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974
《红岩精神研究》.郭俊.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2日
第1页
第4页
第15页
第25页
第46页
第105页

    参见附件(1616KB,272页)。

     中文名: 红岩精神研究

    作者: 郭俊

    图书分类: 历史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书号: 9787536661011

    发行时间: 2003年0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红岩精神研究 简介:

    红岩精神研究 内容简介:

    《红岩精神研究》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力促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红岩精神研究》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以实际行动捍卫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顽强地、不屈地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在斗争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无产阶级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集中反映,是在特定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精神。

    《红岩精神研究》一书,从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与内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本书具有涵盖面广、系统性好、学术性强、结合现实紧、观点新颖、文风朴实等特点,是目前红岩精神研究方面一部难得的力作。它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红岩精神的深入研究与宣传,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红岩精神研究 内容截图:

    红岩精神研究 目录:

    第一编

    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一、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

    三、红岩精神与周恩来

    四、红岩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红岩精神与巴蜀文化传统

    六、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

    第二编

    红岩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二、红岩英烈的价值观

    三、红岩英烈的气节观

    四、红岩英烈的道德观

    五、红岩英烈的生死观

    第三编

    红岩精神与加强党的建设

    一、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

    二、弘扬红岩精神与党的组织建设

    三、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四、弘扬红岩精神与党的廉政建设

    五、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

    六、弘扬红岩精神与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第四编

    红岩精神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

    二、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三、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

    四、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革命气节教育

    五、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六、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七、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

    第五编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弘扬红岩精神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弘扬红岩精神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以德治国”方略

    四、弘扬红岩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新时期统战工作

    六、弘扬红岩精神与西部大开发

    七、弘扬红岩精神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六编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论红岩文化

    二、鲁迅精神对红岩文化建设的影响

    三、弘扬红岩精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后记

    郭 俊等 编著

    责任编辑 吴向阳 夏 杰

    封面设计 左源洁

    技术设计 费晓瑜

    重庆出版社出版、 发行

    (重庆长江二路2 0 5号 )

    新华书店经销

    重庆川康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 5 0×1 1 6 81 3 2 印张8 . 7 5

    字数2 1 6千 插页4

    2 0 0 3年1月第1版

    2 0 0 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 1—2 0 0 0

    I S B N7-5 3 6 6-6 1 0 1 -0 D·3 0 3

    定价: 1 4 . 0 0元 ee e

    红岩精神研究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红岩精神研究郭俊等编著 .—重庆:重庆出版社,2 0 0 3

    I SBN7-5 3 6 6-6 1 0 1 -0

    Ⅰ.红 . . Ⅱ.郭 . . Ⅲ.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学

    习参考资料 Ⅳ. D 6 4 2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 2 0 0 2 )第1 1 0 0 3 6号

    目 录

    序 (1) ………………………………………………………………

    第 一 编

    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一、 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3) …………………………………

    二、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 (9) ………………………………………

    三、 红岩精神与周恩来 ( 1 8 ) …………………………………………

    四、 红岩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 2 9 ) ………………………

    五、 红岩精神与巴蜀文化传统 ( 4 0 ) …………………………………

    六、 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 ( 4 7 ) ………………………………………

    第 二 编

    红岩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一、 红岩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 5 5 ) ……………………………………

    · 1 ·

    二、 红岩英烈的价值观 ( 6 6 ) …………………………………………

    三、 红岩英烈的气节观 ( 7 2 ) …………………………………………

    四、 红岩英烈的道德观 ( 7 6 ) …………………………………………

    五、 红岩英烈的生死观 ( 8 2 ) …………………………………………

    第 三 编

    红岩精神与加强党的建设

    一、 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 ( 8 9 ) ……………

    二、 弘扬红岩精神与党的组织建设 ( 9 6 ) ……………………………

    三、 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1 0 2 ) ……………………

    四、 弘扬红岩精神与党的廉政建设 ( 1 1 0 ) …………………………

    五、 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 ( 1 1 9 ) ……………

    六、 弘扬红岩精神与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 1 3 0 ) ………………

    第 四 编

    红岩精神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 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 ( 1 3 9 ) …………………

    二、 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 1 4 6 ) …………………

    三、 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 ( 1 5 2 ) …………………

    四、 弘扬红岩精神与新时期革命气节教育 ( 1 5 8 ) …………………

    五、 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 6 8 )……………………………………………………………………

    六、 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 1 7 8 ) ……………

    七、 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 ( 1 8 6 ) ………………………

    · 2 ·

    第 五 编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 弘扬红岩精神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1 9 5 )…………………………………………………………………

    二、 弘扬红岩精神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2 0 2 ) …………

    三、 弘扬红岩精神与贯彻“以德治国”方略 ( 2 1 2 ) …………………

    四、 弘扬红岩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1 7 ) ………………

    五、 弘扬红岩精神与加强新时期统战工作 ( 2 2 2 ) …………………

    六、 弘扬红岩精神与西部大开发 ( 2 3 2 ) ……………………………

    七、 弘扬红岩精神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 2 3 7 ) …………………

    第 六 编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 论红岩文化 ( 2 4 3 ) ………………………………………………

    二、 鲁迅精神对红岩文化建设的影响 ( 2 5 5 ) ………………………

    三、 弘扬红岩精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 2 6 1 ) ………………………

    后 记 ( 2 7 0 ) …………………………………………………………

    · 3 ·

    序

    2 0 0 2年5月, 江泽民同志在重庆考察工作时指出: “红岩精神

    同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一样, 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

    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红岩精神的历

    史地位与时代价值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中心重庆。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 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

    士, 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力促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

    展, 在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 坚持抗战、 团结、进步, 反对投降、 倒退、 分裂, 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 有利、 有

    节的斗争。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 在特殊的战场上, 深怀

    民族大义,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不顾个人安危, 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 以实际行动捍卫业已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

    顽强地、 不屈地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在斗争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

    了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和衷共济的团结

    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

    实质,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是无产阶级

    崇高理想、 坚定信念、 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集中反映, 是在特定

    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精神。

    · 1 ·

    今天,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红岩精神诞生时的历史特点不

    同, 但红岩精神并未过时, 它对于我们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 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党在新时期的目标任务, 仍具有强大的精

    神推动力。《红岩精神研究》一书, 从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实质

    与内涵等六个方面, 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其中不乏独到

    的见解。本书具有涵盖面广、 系统性好、 学术性强、 结合现实紧、 观

    点新颖、 文风朴实等特点, 是目前红岩精神研究方面一部难得的力

    作。它的出版发行, 对于推动红岩精神的深入研究与宣传, 大力弘

    扬红岩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将起到积极

    的作用。

    重 庆 市 文 化 局 副 局 长

    红 岩 革 命 纪 念 馆 馆 长

    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

    厉 华

    2 0 0 2年9月于重庆

    · 2 ·

    第 一 编

    红岩精神的形成与

    发 展

    一 、 红 岩 精 神 形 成 的

    历 史 条 件

    红岩精神, 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特殊

    的政治环境中, 由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

    驻渝办事处培育而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

    的南方局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理想信念、 目标取向、 价值

    观念、 心理状态、 道德情操、 行为风范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优良

    传统的继承和升华, 是延安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是我党我军我国人

    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

    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环境,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

    重要的客观条件

    中共中央南方局1 9 3 9年1月派驻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 正值

    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刚刚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发动的全面侵

    华战争, 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中华民族同日本

    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事实清楚地摆

    在中国人民面前: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 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 才

    · 3 ·

    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抗日战争一开始, 中国共产党就

    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 广泛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 实行全体人民参

    加战争、 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认为, 只有实行这

    样的路线, 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耐心

    催促下, 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形成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

    战略性进攻, 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

    新四军; 对国民党政府, 从以军事进攻为主、 政治诱降为辅变为以

    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英美为了应付德、 意在欧洲

    挑起的战争, 在东方力求在一定条件下牺牲中国以求同日本妥协,使日本不至于和希特勒站在一起来反对英美, 也对国民党政府进

    行劝降活动。在这种形势下,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 分裂、 倒

    退活动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在1 9 3 8年1 2

    月公开投降, 于1 9 4 0年凑成日本占领区内的统一的伪中央政府

    — — —“中华民国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虽然

    继续抗日, 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 推行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政

    策。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

    武汉长江局, 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1 9 3 9年1月, 中共中央南方

    局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担负的主要

    任务, 就是积极贯彻党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旗帜, 遵循党中央“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 反对分

    裂; 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 贯彻“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

    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坚持国共合作, 抗战到底。由于

    国民党蒋介石由限共、 溶共转到灭共的政策, 采用恐怖手段, 实行

    特务统治和个人独裁, 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及其所属的党组织处于非常艰险的境地, 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随

    时都有被捕、 被杀的可能。同时, 统治阶级灯红酒绿、 腐败不堪, 他

    们用金钱、 美女、 高官等作诱饵, 动摇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斗志。

    · 4 ·

    上述特殊的战争形势和社会环境需要中共中央南方局必须以富有

    特色的革命精神, 引导、 鼓舞和激励所属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同

    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夺

    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红岩精神的形成。

    (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

    中国共产党业已形成的革命精神,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性源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中, 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 “见利不亏其义, 见死不更其志”的

    人生态度,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以及吃苦耐劳、 朴素勤勉、艰苦奋斗、 注重修身等传统美德。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体现

    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语言、诗文和行动中, 并被继承、 升华到红岩精神的内涵里。中国共产党

    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精神的政党。在红岩精神形成之前, 中国共

    产党人已经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也初步形成,并处在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而这些革命精神构成了红岩精神产

    生的理性源泉, 特别是延安精神, 更是成为红岩精神的直接源泉。

    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在形成的时间上虽然有先后之分, 但大体上

    都是形成于抗日战争期间, 并且南方局是中共中央南方局, 这就决

    定了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共性。然而, 与延安

    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大本营不同, 红岩精神形成于国民党统治中

    心这一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因而与延安精神有不同的地方, 有

    自身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

    神的发扬光大, 是延安精神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 5 ·

    (三)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

    南方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

    斗争实践使红岩精神得以

    形成、 丰富和发展

    担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工作的周恩来、 博古、 董必武、 叶剑

    英、 吴玉章、 王若飞、 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既具有渊博

    的学识、 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极强的理论思维能力, 又具有

    彻底的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 具备了培育红岩精

    神的主观条件。在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中,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

    之后的地下党组织, 坚定地、 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

    线、 方针、 政策, 团结和领导人民同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

    争, 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在重庆歌乐山下国民党军统局的秘密集中营里, 叶挺、 杨虎城、 罗

    世文、 车耀先、 江竹筠、 刘国钅志 、 陈然等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追求真理, 实现共产主义, 甘愿抛头颅、 洒热血, 始终不屈不

    挠、 视死如归, 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总之, 在斗争实践中,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勤奋学

    习, 努力工作, 发扬民主, 遵守纪律, 注重修养, 廉洁自律, 勤俭节

    约, 艰苦奋斗, 坚持原则, 讲求策略, 团结抗战, 敢于斗争, 无所畏

    惧, 自觉奉献, 从而形成、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继井冈山精神、 长征

    精神、 延安精神之后的又一种革命精神— — —红岩精神。

    (四)红岩精神形成和

    发展的历史分期

    概括而言, 红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6 ·

    1 .孕育和形成阶段:

    从1 9 3 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 到1 9 4 3年4

    月周恩来同志《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发表。中共中央南方局

    从立足重庆伊始, 就在国统区内积极发动广大群众, 团结一切可以

    团结的力量, 努力维系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 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稳固。在极其艰险的政治环境里, 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

    局广大党员,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目标取向、 价

    值观念、 心理状态、 道德情操、 行为风范, 并在险恶的斗争过程中逐

    渐孕育出了红岩精神。1 9 4 3年4月, 周恩来同志为南方局干部所

    作的题为《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 对红岩精神的基本内

    容作了初步概括, 标志着红岩精神初步形成。

    2 .丰富和充实阶段:

    从1 9 4 3年4月到1 9 4 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暂名重庆局)

    东迁南京。随着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 国民党顽固

    派彻底暴露了反共立场, 在国统区内实行特务统治和个人独裁, 采

    用恐怖手段, 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同时, 国统区内腐败

    的社会风气横行弥漫, 考验着广大党员的斗志。面临如此严酷复

    杂的环境, 中共南方局通过整风运动, 纯洁了革命队伍, 并在同国

    民党顽固派有理、 有利、 有节的斗争中丰富和充实了红岩精神。

    3 .发展和升华阶段:

    从1 9 4 6年5月南方局(即重庆局)东迁(四川省委开始负责领

    导川康云贵各省党的工作), 到1 9 4 9年1 1月重庆解放。抗战胜利

    后, 国民党蒋介石继续倒行逆施, 公然走向了反人民、 反民主的死

    胡同。此时, 尽管南方局已迁离了重庆, 但曾在南方局领导下的重

    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却日益成熟起来。在紧接而来的革命风

    暴中, 他们都坚毅果敢地同黑暗反动势力作了最坚决的斗争。无

    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刑场上, 他们绝不毁志以求荣, 无变节以求

    生,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以实际行动践履

    · 7 ·

    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在重庆解放的前夜, 红

    岩英烈的身躯虽然倒下了, 但红岩精神却由此而得以进一步的发

    展和升华。

    (刘万振)

    · 8 ·

    二 、 红 岩 精 神 与 延 安 精 神

    延安精神是指从1 9 3 5年1 0月到建国前, 中国共产党在以延

    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 培育和形成的救国

    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自力更

    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实事求是、 言行一致的科学精神。

    在大致相同的时期, 在远离延安的重庆, 在黑暗笼罩的国民党

    统治的中心地区, 在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

    下, 一大批坚强的共产党人和党外志士, 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 积

    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培育形

    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和衷共济的

    团结精神、 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颂扬的红岩精

    神。

    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形成于同一时期。而在这一时期, 延安

    始终是中国的红色中心, 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方向, 因此, 人们在提

    到二者时, 往往认为红岩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我们认

    为, 这种认识值得商榷。二者虽然都是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的继

    承与发展, 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共产主

    义理想信念激励下,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召唤下, 共产党人在为挽救

    民族危亡的伟大实践中, 所表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道德品质、 革命情

    · 9 ·

    操和人格力量, 但是, 由于具体环境的不同, 具体任务的不同, 二者

    又具有各自不同特点。也就是说, 延安精神代表的是战斗在解放

    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坚强意志, 红岩精神则代表着战

    斗在国统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一)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一脉相承于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其实质是一致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分别在延安与重庆进行的斗

    争, 虽然是两个区域, 或者说是两个战场、 两条战线上的斗争, 一个

    属于解放区, 是红色区域, 是党通过在农村发动武装斗争而开辟的

    根据地, 一个属于国统区, 是统治阶级直接控制的区域, 但他们都

    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

    指导下,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

    在根据地, 在党的直接领导之下, 建立起了民主政权, 推行土

    地革命,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逐步由农村包围城市, 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在国统区, 南方局

    承担的重要任务就是与国民党当局打交道, 维护国共合作共同抗

    日。1 9 4 0年夏, 毛泽东在讨论南方局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央

    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 “过去中央工作方向偏重军事和战区, 对

    南方及日本占领区注意很少, 今后政治局须用大力加强这个方

    面。 ”由此规定, 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 均由周恩来全责管理, 以统

    一党的领导。同年9月, 中共中央成立了敌后工作委员会, 领导与

    推动整个敌后城市工作, 由周恩来负总责并以重庆为推进整个南

    方敌后城市工作的中心。据此, 南方局成立了由周恩来兼职主持

    的敌后工作委员会。这就说明, 抗战时期, 以周恩来为核心的南方

    局, 代表中共中央负责领导整个国统区和南方敌占大城市的工作,· 0 1 ·

    同社会各界、 各阶层的群众一起, 建立紧密的联系, 组成广泛的统

    一战线, 发动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 配合解放区军民的斗争, 它

    同样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战场。

    国统区工作和解放区工作之间互相配合, 相辅相成, 其目的就

    是为了实现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周恩来曾明确指出: 全面地来说,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 革命当然谈

    不到胜利, 但是, 如果没有地下工作, 没有统一战线工作, 革命的胜

    利也是不可思议的。武装斗争是主要环节, 但是, 它需要地下工作

    和统战工作来配合。因此我们党长期在白区做地下工作和统战工

    作, 应该说是必要的, 是有意义的。周恩来在这里说的“白区”, 就

    是指国统区。毛泽东也有类似的说法, 他曾强调, 如果没有城市工

    作和其他农村工作也就是国统区的工作来配合, 中共所领导的农

    村革命根据地就会陷入孤立, 革命就会失败。而民主革命“最终目

    的, 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 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 就

    不能达此目的。 ”所以, 不论国统区的社会环境多么复杂、 艰难和险

    恶, 中国共产党都必须在这里站稳脚跟, 并不断巩固和加强这个重

    要的革命阵地。为此目的, 周恩来同他的亲密战友董必武、 叶剑

    英、 博古、 王若飞、 邓颖超等在重庆南方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建立了辉煌业

    绩。

    所以, 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指导思想, 共同的领导, 使得共

    产党人分别在解放区培育的延安精神和在国统区培育的红岩精神

    犹如同源之水, 其实质毫无二致, 完全一样。

    · 1 1 ·

    (二)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产生于

    不同的斗争环境, 各自从不同的侧面

    反映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

    1 .延安精神是革命者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升华延续, 红岩精

    神是革命者出污泥而不染的优良作风的充分展现。

    延安时期, 从外部环境来说相对平静, 那时不再像长征中, 红

    军天天面临着的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的军事、经济封锁, 延安在经济上遇到了巨大困难, 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

    穿, 没有油吃, 没有纸, 没有菜, 战士没有鞋袜, 工作人员没有被盖

    的程度。面对重重困难,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 没有乞求, 而是

    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黄土地上竖起了一座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

    历史丰碑。革命领袖同大家一样勤俭节约, 穿的同样也是补丁衣,吃的是黑豆、 秕糠、 野菜。一件棉衣, 已满是补丁, 但毛泽东同志还

    是穿在身上。一截短的不能再短的铅笔头, 战士把它扔了, 周恩来

    同志要战士把它捡回来继续使用。报社发给的稿费, 刘少奇同志

    认为是额外报酬, 全部退了回去。炊事员为改善生活, 买了黄瓜,彭德怀同志在干部会议上做自我批评。不仅如此, 为克服严重的

    经济困难, 解放区军民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革命领袖虽然住在阴暗潮湿的窑洞里, 但他们却日夜思考着中国

    的命运, 在小油灯下, 写出了篇篇雄文。正如人们所赞誉的那样,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窑洞)里, 指挥了最大的人民战争。

    延安是偏僻的, 但中国共产党人却在这块小天地里, 创建了为世人

    所瞩目的抗日民主政权, 孕育了共和国的雏形。在延安的革命者

    就是这样甘苦与共, 共同奋斗, 最终迎来了胜利。

    如果说延安是一块净地, 那么重庆则是“染缸”。延安的广大

    · 2 1 ·

    抗日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 坚持着反侵略战争, 但是麋集在国统区

    的官僚买办奸商劣绅以及潜伏的汉奸走狗, 仍然过着腐朽糜烂的

    生活, 社会上呈现一派纸醉金迷的污浊景象。因此在以重庆为中

    心的国统区工作的共产党人不仅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同时也

    面临着腐蚀与被腐蚀的考验, 但他们毫无畏惧。因工作的需要, 南

    方局允许有的党员“三教九流都可参加”, 但是必须做到“同流而不

    合污, 出污泥而不染”。根据这一原则, 有的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

    的要害部门、 首脑机关, 有的成了工商界的大富翁, 整天周旋于国

    民党人和所谓的上流社会中。曾在南方局具体领导和安排下打入

    敌特机关的沈安娜、 黎强、 张露萍等同志遵照党组织“隐蔽精干, 长

    期埋伏”的指示, 战斗在敌营中。黎强利用他在中统的特殊身份,埋伏在国民党四川省特种工作委员会长达6年之久。沈安娜以国

    民党特别党员身份, 以速记员为掩护, 长期隐蔽在国民党中央党

    部, 亲自记录过蒋介石、 陈诚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讲话。张露萍打

    入国民党军统电台, 发展组织, 建立支部。有的党员奉派在重庆和

    香港等地开办企业, 为革命筹集经费, 这些企业后来均有发展, 他

    们也就成了社会知名的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然而, 他们将企业

    盈利所得悉数上交给党组织, 自己却两袖清风, 不占一分一毫。要

    在这种奢华与清贫的强烈对比中, 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完成党赋

    予的任务, 就特别需要坚强的党性和顽强战斗的韧性, 需要严格的

    自律精神, 既要扮演好与自身职业身份相称的社会角色, 又要保持

    共产党人的坚定立场和优秀品质, 才能使共产党人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也正是通过无数

    这样的共产党员, 才使得国统区的民主党派、 爱国人士、 广大知识

    分子和国际人士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不少人对党由疑惧到信

    赖, 由疏远到亲近, 由参加抗日运动到参加民主运动, 进而接受党

    的领导, 跟着党前进。

    2 .延安精神是革命者求实进取、 勇于探索的真实写照, 红岩

    · 3 1 ·

    精神是革命者不怕牺牲、 乐于奉献的壮丽凯歌。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 有中国共产党

    的直接领导, 有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和人民民主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

    国共产党的各项活动都是公开的。那里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 采取的主要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 在公开的战场上打击敌人,进行的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在解放区内部, 人们并没有

    安于来之不易的相对和平, 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各项社会改革和生

    产事业, 并兴起了朝气蓬勃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运动, 展现出一

    派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 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在政治、 经济、文化、 军事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颇有成效的探索, 事实上造就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民主中国的模

    型”。这种探索对于新中国的建设, 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而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内, 国民党掌握政权, 控制一切专

    政手段和舆论工具, 人民没有民主、 自由可言, 根本就不允许共产

    党组织的合法存在, 更遑论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权了。共产党人面

    临的是一个独裁的政权, 是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 根本无和平、 民

    主可言, 共产党人只能做为和平、 为民主而战的勇士。党的组织也

    只能处于地下状态, 只能采取政治斗争的方式, 而且往往是隐蔽

    的。即使是具有合法身份, 被国民党允许公开活动的共产党员, 也

    全都被置于国民党军警宪特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在八路军办

    事处、 《新华日报》社周围和中共人员日常活动必经的路途沿线, 都

    布置了各式各样的监视岗哨, 此外还有专人进行盯梢和跟踪, 有时

    竟然进行非法绑架和逮捕。《新华日报》之类的公开合法出版物也

    往往遭到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的无理检扣。在国统区活动的中国

    共产党人处于龙潭虎穴之中,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延安所拥有的

    和平, 正是在重庆的共产党人所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重庆的

    革命者所随时面对的是如何战斗, 而不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因此,· 4 1 ·

    延安与重庆的革命者是为着同一个目标, 在不同的革命岗位上, 完

    成着各自不同的任务。

    3 .延安精神所体现的是党内以及党与进步人士的团结, 而红

    岩精神体现更多的是党与党外人士包括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团

    结。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 走到一

    起来了。 ”毛泽东的这句名言, 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全国抗日青年及

    爱国人士投奔延安的真实景象, 也说明了在延安, 人们是因为共同

    的理想、 共同的信念而走到了一起, 没有这种理想信念, 是不可能

    到延安去的。这是延安清明的政治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 再加上共产党实行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 联合各抗日阶层的统一战线的政治体制, 人民享有充分

    的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人士对共产党充满信任。所以, 延安成为人

    们向往的地方, 被誉为革命的熔炉。在延安, 集合的是中华民族的

    优秀儿女, 人们都是为了革命而来, 共同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 中

    华民族的独立, 为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同心同德地奋斗。他们赞

    同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一致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所以, 延安是

    革命者的延安, 是团结的延安。

    在属于国统区的重庆, 则是与延安完全不同的一个社会。共

    产党人要团结的是共产党人外的更多的非党人士, 包括国民党顽

    固派, 否则, 共产党人将失去在国统区有力的同盟者和生存的基本

    条件。

    抗战爆发后, 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但这次合作对蒋介

    石集团来说, 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蒋介石日夜梦想的是借抗日

    之名, 利用抗日之机消灭共产党。国民党的反共本质是丝毫没有

    改变的。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又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把国民

    党团结在抗日阵营内, 在这种情况下, 以周恩来为核心的南方局,始终贯彻以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以博大的胸

    · 5 1 ·

    怀, 抛弃个人荣辱与得失, 本着“相忍为国”的态度, 尽可能使国民

    党蒋介石集团不叛离抗日阵营, 以利于抗战。但当国民党连续发

    动三次反共高潮之际, 南方局领导发动国统区群众, 同国民党进行

    了有理、 有利、 有节的斗争, 做到了以斗争求团结, 维护了党的统一

    战线政策, 也显示了自身的力量。

    在国统区, 共产党人面临的统战对象除了国民党之外, 还有各

    派中间势力。中间势力, 当时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 也包括开明士

    绅和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 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间力量的大部分人, 当时都在国民党统治区。他们中有的人有

    反对共产党的一面, 但同时又有抗日救国的热忱, 对蒋介石集团的

    独裁统治和排斥异己政策不满, 其中多数人迫切要求国家走上民

    主进步的轨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他们的政治态度往往可

    以成为进步势力同顽固势力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南方局的共

    产党人,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 经过艰苦工作, 不仅同中间势力中各

    方面人士取得了广泛的联系, 结交了大量的朋友, 还特别与各中间

    党派, 在坚持抗战、 团结、 进步, 反对投降、 分裂、 倒退和实现民主政

    治的基础上, 建立了彼此间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周恩来和南方

    局还在中间党派遭到国民党压制之时, 与之患难与共, 支持他们组

    织起来, 并帮助其发展壮大, 从而促使他们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中

    国共产党周围, 开创了党对中间势力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并最终

    通过在国统区的工作, 不断地把党的政治影响扩大到全中国, 使党

    的主张和政策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正如胡乔木同志所说, “没有南方局在国统区对非党人士的团

    结工作, 就没有抗战时期那么一种局面, 团结了大后方那么多的

    人, 把抗战坚持下去, 还保存了我们党那么大一批骨干力量; 没有

    南方局的大量工作, 就没有后来解放战争那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形成那样大的第二条战线……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

    统一战线工作, 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

    · 6 1 ·

    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周围, 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不

    一样, 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格局……南方局的统战工作, 从一个方面

    的意义上说,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

    可见, 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同在革命根据

    地进行的武装斗争一样, 是一种伟大的革命实践, 在这两个伟大的

    革命实践中所产生革命精神, 一个是红岩精神, 一个是延安精神,本质上完全一样的, 但并不是一种谁对谁的从属, 而是交相辉映,构成了成熟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成为共产党人思想

    宝库中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张 梅 蒋如洲)

    · 7 1 ·

    三 、 红 岩 精 神 与 周 恩 来

    红岩精神, 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特殊

    的政治环境中, 由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培育而成、逐步发展的一种革命精神。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包括: 救亡图存的

    爱国精神、 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 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 勤奋努力

    的学习精神、 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 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 视死如

    归的无畏精神、 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周恩来同志是红岩精神的

    主要培育者、 积极倡导者、 模范实践者。

    (一)周恩来同志是

    红岩精神的主要培育者

    作为我党南方局的主要负责人, 在重庆战斗、 生活了多年的周

    恩来同志, 在红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做了大量的培养、 教

    育工作, 为培育红岩精神作出了主要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 .大力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 牢固树立无产阶级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南方局领导下的广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黑

    暗的大后方坚持革命斗争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只有依靠坚定

    · 8 1 ·

    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才能够凝聚党心, 唤起民众, 鼓舞和激励大

    家为挽中华于危亡、 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为打牢理想信念的

    坚实基础, 周恩来教育干部“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

    的人生观”, 并着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

    在他的领导下, 南方局明确要求干部要坚持自学马列和毛泽东著

    作, 并通过《群众》周刊向广大党员发出“学习、 学习、 再学习”的号

    召, 指出只有学好、 用好革命理论, 才能在巨浪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理解四周的环境, 不迷惑行动的方向和前途。为打破国统区的文

    化封锁, 周恩来充分发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思想阵地作

    用, 组织发表了大量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以及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学

    习方法的文章, 有计划地编译、 出版了《资本论》、 《列宁选集》等一

    批马列主义理论书籍, 并要求“全党要认真学习, 并设法在朋友中

    组织传阅。 ”这些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对于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孜孜不倦地学习、 钻研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大家不但自觉形成了“勤奋努力的学习精

    神”,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奠定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并在运用和

    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追

    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2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不断增强团结抗战、 争取

    民主的自觉性坚定性。

    拯救中华是南方局领导下的广大党员群众的现实奋斗目标,而坚持抗战、 争取民主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当前命运和未来前途

    的我党在抗战时期所肩负的两大任务。为引导大家自觉服从民族

    革命大局, 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周恩来同志非常注意结合各个时期

    的斗争形势和任务, 进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教育。无论是大会、小会还是个别谈话, 周恩来同志都非常注意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

    线和“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 反对倒

    退”以及“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等方针政

    · 9 1 ·

    策。他还以党报党刊为喉舌, 撰写了大量社论、 评论和专论, 积极

    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批判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 分裂、 倒退

    的行径和各种反动观点。据统计, 从1 9 3 8年1 2月到1 9 4 6年6月,周恩来先后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上发表了5 0篇署名文章,经他亲笔修改过的则更是不计其数。在周恩来的教育下, 南方局

    广大党员群众发扬民主, 服从大局, 在团结爱国民主力量一起斗争

    的过程中, 进一步增强了“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形成了“顾全大

    局的团结精神”和“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

    3 .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 不断坚定无产阶级的

    党性原则和革命精神。

    南方局长期战斗在国统区的心脏, 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

    包围和严密监视之下, 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党组织经常都有被破坏

    的可能, 广大党员也随时可能会被捕、 坐牢甚至杀头。因此, 周恩

    来同志非常注重对南方局的同志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一方面, 他

    注意引导大家深刻认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帮助革命同

    志从思想上作好随时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 做到临危不惧, 毫不动

    摇。“皖南事变”发生后, 周恩来对留在重庆坚持工作的干部反复

    地进行教育, 不断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大节相勉励。他说, 要准备反

    动派搞突然袭击, 要准备牺牲, 如果要牺牲, 我们一块牺牲。另一

    方面, 周恩来总是不失时机地宣讲共产党人在被捕后坚持斗争的

    事迹, 教育大家要保持革命气节, 敢于坚持真理, 敢于坚持原则, 敢

    于对敌进行斗争。他给大家谈李大钊、 陈延年、 赵世炎等同志的光

    辉形象, 讲陈铁军、 周文雍在刑场上的故事, 组织大家学习季米特

    诺夫在法庭上不是受敌人审判, 而是反过来审判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在周恩来的教育和激励下, 南方局广大党员群众无论形势如

    何险恶, 斗争如何尖锐, 都敢于坚持斗争, 充分体现了“视死如归的

    无畏精神”。

    当时的重庆, 统治阶级灯红酒绿、 腐败不堪。他们用金钱、 美

    · 0 2 ·

    女、 高官作诱饵, 来动摇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意志。如何防止党

    员干部的腐化, 抵御腐朽消极思想的侵蚀, 做到富贵不淫、 顽强奋

    斗, 对于革命事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周恩来同志非常重

    视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他在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

    的著名演说中明确指出: 争取抗战胜利, 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艰苦

    奋斗。在纪念郭沫若诞辰五十周年及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活动

    中, 他又教育大家学习郭沫若丰富的革命热情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不避艰难, 忘我奋斗。在周恩来的教育引导下, 南方局广大党员干

    部生活上艰苦朴素, 克己奉公, 工作上兢兢业业, 忘我奋斗, 逐步形

    成了“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和“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

    4 .不断严格组织纪律, 加强训练和管理, 有效保证了红岩精

    神的自觉养成。

    在国民党反动黑暗、 野蛮残暴的法西斯统治下, 严格的组织纪

    律是无产阶级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 是发挥组织作用、 实现思想统

    一、 凝聚党心人心的精神力量; 严格的训练管理则是规范行为、 养

    成自觉的重要手段。因此, 周恩来同志极为重视严格组织纪律, 严

    格训练管理。他领导南方局先后制定了《关于组织问题的决定》、《秘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 对

    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凡是违反这些规定者

    必须受到处罚, 直到开除党籍或解散组织。在他的领导下, 南方局

    多次举办了党员、 干部、 农村工作人员等多种训练班、 学习班, 培训

    党员干部。虽然他一贯奉行“宽以待人”的为人准则, 但如果谁犯

    了错误, 他总是严肃地、 恰如其分地予以批评, 严格管理, 毫不含

    糊, 对问题严重的则严肃处理, 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周

    恩来的领导下, 南方局广大党员群众在斗争实践中逐渐培养了对

    党的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 自觉性和无私奉献精神, 从而有效保证

    了南方局战斗力、 凝聚力的不断提高和红岩精神的最终形成。

    · 1 2 ·

    (二)周恩来同志是

    红岩精神的积极倡导者

    为了适应特殊的战争形势和社会环境需要, 巩固和扩大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周恩来不仅辛勤培育红岩精

    神, 而且积极倡导红岩精神。

    1 .积极提倡“学习”、 “奉献”精神, 引导南方局共产党人勤奋

    学习, 追求真理, 为理想而自觉奉献。

    在国统区险恶复杂的斗争环境中,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创造了

    “三勤”、 “三化”的组织和斗争形式, 其中把“勤学”列为“三勤”的第

    一项。同时, 他在南方局会议上明确提出, 各级干部“要有学习精

    神”。他经常号召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理论、 技术、 工作能力) ”,“要向群众学习”, “学习, 学习, 再学习”。他还在党的会议上提出

    “习作合一”的口号, 倡导人人都订《习作计划》。周恩来同志倡导

    学习, 首要的是学习马列主义, 特别是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他把“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列为党的

    立场的首要一条。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无产阶级科学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真理。它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

    想, 把贡献社会、 服务人民视为人生的价值所在。正因为如此, 周

    恩来同志常常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追求革命

    真理, 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他多次引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

    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 鼓励大家要诚诚恳恳、 老老实实地为人

    民服务, 应该像牛一样, 努力奋斗, 为人民服务而死。周恩来同志

    对“学习”、 “奉献”精神的积极倡导, 激励着南方局共产党人勤奋学

    习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斗争, 为中华民族的

    解放贡献力量。

    2 .大力倡导‘爱国”、 “团结”精神, 引导南方局共产党人和广

    · 2 2 ·

    大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

    胜利。

    抗日战争的根本任务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 争取中华民族的

    早日解放。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一致抗

    日。中华民族大团结之时, 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灭亡之日。

    周恩来同志大力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 把天下兴亡放在肩上, 把民

    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向日寇进行

    英勇顽强的斗争。凡是有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支持、 拥护; 凡是不利

    于抗战的事都要抵制、 反对。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巩固和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关键, 对于抗战具有决定性的影

    响。当国共两党的合作因顽固派的干扰而面临破裂危险的时刻,周恩来大声疾呼: 团结则存, 分裂则亡; 团结则胜, 独霸则败。为了

    搞好团结, 他常常教育干部要照顾大局, 照顾多数, 和同盟者一道

    干; 在结交朋友、 团结和领导群众过程中, “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

    侮辱”。周恩来同志对“爱国”、 “团结”精神的大力号召, 使南方局

    共产党人更加自觉地顾全大局, 坚持团结, 保持了国共合作共同抗

    日的局面, 动员了千百万群众全面参与、 支援抗战, 有力地推动了

    抗日战争的胜利。

    3 .反复强调树立“奋斗”、 “无畏”精神, 引导南方局共产党人

    努力工作, 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各级党组织, 日常工作和生活条

    件都十分艰苦, 而且所处环境险恶, 随时都有被捕、 杀头的危险。

    为了完成党的任务, 周恩来同志提出“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他

    号召南方局共产党人要埋头苦干, 努力奋斗, 要有“布尔什维克的

    坚韧顽强”。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 周恩来同志经常强调党员要有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 随时

    准备以自己的生命去殉党的事业。在他接到中共中央关于“皖南

    事变”的急电后, 当即在《新华日报》三周年纪念活动会上谴责国民

    · 3 2 ·

    党顽固派的罪行, 并激励与会同志说: “黑暗是暂时的, 光明一定会

    到来! ” “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只要

    大家坚持信念, 不顾艰难地向前奋斗, 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

    的战斗精神, 胜利是会到来的, 黑暗是必然被击破的。 ”在《追念张

    枣忱〈自忠〉上将》一文中, 他赞扬张自忠发扬了生死不苟、 大义凛

    然的民族气节, 特别指出“在抗战接近胜利艰危过于经常之时, 更

    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反复强调“奋斗”、 “无畏”精神, 鼓舞着南

    方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 不怕坐牢, 不怕杀

    头, 积极顽强地开展各项工作。

    4 .倡导“廉洁”、 “民主”精神, 引导南方局共产党人严格自律,发扬民主, 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当时的国民党政治中心重庆, 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人和

    革命志士在恐吓之余又以高官、 厚禄、 腐朽的生活方式进行引诱。

    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 完成党的任务, 周恩来常常告诫党员干部要

    “出污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 反对“蜕化或腐化思想”。他经

    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讲, 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 我们要

    和延安的同志比比, 八路军上前线卧冰踏雪打敌人, 吃的还是窝窝

    头,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更多的享受。解放区的人民得来一个铜板

    十分不易, 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节约每一个铜板, 不给延安增加负

    担。南方局肩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广泛开展国统区的

    统一战线工作。为此, 周恩来同志非常重视民主对于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作用, 提倡民主精神。他在为南方局所作的报告中把‘集

    体领导”、 “民主生活”列为“领导与领导机关”这一问题下的重要一

    条。他号召“发扬民主,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出“领导群众的基

    本方法是说服, 决不是命令”。他还提出, 统一战线必须实行民主

    政治, 加强统一战线的民主性, 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

    务。周恩来同志提出坚持“廉洁”、 “民主”精神, 极大地鞭策南方局

    共产党人克勤克俭、 廉洁自律, 坚持民主, 追求民主, 从而保证党交

    · 4 2 ·

    给的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周恩来同志是

    红岩精神的模范实践者

    在领导南方局同反动派斗争的艰难岁月里, 周恩来同志在积

    极倡导红岩精神的同时, 还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模范地实践红岩

    精神。

    1 .周恩来同志是勤奋学习、 追求真理的表率。

    早在少年时代, 周恩来就立下凌云壮志— — —“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1 9 1 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 东渡日本留学, 行前写了“邃

    密群科济世穷”的著名诗句, 表达了他寻求济世救国真理的决心和

    崇高理想。到日本后, 他通过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和幸德秋水的

    《社会主义神髓》等著作初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知道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使他感到“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姣妍”,“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他后来又求学欧洲, 通

    过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比较、 研究, 终于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

    潮彻底决裂, 坚定地确信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惟一真理。正

    因为此, 在南方局工作的日子里, 他非常重视党员干部“要有确定

    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 经常勉励大家努力学习,追求革命真理。当蒋介石提出把国共两党统一为一个大党时, 周

    恩来同志严词拒绝, 表示共产党绝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始

    终把学习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和工作

    方法, 不知疲倦地勤学苦研。他亲自担任南方局整风期间学习委

    员会和高级干部学习组的负责人, 带头认真学习。他本来已懂得

    多国语言, 但仍拜南方局外事组同志为师, 继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

    平。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紧张, 无论斗争多么尖锐复杂, 他都争取一

    切可能学习马列著作和其他科学文化书籍。常常忙得一天只能休

    · 5 2 ·

    息四五个小时, 可他仍一刻也不放松学习, 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周

    恩来同志在这方面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2 .周恩来同志是无私无畏、 爱国奉献的楷模。

    “把天下的兴亡放在肩上”, “把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周

    恩来同志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在领导南方局工作期间, 他

    一切从民族的利益出发, 为维护民族的生存而无所畏惧, 不惜牺牲

    个人的一切。南方局的住处多次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 房

    子曾被炸毁。后来, 南方局搬迁到了郊外的红岩嘴(即红岩村), 但

    仍然遭到飞机的轰炸。周恩来和南方局机关的同志们临危不惧,一直坚持战斗在那里。1 9 8 5年1 0月邓颖超重访红岩村时, 向陪同

    的人介绍了周恩来和她在飞机轰炸后拍的一张照片。她说: “敌机

    离去后, 我和恩来就拍了这张照片, 表示不管你如何狂轰滥炸, 我

    们也要在这里坚持战斗, 我们是炸不走的! ”平时, 周恩来的住处有

    特务严密监视, 行动有特务尾随盯梢。对此, 他不以为然, 若无其

    事。每当别人提到这些, 他总是付之一笑说: 外面有人“守门”, 行

    动有人“保护”, 好嘛。“皖南事变”发生后, 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

    《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宪兵查扣。周恩来得到报告后非常气愤, 置

    个人安危于不顾, 立即到宪兵队提出抗议。经过两个小时的斗争,宪兵队被迫交出部分报纸。当南方局面临可能被捕杀的紧急关

    头, 周恩来向党中央表示: 我们一切都准备了, 即他捕杀讨扣毫无

    所惧。党中央为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电令周恩来等同志尽快离

    渝。在危急关头, 周恩来表示: “我要坚持到最后! ”他还对同志们

    说: “要是把我们抓起来, 问别的, 你们一概不知道, 叫他们问支部

    书记, 问我周恩来!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 周恩来“炸不走”, 吓不

    倒, 无所畏惧, 宁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乃至生命。

    3 .周恩来同志是顾全大局、 坚持民主的榜样。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周恩来坚信只有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后

    解放自己。所以, 他一向认为, 在我们的政治战线中应划“最大的

    · 6 2 ·

    圈子”, 把凡是能够争取、 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团结在一起。而要

    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坚持民主。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的团结是巩固

    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关键。在团结国民党一道抗日

    的过程中, 周恩来胸怀广阔, 顾全大局, 相忍为国, 不计私怨, 努力

    与他们中有正义感的人交朋友, 影响和推动他们起一些好的作用。

    如国民党C . C系大将张冲, 曾在1 9 3 2年一手策划过诬陷周恩来叛

    党的“伍豪事件”。但在抗战中, 张冲主张与中共联合抗战, 并作为

    国民党的代表与周恩来谈判。在周恩来同志的团结争取下, 张冲

    置顽固派的攻击于不顾, 给了中国共产党不少真诚的帮助。张冲

    去世后, 周恩来还亲自参加追悼会, 并送了一幅“安危谁与共, 风雨

    忆同舟”的挽联, 在国民党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国共的团

    结抗战外, 团结民主党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始终能够与

    他们坦诚相待, 民主协商抗日大计, 并在政治上支持他们, 思想上

    爱护他们, 生活上关心他们, 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民主斗

    争中去。在党内, 周恩来非常注重坚持民主集中制, 发扬民主作

    风。在南方局会议上能尊重他人观点, 重视反面和批评意见, 集中

    大家的智慧作出决定。在过组织生活时, 总是以一名普通党员的

    身份和大家一起汇报思想, 讨论问题,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无论

    是党外朋友还是党内同志, 人们对周恩来的民主作风都是有口皆

    碑的。美国驻渝外交人士谢伟思曾经这样说道: “在与恩来一起谈

    话时, 人们会被说服(或受到教育), 但不会被压服, 也不会因为持

    不同意见而受到责怪。 ”应该说, 这是对周恩来民主作风的一个公

    正评价。

    4 .周恩来同志是廉洁奉公、 顽强奋斗的典范。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 统治阶级上层灯红酒绿, 纸

    醉金迷。美国记者爱泼斯坦曾在《中国未完成的革命》这本著作中

    就此写道: “只要在重庆的酒楼饭馆转一圈, 就可以看到每个客人

    大都衣着华丽, 饮食讲究, 挥金如土。如果把这些人都逮捕起来,· 7 2 ·

    政府将难以重新补充许多行政及军事机构中的大批官员, 更不论

    内阁中的一些职务了。 ”而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各级党组

    织, 日常工作和生活条件却十分艰苦, 遇到多种困难。面对这样的

    情势, 作为南方局主要领导人的周恩来, 深感只有廉洁奉公, 顽强

    奋斗方能完成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正是基于此种认识, 他顽强

    奋斗, 忘我工作。周恩来同志职务比大家高, 工作比别人忙, 但生

    活却和大家一样, 吃饭照例是每天三钱油、 五钱盐. 穿的外衣总是

    旧的, 并且是褪色的, 衣服也总是打着补丁。他不允许对自己有一

    丝一毫的特殊照顾。当南方局伙食管理员提出给他实行保健补贴

    时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后来在延安的直接过问下, 南方局才

    专门形成了一份实行保健补贴的具体文件。但在这个决定中, 却

    找不到周恩来的名字。因为南方局的文件一经周恩来签署, 凡是

    有关补贴、 提高待遇一类, 他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名字勾去。虽

    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周恩来同志却忘我工作, 常常是夜以继

    日, 争分夺秒。有时一面吃饭, 一面批阅文件或谈话。在南方局工

    作的艰难岁月里, 周恩来同志一直是克己俭朴, 廉洁自律, 兢兢业

    业, 顽强奋斗, 成为大家学习的光辉典范。

    (刘万振 谢晓雯 俞晓鹏)

    · 8 2 ·

    四 、 红 岩 精 神 与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传 统

    红岩精神, 是在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下, 以周

    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

    培育而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就其渊源而言, 红岩精神是在马克思

    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的, 但它毕竟植根于广袤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 因此, 它与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 红岩精神

    正是在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把其中精华的部分与马

    克思主义相结合, 进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精神。它不仅体

    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升华。

    (一)红岩精神融合并发展了

    “胸怀天下、 公忠为国”的

    爱国主义传统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 “胸怀天下、 公忠为国”的爱国

    主义是最崇高、 最重要的传统美德, 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 促进

    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精神力量。从孟子倡导“乐以天下, 忧以天

    · 9 2 ·

    下”,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顾炎武“天

    下兴亡, 匹夫有责”, 到梁启超“以国事为己事, 以国权为己权, 以国

    耻为己耻, 以国荣为己荣”, 不少仁人志士夙夜在公, 尽忠为国, 以

    至“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尤其是在外族入侵、 民族罹难之际, 他们

    更是自觉地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不计个人得失, 不避

    祸福生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身许国, 用实际

    行动报效祖国。正是这种爱国主义在数千年来的一以贯之, 才积

    淀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支撑着我们民族战胜无

    数艰难险阻, 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振, 转危为安, 使中华民族始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前车虽折, 来轸方遒。形成于抗战时期的红岩精神, 直接秉承

    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 并由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的

    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斗争实践中发扬光大。1 9 3 9年, 抗

    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非但没有缓解, 反而

    因国民党的妥协、 退让更趋严重。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党

    中央决定, 在国统区中心重庆, 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

    央南方局, 领导并组织国统区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这里, 周恩

    来、 董必武、 叶剑英、 吴玉章、 邓颖超等南方局领导人, 高擎救亡图

    存的爱国主义旗帜, 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战, 支援抗战。他们

    一方面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发表演讲、 谈话, 号召全民族团结起

    来,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要把天下兴亡放在肩

    上, 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

    日寇作殊死的斗争; 另一方面, 他们利用《新华日报》为舆论喉舌,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日救亡主张, 分析抗战形势, 报道前线军民抗敌

    消息, 揭露、 抨击汪精卫、 蒋介石之流的卖国投降妥协行径。在组

    织群众抗日爱国运动方面, 南方局也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领导

    各种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 发动各界爱国民主活动, 开办学校和训

    练班, 培养抗日人才和后备力量等等。此外, 南方局还十分注意做

    · 0 3 ·

    国民党内部力主抗战的爱国将领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中的不少人

    毅然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阵营里。在周

    恩来等南方局同志的不懈努力下, 我党的抗日主张在国统区内深

    入人心, 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拥戴。暮色山城, 从此掀起了一轮

    又一轮的抗日爱国热潮, 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观乎周

    恩来等红岩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绝不只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

    统的简单继承, 而是将我国的爱国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

    阶级革命理论相结合。因此, 他们的爱国主义不再是封建式的愚

    忠, 更没有狭隘的“夷夏”之别, 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

    展; 不再是表现在坐而言的口头上, 而是落实在起而行的实践中。

    他们继承了文化传统, 又远远超越了文化传统, 并在革命实践中把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红岩精神继承并弘扬了

    “不畏强御, 自强不息”的

    刚健有为的精神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

    息”。在求索攻坚的道路上, 在革故鼎新的进程中, 历史上无数志

    士仁人不畏横逆, 奋勇前进, 虽百折而不回, 历坎坷而不屈, 谱写了

    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愚公移

    山”, 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奋发图强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对

    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对自由光明的无限向往, 对真理正义的执著

    追求, 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柱, 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是红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周恩

    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 八路军办事处的共产党员及其领导下的革

    · 1 3 ·

    命志士, 在与敌人进行勇敢、 顽强的斗争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是

    我党的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结晶。抗战期间, 战

    斗在国统区的中共南方局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 生活条件和日常

    工作十分艰苦, 环境极其险恶。南方局机关所在地红岩村, 不仅随

    时遭到日机的轰炸, 而且还时刻处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

    尽管此时国共已实现了合作, 但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反共、 反人民的

    立场, 推行“由限共、 溶共而转到消灭共产党”的反动政策。在国统

    区内, 国民党顽固派大力发展特务组织, 采用恐怖手段, 对共产党

    人和革命志士暗中侦查、 秘密逮捕、 绑架甚至暗杀。因此, 南方局

    及其所属的党组织经常都有被破坏的可能, 广大党员也随时面临

    被捕、 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为此, 周恩来经常教育南方局的广大

    同志, “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 尤其是共产党员更要有“布尔什维

    克的坚韧顽强”。“皖南事变”爆发后, 国共合作濒临破裂, 白色恐

    怖日益严重, 国民党反动派随时都有可能向红岩村发动突然袭击,革命者也极有可能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周

    恩来电告中共中央, 一方面要求把部分人员撤退到安全地区, 另一

    方面则表示他和邓颖超、 董必武将继续留在重庆坚持斗争。电报

    说: “我们一切都准备了, 即他捕杀讨扣, 毫无所惧。 ”同时, 周恩来

    还经常激励继续工作在南方局的同志, 要敢于斗争, 坚持战斗。他

    说: “黑暗是暂时的, 光明一定会到来! ” “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

    得怎样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只要大家坚持信念, 不顾艰难地向

    前奋斗, 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 胜利是会到来

    的, 黑暗是必然被击破的。 ”在周恩来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的影响

    下, 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广大红岩志士, 始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更果敢的大无畏精神投入到革命风暴的洗礼中。共产党员陈

    然, 在接到党组织让他印刷《挺进报》的任务后,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

    下, 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用最简陋的工具刻写、 印刷《挺进报》。

    即使后来身陷囹圄, 他仍然坚持用铅笔头、 香烟盒纸编写出“狱中

    · 2 3 ·

    挺进报”。对于被捕、 受刑甚至杀头, 陈然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他

    常说: “要么不干革命, 干革命就要准备坐牢、 准备杀头。 ”当特务法

    官宣布的“罪状”并判处死刑时, 陈然毫无畏惧, 而是“对着死亡我

    放声大笑”,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类似陈然这样的红岩英烈

    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始终不畏艰险, 不惧强暴, 一息尚存, 战斗

    不止, 直到流尽身上的最后一滴鲜血, 以血肉之躯谱就了一首为中

    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新篇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无畏无惧

    谓之勇。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德目, 也为整个社会所肯定和

    推崇。不过, 古代先哲从不仅以不怯、 不惧来理解勇。他们认为,只有在道义的支配下, 为正义事业, 为真理而不惧权势, 不畏强暴,不顾利害, 不计得失生死, 方才是真勇、 大勇。“义之所在, 不倾于

    权, 不顾其利, 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士君子之

    勇也。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广大红岩志士, 为的是民族解放的正义

    事业, 为的是民族发展的进步事业, 为的是全人类幸福的共产主义

    事业。因此, 从他们身上折射而出的勇, 正是中华民族极力赞誉的

    真勇、 大勇。

    (三)红岩精神汲取了

    “乐群贵和、 和而不同”的

    中华民族生存智慧

    “乐群贵和”, 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 也是中华民族

    生存智慧之精华。在先哲看来, “人之生, 不能无群。 ”人之所以能

    生存, 能“胜物”, 能有所成就, 就在于“乐群”、 “能群”。“能群者存,不群者灭; 善群者存, 不善群者灭。 ”个人一旦离开社会群体, 失去

    众人的帮助, 则将一事无成, 即使英雄豪杰也不例外。“虽有尧之

    智而失众人之助, 大功不立。 ”而要处理好群已关系, 维系群体利

    益, 发挥群体力量, 讲究“人和”至为重要。所谓“礼之用, 和为贵”,· 3 3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认为, “和”虽以同德、 同心、同志为基础, 但并不要求彼此间的一味苟同, 它允许不同见解的存

    在, 是坚持原则的“和”, 甚至是以斗争促成的“和”, 也即“和而不

    同”, “和而不流”。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 儒家所倡导的“乐群贵

    和”思想, 对于加强国家内部统一, 增强国力, 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危急关头, 也多次激发了中华儿女为捍卫

    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同舟共济、 抗暴御侮的民族斗志, 并对中华民

    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期间,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重

    庆培育出来的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既充分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

    统, 也闪烁着“乐群贵和”的传统文化精神。自从日寇入侵的那一

    刻起,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华民

    族的根本任务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 实现民族的解放与独立。而

    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全民族只有团结一心, 一致抗日。在国民党

    统治中心重庆, 中共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遵循党

    中央“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 反对倒

    退”的三大政治口号, 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

    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周恩来多次强调加强全民族团结

    对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性。为此, 他主张“划一个最大

    的圈子”, 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的团结是巩固

    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关键。在团结国民党一道抗日

    的过程中, 周恩来教育南方局的广大党员要以民族大义为重, 本着

    不计私怨、 相忍为国的态度, “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同

    老对手国民党人打交道时, 周恩来告诫干部要尊重其“党格”和“党

    见”, 力争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互谅互让, 以达成某种有利于国家

    民族利益的共识。当国共合作因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而濒临破裂

    险境时, 周恩来大声疾呼: 团结则存, 分裂则亡; 合作则胜, 独霸则

    败。中共南方局的同志以《新华日报》为阵地, 同国民党顽固势力

    · 4 3 ·

    进行了有理、 有利、 有节的斗争, 维系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此

    外, 周恩来、 董必武、 叶剑英、 邓颖超等中共南方局领导, 还广泛团

    结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 大力加强对国民党民主派、 文化科技界、工商经济界、 地方实力派、 海外华侨等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在挽救

    民族危亡中, 与他们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发展壮大了进步势力, 团

    结了广大的中间势力, 最广泛地把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造

    就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大团结。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内的团结

    工作, 营造了各方面放弃党派之见, 团结抗日的良好氛围, 有力地

    鼓舞了前线军民的抗日斗志, 推进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并为解放战

    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第二条战线奠定了基础。以周恩来为

    首的南方局的同志们培育和形成的团结精神, 正是中华民族“乐

    群”、 “善群”民族心理的深刻昭示; 而与国民党顽固派既团结又斗

    争, 以斗争促团结, 则是文化传统中“贵和”而又“和而不同”民族性

    格的生动表现。可以说, 抗日战争的胜利, 既是红岩先辈倡导的和

    衷共济团结精神的胜利, 也是“乐群贵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次完

    美实践。直至今天, 讲团结, 贵人和, 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推

    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炎黄儿女同舟共济,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四)红岩精神升华了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

    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在上下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 坚持真理, 甘于奉献, 是中

    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历史上, 许多仁人志士都把追求

    真理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 他们荣辱不惊,得失不顾; 当现实与真理发生冲突时, 他们更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

    命为代价, 来维护那些比生命更重要的“道”、 “义”。“杀身成仁”、· 5 3 ·

    “舍生取义”、 “遗生行义, 视死如归”等达观生死的名言, 正是他们

    孜孜奉行的人生信条。尽管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他们追求和

    坚持的“道”、 “义”不可能实现, 但是, 这种为真理而勇于牺牲的奉

    献精神, 却一直鼓舞着后人同邪恶势力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

    斗争, 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正是红岩精神最重要、 最突出的内涵之

    一。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 红岩志士之所以能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 就在于他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真

    理— — —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坚

    定信仰。他们把个人的得失生死看得很轻很淡, 把党和国家的利

    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实现民族的解放, 为了争取人民的幸福, 他

    们无怨无悔地奉献出了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刘国钅志 烈士, 出身

    于名门望族,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毅然与其封建大家庭作了决

    裂。当他被捕后, 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以为他是富家公子, 容易打

    开突破口, 费尽心机套他供词。刘国钅志 慷慨激昂地予以回击: “我

    是一个共产党员, 你们没有把我捕错。我没有组织关系可交, 也没

    有人事关系可交。你们要杀我, 只是我一个人。我读过几天书, 士

    可杀不可辱。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 —你们杀了我, 就是我成仁

    取义的时候。我只有牺牲小我, 成全大我。党才是我真正的生命,有了中国共产党, 就有我的生命。 ”这些掷地有声的铿锵之语, 充分

    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被狱中同志

    誉为“大众诗人”的古承铄烈士, 面对敌人的酷刑庄严宣誓: “我是

    真理的信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永远为人类的幸福而战。 ”车耀

    先烈士, 从旧军阀中走出, 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辗转奔波, 最

    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被反动派抓捕后, 他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为

    捍卫真理, 宁死不屈, 践行了“愿以我血献厚土, 换得神州永太平”

    的入党誓言。周从化烈士,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高唱“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 ”何敬平烈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不改初衷, 吟道:

    · 6 3 ·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 —愿把这牢底坐穿。 ”所有这

    些, 都生动地表现出了革命志士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念。诚

    然, 古代也有不少先哲为他们所认可的真理而躬行履践, 甚至为

    “道”、 “义”而献身。但他们所倡导的“道” “义”与红岩英烈所追求

    的真理— — —共产主义相比, 则贤与不肖顿见云泥之隔。红岩志士

    在与黑暗邪恶势力的斗争中, 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真理执著

    追求并为之献身的可贵精神。但他们是把“道”和“义”建立在科学

    世界观的基础之上, 已经把我国古代志士对孔孟之道的追求, 变成

    了对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正是胸怀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

    真理, 红岩英烈才完全摒弃了个人私利, 赴汤火而神色自若, 就斧

    钺而等闲视之, 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 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他们的

    身躯虽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了, 但他们这种执著真理并为之

    献身的精神, 却虽死而不朽, 逾远而弥存。

    (五)红岩精神凸现了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志节的大丈夫气概

    崇尚正气, 坚贞志节,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独特的个

    性。“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千古格言所彰显

    出的巨大人格力量, 曾引导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坚持真理和正义, 为

    捍卫国家、 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同腐朽邪恶势力相抗争, 直至杀生

    成仁, 舍生取义。在事关个人穷达、 宠辱、 生死的关头, 他们“见利

    不亏其义, 见死不更其守”, 始终能够直道而行, 风雨如晦, 鸡鸣不

    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大丈夫精神。千百年来, 它

    早已灌注进了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 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红岩志士继承并弘扬了这种崇尚气节的文化传统, 并以其实际行

    动, 在严酷岁月的煅造中, 把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大丈夫精神推向

    · 7 3 ·

    了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抗战时期的重庆, 国民党统治阶级腐败不堪, 社会上层灯红酒

    绿, 社会风气极其污浊。南方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 不仅要经

    受清贫穷困的生活考验, 还要经受随时被捕、 被杀的生死考验。在

    如此复杂险恶的环境下, 做到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始终保持革命

    气节, 对革命事业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周恩来一直注意加强对南

    方局党员和干部的革命气节教育。一方面, 他要求共产党员要勤

    于学习, “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 在任何情

    况下都要毫不动摇, 坚守革命气节; 另一方面, 他指示那些为革命

    需要而同三教九流接触的党员, 一定要做到“同流而不合污, 出污

    泥而不染”, 坚决抵制腐朽消极思想的侵蚀。在周恩来的教育和以

    身作则下, 南方局机关没有出现一个逃兵和叛徒, 凝成了一座战斗

    力很强的革命堡垒。抗战胜利后, 尽管南方局迁离了重庆, 但曾在

    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却日益成熟起来。在

    紧接而来的革命风暴中, 即便身处炼狱般的“魔鬼宫殿”, 面对惨绝

    人寰的酷刑摧残, 他们都始终是“虎入笼中威不倒, 鹰断双翅歌不

    灭”, 不毁志以求荣, 无变节以求生, 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气节。身

    陷囹圄的叶挺将军, 在蒋介石高官厚禄的利诱下, 不为所动, 尽管

    他“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身躯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被

    狱中难友誉为“丹娘的化身”、 “苏菲亚的精灵”的江竹筠烈士, 直面

    敌人各种酷刑的淫威, “可以使皮肉烧焦, 可以使筋骨折断, 铁的棍

    子, 木的杠子, 撬不开紧咬的嘴唇”, 始终坚贞不屈, 没有玷污党的

    荣誉。陈然烈士在入狱前就对传统的气节观有着很深的理解。他

    在《论气节》一文中写道: 气节, 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精神。

    什么是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

    能屈”的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 — —在平时能安贫乐道, 坚守自己

    的岗位; 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 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

    能坚定信念, 而不惊慌失措, 以至于“临难毋苟免”, 以身殉真理。

    · 8 3 ·

    被捕后, 面对敌人的皮鞭和“老虎凳”, 陈然从容镇定, 大义凛然, 把

    自己对气节的理解完全付诸了实践。叶挺、 江竹筠和陈然这样坚

    贞志节的红岩英烈不胜枚举。相对民族的传统气节而言, 红岩英

    烈的气节“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的坚定而深切地认识上, 是民

    族传统气节与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革命英雄主义的

    集中体现。因此, 它完全剔除了传统气节中的封建思想糟粕, 成为

    更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时代前进动力。坚守着这种气节, 红岩英

    烈临难不降其志, 至死不失其节, 把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大丈夫气

    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种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革命

    气节, 既源于文化传统, 又因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而超越了文化传

    统。无论过去、 现在和将来, 它都必将为后世代代传承, 以至生生

    不息。

    (刘家定)

    · 9 3 ·

    五 、 红 岩 精 神 与

    巴 蜀 文 化 传 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作为精神形态的社

    会意识, 是一定生产方式、 生存环境、 生活方式、 文化传统等诸因素

    的综合反映。因此, 形成于2 0世纪4 0年代重庆的红岩精神, 尽管

    其本质上属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还与

    当时、 当地的社会制度、 环境因素、 地域文化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

    系。我们只有从这些联系中去把握红岩精神, 才能对其作出正确

    的解读。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蕴涵着

    巴蜀文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

    爱国是红岩精神的主要内涵。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

    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斗争中, 积淀了热爱自

    己的祖国和人民, 热爱生息繁衍的土地、 山川的深厚情感。因此,每当外族入侵, 民族危亡的关头, 总有无数炎黄子孙挺身而出, 抗

    暴御侮, 捍卫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园。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

    巴蜀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 0 0 0多年前, 巴国将军(巴蔓子),甘愿割下自己的头颅, 去换取三城之地, 以维护领地的完整, 表现

    · 0 4 ·

    出了崇高的爱国奉献精神。南宋末年, 蒙古大军为灭赵宋王朝, 取

    道四川。在今重庆合川钓鱼城, 面对蒙哥大汗亲率的数万精锐之

    师, 当地军民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利用有利地形, 挫败了蒙军无数

    次的猛烈进攻, 坚守阵地达3 6年之久。在延缓宋王朝覆灭的同

    时, 谱就了一曲气吞山河的爱国颂歌, 表现了巴蜀儿女强烈的爱国

    主义情操和奋斗精神。在近代, 巴蜀人民曾发起过著名的保路运

    动。 1 9 1 1年5月, 清政府借铁路国有为名, 将已归民办的川汉铁

    路收为国有, 并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 法、 德、 美四国银行团。清

    政府的这一卖国行经, 激起了四川人民强烈的反对, 引发了四川各

    界群众轰轰烈烈的保卫路权运动。在保路运动中, 成渝两地的各

    街道、 学校、 行业以及地方上的府州厅县都相继成立了“保路同志

    会”。他们的斗争由学生罢课、 商绅罢市, 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 继

    而各地贫民暴动, 形成了全省人民的反清大革命, 在粉碎帝国主义

    侵略阴谋的同时, 给摇摇欲坠的腐败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充分显示

    了巴蜀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报国意志。

    数千年来的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一直深深地浸透在巴蜀儿

    女的血脉里。当日寇侵华,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 四川人民

    义无反顾, 派出了自己的优秀儿女, 奔赴抗日战场。在台儿庄等重

    大战役中, 川军将士英勇作战, 打出了威风, 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

    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 巴蜀人民出于民族大义, 支持抗日, 使

    四川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大后方,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

    重大贡献。尤其是作为中国最大爱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来到重

    庆后, 受到了巴蜀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他们拥护共产党团

    结抗日的政策, 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 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为巩

    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支持全国各族人民的抗击日寇侵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在抗战8年中, 四川共送

    出了3 0 0多万热血男儿补充到抗日军队, 占全国征丁实征数的1 5

    强, 以至于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在钱款筹措上, 抗战期间, 国家

    · 1 4 ·

    总支出为1 4 6 4 0余亿元法币, 而四川则负担了4 4 0 0亿元左右, 约

    占全数的1 3; 在粮食供应上, 除了供应内迁人员和入川难民的粮

    食外, 还以征、 借、 捐献等方式供给国家8 4 4 3 0 7 4 8市石, 占全国征

    收粮的1 3。正如抗战胜利前夕四川省主席张群所言: “就抗战军

    事的关系讲: 四川是抗战的最后根据地, 八年之中, 四川已成为中

    国战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四川所出的兵员, 以及人力物

    力财力也都为各省之冠, 无惭于四川在战时中国的地位。 ”

    作为抗日军民的可靠后方和坚强后盾, 四川人民的爱国主义

    热情给全国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从这个意义上讲, 红岩救亡

    图存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 包涵着巴蜀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愫, 与巴

    蜀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分不开的。

    (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凸现着

    巴蜀文化坚韧不拔、 积极进取的品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无不生动地昭示了我们民族坚韧不拔、 不畏艰难险阻的优秀品格。

    而这种品格, 在巴蜀文化中体现得极为突出。古代巴蜀地区, 除成

    都平原外, 大多自然条件恶劣, 自古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尔

    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

    条件抗争中, 形成了吃苦耐劳, 英勇顽强等优良品格。雄伟宏大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铺设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栈道, 记录着巴蜀儿女

    不畏艰险, 不怕困难, 与恶劣自然条件相抗争的奋斗历程。

    从历史上看, 巴蜀人民富于革命和变革的精神。明末清初欧

    阳公的《蜀警录》中说: “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后治。 ”而更

    早的渊源则可上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在统治

    阶级眼里, 巴蜀人好乱, 难治, 刁顽。但从人民的立场看, 恰恰体现

    了巴蜀人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

    · 2 4 ·

    命性丰富, 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 ”所有这些, 都说明了在巴蜀

    文化中充满着变革精神、 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

    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子孙, 溶进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在红岩先烈中, 绝大多数是巴蜀儿女, 他们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的侵略和蒋介石集团的黑暗统治, 不怕坐牢, 不怕杀头, 不惜牺牲

    个人的利益, 甚至生命, 为国家、 民族利益, 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

    奋斗, 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出身于自贡的江竹筠, 这个貌不惊人

    的女子, 当她接受共产主义真理后, 就顽强地为之奋斗。1 9 4 8年

    春节后, 她的丈夫彭咏梧在川东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江竹筠回

    到重庆, 向组织上汇报了情况。当组织打算给她的工作作适当照

    顾时, 她婉言谢绝了。她甚至来不及与儿子稍作团聚, 又强忍着生

    离死别的苦楚, 毅然地返回了川东, 去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被捕

    后, 她经受了敌人各种酷刑的折磨, 始终坚贞不屈, 直至献出自己

    的生命。出身于富豪家庭的刘国钅志 ,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 9 4 8年, 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 在

    狱中, 面对国民党特务头子徐远举软硬兼施的伎俩, 他毫不动摇,至死不渝, 最后也为党殉难。此外, 诸如陈然、 李青林、 杨虞裳、 许

    建业、 王朴等等, 他们的英雄事迹同样感天动地。在他们身上, 我

    们看到了红岩先烈不畏艰险的坚强性格和奋斗意志, 也看到了渗

    透在他们骨髓中的巴蜀文化特有的风采。

    (三)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体现着

    巴蜀文化合群、 开放、 包容的性格

    古代巴蜀,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和交往中,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方方言

    — — —四川话。从深层次上看, 这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是一种

    共同的理想信仰的体现, 是团结的象征。同时, 巴蜀地处三大高原

    · 3 4 ·

    之间, 四周高山环列, 境内江河众多, 空气潮湿多雾, 地理环境极其

    恶劣, 为了生存发展, 川人也必须团结协作, 才能战胜困难。在高

    亢雄浑的川江号子旋律中体现着巴蜀儿女的团结协作精神, 体现

    着和衷共济的神韵。巴蜀人民, 靠着这种精神, 创造了灿烂的历

    史, 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孕育于盆地内的巴蜀文化, 不只是封闭板结和落后保守的, 很

    早发达的工商业活动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巴蜀文化, 使巴蜀文

    化还具有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 尝试突破传统、 变易自我、 超越自

    我的极具开拓、 开放和包容的性格。这是巴蜀文化特性的主流。

    《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五丁迎石牛”的传说, 就反映了

    古蜀先民力求打通闭塞, 走出盆地, 渴望与外界交流的观念行为。

    在距今5 3 0 0年的大溪遗址、 距今3 0 0 0年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海

    螺、 海贝、 象牙, 则明显地具有强烈的外来因素。三星堆文明曾在

    夏商之世及周初, 以成都平原为辐射中心, 其影响向北达到汉水流

    域与渭水上游, 向东远及今宜昌长江两岸, 向西则深入青衣江、 大

    渡河流域。此外, 它还通过包括古栈道、 古长江及其支流水系、 古

    蜀布之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将中原文明、 荆楚文明、 滇濮文

    明以及南亚文明、 西亚文明、 埃及文明、 爱琴海文明等诸文明的优

    秀成分采借过来, 用来发展和壮大自己。此外, 巴蜀文化还以博大

    的胸怀, 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如传说中取代鱼凫王的杜宇、取代杜宇王的鳖灵, 都是从外地进入成都平原的。秦时迁蜀的赵

    人卓氏、 山东程郑, 都是在临邛东山再起, 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贾

    的。正是因为巴蜀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拓性、 开放性、 包容性, 才使

    得巴蜀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 生机勃勃的局面, 不仅孕育了成

    百上千的大思想家、 大诗人、 大文豪, 而且涌现出许多领先于全国

    乃至世界的经济、 科技以及思想文化成果, 如秦汉时的“蜀锦”、 宋

    代的“交子”等等。

    透视巴蜀文化的特性, 我们可以看出, 自古以来巴蜀文化就有

    · 4 4 ·

    谋求与各地区交流合作, 与各民族互通有无, 兼容并包, 共同促进

    发展的团结协作精神。正因为此, 巴蜀文化虽偏处西南一隅, 且被

    崇山峻岭所环抱阻塞, 但是, 它在历史上的每一时期, 都仍与整个

    中华文明的演进血脉相连, 休戚与共。

    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

    党派、 各团体以及外国驻华使团也相继来到这里, 身处国统区的四

    川人民不但没有进行排斥, 反而热情欢迎, 大力支持, 使国共两党

    和其他党派得以和平共处,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

    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在事关中华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 四

    川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 教育和引导下, 国统区内形成

    了空前团结的气象, 不少爱国志士的革命思想也在这一时期经受

    了锻炼, 并逐渐走向成熟、 坚定。可以说, 红岩和衷共济精神的形

    成, 既离不了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的提倡与实践, 也与巴蜀合群、开放、 包容的文化性格甚相关联。正是巴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特

    质, 才为红岩精神能在重庆诞生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四)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洋溢着

    巴蜀文化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

    如果说为冲破盆地的封闭而孕育了巴蜀文化的开放性格, 那

    么, 自秦以来数次的人口大迁徙, 则造就了巴蜀文化的丰富多彩。

    巴蜀先民在与外来移民一道开发四川的同时, 也吸收了各地的外

    来文化, 进而使巴蜀文化具有了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杜甫的“安

    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诸葛亮“鞠躬尽

    瘁, 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 正是巴蜀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巴蜀儿女, 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 充满着天下为公的情怀和牺

    牲奉献的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巴蜀人民的这种文

    · 5 4 ·

    化传统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升华到了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

    益, 舍小家, 为大家, 为了真理而奋斗献身的高度。“许党为民万事

    轻”, “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 “愿以我血献后土, 换得神州永太

    平”等等豪迈的诗文, 就是他们公而忘私内心世界和牺牲奉献精神

    的真实写照。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刘国钅志 、 王朴, 他们舍家别

    妻, 投身革命。尤其是王朴, 动员母亲金永华将1 6 0 0多石地租田

    产全部变卖, 所得资金全部支持革命。他们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 敌人的威胁利诱没有使他们动心, 敌人1 8套刑具没能使

    他们屈服, 最后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在他们的心中, 荣华富

    贵算得了什么!惟有为国为民, 献身于伟大的事业, 才是人生最大

    的幸福。在这两位巴蜀优秀儿子身上, 体现着共产主义光辉思想

    的魅力, 也显露着巴蜀文化传统的气度。

    上述可见, 伟大的红岩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

    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 同时也彰显着巴蜀文化的风采。巴

    蜀文化因红岩精神而添彩, 红岩精神也因巴蜀文化而熠熠生辉。

    (蒋如洲 刘家定 龙开科)

    · 6 4 ·

    六 、 红 岩 精 神 的 历 史 地 位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 培养和形成

    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

    神一样, 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江泽民

    同志对红岩精神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 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

    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 红岩精神是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

    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之一。1 8 4 0年鸦片

    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地沦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为了反抗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不

    屈不挠的斗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过

    程中,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此,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 终于一洗百年屈辱的历史, 把一个落后挨打的旧中国, 建设

    · 7 4 ·

    成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这波澜壮阔的革命

    斗争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道, 在创造伟大业绩的同

    时, 也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巩固, 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 开拓进取的精神; 举世无双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 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一往无前的

    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延安的伟大实践, 培育了艰苦奋斗、 与

    时俱进的精神; 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在

    重庆的斗争历程, 造就了爱国、 团结、 奋斗、 奉献的精神。这些精

    神, 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 解放和自由之中体

    现出来的。它们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们既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也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

    这个意义上说, 红岩精神是党之魂, 民族之魂。

    (二)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

    团结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岩精神既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

    理想的凝聚。因此, 它不仅具有特定时代的风貌, 更具有永恒的价

    值。不论过去, 抑或今后, 红岩精神都是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

    力。

    与红岩精神产生的环境相比, 当代中国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们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独

    立和民族的解放, 而且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向一个欣欣向荣、 大有希望的方向阔步

    前进。当然, 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 中国的振兴和发展不是一朝

    一夕之事,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 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 没

    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 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实现的。现在,· 8 4 ·

    我们是在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

    进, 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

    碰撞的日益频繁, 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将变得更加尖锐、 复杂。如

    果不弘扬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我党我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筑起理

    想、 道德、 情操、 作风的坚固防线, 党就很难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

    的严峻考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会落空,振兴中华也会变成一句空话。

    红岩精神所包涵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对共产主义理想的

    执著追求的奋斗精神, 无私奉献的伦理道德和以国家、 人民、 党的

    利益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念等, 对于坚定新时期所需要的振兴中

    华的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打牢以为人民服务和

    集体主义为核心的讲求奉献的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念, 培育代表先

    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华民族现代新文明, 激励中国各族人民为建

    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红岩精神是将马克思主义和

    党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于

    具体工作实践的光辉典范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 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使中国革命

    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结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将社会主义革命寓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本身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周恩来同志作为一个马克思

    主义者, 深谙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在领导南方局与国民党顽固

    派的斗争中,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 方法, 同党的方

    针政策以及具体的斗争环境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积极维护

    · 9 4 ·

    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 相对于我党领导的武装

    斗争的红色区域而言, 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中心的中共南方局, 所

    面临的条件更为复杂, 所处的环境更为险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

    的国统区,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将全部国家机器都据为己有。尽

    管此时已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但国民党的反共本质没有丝毫

    改变, 中共在国统区的组织被迫处于地下状态; 国统区人民由于长

    期受国民党反共宣传的蛊惑, 许多人对共产党有疑虑, 有些人甚至

    是反共、 仇共的。但是, 这里毕竟是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的

    中心, 不仅各个阶级、 政党、 团体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都集中在

    这里, 而且各国外交使团、 国际组织和国际人士也汇集于此。身处

    这样一块重要的阵地, 面临如此复杂和艰险的环境, 中国共产党的

    合法代表如何开展工作, 如何不断扩大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 在

    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找不到,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也

    未遇到过, 更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周恩来同志以极大的马克

    思主义勇气,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线, 边工作边总结, 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在周恩来同志的不

    懈努力下, 中共南方局成功地创造和总结了在统一战线条件下, 怎

    样与同盟者进行有理、 有利、 有节斗争的经验; 总结了在国统区如

    何建党, 如何发动群众、 团结人民, 如何开展工作等经验, 形成了以

    爱国、 团结、 奋斗、 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这一切的经验总

    结和精神成果, 不是靠书本也不是靠权威和上级, 而是从斗争实践

    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周恩来同志和中共南方局的创造性的工

    作, 是我党伟大革命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红岩精神的

    基础和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 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

    神、 延安精神既一脉相承,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所蕴含的方

    法论、 革命精神以及永恒价值, 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

    辉。

    · 0 5 ·

    (四)红岩精神是培养和

    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资源

    红岩精神虽然形成于半个世纪以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其魅力却经久不衰, 历久弥新。作为我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 红岩精神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所体现的是一

    种中华民族为正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顽强精神, 是一种为绝大多

    数人谋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是一种社会发

    展所需要的图新精神, 是一种代表了时代前进要求的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要繁衍生息, 不断发展,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其先进

    性, 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

    不能缺少这些精神, 今天如此, 今后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 我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红岩精神的宣传, 用红岩

    精神来教育和引导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为人类进步事业

    而献身在四川省自贡市有像“抱着一团火, 救出一车人”的救火英

    雄梁强, 在重庆市, 有在洪水中与群众一道, 救出了7 0余人的“全

    国抗洪模范”高建栋, 人民的好民警芦振龙, 歌乐山下从飞驰的列

    车前勇救老人的英雄少年陈渝等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至于在

    英烈精神感召下, 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 勤奋工作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 人民的公务员、 科技工作者就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 我们的党之所以始终能保持朝气蓬勃的

    旺盛生机, 始终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与我们长期以来坚持

    以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良传统(包括红岩精神)来教育引导人、 激

    励人是不无关系的。

    当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

    的重要历史关头。能不能保持国家经济建设健康、 持续、 稳定的发

    展势头, 能不能保证我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永不蜕变, 能不能开掘

    · 1 5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之源, 都迫切地要求我们予

    以正视和解决。一方面, 我们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努力继

    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意继承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 尤其是我党自身所创造

    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一样, 红岩

    精神作为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 我

    们更应好好地珍惜它、 保护它, 并努力使之代代相传, 发扬光大。

    (蒋如洲)

    · 2 5 ·

    第 二 编

    红岩精神的实质与

    内 涵

    一 、 红 岩 精 神 的 内 涵 及 实 质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

    红岩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根据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

    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论述、 诗文及斗争实践, 笔者认为它包含以

    下1 0个方面:

    1 .挽危图存的爱国精神。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

    急关头, 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积极倡导发扬挽救民族危亡的爱

    国精神。1 9 3 9年1月, 周恩来同志在重庆南开中学校友座谈会上

    所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长篇发言中说, 我们全民族团结起来, 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日寇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青年们一定要

    关心民族的存亡,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要把天下

    兴亡放在肩上, 要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抗战的

    事都要支持、 拥护; 凡是不利于抗战的事都要抵制、 反对。中共中

    央南方局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国民党统

    治区发动群众参加抗战、 支援抗战, 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

    2 .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

    · 5 5 ·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各级党组织, 日常工作和生活条

    件都十分艰苦, 遇到多种困难, 而且环境险恶, 随时都有被捕、 监

    禁、 杀头的危险。周恩来同志经常教育大家要不怕艰难困苦, 要艰

    苦奋斗, 敢于斗争。他号召干部“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 而且特别

    提到“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当周恩来接到中共中央关于“皖

    南事变”的急电后, 他当即在《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活动会上

    谴责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 并激励与会同志说: “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 “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怎样在光明和黑

    暗中奋斗。只要大家坚持信念, 不顾艰难地向前奋斗, 并且在黑暗

    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 胜利是会到来的, 黑暗是必然被击破

    的。 ”周恩来同志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不怕困难, 忘我工作。他常

    常工作起来一熬就是大半夜, 有时还通宵不眠, 实在坐累了, 他就

    站起来在房间里走一走, 手写累了, 就搓一搓, 稍微活动一下, 又继

    续工作。在他的影响下, 南方局机关内部, 上上下下工作兢兢业

    业, 一丝不苟, 常常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南方局机关所在地的红

    岩村是全体工作人员靠自己的艰苦劳动修建起来的。南方局一大

    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 不怕坐牢, 不怕杀

    头, 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以上这些行为, 都充分体现了坚韧顽强

    的奋斗精神。

    3 .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

    抗日战争的根本任务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 争取中华民族的

    解放。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中华民族只有团结一心, 一致抗日。周

    恩来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全民族团结、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性。他教育干部“要照顾大局, 照顾

    多数, 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 在结交朋友、 团结和领导群众中, “必

    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在国共两党的合作因顽固派的干扰而

    面临破裂危险的时刻, 他大声疾呼: “团结则存, 分裂则亡; 合作则

    胜, 独霸则败。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周恩来同志的主持下, 坚定地贯

    · 6 5 ·

    彻党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 保持了国

    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同时, 南方局大力加强对国民党民主派、各民主党派、 科技文化界、 工商经济界、 地方实力派、 海外侨胞的统

    一战线工作,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 与他们携手并肩, 肝胆相

    照, 安危与共, 风雨同舟, 形成了抗日救亡的巨大力量。此外, 南方

    局还注意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 广交外国朋友, 争取国

    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以上这些团结工作, 有力配合、 支持了反对

    顽固派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日斗争,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胜利

    准备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在1 9 4 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中国人民同国民党蒋介石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南

    方局及其之后的四川省委遵照党中央制定的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

    主团结的方针, 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进步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

    党周围, 发展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反内

    战反独裁和争取和平民主的运动, 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第二条

    战线奠定了基础,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

    条件。

    4 .坚持原则的坚定精神。

    南方局要求党的干部“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 把“一切工作要

    提到原则的高度, 要与政治任务联系起来。 ”周恩来在《论统一战

    线》一文中强调指出, 在斗争上, 我们要不失立场, 但不争名位和形

    式; 我们要坚持原则, 但方法要机动灵活, 以求达到成功。周恩来

    领导的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坚定地坚持无产阶

    级立场,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同国民党进行了有理、 有利、 有节的

    斗争。1 9 3 9年1月, 蒋介石约见周恩来, 再次询问中共中央对他

    的统一国共两党为一大党的提议的意见, 周恩来断然拒绝。随后,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电报写信给蒋介石, 表示共产党绝不放弃

    马克思主义信仰, 绝不能将共产党的组织合并于其他任何政党。

    1 9 4 0年7月1 6日, 国民党代表提出取消陕甘宁边区、 缩减八路军

    · 7 5 ·

    和新四军、 限制防地等无理要求, 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严词拒绝他们

    的要求, 并于9月初停止与他们谈判。“皖南事变”发生后, 周恩来

    及其领导下的南方局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叶剑英当时一连数天向国民党当局紧急交涉, 抗议蒋介石集团消

    灭人民抗日武装的罪行, 坚决要求国民党采纳中共提出的十二条。

    后来, 周恩来又要求国民党采纳新的十二条, 否则, 拒绝出席参政

    会。自南方局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内, 在国民党实行消

    极抗战、 积极反共的政策, 不断制造摩擦和反共事件的限难危险条

    件下, 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 与国民党

    的反共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而又有分寸的斗争, 既坚持原则, 又有

    灵活性, 挫败了他们的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

    后胜利。

    5 .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

    为了贯彻党中央“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 南

    方局创造了“三勤”、 “三化”的斗争形式, 其中把“勤学”列为“三勤”

    中的重要一项, 要求共产党人要“努力学习(理论、 技术、 工作能

    力) ”。1 9 3 9年1月7日, 周恩来同志到市属联中就抗战形势和坚

    持持久战问题作了演讲之后, 题词: “伟大的抗战时代, 不要使它空

    空过去。青年们, 要努力学习, 学习, 再学习! ”周恩来同志订的《我

    的修养要则》第一条就是“要加紧学习, 抓住中心。 ”在《怎样做一个

    好的领导者》报告中, 周恩来同志提出, 领导干部“要有学习精神”,要“向群众学习”。他还提出“习作合一”的口号, 倡导人人都订《习

    作计划》。南方局建立不久, 就先后多次举办干部训练班或党校,要求学员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

    神, 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9 4 1年前后, 南方局要

    求县以上干部坚持自学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南方局共产党

    人, 不仅学习马列主义、 中央文件, 而且还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 向

    群众学习。在歌乐山下的国民党军统局的秘密集中营里的共产党

    · 8 5 ·

    人和革命志士, 虽处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 仍然勤奋努力地学习马

    列主义和科学文化。没有笔, 他们就用黄泥搓成能在地下写字的

    “粉笔”, 用竹签或竹筷在石头上磨成尖细的竹笔。没有墨, 他们就

    从破被里取出烂棉烧焦后拌水调成“墨汁”。没有纸, 他们就用烟

    盒、 草纸和用衬衣来写字。就这样, 他们一直坚持勤奋努力的学

    习。

    6 .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

    周恩来同志经常教育干部, 艰苦朴素, “不忘延安”, 坚持“出污

    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的原则, 反对“蜕化或腐化思想”。当时

    的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 是个“大染缸”, 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在

    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恐吓之余又以高官、 厚禄、 腐朽的生活方式

    进行引诱, 但很难得逞。在南方局机关内部, 大家甘于清贫, 乐于

    过苦日子, 上上下下都一样地过着俭朴的生活, 不存在特殊化, 更

    没有追求享受、 贪污腐化的现象发生。“不忘延安”是周恩来同志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常嘱咐: 买衣服, 简单些; 做饭, 简单

    些; 住房, 简单些。董必武同志有双皮鞋, 外出会客时才穿, 回来就

    马上换布鞋, 被誉为“节约模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克己俭朴的

    廉洁精神。

    7 .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是红岩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在党内民

    主、 党领导群众的民主以及追求目标的民主三个方面。周恩来在

    南方局干部所作的报告中把“集体领导”、 “民主生活(讨论分工) ”

    列为“领导与领导机关”这一问题下的重要一条。他还说, “发扬民

    主,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是说服, 决不是

    命令。 ”周恩来同志认为, 抗战与民主的关系, 是巩固与发展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民主要服从抗战; 另一方面, 抗

    战要靠民主来推动。在1 9 3 9年8月4日的报告中, 周恩来强调统

    一战线必须实行民主政治, 加强统一战线的民主性, 是推动抗日民

    · 9 5 ·

    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党组织坚持民主, 并

    积极促进和帮助爱国民主力量建立、 发展组织, 重视引导和发动争

    取民主的斗争。在渣滓洞、 白公馆的集中营里, 一批共产党人和革

    命志上虽身陷囹圄, 也决不改变他们对民主的追求。古承铄烈士

    在他的诗中写道: “我追求爱情— — —种下瓜儿便生瓜, 种下民主开

    遍自由花! ” “只要能打开牢笼, 让自由吹满天下; 我将勇敢上前, 毫

    不惧怕! ”这正是追求民主的南方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共同心

    声。

    8 .高度严格的守纪精神。

    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需要南方局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组织纪

    律观念。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中讲到领导干

    部的立场时, 强调指出“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在《我的修养要则》

    中, 他把“遵守纪律”作为重要的一点。邓颖超在1 9 4 2年1 1月发

    表了专论《论党的纪律》, 指出: 共产党的铁的纪律不同于一般纪

    律, 并有别于他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本身带有强制性, 但不机械执

    行, 而必须基于全党党员的自觉性; 党的纪律, 对于全党党员决无

    例外, 是所有党员都要遵守的。南方局要求党员、 干部不论情况如

    何变化, 都要贯彻党中央的指示, 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分配和调遣;

    遵守保密纪律, 党员被捕后, 不得轻易承认自己是党员, 在万不得

    已需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时, 也绝不能暴露任何党的秘密和组织

    情况。江竹筠同志遭受敌人毒刑折磨, 甚至昏死过去, 仍然严守党

    的纪律, 保守党的秘密。被凉水浇醒后, 她厉声斥责敌人: “杀了我

    也不知道什么组织……你们是枉费心机, 永远也达不到你们的目

    的! ”陈然同志对党无限忠诚,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 都能服从党的纪

    律, 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正是由于南方局广大共产党人具有

    高度严格的守纪精神, 才为党的各项工作、 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

    保证。

    9 .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

    · 0 6 ·

    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党组织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和严

    密监视之下, 经常有被破坏的可能, 广大党员也随时处于被捕、 坐

    牢、 甚至杀头的威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南方局一直把革命气节

    教育作为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

    摇, 坚贞不屈, 保持革命气节, 随时准备以自己的生命去殉党的事

    业。在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 南方局共产党人面临可能被

    捕杀的紧急关头, 周恩来向党中央表示: 我们一切都准备了, 即他

    捕杀讨扣’毫无所惧。在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里, 南方局机关没有

    出现一个逃兵和叛徒。在数次破坏事件被捕的党员中, 绝大多数

    都坚持了革命立场, 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 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

    叶挺将军深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人的身躯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刘国钅志 烈士在重庆解放前夕赴刑

    场之际口吟的《就义诗》中说道: “我们— — —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

    们死而无愧! ”陈然烈士在《我的“自白”书》中写道: “任脚下响着沉

    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由, 哪怕胸口对

    着带血的刺刀!人, 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

    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

    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

    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些正是南方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

    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的生动写照。

    1 0 .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这是红岩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

    和信念才能有自觉的奉献精神。南方局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

    士之所以能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 就在

    于他们心中有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把追求真理视为人生的重

    要目的, 把为真理、 为理想而献身看作是人生的最大价值。说到

    底, 在于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周恩来同志把

    “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列为党的立场即领

    · 1 6 ·

    导干部立场的首要一条。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真理。它把对社会的贡献、 为人民服务视为人

    生的价值所在。正是出于对这种真理的追求, 南方局一大批共产

    党人和革命志士, 奉献了自己的最大力量, 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鲜

    血和生命。1 9 4 9年1 1月2 7日殉难于渣滓洞监狱的荣世正烈士,生前在给同学的信中曾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 — —“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和眼泪, 没有劫掠与屠杀, 没有一切罪恶的完美的和平、自由、 幸福的世界。 ”陈然烈士在《论气节》一文中写道: “是什么高

    度的理性呢?— — —那就是对世界、 对人生的一种正确、 坚定而深彻

    的认识。不让自己的行为违悖自己的这种认识, 而且能够坚持到

    最后……”这里的“对世界、 对人生的一种正确而深彻的认识, ”就

    是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就是真理。而对这种认识即真理的

    追求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自觉的奉献精神。古承铄烈士宣誓: “我是

    真理的信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

    战! ”何敬平烈士决心“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 —愿把这

    牢底坐穿! ”周从化烈士高喊: “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 ”车耀先

    烈士“愿以我血献厚土, 换得神州永太平。 ”这些悲壮的诗句正是共

    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的真切表达。红岩精神有

    以上1 0个方面的内涵。其基本内涵是: “爱国、 奋斗、 团结、 奉献”。

    (二)红岩精神的实质

    红岩精神的形成、 丰富和发展, 纵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

    时期。就其实质而言, 既是爱国主义的, 也是共产主义的, 是爱国

    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1 .从红岩精神的价值取向看, 它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无

    产阶级的终极使命的有机统一。

    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 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蕴涵

    · 2 6 ·

    的价值取向都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特色和主题。

    红岩精神也不例外, 它所深藏的价值意蕴首先是由2 0世纪3 0 ~4 0

    年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规定着的。抗日战争

    的主题是打败日本侵略者, 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生存。解放战

    争的主题则是驱除美英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言人的反动势力, 夺

    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与独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及广

    大革命志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时代主题,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 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

    标就是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 摆脱中国自近

    代以来沦为帝国主义附庸的历史, 解放劳苦大众, 建立起人民当家

    作主的新中国, 将中国引向到独立、 自主和富强的光明前途。因

    此, 红岩精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和责任感。

    此外, 红岩精神的价值取向还表现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红岩精神是诞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土壤之上的, “在这种时代, 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如果发生了

    反对帝国主义, 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 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而属于新的

    范畴了; 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

    分, 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

    一部分了。 ”无产阶级的终极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 解放全人类, 但

    是, 在不同的国家,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各国无产阶级的具体实

    践却是可以不同的。对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中国

    共产党, 既肩负着世界无产阶级的普遍使命, 实现共产主义, 也承

    担着领导中国革命的特殊任务, 即首先要经过民主革命来实现民

    族的解放和独立; 既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性, 也具有自身独特的

    个性。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所铸就的革命精神, 其价值

    取向必然表现为既是爱国主义的, 也是共产主义的。因此, 以周恩

    来为首的南方局所培育的红岩精神, 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个性与世

    · 3 6 ·

    界无产阶级共性的有机统一, 是中国共产党现实革命使命与最终

    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是爱国主义时代主题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的有机统一。

    2 .从红岩精神的培育主体看, 他们既是赤诚的爱国者, 又是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创造、 培育、 提炼

    出来的。作为一种精神的培育者, 人们本身具有的理想、 道德、 修

    养、 情感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要作用并浸润于该精神之中。就红

    岩精神的培育者而言, 以周恩来为首中共南方局的广大共产党员

    和革命志士, 首先是赤诚的爱国者。在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

    关头, 中共南方局的同志们“把天下兴亡放在肩上, 把民族利益看

    得高于一切”, 不顾个人得失荣辱,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为夺

    取民族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政

    治较量中, 战斗在重庆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 为了“换得神州永

    太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愿以我血献后土”, “愿把这牢

    底坐穿”, 同帝国主义和国内一切反动势力作了最坚决的斗争。及

    至被捕、 关押和杀头, 他们都始终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 直面死亡,慷慨赴义。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和广大革命志士, 不仅具

    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还具有彻底的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

    革命人生观。周恩来时常教育南方局的同志要勤于学习、 坚持斗

    争, “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正是由于对

    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 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始终以“布尔

    什维克的坚韧顽强”同反动邪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在非人的

    酷刑下, 他们庄严宣誓: “我是真理的信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

    永远为人类的幸福而战”; 在阴森的刑场上, 他们超越生死, “面对

    死亡我放声大笑”; 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征程中, 他们勉励后人, “盼

    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

    斗到底。 ”所有这些, 无不生动地展示了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本色。

    · 4 6 ·

    从这个意义上讲, 红岩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理

    想信念的有机统一。

    (刘万振)

    · 5 6 ·

    二 、 红 岩 英 烈 的 价 值 观

    价值观, 亦称人生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

    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

    同的阶级, 不同的人, 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是不同的。红岩英烈们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所体

    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观, 不仅具有那一时代的鲜明特色, 即便今天,其蕴涵的积极意义也是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和弘扬的。

    (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在人们的生活历程中, 任何实践活动总是具有目标性的。正

    确的人生目标、 价值目标, 是引导人们为崇高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

    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正确的人生目标、 价值目标, 不是凭

    空产生的, 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只有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 人生的价值

    目标才是正确的、 科学的, 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的人生才是最有意

    义的人生。红岩英烈的人生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赶上世界

    历史发展的步伐,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

    · 6 6 ·

    斗争。民族要独立、 人民要解放, 成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红岩先烈们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 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的伟大斗争之中的。在红岩先烈中, 有中国共产党人, 有各界爱

    国志士, 也有一般群众。他们的思想觉悟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争取

    国家的独立、 民族的解放, 却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在他们看

    来, 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神圣、 最有意义的, 是高于一切、 大于

    一切、 重于一切的。为了民族的独立、 人民的解放, 他们可以不顾

    个人的荣辱, 可以不计家庭的得失, 甚至将个人的生死也置之度

    外。“许党为民万事轻”, 这就是他们对人生价值认识的真实写照。

    抗战时期的重庆, 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 生活条件和日常工

    作十分艰苦, 环境极其险恶。南方局机关所在地红岩村, 不仅要随

    时遭到日机的轰炸, 而且还时刻处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立场, 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党组织经常

    都有被破坏的可能, 广大党员也随时面临被捕、 坐牢甚至杀头的危

    险。为完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他们忍辱负重, 居魔

    窟而不惧, 处险境仍从容, 奔走于山城重庆,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

    张, 发动群众支援前方的抗战。用周恩来的话说: “我们是相忍为

    国”, “我们要为人民的中国, 人民的世界奋斗到底。 ”被囚禁在白公

    馆、 渣滓洞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 能在野蛮的酷刑下坚贞不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视死如归, 也是由于他们懂得, 为了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 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即便为之牺牲也无怨无悔。

    共产党员白深富烈士在一首诗中写道: “只为祖国不为家, 消灭群

    丑与爪牙; 正气歌声震环宇, 要叫铁树开红花。 ”何敬平烈士在《把

    牢底坐穿》的歌词中写道: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 —愿

    把这牢底坐穿! ”可见, 正是红岩英烈胸怀国家、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的价值目标, 时刻激励着他们, 才使他们在与黑暗邪恶势力的斗争

    中平添了无尽的胆略与豪气, 在白色恐怖中, 在铁窗黑牢里, 在敌

    人的淫威酷刑和枪口下, 大义凛然, 威武不屈, 上演了一幕幕悲壮

    · 7 6 ·

    的历史活剧。他们的英雄事迹, 惊天地, 泣鬼神, 充分展示了人的

    生命的价值。

    (二)为真理而献身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 就是为实现人生价值所作的一种选择。价值取向

    是否正确, 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大小, 因此, 价值取向至关重要。为

    真理而献身是红岩英烈最为突出的价值取向。江竹筠同志在狱中

    多次受刑后, 坚贞不屈, 她清楚地知道, 刽子手的屠刀已开始疯狂

    地挥舞。在曾紫霞被释放出狱时, 江竹筠托她带出过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 她对心爱的儿子彭云作了这样的嘱托: “假如不幸

    的话, 云儿就送你了,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她爱她的儿子和丈夫, 渴望有一

    个温馨、 舒适的家, 但由于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诚和热爱, 她甘愿为

    自己的选择抛弃一切。1 9 4 9年1 1月1 4日, 江竹筠被特务以转移

    为名押出渣滓洞监狱时, 她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劝慰难友们不要

    哭, 从容走出牢房, 挥手向男牢的难友们微笑着告别。共产党员齐

    亮, 1 9 4 9年1月2 0日被叛徒出卖, 他和妻子马秀英同时被捕。特

    务在审问他时说: “现在只有两条路给你选择, 一条是自新, 另一条

    是长期监禁。 ”他回答得很干脆: “我选择后一条! ”特务气急败坏地

    大骂道: “滚出去! ”当他与江竹筠等被押出牢房时, 听到妻子马秀

    英的呼唤, 他眼圈湿润了, 但他强忍这生离死别的巨大痛苦, 举起

    了拳头握得紧紧的双手向妻子示意要坚定, 最后, 他向妻子说了声

    “再见”, 便大步地走出了渣滓洞, 在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事业流尽

    了最后一滴血!刘国钅志 ,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 1 9 4 0年读大学时

    加入中国共产党, 1 9 4 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他家里曾花巨资5次

    营救他, 但他忠于自己所选择的信仰, 始终拒绝在“悔过书”上签

    字, 情愿面对死亡。他说: “我死了有共产党, 我等于没有死。 ”一

    · 8 6 ·

    次, 经受了酷刑审讯后, 刘国钅志 凛然向特务宣告: “我是从马列主

    义、 从哲学的研究中找到真理的……我自愿背叛我的家庭, 我不受

    任何人指使而是自觉自愿参加共产党的。我心甘情愿为人民牺牲

    自己! ” 1 9 4 9年1 1月2 7日, 刘国钅志 临难前慷慨诵诗: “同志们, 听

    吧。像春雷爆炸的, 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 人民胜利

    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们死而无愧。 ”陈然, 深受中国传统

    文化的熏陶, 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后成为坚强的共产主

    义战士。在白色恐怖下, 他办起了《挺进报》;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他不低下高贵的头。在敌人的刑讯室里, 在刑场上, 他不屈不挠,慷慨就义。在他的《论气节》一文中写道: “在狂风暴雨袭击下能坚

    定信念, 而不惊慌失措, 以致‘临难勿苟免’, 以身殉真理。 ”红岩英

    烈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怀着对党、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

    无限忠诚, 把个人的奋斗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结合在一起, 为

    捍卫真理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以实际行动践行了“ ‘临难勿苟

    免’, 以身殉真理”的诺言。他们的身躯虽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

    下了, 但他们这种执著真理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却熠熠生辉, 永不

    磨灭。在腥风血雨的磨砺中, 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完美、 最大

    限度地体现。

    (三)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价值观

    顾全大局, 自我牺牲, 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马克思指出, 个人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共同的、 同其他人一起

    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因

    此, 马克思主义认为, 集体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 民族利益、 国家

    利益、 党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当个人与社会、 民族、 国家、 党

    的利益发生矛盾时, 应选择自我牺牲, 以实现集体的利益。“如果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人们只讲个人利益、 个人奋斗, 而不讲国家利

    · 9 6 ·

    益、 社会贡献, 那么这样的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在红岩英烈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

    共南方局的同志, 在民族危亡之时, 就是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 才

    不顾个人安危, 来到特务横行、 杀机四伏的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

    正如周恩来同志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文中所说的: “中华民

    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决定关头, 迫切需要抗战军队的牺牲奋斗到底

    的战斗力, 迫切需要军队与人民团结共赴困难, 争取持久抗战的最

    后胜利。 ” “要使每个指挥员、 战斗员, 每个人民懂得而且确信我们

    今天的抗战是为国家, 为民族, 为自己, 为子孙, 为争取民族解放、民生幸福、 民权自由这三大目的而奋斗。 ”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

    擦, 对共产党人进行监视、 捕杀之时, 周恩来一方面与国民党顽固

    派进行有理、 有利、 有节的斗争; 另一方面, 他告诉同志们要顾全大

    局, 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尚存在, 尚未走到只有反动性的一面的地步, 因为他们抗战旗帜尚

    未倒下, 国民党尚能影响一部分虽然是日渐减少的人民。因此, 为

    了民族的解放, 我们要顾全大局, 与国民党合作, 力促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巩固。他希望南方局的同志们学习毛泽东同志“要照顾

    全局, 照顾多数, 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的领导艺术, 要求“领导者

    在必要的时候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国民党反共浪潮中, 周恩

    来向党中央表示: 我们已做好了一切牺牲的准备。周恩来同志顾

    全大局、 自我牺牲的精神, 深深地影响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

    南方局撤出重庆后, 继续战斗在重庆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

    士, 不顾小家为大家、 牺牲个人为国家的崇高精神境界, 在反对国

    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中, 在为新中国诞生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都

    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王朴烈士, 出身于地主家庭, 为了帮助党组织

    筹措经费, 背着母亲变卖家中田产, 先后折合黄金1 6 0 0两, 支援党

    组织开办了莲华小学、 志达小学两所学校和用于购买枪支、 弹药和

    药品。像王朴这样的红岩先烈还很多很多, 他们有的舍弃了高官

    · 0 7 ·

    厚禄, 有的抛却了骨肉亲情, 有的甚至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句

    话,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 他们随时都可以付出他们所能付出的一

    切。在他们身上,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共产主

    义价值观。红岩英烈的这种人生价值观, 逾远而弥存, 历久而更

    新, 并将生生不息, 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蒋如洲 刘家定)

    · 1 7 ·

    三 、 红 岩 英 烈 的 气 节 观

    气节, 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

    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它表现为因对一定政治、 道德

    准则的坚信不疑而产生的坚强意志, 以及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加

    以贯彻的行为。气节观, 是人们关于气节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一个人只有在灵魂深处树立起正确的气节观, 才能在实践中表现

    出坚贞的气节。红岩英烈们“临大节而忘生”、 “面对刀丛不眨眼”

    的伟大壮举, 是他们高尚的、 理性的、 实践的气节观的集中体现。

    陈然写的《论气节》一文, 可以说正是红岩英烈这种气节观的宣言

    书, 它集中展示了红岩英烈气节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一)高尚的气节观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气节, 有着“名节重于泰山, 利欲轻于鸿毛”

    的传统。但是, 古往今来, 人们对气节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如陈然

    在《论气节》中所说, 诸葛亮对昏庸的阿斗“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被称为有气节。然而这种气节只是为了某一个人, 为了某一个家

    族而已, 可说是一种“奴才主义”的气节。在今天, 应该坚决地否定

    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也被称为有气节。但是这种气节

    · 2 7 ·

    只是孤芳自赏, 超人傲世, 卖弄自己的清高, 可说是一种“个人主

    义”的气节。在今天, 我们没有必要来宣扬它!那么, 什么样的气

    节才是值得我们今天来宣扬和继承的呢?陈然指出: “只有那种舍

    己为人、 舍身取义、 为万民、 为真理与正义的气节, 才是值得我们宣

    扬和继承的。 ”在这里, 陈然代表红岩英烈们, 提出了一个判断气节

    是否高尚的标准。这就是: 只有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 为了坚持和

    捍卫真理与正义, 才是真正高尚的气节。

    红岩英烈们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 正是这种真正

    高尚的气节。他们完全摒弃了个人私利, 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

    场上立身做事, 把为人民谋利益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把为真理与

    正义而献身看作是人生的最大价值, 把解放天下劳苦大众、 实现共

    产主义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他们总是把个人、 家庭的事情看得

    很轻很轻, 而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很重很重。为了党和人民的

    利益, 为了真理与正义, 他们可以抛弃和牺牲个人的一切。他们中

    的许多人, 或者背叛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 或者放弃旧军队里显赫

    的官职, 或者离开温暖舒适的环境, 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最

    终投身到充满艰辛、 充满危险的革命斗争中来。“我是真理的信

    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 ” “愿以我

    血献厚士, 换得神州永太平。 ”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把

    牢底坐穿! ”这种为人民、 为真理与正义的高尚目的, 使红岩英烈们

    的献身行为, 超越了历史上所有铁骨铮铮、 慷慨赴死的勇士, 达到

    了一种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崇高境界。

    (二)理性的气节观

    人生当有气节, 但气节并非与生俱来, 它既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迸发出来的。陈然在《论气节》中

    说, “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

    · 3 7 ·

    上。 ”为什么呢?因为“人总不免有个人的生活欲望、 生存欲望。情

    感是倾向欲望的, 当财色炫耀在你的面前, 刑刀架在你颈上, 这时

    你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无比, 这时只有高度的理性, 才能承担得起考

    验的重担。 ”能承担此重担的理性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世界、 对人

    生的一种正确、 坚定而深彻的认识。 ”

    红岩英烈们深知, 要获得“对世界、 对人生的一种正确、 坚定而

    深彻的认识”, 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

    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历

    史必然性, 也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只有用马

    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 永远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

    德上的纯洁性。

    因此, 红岩英烈们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南方局建立不

    久, 就先后多次举办干部训练班或党校, 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9 4 1年前后, 南方局要求县以上干部坚

    持自学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在整风运动中, 以周恩来为首的

    南方局高级干部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高潮。被国民党囚

    禁在渣滓洞、 白公馆监狱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虽处在“囹圄局

    促, 鹰犬杂沓, 斧锁纵横, 镣铐锒铛”的险恶环境中, 仍然勤奋努力

    地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

    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 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基础上的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气节观, 红岩英烈们

    面对高官厚禄的引诱, 面对摧肝裂胆的酷刑, 面对永别人生的死

    亡, 他们一如既往地站在共产主义大旗下, 用鲜血和生命, 谱写了

    一曲惊天动地的正气之歌。

    · 4 7 ·

    (三)实践的气节观

    坚贞的气节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 只有平时注意学习和修

    养, 打牢思想基础, 关键时刻才能过得硬。但是, 一个人是否具有

    坚贞的气节, 却不能只看他平时的学习和修养, 而是主要看他在实

    践中的表现, 尤其是看他在紧急关头、 危难时刻的表现。停留在口

    头上的“慷慨激昂”和“大义凛然”, 而不付诸实践, 那不是真正的气

    节; 平时“修养有素”, 到了关键时刻却见利忘义、 变节投降, 那更不

    是真正的气节。陈然在《论气节》中说, 许多人在平时, 尽管修身修

    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的地步; 尽管如何标

    榜“为圣人立言, 为天地立心”的大志; 尽管如何养性、 敦品、 慎行、守信……但是一遇到“富贵”就瘫痪了, 只好闭起眼, 昧着良心去升

    官发财了。许多人在平时都是英雄、 志士, 谈道理口若悬河, 爱国

    爱民, 一片菩萨心肠, 但到了“威武”面前, 低头了, 屈膝了, 不惜出

    卖朋友, 出卖人民以求个人的苟安, 再不然做一个缩头乌龟“闭门

    读书”去了。这些人的行为, 都是没有气节的表现。

    红岩英烈们在气节观上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坚持学习修养与

    身体力行的统一。他们的革命气节, 不仅体现在他们气吞山河的

    豪言壮语中, 而且突出地体现在他们惊天地、 泣鬼神的伟大斗争实

    践中, 体现在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最后关头。在革命工作中, 他们

    积极追求真理, 凛然伸张正义,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正大光明, 高

    风亮节; 在敌人的监狱里, 他们面对严刑拷打、 威逼利诱, 不动摇,不屈服, 对党的事业忠贞不二; 在刑场上, 他们从容不迫, 视死如

    归, “对着死亡放声大笑”。这种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 经受住生死

    考验的气节, 是最值得崇尚的真正伟大的气节。

    (王剑锋 郭 勇)

    · 5 7 ·

    四 、 红 岩 英 烈 的 道 德 观

    道德观,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衡量善与恶、 正义与非正义、 公

    正与偏私、 诚实与虚伪等基本道德规范时所持的基本的立场和观

    点。红岩英烈的道德观是红岩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为人民的利益竭诚奉献的品质

    热爱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我党一贯的宗旨, 也是崇

    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准则。在红岩英烈的生活和斗争

    中, 充满了为人民利益奋斗、 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精神。

    首先, 始终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 人民命运紧紧联系在一

    起, 是红岩英烈成长的光辉起点。红岩英烈们尽管出身不同, 经历

    各异, 但是都亲身感受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黑暗、 民族

    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因此, 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为人民的解

    放而奋斗的抱负。特别是像刘国钅志 、 杨汉秀、 王朴这些地主资产阶

    级家庭出身的人, 能够舍弃荣华富贵, 走上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

    幸福而奋斗的道路, 也正在于此。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使幼小的杨汉秀看到“万县成了一片火海, 成片的房屋被毁, 上千

    的百姓死伤, 到处响着受难者的呼号”, 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和民

    · 6 7 ·

    族灾难的根源, 激发了她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 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是红岩英烈

    在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的优良作风。1 9 4 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面对恶劣的环境, 南方局及时提出了“三勤” (勤业、 勤学、 勤交友)

    和“三化” (职业化、 社会化、 群众化)的政策, 充分体现了相信人民

    群众, 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1 9 4 3年, 周恩

    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中提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 向群众学

    习, 并帮助他们”。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 他要求广大干

    部和党员要“面向群众, 不仅要教育群众, 还要向群众学习”。《新

    华日报》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机关报, 它所面临的环境十分严

    酷, 但是, 《新华日报》出版不久, 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读物。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通俗化、 大众化和密切联系人民

    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的特色。《新华日报》曾经对自己

    的读者对象进行过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 在重庆地区的读者群众

    中, 工人占第一位, 学生占第二位, 国民党机关公务员占第三位。

    《新华日报》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 在读者群众中物色了可靠的

    通讯员和作家积极分子, 依靠他们供给部分稿件, 真实地报道了解

    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生活、 斗争情况, 由此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

    迎。

    再次,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的利益死而后已, 是红岩英烈在

    斗争中体现出的宝贵品格。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

    纪念会上的演说》中号召大家: “对人民, 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

    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 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应该像条牛

    一样努力奋斗, 团结一致, 为人民服务而死”。在国民党集中营的

    阴暗黑牢里, 红岩英烈直面敌人的酷刑, 坚贞不屈; 在歌乐山、 渣滓

    洞的刑场上, 他们泰然迎向敌人的屠刀, 毫无畏惧。他们的英雄壮

    举惊天地、 泣鬼神, 他们的品格在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地

    体现和升华。正如周恩来同志的秘书龙潜在悼诗中所赞的那样:

    · 7 7 ·

    “中华儿女最多情, 多情端的为人民。 ”

    (二)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操

    忠诚, 就是对待事业、 职守的忠实、 竭诚、 尽心尽力。红岩英烈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首先表现在他们作为党的一分子, 始

    终忠诚于党的事业, 百折不挠地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1 9 4 0年,当国民党军警特务冲进《新华日报》成都分馆逮捕罗世文时, 他首

    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 而是党的事业。他镇定自若地对在场的

    工作人员说: “你们要把《新华日报》分馆好好办下去, 这是我们党

    的报纸, 人民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 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坚持

    下去。 ”当彭咏梧牺牲后, 党组织从多方面考虑, 要江竹筠留在重庆

    工作。但是, 为了党的事业, 江竹筠坚持要到下川东, 她说: “这条

    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 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去

    的地方继续战斗。 ”陈然的“自白书”, 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红岩英烈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险恶的政治环境下, 国民党总是千方百计

    地造谣中伤我们党, 破坏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红岩英烈

    们时刻警惕敌人的阴谋, 用自己英勇无畏的行动去捍卫党的形象

    和荣誉。张露萍在进入曾家岩5 0号“周公馆”之前, 发现了特务的

    跟踪, 当她意识到敌人是想弄清她和“周公馆”的关系后再逮捕她,进而认定她是“周公馆”派出去的, 以此造谣中伤中国共产党破坏

    抗战团结时, 她若无其事地从“周公馆”门前走过, 连看都不看一

    眼。罗世文、 车耀先被捕后, 敌人妄图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 特务

    头子戴笠专程由渝到蓉, 声称只要他们承认“抢米暴动是上级指

    使”就可立即释放。罗世文、 车耀先义正词严加以拒绝, 戳穿了敌

    人企图把“破坏抗战”的罪名强加于我党的阴谋。红岩英烈们正是

    这样, 把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所以, 刘国钅志 说出了这样

    · 8 7 ·

    铿锵的壮语: “有党在, 我等于没有死。 ”

    (三)情同手足的战友情、 同志情

    同志, 是指志趣、 志向相同或理想、 追求接近的个人之间的相

    互称谓。红岩英烈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情同手足的战友情、 同志

    情, 充分展示了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杨汉秀从渣滓洞监狱

    出狱后, 想方设法完成同志们的嘱托: 找到王璞烈士的遗孤并担当

    起抚养重任。她让贫农李自才从重庆找回王璞烈士的女儿, 亲自

    为她洗澡、 擦药、 换衣服, 看得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重。她郑重地

    向李自才交待, 要把这姑娘当亲生女一样抚养。

    在危急时刻, 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同志们的安全, 始终把同志的

    安危放在第一位。1 9 4 7年2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616KB,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