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141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陈祖美.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6日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陈祖美)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PDF]
第1页
第8页
第14页
第26页
第34页
第144页

    参见附件(3204KB,289页)。

     中文名: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作者:陈祖美

    资源格式:PDF

    版本: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

    出版社:中国书店

    书号:ISBN7-80663-150-X/I·187

    发行时间:2003年01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简介: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内容介绍: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李清照,自号安居士,宋代独树一帜的著名女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是承先启后的作爱之一。其《懒玉词》具有清新隽爽的独特语言风格,被誉为“易安体”对南宋乃至后世词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内容截图: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责任编辑:陶 玮 吴雪梅

    封面设计:胡建斌

    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陈祖美 编著

    出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115号

    邮编:100050

    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印刷:北京李史山胶印厂

    开本:880×1230 132

    版次:2003年 1月第1版 2003年1月第 1次印刷

    字数:230千字

    印张:9

    印数:0001-5000

    书号:ISBN7-80663-150-XI·187

    定价:18.00元

    敬告读者

    本版书凡印装质量不合格者由本社调换,当地新华书店售缺者可由本社邮购。

    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 编委会

    主 编

    叶嘉莹

    副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

    编委会成员

    叶嘉莹 母庚才 顾之京 鲁杰民 马建农 吴凤祥

    陶 玮 张 红 黄进德 杨敏如 姚守梅 刘扬忠

    邱少华 王双启 朱靖华 饶学刚 王文龙 饶晓明

    徐培均 罗立刚 钟振振 王 强 陈祖美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刘乃昌 王兆鹏 欧阳代发 高献红

    赵慧文 徐育民 吴庚舜 吴明贤 程郁缀 严迪昌

    卢兴基 安 易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

    总 序

    早在两年前,母庚才先生与顾之京女士二位教授,联袂来天津

    南开大学相访,与我谈及拟编辑此一套丛书之计划。我以为他们的

    构想极好,故曾表示支持赞同。但对于他们拟邀我担任主编之要

    求,则因我之才能、精力、时间,皆有所不逮,所以婉言谢绝了。

    及至今年春,他们二位又再度来津,重新提起要我任主编之事,在

    力辞不获之情况下,只好同意了他们的要求。目前此一套丛书即将

    出版问世,他们又嘱我为之撰写序言。于今执笔之际,实有喜愧交

    并之感。所愧者自然是对自己忝窃虚名的惭怍,所喜者则是行见此

    一丛书之出版,定将对今后词与词学之研究做出极大之贡献。而我

    所谓“极大之贡献”,则与母先生及顾女士二位最初所拟具之编选

    内容及体例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就将对此两方面之特色,略加

    序介。

    先从内容方面来说,本丛书之编选,可以说是大致囊括了从晚

    唐以迄清末的足以代表各种风格与流派的重要作者,基本反映了词

    的历史发展脉络。首选温庭筠,为《花间集》所辑选的第一位词

    人,在早期从事于词之创作的唐代诗人中,温氏所留存的词作数量

    最多,所使用的词调也最广,是奠定了词之美感特质的第一位作

    者,自当取冠卷首。为专集之一。冯延巳词较温庭筠之意境更为深

    美,极富言外之感发,固正如《人间词话》所言,“虽不失五代风

    格,而堂庑特大”,拓开北宋一代风气。为专集之二。继之以南唐

    二主。中主词亦富兴发之感,有言外之远韵;后主词则“始变伶工

    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使得词体自歌辞之词转向士大夫之直抒一

    己之情的一个重要突破。为专集之三。柳永词则以其对俗曲音乐之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

    娴熟,及其铺陈叙写之才能,不仅为词之长调的写作开出了广大的

    途径,而且更以其落拓之身世,一变五代令词中所写的春女善怀之

    思,而写出了失志不平的秋士之慨,对词之形式与内容都做出了重

    要的拓展。为专集之四。大晏及欧阳二家词,一方面既受有南唐词

    风之影响,一方面又能各以其情思及修养自开境界,大晏之明丽和

    婉,欧阳之豪宕沉着,分别使得五代以来之令词,在北宋初期获致

    了更为丰美之成就。为专集之五及六。晏几道词为歌辞之词的一种

    回流及新变,不似大晏、欧阳之以意境胜,而以秀气胜韵超越乎教

    坊艳曲之外,固正如黄庭坚氏所云“可谓狎邪之大雅”,为专集之

    七。苏轼词则更以其诗文馀事,为小词别开天地,一洗绮罗芗泽之

    态,而表现了天风海雨般的逸怀浩气。为专集之八。秦观虽为苏门

    才士,但其为词,则并未受苏氏之影响,而是以其个人所独具的纤

    锐善感之心性,写出了既不同于《花间》,也不同于北宋其他各家

    的,别具凄婉之致的词篇。为专集之九。与秦氏时代相近的词人贺

    铸,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对

    之大加称赏,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对之极为贬抑。其所为

    词是否有屈宋楚骚之深意,是一个值得深入去探讨的作者。为专集

    之十。周邦彦词富艳精工,集北宋之大成,又妙解音律,既可制为

    三犯四犯之曲,又兼有勾勒铺陈之妙,为南宋词开出无限法门,自

    是关系词之演化的一位重要作者。为专集之十一。李清照生于缙绅

    家妇女多不敢为词的封建之时代,独能以其才情勇气专意于为词,不仅足以与男性作者相颉颃,更能于芬馨之中,时露神骏之致,自

    属难能。为专集之十二。陆游词驿骑于苏、秦二家之间,颇具逋峭

    沉郁之概,可谓风格独具。为专集之十三。辛弃疾以英雄豪杰壮志

    不遂之悲慨发而为词,故能于豪放中独具沉郁顿挫之致,周济称其

    “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固是确论。为专集

    之十四。姜夔以江西诗法入词,更兼通音律,能自度曲。沈义父称

    其“清劲知音”,在词中别开宗派。为专集之十五。刘克庄颇有豪

    气,学辛词而缺少沉郁之致,但其“以文为词”之作风,亦不失为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

    词中之一流派。为专集之十六。吴文英词意境幽邃,词笔丽密,周

    济称其“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 。

    为专集之十七。王沂孙身历南宋之亡,故其为词常不免有麦秀黍离

    之感,托意深婉,遣辞工雅,周济称其“思笔”“双绝” ,可以为

    “入门阶陛”。朱彝尊《词综·发凡》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

    季而始极其变”,若王沂孙者,真可谓宋季之代表作者矣。为专集

    之十八。以上自晚唐五代,以迄南宋之末季,所辑专集十八种,作

    者十九人,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词体在此一漫长的发展演进之路程中

    的主要流变及代表作者。

    至于元、明两代,虽然不以词称,名家极少,然亦有不可没

    者,即如金元之际的大诗人元好问,生于盛衰激变之时代,亲历国

    家之覆亡,盖正如清赵翼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

    工”;其所为词,无论抒情、写景、怀古、感事,类皆能于其所赋

    写之情事以外,别具深慨,豪放中不乏婉约之致,自为两宋后之一

    大作者。为专集之十九。降及清代,号称词之中兴,作者既众,流

    派纷起,本丛书之编辑盖以五代及两宋之主流大家为主,于清人之

    词未及备载,乃但录其具有明显之特色者五家。纳兰性德独具纯情

    锐感,不假工力,直指本心,王国维谓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

    然之舌言情”,颇能摆脱传统旧习,为专集之二十。徐灿为清初之

    著名女性词人,评者多以李清照为拟比,其才情虽不及李氏之馨

    逸,然而徐氏词中所写的兴亡之感,其悲慨苍凉之致,则为李氏之

    所无,为女性词之意境做出了极大开拓。为专集之二十一。史承谦

    籍隶荆溪,原属阳羡一派之词人,然其所为词,则能于阳羡派之豪

    健以外,别具幽凄之感。严迪昌先生撰《清词史》,称之为“界内

    新变”。其“雅丽”之词风,与浙西词派颇有暗合之处。夫阳羡派

    之宗主陈维崧,及浙西派之宗主朱彝尊,固为清词之两大作者,然

    而其词作浩繁,本丛书一时未能将二家之词集全部辑入,于今既有

    史承谦一家之词,亦颇可见两派词风流变之一斑矣。为专集之二十

    二。顾太清为本丛书所选辑之第三位女性词人,顾氏在意境方面虽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

    不能与徐灿之苍凉悲慨相比,然其感觉锐敏,用笔深细,往往能在

    日常景物情事中,写出常人之所未见,出人意外,入人意中,自是

    女性词人中之一大作手。为专集之二十三。王国维为一代学人,生

    于清末民初海运大开新旧文化激变之时代,早年曾一度从事于词之

    创作及评赏,其为时虽短,但其所成就颇有突破传统之处。更因其

    天性忧郁,好沉思人生之问题,又曾研治西方哲学,故其词往往有

    哲理之思致,在词之传统中独辟蹊径。正可作为结旧开新之一种启

    示。为专集之二十四。

    早在十八年前,当我与川大缪钺教授合撰《灵谿词说》一书

    时,我在《前言》中已曾言及要以具体词作展现词之历史的重要

    性,因为对于个别之词人与词作之评赏,只是属于“一种‘点’的

    性质”,而“史”的叙写,则是属于“一种‘线’的性质” 。我当时

    以为“如果我们能将分别之个点,按其发展之方向加以有次序之排

    列,则其结果就也可以形成一种线的概念”。“则我们最后之所见,便可以除了线的概念以外,更见到此线之所以形成的整个详细之过

    程,及每一个体的精微之品质,庶几使人有既能见木,也能见林,而不致有见林不见木或见木不见林的缺憾,如此则读者之所得便将

    不仅是空泛的‘史’的概念而已,而将是对鲜活的‘史’的生命之

    成长过程的具体的认识,且能在‘史’的知识的满足中,也体会到

    诗的欣赏的喜悦。”只不过当年缪先生与我所作出的,还仅只是限

    于对少数作家的个别作品之评赏而已,如今则此一《丛书》之辑

    录,则是大体上涵盖了词之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流派与风格的

    重要词人之全部作品,正如在词之领域中,建出了品种繁多、木繁

    枝茂的一片沿历史踪迹而前进的广苑长林,既可供个别之观赏,又

    可供历史之研究,其有功于词学,自不言而可知矣。

    以上还不过是仅就此《丛书》的内容言之而已。若更就其体例

    而言,则其所编录者实更重在每一册专集的“新释”与“辑评” 。

    编者对于每一册专集之撰著者所提的要求,是要在严谨的考证、整

    理之基础上,吸收大量新材料、新观点,融入前人研究成果,对所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

    选定之词人的作品进行分类、编年,并逐词注释、讲解、辑评,并

    力求融贯中西,自建体系。也就是说此一《丛书》中的每一专集,都各自代表了此一词人之作品、自其编订成集以来的全部研究成

    果。此科研究工作,其所获得的实在已不仅是一种综合的成果而

    已,同时也展现了每一位词人在历史长流中被接受的整个过程,其

    所反映的乃是文学在被接受的历程中之各种复杂的情境,是一种立

    体性的多面性的文学研究。按照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而言,此种所谓对“接受过程”之研究,固正为今日文学工作者之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而本丛书的编著体例,则可以说是恰好为此种“接

    受过程”之研究,提供了最好的结古开新的基础。然则此一丛书之

    编撰体例,其有功于词学,自亦不待言而可知矣。

    最后我还要提出来一谈的,则是此一册丛书所邀请的每册专集

    的撰著人,不仅都是当今词学界的重要学者,而且若推原其学术源

    流,更是包罗了现当代的几位词学大师的众多重要传人,既美具而

    难并,更珠联而璧合。然则此一丛书之出版,固洵可称为词学界之

    一盛事也。只是我个人既在其间忝窃了“主编”之名义,而且更在

    本丛书最后一册《王国维词新释辑评》的撰著中,忝窃了作者之名

    义。事实上在此一册专集的撰写中,我虽然参加了全程的研讨,但

    真正的执笔撰写人则是安易女士,这也是我要在此特别加以说明

    的。是为序。

    叶嘉莹

    2000年11月 1 日

    写于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

    前 言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

    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 ,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六年

    (1155 年、1156 年) ,享年七十二三岁。自号易安居士,偶尔署作

    易安室,出身于诗书官宦之家。祖父佚名,父亲名格非,字文叔,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为郓州(今属山东)教授等,官至礼部员外郎。《宋史·李格非传》说他博学多才,廉洁奉公,是

    一位俊迈出众的人物。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

    士”之一。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中,因站在苏轼一边而被诬为“元

    祐奸党”,相继被外放、罢官,卒于故里。平生著作甚丰,现已大

    都散失,文只有《洛阳名园记》一卷传世,诗只有三首完篇和一二

    断句留存至今。

    关于李格非之妻,有二说。一是《宋史》本传所云: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二是根据宋朝庄绰《鸡肋编》卷中和宋神宗

    元丰宰相王珪之“神道碑”记载,王珪的长女嫁李格非且早卒。至

    于李清照之生母,上述二说不能并存,她当是王珪的外孙女,王拱

    辰的孙女是她的继母,李迒当是她的异母小弟。

    对于李清照的生平只有《宋史·李格非传》 : “女清照,诗文尤

    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极为简略的记载。

    根据对其他有关载籍的研究分析可知:她襁褓丧母后,在原籍生活

    到约十五六岁时,来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父亲身边。十八岁与

    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一度生活很美满。不久其父被

    诬为“奸党”,她受到株连,不得居京而回归原籍。在她重返汴京

    不久,赵挺之被罢相病卒。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十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

    年。在这里夫妇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

    学,她又独撰《词论》之文,伉俪之谐古今罕见。此后赵明诚连任

    莱、淄(今均属山东)知州。1126 年冬“靖康之变”,翌年春赵明

    诚赴江宁(今属南京)奔母丧,不久北宋灭亡。是年 8月赵明诚出

    任江宁知府,年底青州兵变,赵家十馀间房屋所贮书画文物被焚,李清照由青州逃往江宁。起初她尚有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寻诗

    之雅兴。一年后赵明诚因所谓“缒城宵遁”,即临乱逃脱被罢官,夫妻离开江宁,辗转于今之苏、皖、赣等地,曾在池阳(今安徽贵

    池)安家。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夏,赵明诚奉旨知湖州(今属浙

    江) ,由于冒暑骑马奔驰赴行在建康(今南京)领旨,途中染疾,于同年 8月病卒。金兵加紧进逼,时局十分危急。在李清照走投无

    路时被人秘密弹劾,传言赵明诚曾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即

    所谓“玉壶颁金”之诬。这使得李清照非常惊惶,就想把家中的铜

    器进献朝廷以资湔雪。于是她就沿着宋高宗逃跑的路线,在两浙追

    赶。几次扑空后,曾寓居越州(今浙江绍兴) 。在这里被穴壁盗去

    文物五竹箱。宋绍兴二年(1132 年)定居杭州,又在重病中被张

    汝舟骗婚。由于此人靠谎报举数取得官职,李清照告发了他,并与

    之离异(关于李清照再嫁之事,在宋代有多种确凿记载,到明代出

    现了为之辨诬之说,认为她绝无再嫁之事,对此至今仍有不同看

    法) 。再嫁风波稍有平息,李清照就着手整理赵明诚的未竟之著

    《金石录》,并为之作序,是为《〈金石录〉后序》。紧接着金、齐合

    兵犯杭州,她逃往金华(今属浙江)避难。约半年后,又发生了诏

    令其缴进《哲宗皇帝实录》之事。不久她便返回杭州,直至去世。

    根据李清照的上述简历,本书将其生平和词作的时空归属,将

    沿用已久的“前、后二期”说,改为“早、中、晚三期”说。具体

    划分为:

    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亦即从李清照出生之年,至十

    五六岁自原籍诣汴京待字。结婚仅一年多,因受党争株连,李清照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

    一度被迫回归原籍。返回汴京不久,到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

    开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是为前期,亦可称为“齐、汴

    青春期” 。

    中期,亦可称为“青、莱、淄、宁时期”,即从宋大观二年

    (1108 年)到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丈夫去世前) ,李清照二

    十五岁至四十六岁,共二十一年。

    从宋建炎四年(1130年)到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李清

    照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 ,到七十三岁前后的谢世之年,共二十

    五六年,是为晚境。这期间李清照曾流寓江浙,居于绍兴、杭州、金华。

    这一“三期说”,虽然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弥补了“二

    期说”的诸多不足,是本书解读《漱玉词》的基础,也是体现和贯

    穿本书新貌的重要方面。

    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 47 首。本书所收也

    是 47首,其中 45首与唐本相同,只有四首不同。四首中的《新荷

    叶》一首是在唐编出版和重印后,由孔凡礼先生补辑的,自然不见

    于 1965 年出版的《全宋词》;而 1959 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所

    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四章所收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

    秋千)一首,唐先生认为不是李清照所作。本书则视此二词均为李

    作加以收录。而对《全宋词》所收的《怨王孙》 (帝里春晓)和

    《浣溪沙》 (绣面芙蓉)二首,笔者则认为并非李清照所作,未予收

    载。

    本书对所收 47首词, 不仅进行了前人和他人未曾有过的编年、一一按自已所厘定的写作顺序排列,并依其题材和题旨分为以下四

    大类:

    一、豪迈倜傥的风景词。这又可分为秋景词如《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此首调名原被误作《怨王孙》 )和《如梦令》 (尝记溪

    亭日暮) 。此类词现存虽只有这么两首,但却为作者赢得了: “易安

    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沈曾植《菌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

    阁琐谈》 )和“独树一帜” (陈廷掉《白雨斋词话》卷六)的称誉,其所显示的豪迈风格为“雌了男儿”的北宋主流词坛吹进了一股清

    风,令人耳目一新。

    二、娇嗔优雅的闺情词。这类词约占现存《漱玉词》近半数,其中包括作者待字期间所写的四首《浣溪沙》 、一首《点绛唇》 (蹴

    罢秋千)和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蕴含着惜

    春意绪的小令及其名句“绿肥红瘦”,既使“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

    赏” (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五四) ,也令后世激赏不已。关于此

    词值得注意和再思的是,有学者认为“卷帘人”是指作者的丈夫,“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李清照结婚前后的闺情词多以好花、皎

    月自况,如《渔家傲》 (雪里已知) 、 《庆清朝》 、 《鹧鸪天》 (暗淡轻

    黄) ;新婚之际所写则多是以簪花、并蒂相娱的伉俪词如《减字木

    兰花》、《瑞鹧鸪》等。

    三、传写心曲的身世词。鉴于李清照的一生饱尝人间甘苦,那

    么其身世词本应包括“欢愉之词”和“悲苦之词”两部分,前者已

    见于上述闺情词之中,这里只就“悲苦之词”而言。这类词不仅所

    占比重大,而且名篇多,如《一剪梅》 、 《醉花阴》 、 《凤凰台上忆吹

    箫》 、 《念奴娇》 、 《声声慢》 、 《渔家傲》 (天接云涛)等等。其词旨

    以往多被误解甚至曲解,比如前者就被认为是:“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题名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 ) 。这是一种附会之说。

    事实并非是赵明诚新婚不久即离京远出读书,他婚后仍在太学做学

    生。毕业后凭借特权,在朝廷担任了清要之职——鸿胪少卿。这有

    当时赵明诚的手迹为证,被迫离开汴京返回原籍的是作为“奸党”

    子女的李清照。所以《漱玉词》中,那些字面上表达伉俪暌违而又

    悲苦无似的离情词,大都产生于这一政治历史背景之下。 《一剪梅》

    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说明作者的愁苦不打一处来。党争

    时松时紧,李清照随之时居汴京,时归原籍,仿佛是在变化无常的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

    政争中“打秋千”。她于宋崇宁三四年(1104 年、1105 年)间所作

    《行香子》词中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当不单纯是修辞

    学上的一语双关,而是崇宁年间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与“七夕”

    期间晴雨变化无常的妙合。再如《玉楼春》的“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意即词人对红梅说:要来饮酒就快来啊,说不

    定明早风一起,你我都要遭殃。所以这类词的题旨是,在对“牛

    女” 、 红梅命运的关注中, 寄寓了作者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醉花

    阴》是这类词中的代表作。此词结拍的“似” ,他本多作“比”,此

    处之所以取“似”,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现存李清照词最早

    而又较好的版本《乐府雅词》卷下作“似”、元代以前的记载征引

    此词时亦作“似” ;第二, “比”字虽更进一层,但所谓黄花比瘦并

    非比程度,而是一种“类比”,即作者担心,离愁之于人,犹如风

    霜对黄花的侵袭,伉俪暌违给主人公带来的体损神伤,就像东篱初

    开的黄花将在肃杀的秋风中枯萎一样。这样一来,作者所要表达的

    身世之感与悲秋、离愁的题面,既浑然划一,不露痕迹,又不落窠

    臼,具有新意。

    在身世词中,有几首的基调格外悲苦,比如《凤凰台上忆吹

    箫》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和

    《蝶恋花》的“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等等,仿佛有

    一种难言之隐,其中《声声慢》一词更使人感到悲苦至极。此词中

    的“晓来风急”,今本多误作“晚来风急”,词旨也被误解为表达丧

    夫之悲和亡国之痛。实际此词应作于北宋末年,词旨正如梁启超在

    《艺蘅馆词选》的批语中所云:“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

    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

    下。 ” “晓来风急”一句中隐含着《诗经·终风》的旨意,词人借以

    诉说自己也像春秋时卫庄姜一样,有着难言的“被疏无嗣”的苦

    衷。她若有所失地寻觅和等待的是良人——丈夫。

    四、格调凄凉的晚境词。李清照个人命运的分野,主要不是

    1127 年北宋的灭亡,而是三年后赵明诚的去世。这以后词的格调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6

    和内容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渔家傲·记梦》体现了词风的转

    变,作者以浪漫的笔法抒发奇志壮采、诉说走投无路的苦闷和以

    “三山”为双关语表达对仙境(实际是人间乐土)的向往。内容的

    显著变化除写了《南歌子》 、 《孤雁儿》等悼亡词和表达嫠妇心态的

    《武陵春》等词以外,主要地表现在作者把属于个人的感情逐步扩

    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的关注上,《永遇乐·元宵》词是这方面的典

    型代表。

    在古代对《漱玉词》的评价曾有霄壤之别。褒美者云“词尤婉

    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 《萍洲可谈》卷中) 、 “小词多脍

    炙人口”等等;憎之者可以王灼为代表,他在《碧鸡漫志》卷二中

    说,李清照的词比历来被看做“侧词艳曲”者更不可取。与这两种

    较极端的看法不同的是李调元的见解:“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

    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

    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雨

    村词话》卷三) 。这是说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

    之下。它的凝练超出吴文英,它的清丽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媲

    美。她不仅在女子中首屈一指,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堂堂的男子汉。

    这一见解代表了历代绝大多数对《漱玉词》的中肯评价。

    与词创作密不可分的是,李清照还写过一篇重要的理论著

    作——《词论》。此篇原题无考。目前所见第一位著录此文的是南

    宋胡仔,其在《茗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中引及

    此文时,称“李易安评”,未提引自何处,且似节录,疑非完篇,《词论》之名系后人所谓。因在《词论》现存文字中,未曾涉及南

    宋词坛,所以此文该是南渡前所作。这篇只有五百六十来字的短

    文,扼要地论述了词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为区分诗词之别立下了界石,特别强调了词之为体的合乐特点和文

    学上的要求,是一篇极富独创性的词学专论,在词史上有着极为重

    要的地位。

    李清照一生著作甚丰,生前即有所刊刻行世。其诗文集见于著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7

    录和记载的名称卷帙不一,如《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和《世善堂藏

    书目录》均谓《李易安集》十二卷,而《宋史·艺文志》则谓《易

    安居士文集》 七卷;她的词集在古代被称为《漱玉集》 、 《易安词》 ,并有一、三、五、六卷不等。以上诗文及词集约在明末清初时散

    佚,现存李作均为辑本。

    作为本书的“前言” ,上述文字恐已超出预想篇幅,搦管之劳、击键之声亦可暂休,但还有几句心里话却不吐不快——回首自己关

    于李清照的“编著”,按字数计算已过“百万”,但筚路蓝缕之路是

    由他人开创的。在李清照研究的漫长道路上,至少有两个人的名

    字,笔者已铭戢深心,这就是:王学初和黄盛璋!我是读着二位的

    论著走上《漱玉集》的研究之路的,比如,表面看是我自己对李清

    照及其著作有一系列新解和心解,但其中有不少都是在黄、王二位

    著作启迪下生发的灵感,这在本书中不时可见,兹不赘述。

    陈祖美

    完稿于 2004年 4 月24 日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

    目 录

    总序················································································· 叶嘉莹(1)

    前言················································································· 陈祖美(1)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1)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5)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8)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14)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17)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21)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24)

    点绛唇(蹴罢秋千)·······························································(28)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32)

    庆清朝(禁幄低张)·······························································(36)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40)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44)

    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48)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50)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56)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62)

    行香子(草际鸣蛩)·······························································(66)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71)

    满庭芳(小阁藏春)·······························································(75)

    多 丽(小楼寒)···································································(81) 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

    新荷叶(薄露初零)·······························································(86)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90)

    念奴娇(萧条庭院)·······························································(96)

    点绛唇(寂寞深闺)·····························································(103)

    声声慢(寻寻觅觅)·····························································(108)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122)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126)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133)

    临江仙(云窗雾阁常扃)······················································(139)

    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144)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148)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154)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159)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163)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168)

    忆秦娥(临高阁)·································································(17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179)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187)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192)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198)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205)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215)

    清平乐(年年雪里)·····························································(219)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226)

    长寿乐(微寒应候)·····························································(234)

    永遇乐(落日熔金)·····························································(239)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251)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

    附录

    一、南宋以来所裒集整理的李清照词集······························(261)

    二、“五四”以来李清照研究的重要论著····························(263)

    三、1949 年以来李清照研究的主要论著·····························(264)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

    如梦令①

    尝记溪亭日暮②,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舟,误入藕花深处③。争渡,争渡④,惊起一滩鸥

    鹭⑤。

    【注释】

    ①如梦令:作为词调,其原名《忆仙姿》。苏轼《如梦令》 (水

    垢何曾相受)一词注云: “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

    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

    ②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

    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

    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

    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因为“历

    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

    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珠网浮杯也” (段成式

    《酉阳杂姐》前集卷十一)。大约在李清照十五岁时,按照相传的风

    俗,用簪束发叫“上头” 。 “上头”日要选在天气和暖之时,以便外

    出游乐。“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

    禀性极喜烟霞游乐的女词人,其终生记忆犹新的这次溪亭之游,或

    许正是上述古老风俗的沿袭,亦当是她从故乡湖山佳境中,所汲取

    的最初的创作素材。

    ③藕花:荷花。以上四句意近“访渎搜渠”的郦道元的“日暮

    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水经注·沔水》)之句。 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

    ④争渡:即“怎渡”的意思,慌忙划船,夺路急归,从而打破

    天籁宁静,惊起荷丛深处之栖息水鸟。

    ⑤鸥鹭:泛指水鸟。

    【讲解】

    此词起拍之“尝记”二字,表明词非当时当地所作。作者十八

    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

    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

    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

    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

    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

    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其初

    试词笔,便出手不凡。此作竟被有些版本当做苏轼、吕洞宾等大

    家、名流之手笔。这再生动不过地说明,词人及此作堪与“须眉”、仙人相匹敌。

    这首也被题作“酒兴”的记游词,在一些古人的眼中被视为带

    有仙气的豪迈之什,今天则可称它为极具逸兴壮采。能够写出如此

    豪放之作的李清照,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

    (轼) 、辛(弃疾),非秦(观) 、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

    谈》 , 《词话丛编》第 3605 页)。李清照惟其有丈夫之气、文士之

    豪,其词风总的属婉约派,但在她现存的全部词作中,不仅没有那

    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有些还可以划入豪放之列。这其中除

    了《渔家傲》(天接云涛)之外,一些写山川风物的词,有的也与

    这首《如梦令》相仿佛,也是词人豪情逸兴的写照。这首只有三十

    三字一气呵成的小令,其景象非常开阔,情辞极其酣畅。作品的这

    种豪迈气度,固然与作者的气质有关,但是气质也不完全是天生

    的。壮阔的齐鲁山川,珍珠般翻滚的故乡明水、数不清的活水甘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

    泉,为词人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想的前提,涵育了她的胸襟怀抱。李

    清照那种独有的投身大自然、钟情于山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与其

    壮怀激越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通过这首小令,还可以

    获得对词人思想性格的更为全面的认识:即使她的早期作品,也不

    都是表达所谓怜花惜春的闺情。她的生活视野,有时也在闺房以

    外,当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时,也会像“惊起一滩鸥鹭”一

    样,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事实上,李清照有一些体物、记

    游、抒怀词,不论就题材的选择,还是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

    色,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被口碑相传为“独树一帜”(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话丛编》第 3909 页)。

    此词的另一主要特色是语言的明白如话,可以说一读就懂,却

    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由这首词所体现的“易安体”的基本特

    征,似可归纳为:它创造了一种比人籁更进一步的天籁境界,也就

    是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人籁、天籁,原是《庄子·齐物论》的

    用语,前者指由人口吹奏管龠发出的声音,后者是指自然界的音

    响。你看,天黑下来了,人也沉醉了。当小舟在黑暗中漂离航道,误入荷丛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阔的水面上,猛然听到一群水鸟扑

    棱棱,惊飞四散。刹那惊悸之馀,又会令人感到多么欣喜有趣,以

    至事隔经年,还深印在这位游赏者的记忆之中。到了京城,又被类

    似的美景所感发,兴文成篇,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别具一格的、豪迈

    倜傥的令词。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

    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 ”( 《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

    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

    话》,俱误作吕洞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10 月出版) 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

    二、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 ,“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

    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

    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近日选本,凡选

    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

    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

    祖》为据,改“常”作“尝”。(《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

    社 1989 年5月出版)

    三、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

    “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

    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

    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

    些已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

    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 , “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北京出版社 1988 年9月出版)

    四、林东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酒兴”。其实,“酒

    兴”二字并不怎么切题,看来是后人所加。此词确切地说不是写酒

    兴,而是写“游兴”。在这首词里,词人追忆往日游览溪亭的情景:

    曾记得(“常记”即“尝记”,《全芳备祖》诸本径作“尝记” )那一

    天天色将晚,在溪亭游玩饮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该回

    去了。 ( “不知归路”似应作“不知归去”解,即不知归。“路”字

    连带而及,以便押韵。)待到醒来兴尽,夜幕已经降临,急忙解缆

    回船。仓促之间,误划入荷花丛中,船儿在荷花丛中打转。糟糕!

    怎么办!(“争渡”或解为“竞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较

    胜。)在彷徨之中,惊动了滩边的鸥鸟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

    失在暮色之中。全词叙事写景交织成文,记录了女词人青年时期的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

    一个生活片断。……在词坛上,一般都认为唐之李后主,宋之李清

    照,最为擅场。李清照对于词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而在摄取“瞬

    间”的表现“永恒”这方面尤为突出。……这首《如梦令》最善于

    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我们读了这首词后,仿佛看到

    她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

    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看到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

    作。之所以“误”,是酒意未尽?是游兴未尽?是暮色迷眼?是回

    归心急?这一切或者是兼而有之,却都在偶然一“误”的动作中表

    现出来了;……全词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

    感。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时

    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

    画面。这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李清照作品赏析

    集》,巴蜀书社 1992 年9月出版)

    双调忆王孙①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

    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

    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②。眠沙鸥鹭不回头,似

    也恨、人归早。

    【注释】

    ①双调忆王孙:《乐府雅词》虽然是现存《漱玉词》最早的好

    版本,但是对于此词的调名却误作《怨王孙》,此后便以讹传讹。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6

    巴蜀书社 1992 年 9 月版《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第 10 页,周笃文所

    撰此词赏析之文首纠其讹作《双调忆王孙》,兹从之。

    ②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讲解】

    此词上下片分明抒发两种心情。上片写激赏秋景的喜悦;下片

    写归去时的依恋不舍。全篇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

    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第一句写广阔无际的水面给人的感受。接下

    去写晚秋景象:荷已萎谢,只剩下残存的点点红花,馀香淡然。但

    湖水潋滟、秋山点翠,与人格外亲昵,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无限美

    好。下片对秋色的描绘饶有风趣,颇有现代相声中逗哏的意味:莲

    子成熟,露洗花草,秋色如此诱人,那么沙滩上的鸥鹭为什么像在

    赌气,扭过头去,不与作者道别?喔,原来是怨恨她归去太早!

    自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名篇名句问世后,有多少人相继写过悲秋的作品!不说别人,就

    是李清照本人的名句“人似黄花瘦”,虽然主要是怀人,却也包含

    着浓重的悲秋成分。这首《双调忆王孙》完全不同,写的既不是篱

    边黄花,也不是秋菊梧桐,词人选择了秋莲。如果说出水芙蓉是明

    净纯洁的象征,那么“莲子已成”的秋荷,便给人以丰盈充实之

    感。由于作者乐观情绪的点染,词中的“水光山色”、“蘋花汀草”

    以及“眠沙鸥鹭”,无不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喜。通过对秋景

    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欢快情绪,这在北宋词坛上,虽不能说绝无仅

    有,却也很不多见。出自一位待字少女笔下,就更为可贵。

    这首词的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婉约词的当行本色,比如作者把自

    己爱湖山的感情,说成“水光山色与人亲”,把留恋美景的心情,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

    但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

    “无穷好”。如此写来,既不隐晦,又不直露;既有景物的描绘,又

    有感情的抒发。这种含义明白而不一一点破的写法,丰富了婉约词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7

    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畅亮欢快之情。

    论者多把《金粟词话》中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视

    为“易安体”的基本特色之一,此词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其用

    语极为浅显通俗,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很新颖,毫不落窠臼。比

    如,写秋风无萧瑟之气,状秋情无悲伤之意。在“红稀香少”、 “莲

    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等等一连串明白省净的语句

    中,人们看到词人不是在为“秋已暮”、“荷叶老”而伤感,而是在

    为“水光山色”、莲子荷叶和湖畔花草而欢歌不已。这首词不仅比

    被作者批评的柳永的某些“词语尘下”的作品,要清新健康得多,就是在有词以来的全部作品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它给人以清新向

    上、愉悦充实之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乐府雅词》卷下、《天籁

    轩词选》卷五、《三李词》、《花草粹编》卷五、《历代诗馀》卷二九

    均作李清照词,后二者题作“赏荷”;又别见《词谱》卷二引《复

    雅歌词》,作无名氏词。《复雅歌词》久无传本,《词谱》殆从《花

    草粹编》转引。《碎金词谱》卷二亦作无名氏词。

    二、周笃文:《怨王孙》,“怨”,当为“忆”字之讹。考此词之

    平仄韵式均同《忆王孙》,而与《怨王孙》迥异。按周紫芝之《双

    调忆王孙》:“梅子生时春渐老,红满地、落花谁扫?旧年池馆不归

    来,又绿尽、今年草。思量千里乡关道,山共水、几时得到。杜鹃

    只解怨残春,也不管、人烦恼。”与此《怨王孙》词纤悉无殊,可

    证其误……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它既没

    有无计排遣的相思愁绪,也没有哀世伤时的悲苦印记,通篇都洋溢

    着欢快的青春旋律。从风格学上考察,它应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

    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这首词从句律上讲,下片是上片

    的重复,故谓之《双调忆王孙》。从内容上看,则谋篇立意,颇具

    匠心。上片写秋湖对景的喜悦,视界开阔,取神远处,下片则写归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8

    去时的依恋心绪。纤笔细描,近似特写镜头。于此可见出章法与层

    次来,并不显得平直……发端两句写水乡的浓酣秋色,以少总多,颇具气象。“湖上风来波浩渺”,着一“上”字,就与用“面”字之

    类不同,点出了词人的具体位置不是徜徉堤畔,而是一舟容与、摇

    荡波心了……词的下片用笔甚细,花鸟露珠,一一摄入,与上片之

    取境宏阔者正相对映,可见出笔墨之变化来。“莲子”句上应“红

    稀香少”,亦承亦转,是深化主题的转捩之笔。女词人不去叹息衰

    败的残荷,而是透过一层,从成实的莲的莲子上看到了支新去故的

    生命突进的过程,并从中发掘出丰盈充实的美的品格来。这就比寻

    常的悲秋伤春之咏叹,高出一大截了。晨露,特别是如珠的秋露

    ——这大自然的沆瀣之气,本来就是诗家的“爱物”,用清露洗出

    的蘋花汀草,映衬着清碧如水的莲蓬以及绿云般的荷叶,还有那晶

    莹圆转的万颗荷珠。这画面、境界和意趣,真令人滓尘消尽腑膈俱

    清了……抒情性是诗歌的第一生命。从这首小词里我们处处可以感

    受到女词人热爱生活的芬芳绵渺的深情。琼枝寸寸玉,沉檀节节

    香,余于此词亦作如是观。”(《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①,却道“海棠依旧”②。“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注释】

    ①卷帘人:当指闺中小姐的侍女。

    ②却道: (她)竟说。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9

    【讲解】

    笔者虽然较早地拜读了关于“卷帘人”不同所指的论著,也曾

    郑重反复地思考过。在这一长达十馀年的思考过程中,陆续想到了

    三点理由:一是“赵君无嗣”。现在看,赵、李不仅没有儿子,想

    必连女儿也没有,所以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不大可能有与杜牧“绿

    叶成阴子满枝”相联系的语意;二是此词既含孟浩然《春晓》诗

    意,更是对韩偓《懒起》诗的隐括,韩诗云:“百舌唤朝眠,春心

    动几般。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暖

    嫌罗袜窄,瘦觉衣带宽。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从整首韩诗判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少女,她与李

    清照所演之词的人物身分是相同的。因为一个作为“贵家”“新妇”

    的词人,恐怕难得那么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

    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呢!看来把“卷帘人”视为小姐的丫鬓

    更妥;三是这首轰动朝野的小词的写作和传播,既是奠定李清照

    “词女”地位的基础,也是赵、李两姓联姻的媒介,惟其婚前所作,才能使赵明诚为之大作相思“词女”之梦……

    根据上述理由,仍拟把此词视为“口气宛然”地表达少女伤春

    之作。因而词中的“红瘦”,不论是指嫣红的海棠,还是喻指少女,二者皆为惜春而“瘦”。

    伤春情绪一般产生在暮春时节,词中虽无交代节气的用语,但

    它的时令感极为明晰,也很有层次。从首句“昨夜雨疏风骤”的氛

    围中,使人感到这雨已不是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酥雨了,而是如她自己《点绛唇》中所说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绿

    肥红瘦”指的是海棠的花稀叶茂,而不是初春时节桃杏枝头的绿红

    更替。“红杏出墙”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花褪残红青杏小” ,是一

    种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象,谁也不至于为之叹息。待看到海棠花的零

    落,人们的心绪就大不一样了。李清照在《好事近》词中写道: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以此为旁证,说作者以海棠的“绿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10

    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当是切合词意的。

    伤春既与时令有关,那么对时令的交代不仅要有层次,还要紧

    紧扣住作者的伤春情绪,从而给人以情深语工之感。起拍的“雨疏

    风骤”可理解成代指晚春。欧阳修《蝶恋花》的“雨横风狂三月

    暮”,写的是同一季节,海棠的飘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按花信风

    来说,春分一候海棠开,每五日为一候。春分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

    清明。海棠开了再过个把月便是初夏,这就是所谓“开到荼?花事

    了”的节候了。“花事了”在古代诗词中,几乎是伤春的代名词,不知有多少诗词作者为之慨叹惋惜——周权《晚春》诗:“花事匆

    匆弹指顷,人家寒食雨天晴”;张炎《高阳台》词“东风且伴蔷薇

    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清平

    乐》词更有“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惜花伤春是古代作

    家的一种思想寄托,其中往往包含了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内容。像

    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也绝不是无聊的闲愁。李清照这首小词的思想容载尽管有限,但对

    “花事”的关切,也就是对青春的珍惜。把这种多情善感,以貌似

    闲淡之景出之,既是词家的秘钥所在,也是此词成功的关键所系。

    【辑评】

    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间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

    瘦”,此语甚新。

    二、宋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下: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

    “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

    红意发,叶就绿情新。”“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三、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五四: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1

    之者。

    四、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知否”二字,叠得可

    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五、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

    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 、 “无

    寐,无寐”,便不浑成。

    六、明徐伯龄《蟫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

    瘦”之语传播古今。

    七、清王士禛《花草蒙拾》: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

    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

    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蝶凄蜂惨”,即工,亦“巧匠斫山骨”矣。

    八、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

    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九、清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焜)卷十:“只数语中,层

    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

    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

    ‘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 、 ‘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

    工,然非大雅。”

    十、吴熊和: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

    雨窗前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

    恙。但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

    悴了。宋人爱海棠。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

    春“ ( 《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

    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

    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

    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12

    “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

    “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有所新创。 ( 《唐宋诗词探胜》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年10 月出版)

    十一、吴小如《诗词札丛》:不过这首词我从前没有读懂,总

    觉得前两句有矛盾。既然酒醉酣眠,怎么会听得那么仔细,知道雨

    点稀疏而风势狂骤?如果风雨之声历历在耳,则显然入睡未沉,神

    智清醒,又岂能说“浓睡不消残酒”?直到两年前,承老友卞僧慧

    先生见示,说他的一位同事(他们都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

    认为此词的“卷帘人”非为侍婢而实是作者自己的丈夫(现在几乎

    所有的注本都把“卷帘人”释为侍婢)。这给我以极大启发。我这

    才恍然大悟,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

    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

    人介入。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

    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

    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

    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

    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

    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

    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

    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失了。

    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

    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

    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

    奶同丫鬓对话,那真未免大杀风景,索然寡味了。(北京出版社

    1988年 9 月出版)

    十二、朱德才: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3

    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一曰独特的表现形式。孟浩然《春

    晓》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韩

    偓《懒起》 :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

    看。”一经对比,当知“风雨”与“落花”间的联想,对花事春色

    的敏感实为孟、韩两家诗所先有,而采用与侍女问答法,则为女词

    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由她匠心独运,找到了最能充分

    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二

    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 《蓼园词选》 ) 。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

    化。此词却既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

    两句平起铺垫。“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

    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问得何其殷勤急切,答得何其清淡冷

    漠;于冷热对照中,备见跳跃跌宕之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

    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

    态,惟妙惟肖,如在耳目。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

    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三曰“绿肥红瘦”,自铸新词。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 ,含

    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

    以语工意新取胜。李词造语工巧者,尚有“宠柳娇花”之类。由此

    可见,李词虽以“明白如话”为其基本风貌,然亦不乏锻字炼句之

    功力。(《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年5 月出版)

    十三、程千帆、张宏生: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

    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

    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

    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

    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正因为词人整夜都

    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

    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首词的另一特色,是作

    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14

    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 1992 年9 月出版)

    浣溪沙

    春 景

    小院闲窗春色深①,重帘未卷影沉沉②。倚楼

    无语理瑶琴③。 远岫出云催薄暮④,细风吹雨

    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⑤。

    【注释】

    ①闲窗:设有护栏的窗子。

    ②沉沉:深邃貌。

    ③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④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曰薄暮。

    ⑤“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

    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

    【讲解】

    从版本方面考察,这首小令曾被误作欧阳修、周邦彦词,或不

    著撰人姓名。这当是此词传播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当初的情

    景莫非是这样的:李清照于待字之年,从原籍明水来到京都,她的

    才华深受词坛高手晁补之等“前辈”的赏识,从而激起了她的创作

    灵感,遂以记忆中的溪亭、莲湖之游和现时感受为素材写了一首首

    令词。学识渊博的李格非虽然自己不擅此道,但他深感女儿的小词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5

    出手不凡,便故掩其名,并与其侄李迥分别将这些小词携至朝中和

    太学。果然不出所料,一时争相传阅,人见人爱,朝野为之轰动。

    或有好事者,将其中那首格调豪迈并带有“仙气”的溪亭记游词

    《如梦令》,猜测为苏轼或吕洞宾所作,而认为这首《浣溪沙》是出

    自欧阳修或周邦彦之手。在这批小词的众多热心读者中,有一位才

    学出众的太学生,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并稔悉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笔

    迹,乍一看他也曾认为是苏轼所写,细审字迹,虽有须眉般的遒劲

    之势,而笔意则不时透着女子的隽秀之气,遂自言自语道:“此系

    词女所为!”这“词女”二字,刹那间使得芸芸众生恍然大悟,人

    们也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绝妙好词的真正作者——李清照!而

    揭开这一谜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敢做敢为的高官赵挺之的小儿

    子赵明诚!

    李清照初期的诗词作品,总的可谓一鸣惊人,但人们的反映各

    不相同。她从晁补之、张耒等“前辈”那里得到的是鼓励、奖掖和

    逢人“说项”;缙绅、文士对她的作品虽然也击节称赏,但真正为

    之动心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赵明诚!赵明诚不仅激赏李清照的诗

    词,这位“词女”的一切无不使他倾倒。别人对“词女”左不过口

    碑之誉,赵明诚却为之寝食难安,于是便有这样一个“昼梦”佳话

    的流传: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

    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

    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

    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

    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托名元伊世珍

    《琅嬛记》卷中引《外传》的这一煞有介事的记载,再生动不过的

    说明——赵家父子对“词女”李清照当初有多么倾倒!

    仿佛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清照的这首《浣溪沙》,其语义

    深层所蕴含的岂不正是少女怀春的意绪!

    起拍“春色深”的“深”字,既可训作“甚”,也可训作

    “浓”。前者是春色过甚,后者言春色正浓。联系下片的“细风”,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16

    其原意当属后者,即“小院”中春色正浓。然而,主人公的闺房不

    仅窗户紧闭,连一层层的窗帘都没有打开,所以闺房显得黑洞洞阴

    沉沉的。接下去的“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语意显明无须串讲,但却有一个发人心仪的信息。这信息来自上海文艺界,说是名闻遐

    迩的古琴大家龚一先生拥有一古琴,上有“易安”字样,得获于今

    之江苏南京。如果李清照没有第二张琴的话,那就应该是此词中的

    “瑶琴”。此琴至晚从汴京被携至青州,最早是在青州镌刻上“易

    安”的字样,又在“靖康之变”后、青州兵变之前,从青州被运往

    江宁。赵明诚亡故后,李清照流寓两浙,遗落于建康的此琴为他人

    所得。如果龚一先生所藏之琴尝沾有李清照的手泽,这该是一件多

    么神奇的事情!

    下片第一句的“远岫出云催薄暮”前四字,当是对“窗中列远

    岫”(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和“云无心以出岫”(陶

    潜《归去来兮辞》)二诗句的隐括,全句意谓云霓从远处的山峦飘

    起,加速了暮色的降临。“细风”句承上启下,意谓云行风起暮雨

    纷纷,寒气袭来。结拍“梨花欲谢恐难禁”的表层语义是,似这般

    晚来风雨的侵袭,到了梨花飘落之时所引发的伤感将是难以承受

    的!所以,整首词的言外之意当是,在这种封闭阴雨的环境中,一

    个春心勃发的少女该是多么伤感!

    【辑评】

    一、明杨慎《草堂诗馀》卷一:(评“远岫出云催薄暮”句)

    景语,丽语。

    二、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一:(眉批)分明是闺中愁、宫中怨情景。(评语)少妇深情,却被周君(误指周邦彦)浅浅勘

    破。

    三、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馀》卷一:写出闺妇心情,在此数

    语。

    四、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雅练。“欲谢” 、 “难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7

    禁”,淡语中致语。

    五、吴熊和:这是一首惜春的词。春色已深,梨花欲谢,不胜

    惋惜。言外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伤感……“倚楼无语理瑶琴” ,既以解闷,又以寄怀。此时的“无语”,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是心

    有所感、情思缭乱,但又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默默无言之中,实

    饱含脉脉欲语的深情,因而托之于如怨如慕的瑶琴一弄了。陆游有

    一首《鹧鸪天》词说:“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瑶琴

    诉心,琵琶传恨,有时比之言语确实更便于细诉衷曲,尤其是那种

    不甚分明而又令人迷惘的闺中春情……末句“梨花欲谢恐难禁” ,既有深情的惋惜与眷恋,又有无如之何、难与为力的叹息与怅惘,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同其蕴藉,都是理智(花开花谢本自

    然)与感情(逝者如斯,青春不返)圆融的名句。不过李清照此

    句,似乎更侧重于感情,所以沈际飞评曰:“欲谢难禁,淡语中致

    语”(《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比晏殊之“无可奈何”,感情上更为

    沉至……杜牧诗:“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倚阑干。”苏轼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

    几清明?”自来咏梨花者,常借此而发出人生的感喟。李清照此词,或许也含有这层意思。对于梨花的“欲谢难禁”,一个多愁善感的

    女子很容易因青春的渐渐消逝而联想到自身的命运,不禁引起深心

    的枨触。不过此词风格轻淡,这层有关人生的感喟在词中也很轻

    淡,也在有意无意、若存若亡之间。别具会心者才赏其“淡语”中

    有“致语”。(《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4 月出版)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①,玉炉沉水袅残烟②。梦回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18

    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

    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⑥。

    【注释】

    ①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

    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

    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

    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 :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②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香。

    ③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

    首饰。

    ④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⑤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

    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⑥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

    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

    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

    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详见《事物纪

    原》卷八。

    【讲解】

    这是一阕寒食即景词。自幼博览强记的女词人,在寒食这一

    天,她不会不记起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的故事,也不会忘

    记自己小时候在老家学做“子推燕”的开心情景。她眼快手疾,学

    什么成什么。那是用发酵后的面粉做成飞燕,蒸熟后用柳条串起

    来,插在门框的横木上,祭祀因逃禄焚死于绵山的介子推。即使此

    类事情不宜入“小歌词”,那么被唐玄宗呼为“半仙戏”、深受宫中

    妃嫔和民间少女喜爱的秋千,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也被做了低调处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19

    理呢?想必作者在此时此刻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所以,她选

    取的景致亦别具只眼——那原本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季节,主人公却闷在卧室里春困。名贵的香料快要燃尽,只有残烟袅袅。

    她一觉醒来,贵重的首饰已脱离秀发隐藏在凹形的枕头里。春日昼

    眠,莫非她也想作一个像前述赵明诚那样的“昼梦”?词的下片所

    写的少女生活和感受很像是话中有话别有所指:眼看就是春光明媚

    的清明佳节,成双成对的海燕竟然还没有从南方飞来,词人只好又

    加入到小女孩的行列去作斗草的游戏,她心不在焉地四处观望,看

    到江梅已经开过,只有癫狂柳絮随风飘舞。结拍的“黄昏疏雨湿秋

    千”,是常常为人提及的好句,它既好在与清明时节的对景上,更

    好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幽居之女,非无怀春之情”(陆机《演连

    珠》)的待字少女的特有心态。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宋仲并《浮山

    集》卷三,从《永乐大典》辑出。清劳格《读书杂识》卷十二云:

    “仲并《浮山集·浣溪沙·春闺即事》 , 《乐府雅词》作李清照词。 ”曾

    慥与易安同时,以此首为易安作,必有所据。疑《永乐大典》误作

    仲并词,或清四库馆臣误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10 月出版)

    二、徐培均《李清照》:观“海燕未来人斗草”一句,可知此

    词为少女时作。唐代女孩子有五月五日斗百草的游戏,宋代也有,但时间不同。吴自牧《梦粱录》卷一说:“二月朔(初一)谓之中

    和节……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

    社,梨花落后清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

    脸生。”是说在春分至清明这半个月左右时间。前者讲的是宫女,后者写的是民间。这时候春意盎然,女孩子们从闺阁走向园林,搜

    集奇花异草,相互比赛,借以炫耀自己对于植物的知识,表达活泼

    喜悦的心情。李清照这首词写得不像晏殊那样轻松愉快,而是写一

    个少女在这春光淡荡的时刻,幽闺独处,甚感无聊,春梦初回,斜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0

    欹山枕,对着香炉里缕缕残烟在出神。下半阕是写江梅(一种未经

    人工培植的野梅)已谢,柳絮初生,燕子虽然还未从海上飞来,而

    那些天真的女伴,已经按捺不住青春的情怀,走出闺门,去做斗百

    草的游戏。而她自己直到天晚,还是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疏疏落

    落的细雨打湿空挂着的秋千。词中既写了时令,也写了人物。从上

    半阕到下半阕,词中的天气由晴转阴,心情也由娇慵转入凄清。

    “黄昏疏雨湿秋千”是一个很富于意境的句子,前人评价说“可与

    ‘丝雨湿流光’、‘波底夕阳红湿’‘湿’字争胜”(黄了翁《蓼园词

    选》)。在这里,一位少女的伤春情怀,仅着一字,而神情毕现。其

    内心世界,令人可以想见。看来词人自己也快由天真无邪的少女走

    向多愁善感的盛年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12 月出版)

    三、陈邦炎:这首词为寒食日的即景之作。“沉水袅残烟” 、“山枕隐花钿”两句,所摄的是户内的两个画面;“人斗草” 、 “柳生

    绵” 、 “疏雨湿秋千”三句,所摄取的是户外的三个画面;“淡荡春

    光”句,则总摄户内外,是这些画面的共同背景……就时间而言,词的上半阕是逆挽。按顺序,本应先写隐枕而寐,一梦醒来,然后

    写见到室内炉香烧残,再写感到四周春光骀荡;而词句却是倒过来

    叙说的。至于词的下半阕是否也是逆挽,抑或转为顺述?……从本

    句寻绎,既是花钿未卸,多半是昼寝;从上句推断,既是睡前注入

    炉内的沉香尚自残烟袅袅,则入睡还不到一炉香的时间,似也是昼

    寝。其情事近似晏殊在一首《踏莎行》中所写:“翠叶藏莺,朱帘

    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似

    可断定,词中的“梦回”是午梦醒来。这一句是全词的分水岭。上

    阕写户内,是倒叙;下阕写户外,是顺述……就这首词的艺术结构

    而言,除了以“梦回”一句为中心,上阕逆挽,下阕顺写,使全词

    既见错综变化而又层次分明、脉络井然外,还有一些值得拈出之

    处。如前所述,全词六句,显示了六个画面。每个画面所描画的又

    不止一物一事,而是两三种事物的组合。如首句写了春光与寒食;

    次句写了玉炉、沉水、残烟;第三句写了春梦、山枕、花钿;第四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21

    句写了燕未来与人斗草;第五句写了梅已过与柳生绵;末句写了黄

    昏、疏雨、秋千。词人把这么多的事物收集入词,却使人读来并无

    拼凑庞杂之感,只觉事物与事物间、字句与字句间融合无间,构成

    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卷。(《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4

    月出版)

    四、刘瑜《李清照词欣赏》:此词格调清新,用语浅俗,作者

    并非精心雕琢,刻意求工,似乎信手拈得。《填词杂说》云:“男中

    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铲尽浮词,直抒本色,而

    浅人常以雕绘傲之。此等词极难作。”可见此词来之不易,孙麟趾

    云:“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头,便是佳作。”说得很有道

    理。(民族出版社 1997 年4 月出版)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①,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

    往月疏疏②。 玉鸭熏炉闲瑞脑③,朱樱斗帐掩

    流苏④。遗犀还解辟寒无⑤。

    【注释】

    ①慵:懒。慵,一作“懒”。

    ②疏疏:形容月光稀疏,时有时无。

    ③玉鸭熏炉:鸭形熏炉。玉鸭:鸭之美称。瑞脑:一种名贵的

    香料名,又称龙脑香或瑞龙脑,原产于东南亚和西亚,隋唐时传入

    中国(详见《酉阳杂俎》前集卷一)。

    ④朱樱:被视为珍果的深红色的樱桃。这里借以形容幔帐的颜

    色和形状。斗帐:覆斗形的帐子。流苏:用丝线或彩色羽毛制成的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2

    下垂的穗子,用以装饰幕帐等物。此二句似对《孔雀东南飞》诗的

    “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有所取意。

    ⑤“遗犀”句:《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开元二年冬至,交趾

    国进犀一株,色黄似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温然有暖气袭

    人。上问其故,使者对曰:‘此辟寒犀也。顷自隋文帝时,本国曾

    进一株,直至今日。 ”辟:通“避”。无:同“否” 、 “么”。一说犀

    即镇幄犀。见苏轼《四时词》其四。此句意谓早年遗留下来的犀

    角,是否还有避寒之效?语义深层似含有深闺冷寂之意。

    【讲解】

    这是李清照在汴京待字期间所写的一首深闺春情词。起拍的

    “髻子”是女子十五岁“及笄”,即“上头”后的一种发式,也叫

    “髽髻”。所谓“髻子伤春”,显然是作者的狡黠之辞,实际上是梳

    着“髻子”的那个闺女在“伤春”。从字面上说,“伤春”是面对春

    天的景物而感伤。在这和煦宜人的春日里,作者何故感伤呢?是意

    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当然有可能。但是可

    能性更大的是“伤春”被作为“怀春”的替身,也就是说,此时此

    刻李清照的内心秘密,正如她所熟悉的《诗经》有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才学出众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梦,她又怎么

    能不为之春情萌动呢!

    词的第二句“晚风庭院落梅初”,可以进一步证实此词作者的

    少女身份——这里的“庭院”,就是《漱玉词》中交替出现的“小

    院” 、 “小阁” 、 “小楼”,这显然不是指作者婚后一度居住的赵相府

    第,而是在她六岁那年其父就已租赁的汴京“经衢之西”的一处宅

    院,也就是晁补之作品中所记载的“有竹堂”所在的院落。至于

    “落梅”,则正是作者到汴京后所“手植”的那株“江梅”的落英。

    以下词人所接触到的事物,不论是淡云疏月,还是主人公无心

    搭理的熏香;抑或是装饰考究而缺少温馨的卧床,无不给人一种孤

    单寂寞的感受。特别是结拍关于“遗犀”的诘问,说明从居室到内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23

    心是多么的冷清和令人伤感!

    或曰:李清照前半生美满无比,怎么会这样伤感?这是一种想

    当然的说法!实际上,她襁褓丧母,父亲、继母等亲人对她再好,也往往难有生母知心,特别是在待嫁、择婿这类涉及少女内心秘密

    的问题上,心里话怎好轻易对父亲和继母讲呢?对多情善感的李清

    照来说,诉诸歌词当是排遣“有女怀春”之愁思的最好途径。

    【辑评】

    一、明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卷上:话头好。渊然。

    二、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闺秀词惟清照最优,究苦无

    骨,存一篇尤清出者。

    三、清谭献《复堂词话》:易安居士独此篇有唐调,选家炉冶,遂标此奇。

    四、清陈世焜(即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清丽之句(指

    “淡云”句)。宛约(指“遗犀”句)。

    五、蔡厚示:伤春,不同于惜春。惜春是惋惜春天的消逝,如

    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

    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伤春,则是由于春天的到来而伤

    感,如冯延巳(一作欧阳修)的《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每

    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和此词……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始凋、乍暖

    还寒的早春时节;而不是梅子黄熟“一川烟雨、满城风絮”的夏季

    风光。俗话说得好:“一燕可以知春。”因此,当女主人公蓦见地下

    落梅数瓣,便立即敏锐地感到春神的脚步又降临了……整首词写得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表面平静的叙述中,蕴藏着极为丰

    富、复杂而又细腻的感情。末尾一句,更迸出了强烈的呼喊,发为

    直叩人心的诘问。(《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4 月版)

    六、刘瑜《李清照词欣赏》 : “瑞脑”,是一种熏香的名字。前

    面冠之以“闲”字,说明这种香料是放置熏炉里,没有点燃。 “瑞

    脑”应该点燃而不点,这反映女主人打不起精神,对周围的事物都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4

    不感兴趣的百无聊赖的情态。平时女主人喜燃熏香,喜欢观赏景

    物,然而现在却一反常态,这说明女主人的心事沉重,思想活动的

    激烈……易安此词的内容和选材,与上基本相同,但我们却毫无重

    复之感,亦无觉因袭之嫌。这是因为作者不同,每人的心境不同,对相同事物的具体感受也不同。不同感受与基本相同的材料和不同

    的材料熔为一炉,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民族出版社

    1997年 4 月出版)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①,未成沉醉意先融②。疏钟

    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

    鬟松③。醒时空对烛花红④。

    【注释】

    ①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

    ②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③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

    为器。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

    之辟寒金。”这里借指首饰。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

    ④“醒时”句:此句意谓深闺寂寞,醉也不成,梦也不成。深

    夜醒来,空对烛花,心事重重。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

    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

    征。

    【讲解】

    以上四首《浣溪沙》的写作时间和题旨大致相同,故拟统称之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25

    为“少女怀春之什”。关于这四首词,除了首句为“小院闲窗”和

    “淡荡春光”两首偶有论者提及外,不是有关《漱玉词》的专书,均不受青睐尚且不说,偶有论列,也曾被说成是“少妇”、“思念丈

    夫”云云。尤其是对这一首,笔者不止一次地“知难而退”。后来

    拜读了吴熊和教授的有关文章,深感吴文对词旨、异文、阙文、补

    文等的阐发和训释,既到位,又有分寸,对于正确解读少年时代的

    李清照及其词作,大有裨益(吴说详见本词〔辑评〕一,兹不赘

    述)。

    此次,在将这四首词联系起来反复细读的过程中,发现词中出

    现过“遗(一作“通”)犀”和“辟寒金”等等宝饰之物。这虽然

    是一个细节,但是由此往深处想想,小家碧玉者恐难知晓此为何

    物,更不可能拥有它。就是在词人的父亲和翁舅官职已经不算低的

    情况下,她还说“赵、李族寒,素贫俭” (《 〈金石录〉后序》 ) ,可

    见在她的亲属中尝有高官显宦。正是这样,作者的外祖父王珪在宋

    神宗时执政十六年官至宰相。王珪以文学进身,极为神宗赏识,不

    时被赐予珠宝珍玩等。李格非的前妻是王珪的长女,应是这类御赐

    之物的实际享用者。她早逝后,在其留给长女李清照的遗物中,说

    不定就包括“遗犀”和“辟寒金”等御赐之物。在词人心情不佳之

    时,看到这些遗物,很容易勾起对生母的思念。由此看来,这四首

    词虽然将其统称为“少女怀春之什”,但又不像是那种单纯的求偶

    之想,而给人留有含蓄高雅的印象。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疏钟二字)据文津阁《四

    库全书》本《乐府雅词》补。此二字不妥,疑亦臆补。(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79年 10 月出版)

    二、吴熊和:莫许:当是“莫诉”之讹,形近而误。“诉” ,辞

    酒的意思,唐宋词中常用此义。韦庄《菩萨蛮》:“须愁春漏短,莫

    诉金杯满。”欧阳修《定风波》 : “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6

    钟。”黄庭坚《定风波》 : “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

    低。 ”陆游《蝶恋花》 :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又

    《杏花天》 : “金杯到手君休诉,看着春光又暮。”皆是其例。李清照

    此句正与韦庄“莫诉金杯满”词意相同,当作“莫诉”,作“莫许”

    则无义。……疏钟:这二字仅见于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

    词》,在这之前的各种《乐府雅词》本子于此皆为阙文,疑“疏钟”

    二字为四库馆臣所臆补,于词意并不甚妥。按李清照这首《浣溪

    沙》,除《乐府雅词》外,宋元时其他词的总集选集都未予选录,故亦无从校补。……这是一首闺情词,过去称之为“闲情”,是青

    春期因深闺寂寞而产生的一种朦胧而难以辨析的情绪。词中所写,既似怀人,又非怀人,但为这种情绪所困,心儿不宁,甚至醉也不

    成,梦也不成,不知如何排遣。当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这首

    词抒写闺情,重在深婉含蓄的心理刻画。在愁思困扰的永日长夜

    中,几乎不言不语,百无聊赖,甚至连低微的叹息和内心的独白也

    难以令人听到。但这种愁思盘纡心曲,郁结未伸,日间求醉而沉醉

    未成,夜间求梦而魂梦又断,实际上无可摆脱而又无可遏止,深深

    陷入了一种五中无主、如醉如梦、不可自拔的精神境地。这样的心

    理描写,把深藏不露的幽闺之情写得极其深沉。这种闺情虽无形迹

    可求,却有心神可感,自然具有感染力。……李清照在《词论》中

    尝批评秦观的词“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 ”这

    首《浣溪沙》词,以“琥珀浓”,“瑞脑香”、“辟寒金”、“烛花红”

    处处点缀其间,色泽秾丽,气象华贵,可谓不乏“富贵态”了。但

    李清照词亦专以“情致”为主,词中高华的色调并没有冲淡深沉的

    抒情气氛,倒是两者相得益彰,彼此协调,使这首抒写闺思的词带

    有一种高雅的气派。这是李清照词所特有的一种气派,我们在她的

    不少词作中可以感受到。 (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 4 月

    出版)

    三、赵慧文:此为闺情词。全词含蓄蕴藉,颇得婉约之妙。清

    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其婉约特色,一是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27

    表现在抒写惜春悲秋的柔情上;二是艺术上委婉、含蓄。“只见眼

    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 (沈

    德潜《说诗晬语》)。本词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通篇表现的是

    闺愁,主要采用“映衬法”,词作情景交融,“情中景,景中情。 ”

    (《姜斋诗话》)……“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两句则

    是进一步描绘女主人公辗转不寐的绵绵愁思。香已消,魂梦断,可

    见夜之漫长而梦寐难成。金钗小,髻鬟松,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

    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席、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

    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全词在语言锤炼上也是颇见功力的。首

    先是精炼、形象、表现力强。如“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深” 、“浓”两字,形象地勾出词中人即将豪饮之态。又如“应”、“空”

    是两个普通字眼儿,在这里却有极强蕴含力。“应”不仅写出钟声、风声相互应和的声响,而且暗示出女主人公深夜不寐之态,披露出

    人的脉脉愁情;一个“空”字又带出了词中人的多少寂寥哀怨。

    “香消魂梦断”一句中两个动词,用得也极为精炼、形象,它生动

    地勾画出女主人公梦寐难成之状。“辟寒金小髻鬟松”句中的

    “小”、“松”是一对形容词,而且又是相反相成,鬟愈松,钗愈小,颇有点思辨的味道,以此生动地描绘出词中人辗转床侧的情态。此

    句着此二形容词,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它使读者通过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精炼、生

    动的笔墨,令人叹服。其二,通俗的口语与典雅的用事自然和谐地

    统一于作品中。 “琥珀” 、 “瑞脑” 、 “辟寒金”均是典雅富丽之辞,而“杯深”、“晚来风”、“香消魂梦断”、“髻鬟松”、“烛花红”等等

    又是极为通俗、明白如话的口语,这些口语经过锤炼加工,使其与

    典雅的用语相和谐,体现了“易安体”的显著特色。(《李清照作品

    赏析集》,巴蜀书社 1992年 9 月出版)

    四、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是一首以色淡高雅、寄情深

    微而见胜的闺情词,它可能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上阕描写白天

    对酒独酌,酒未醉人人自醉的情景。看似平淡,无味可寻,实则淡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28

    中有味,发人深思。下阕描写长夜空对烛花,黯然神伤的情景。看

    似生活细事,索然寡味,仔细品求,含情深微。整首词含蓄丽雅,婉曲工致,细腻地表现了女词人怀远的孤苦之情。(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94 年 12 月出版)

    点绛唇

    蹴罢秋千①,起来慵整纤纤手②。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③。和羞

    走,倚门回首④,却把青梅嗅。

    【注释】

    ①蹴:踏。此处指打秋千。

    ②慵:懒。

    ③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

    从头上掉下来。

    ④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是以此说

    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

    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

    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 、“婉娈倚

    门之笑, 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

    【讲解】

    唐圭璋《全宋词》未收此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下此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29

    首作苏轼词;《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馀》卷上、《古今词统》

    卷四、《古今诗馀醉》卷十二等作无名氏词;《词的》卷二作周邦彦

    词;而《词林万选》卷四、《历代诗馀》卷五、《林下词选》卷一、《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 、 《天籁轩词选》卷五、《三李词》等均作

    李清照词。兹从后说,并进而视为李清照婚前所作。

    这里之所以认定此词为李清照所作,主要有以下正反两方面的

    理由:

    首先,这是待字少女李清照歌词创作的惯用手法,即其屡演韩

    偓《香奁集》的有关作品,这首《点绛唇》则是对韩偓《偶见》

    诗:“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

    梅子映中门”的精心隐括。韩诗写的是一个打秋千打得很困乏的少

    女,她随手宽衣解下“罗裙”,还点名索要一壶琼浆般的高档饮料。

    她看到有客人过来,便带笑向“中门”跑去。躲到暗处后,她一面

    用手揉搓着青梅,一面观察客人的动静。而李词则是一阕生动的自

    我写照:有次她从秋千横板上跳下,因为使劲过猛竟摔倒在地上,多亏两手的支撑身子没有摔着,却弄脏了她那如荑纤手,等她从地

    上爬起来便懒洋洋地擦拭双手。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早晨,汗水从

    轻薄的衣衫里透出,就像柔弱的花枝上沾满了浓密的露珠。正在她

    自我陶醉并欲宽衣放松之时,猛然间看到来了一位客人,慌忙中竟

    然跑掉了鞋子,以袜着地飞快地躲到了半掩着的门后,头上的金钗

    也滑落了下来……当她觉得自己的狼狈相已被门户掩住时,便悠闲

    地倚门嗅梅并调皮地回过头来观察这位不速之客。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客人,竟能这样打动自命不凡的女词人呢?

    看来他很可能就是那位声姿清亮,进止有致的端庄书生——赵明

    诚。自从李清照写出令人叫绝的“绿肥红瘦”之句,词名轰动之

    后,赵明诚一变其矜持稳健之风度,几乎成了一位狂热的追星族,为这位“词女”大作相思之梦。对此,托名元伊世珍《琅嬛记》卷

    中引《外传》云:

    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30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

    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

    其父为解曰: “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 ,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 ‘芝芙草拔’ ,是‘之夫’二字,非

    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为能亲自一睹“梦中”“词女”风采,赵明诚不难托故诣李府。

    因为李格非前不久还是太学学官,当是赵的上司或老师。赵明诚不

    满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设法亲自上门“相媳妇”,这是对于

    爱情婚姻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超前自主意识。对此,笔者宁信其有,不谓其无。

    其次,即使按照封建卫道者的思路,如王灼所指斥的:“ (易安

    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

    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碧鸡漫志》卷二)

    则又可从反面印证这类有涉于“闾巷”的“通俗歌曲”式的小词,正是出自一向爱赏新生事物的李清照之手。何况这类词又是青年男

    女真实心态的写照,于此,求之尚且难得,轻易将其从《漱玉词》

    中祛除,岂非失算?

    这首词的意义还在于,其作者不但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反倒别具一格地向世人展示她作为待字少女的内心世界,比起所演

    韩诗来,多有青蓝之胜。

    【辑评】

    一、明钱允治《续选草堂诗馀》卷上:曲尽情悰。

    二、明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卷上:片时意态,淫夷万变。

    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尔。

    三、明潘游龙等《古今诗馀醉》卷一二:“和羞走”下,如画。

    四、清贺裳《皱水轩词筌》:至无名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1

    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

    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语虽工,终智在人后。

    五、赵万里辑《漱玉词》:案词意浅薄,不似他作。未知升庵

    何据?

    六、詹安泰《读词偶记》: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

    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

    七、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 1959 年出版之北京大

    学学生编写之《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四章,断定此首为李清照

    作,评价颇高,恐未详考。《词林万选》中不可靠之词甚多,误题

    作者姓名之词,约有二三十首,非审慎不可也。

    八、马兴荣:有人大约就是以封建社会的深闺少女总是遵守

    “礼”的、温顺的、循规蹈矩的、羞答答的这个尺度来衡量李清照

    《点绛唇》这首词,所以怀疑它不像大家闺秀李清照的作品。我想,追求自由的李清照假如地下有知的话,她是会笑这些人未免太封建

    了。 (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5 月出版)

    九、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明杨慎《词林万选》卷四,误收李清照一首《点绛唇》词云(略)。据《花草粹编》卷一收此

    词乃无名氏作,非清照词,一且清照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

    不穿鞋而着袜行走。含羞迎笑,倚门回首,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无名氏演韩偓诗,当有可能。(《南京师大学报》,1984 年第二期)

    十、裴斐:易安《词论》所谓“铺叙”,论者无解。窃谓此乃

    针对直抒胸臆而言,即主张有情节。这个主张,她自己是实行了

    的,从前期作品到南渡以后之作,无不如此。此首……当是易安早

    期作品。由前片“慵整纤纤手”到后片“袜刬金钗溜”再到“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整首均为铺叙,极有层次,从而活脱出一个

    妩媚、敏感而矜持的少女,既见其外表情态,亦见其内心世界。历

    代词人当中,再没谁能如李清照那样善于表达自己了!而这种表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32

    达,无论欢快或悲苦,均很少直接倾诉,而总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

    段情节加以铺叙,使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受其情绪感染。

    (《百家唐宋词新话》第 303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年5 月出版)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①。香脸半

    开娇旖旎②,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③。 造

    化可能偏有意④,故教明月玲珑地⑤。共赏金尊沉

    绿蚁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

    ①寒梅:此指蜡梅,属蜡梅科。花芳香,外部黄色,内部紫褐

    色。冬末先叶开花,产于我国各地,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常见写作

    “腊梅”者,或因其腊月开花的缘故。琼枝腻:梅枝清瘦,着雪而

    丰腴。腻:肥。

    ②旖旎:柔和美好。

    ③玉人:美人。喻指梅花。

    ④造化:天地、自然界。

    ⑤玲珑:明澈。

    ⑥绿蚁:酒的代称。

    【讲解】

    稔悉各种花木而又博古通今的李清照,她不会不知道梅之为物

    的自然属性及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早在上古人们的心目中,果

    梅即被视为“和羹”(详见《尚书·说命下》和(《左传·昭公二十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3

    年》)。以政治眼光看来,用以佐餐的梅子好比是位极人臣的宰相,起着调和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梅

    子同盐类似均为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李清照本人就曾以酸梅佐餐宴

    请至亲好友,所以梅在古代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中国

    科学》1973 年第五期)一文说,在我国唐代以前,黄河流域下

    游到处有梅树生长。相传李隆基即因其妃子江采蘋居处多梅而赐名梅

    妃。嗣后二三十年,元稹曾写过《赋得春雪映早梅》等诗,从中可

    见长安曲江一带仍有梅树生长。梅是亚热带植物,只能抵抗到

    -14℃的寒冷。或许因此,《扪虱新话》(下集卷一)才有这样一段

    令人解颐的记载:

    北人不识梅,南人不识雪,盖梅至北方则变而成杏,今

    江、湖、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而雨,谓之梅雨,转淮

    而北则否,亦地气然也。语曰南人不识雪,而道似杨花,然南

    方杨实无花,以此知北人不但不识梅,而且无梅雨……

    到了北宋,气候逐渐转冷,梅在北中国的许多地方已难以越

    冬,遂成了罕见之物。所以在苏轼写于今陕西宝鸡一带的诗中,有

    以杏充梅之事(详见《次韵子由岐下诗·杏》)。李清照从出生到十

    五六岁之前,当一直生活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她自然也不识梅。但

    那时在长安和洛阳皇家花园和富人府邸中,仍有梅树栽培。在宋人

    笔记《曲洧旧闻》中说,许昌、洛阳等地有江梅、椒萼梅、绿萼

    梅、千叶黄梅等良种梅的栽培。这类记载,与《漱玉词》中的咏梅

    之作是完全吻合的。

    在李清照现存较可靠的四十七八首词中,咏物之作几占半数。

    咏物词中,又以专事咏梅加咏腊梅之什数量为最,约占五分之一以

    上。梅不仅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主人公,还是她最好的朋友,以至

    是她本人的化身。其状梅之语,多系喻己之辞。凡是不便明说的心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34

    里话,便托咏梅以出之。梅的命运几乎与《漱玉词》作者的命运合

    二为一。

    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现存八九首“梅”词中,最早创作的

    两首欢愉之辞之一,另一首是秋千词《点绛唇》。但此首所咏不是

    隶属蔷薇科的果梅或“春梅”,而是属于腊梅科的腊梅,而腊梅并

    不是梅的别种。鉴于古典诗词中常常将二者混淆,特加辨析,以免

    误会。

    此首所咏虽属可以在我国各地生长的腊梅,但词亦当作于词人

    出嫁前夕的汴京。此时此地,她的父亲官礼部员外郎,翁舅作吏部

    侍郎,她又是神宗朝已故王宰相的外孙女,家庭环境相当优裕,好

    花美酒任其享用,身价地位几无伦比,其自矜自得之意,溢于言

    表,以“香梅”自况之意甚明,是时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者兼并。

    上片的“香脸半开”一语双关,它兼指腊梅的含苞欲放和如花

    美女的即将“开脸”出嫁。女子出嫁前几天,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

    净、将鬓角修齐,叫做“开脸”。将这一民俗摄之入词,使“拟人”

    这一修辞方式更加生活化,使腊梅所幻化成的“玉人”,也就更加

    逼近了作者本人的身世现状,使雪中报春的腊梅更加人格化,词作

    也就更具韵味。

    下片的“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

    层语义是腊梅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地胜过其他花卉,而深层语义当

    是指姣好无比、出人头地的作者自己。

    此作不是《漱玉词》的名篇,其中也没有脍炙人口的名句,但

    它在咏梅作品中却有着承祧前人和启迪后人的特殊作用。林逋大约

    是李清照曾祖辈的咏梅名家,他的《梅花》诗,特别是其中的“天

    与清香似有私”,岂非“造化可能偏有意”之所本?而林氏另一首

    《山园小梅》尾联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又被

    反意隐括为“共赏金尊沉绿蚁”诸句。

    王十朋可算是李易安的儿孙之辈,其五绝《红梅》:“园林尽摇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5

    落,冰雪独相宜。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说它由这首《渔家

    傲》脱胎,恐不是无稽之谈。至于善效“易安体”的辛稼轩,其调

    寄《念奴娇》的“题梅词”,于李之同类词正反均有借取。

    本来,文学创作上的承前启后不是新问题,但具体到李清照咏

    梅之作的研究,它还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如果加以精耕细

    作,定会有更大的新收获。

    【辑评】

    一、杨恩成《读〈渔家傲〉》:李清照在《词论》中,对秦观的

    词曾给予较高的评价。理由是,秦词“专主情致”。同时,她又指

    出秦词“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可见,李

    清照认为,词不仅要“主情致”,而且要表现出“妍丽丰逸”的

    “富贵态”。这首咏梅词,可以说充分地体现了她的这种主张。她从

    一个贵妇人的立场、情趣出发,体物言情,无不带着一种优裕、高

    雅的情趣,既贴切地描绘出“庭际”梅花的状貌,又把自己高雅、悠娴的志趣,倾注入梅花,不即不离、情景相因,托兴深远。同

    时,作者又用“雪”、“月”作背景,成功地映衬出梅花的高洁与孤

    傲的品格。形神俱似,体物超妙。 (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年 4 月出版)

    二、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咏梅,首先描写寒梅形象。

    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

    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其花蕾初绽、柔美俏丽,表现寒梅

    的形神美。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

    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

    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

    人以描写和点染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

    赏,并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

    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

    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人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36

    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出版)

    三、刘瑜《李清照词欣赏》:我觉得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也

    是有寄托的,作者在于通过咏梅花讴歌自己美好幸福的婚姻爱情。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造化偏偏让明月分辉,花

    相照,花好月圆。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赵明诚李清照那神妙离奇的

    婚姻故事……真是天做良缘,花月相照,花好月圆,婚姻幸福美

    满。故夫妇两人共同举杯,为明诚得一才华横溢、梅花一般高雅芳

    洁的词女而干杯,为自己美好幸福的爱情拼得一醉。显然,此词李

    清照以高格独迥、孤标逸韵、冰清玉洁的梅花自喻。(民族出版社

    1997年 4 月出版)

    庆清朝①

    禁幄低张②,彤阑巧护③,就中独占残春。容

    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④。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

    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⑤。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

    筵散日⑥,谁人可继芳尘⑦。更好明光宫殿⑧,几

    枝先近日边匀⑨。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

    昏⑩。

    【注释】

    ①庆清朝:此词调名他本多作《庆清朝慢》 ,疑误。 《词谱》以

    王观《庆清朝慢·踏青》为正格,李清照此词为变体。王、李二词

    字数、句读均有所不同,调名亦不同,兹作《庆清朝》。又说《庆

    清朝》,即《庆清朝慢》。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7

    ②禁幄低张:指护花的帷幕低垂。

    ③彤阑:红色的栏杆。

    ④“容华”二句:意谓素淡的芍药花就像一个不加雕饰的美女

    一样。伫:久立。这里以之形容花色淡雅。绰约:姿态柔美。

    ⑤“妖娆”三句:意谓娇媚的芍药花惹得春风嫉妒,明月却为

    之绽开笑脸,她还能把春天久久留住。殢:滞留。

    ⑥绮筵:豪华而丰盛的酒席。

    ⑦芳尘:含有双关之义,一则是对“香轮”车尘的美称,其意

    与“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陆云《喜霁赋》 )差同;二

    则当指词人所欣赏的这种入禁赏花的高雅活动,其意与“振芳尘于

    后” (《宋书·谢灵运传》)相近,指某种名声、风气。

    ⑧明光宫殿:汉代宫殿名。明光宫: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101 年)秋起,在长乐宫中(见《三辅黄图》卷三) 。明光殿:《三

    辅黄图》卷二云“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

    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这里借指北宋汴京

    的宫殿。

    ⑨日边:太阳的旁边。这里比喻在皇帝身边。

    ⑩“金尊倒”三句:意谓日夜宴饮,喝得杯盘狼藉,灯烛燃

    尽。

    【讲解】

    这是一首见物不见名的咏物词。先说所咏之物生于宫禁,用朱

    红色的栏杆巧妙地加以护持。待吟咏此花时,又说它是“妖娆艳

    态”,惹得春风嫉妒,明月为之绽开笑脸。有几枝先在“日边” ,即

    皇帝身边开放。这样一来,不少论者便把它误解为号称“国色天

    香”的牡丹。其实李清照所咏花卉不外江梅、岩桂、藕花、白菊等

    等,它们都好比是人中的雅士,恬淡高洁,未见她对雍容华贵的牡

    丹有何好感。这恐怕与词人的审美情趣、品格爱好不无关系。这首

    《庆清朝》也并不是咏牡丹,而是咏芍药。何以见得呢?词中有一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38

    处可作为内证的是:“就中独占残春”,也就是说此花在春末夏初开

    放:又说它“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长殢东君” ,即

    又一次交代此花开在“群花”之后,能把春天留住。这不是芍药是

    什么?

    由于李清照的父亲撰有多种书册,其中留存至今的《洛阳名园

    记》一卷,不仅记述了洛阳十九处名园的历史变迁、亭榭布置,还

    涉及各种花木体性等等。这类著作不仅可能增加女儿的园林知识,亦可能影响其兴趣。《漱玉词》中吟咏花卉的篇章可以说明,李清

    照不仅熟悉各种花卉的“物理”体性,还能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神

    韵。仅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为例,十个字既创造性的刻

    画出芍药的特性,又不是恣意杜撰。她很可能读过《神农本草经》

    和《新修本草》等等汉唐人所撰的中药学书籍,因为这类书中就以

    “绰约”形容芍药。“丰姿绰约”,又是人们心目中美女的形象,词

    人又可能是以“绰约俱见天真”、“妒风笑月”的芍药自况。

    从这首《庆清朝》中又可以窥见词人当时生活得多么优雅潇

    洒。为了观赏芍药,她和诗伴爱侣,不仅乘着华美的车子游遍了

    “东城” 、 “南陌”,享尽了珍羞华筵,他们还可以到御花园中去,观

    赏“日边”那几枝先期开放的名贵花朵。白天游览,晚上在宫殿中

    设宴款待,个个喝了个酩酊大醉,“玉山倾倒”,从黄昏直到深夜,玩儿得好不快活!

    此词大致是在作者结婚一周年的前夕所填。前此的绮陌游赏,极有可能是与丈夫偕行。宋崇宁元年(1102年)前后的汴京景观,还

    是以自然风光和四时花卉为主,营造艮岳等豪侈宫观园林,那是在宋

    崇宁四年 (1105年) 徽宗听任蔡京的主张大兴“花石纲”之后,那时李

    清照已被迫离京,即使回来的话,再也没有这种雅兴了。

    【辑评】

    一、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此词各本无题,细玩词意,有

    “就中独占残春”,乃咏芍药之作。苏东坡诗:“一声啼鴂画楼东,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39

    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王十朋芍

    药诗:“千叶扬州种,春深霸众芳”。(齐鲁书社 1981 年11 月出版)

    二、岳国钧《略论李清照的词》:这是一首咏芍药的词,作者

    把芍药的生长环境写在御花园中,是有明显用意的。她笔下的芍

    药,格调虽然不高,但却“独占残春”,赢得君王的宠爱和看花者

    的追慕,显极一时。 (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4 年 5 月

    出版)

    三、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词中虽未点明所咏之物,不过

    从“就中独占残春”和“绰约俱见天真”等句,可以看出作者咏赞

    的是春末时节盛开的芍药花。因为在春天的百花园中,芍药开得最

    晚,所以又称为“婪尾春”。“婪尾”,即末尾的意思。“独占残春”,是说残春时节独自盛开,显然是指芍药而言。又“绰约”一词,本

    来是形容女子的姿态柔美。由于芍药花娇艳动人,古人常常把它比

    为美女,故《本草》中说:“芍药,犹绰约。”词人通过这两句赞

    语,巧妙地暗示出所写的是暮春独自盛开的名花——芍药。这种在

    字面上不出本题的艺术表现方法,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南宋词

    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的咏物词中用得较多……这首词以咏

    物为主,同时也具有很浓的抒情气氛。词中对芍药花的描绘,可以

    说是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作者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它那千姿百态的

    外貌,而且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以丰富的感情和美好的品格。展现

    在读者眼前的,既是珍贵的名花,仿佛又是一位端丽庄敬的贵族少

    女。词人对芍药的咏赞,寄托了她的审美理想,融入了自己早年生

    活的体验和情愫。在艺术构思方面,本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上

    片绘景状物,下片叙事抒情。全词虽未出现芍药二字,但无论正面

    描写还是侧面烘托,处处都是围绕着“独占残春”的芍药花而展开

    的,含蓄蕴藉,馀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8 月出版)

    四、靳极苍:这首词咏的是什么?自来没人明确过。主题不

    明,当然理解为难。我认为按前三句“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0

    独占残春”,该确定为牡丹。因“禁幄低张”可见不是高大的花木。

    “彤栏巧护”,可见是很宝贵的花木。尤其“就中独占残春” ,只有

    牡丹是残春时独占的。白居易《卖花诗》:“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离

    护” ,正是说牡丹和这儿“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同。李建勋诗

    “携觞邀客绕朱栏,肠断残春送牡丹”正和这儿“彤栏巧护,就中

    独占残春”相同,所以这首诗咏牡丹,该是没有问题的。(《百家唐

    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年5 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描写宫内禁苑牡丹的容姿。

    起笔“禁幄”三句,写牡丹所处的环境,表现其高贵,突出咏花本

    题,运笔工巧,如烘云托月。紧接着刻画牡丹形象,“容华”二句,写牡丹的神姿;“待得”二句,写牡丹的品格;“妖娆”三句,写牡

    丹的魅力, “妒”、 “笑” 、 “殢”三字把风、月、日拟人化,写来生

    动传神,形神毕现。下阕描写宫廷内外赏花的情景。换头笔势转

    折, “东城边”四句,写赏花盛况;紧接着再度跌宕,“绮筵”二

    句,抒赏花之情,含伤春之感;“更加”二句,又见跌宕,突出禁

    苑赏花;结尾笔锋挺拔,洒脱不羁,“金尊倒”三句,抒惜春赏花

    情怀。全词状物抒怀,笔致工雅,层层铺陈,宕而有序,蕴藉含

    蓄,表现了一派繁荣升平景象,抒发了女词人一腔赏花惜春之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12 月出版)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

    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

    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

    年不见收②。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41

    【注释】

    ①“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

    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②“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

    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

    《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讲解】

    这是一首咏桂词。大致作于词人结婚前后不久,其旨当是以桂

    的色淡香浓,来喻示人的内在美更为可贵。别看桂花貌不惊人,但

    它的清高和甜香,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层意思溢于言

    表,不难解读。不易读出的是这样一种深层寓意:即词人自知其出

    身并不显赫,比起朝廷中的诸多名公大臣,她一直认为其父、祖的

    地位是低下的,就像是自然界的岩桂,虽然其名位不能与御花园中

    “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相比,但它的清高脱俗、宜人香气,以及它作为中秋佳节的应时之花,又足以使它成为中秋之冠,惹来

    失期之梅和晚开之菊的种种妒忌。

    需要略加解释的是,在这里词人并不是要贬低她一向喜爱的

    梅、菊,也不是说她家的门第多么低下,而是她想通过对以香取胜

    的桂花的褒赞,将自身的“内美”昭著于世。对于此词最后两句曾

    有论者解释为:李清照是在借咏花发泄自己才能被埋没的不平。看

    来这未免求之过深。首先,她的才能并未被埋没,相反已名满京

    城;其次,对于当时的一个少女或新妇来说,不大可能具有经世致

    用之想。何况,正在优雅地体察桂花的她,心中会有什么不平呢?

    实际情况可能是:鉴于当时境况的顺心如意,此时的李清照,在创

    作上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其所谓“骚人可煞无情思,何

    事当年不见收”,当是她自信地认为:屈原的“审美”情趣不如自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2

    己,竟然没有把桂花写进注重内美的《离骚》。

    总之,此词从头到尾表达的是作者得意自负的情绪,谈不上对

    “社会”有何不平。

    【辑评】

    一、蒋哲伦《读〈鹧鸪天〉 》: 《漱玉词》向以白描见长,而本

    篇却以议论取胜。但成功的经验不在于理性的思辨,而仍归于形象

    的辨析和强烈主观感情色彩,且二者的基础和出发点都离不开形象

    的描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一、二句对桂花外形特质的成功的

    描绘,为全词的议论奠定基础,那么,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无论

    是正面的品评,还是侧面的比衬,或是无理的质问,都成了无根之

    木,无源之水。至于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或头巾气,这

    样方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温庭筠

    和韦庄的词曾说过:“‘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又

    说: “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似之”,今试仿其语曰:

    “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

    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4 月出版)

    二、朱德才: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

    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

    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

    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

    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

    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

    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

    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

    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

    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43

    的敬佩。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其间或以群花作

    比, 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

    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那么,李清照

    何以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如此推崇备至呢?言为心声,其中

    自有特定的情怀寓焉。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

    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

    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

    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境,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啊!(《唐宋词鉴赏辞典——唐·

    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 4 月出版)

    三、汤高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寥

    寥十四字,为桂花传神写照。表现了三秋桂子的独特风韵。桂树,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蕊小不显。“暗淡轻黄”,写桂花不以明

    艳照人的光彩和浓丽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然而,它秉性淡雅温

    柔,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动人之处。“情疏迹远”,写桂树生

    高山而独秀、无杂树而成林的特性,不过,词人把桂花人格化了,赞美她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从“咏

    物”来说,这开头两句写桂花,可说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

    界。更妙的是,这两句看是咏桂花,又似咏人,似在歌颂一种内在

    的精神的美,语意蕴藉,耐人寻味。 ( 《花鸟诗歌鉴赏辞典》 ,中国

    旅游出版社 1990 年5 月出版)

    四、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咏物抒怀。首二句写桂花

    的颜色姿质,赞美它淡雅、高洁、柔和的品性,形神兼备,独有风

    韵;接着议论抒情,直言桂花不需群花那样的“色”美,亦“自是

    花中第一流”。下阕深入一层赞美桂花为群芳之冠,先从节令上看,以梅菊衬比,桂花为中秋之冠;结尾评议屈原多以珍贵花草喻君子

    美德,惟独未写桂花之美引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全词咏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4

    物不滞于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衬比,或评骘古人,层层议

    论,连连抒怀,步步宕开,议中含情,情中见意,情调激扬,气势

    豪放,表现了女词人重内在美、素质美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情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 12 月出版)

    五、刘瑜《李清照词欣赏》:……“暗淡”,它生得不像其他花

    卉那样鲜艳、明丽;“轻黄”,不像其他花卉那样媚人眼目。它似乎

    没有超然的容颜。“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格和顺。写出桂花没有

    绰约妖娆的风姿,并不惹人注目。“情疏”,这是移情于花,花是没

    有情感的,这是指花朵衰萎了,人们对它的感情疏远了。“迹远”,踪迹远离了,或消失了。此句是说桂花凋谢了,人们对它的感情疏

    远淡薄了,它的踪迹远离了,或者消失了,但浓郁的馨香依然存

    在。它的姿容普普通通,但是却流芳于世,这种特质,是群芳所无

    法比拟的。作者认为,这正是桂花卓然逸群之处……易安此词结句

    为议论,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并馀音绕梁,耐人咀

    嚼,意味深远。此词并非仅咏桂花,而寄托遥邃。诚如沈祥龙云: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

    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此词,易安也以“第一

    流” 、 “冠中秋”的桂花自喻自勉。“端庄其品” 、 “清丽其词”的李

    清照自然是人中“第一流”的女杰了。(民族出版社 1997 年4 月出

    版)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①。泪染轻匀②,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

    面好③,云鬓斜簪④,徒要教郎比并看⑤。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45

    【注释】

    ①春:此处是生机盎然的意思。

    ②泪:指形似眼泪的晶莹露珠。

    ③奴:作者自称。

    ④云鬓:形容鬓发多而美。

    ⑤“徒要”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徒:只、但。郎:在古

    代既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她所爱男子的称呼。这里当指前

    者。比并:对比。

    【讲解】

    此词当写于作者新婚燕尔之际。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沐浴在爱

    河中的李清照,在她婚后一段时间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

    意、伉俪相娱。但由于好景不常,这类“欢愉之辞”为数很少,现

    存只有这首《减字木兰花》和另一首《瑞鹧鸪》。而这又是两首历

    来很有争议的词,以前者为例,作者仿佛是秀才遇到“兵”,她的

    这类词时而被骂作浅俗不堪,时而被剥夺了著作权,来回都是她吃

    亏。

    对李清照的词作极尽攻击之能事者,莫过于王灼及其《碧鸡漫

    志》,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即《漱玉词》中确有部分所谓浅俗轻

    巧之作,这一首就较典型。问题是对这类具有所谓闾巷、市井意味

    的作品,今天不应再多所非议。“女为悦己者容”,主人公为取悦于

    新郎,故意让他品评:是带露的红花好看,还是新娘的如花容颜更

    美。作为“闺房之事”,新娘此举不为过分,亦无甚低俗可言。时

    至今日,不应再以类似于道学的面孔,将此类词屏于《漱玉词》之

    外。因为这类词比正统的“易安体”,更能体现词人对于旧礼教的

    冲撞,而这种冲撞本身,正体现了一种新进的思想意识,也是词人

    “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之处。

    此词煞拍的“徒要”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其上句“云鬓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6

    斜簪”所包容的意蕴,在词人 45 岁于江宁(今南京)所作《蝶恋

    花·上巳召亲族》结拍二句的“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中,得到了反意照应。进而发现,《漱玉词》的立意,往往在时隔

    多年后,尚有前后照应,如《清平乐》(年年雪里)既是对此首,也是对《诉衷情》有关揉搓“残蕊”诸句的照应。这不又从另一角

    度证明此词确为李清照所作吗?

    【辑评】

    一、赵万里辑《漱玉词》:案汲古阁未刻本《漱玉词》收之,“染”作“点”,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

    二、《李清照集》附录案:此词汲古阁未刻本《漱玉词》及

    《花草粹编》收之,然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中华书局上海编辑

    所 1962 年9月出版)

    三、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以词意判断真伪,恐不

    甚妥,兹仍作清照词,不列入存疑词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10 月出版)

    四、徐培均:上片写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

    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蒋捷曾有《昭君怨》一

    词写卖花人云:“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

    西家。帘外一声声叫,窗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杏花。 ”与

    此词上阕对读,我们即可得出全面印象:似乎在小丫鬟入报以后,作为女主人的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

    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

    执鲜花,作满怀深情的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

    由衷喜爱:“啊,春天到了,花儿含苞欲放了!”这“春”字用得特

    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

    为什么不用花字而用春字,因为花字境小,春字境大。同蒋捷

    《昭君怨》中“担子挑春”的“春”字一样,都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47

    下,似乎在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

    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

    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

    抚。这二句中前一句较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较实,摹写了

    花上的露珠。这叫做融情入景,以景拟人。“犹带彤霞晓露痕” ,花

    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示出了花之色彩、花之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在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

    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下片写戴花。唐五代有一首无名

    氏词《菩萨蛮》可供比照:“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

    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

    娇嗔,碎挼花打人。”此词可能受到它的影响,但却未像无名氏词

    那样写出对方的反应,而是仅从自己一方说起。无名氏词侧重于外

    部动作,此词则侧重于内心刻画……总的来讲,此词乐而不淫,轻

    而不俗,与李清照的思想性格颇为相符。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

    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

    的脾性。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宋词鉴赏

    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年4 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以拟人法写花的姿色。起

    笔写买花,“春欲放”三字写出了春花含苞欲放的形象,一个“欲”

    字十分传神,隐含着由衷的喜爱之情;紧接着赞美花:“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细致地描绘了春花的姿色,表现了对春花的无

    限爱抚之意。下阕以人比花,刻画心理情态。起笔写戴花前, “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写的是郎在猜疑,实则是自在揣度郎

    心,痴情之心宛然可见;紧接着写戴花后,“云鬓斜簪,徒要教郎

    比并看”,看似与春花比美,实则心欲使郎对自己喜爱,娇憨之情

    可感。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蕴藉含蓄,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表现了年轻女词人天真爱美和纯

    洁好胜的心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12 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全词》:上片侧重写花美,是下片的衬垫,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48

    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这是明写,实写;下片侧重写人美,她坚信

    人面能胜过鲜花,衬托容貌之美,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这是

    暗写,虚写。上下虚实相生,明暗相济,相得益彰。上有“烘云”

    之巧,下有“托月”之妙。(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年1 月出版)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①,尊前甘橘可为奴②。谁怜

    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③。 谁教并蒂连

    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④。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

    风味两家新。

    【注释】

    ①“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 : “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②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详见《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注引《襄阳记》) 。

    ③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④“醉后”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

    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

    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

    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讲解】

    古今对于此词的疑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认为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49

    它与词体不合,疑其为两首七绝。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进一步交代的

    问题。《瑞鹧鸪》作为词牌,又名《舞拍》 、 《舞春风》 、 《鹧鸪词》

    等,它本来是七言律诗,因唐人谱为歌词,遂成词调。到了宋代的

    晏殊和柳永,此调又分别衍变为六十四字和八十八字。李清照这首

    五十六字体,虽在字数方面保留着七言律诗的特点,但它仍然应该

    是一首词。因为在李清照前后的杜安世和侯寘等人的同调五十六字

    体,也都是词而未被算作诗。

    其二,下片第三句有“居士”二字。如果把这首《瑞鹧鸪》视

    为李清照新婚不久所作,与她在二十四五岁屏居青州时始用“易安

    居士”之号的事实是否有矛盾?答案应该是“没有”。因为“易安

    居士”,只有屏居后才能引以为号,而“居士”则可泛指自命清高

    者。无疑,燕尔新婚时的李清照最为清高自许,十八九岁自称“居

    士”,亦无不可。

    词之下片结拍的“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二句,意谓将并蒂而生的双银杏擘开一看,它就像莲子生有薏蕊一样,其

    “心”中也有意(薏);而“两家新”谐寓“两颗心”。接连上文就

    是说,主人公和她丈夫之间,犹如当年唐明皇之于杨贵妃,彼此心

    心相印,爱怜有意。这不仅表现了词人夫妇相得之欢,还体现出作

    者对李、杨关系的看法不囿于成见,岂非说明李清照关于历史和爱

    情的观念,比历代的许多“须眉”更具新见?

    【辑评】

    一、赵万里辑《漱玉词》: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

    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二、《李清照集》附录:案: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

    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年 9 月出版)

    三、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上海新编《李清照

    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50

    疑其非词而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10 月出版)

    四、《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清照此词,不仅前后

    押两韵部,其中间四句,既不对仗,而且上下阕衔接处,亦不粘

    连,明为两首绝句。有人据此怀疑非清照作品,则证据不足。盖本

    为两首绝句,误抄一起,《花草粹编》编者遽加《瑞鹧鸪》名,并

    妄题为“双银杏”耳。(济南出版社 1990 年12 月出版)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

    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

    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

    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讲解】

    此词当系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作者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株

    连,被迫归宁后,思念丈夫赵明诚所作,而并不是因丈夫所谓“负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1

    笈远游”与妻子小别之故。

    李清照新婚时,丈夫还在太学作学生。“负笈”是读书,太学

    在汴京,他用不着“远游”求学。所以绝不是赵明诚离京外出,而

    是李清照被迫泣别汴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清照《〈金石录〉

    后序》所云“(明诚)出仕宦”,对此不能理解为他到远方去做官,而只是说他从太学毕业,走上了仕宦之路,也就是出来做官的意

    思;第三点,事实上,赵明诚于宋崇宁四年(1105 年)十月,就

    被擢为鸿胪少卿这一朝廷清要之职。翌年仲春,赵明诚不但仍在汴

    京,且在鸿胪直舍。此事有他留存至今的跋《集古录跋尾四》的珍

    贵手泽为证。因此,这首《一剪梅》,也就不是那种一般的思妇念

    远的离情词。它之所以成为一首知名度很高的佳作,则是因为词人

    心中藏有难以化解的政治块垒。如果是由于短暂的小别所带来的伤

    感,何至于严重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

    一名句是由词人独特的遭遇、独特的思想情怀凝结而成的,是其特

    定心理状态的外化。

    【辑评】

    一、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

    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

    曰(略)。

    二、明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

    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三、明茅映《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四、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 ”评语: “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

    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五、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六、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52

    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七、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

    意超逸,令人醒目。

    八、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

    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词略,唯“月满西楼”,作“月满楼”)”。右调《一剪梅》。

    九、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

    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十、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

    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谓此儿善

    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

    胎,李特工耳。

    十一、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

    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

    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

    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

    “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

    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

    可究诘矣。

    十二、清万树《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 。

    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 、 “思” 、 “来” 、 “除”等字,皆不用

    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

    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

    在也。

    十三、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 ,变体也。

    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

    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十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3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

    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十五、清陈世焜(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

    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十六、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

    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

    者。

    十七、清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

    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

    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

    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

    此叶耳。

    十八、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清照适赵明诚

    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指本

    辑评“一”)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十九、陈邦炎:……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

    铃》词所写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

    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

    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

    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

    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

    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

    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

    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

    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

    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断肠青春两处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54

    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剪裁为两个

    句式整齐、词义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

    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

    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

    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

    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 年4 月出版)

    二十、谢桃坊:此是清照名篇,前人评论颇多,以为其“离情

    欲泪” , “香弱脆溜,自是正宗”,但关于全词意脉,则语焉不详。

    关键在于上片的“兰舟”一词乃清照的自我作古,常被注家误训,如王仲闻先生云“即木兰舟”,胡云翼先生谓“独上兰舟”乃“独

    自坐船出游”,都与上下文义扦格。这是因为词的上片描叙抒情环

    境,“红藕香残”暗写季节变化;“玉簟秋”谓竹席已有秋凉之意;

    “雁字回时”为秋雁南飞之时;“月满西楼”,西楼为女主人公住处,月照楼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女主人公

    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呢?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

    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清照有一首《浣

    溪沙》(应为《南歌子》)与《一剪梅》的抒情环境很相似,其上阕

    云:“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

    问夜何其。 ” “凉生枕簟”与“玉簟秋” , “起解罗衣”与“轻解罗

    裳” , “夜何其”与“月满西楼”,两词意象都相似或相同。两词的

    上片都是写女主人公秋夜在卧室里准备入睡的情形。此时她绝不可

    能忽然“独自坐船出游”的。“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 “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卸衣裳,独自一人上床榻准备睡眠了。

    “玉簟秋”乃睡时的感觉,听到雁声,见到月光满楼,更增秋夜孤

    寂之感,于是词的下片抒写对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词意脉必然的发展

    了。(《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 5 月出版)

    二十一、吴功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妻子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5

    之作,可谓史不绝书。这几乎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而又正反映

    了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心理现象,揭示出我们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

    的心理特征。正因为这类情感具有普遍性、共性,李清照的《一剪

    梅》等词作揭示了它,这才使这类词篇产生了普遍意义,能够引起

    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但是,问题又有另一

    面,车载斗量般的思妇之作,自《诗经》以降,能传世者又能有多

    少?只有用诗人、词人经过独特地感受和体验出的情感表达出来,以个性另辟蹊径地揭示出心理共性,这才能获得典型价值。美学范

    畴的典型形象、典型情绪,所涵盖的正是这一意义。这首《一剪

    梅》具备了上述的审美特征,方能传世不朽,令九百载后的今人不

    禁为之动容。李清照,这位女性、女性词人、具有不同凡近的气质

    的女性词人,既有女性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她独得天籁灵性的个

    性特征。这就使得她能在《一剪梅》中表现出双重的审美功能:精

    微的审美体验、精妙的审美传达。这就是我们把握、赏析这首词的

    美学依据……“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是绝妙好词!是女

    词人笔底甩出的“豹尾”……从审美内容上分析这两句词,是女词

    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

    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附着、粘着。它可以从外在

    情态的“眉头”上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

    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美学结构上分析这两句

    词,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

    露时藏,于结尾处猛然一甩,如群山的高峰、塔顶的装饰、爆亮的

    灯蕊,给读者强烈的美感刺激,使之震动、深思、遐想,体验个中

    三昧。女词人以她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她独特的技巧表达出这一情感,凝为审美的晶体,这首词就产

    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任何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在深、广、高的层

    次上个性化地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从而唤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土的人们的审美体验。基于此,那些加在李清照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56

    头上的林林总总的古代道学气和当代“左”味的贬斥之词,也就可

    以推倒了。(《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 1992年 9 月出版)

    二十二、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此词当为李清照与其夫

    别后所作,是写情人相思的名篇。上片写别后独处感受,下片写刻

    骨相思心态。起句由室内外景物暗示清秋节令,接写白昼泛舟、深

    夜望月。“独上”,暗逗离思,“谁寄”,明写惦念。“雁字”耳所闻,“月满”目所睹。深夜怀人境况灼然可见。换头即景取喻,引出内

    心独白。“一种”“两处”由己及人,兼写对方,见出两情无猜。结

    拍三句由范仲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 )脱胎。 “眉

    头”、“心头”,内外相通;“才下”、“却上”,钩连起伏。构思极巧,故王士禛称誉李词“特工”。(岳麓书社 1994 年4 月出版)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销金兽②。佳节又重

    阳③,玉枕纱橱④,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

    昏后⑤,有暗香盈袖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注释】

    ①薄雾浓云:晏殊《蝶恋花》词有:“薄雨浓云”句。

    ②金兽:此处指兽形的金属香炉。

    ③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曹丕《九日与钟

    繇书》 :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

    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④纱厨:厨形的纱帐,夏季以避蚊虫。 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7

    ⑤东篱:语出陶潜《饮酒》诗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

    ⑥暗香盈袖:当取意于《古诗·庭中有奇树》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等句。

    【讲解】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一剪梅》差同,只是节序稍晚。历代喜

    爱和论及此词的人甚夥。可能因被广泛传抄之故,所以异文颇多。

    而《乐府雅词》对此词异文的取舍最为可取,如“浓云”不作“浓

    雰” 、 “金兽”不作“香兽” 、 “人似”不作“人比”。应该特别提请

    注意的是“人似”二字,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异文!尽管后世的多

    数版本此句作“人比黄花瘦”,但《漱玉词》的最早的好版本《乐

    府雅词》作“人似黄花瘦”、《琅嬛记》所引《外传》等元、明以前

    的载籍,此句亦多作“人似黄花瘦”!

    此处之所以取“似”字而屏“比”字,不仅是在版本上考虑择

    善而从,主要是因为作“似”字更符合词之原意。从立意方面看,作者不是要把“人”(词人自指)和“黄花”对立起来,而是将

    “黄花”拟人化,二者是合二而一的,在这里并不存在程度上的对

    比问题。因为新婚不久,年方二十一二岁的词人,犹如“重九”之

    日应时而开的“黄花”,此时它刚刚开放,不但尚未消瘦,而且还

    “有暗香盈袖”。但如果党争的“西风”不止,它卷帘而入,使自己

    继续受株连,不能回京与丈夫团聚,那么自己的命运也会像自然界

    “西风”中的“黄花”一样,不堪设想!所以“帘卷西风,人似黄

    花瘦”二句,似可释为:自己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于

    “人”的折磨,犹如风霜对“黄花”的侵袭,政争的忧患给主人公

    所带来的体损神伤,就像“黄花”将在秋风中枯萎一样。

    如此说来,使词人为之“销魂”的,不仅是离愁和悲秋,那只

    是一种幌子。词人心中真正的块垒是廷争对她的株连。其借“东篱

    把酒”所抒发的主要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喟叹。 历代名家 词 新释辑评

    58

    【辑评】

    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二、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

    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

    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

    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

    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三、明瞿佑《香台集·易安乐府》: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

    四、明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五、明茅映《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

    道不销魂”。

    六、清万树《词律》卷七:《醉花阴》 ,沈氏极赏之,密圈到

    底,且加双层圈。呜呼!此岂有目者耶!按:《词谱》以毛泽民一

    首注云:换头第四字疑韵,如杨无咎词之“扑人飞絮浑无数” 。李

    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

    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遵此。“酒”

    字应注叶。

    七、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愚按,《醉花阴》“帘卷西

    风”,为易安传作,其实寻常语耳。

    八、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卷二: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九、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十、清谭莹《古今词辩》: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

    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十一、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李清照 词 新释辑评

    59

    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十二、清陈世焜(廷焯)《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

    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十三、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

    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204KB,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