不能

    坐脫立亡,縱使蛇傷虎噬,亦何礙其為生西方乎!

    鸚鵡始末

    舍衛國須達長者家里有兩隻鸚鵡,天性機靈聰明,能聽懂人說的話。看見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2

    比丘來了,就先告訴家人迎送。阿難看見了,就為它們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它

    們聽了很歡喜。後來鸚鵡睡在樹上,因為前世的惡業,被野貓吞食;因為聽法

    的功德,死後神識生到四王天。佛說:“這兩隻鳥在四王天的壽命完了以後,就會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的壽命完了以後,就會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的壽

    命完了以後,就會生到化樂天,在化樂天的壽命完了以後,就會生到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的壽命完了以後,就會回生到化樂天,再到四王天,這樣反復七次,就會生到人類中來,出家修道,一位名叫曇摩,另一位名叫修曇摩,都獲得了

    阿羅漢果。

    【按】雖然聽說了四諦的道理,但仍然被野貓吞食,可見過去的業報難以避免;

    雖然被野貓吞食,但最終出了三界,可見佛法聽聞的利益。那些求生淨

    土的人,如果平時勤奮修持,發大誓願,那麼不管他是否能夠坐脫立亡,還是被蛇咬傷或者老虎吞食,都不妨礙他往生西方啊!

    鴿得人身(《法苑珠林》)

    唐並州石壁寺,有一老僧,日誦《法華經》及《金剛經》。貞觀末,有鴿

    巢於其室,俄出二雛。僧日以飯飼之,後俱墮地死,因收葬之。經旬後,僧夢

    二小兒謂曰:“吾等先有小罪,遂受鴿身,近聞法師誦經,當脫此禽身,托生

    於某村某姓,過十月後,當誕生也。”僧如期往,其家果生二子,呼為鴿兒,兩兒並應,一應之後,歲餘始言。

    【按】初生天者,猶憶宿世之事,迨見天女,遂迷失本心,不復記憶。鴿兒之應,猶是初生未忘耳。

    鴿得人身

    唐朝並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每天都念誦《法華經》和《金剛經》。貞觀末年,鴿子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個窩,不久就生出兩隻小鴿子。老僧每天用飯食餵養

    它們,後來都掉到地上摔死了,老僧就把它們收埋。過了十來天,老僧夢見兩

    個小兒對他說:“我們原來因為犯了小罪,就投胎變鴿子,近來因為聽法師誦經,就脫離了鴿子身,投生某村某姓,再過十個月,就會出生。”老僧按他們講的

    日期去看望他們,到那個人家,果然生下兩個兒子,喊他們鴿兒,他們一齊答應,但答應以後,再過了一年多才會說話。

    【按】剛生天的人,還能記憶前世的事情,等看見天女以後,就迷失了本心,不能再記憶了。鴿兒的應答,就是剛生時還沒有忘記他們的前因。

    骨節寸斷(昆人目擊)

    昆山東關外三裏,有玉柱塔,壁立江滸,上多鳥雀,有童子慣取其卵。一

    日登其最上層,正欲毀巢,忽失足墜。時有太倉船過,親見此童從簷際墜下,凡三四顛倒,而後及地,寂然無聲。視之,骨節寸斷矣(此康熙二十五六年事)。

    骨節寸斷

    昆山東關外三里處,有一座玉柱塔,聳立在江邊。很多鳥雀都在塔上棲息,一個小孩經常到塔上取鳥蛋。有一天,這個小孩又登上了塔的最高層,正想要

    毀壞鳥窩時,忽然失足墜下。當時有太倉的船在這里經過,船上的人親眼看見

    小孩從塔簷的邊際墜下,中間打了三四個筋斗,然後就落地了,悄然無聲。走

    近一看,原來連骨頭都摔成碎塊了。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3

    勿臨水而毒魚蝦 (發明)閻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百種魚(出藏經)。雖極水族之繁,而其貪生畏死,則一也。彼方賴水以為窟宅,乃無故毒之,使其盡殲厥類,可乎!

    (發明)地球上的大海江湖中,一共有六千四百種魚類。雖然魚類種族繁多,但它們貪生怕死則是統一的。它們以水為家鄉,我們無故去毒害,使它們絕種,可以嗎!魚蝦所畏,不止於毒,毒既禁止,則其不得用綱罟罾釣,以及張籪絕流,更可知矣。

    魚蝦害怕的不僅僅是毒藥,既然禁止毒魚了,也不能用網、罾、釣等工具

    抓魚,更不能插上欄杆,幹水捕魚。

    下附徵事兩條

    神魚送子(浙中袁午葵述)

    休甯縣燕塘村,附近有一大潭。康熙三年,潭內忽產異魚。漁人捕其小者

    售之,然其魚有格外之臭,買者絕少。有一神魚,遇網即穿,莫之能得。漁人

    程二恨之,驀以大鐵叉刺魚,魚忽跳躍,以尾擊傷其目,一目隨瞽。程二益憤,將以石灰淹之。魚遂托夢於裏長某,裏長隨呈縣,出榜文禁之。將半月,複夢

    魚曰:“吾奉龍王朝齊雲,暫寓潭中,所隨甲兵,半已損折,賴汝得以複返,今將別焉!汝固無子,謹以一男,嗣汝之後,用以報德。”明日風雷大作,近

    潭茅屋,瞬息飛散,神魚不知所往。

    【按】袁午葵先生,于次年到齊雲,雇休寧一舟,其舟子,即程二胞兄也。午

    葵至書于餘,而述其事。

    神魚送子

    休甯縣燕塘村附近有一個大潭。康熙三年,潭水里忽然生長出一種奇怪的

    魚。捕魚人捕到一些小的去出售,但這種魚格外臭,很少有人買。有一頭神魚,遇到魚網就穿破了,沒有辦法能奈何它。捕魚人程二很憤恨,用一把大鐵叉突

    然向魚刺去,魚出其不意地從水里跳出來,用尾巴擊傷了他的眼睛,隨即就瞎

    了。程二更加氣憤,打算散石灰下去毒魚。神魚就托夢給里長,里長隨即把情

    況向縣里報告,縣里就出榜禁止。過了半月,里長又夢見魚說:“我奉龍王的

    命令到齊雲來,暫時寄居潭中,現在跟隨的甲兵,已經損傷一半,依賴您的恩

    德才能回去,今天就和您告別了!您本來沒有兒子,我就敬送一個男兒作為您

    的後代,用以報答您的恩德。”第二天,忽然下起一場大雷雨,靠近水潭的茅屋,一瞬間就飛散了,神魚從此不知方向。

    【按】袁午葵先生第二年到齊雲,在休寧雇請了一條船,船主正是程二的胞兄。

    午葵寫信給我,並且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鱔救回祿(崇川徐善陳述)

    蘭溪童際飛,開藥肆於崇明。康熙癸醜,買鱔魚若幹放之。數日,夢鱔噴

    水救火,旁一神曰:“此酬德也!”寤而不解其故。未幾,其鄰家失火,延燒

    將及,忽風轉得免。方知為救鱔之報。

    【按】是歲,余托徐子塑地藏大士,其明年新正,請像來昆,劄中並錄其事,故知之。

    鱔救回祿

    蘭溪童際飛,在崇明開藥店。康熙癸醜,買了一些鱔魚放生。幾天後,夢

    見鱔魚噴水救火,旁邊一位神說:“這是報答救命的恩德啊!”醒來不知其中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4

    是什麼意思。沒有多久,鄰家失火,就要燒到童家了,正在這時,突然轉了風向,童就免除了火災。到這時,童才知夢所預告的是鱔魚報恩。

    【按】本年我托徐子塑地藏菩薩像,第二年正月,請像到昆地來,筆記中記錄

    了這件事,所以知道詳情。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5

    勿宰耕牛 (發明)(原版本缺五行,每行二十字)牛能代人以耕不能自免於戮者,其故在於口不能言也!奈何吾吾具能言之口,能言之手,而不代其號呼乞命,作為短歌,以相感動乎!

    (發明)牛能代人耕田卻不能免除被殺的痛苦,原因在於它的口不能說話

    啊!我們有能說話的口,有能寫字的手,怎麼能忍心不代它呼喊討命,並且編

    寫短歌,來感動大家呢!

    附錄耕牛乞命歌

    大杖打耕牛,何不勤勤走。耕牛含兩淚,一步一回首。頸穿足力疲,有苦

    難開口。望得田禾熟,牛病毛將禿。不念從前勞,反付屠人戮。耕牛怨莫訴,臨去還躑躅。驀爾吐人言,且拜且啼哭:吾到君家來,報君殊不薄。一面小心耕,一面受鞭撲。餐餐唯水草,未嘗嫌淡泊。吃盡千般苦,禾頭方有穀。穀既在禾頭,買我置鼎鑊。君得吾之錢,吾受君之毒。腸斷骨猶疼,命在皮先剝。留我過殘冬,天當賜汝福。君既有愛子,吾亦憐鞠育。必欲殺我身,勸君饒我犢。寄語賢牧童,莫打耕牛畜。自恨我前生,何故貪牛肉。半斤還八兩,此理明如燭。官禁殺牛時,吾受屠人囑。得錢容私宰,飽得妻孥腹。不想到朝,酬償如此速。不見慈心人,化作披毛畜。但見殺生者,臨終惡鬼逐。三代不食牛,名列登科錄。怨怨遞相啖,旋轉如車軸。我是作孽報,君莫為其續。後牛哀後牛,苦楚轉相屬。作此乞命歌,請君三複讀。

    附錄耕牛乞命歌

    大棍打耕牛,為何不快走。耕牛兩眼淚,一步一回頭。眼花腳無力,有苦

    難開口。等到稻穀熟,牛病毛已禿。不念從前勞,反賣給屠夫。邊走邊流淚,突然把苦訴:我到您家來,報答並不薄。一面小心耕,一面受鞭撲。餐餐吃水草,從不嫌淡泊。吃盡千般苦,稻禾才有穀。收穀進糧倉,棄我於油鍋。您賣我得錢,我卻受煎熬。腸斷骨猶疼,命在皮先剝。如留我過冬,天將賜你福。您既有愛子,我也憐幼犢。定要殺我身,勸您饒我犢。寄語小牧童,不要打耕牛。悔恨我前生,為何貪牛肉?半斤還五兩,莫以強欺弱。出榜禁殺牛,看見若無睹。私自宰耕牛,唯利就自圖。不想到今朝,報應如此速。不見好心人,變成披毛畜。只見殺生者,臨終惡鬼捉。三代不食牛,必定得大福。怨怨要相報,不要結冤仇。我是前車鑒,您莫步後塵。後牛哀後牛,無窮受痛苦。作此討命歌,請您反復讀。

    下附徵事兩條

    三十二條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其最小婦,名毗舍離,才智無兩,波斯匿王以妹待之。

    其家有三十二子,皆力敵千夫。最幼一弟,乘象過橋,逢宰相子,擲之橋下而傷。

    乃欲謀報仇,制七寶馬鞭三十二,陰藏利刃於內。到毗舍離家,每人各贈其一。

    而又密奏于王,謂此三十二人,天下無敵,今陰懷異志,利刃在鞭矣。王即索

    之,信以為實,盡斬三十二人頭。函封甚固,送至毗舍離家。而是日毗舍離,正請佛齋僧,見王送函來,謂是助其齋供,歡喜欲開。佛不聽許,待僧食竟,佛為說法,毗舍離遂得阿那含果。然後開函,見是三十二頭,由斷愛欲,不生

    銜恨。而三十二家婦,皆大豪貴。共集兵馬,欲往報仇。王時大恐,趨至佛所,兵遂圍繞祇洹,伺王欲殺。阿難問故,佛言:“過去世,此三十二人,共盜一

    牛至老母舍,將欲殺之,老母歡喜,為備殺具,食之皆飽。爾時牛者,即今王是;

    盜牛者,今三十二人是;老母者,今毗舍離是。因殺生故,多生以來,常被其殺;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6

    由老母見殺歡喜故,多生以來,常見三十二人被殺愁苦。”於是三十二婦家,聞佛所言,忿怒頓息,不敢攻王,向王懺悔。王亦釋然,不問其罪。

    【按】三十二人,生處豪貴,複自有故。佛言:迦葉佛時,有一女人,以香塗塔,三十人共往助之。故多生以來,常處尊貴,恒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跡。

    三十二條

    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最小的妾叫做毗舍離,才智雙全,波斯匿王把她當

    妹妹看待。她有三十二個兒子,都力大無窮。最小的一個,乘象過橋,碰上宰

    相的兒子,就把他摔傷在橋下。宰相子懷恨在心,暗中謀劃報仇,製成三十二

    條七寶馬鞭,內藏利刀,到毗舍離家,每人各贈一條。又偷偷報告國王,說這

    三十二個人,天下無敵,現在陰謀造反,馬鞭里都藏著利刀。國王派人搜查,果然馬鞭里藏有暗器就立即斬下了三十二人的頭。然後把人頭封得嚴嚴實實,送到毗舍離家。這一天毗舍離正在請佛齋僧,看見國王送東西來,以為是幫助

    齋戒,非常歡喜,想要打開。佛不准她打開,等僧人飲食完畢以後,佛就對她

    說法,毗舍離得阿那含果。這時才打開蓋子,看見了三十二顆頭,因為斷除了

    愛欲,就不生仇恨心。三十二人的妻家都是大豪貴,集合兵馬,決心報仇。國

    王非常恐懼,逃到佛的住所,兵馬就圍住了祇洹,尋找機會,要殺國王。阿難

    啟問其中緣故,佛說:“過去世時,這三十二個人一起偷了一頭牛,走到一個

    老太婆家里,老人很高興,為他們准備殺具,大吃一頓。當時的牛就是現在的

    國王,偷牛的人就是現在的三十二人,老婆婆就是現在的毗舍離。因為三十二

    人殺牛,所以以後多世他們就被牛殺;因為老婆婆見殺歡喜,所以多世就常常

    看見三十二人被殺而愁苦。”三十二家親族聽佛所說,憤怒頓息,不敢再殺國王,一起向國王懺悔罪過。國王也赦免了他們的罪。

    【按】三十二人出身豪貴,都有前因。佛說:迦葉佛時,有一個女人,用香塗塔,三十二人一起幫助她。所以多生以來,他們經常生在尊貴家庭,並且互

    為母子。現在遇佛,又各得道果。

    一牛三還(《感應篇解》)

    萬曆己醜,太原船戶王彥須,借富翁某銀一兩八錢,未償而死。一日,富

    翁見王腰系白帶,走入牛坊,少頃,報牛生犢,視之,腰下有白紋。牛既壯,使牧人賣之,矚其止取價一兩八錢。路遇何屠,如其價買去。後有農夫,見其

    強健,欲買以耕田,增價至二兩六錢買得。其牛善耕,且不須人照管。一日無

    故死山岩下,農恨甚。既而知富翁家賣出,因問此牛何故止賣一兩八錢。富翁曰:

    “此牛即王彥須也,彼所負止一兩八錢耳。”何屠聞之,始大悟曰:“王欠我

    肉錢八錢,我故多賣其八錢耳。”久之,農亦恍然曰:“我曾欠王彥須銀未還,然則今亦還矣。”因共歎異。

    【按】禁宰耕牛,律有明文。每見禁榜徒懸,鼓刀如故者。由於禁之不得其道耳!

    若其見有牛肉,聽各色人等,皆可持贓出首,衙役一無攔阻,隨拘賣肉

    之人,根究殺牛處所,取其盆堂鍋灶而拆毀之。且罰其所有,以賞出首者。

    仍月月遣人密訪,自無蒙蔽之患。

    一牛三還

    萬曆己醜,太原船戶王彥須,借了一個富翁一兩八錢未還就死了。有一天,富翁看見王腰系白帶,走進牛欄里面去了,一會兒,就報告牛生了崽,走去一看,腰下有白紋。牛長大後,叫看牛人賣出去,囑咐只賣一兩八錢。路上遇到何屠戶,就按這個價買去了。後來有一個農夫,看見這條牛很強健,就把價錢提到二兩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7

    六錢,買回耕田。這條牛很善耕田,而且不要人去照管。有一天無故死在山岩下,農夫非常遺恨。不久他知道了牛是從富翁家里賣出的,就問這條牛為什麼只賣

    一兩八錢。富翁說:“這條牛就是王彥須,他只欠我一兩八錢。”何屠戶一聽,忽然有所覺悟說:“王欠我肉錢八錢,所以我就多賣八錢了。”過了一段時間,農夫也恍然大悟說:“我曾經欠王彥須的銀錢未還,到今天就還了。”大家都

    感歎因果的奇妙。

    【按】禁宰耕牛,政府有明文規定。但是,常常看見公告貼在牆上,殺牛依然如故。

    這是因為禁止不得法啊!只要一看見有牛肉,不管什麼人,都可以拿贓

    告發,官員無一攔阻,隨即捉拿賣肉的人,追究殺牛的場所,拆毀他們

    的盆堂鍋灶。給違法者處以重罰,給告發人報以獎賞。並且月月派人秘

    密查訪,自然就沒有受蒙蔽的禍患了。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8

    勿棄字紙 (發明)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僅聞一世;手之所言,可達萬里;口之所言,止

    於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

    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

    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

    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

    (發明)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既能用口說話,又能用手寫字。

    手能寫字,那麼手也說話了。口里說話,只能使本室人聽到;手里所寫,能寄

    達萬里之遙;口里說話,只能使當時的人聽到;手里所寫,可以流傳于萬世;

    口里說話,用耳朵去聽;手里寫字,用眼睛去看;口里說話,一下子就會疲勞;

    手里寫字,世代都不會疲倦。多麼偉大啊!文字的功勞。世上如果沒有文字,那麼政府就無法治世,政令就無法暢通。不僅家不象家,國也不象國了。文字

    的功用如此巨大,那麼我們還能輕易丟棄字紙嗎!

    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字;不友于昆,終身

    棄去悌字。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若夫裹物糊窗,狼藉委置

    則不過字紙耳!

    字紙當然不能丟棄,文字更加不能丟棄。不和順親人,一生就丟棄了孝字;

    不友愛兄弟,一生就丟棄了悌字。如此一一檢查,那麼被我們丟棄的字就很多了。

    至於包東西,糊窗子,到處亂堆亂丟,只不過是字紙罷了!

    或疑蒼頡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複夜哭乎?不

    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既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耳。

    有人懷疑蒼頡造字,開闢了萬古文字的淵源。他認為既然造字,就應當只

    有上天雨穀,為什麼還有餓鬼夜哭呢?他不知道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又有邪用。

    上天雨穀,是因為正用的緣故;餓鬼夜哭,是因為邪用的緣故。

    補充:在當代社會裏,文字的功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用減少,邪用上

    升。文字的教育性一天天減少,而它的商業性一天天增加。文字廣泛用

    於商品、廣告、包裝等牟利的場所,到處亂丟亂放的現象司空見慣。甚

    至已經發展到與淫穢為伍,誨淫誨盜的書籍和錄影象瘟疫一樣正在流傳,神聖的文字已經嚴重貶值。沒有文字,人類的一切文化遺產將喪失殆盡,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文化知識也將不復存在。但是,文字作為一種工具,既可以傳播文明,也可以傳播罪惡。傳播文明的文字,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傳播罪惡的文字,我們應該立即焚毀。

    對於文字本身來說,它沒有階級屬性,也沒有好壞之分,但因為它

    是傳播文明的使者,所以我們對待一切文字就不能等閒視之。那麼隨便

    丟棄字紙,自然就不是一種文明的舉動了。既破壞了環境,又是對人類

    文明的輕蔑。所以一切廢棄的字紙,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堆放場所,並定

    期作以妥善的處理,最好是送到造紙廠去造紙。在家庭裏面,不要隨便

    把字紙丟進垃圾堆,也不要拿有字的紙去包裝物品。破損不能再看的善

    書,應該恭敬加以處理,所焚燒的紙灰,應該放入河流之中。要象愛護

    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文字,使人類的文明長存不衰!

    下附徵事三條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49

    焚經絕後(《匯纂功過格》)

    武功縣西有寺,內積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少時,與同庠五友,讀書其中。

    時值隆冬,四生用廢經以燒炕,一生用以燒洗面水。對山心誹之,不敢言。其夕,康夢三官排衙,盛怒燒經者,斷云:“皆合滅門絕後。”判用水洗面者,削去前程。

    複責對山云:“汝何不言?”應云:“吾年幼,心知不可,不敢言耳!”官云:“一

    言勸解,可免罪矣,今姑恕汝。”寤而志其事於書末。不數年,四生合門病瘟疫死,洗面生試輒不利,以訓蒙終身。

    【按】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遠勝世間書

    籍耳!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謨誓誥,固不可與小

    說同科也。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

    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後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常。夫以不識字之人,告

    以唐虞三代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於視聽。以僅讀世間書籍

    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之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以以為恍惚難稽。

    勢固然也!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佛書,而

    謂焚化可無罪乎?況複褻黷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

    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矣,盡其辜也!(炕,北方火床;

    康對山名海,成化時狀元,文行兼優)問:“經之完備者,固不可焚。

    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答:“破極若焚,其灰當用淨布包裹,送

    大江大海中可也。至於卍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褻黷。”

    焚經絕後

    武功縣西有一座寺廟,廟內積有毀壞廢棄的大藏經。康對山年少時,曾經

    和五個同學在廟里讀書。當時正是寒冬,四個人用廢經燒火取暖,一個人用廢

    經燒洗面水。對山在心里指責他們,但口里不敢說。當天晚上,康夢見三官上

    堂,大怒燒經的人,判四人滅盡全家,判燒水洗面的人考試不中。又指責康說:

    “你為什麼不說話?”康回答說:“我年紀最小,雖然知道他們的做法要不得,但是口里不敢講。”官員說:“一句話勸解,這五個人就可以免罪了,現在就

    免除你的過錯算了。”康醒來後,把這件事記錄在書的後面。沒有幾年,那四

    個人全家得瘟疫,都死光了,燒水洗面的書生,多次考試都考不中,最後以教

    童生而告終。

    【按】世上的廢書,都可以燒化,唯獨佛經不能燒化。因為佛書給人的福慧,遠遠勝過世上一切書籍啊!同樣是一個字,俗書和佛書相比,它們之間

    的輕重就相隔天遠。它蘊含著雄才大略和敦敦告誡,絕對不能和平常的

    小說同等看待。現在把不識字的人,和識字的人比較,那麼識字的人就

    強了;把識字的人,和博古通今的人比較,那麼博古通今的人就強了。

    世上的書籍,只能說天下事,不能知道天上天外的事。如果博覽佛書,那麼龍宮海藏的神奇,前劫後劫的曠遠,十方世界的浩繁,就都能知道

    大概了,將遠遠勝過一般人。向不識字的人,去講唐虞三代的情況,堯

    舜周孔的名字,他一定會感到非常吃驚。向唯讀世上俗書的人,告訴他

    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四十九年所說的佛法,他一定以為不可捉摸難找根

    據。形成了定勢,習氣就難改了啊!何況改惡修善的因緣,教外別傳的

    宗旨,都來源於佛經,如果說可以燒化,能夠沒有罪過嗎?又何況褻黷

    的程度到了燒炕燒洗面水呢?這些人將會永遠墮落地獄,無數歲月受苦,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50

    再也沒有出來的希望了!全家死盡,窮困潦倒,怎麼能抵償他們的罪過

    呢?有人問:“完整的佛經,當然不能燒化。如果是破壞不回答是:“已

    經破壞,如果燒化,那麼遺留下來的灰,應當用乾淨的布包裹起來,再

    送到大江大海中去就可以了。至於卍字是如來的心印,特別注意不要褻

    黷。”

    捐灰減算(同前)

    槎溪朱寧約,字士豐,留心書法。康熙乙醜二月,以微疾亡。知交哭之,忽蘇曰:“吾壽該四十二歲,,以平日勤於學字,隨意焚化,散棄其灰,不知

    珍惜,陰司錄過,減吾五年,今三十七,數已盡矣。諸君當知字灰,慎不可棄。”

    言訖,仍瞑目逝。

    【按】若云字既為灰,可以捐棄,則道士焚化章奏,皆在捐棄之數矣。至於瓷器、竹木器所繪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福壽記號,往往久滯糞壤中,尤宜禁止。

    捐灰減算

    槎溪朱寧約,字士豐,愛好書法。康熙乙醜二月,得小病就死了。朋友痛哭,他突然蘇醒過來說:“我的壽命本來應該有四十二歲,因為平時經常練習寫字,寫完了就隨便燒化,亂撒紙灰,不懂得珍惜,陰司就記錄了我的過失,減了我

    五年壽命,今年已經三十七,我的命數該盡了。各位應當知道,千萬不要隨便

    丟棄文字和紙灰。”說完後,又閉下眼睛死了。

    【按】如果說字已經燒成灰,可以隨便丟棄,那麼道士燒化的章奏,也都在隨

    便丟棄之列了。至於瓷器、竹木器所畫的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的福壽記號,往往長期呆在污穢糞土之中,這樣的事尤其要禁止。

    棄文速果(葛子和麵述)

    昆庠葛子和,於康熙二十六年,讀書于西藥師殿之樓下,上為臥室。一日,偶翻溺器,糞漿從板縫滴下,滴汙其所讀之文,題為“成謂齊景公曰”一節。

    隨取所汙之文,投之于水,未曾洗滌暴幹焚化。而是科首場之第三題,恰是“成

    覵(jian)謂齊景公曰”一節,寫至“周公豈欺我哉”,遺去一字而不知。因而

    帖出。

    【按】焚化穢紙,過犯不小,必洗滌之後,乃可化灰付水。

    棄文速果

    昆地學生葛子和,康熙二十六年,在西藥師殿樓下讀書,上面是臥室。有

    一天,不小心撞翻了便器,糞水從板縫中滴下,汙壞了書中文字,文題是“成

    覵對齊景公說”一節。葛就隨便撕下污穢了的文紙,丟進了水里,沒有去洗滌

    曬乾燒化。後來這一科第一場考試第三題,正是“成覸公對齊景公說”一節,葛寫到“周公難道欺騙了我嗎”,漏掉一個字,自己沒有發現。於是榜上無名。

    【按】燒化污穢了的紙,過失不小,一定要洗滌以後,才可以燒化,把灰放進

    水中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51

    勿謀人之財產 (發明)各人之財產,由乎各人之福力,並非設謀之可得者。孔子曰:“富

    而可求,執鞭亦為;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求且不可,況於謀乎?

    (發明)各人的財產,來源各人的福報,不是陰謀陷害可以得到的。孔子說:

    “富貴可以求得的話,那麼即使去做趕馬車的人,我也願意幹啊!如果不能求得,我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志向,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求都不可以,何況去謀取呢?

    謀人財產,大抵為室家之計,欲以傳之子孫耳!至於為妻孥而作走狗,所

    弗計矣!《毗婆沙論》云: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唯增貪求,無有厭足。

    若識得子女是索債之人,室家是怨業之藪,則大夢頓覺,沉屙忽療矣!豈為其

    多結冤仇,廣行眾惡乎?

    謀取別人的財產,大抵是為了家庭的利益,想要傳給自己的子孫罷了!那

    些甘心為妻兒作走狗的人,不知有多少啊!《毗婆沙論》說: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貪得無厭,從來不會滿足。如果看出子女是討債的人,家庭是怨業

    之處,就會大夢頓醒,久病忽愈了!難道還會為家人多結冤仇,作惡受報嗎?

    下附徵事四條

    怨鬼訴母(《怨魂志》)

    劉宋元嘉中,諸葛護為元真太守,尋以疾亡。其家眷猶在揚都,僅一長子

    元崇,扶柩歸,年方十九。護之門人何法僧,利其貲,擠元崇于水而分其財。

    是夜,元崇母陳氏,夢元崇曆道其父亡時顛末,及被何溺死之事。悲不自勝,且云行速疲倦,暫臥窗前床上,以頭枕窗。夢甚清楚,悲號而覺。遂執燈照床上,果有濕氣如人形,由是舉家號泣。時陳氏有表弟徐道立,適為交州長史,而徐

    森之,為交州太守。托其按驗,果如夢中所言。乃收其行兇二人,皆置於法。

    【按】處心喪三年之會,而為殺越於貨之謀,名教負人乎,人負名教乎?

    怨鬼訴母

    劉宋元嘉年中,諸葛護為元真太守,不久就因病死了。他的家眷還在揚都,由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兒子元崇送靈柩回去。諸葛護的門人何法曾,貪圖錢財,冷不防就把元崇推進水里,奪財而逃。這天晚上,元崇的母親陳氏夢見元崇詳

    述父親死時前後的情況和自己被何淹死的經過。元崇悲痛難忍,並且說行速匆

    匆,非常疲倦,就暫時睡在窗前床上,頭靠著窗子。夢見情景非常清晰,陳氏

    在夢中痛哭驚醒。醒後就拿燈去照床上,果然有象人一樣大小的一塊濕氣,因

    此全家大哭。當時陳氏有一個表弟叫做徐道立,正作交州長史,徐森之作交州

    太守。託付他們去調查落實這件事,果然如夢中所說。就抓住了兩個兇手,繩

    之以法。

    【按】處心積慮抓住守喪三年的機會,去謀財害命,是名教辜負了人,還是人

    辜負的名教呢?

    執槍自刃《繡虎軒次集》

    梁石柱者,睢陵之富室也。有一子,甚愛之。順治末年,子十九歲,病篤,梁悲痛不勝。子忽直呼父名而告曰:“吾生前徐州某也,有三百金,與汝前生同賈。

    吾病痢,於中途如廁,汝乘隙以利刃刺吾胸死。而又自割手出血,證吾家以盜

    死。吾沒後,遂生睢陵王氏,二十年前王某,即吾也。汝後吾三年死,亦生睢陵,即今汝也。昔年吾覓汝不得,偶入縣納條銀,忽遇汝於櫃間,吾怒甚,奪拳擊

    汝,吾亦不自知其所以也。汝因吾素無一面,反不介意。吾歸數日,憤悶而死,故遂生為汝兒,今年十九矣。計吾痘時,汝費若幹,延師費若幹,聘媳費若幹,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安

    下

    52

    考試拜門生費若幹,其餘零星小費共若幹,銀已還清,但命未償耳!然汝遇我

    甚厚,吾不忍言,當別去,弟恐陰府不能宥耳!”遂死。石柱旦夕哭之,語人曰:

    “吾子孝而慧,恐吾悲,故設為此言耳。天下豈有父子大倫而如是乎?”未幾,手礪一槍,或問之,答曰:“今年歲歉,吾處窮鄉,藉以自衛耳。”一日以柄

    著牆,以鋒著胸,忽大呼曰:“兒待吾自撞可也!”遂奪身向刃一撞,而槍已

    入胸七八寸,釘於脊骨之內矣。

    【按】陽間有負恩之人,冥府無不償之債。人知今生之債重,不知來生之債尤

    重。索現世之債者,居於門首,不敢入內,主人猶惡之嫉之。獨之索宿

    生之債逋,則債主直入內房,安然高臥,使欠債者夫婦兩人,百般珍惜,乳哺懷抱,迨至年既長大,立將家舍田園,盡行盤折,不留一針一草。

    回思半世營營,無非借本求息,枉為他人作馬牛,豈不愚而可哀哉!

    執槍自刃

    梁石柱是睢陵的富戶。他有一個兒子,很受他的疼愛。順治末年,兒子

    十九歲,得了重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4359KB,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