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854
害羞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1日
第1页
第5页
第18页
第24页
第36页
第55页

    参见附件(1850KB,204页)。

     害羞心理学,这本书告诉那些容易害羞的人怎么克服害羞,怎么勇敢的与人沟通,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以两大部分来为读者介绍害羞学内容。

    害羞心理学介绍

    害羞是种天生的遗传基因,种后天养的格征,还是定环境下的情绪反应?

    害羞是重心灵的藩篱,自的囚笼,还是丝隐秘的幸福?害羞是孩童代的必经阶段,还是可以由父和学校帮助克?外向和害羞是对矛盾体?害羞的的要比男多?害羞的们,如何学表达,学爱?心理学师津巴多教你认识害羞,克害羞。

    害羞心理学作者

    津巴多,心理学,曾任心理协长,被颁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生就奖。坦福学退休教授,以坦福监狱实验和编写学心理学教材而著称。此外,他还帮助PBS-TV开了《现心理学》列节目。因为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

    害羞心理学主目录

    第一部分 害羞是什么

    第1章理解害羞

    第2章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第3章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第4章父母、老师与害羞的孩子

    第5章害羞者和朋友、爱人

    第6章从悲伤到痛苦,再到轻微的痰狂

    第二部分 如何克服害羞

    第7章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8章坦然面对你的害羞

    第9章呵护你的自尊心

    第10章发展你的社交技能

    第11章帮助他人战胜害羞

    第12章害羞的社会也需要治疗

    害羞心理学截图

    本书纸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

    版发行(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害羞心理学

    著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字数:196000

    电子书定价:19.99美元编辑手记

    “害羞诊所”就在你身边

    因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菲利普·津巴多的名字为心理学界

    所熟知。然而他真正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还是因为他对害羞的研究。

    1972年,津巴多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深入街头巷尾,在超市门口分

    发问卷,在学术会议上成立小组,请人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害羞,并

    分享自己的经历。他甚至在电视、杂志、报纸上对好莱坞明星、体育明

    星、政客等公众人物进行访谈,深度讨论害羞的问题。

    津巴多发现在他抽样调查的上万人中,约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害

    羞表现,其中36%的患者其病史超过10年。害羞已经成为让大家严重困

    扰的社会问题。

    1977年,津巴多开创性地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害羞诊所,一边通过

    更多的案例来研究害羞者的心理特点,一边帮助害羞者适应社会,克服

    害羞。

    30年过去了,津巴多的害羞诊所从斯坦福迁到了硅谷中心帕洛阿尔

    托。虽然接待患者的不再是津巴多本人,而是专门聘请的注册心理师,虽然每小时的治疗费高达140美元,前来咨询的害羞者还是络绎不绝。

    在人们心中,津巴多的“害羞诊所”已经是一个传奇的品牌,一个充满魔

    力、值得朝圣的地方。许多人走进这里时,都是低着头,脚步匆匆。而

    当他们走出这里时,已经抬头挺胸,充满自信。

    而现在,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做一个害羞的人,你不必远赴美国,不

    必花上每小时140美元的代价,就能与津巴多本人对话。这本书就像一

    个移动的“害羞诊所”,积淀着30多年来津巴多对害羞的深刻观察,传授

    着津巴多在研究数万名害羞者之后总结出来的实用建议。最关键的一点

    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需要,大师就在你身边。推荐序一 中国人的害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陈会昌

    “害羞”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并不带有多大的贬义,害羞

    的性格也算不上什么天大的缺点。过去,“害羞的女孩”也许还掺杂了些

    许“可人”的含义;一个害羞的男孩,大概也不会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讨

    厌。

    但是,最近一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中西文化的沟

    通,“害羞”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含义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激烈竞争的

    社会中,频繁发生的求职面试、辩论会、商业谈判、业务推销等活动使

    所有人都难以逃脱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而害羞者在这些活动中的劣势

    就越来越尖锐地凸显出来。

    根据我们的研究经验,现在多数的父母都把孩子的害羞、内向看做

    孩子身上突出的缺点,很多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中学老师也表示,他们

    更喜欢外向、胆大的学生。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在美国这种以竞争和

    进取为国民精神的国度,“害羞”才是个贬义词。现在,我们中国人也许

    要重新审视“害羞”这个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意义了。

    从1995年开始,我和加拿大学者合作,对北京市208名两岁的儿童

    进行追踪研究,至今已追踪14年之久。“害羞”正是我们这项追踪研究的

    主题之一,我们很想知道,害羞、退缩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怎样发展

    的;他们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小时候害羞、退缩

    或者胆大、外向的孩子,长大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变化有

    多大;害羞、退缩究竟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社会适应有什么影

    响,等等。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害羞、退缩者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美

    国和加拿大儿童。但是,在我们研究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

    期,无论是父母,还是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都不认为害羞是一个了

    不起的缺点。后来,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发

    现,害羞、退缩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问题。好在我

    们并没有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害羞、退缩的人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环境影

    响,很多原来非常害羞的人变得不那么害羞了。遗传虽然对害羞、退缩

    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本书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著名社会

    心理学家,他以20世纪60~70年代做的模拟监狱研究而闻名全世界。20

    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他的著作就被他的研究深深地吸引,并曾在

    全国法制心理学科研规划会上介绍过他的研究。现在,当我读完了他的

    《害羞心理学》一书之后,深感心理学家应该关心社会生活,也有能力

    给社会大众提供帮助。同时,我也有些惊讶,津巴多教授原来也能写出

    这样通俗、吸引人的科普著作。

    与一般科普著作不同的是,津巴多教授的这本《害羞心理学》完全

    以自己对各行各业的5000名被研究者的调査研究为依据。这5000人中,不仅有美国、德国等西方人,也有中国人、日本人等东方人。他不仅从

    科学意义上告诉人们害羞是什么,应该怎么理解它,而且告诉人们,怎

    样对待它和对付它。

    本书理论观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不待说,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

    是,这么知名的大心理学家,居然写出了如此通俗易懂的书!可以说,作者是不举例子不谈概念,先谈生活再谈心理学。任何人拿到这本书以

    后,都会被其内容所吸引,而且能毫不费力地读完它。

    像《害羞心理学》这种以人格特征中的某一个问题为焦点,深入探

    讨人的心理问题的著作,目前我国出版得还很少。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受

    到一般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推荐序二 催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王珲

    出于对心理学大师津巴多的尊敬和信任——因为他写出了那本非常

    好看的《心理学与生活》,我打开了这本书。

    坦率地说,如果不是编辑的邀请,我很可能与此书擦肩而过。害

    羞?害羞的心理,我以为,本书的主题于我没有那么迫切。

    慢慢地读。有些事情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我记起关于害羞的三件

    事。

    你肯定没听说过“害羞男子俱乐部”。这是京城同性恋圈子里的一个

    精英团体。它如何存在、如何互动,我所知太少。但我认识其中据说是

    推动它成立的人。他们才华横溢,成熟而卓越,尽管稍显内向,但会

    把“害羞”视做自己的突出特征,我不免还是小吃一惊。

    又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一个网络视频访谈节目。谈话的主题是“男

    人不坏,女人不爱”。邀请来的嘉宾自称“魔鬼咨询师”,专以教人搭讪

    为业,是从业余爱好渐入佳境的,成了专门在周末带着自觉害羞的男

    人,锻炼其在公共场所与漂亮女孩“套瓷”的能力。他的培训竟大受欢

    迎。

    而4年前,在筹备《心理月刊》时,“敢于当众讲话”是我们编辑部

    高票认同的一个选题。事后证明,这个话题确实存在着广泛共鸣。借着

    操作该选题,我第一次了解到,那个与我谈话时总是低着头“嗯,嗯”几

    下就急着消失的编辑,只是出于害羞,而我几乎错以为她不喜欢和我多

    说话呢。

    津巴多的研究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害羞。由此,我收获了一种新的视

    角。原来,即便是我自己的身上,也存在着某个特定时刻的害羞——比

    如,在大学时候的舞场上,我总是鲜被男生邀请去跳舞——原来是内在

    的紧张让我的面部表情异常严肃。一个明明站到了舞池边的人,看起来

    却像是在说:“嗨,别来烦我,我讨厌跳舞。”要命的是,我不仅一直自视活泼、外向,他人也是这样认识我的,哪承想,这种由内在引发的无

    意识焦虑,给自己带来了挫败感,他人对我也因此产生了“高傲”的误

    读。

    也许这就是我愿意推荐大家阅读本书的出发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

    有着属于自己害羞的部分。克服不了害羞的问题,它便会在人际关系上

    形成困扰。津巴多指出:“害羞者有强烈的社交障碍,时刻都要逾越害

    羞的障碍。”而这个障碍,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在亲密关系上想要追求的

    品质。因为,“所有的亲密感都是从自我表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害

    羞,说起来是羞于表露情感,换个角度看,就是压抑了自己自发、自

    然、自由的情感。我想这才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真正的根源。那拘

    谨的男人尚未打破自身的羁绊,却又如何能越过女人的矜持,将她内里

    喷薄的情爱之火诱导出来?他们彼此都貌似无动于衷,实则咀嚼着内心

    中渴望与羞涩形成的纠结与冲撞,何其痛苦。而那厚脸皮、无视规矩

    的“坏”男人,却像是上帝的宠儿,总是轻松地就突破了女人筑起的防

    线,带领着她自在地在亲密关系的花园里释放她的激情。所以,近几年

    也有“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之说盛行,也是一个道理。人人都有害羞

    的问题。人人都想有最好的亲密关系。谁是那个邀请者,谁就是那个主

    动者,他是个克服了害羞问题的人。

    所以,津巴多在书的第二部分提供的大量练习,特别值得一做。你

    越是有机会探查到自己的渴望和压抑的原因,就越有能力去打破羞涩的

    牢笼。

    而本书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对那些异常害羞者的观察。事实上,由于“害羞者是害怕人的人。不论什么情境,不论他们多么渴望与人交

    往,他们总会表现成为情境中的陌生人,主动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

    来,并忍受这份内心的煎熬。”他们很在意并敏感于自己是否被接纳,渴望交往却害怕受伤,安全的做法就是封闭自己……这样细致的觉察能

    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上一些突然爆发的暴力事件。比如,前些日子,在

    北科大校园银行内抢了十万元的小个子贫困生翟某,尽管他平日沉默寡

    言、害羞内向,却也在某次与同宿舍男生的摩擦中被喻为有马加爵的特

    质。津巴多特别提到害羞者强烈的攻击性。他辟了一个专门的章节剖析

    无声、良善、弱小的害羞者为何会突变为我们生活中潜在的刺客的原

    因,“人们对于被忽略、不受重视的真实体验要比想象的偶然碰壁痛苦

    得多。”对于不善于处理、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害羞者来说,长期的

    压抑和被忽视的愤怒,必然会导致极端的攻击性,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感到自己的存在!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津巴多说,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们内心正在经受

    的感受,只要伸出我们的双手去帮他,就可能催出一朵极美丽的生命之

    花。

    我想,无论是伸一下手,带着善意(而非误解、冷漠、怜悯、鄙

    夷)催出他人美丽的生命之花,还是充满觉察,了解自己内在被羞涩困

    扰的情结,阅读此书,都是一次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中文版序

    我很欣喜地听到《害羞心理学》中文版即将面世的消息。这样,中

    国的学者和读者可以读到我撰写的《害羞心理学》一书。自1972年以

    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害羞产生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以及害羞到底与什

    么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也深深地被人类害羞的现象所迷恋,也加深了我对害羞的研究兴趣。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能够将心理学的

    客观研究成果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克服害羞,我的愿望不

    仅是帮助美国害羞的人,也包括全世界所有害羞的人。

    我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人类所有族群中,害羞在亚裔美国人中最为

    普遍,这一现象也从跨文化调查中得到证实:我们研究了很多国家的

    人,中国人和日本人是最害羞的。我们也曾探究原因,在亚洲文化中,害羞往往被当做一种美德,如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谦逊和低调的举止,人们更愿意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大多数

    的受访者也表示,希望自己不要害羞,或者没那么害羞。害羞会限制一

    个人的言论自由和个人发展,很多人把它描述为“自我施加的心理监

    狱”。因此,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特别介绍了很多纠正害羞行为的

    练习,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完成。我在斯坦福大学建立

    的害羞诊所现在也是帕洛阿尔托大学(Palo Alto University)计划的一部

    分,我们的一些观点已经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在本书面市之后,我们在害羞的治疗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下面

    我会对此做一简要说明。此外,欢迎中国的读者朋友访问我们的网站:

    www.shyness.com,也希望很快能够有中国的学者将它翻译成中文。

    害羞治疗的新进展

    1977年我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建立了第一个害羞诊所,旨在探索和

    试验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确证了三个最主要的治疗策略中的任何一个都

    可以明显减轻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害羞症状之后,我们把诊所开进了社

    区,让更多想要克服害羞的人能够得到帮助。现在害羞诊所是帕洛阿尔

    托大学医疗保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从事害羞治疗工作,并且作

    为研究中心对害羞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基本方法是在最初的

    个人面谈问诊之后,进行团体治疗。每个小组由包括男女在内的4~8个人组成,并且配有男性和女性治疗师,每个疗程持续8~12次。我们的

    三个治疗策略是:

    1.减少焦虑:运用冥想练习、放松练习和机能反馈疗法;

    2.认知重建:纠正害羞的人给自己的消极信息,使他们变得更加积

    极,并愿意获得支持;

    3.培养社交技能:通过示范、在小组中公开表演、建设性反馈等方

    法,帮助他们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

    在每两次治疗之间,小组成员还要完成我们安排的“家庭作业”,就

    是在家、学校和工作单位做相关练习,并将这些经历和组员们分享。

    我们运用的认知重建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也是治

    疗包括害羞在内的焦虑障碍的主要策略。从专业角度来讲,害羞属于社

    交焦虑症(SAD)的范畴。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是,我们正在研究正念

    减压法(MBSR)的有效性。害羞是产生和思考更多消极的自我参照的过

    程,这也是导致整体社会评价趋于负面。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自我参照

    过程(SRP)可以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心理学练习来改变。慢慢地,害羞者

    会在平时有意识地留心自己注重自我缺点、忽视优点的无意识心理过

    程。对比没有接受正念训练的害羞者,使用正念减压法的人增加了积极

    的自我认知,减少了消极的自我认知,并且减轻了焦虑症状,增强了自

    尊。因此,正念减压法可以减少社交焦虑症中不适应的自我认知。

    害羞的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能够减少害羞的生理症状,但对害羞者的内心感受是没有

    作用的。如果非常害羞的人决定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请务必找一位专业

    的心理医生,请他介绍每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并且根据病人的情

    况,对症下药。

    最近的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相结合的结果是令人失望

    的,加入药物后治愈的有效率提高不足3%。并且,那些长期服用抗抑

    郁药物的人确实不如没有用药的人,所以研究者需要重新考虑抗抑郁药

    物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疗效,这里医生的指导用药就显得更加重要。我

    们可以充满希望地认为,无需连续使用的低剂量药物,可能比常年服用

    高剂量药物更加有效。总的来说,我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害羞是一种习得性心理状

    态,人们可以通过提高社交技能、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运用冥想练习

    而非药物减少社交焦虑,来缓解和克服害羞。

    我真诚地希望,中国的读者可以通过《害羞心理学》一书学习到有

    价值的知识,比如:害羞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你决定改变,该如何挑战你的害羞等。

    最后,我还要鼓励中国的学者对害羞进行系统研究,因为我们所做

    的工作只是对害羞总体情况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性,还有

    很多研究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导言

    第一部分 害羞是什么

    第1章 理解害羞

    第2章 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第3章 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第4章 父母、老师与害羞的孩子

    第5章 害羞者和朋友、爱人

    第6章 从悲伤到痛苦,再到轻微的癫狂

    第二部分 如何克服害羞

    第7章 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8章 坦然面对你的害羞

    第9章 呵护你的自尊心

    第10章 发展你的社交技能

    第11章 帮助他人战胜害羞

    第12章 害羞的社会也需要治疗

    译者后记导言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指导了害羞心理学的研究,帮助大家理解人类

    天性中令人着迷的一面。作为一个父亲和教师,对于“害羞对儿童以及

    青少年的影响”这一问题,我有着特有的敏感。而作为一名社会科学

    家,这种特有的敏感促使我对“害羞”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

    系统分析。

    我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场演讲,主题是“一定的社会情境会对人类思

    维、感觉以及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改变”。为了更好地说明问

    题,我为大家讲述了最近刚刚结束的一项实验:大学生在一个模拟监狱

    中分别扮演警察和犯人。尽管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而且他们在

    先前的心理测试中也都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他们仅仅在监狱里待了几

    天之后,行为便变得古怪,甚至出现病态。

    在实验中,“警察”对待“犯人”的行为表现是从最初的压抑自己到后

    来的粗鲁,甚至暴虐;而“犯人”对权力所做出的反应则是消极、无助,最后转为只是一味懦弱地遵守监狱中所有的条令。这个实验本来计划要

    实施两个星期,但由于模拟监狱中实验者的人格和价值观产生了急剧的

    变化,实验不得不在六天之后宣告结束。

    这些仅靠掷硬币来随机选择扮演“警察”和“犯人”的男孩们,为何没

    有经过训练就如此容易地进入了角色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以

    及媒体等日常生活中曾获得过权力或经历过不公正待遇,已经理解“警

    察”和“犯人”的身份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警察的

    管理是依靠公共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什么事

    情是你愿意做却不允许做的,什么事情是你不愿意做但又必须做的,因

    而他们的行为自由经常受到限制。而犯人虽然可以选择服从命令,但同

    时也可以选择反抗这些强制命令,而通常反抗的结果只会是惩罚,因此

    大多数犯人都选择服从命令,去做“警察”希望做的事情。

    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警察与犯人之间的心理状态与夫

    妻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医患之间的心理状态是一致的。我问他

    们:“你能想象这两种思想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脑子里,两种思维方式

    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情况吗?”出现这种状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极度害羞的人。

    有一些害羞的人同时具有做一件事的愿望以及怎样做好这件事情的

    打算,但是却不能付诸行动,比如害羞者参加一个舞会,他们知道怎么

    跳,却不敢邀请别人跳,或者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类似地,在课堂

    上,一些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并且想给老师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但

    是,他们却不敢举手和吱声。他们之所以羞于行动,是因为他们身体里

    面的“警察”发出的指令:“你看起来很可笑;大家会嘲笑你;这里不是

    做这种事情的地方;我不允许你这样做;不要举手、不要做志愿者、不

    要跳舞、不要唱歌或者做些事情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你只有不被看

    到或者听到才是安全的。”而此时害羞者体内的“犯人”便决定不再去冒

    险,而表现出懦弱的顺从。

    演讲结束后,两个学生来找我,希望能够针对他们的问题得到更多

    的有效信息。他们的问题是:害羞使他们备受折磨,在公共场合他们都

    感到很困窘。我们可能惊讶于他们的反应是多么的不正常,但是在年轻

    人中这并不罕见。我能做的只有倾听,却解释不了害羞的原因、导致的

    后果以及“治愈”的方法。我只好建议他们到图书馆看书去寻找答案。

    演讲期间,大家知道我将要开一个讨论害羞的非正式会议,很快就

    有12个学生加入进来。起初,学生们并不活跃,也没有开展激烈的讨

    论,但当话题转移到他们最关切的害羞上时,大家便开始积极地分享自

    己的经历。

    当回顾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害羞的科学研究方法,令人惊奇的是:几

    乎没有什么研究是有价值的。对于害羞的研究都是关于人格特质的,例

    如困窘、爱面子、怯场、演讲障碍等,却没有对害羞的心理动力做出直

    接和系统的研究。我们需要了解害羞心理对害羞的人们有怎样的影响,对他们的遭遇有着怎样的影响,对社会大众又有怎样的影响。头脑中有

    了这些主题,我们的小组便准备了一些问卷,去调查大家是否有过害

    羞,询问与害羞有关的想法、感觉、行为以及生理特征。我们也尝试探

    索可能产生害羞的人和他们所处环境的类型。最初参与调查的有近400

    名学生,我们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做了认真的修订。

    现在,有将近5000人填写了关于害羞的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对其真

    实的信息进行了汇总。我们的研究小组同时也做了上百次的深度调查,并在各种场合下对害羞和不害羞的人们进行观察。为了研究害羞与其他

    反应的特殊关系,我们也在实验室情境下进行了控制实验。而与一些父母和老师进行的探讨,也填补了我们关于害羞复杂性知识方面的空白。

    在我的研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

    在拓展研究范围,希望涉及非大学生人群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比如

    海军新兵、商人、肥胖的临床患者、遭遇害羞者以及来自小学、初中和

    高中的学生。远在国外的同道者也为我们提供了来自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夏威夷、莫斯科、印度、德国和以色列的关于害羞的研

    究信息。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数人都想知道怎样才能克服他们自己的害羞。

    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的技术,我们在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害羞咨询中心,并

    在中心进行了各种可能对害羞人群有所帮助的实验。通过咨询中心,我

    们希望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害羞问题,并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普遍问题的

    特点。

    比起最初对于害羞以及我们为什么害羞的关注,我们的知识有了更

    进一步的拓展,但是很多问题依然无法解答。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对时而

    微妙、时而迷惑的害羞现象的方方面面进行持续性调查。研究者们在掌

    握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后才开始考虑写作。然而,那些承担着害羞带来的

    心理负担的人们难以忍受,他们通过信件、电话以及个人呼吁的方式发

    出请求,这也促进了此书的迅速出版。希望本书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和

    实用的工具来帮助人们克服害羞。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理解与害羞相关的内容。你

    将会了解:经历不同类型的害羞意味着什么;害羞人群会遇到什么独特

    问题;害羞的起因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分析。你也将会发现:在

    一个人变得害羞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同

    时,你将看到害羞怎样使得亲密关系变得困难,使愉快的异性关系变得

    不可能。害羞可能是个人经历,但是这种影响是整个社会都能觉察到

    的。因此,第一部分的结尾提出一个观点:害羞通过与暴力、酗酒、社

    会运动、性以及破坏性行为发生不明显的关联,而引起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怎样解决害羞所带来的问题。你将会了解如何改

    变人们对害羞以及自身看法的可行性方法。通常来说,害羞更可能是因

    为无法实践一定的社会技能所导致的,而不是简单的缺乏自信或者对社

    会环境产生莫名的恐惧所导致的。为了帮助他们拓展这些技能,大家可

    以找到一些简单的策略去增强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即使现在有可以治愈每个害羞者的魔法般的良药,但是怎样阻止害

    羞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焦虑呢?在最后一章中,我提出最具感召力的

    问题:存在害羞问题的社会需要治疗。以往害羞者的治疗方法是不够

    的。我们必须尽我们的最大可能,重新改造社会环境去阻止害羞的萌

    生。

    害羞是潜藏于心的个人问题,但如果这种问题开始流行并达到人们

    察觉的程度,就会被称为“社会疾病”。我们社会的发展趋势表明:因为

    社会压力给人们造成的孤独、竞争和寂寞,害羞会在将来变得更严重。

    我们必须马上开始行动,否则我们的子孙将会变成害羞的囚徒。这是谁

    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为了阻止这样的后果发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

    了解什么是害羞,为害羞的人提供治疗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害羞的人

    可以摆脱自我封闭,并重获他们失去的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以及交往自

    由。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也许已经思考过人们害羞的

    问题,他曾写道:

    “什么样的地牢是如此地黑暗,像人心一样?什么样的狱卒是如此

    地无情,像人的私心一样?”

    我们能够学会把一个极度害羞的地狱变为天堂。这并不容易,但绝

    对是有希望和可能的,让我们拭目以待。第一部分 害羞是什么

    第1章 理解害羞

    “记得四岁的时候,因为害羞,我用各种方法躲避那些来家里看望

    我们的人。他们都是我认识的人,如我的堂兄、姑妈、叔父、家里的朋

    友甚至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藏在洗衣篮、壁橱、睡袋、大篮子、甚至床

    底下,还有家里很多可以藏人的地方,这都是因为我害怕见人。

    随着我逐渐长大,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

    更糟了吗?当听到以上这段类似于伍德·艾伦(Woody Allen)风格的

    话时,我们总会忍俊不禁。很显然,有些人的笑声是为了防止这段话与

    自己高中时的痛苦记忆紧密联系。我们宁愿相信那是在夸张,生活不可

    能那么糟。但是对于很多害羞的人来说,的确如此。

    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我的弟弟乔治需要使用腿部支架,这也导致

    他对人产生了病态的恐惧。只要听到敲门声,他就会环顾四周,寻找家

    人的身影,如果有家人在,他会迅速藏到床下或是选择更加安全的方

    法,比如把自己反锁在浴室里。只有在家人的再三恳求下,他才会变得

    理智些,出来向邻居或是亲戚问好。

    我的母亲很善良,并具有洞察人类本性的天赋。她决定趁乔治的害

    羞还不严重的时候帮助他克服。当时的乔治已经不再需要腿部支架了,但是他仍然很自卑。母亲认为乔治应该和其他同龄的孩子待在一起,因

    此尽管乔治只有四岁半,母亲毅然说服公立学校接收了他。我母亲经常

    回忆当时的情况。

    “在最初的一整天里,他几乎都不停地哭泣或抽噎,近乎惊恐地抓

    着我的衣服,每当有老师或者其他的孩子朝他看时,他都把头埋在我的

    膝盖上,或是抬头盯着天花板。但每当班里有老师讲故事时,他就情不

    自禁地去听;当小朋友玩音乐玩具时,他也会忍不住去看,是好奇心让

    他不再哭泣。

    我想如果乔治变成隐形人,悄悄地观看并加入到游戏中去,而且其他孩子也可以跟他和睦相处,他就不会如此不自在了。很显然,他不可

    能消失不见,但是他可以办到另外一件事情——变成像他心目中的英

    雄‘孤胆奇侠’一样的假面人。

    晚餐后我鼓励乔治和我一起,把一个棕色的购物纸袋做成面具。我

    们剪出眼睛、鼻子和嘴巴,为了让面具更吸引人,我们还稍微涂了些颜

    色。他非常喜欢戴上面具,并让我一遍遍地重复问‘戴面具的小孩是

    谁?’他也会很高兴地回答道:‘是孤胆奇侠’,或是‘无名氏’,又或者像

    狮子一样吼叫。有时他还会把面具摘下来,好像是想让我确定戴着面具

    的仍然是他。

    他的老师也同意实施我的计划,事实上她不仅仅同意了,还做了很

    多事情帮助我的计划成功。她对其他的孩子说,新来的孩子会戴一个特

    别的面具,大家可以一起玩耍,但不能摘掉那个孩子的面具。令人惊奇

    的是,这个不同寻常的方法竟然奏效了。尽管乔治和其他的孩子分开

    坐,但他仍然是班里的一分子。当他不想被认出的时候,他不需要隐藏

    自己,只需要想象就可以了。渐渐地,他同其他孩子越走越近,几周

    后,他就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了。

    在幼儿园的又一年里,随着对班级事务的日渐熟悉,他也越来越自

    信了,但是他仍然戴着面具——早上上课之前戴上,只有当哥哥过来带

    他回家时才会摘下面具。

    接着又到了年底最重要的一天,班级表演队要给快毕业的孩子们的

    父母表演节目。因为乔治在这里顺利度过了一年,而且在表演节目方

    面,他也算是经验丰富。老师就问他:‘你想做表演队的队长吗?’听

    完,他兴高采烈地跳上跳下。随后老师灵机一动,说道:‘乔治,你知

    道表演队队长是不能戴面具的,只能穿精美的服装,戴上高高的帽子。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表演队队长的话,你就要摘下你的面具,穿上这套衣

    服,可以吗?’乔治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就这样,乔治不仅是班里的一员,还成为了表演队队长。他叫喊

    着,要让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他不再需要面具,并且逐渐变成一个更快

    乐、更健康的孩子。尽管他不是特别外向,但是他确实和孩子们建立了

    很深厚的友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后来上初中和高中时,他一直都是

    班长。”

    乔治把纸袋套在头上达一年半之久,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这种新颖的方法却使他渐渐开始与别人进行交流,并使他最终摘下了面

    具,做真正的自己。这个戴面具的方法对于极其害羞的男孩来说是有效

    的。但可能其他人就没有乔治这么幸运了。在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解决此

    类令人苦恼的难题之前,他们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害羞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

    性,而且它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

    ◎害羞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自己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

    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

    逅的异性。的确,每个人都会使乔治和开篇提到的那个女孩感受到威

    胁。他们都是极其生动的案例。其实,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

    的类似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参加一个很热闹的聚会,你只认识女主

    人,而她却不在?有人问你是谁,你却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你去

    加入一个小组,组长高兴地建议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说点自己的

    喜好,更好地互相了解。你很快就进入了自我排练状态:“我叫……

    (真是该死,哦,对了)……菲利浦·津巴多,我是一个……一个……

    人(还不够具体的,为什么我不说看电影呢?重来一次,不说个人爱好

    了)我是……,呃……!”这种常见的经历至少使那些不害羞的人开始体

    会到害羞的人所经历的痛苦。

    尽管害羞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它是可以克服的。首先,我们应该了

    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制订计划来克服它。

    什么是害羞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越细致,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种类越

    多。所以我们只得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再开始考虑怎样克服

    它。牛津词典上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

    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该词的意思

    是“很容易害怕”。我们说一个人很“害羞”就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

    是不信任而难以接近”。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

    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

    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可疑、声

    名狼藉、内心阴暗的。韦氏词典则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

    不自在”。

    然而这些定义似乎没有增加我们对于害羞的了解。因为对不同的害

    羞有不同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定义足够说明问题。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

    响——从轻微的不自在,到莫名其妙地对人感到恐惧,再到极端的神经

    质,这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对将近5000人进

    行了斯坦福害羞研究(Standford Shyness Survey)。

    ◎现在你觉得自己是害羞的吗?

    A.是 B.否

    ◎如果你回答“否”,你是否觉得在生命里的某段时间自己是个害羞

    的人?

    A.是 B.否

    调查中,我们有意识地没有对害羞下明确的定义。相反,我们允许

    每个人采用他自己的理解和定义。首先,我们让他们自己决定接受或者

    拒绝害羞的说法,接着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我们询

    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景使他们害羞,什么样的想法、感

    情、行动和身体特征会使他们感到害羞。你在第8章看到的调查中可以

    发现,我们也尝试了解其他有关害羞的信息。

    害羞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

    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接受访谈的人中:超过80%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人曾经经历过害羞,有人正在体验害羞,有人甚至经常感到害羞。在这些人中,超过40%的人认为他们现在是害

    羞的,这意味着我们每遇到10个人,就会有4个人正在体验与经历着害

    羞,也就是说8400万美国人会觉得害羞。

    有一些人一直受害羞的困扰。例如,14的人说他们长期处于害羞

    中。在这些人中,仅有4%属于非常害羞的人,因为他们定义的害羞

    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人他们都会觉得害羞。

    不同的文化对害羞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害羞也会因人而异。然

    而我们的研究却发现:所有参加调查的小组中,都有多于14的人认为

    自己目前正处于害羞之中。值得关注的是:初中女子组和东方学生组,正处于害羞的人数比例竟高达60%。除此之外,研究发现,非常害羞的

    人占到研究总人数2%以上。而来自日本的研究数据显示,非常害羞的

    人高达10%。

    为了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害羞,参与研究的人将他们感到害羞的发生

    频率作为标志。13的人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会感到害羞;超过60%的人只

    是偶尔觉得害羞,但他们认为这种偶尔的害羞已经足以说明他们是害羞

    的人。比如说,你可能只有在演讲时感到害羞,但是这对于必须站在公

    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和商人而言,已经足以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与研究的人员中,认为自己不害羞的人低于20%。对每个人而

    言,害羞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几乎所有人认为:害羞不单纯是个人的人

    格特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

    中,自己也会脸红、心跳和焦躁不安,这些反应恰好也是害羞的特征。

    换句话来说,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场合会使他们与害羞者有同样的想法、感受及行为。这种情境型害羞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害羞的,而是在某种特

    定情境下的一种不适感,正如突然走进一间全是陌生人的屋子里一样。

    对自认为是害羞的人和把害羞作为特定情境的反应的人进行区分十分必

    要,我们也会在第2章重点探讨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害羞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们都是以扎实

    严谨的数据调研作为基础的。在美国人的抽样调查中,只有7%的人说

    他们从未感到害羞。同样地,在其他文化中,只有少数人说他们从未感

    到害羞。

    谁在害羞与成人相比,学生中的害羞者更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成年人

    克服了其童年时代的害羞而变得落落大方。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害羞之

    所以在孩子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是因为他们几乎天天都受到严厉的管

    束,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则相对少见。但害羞却不单单存在于儿童中,仍

    然有一部分成年人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害羞。电视宠儿罗伯特·杨(Robert

    Yong)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都很害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很害怕老师。后

    来我长得又高又瘦,我的长相跟体重都让我没法进入足球队,也就顺理

    成章地不能成为受同学仰慕的核心人物。而在我的青春时代,受到大家

    喜欢与认同,成为大家的焦点的感受对我相当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要比男孩更加害羞。我们在一所

    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4~6年级的学生中,比较害羞的学生占到样本

    的42%,跟前面所做的调查基本持平。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和女生都想给

    自己贴上害羞的标签。但是当我们在7~8年级进行测查时,这个比例却

    攀升到了54%,12%的增长率主要源于女生中害羞人数的增加。其原因

    可能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认为自己只有更有魅力和吸引力,才能引

    起男生的关注。有一个14岁的女孩在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这样写道:

    “我很紧张,头也开始疼得难受,而我却只能像个疯子似地挠着

    头。我不知道在一群人面前该怎么办。我在学校表现得跟在家完全不一

    样,我甚至与自己做对,甚至不穿自己最喜欢的衣服上学。”

    她的困惑在给安娜·兰德斯(Ann Landers)的一封信中可窥一斑,她

    害怕和同伴们不同,她想与她们一样,但是也许她确实是有一点特别。

    亲爱的安娜·兰德斯:

    我希望你不要把这封信随手扔掉,因为这出自一个困惑的女孩之

    手。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需要你的帮助。目前我最大的困扰是不接受

    自己的性格——我也很想变得很友好,能够克服我的害羞,大声地说

    话!我嫉妒那些同龄女孩,我希望能像她们一样。我也曾经尝试过,但

    都以失败告终。

    有时,因为一个男生跟我打招呼或者是对我微笑,我就会觉得自己

    很受欢迎。可是第二天,我发现一群女生围在墙角在议论什么,我会怀

    疑她们正在笑话我。虽然成绩已经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但并不突出,也就是中等水平。妈妈认为我过分关注打扮而不是学习成绩,她认为我

    在学习上不够专注与投入。这是我给你写的第四封信,我把其他所有的

    信都扔掉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把这封信寄给你的。

    签名:怪人

    害羞的女人要比害羞的男人多,这句话对吗?当然不对!另外还有

    一种错误的说法:在社交场合中男人比女人要更加自信、更具攻击性,社交能力更强。我们的信息显示:性别与害羞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事

    实上,在大学生中,害羞男生的比例要比女生略高。而这种性别差异在

    其他一些不是大学生的群体中也有所体现。另外,在不同文化中所做的

    调查也显示出不同的结果。

    害羞还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困扰那些不害羞的人。突然变得害羞的

    人数比曾经害羞的人数的一半还少。这些正在被害羞所困扰的人以年轻

    人居多,他们童年的时候并不害羞,长大后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忽然变

    得很害羞。

    我们相信,通过努力人们可以克服或缓解害羞,但害羞的人也有可

    能变得更加害羞。我们的研究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40%的人提到,他

    们曾经很害羞,但是他们成功克服了自己的害羞,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

    害羞的人了!这些曾经害羞者的经历可以给那些长期或目前受害羞困扰

    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建议。

    害羞如何影响人

    尽管我们仍然不能对害羞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对害羞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害羞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害羞对不同

    的人产生的不同影响,来揭示出害羞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害羞跨越更

    为广泛的心理学范畴:它可以表现为在众人面前的偶然不适,也可表现

    为摧毁人的正常生活的创伤性体验。对一些人来说,害羞是他们选择和

    偏爱的生活方式;对另一些人来说,害羞则意味着难以言喻、不可解禁

    的终生痛楚。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当他们与书本、思想、客观事物或大自然相

    伴时,他们会感到无比惬意。作家、科学家、发明家、护林员和探险家

    更加喜欢较少纷扰的世界。他们大多内向,更加倾向于独处。对他们而

    言,与人交往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就像葛丽泰·嘉宝(Gretax Garbo),他们宁愿享受孤独。

    今天,很多人发现:梭罗在瓦尔登湖旁孤寂生活,是他个人独具魅

    力的生活方式与人格特质的体现。

    即使是在害羞这一小小的范畴之内,从那些可以在必要时与人交往

    的害羞者到那些交往有困难的害羞者,他们中间的害羞是有等级区分

    的。对于与人交往困难的害羞者而言,如何与人交谈、如何在众人面前

    演讲、如何从容地举办一次正式晚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害羞这一范畴中处于中间状态的是大多数害羞者。他们在特定场

    合下、与特定人相处时,会有一种被胁迫感和力不从心的感觉。他们的

    不适足以扰乱他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表达困难,不

    能说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想做的事(参见图1一1)。图1-1 情人节快乐

    这种焦虑可以表现为脸红或更明显的窘相。正如一位商界经理人描

    述的那样:

    “33年中,我一直都会过分地脸红,而这正是害羞的标志。尽管我的努力和坚持,使我成为行政主管,使我获得拥有数家银行的大公司副

    经理助理的职位,但害羞综合征却牵扯了我很多精力,这无疑影响了我

    向更高的职位发展。”

    或者,这种害羞通过隐藏着的攻击性行为或冒犯性的言语体现出

    来。正如一位作家所说:

    “我干涉别人或自己挑起话端,并喋喋不休地说,显得很愚蠢和无

    知,我装做毫不在意他人,同样地,其他人也忽视我的存在。正是在公

    众面前的内在恐惧,使我变成无人问津的‘壁花’。”

    旧金山的律师麦尔温·比利(Melvin Belli)以其在法庭上的巧辩而闻

    名。但是他不得不承认:他经常会害羞,而且他会很体面地掩饰害羞。

    因为害羞,所以害怕别人,进而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一个人

    的外在行为并不总是准确地反映他是如何害羞的。害羞经常会对我们的

    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并不一定直接或明显地发挥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不论你在公众面前的表现如何,当你认为自己害羞时,你就是害羞的

    人。

    处在害羞范畴中部的那些人,他们害羞的原因是缺乏社会技巧,或

    是对自己没信心。有些人严重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社会技能。

    他们不知如何引起话题,或如何在课堂上提问。有些人因为缺乏自信,即使他们知道正确答案也不会举手回答。同样,一些聪明的人也会因为

    没有自信而错失良机。有一位女士因为缺乏自信,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

    法律专业。

    “九月,我开始法律学习。法律部的考试我得了很高分,学院考试

    我平均分为3.94(接近A等),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三所法律学校学

    习。但是在第一学期还没结束时,因为很害羞,我选择了退学。在课堂

    上,我感觉很不舒服,即使我对功课做了充分准备,我仍然害怕被老师

    提问,害羞使我无法正常学习,最后只能退学。”

    害羞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是:无法抑制对别人的害怕而感到习惯性害

    羞。无论何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做些事情时,他们总会极端畏惧,无可

    救药地受到焦虑控制,以至于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躲避和逃跑。这种极

    端害羞者不只是学生和年轻人,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减弱或消

    失。一位64岁高龄的女士说道:“我的一生都在害羞中度过。直到几年前我才相信:在别人眼里,我有成为一名好妻子的资格。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认为自己不够好,我

    不能与人自在地相处,我的社交能力也很弱。我从来不知如何招待丈夫

    的朋友。我害怕自己不够好,体育运动细胞也很弱,一句话就是:我害

    怕一切。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我没有朋友。我被遗弃了,没人喜欢

    我,甚至包括我的丈夫。最终他和我离婚了。”

    最坏的情况是,害羞可能转化为神经衰弱。这种精神瘫痪的后果是

    抑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自杀。在有关害羞的电台访谈节目中,一

    个自称“依旧年轻迷人”的50岁女实业家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剖析:

    “除了信念外,我很孤独。我生活在没有朋友的孤独世界中。我曾

    多次被欺骗,生命留给我的只有痛苦和不幸。我孤独地度过假期。那是

    一段十分令人沮丧和痛苦的时光,我越来越害怕各种节假日。因为每到

    假期,我的孤独感就会加剧。当看见许多人都有亲人和朋友相伴时,我

    常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我没有勇气去做。”

    对于以上这些处于害羞一范畴各个阶段的所有人,害羞是个人问

    题。害羞不是一点点地烦人,也不是小小的混乱,而是一个真正的问

    题。

    害羞的积极面

    尽管许多事件和统计数字令人沮丧,但是我们要知道害羞也有积极

    的方面。10%~20%害羞者“喜欢”害羞。因为他们发现了害羞的积极

    面。

    那些看到害羞积极面的害羞者用“矜持”、“隐忍”、“谦逊”等词语来

    形容害羞。当被雕琢修饰之后,害羞被认为“深沉”或“高品位”。大卫·尼

    文(David Niven)、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凯瑟琳·赫本

    (Kotherine Hepburn)和杰奎琳·奥纳西斯(Jocque-line Onassis)都是“我喜

    欢羞涩”的典范。

    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在1927年的撰文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害羞的优点。

    ◎害羞非常普遍,至少在英国是这样的。我们倾向于接受害羞,认

    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年轻人迷人气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当害羞可以

    持续到人的晚年时,它是一个人优秀性格的见证。也许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但它似乎成为一种民族特质。

    ◎害羞让人谨慎、自省,维护个人隐私,并给予只有孤独才能带来

    的快乐。害羞的人不会像暴力的或有强制倾向的人那样胁迫或伤害他

    人。

    作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雄辩地阐释道:

    “我认为人不应当试图克服害羞。害羞是隐秘的幸福。害羞的人与

    有闯劲的人正相反。害羞的人很少会是罪大恶极之人,他们能够保持社

    会的安宁。”

    害羞的另一积极面表现在害羞者在挑选朋友时更具选择性。害羞者

    通常会冷静地观察,小心地行事。害羞者会更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不会

    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放肆的和自命不凡的。同样,害羞者很容易规避

    人际矛盾,在某种情况下还会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一个特别有趣且积极的作用就是:害羞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措施。

    害羞本身就是一个让害羞者不被注意、不在众人中凸显的面具。在匿名

    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从“应该”和“应当”做某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

    的行为可以逃开社会规则强加的限制。狂欢节和万圣节便是个生动的例

    子。他们说明了来自面具和服装的隐匿所导致的巨大个性变化。

    当给我害羞的弟弟戴上面具时,我母亲一开始就知道他会更自由地

    活动。当然,对其他孩子来说,他只不过是无名之辈。但是其他孩子怎

    样想,并不能代表我弟弟的想法。在理解害羞这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个人

    的主观感受。

    我们让人们自己给害羞下定义——他们怎么认为就怎么说。现在我

    们知道害羞非常普遍,通常它让人充满焦虑和痛苦,但是对某些人来说

    却是一种寻求自我存在的状态。我们根据自我感觉害羞的频率以及我们

    感觉这种焦虑的时间来判断我们是不是害羞。但是害羞背后是怎样的个

    人经历呢?害羞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我们将在下一章中找到答案。第2章 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害羞,似乎正在以某种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周围的大

    部分人都认为:不愿让人知晓的秘密公之于众是令人难堪的。而当我们

    发现,这样的事情不单单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也曾有同样的经历

    时,我们的感觉就会好很多,心情也会舒畅些。

    害羞者的自身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先让我们倾听一位成功的旅行者

    和自由撰稿人沙瑞丽·雷达(Shirley Radl)的心路历程。

    沙瑞丽·雷达的心路历程

    因为害羞,我吃尽了苦头。我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开始的:我开始

    变得消痩、喜欢待在家里,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情况变得更严重了,我变

    得越发消痩和难看——我也清楚地知道,研究者和我访谈的害羞者都对

    害羞带来的恐惧感和疯狂感有些夸张。但我知道那种真切的感受:不论

    身处何方,我都局促不安,甚至能够感觉到吞咽困难,讲话变得异常艰

    难,手常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明明是满头大汗却又感觉浑身发冷,平时

    熟悉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清,而且,我不断地幻想各种可怕的事情可能会

    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因为在公众场合做了丢脸的事而丢掉工作。

    当我与毫无恶意的人(甚至是孩子)待在一起时,我也会声音颤

    抖、讲话含混不清。因为不敢面对收银员,所以我竭力避免去商店;和

    送牛奶的男士闲谈时也会十分紧张;甚至给我孩子的小伙伴做爆米花

    时,我都不能接受他们注视着我的眼神。我深知害羞者的感觉:如同一

    个赤身裸体、蹒跚在大街上的人被卫星电视在全球范围内转播一样。

    当害羞者说起他们害羞的反应时,大部分人会提到三个方面。首

    先,他们会开诚布公地对别人说“我很害羞”;其次,他们有紧张的生理

    反应,比如脸红;最后,他们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仔细研

    究害羞的这些特点,我们便可以深入到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何时沉默非金

    害羞者从几个角度展示了他们的害羞行为。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害羞

    者的羞涩都有所表现:至少80%的人认为,即使发现其他人的错误,害

    羞者绝不会说出来;将近半数的害羞者认为,与他人眼神接触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40%的害羞者的典型反应是,“就算我不能说什

    么,至少我可以保持沉默。,’他们认为自己说话声音很温柔,比如害

    羞的老师讲课声音低细,而老师的害羞又波及学生。另外有一些害羞者

    会避免与他人接触,或者受到邀请参加某项活动却无法付诸行动。

    菲利斯·狄勒(Phyllis Diller),就是一位非常明显的躲避者。

    尽管表面看来他非常健谈,却是一个害羞而又喜欢沉默避世的人。

    他回忆道:

    “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父母: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害羞的学生。我

    害羞得连学校的舞蹈比赛都不敢参加,披着外套躲在教室里待着。我还

    非常害怕在球赛中呐喊助威,只能小声地吆喝。”

    不单单只有害羞的人才拒不开口。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情境下,沉

    默是我们面对焦虑时常有的反应。但是由于害羞者总是不能够很好地表

    达自己,所以他们在创造自我的交际圈时显得效率很低。人们会通过协

    商或谈判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如在服务、承诺、时间、安全、爱情等方

    面。正如乡村歌手洛雷塔·林恩(Loretta Lynn)写道:

    “生活就像是走入一家可议价的商店。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我

    们无法与别人成交。”

    “沉默寡言”这一词最能够表现出害羞者躲避与他人相处的心理状

    态。沉默寡言是一种保持沉默或不愿坦言的倾向,除非不得不说,他们

    通常保持沉默。

    在过去的10年中,杰罗德·菲利普斯(Gerald Phillips)教授和他的同

    事一直致力于沉默寡言症的研究。菲利普斯认为,沉默寡言不仅仅是指

    有意地躲避在公共场合发言,而是一个更广更深的问题。即使教给沉默

    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实用技巧,一些人还是不能够和他人顺利交

    流。事实上,大约有13的学生在掌握了沟通技巧后会更加焦虑。虽然

    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去沟通,但是还需要学习沟通的内容以及为何要沟

    通。

    沉默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沟通技巧,从根本上说,还包括对人际关

    系定义的曲解。沉默寡言的人就像是一位在风险大、不稳定的经济市场中的保守投资者,相较于对收获的期望,他们更在乎会损失些什么。那

    为什么还要进行投资呢?

    脸红和紧张

    在生理层面,害羞者表现出如下症状:脉搏跳动加剧,心跳加速,出汗,而且还会神经质发抖。有趣的是,当人们体验着强烈的情感,不

    管是性欲强烈、担惊受怕,还是兴奋、生气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些生

    理反应。身体并不能区分开这些感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仅仅依赖于生

    理反应,不管是什么情境下,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我

    行”,什么时候该说“我不能”。

    然而,有一种生理症状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内,这也是害羞者无法躲

    避的——脸红。一位中年销售人员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

    “我发现自己养成了在特定情境脸红的习惯,这令我万分痛苦。因

    为脸红,我无法参加活动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因为脸红,我不能在公

    共场合演讲;因为脸红,小组讨论对我来说也变得很困难;因为脸红,甚至面对面的交流我也会尴尬。而这些情况越来越糟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脸红的时候,感到心跳加速,或者像胃里藏着一

    只蝴蝶般不安。不害羞的人会把这些反应当做是轻微的不适,而把注意

    力转移到即将发生来的积极事件——如在教堂社交厅和牧师顺利交谈,从法国警官那里得到正确的指示,学到最新的舞步。但是害羞的人却把

    注意力聚焦在生理反应上。事实上,害羞者常常还没有等到他们面对害

    羞情境的时候就先有生理反应,想到的只有即将来临的不好事件,所以

    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教堂,也不会参与巴黎之旅或者去跳舞。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 Williams)讲述了害羞如何改变他

    的生活。

    “我记得这种持续脸红的情况是从在一次平面几何课开始的,我碰

    巧往走廊上瞅,看到了一位迷人的姑娘正盯着我的双眼。就在那一刻,我感到面颊发烫,而且等我转过头往前看时还越来越烫。我想,天哪,就因为我们俩目光对视我就脸红,要是我盯着别人的双眼该是何种反

    应?

    一想到那噩梦般的情形,我就会立马回到现实。不夸张地说,从那件事以后,四五年了,每当有人,不管男的女

    的,盯着我双眼看的时候,我都会不可避免地脸红。”

    困窘

    脸红经常伴随着困窘感和一种我们时常会有的短暂而强烈的自尊缺

    失感。当公众的注意力突然集中到一个私人事件时,困窘感便会产生。

    有时,当有人把关于我们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人时,我们会感到困

    窘。“约翰刚因为没有能力被解雇了”,或者“爱丽丝刚花了一小时化

    妆!你真应该看看她没化妆时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极有可能让我们感到

    困窘。从另一方面说,出乎意料的表扬也会使害羞的人窘迫。另外,在

    做一些私人举动被别人看见时,我们也会感到困窘。比如说在汽车里亲

    吻、挖鼻孔、调整裤袜等。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笨拙已经被或将要被别人发现,而他们不会对

    此表示赞赏时,我们也会变得困窘。旧金山歌剧院的著名男中音科内尔

    ·马克奈尔(Cornell MacNeil)回忆道:

    “我现在还能记得自己曾在派对上感到困窘。那时我还是一个来自

    明尼苏达州的小男孩。举个例子吧,1966年歌剧院开张后,在雍容华贵

    并且美女如云的旧金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供应了很好吃的

    烤鸡,这种烤鸡因为特殊的烹调手法而变得很滑。我当时就担心自己吃

    鸡时,鸡肉会从盘子里滑出来,掉到身边某位女士的露肩礼服上。最后

    的结果是,我只吃了米饭。”

    这种因笨拙而产生困窘感的观点曾在安德烈·摩德哥里尼(An-dre

    Modigliani)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在团队竞争的实验条件

    下,摩德哥里尼博士预先安排了一些实验对象在某项任务上表现糟糕,他们的表现将导致整个团队的失利。团队中那些在公众面前经历失败的

    人觉得非常尴尬,要比那些私下里知道自己的失败是被允许的人要困窘

    得多。而那些在私下里知道失败是被安排的人想到自己的无能可能会被

    公之于众时,他们只感到略微的困窘。

    那些感到最窘迫的人会通过“保住面子”的行为,为挽回丢掉的尊重

    做出最大的努力。“保住面子”是指在集会中努力保持冷静、能力和身

    份。这一研究指出了六种个人挽回面子的策略。

    ◎防御性地改变话题:“这个还要做多久?我有个约会。”◎为其行为找借口:“荧光灯干扰了我的注意力”

    ◎炫耀其他的优点:“乒乓球不是我的强项,我擅长下国际象棋。”

    ◎贬低完成不了的任务:“在有叉子的情况下,用筷子吃饭是在浪

    费时间。”

    ◎否认失败:“其他人也取悦不了她。”

    ◎试探性的提问以获得他人的肯定:“我希望没给你们带来太多的

    麻烦,是吗?”

    由于多数容易害羞的人自我认同感较低,他们一般不会运用转移注

    意力的策略以保住面子。甚至,他们会试图避免任何一种可能让他们觉

    得困窘的场合,从而进一步地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然后沉溺在自

    己的缺点之中。

    有些人甚至觉得在独处的时候,他们也会不安。当回忆之前的失礼

    或失言时,他们会脸红并变得困窘;在预想一个即将来临的社交活动

    时,他们也会感到焦虑。在这些回忆和想象的过程中,害羞就随之而来

    了。

    自我意识

    对于害羞,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低姿态。所以,害羞的人会压抑自

    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以维护面子。只有在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害

    羞者才做真正的自己。在公众面前,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而他们的

    内心世界却像是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

    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者的伪装最明显的表现是极端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接近自

    己、洞察自己是许多健康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众多心理治疗要追

    求的目标。然而,同样是自我分析、评价自己的想法感受,一旦沉溺于

    其中,就预示着心理紊乱。害羞的人往往走了这样的极端。

    有超过85%自我感觉害羞的人认为:他们过分关注自我,这种自我

    意识有公众和私下两个方面。阿诺德·巴斯(Arnold Buss)和其助手的研

    究中充分论述了这一点。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

    ◎他们认为我怎么样?

    ◎我给他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他们喜欢我吗?

    ◎我怎么能保证他们会喜欢我?

    如果您属于公众自我意识型,那么您会对以下大多数问题回

    答“是”:

    ◎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我关心表现自己的方式。

    ◎我过分注意自己的穿着。

    ◎我经常为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担心。

    ◎我离开房间时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我关心其他人对我的想法。

    ◎我知道自己的外表如何。

    私下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关注。它不仅是将注意力转到内在自

    我,还转移到自我关注的负面层面。

    ◎我不够格。

    ◎我自卑。

    ◎我笨。

    ◎我长得丑。

    ◎我没有用。私下害羞者将自己放在超强分析显微镜下检测自己的缺点。

    这一精神分析可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法相媲美。不同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的目的旨在探究人类的想法和欲望来自何处。我们研究害羞者自我意识

    的目的是在将其从不合理的行为障碍中解脱出来,并帮助他们学会应对

    微小和可怕的刺激。要知道,害羞者总会陷入强迫性的自我剖析而不能

    自拔,这使得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其想法付之行动。

    如果您属于私下自我意识型,那么您会对以下全部或大多数的问题

    回答“是”。

    ◎我总是试着认清我自己。

    ◎总的来说,我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经常反省自己。

    ◎我经常自我幻想。

    ◎我总是仔细地检查自己。

    ◎我总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动机。

    ◎我有时会有这种感觉:我在某处看着自己。

    ◎我对心境的变化很警觉。

    ◎当我思考问题时,我知道自己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这两种自我意识的区别可延伸到害羞这一领域。保罗·皮尔克尼斯

    (Paul Pikonnis)的研究将害羞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众害羞型和私下

    害羞型。前者总是担心外在表现得不够好,后者总在为内在的心理感觉

    不好而担忧。

    公众害羞型常常因为笨拙的表现和在社交中不能恰当地回答问题而

    感到焦虑。他们对自己可能不恰当的行为而担心。对于私下害羞者来说,相比自己的主观不适感和害怕他人发现自己需求的恐惧感,自己想

    要做的事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些人在整体自我意识和私下自我意识方

    面表现的都更突出。

    公众害羞者

    在这两种害羞者类型中哪种类型更是个“问题”?对于公众害羞者而

    言,害羞的压力远比私下害羞者要大。他们的感觉会影响其表现,他们

    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其他人的评价,其他人的评价反过来又会更深刻地影

    响害羞者的自我评价。他们会有不好的感觉、不充分的表现、糟糕的个

    人秀、感觉没尊严等。下一次聚会时,他们往往会躲在不被人看到的角

    落,保持沉默,感觉矮人一截。尽管他们参加了聚会,但他们也不会走

    近别人。

    前足球明星罗斯福·格里尔(Roosevelt Grier)这个大个子男人,曾为

    掩藏其童年时代的困窘感,就采取过这样的方式。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家从北部的佐治亚州搬到新泽西州。我被

    强行投入一个陌生环境中。在那里,人们用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语调和

    不同的话语来交谈。更糟糕的是,我的说话方式与他们曾听到过的任何

    一个人都不同,在学校里我立即变成了众矢之的。尽管我个子高,但我

    仍被模仿和嘲笑。我被他们的嘲弄搞得心烦意乱,几乎变成哑巴,而不

    能以大笑作为回报。那段时间除非被迫,我都保持沉默。”

    公众害羞者不能欣然与适当的对象交流他们的恐惧、不安、好品格

    以及欲望。他们将自己锁在自我集装箱里。他们得不到帮助、建议、赏

    识以及人们无时无刻都需要的爱。

    我曾有一些羞怯的学生,他们从不参加讨论或是与教授一起合作。

    相反,他们总是躲在大教室的后排。到大四面临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学

    生都想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或是从事其他自己想要的工作。但无论

    学业成绩有多优秀,毕业生仍需要教授的推荐信才能顺利进入职场。对

    羞怯的学生而言,大学里他们一直躲藏在没有人知道的角落,没有教授

    认识他,因此根本就无法获得教授的推荐。

    如果因为是私人问题而不好意思向他人寻求帮助,那么这就意味着

    这个人不能从专家、智者和他人的意见中获益。在一项来自圣地亚哥海

    军基地近500名海军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不害羞的伙伴相比,害羞的海员更加不愿意因私人问题(如酗酒)向自己的上级主管寻求帮助。

    人们认为自己是因害羞而引起了笨拙,或者认为自己没能完全好好

    地表现,而没能升职也是合情合理的。公众害羞可以使一个本来很棒的

    人变得消沉。

    最后,我们可以推断公众害羞者无法成为领导者。在大多数的团体

    氛围下,被选出来的领导者多是能言善辩的人。虽然他们未必拥有最棒

    或大多数人拥护的思想,但他们能够控制局面,因为他们可以随机应

    变。研究表明,当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人在团体氛围中被推举出来讲

    话,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会积极做出回应时,那个人就可能票选为领导

    者。总而言之,仅提供给一个公众害羞者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是不够

    的,他们需要的是提高自信和价值感。

    私下害羞者

    与那些在公众面前感到害羞的人相比,那些私下害羞的人明显要好

    些。他们熟悉如何去取悦他人,如何能被他人接纳,如何能够获得提升

    机会,这些私下害羞者有能力取得成功。

    如果有一定的天赋,这些人也许可以很快在他选择的职业中获得提

    升,甚至可能成为名人。但是别人不会知道:为了获得这样的信心他们

    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当期待的事件发生时,他们神经紧张,整个事件

    的进展甚至细小的细节上都浪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在他人眼中,这些

    人也许是蛮横的人、苛刻的人或是自负自傲的人。可悲的是,即使成功

    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心理满足感!因为他们凡事要求完美,这些私下害羞

    者为了自己的完美主义情结付出了巨大的感情成本。

    当那些私下害羞者跳出来宣称自己很害羞的时候,他的朋友或周围

    的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不,你不是这样的人!你是如此的成功,你在

    公众场合应对自如,你有这么多朋友,你擅长讲笑话、唱歌、跳舞,还

    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约会,怎么可能害羞呢?”私下害羞者通常会逃避他

    人的探究。他们将焦虑不安留给自己,用老道的社交技巧加以掩饰,有

    时会用喝酒来掩饰,或是避免出现在那些自己不能驾驭的场合。一个口

    若悬河的人在聚会上被邀请单独唱一曲时,也许会变得结结巴巴;充满

    魅力的女演员不相信会有人喜欢现实中的她;脱口秀主持人被邀请跳支

    舞时,也许会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乔治·马斯(Johny Mathis)在谈到他自身害羞时这样说:

    “在工作伊始,我的确非常害羞。我用一半的时间学习如何在公众

    面前讲话。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不可能越过这道槛,不可能在台

    上从容应对。有时,舞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地狱。我过去真的是吓呆

    了!直到现在,尽管我仍然不能确定歌曲间隙该如何表演,比过去要从

    容多了,不过在舞台上,我的害羞仍是个问题。”

    滑稽女星南希·沃克(Nancy Walker)这样定义自己:

    “也许我是这世界上最害羞、最内向的女人了。但在工作时我就是

    扮演了那样滑稽的人。”

    即使是超级明星,名望和财富也不足以驱赶因缺乏自信带来的羞涩

    感。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也清楚地

    表达了这一点: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没有安全感、不守时、脾气很

    大。当照镜子时,我从镜子中看到就只是一张化妆或没有化妆的脸。”

    在近期的访谈中,芭芭拉·沃特(Barbara Walters)小姐对于自己的公

    众形象给出了不同的个人看法:

    “我仍然有自卑情结。走进一间房间时,我必须告诉自己上前去与

    人交往。我不敢独自去旅行,独自去餐馆吃饭,一个人去喝酒。当别人

    说我个性很强时,感觉很受伤害。”

    在《今日秀》(The Today Show)工作的16年里这种害羞带来的压抑

    使她错过了很多机会。

    “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机遇,但我没有去争取,机遇就与我失

    之交臂。我之前从来没有单独主持过一档新闻节目,因为我担心如果讲

    话太多别人就会说我个性太强。因此通常我都是和别人搭档主持。”

    对于有关名人在公众场合下非常自信的错误结论,她显得十分谨

    慎:

    “但有时我还是很犹豫,会问自己,那是我吗?当别人说我是一个

    自信和能够很好把握自己的女人的典范时,我自己却不愿轻易相信。”毫无疑问,国际歌剧明星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在舞台上是一

    个能掌控全局的人物。她这样说道:

    “我感觉很恐怖,都不敢登台。但同时,我也深知临阵脱逃是不可

    能的。你没有选择,要么撑下去,要么就完蛋;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做这

    些。如果想要表演,你就必须站在台上。”

    个性活泼的艺人卡罗尔·伯纳特(Carol Burnett)就害羞的表演者的复

    杂性动机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观点: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虽然很难解释,但害羞者常常与一种轻微的

    利己主义情结相纠缠:一方面你的确很羞涩地面对他人;另一方面你也

    是在要求获得他人的认可。你在心里提心吊胆,表面上却很肯定地

    说:‘关注我,接受我!’”

    在第4章,我们将详细探讨卡罗尔·伯纳特关于害羞根源有趣而又清

    晰的分析。在一次电话访谈中,她为我描述了害羞表演者的面具,以及

    她是如何帮助三个女儿克服害羞感的。

    觉察害羞

    现在,让我们撇去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仔细观察一下那些我们每

    天都能见到的人们,无论是同事、邻居、同学或是相识的普通人。首

    先,对你的每个家庭成员做一个是否害羞的判断,接着,请他们回答这

    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吗?”你也可以让他们猜测一下你

    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对你很熟悉的人你也可以问同样的问题。将你听到

    的答案记录下来,这也许对你以后的推测很有帮助。

    不同的人群和环境决定了你调查的准确性和评估调查的灵敏性。和

    家人朋友分享这样的练习也许会让你觉得很有价值。也许这将引起一场

    生动的讨论,让那些害羞的人开口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我们调查到的害羞者通常过高估计了害羞在一般人群中的普遍性。

    也许在他们眼中,这世界上害羞者的比例要比我们这些不害羞者眼中的

    比例高很多。此外,在那些认为自己现阶段很害羞的人中,有一半认为

    他们的朋友并不这样认为。与辨别出一群人中谁害羞的研究相比,观察者们更容易发现谁不害

    羞。那些私下害羞的人们通常会通过这一关,那些仅在特定场合(如公

    众演讲)感觉害羞的人在其他场合也许就不会被认为是害羞者。

    当居住在同一宿舍的48名同学被问及彼此是不是害羞的人时,对于

    那些自认为很害羞的人,只有45%的室友认同他们的观点。相反,有13

    的同学认为他们并不害羞。20%的同学表示不了解他们或是不确信。那

    些自认为不害羞的同学,有近34的其他同学也认为他们并不害羞。然

    而,在另外16%的同学眼中,他们却是害羞的人。一方面,有些同学认

    为自己是害羞的,但是他们的朋友中有高达85%的人都认为他们并不害

    羞。另一方面,有几个同学自认为并不害羞,但了解他的超过一半的朋

    友都认为他害羞。

    为什么“别人眼中的你”和“自己眼中的你”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异?你

    留下的印象当然不只是你给他人的关于害羞与否的暗示。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别人是否认为自己害羞这一判断中吸取到很多经验。

    在宿舍学习中,判断他人害羞与否的另外一些原因是:那个人说话

    轻声细语,从不主动开始或是保持对话,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拒绝

    别人,和异性相处时感觉不自在,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只和同样安静

    的一小部分人来往。

    那些被认为是不害羞的人通常高谈阔论,充满激情,爱说爱笑,流

    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吸引他人的目光,敢于目光交流,是天生的领导

    者。

    通常,那些并不害羞、但和异性相处时感觉不自然的人会被人们错

    认为害羞。这种判断掩盖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这些人只是和异性中

    的一些人相处时感觉不自在而已。

    那些并不是很有魅力的害羞者通常会很郁闷,因为别人会误认为他

    们“冷漠、故意谦卑或拒绝”,从而对他们态度不好。若是长得好看,别

    人会认为你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若是容貌不好,别人又会说你故意这

    样做,因为你太自卑。

    我们之前讨论过害羞这个概念的模糊性,因为人总是善变的,在对

    待不同的人时又会有不同的态度。此外,我们还要面对人们对于害羞这

    个判断的敏感性差异,他们是否愿意自己被界定为害羞的人。一些老师告诉我,他们班里没有害羞的孩子,但同是面对这个班级的学生,其他

    一些老师认为13的同学都很害羞。在宿舍调查中,判断的差异也是巨

    大的。有人判断65%的学生害羞,而又有人认为80%以上的同学并不害

    羞。

    什么会让我们害羞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害羞对害羞者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

    讨什么因素会造成害羞。表2-1总结出让我们感到害羞的各种人及情

    境。陌生人(尤其是异性)和权威人士居于首位,但是亲属也会使人感

    到害羞。奇怪的是,不同年龄层的人,老人或是儿童,也都会让人感到

    害羞。令人惊讶的是,朋友和父母也会让某些人害羞。

    表2-1中列出许多让人脸红心跳的情况。最糟糕的要数在大庭广众

    之下自信地演讲,而且台下坐的都是些大人物,还会为你的表现打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害羞的人只是在特定场合和碰到特定的人

    才会感到害羞。艺术家罗伯特·马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说:“一些

    商人和小孩子依然会让我感到害羞,而跟研究生和有抱负的艺术家在一

    起,我就很自在。”

    一位女记者分享了让她感到害羞的特定场合。

    “新闻是我的职业,我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一点都不会感到别扭,哪

    怕是采访一群人。但是,我在当地报社工作的10年间,被无数次邀请向

    专业人士叙述我的职业,我总是借故推辞。每月编辑部开会的时候,我

    总感觉不自在,希望不要叫到我,让我在小组面前做评论。”对害羞的关注越密切,对如何克服害羞的建议就越多、越具体,害

    羞者也就越容易尝试和实践。从另一角度来说,当害羞的念头悄悄萌生

    时,我们就有更多的方法来审视和面对。对“是什么让你害羞”这一问题的回答,害羞者和不害羞者实质上都

    差不多,区别就在于“量的多少”。害羞者有一种明显的倾向,他们喜欢

    谈一件又一件经历过的事情,而不会把这些事情归类总结。所以有更多

    的情境和更广泛的人群可能造成他们害羞,也就会有更多自我界定为害

    羞的人。

    知道“什么引起害羞”、“什么时候害羞”、“如何面对害羞”,并不意

    味着你能回答“为何害羞”。总有人咨询我,“请你告诉我为何害羞?”这

    个问题促使我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开始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征程。

    在下一章里,我们将分析害羞者的心理面貌,也将讨论害羞者的基

    本动机,并就害羞者将害羞作为谦逊的原因进行探讨。第3章 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社会学家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尝

    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害羞?”不同的学派有着迥然不同

    的解释,这也为我们理解害羞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人格特质学派确信: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

    一样。

    ◎行为主义者认为:害羞的人只是没有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社交技

    巧罢了。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下内心激烈冲突的一种外

    在表现。

    ◎社会学家和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交中害羞应该得到大家

    的理解,因为社会环境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害羞。

    ◎社会心理学家则提出:害羞者是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上的标签——

    自认为自己害羞,或是别人认为自己是害羞者。

    可以确定的是,这五种观点并不能涵盖所有关于害羞的解释。一位

    作家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害羞是因为人们缺乏对财富的渴望。每

    种解释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害羞。正如对害羞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

    说法,对“为什么人们会害羞”这个问题,同样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天生害羞

    所有病态害羞的人都有神经质的气质。他们通常出生于有精神病、癫痫症、偏头痛症、忧郁症、心绞痛、怪僻症的家族。在没有其他线索

    可以证实害羞来源的情况下,我们更加确定:害羞源于家族遗传。

    伦敦的一位内科医生提出了一种合理却很悲观的观点:害羞的父母

    通过基因将害羞遗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是现代天生害羞理论的

    提出者和超级支持者。他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不同的基本特质聚合而成,这些特质可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数中获得。通过检测,每一项特

    质都会有一个分数,根据每个特质的分数就能建立个体的特质模型。然

    后研究者通过比较父母和孩子在某一特质上的得分来判定人格是否遗

    传。卡特尔划分个体的特质是通过纸笔测试而不是通过观察法。

    ◎当你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时,你是否很难交到新朋友?

    ◎你是一个健谈或喜欢口头表达的人吗?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和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对于相近的问题

    有不同的方式呈现)会被评估为H因子偏高。H因子包括两种特质:

    H+和H-。H+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表现出坚韧、耐受性强和果

    敢。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总统是H+型的两个典范。

    相反的,H-

    型的人面对挫折时显示出高度的脆弱。H-

    型被命名为反

    应敏感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害羞者。H+型的人可以承受的来自内心与

    社会方面的压力与打击,无形中却可以使H-

    型的人身心疲惫或倍感压

    抑。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和发明家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是这个类型的典范。根据卡特尔的理论:“法官、神父、编

    辑、农夫、还有那些助人健复的从业人员都是H-

    型。”

    有趣的是,H-

    型害羞者天生就比无畏的H+型敏感,且易于唤醒其紧

    张状态。高度的敏感使得害羞的人从冲突和威胁中退出。卡特尔提出,由于H型人格具有遗传性,在人的一生中并不会因生活事件而改变。但

    是,他也提出:极端敏感的害羞者是天生的自我治愈专家。然而,人格

    特质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何害羞以及如何治愈害羞,即使说教也不能

    直接解决害羞问题。根据悲观的人格特质理论,不要尝试去治疗害羞,因为它是无法治愈的。

    新生儿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他们对于噪音、光亮、疼

    痛、温度有不同的敏感度;有些很爱哭,而另一些却能安静地睡觉。但

    是包括卡特尔在内,没有一个人敢预言:这些不同会预示着哪个婴儿以

    后会害羞,而哪个不会。

    人格理论家假设新生儿的害羞可以测验,H+和H-

    类型的心理差异将

    会非常显著。根据这个假设,他们认为:个体的敏感、焦虑、害羞特质

    是可遗传的,不仅如此,因为天生害羞,很多害羞者无法采用系统脱离敏感的方法治愈自己的害羞。那些高度敏感、天生害羞的人终其一生来

    等待害羞的自愈,而事实上几乎没有这个可能,正如戈多或长岛的列车

    不可能按时到达一样。

    习得害羞

    人格特质研究者的理论认为害羞来自于遗传,是一种不可变的人格

    特质。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表现出

    来的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会因为受到奖赏而强化了那些积极

    的行为,为避免惩罚而压抑或消除那些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行为学家

    认为:如果行为可以得到足够的强化,我们可以让贫民窟的女子变成窈

    窕淑女,或者让害羞的H-

    型变成勇敢的H+型。

    约翰·华生(John Watson),这位美国最著名的行为主义者,断然宣

    称:积极强化的力量对塑造和改变人格特质与气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

    用。他曾公然声称:

    “如果给我一些健康的婴儿,在我自己设定好的世界里把他们抚养

    成人,不管他们的天赋、爱好、倾向、适应性、种族和家庭背景如何,我保证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培养成我选择的类型:医生、律师、艺

    术家、商业精英,甚至是乞讨者和小偷。”

    现代行为学家认为,害羞是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这

    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在特定情境下,想起与人交往的负面体验,亲身经历或目睹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

    ◎没有学会正确的社会技能;

    ◎期望完成不恰当的任务,对自己的表现经常焦虑;

    ◎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表现而自我贬低:“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我

    没有价值”,“我做不到”,“我需要妈妈的帮助”等。

    根据行为学家的理论,因为孩子想在成人掌控的世界里受到关注,他们会因此而变得害羞。一位40岁的教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四岁那年,在我学习与人交流时留下了创伤性的经历。我还清楚地

    记得,那天屋里有微弱的灯光,我和妈妈准备外出。我不记得当时想对

    妈妈说什么了,但要说的话对我很重要,而妈妈根本不记得曾经有这么

    一件事情发生过。我很努力地想要告诉妈妈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不是很

    明确,好像有一些抽象性,因为儿童匮乏的词汇表达很难让妈妈明白我

    的意思。我试了不同的方式表达,妈妈也竭力想明白我的意思。最后,经过五分钟的僵持,妈妈突然大笑了起来!当时我就伤心地哭了,感觉

    很不舒服。我想说的欲望一下子就全部没有了!很多年来,我对妈妈、对大人们和自己的感觉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我认为自己很失败、可笑、无能,而且愚蠢。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成人普遍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一直告诉我:“孩子的话不可信,他们不懂

    表达”,“事情总比人重要”。这种信息非常强烈而且明确告诉我:你什

    么事也做不好。

    我过早地学会了恐惧和不信任。

    无能感同样也可能是后天得到的,它可能使你获得你想要的关注。

    就像班里经常和老师犯难,搅乱课堂的“小丑”也许会被同学嘲笑,被父

    母训斥或被老师体罚,但他却受到每个人的关注。社会认知是最有力的

    强化剂,人们往往通过最大的努力却只获得一点点的认同。我们中的某

    些人学会了大声说话,其他人学会了低声抱怨;一些人通过在足球场上

    跑错位来获得关注,一些人通过“生病”得到照顾;有人通过登机时有意

    绊倒而获得关注。

    犹太教传统里隐藏着很多嘲笑无能者的趣事。比如有人把汤溅出

    来、坐错飞机、把车钥匙锁在卡车里,他们通过这些而受到关注。那些

    生来倒霉的人却因为能力低而成为牺牲品。他们因为把汤沾在裙兜上、上飞机时绊倒、必须在凌晨两点用备用钥匙开门而受到嘲笑。

    奇怪的是,害羞者的消极天性使他们习惯了电视世界的反馈模式。

    在电视世界里,只有换频道或是调节频率可以与电子形象联系。享受电

    视世界的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学习让侦探科杰克(Kojak)代替他们坚强,让罗达(Rhoda)代替他们说话,让玛丽·哈特曼(Mary Hartmann)代替他

    们解决麻烦。一个年轻人分享了他在电视世界中的生活体验。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电视。是妈妈而不是爸爸教会了

    我礼貌,但是大多数事情都是电视教会我的。在我的生命中,平均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与电视为伴。电视给予了我很多却从不求回报。看电视

    时,我是被动消极的。我很擅长倾听和学习,但却不擅长与人沟通交

    流。我期待在学校里学习却不能融入其中,在大学里我总是坐在教室的

    最后一排,由于大学课程学习10%的成绩来自于课堂参与程度,因为害

    羞,我的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害羞源于“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强化“正

    确”的反应方式以消除原先“错误”的方式。依据这种观点,害羞的行为

    导致了害羞的经历。一旦习惯了害羞的行为,它就染上一些坏毛病和特

    殊恐惧,如对蛇的恐惧,这会成为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本书的第二部分

    中,社会技能即自我确认训练便是以这些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行为主义者因为乐观对待治愈害羞而备受欢迎。因为他们的观点从

    特质论“天生的失败者”阴影与宿命论中脱离了出来,使害羞者看到了希

    望和光明。然而,从我们所了解的不同类型的害羞中,我们也发现:一

    些害羞的人已经有了恰当的社会技能,但是因为缺乏自信妨碍了他们在

    社会上取得成功。教给沉默者正确的说话技能不一定能治愈他们的沉默

    寡言,尽管有的时候可能对他们产生一点效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会

    使他们的害羞更加严重!更令人惊奇的是,成功的社会技能训练必须通

    过降低社会焦虑感,提高个体自尊心,使个体从非理性的害羞中走出

    来。

    对于一些极度害羞的人来说,最深刻最可怕的恐惧感不是来自于现

    实事件,而恰恰来自于内心那些“象征符号”。害羞不是源于特别场景中

    与人交往时产生的痛苦的个人体验,而是因为那些尚未解决的、积压下

    来的冲突而不自在,一旦涉及这些情景或人在脑海里浮现时,他们就会

    感到压力和焦虑。毫无疑问,弗洛伊德学派认为:解决这类害羞的方法

    最好用精神分析,其次才是行为主义。

    过度自我,从而害羞

    用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害羞,但却不能解释害羞的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充斥着这样一些概念:内在冲突、自我防御、攻击、分

    裂、重组、非正式竞争,双重自我,待解的秘密特征码等。然而,精神

    分析的很多理论都是以摘要或模棱两可的概念陈述的,所以它不可作为

    依据。其“正确性”不可以用“错误性”来证明,因为其理论根本就无法用

    科学的方式进行真实性的判断。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名叫维多利亚的精神病人

    的临床实验分析,总结和建立了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困扰是本

    我、自我、超我等不和谐的产物,它们也是人格最基本的三个特质。本

    我是指人类本能的冲动;自我是指现实的个体知觉,是人们学习可能的

    事情,并控制自己去做切合实际的事;超我是指良心、道德监督、理想

    和社会禁忌等。

    自我的目标是在强烈的本我欲望和超我束缚之间找到平衡点。当自

    我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合理安排事情,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满足本我

    的需求,并且不违反道德标准或社会规范。但是这个平衡点相当难把

    握,不容易达到,甚至从来没有达到过。本我驱使人们立刻满足需求,而这些强烈的需求中包括性行为和攻击行为。超我限制本我,不允许本

    我将麻烦的需求付诸行动,因此,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基本冲突就产

    生了。

    在这些表述中,害羞只是内在冲突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它代表着

    未被满足的本我的原始愿望。在这些愿望中,包括孩子的恋母情结,因

    为对母亲倾心的爱而具有排他性。这些情况当然也可能发生在父亲身

    上。

    许多精神分析的著作都认为,害羞可以追溯到早期人格发展中本

    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整合的失调。这些著作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分

    析学派对害羞原因的理解。

    假设约翰是一位成功战胜了害羞的男性,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解

    释他的改变:他是一位强烈爱着自己母亲的男孩,由于其恋母情结未能

    得到满足而导致内心恐惧,甚至把父亲也看做是现实中对他有威胁的人

    物。由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刺激,约翰假想他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有乱

    伦趋向,但他不敢讲出来。于是,性诱惑开始变成了性禁忌,压抑的结

    果导致了害羞。他的自述说明他从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他表达了自己潜

    藏于心的性目的,将对母亲的性冲动,替代为对强势女性的性幻想。

    纽约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卡普兰(Donald Kaplan)认为害羞起源于

    自我优势地位的确立,或者说是自恋。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害羞的人看

    起来很谦逊、文静而且有耐心,但与人相处时却充满敌意和荒诞。由于

    他们的感觉不能直接被表达出来,因而受到扭曲和替代,害羞由此就产

    生了。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逃避假想的威胁,病人常常在生活中表

    现出主观积极而且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忽略和拒绝的恐惧,病人

    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友好且合作。其内在的痛苦就转化为害羞。

    在临床经验中,我发现病态的害羞者因为孤独,从而极度关注能为

    其提供极大快乐的美妙幻想。的确,一个长期的、生动的白日梦是害羞

    患者的重要价值所在……

    有的学者认为: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与母亲分离时心理感

    到不适,便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

    来,母亲也没有履行好保护孩子自我意识的角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不成熟的自我意识,正如暴风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纸船一样飘摇不定,并且随时可能翻船。精神分析学家说,这种被抛弃的自我意识在长大后

    会形成一种恐惧感,使之无法应对生命中的未知性,这种恐惧便构成了

    极度害羞的特征。

    许多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极度胆怯会使一个人变得害羞。这个理论

    是基于过去对害羞者的研究提出的。报告指出:害羞导致这些害羞者足

    不出户。对这些人来说,极度害羞成为他们严重精神障碍的一种外在表

    现,害羞就像是他们病态心理状况的障眼法。对这些人而言,专业的治

    疗是必要的。本书第二部分推荐的方法可使他们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问

    题。

    无论如何,精神分析理论使我们看出害羞者内心的那些非理性特

    征。他们对权利、优越感、战争以及性有着近乎疯狂的需求。在此让我

    们窥探一下害羞者虚幻的自我世界。

    演员麦克·约克(Michael York)描述了他的害羞世界。

    “我很害羞,但心中有一个愿望。我记得在上幼儿园时,他们玩起

    了‘小红帽乘篷车’的游戏,我只是在幕后做助手。我常常站在那里注视

    着那个扮演狼的小孩子,我是如此地嫉妒他,甚至怨恨他。我就一直盯

    着他看。不过你知道吗?他后来生病了,而我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那个

    角色。”

    一个26岁的中产阶级男子,当他的害羞感减弱时,他发现自己潜在

    的恐惧和敌意。“我发现拥有的自身价值越多,我就越不尊敬别人。并不是害怕别

    人,相反,我认为他们都是非理性的。在学校就认识的一些老朋友,现

    在觉得和他们无话可说。虽然他们赚很多钱,但总是泡在酒吧里面,找

    女孩寻欢作乐。他们在兴奋剂、性和低俗中堕落。”

    在我召集的害羞研讨会上,一位女士这样说道:

    “浴室是我的梦幻之地。我总是坐在那里看着镜子并且摆着各种各

    样的姿势。我可以花很长时间做这件事。当我发现这不是一件有意义的

    事情时,我变得极为痛苦,这也给我带来了烦恼。我自己找出了解决方

    法:就是假装镜子后面有一个隐形照相机,并且吉米(我喜欢的男孩)

    可以随时通过它看到我。我总是问自己如果他正在看我,我会是什么感

    觉?我总是告诉自己他喜欢他所看到的,因此,即使我不能让自己离开

    镜子,但为了杰米我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现在当我再做这件事

    时,就不再感到有负罪感了。我在家时依然做这件属于自己的事情。

    害羞者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我一个同事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

    体现。她时常回避聚光灯,但她内心一直喜欢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我是一个很怕跳舞的人。然而,我的内心却告诉我自己,当我用

    美丽的舞姿越过石头、跳过篱笆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但是事

    实上,我在听到音乐时,身体就会感觉到僵硬和无力。我想象中的完美

    情景是:我感觉自己是屋里最棒的舞者,我就理所当然成为受敬仰的

    人,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心理医生告诉我,我内心总是充满希望,总

    想超越所有的人而受到关注。

    社会因素

    最近,大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的主任告诉我:每年大约有500名学生

    (占学生总数的5%)咨询有关他们感到孤独的问题。心理治疗师会对孤

    独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而实际情况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在这些治疗中基本不起作用。因为,学生正在面临的问题必须通过每天

    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克服。

    我问他:“假设有500个人同时来到诊所倾诉他们的孤独感,那么你

    将如何回答呢,临床医学家又将怎样寻找答案呢?”

    他答道:“我们可以找来系主任或宿管,向他们咨询学校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么多学生产生孤独感。”

    我又问道:“也就是说当学生一个一个来咨询时,你会将‘你怎么

    了’的问题替换为‘最近发生什么了’?”

    他说:“大体是这样”。

    这种变化的启示是:我们还需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寻找害羞的根

    源。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博士和在刑事审判中量刑的法官都

    对情境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上面提到的大学生健康中心的主任也与此类

    似。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回顾前面所讲过的一些非个人能力所能控制的

    情境因素,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害羞者的人际交往模式。

    社会迁移和孤独

    范斯·巴卡(Vance Packard)在《一个陌生人的国度》(A Na-tion of

    Stranger)中指出:对美国家庭而言,搬家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巴卡

    写道,“在美国人的一生中平均要搬家14次,大约有4000万美国人每年

    至少更换一次居所。”在20世纪40年代居住在农场的3200万人中,一半

    以上已在近20年间迁移至城市。在很多地方或对一些职业而言,流动才

    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如大学城、公司聚集区等地方,以及销售员、飞行

    员、空姐及农场工人等。

    依据巴卡的观点,这种频繁迁移带来的不安定造成的后果是:“越

    来越多的人正面临着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人际关系的缺失,这将直接

    导致个人和社会幸福感的下降。”孩子们又是什么情况呢?对于上百万

    无法对迁移说“不”的年轻人而言,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更换住所

    而要面对未知的新生活,我们又为失去的友谊付出了多高的情感代价

    呢?又有谁能代替留在记忆中祖母的位置呢?

    在第1章我们所介绍的那个极其害羞、极力不愿与人交流的高中女

    孩,她就是家庭频繁迁移的直接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每年我都会换所学校读

    书。贫穷的家庭影响着我,所以许多小伙伴只有需要帮忙时才会找我。

    每次帮忙后,我都期待着他们能够再一次需要我。我就像蜷缩在贝壳中

    一样,每次进入新的学校都会使贝壳盖得更紧,直到九年级时它完完全

    全地被封闭了。”罗伯特·齐勒尔(Robert Ziller)对地理迁移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了研

    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他对居住在特拉华州的三组八年级在

    校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迁移率最高的一组包括了83个美国空军家庭的

    孩子。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居住过大约七个不同的社区;第二组是平民

    组的60个孩子,他们已经居住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社区;第三组的76

    个学生至今只居住过一个社区。

    为了评估每个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社会隔离感和自尊感,他们采用

    了多种测验手段。正如我们所料:迁移次数最多的孩子感受到的社会隔

    离感最强,尤其是空军家庭的孩子感受得更为强烈。比起其他组的孩

    子,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他们产生自我

    中心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关注的是,自我中心也会滋生出一种隔

    离感。一般而言,这些孩子趋向于把自己描述为“与众不同的”、“不平

    常的”、“陌生的”、“孤独的”。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对成年人更加认

    同。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独自居住或居住在越来越小的家庭中,美国人结

    婚晚,孩子少,离婚率高,因此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体验着不同但日

    渐强烈的孤独感。

    当今,美国家庭平均成员都少于3人。我们不仅存在于一个陌生人

    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孤独感的陌生人的国度。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容易变得害羞,简单的人际交往

    变得相当困难。他们少有机会感受到家庭成员间或邻里朋友间的温暖、给予和分享。同样,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去与人交谈,学习如何倾听别人

    的意见,和别人协商解决问题,接受赞扬或给予别人赞赏。

    我所目睹过的最为令人伤心的一幕是周六购物中心那群孤独的孩子

    们。在母亲进行周末大购物的时候,这些孩子们面无表情地坐在中央喷

    泉旁边吃着比萨或汉堡,周围萦绕着空洞的音乐。之后,他们跟着父母

    回到在市郊的豪华居所,这些富人区将他们与别人隔离开。

    同时,对城市犯罪的恐惧已经将人们变成了惊弓之鸟。房子变成

    了“城堡”,四周环绕着铁栅栏,层层上锁的门使城堡变得像个监狱。一

    些年龄大的女性直到丈夫下班回家带她们去超市,她们才敢出门。对于

    单身的中老年人,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感还在不断增加。一些看不见的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我们的社会变成容易造成害羞的

    社会。随着低效率和薄利的杂货店被大型连锁超市取代,我们也为社会

    变化付出了代价。与鲍威尔先生和犹太老板的友好谈话已经成为过去,社会“进步”带来了人际交往质量的降低,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损

    失。

    当我生长在布朗克斯的时候,很少人有私人电话。附近的糖果店就

    是我们街区的电话中心。当诺曼叔叔想联系她的女朋友西尔维娅时,他

    就会先打到查理的糖果店,查理就会接通电话然后问我们谁愿意到西尔

    维娅家告诉她有她的电话,并因此而获取几便士的小费。如果西尔维娅

    感到非常高兴,她就会给报信的人2~3便士,而报信人又会用这些钱在

    查理的糖果店买糖果或一杯矿泉水。社会联系就这样建立了。两个人想

    要联系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帮助。与今天的电子社会相比,这显然是

    低效率的,现在只要诺曼记得西尔维娅的电话号码,就不用麻烦接线

    员,便可以轻轻松松地联系到她。

    但是,我们也损失了一些东西。如果可以直接拨号的话,我们就不

    再需要依赖和信任他人了,甚至不用向别人需求帮助,这也就意味着人

    际交往的减少。西尔维娅不需要和孩子们交谈,诺曼也不需要联系糖果

    店老板查理了。不管怎样,这些都成为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因为糖果

    店已经不在了,孩子们都已去史密斯镇的购物中心了——至少周六是这

    样的。

    第一综合征

    美国过分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或许也是造成害羞的一个原

    因。如詹姆斯·多布森(James Dobson)所说:“我们的文化如此这样衡量

    人的价值——美丽是金币,智慧是银币,害羞或许就是负债状态”。一

    位84岁的老奶奶这样回忆她终生害羞的根源:

    “导致我缺乏自信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两个漂亮的姐妹,一个比我

    大一岁半,她有一双可爱的棕色眼睛;另一个小我三岁,她有一双可爱

    的蓝色眼睛、金黄的头发和白里透红的皮肤。而我的眼睛长得却很一

    般。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两只天鹅身边的一只丑小

    鸭,而且我的两个姐妹从来不会害羞。”

    许多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是因为理想不现实,不一定是其能

    力和水平一般。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拥有“普通”的长相、智力、身高、体重、收入,这对我们来说就满足了吗?超过平均

    水平固然好,如果能成为最好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商界、教育界和体育

    界都强调要成为第一名!

    国家总是强调个人成就。无论是音乐团体、小型社团、“美国小

    姐”评选、俄亥俄州立橄榄球赛,或者是曲棍球锦标赛,都存在竞争,我们中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竞争。我们的社会想要从少数极其优秀的社会

    精英身上获益,并通过税收政策消灭“失败者”。

    孩子们强烈地意识到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和增强衡量成就

    砝码的重要性。为了被爱,被接纳,变得有价值,他们就必须做出相应

    的反应。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体现在他所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

    当我们抱着完全功利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做的是否优

    秀,也会担心自己因为没有用而被社会拋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

    生害羞是显而易见的。

    归因与标签

    我们一直在讨论害羞,就像我们在检查牙痛。害羞是一种不愉快的

    经历,源于我们对基因、思想、身体和社会的错误反应。让我们转变观

    点来看:害羞的标签比害羞本身还要来得早。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一位

    57岁的女士曾这样写道:

    “现在我认为自己很害羞。但是我过去一直不这样认为。直到我7年

    级时一个老师说我很安静,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低于平

    均水平,直到现在,我仍然对拒绝感到恐惧。”

    标签是对复杂经历简明扼要的概括。我们经常给他人贴标签,也给

    自己和自我感觉贴标签。“他是挪威人”,“她是个时髦女郎”,“他们太

    讨厌了”,“我们很诚实”,“我是个坏男孩”……因为标签经常能够传递

    客观信息,而且简明扼要地说明其实质的价值所在。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标签往往来自个人偏见,而非客观真实的信

    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会把这些信息进行主

    观整合。

    “精神疾病”是精神病学上精心定义的一个标签,但是,什么是精神

    疾病呢?当一个人被比他有权势或有权威的人说成有精神病时,那他就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人们通过主观判断所诠释的不一定准确,但我

    们又不能通过像血检、X-射线或其他客观的方法来做判断,因此,社会

    生活中标签无处不在(参见图3-1)。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的同事大卫·罗斯翰(David Rosenhan)把自己

    送进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精神病院,而且课题组的学生也随他一起进行研

    究。每个人都去诊疗室说他们听到了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好像幻

    听,其他什么也没说。单凭这点就足以让他们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然

    后住院治疗。之后,这些假装是病人的学生再恢复其正常生活。多长时

    间别人才能发现他们原本就是正常人呢?答案是“永远不可能”。原先的

    精神病标签永远不能被取下来,他们要恢复正常人的身份,需要妻子、朋友或律师的帮助。

    图3-1 标签的力量

    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标签的力量。如果告诉人们,这些学生曾经是精神病患者,人们的反应会比被告知这些学生失业了、正在找工作负面得

    多;如果人们被告知他们身边有一位成员年龄比较大,即使那位成员和

    他们同龄,他们也会忽视他所说的话,对他说话会又慢,声音又大。

    人们很可能会采用或接受一种标签,即使这个标签没有具体的依

    据。之后,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准确,这个标签都将与这个人如影随形。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很容易毫无理由地给自己贴标签。一个经典的

    事例是,我发现自己在演讲时流汗了,从此就意识到,出汗说明我很紧

    张。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甚至会把自己定位为胆小的人。一旦我

    给自己贴上胆小的标签,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会胆小?”然后我

    就会寻找合理的解释,比如因为我注意到一些学生离开了教室或是不注

    意听我演讲,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演讲得不好而感到紧张,而这种想

    法让我更加紧张。但我怎么知道自己演讲得不好呢?因为我让听众感到

    乏味无趣。因为我是个无聊的演讲者,因此而感到紧张;我想做一个好

    的演讲者;我感觉自己不称职;或许我本该去开个熟食店。如果这时突

    然一个学生说:“这太热了,让我汗流浃背,简直无法集中精力听你的

    演讲!”立刻,我就不再紧张或沮丧。但是假设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很害

    羞,没有人说那句话,那我会怎么样呢?

    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脚的表面现象妄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

    次证实,我们就自然而然给自己贴上标签。解释自然就会带有偏见。我

    们相信一切能够证实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起初,这些所谓的标签可能是错的,就像我提到演讲的例子。它会

    使人的注意力从真正的外在因素转移到内在因素。在谈到“害羞”的定义

    时,也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正如女演员安吉·迪金森(Angie

    Dickinson)所描述的那样:

    “我认为,人们说你‘害羞’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害羞可能代表另一个意

    思——敏感,他们不懂或根本不尝试了解你的敏感。学着去忽略那些不

    在乎我的人时,我慢慢学会了信任自己。敏感,对于很多孩子甚至一些

    大人,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所以我不允许那些把敏感当成害羞的人把我

    推向无人知晓的角落。”

    通过第2章中对害羞者研究的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标签是如何起

    作用的。在产生害羞感的相同情境中,那些自称害羞或不害羞的人的反

    应却迥然不同。我们就原因和结果进行对比,只有一组人认为他们存在害羞问题,这是为什么?

    客观地说,情境和经历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人们是否给自己贴上

    了“害羞”的标签。害羞者责怪自己,不害羞的人归咎于环境。“谁喜欢

    公开的演讲?它们是累赘!”那些不害羞的人如此解释在这种环境中产生

    的不自在感;与此相反,那些害羞的人却说:“因为我很害羞,所以表

    现很被动,我就是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这样。”前者侧重于强调外部

    因素,这些原因也可以合理的解释:“这是正常的,不是吗?”然后他们

    就可以想办法改变这种环境,就像打开那个温度过高的教室中的空调,降低室温。

    其他观点

    哲学、文学和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其他观点,也会帮助我们理解害

    羞。

    例如,我们还没提及“个性化”以及以希腊悲剧为基础的“去个性

    化”之间的冲突。那些希望成为独特的、唯一的、被称为特别的或个性

    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在生命循环中获得永生,或是成为合唱队

    中一位不知名的歌者,而不是成为一名杰出的悲剧英雄。我们已经看到

    了那些害羞者的心理冲突:他们希望成为杰出的人,却恐惧被关注;或

    者他们因为害羞的表现而更加受到关注。

    以激进派精神疾病专家莱恩(R.D.Laing)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提

    及长期困扰害羞者的不安全感。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取决于他人的

    认可——他们了解真正的我们,或者他们对我们一无所知——那么我们

    的真实存在感也会被他人彻底毁灭。

    理论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它能吸纳一切。这里提及的每个理论

    都像市场上最好的吸尘器一样,具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当我们

    要设计方案解决害羞时,应该灵活使用这些理论。从人格特质理论来

    说,我们要强调的是怎样改变标签,如何观察及理解害羞;依据行为主

    义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那些不自信、无效率、涣散的行为达到治疗

    害羞的目的;而通过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我们会具有更敏感的洞

    察力,认为害羞可能是深层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虽然气质论有其局限

    性,但可以提醒我们关注婴幼儿的敏感性差异,为孩子提供更加理想的

    生活环境。归根究底,我们要挑战主流和优势的传统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剖析导致害羞的社会环境。现在,让我们对在学校和家里都害羞的孩子们进行分析,来研究当

    其他人都在帮孩子们克服害羞的时候,一些家长和老师们又是怎样促成

    孩子们害羞的。第4章 父母、老师与害羞的孩子

    在不知不觉之中,也许父母和老师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们放任害

    羞伴随着孩子一天又一天地成长;他们不断地给正常的孩子贴上害羞的

    标签,或无视害羞的存在;他们亲自营造害羞的环境,虽然有时这样的

    影响并非他们所希望的。

    “我是一个十分敏感,容易紧张并且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父母好

    心,为了保护我,让我待在家里,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没有接受

    正常的学校教育,直到16岁才在一个非全日制的乡村小学读书。我清楚

    地知道,自己与兄弟姐妹不同,但是我竭尽全力想忽视这种不同,却毫

    无用处。当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姑姑(当时我化了一个很漂亮的妆)站

    在我后面说,‘啊,她将成为一个艺术家,她是如此与众不同。’这让我

    永生难忘。”

    有的时候害羞是由于孩子父母的性格造成的。

    “我的害羞都是因为过于严肃的父亲。他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他对什么都不赞成,反感我们为取悦他所做的一切;他说话的声音和语

    气总是令我们非常害怕。我之所以害羞,是因为这么多年我遭遇了无数

    挫折。”

    就像一个年长的女士所说的那样,害羞的产生也有可能是由于孩子

    所处的整个环境。

    “在我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我在天主教学校中长大成人。在

    学校里,那些修女对我很好,我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她们。但是她们

    总是在其他孩子面前责备我,这让我变得很害羞。”

    一个看起来非常阳光的大学生在害羞研讨会上的发言令我震惊:他

    告诉我们,周六看一场足球比赛时,他的母亲说他令人厌烦。“她问我

    是否知道我令她感到厌烦?我是不是故意的?她还问我为什么不能像其

    他同学一样让她省省心?”谁能想到一个母亲竟然会这样评价她的孩

    子。目前,学校里存在极度害羞的情况,证实了我们所担心的:环境中

    的所有人甚至包括母亲,都可能成为害羞者害羞的根源。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于害羞孩子的影响,我们调查了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地区从托儿所到初中的学生,并且对学生的父

    母进行采访和分析。

    家庭的重要性

    谦逊也有可能造成一个人的害羞,但是有很多人认为害羞源于家

    庭。可是并没有很明显的证据表明:家庭环境是导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因为害羞在外在表现、强度、原动力等方面有很多形式,所以我们可以

    肯定它的产生根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个变得害羞的孩子来说,一

    个特定的事件或家庭经历在他早期生活中可能是十分重要的,而他的兄

    弟姐妹却很可能未受其影响。至于学校和家庭对一个害羞孩子的影响如

    何,下结论之前我们需要做更多的调查。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导致害羞

    的四个因素是:害羞孩子的自我印象;孩子的出生顺序;父母与害羞孩

    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害羞的父母与害羞的子女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来看

    一组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龄在12~13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

    害羞孩子的自我印象

    害羞孩子的自我印象实在是太差了,男孩们感觉他们自己太高、太

    胖、太差、太丑、不够强壮,并且比起其他外向的孩子缺少吸引力。女

    孩们也差不多,她们认为自己太瘦,缺乏吸引力,不如其他人聪明。对

    于青少年来讲,以上这些都是影响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通常,他们认

    为自己与其他活泼的孩子相比不那么受欢迎。这点让人很吃惊,尤其是

    害羞的男孩。他们中有34的人认为他们自己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但是

    矛盾的是,活泼的孩子觉得他们比害羞的孩子更加孤独。

    害羞的孩子真的缺乏吸引力吗?还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是缺乏

    吸引力导致他们缺乏自尊,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再或者,像我们最后

    一章讲到的,是因为他们对自我要求太高,才感觉自己不能达到目标?

    或许他们是对自己的评价太糟糕了?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数据的

    支持,这项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显示,害羞的孩子不容易被接纳,而且不

    够自信。

    “如果别的孩子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认为他们会不喜欢你吗?”害羞

    的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答案也显示了害羞的孩子其自我印象的重

    要一面。害羞的女孩对自己智力的评价更进一步证实了她们的想法。在

    我们研究的初中女生和大学女生中,害羞女生认为她们与其他的女生和

    所有男生相比不够聪明。而一些调查却显示,害羞的学生并不比其他学生笨,学习成绩也不比他们差。

    即使她们成绩像其他学生一样优秀,她们还是走不出自我贬低的怪

    圈,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说辞,“我并不像其他的学生一样健谈,我还是

    没有她们聪明。”她们认为不善言辞是因为她们笨。但事实上,她们只

    是渴望在班级中表现自己,而她们认为自己的沉默是缺乏能力的表现。

    孩子的出生顺序

    研究显示,孩子在家庭的出生顺序将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社会上甚

    至职业上的影响。比如说,美国的第一批23个宇航员中,有20个是长子

    长女或独生子女,长子长女进入大学的比例更高。除此之外,长子长女

    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如他们的弟妹们独立。

    相较于后出生的孩子,父母更加关注长子长女的健康和未来(他们

    的关心直到子女成家立业才会稍减)。他们对长子长女设定的目标更

    高,对长子长女也有更多的要求。如果他们有能力(竞争力、技能、智

    力等)的话,父母会以更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在社会上和职业上取得更

    大成功。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和成功。但如果他们没有

    足够的能力却承受了同样的压力,无能感和自尊心的匮乏会随之而来。

    临床心理学家路希尔·福瑞博士(Luci-lle Forer)得出结论:长子长女比

    后出生的子女或独生子女有更多被认同的需求。因此,长子长女的自尊

    心要更弱一些。然而大量长子长女感觉自己无法达到父母为自己设定的

    目标。

    害羞到底怎样与出生顺序联系起来的呢?如果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能

    力不足的话,那么或许更多的长子长女会容易感到害羞。这一观点的依

    据来自我们的观测,先出生(未到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比较害羞,而后出生的孩子大都比较活泼。但大学阶段这个现象并不明显。或许因

    为害羞的长子长女一般不愿意把自己害羞的一面带入大学。尽管他们一

    样聪明,但是因为他们自尊心不强,自我评价较差,又优柔寡断,因此

    成绩并不理想。

    另一个判断出生顺序和孩子受欢迎程度关系的方法是看后出生者在

    权力上的劣势。后出生的孩子会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例如协

    商、说服、妥协等),因为他们不能拥有像哥哥或姐姐所拥有的特权。

    如果是这样的话,后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受欢迎,更容易得到同龄人的喜

    欢。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1750个在校学生组成的样本中,后出生的孩子在友谊和玩伴的选择上比先出生

    的孩子更胜一筹。老师的评价更进一步证明先出生的孩子在社交技巧运

    用和交往状况上往往不如后出生的孩子。

    这个发现引出了另一个导致长子长女容易害羞的原因。他们不受欢

    迎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像后出生孩子的那种社交技巧。为了更好地在社会

    上生存,后出生的孩子不得不学会与比他们更强壮、更厉害、更难对付

    的人打交道。他们学会用社交技巧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依靠权力的优

    势。在对社会环境的控制上,他们更像聪明的轻量级拳手,而不是力量

    强大的重量级拳手。在这样的过程中,相比之下,不那么受欢迎的长子

    长女就会给自己贴上害羞的标签。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得出:因为不受

    欢迎,所以他们变得害羞,而不是因为害羞才不受欢迎。

    关于出生顺序和害羞的关系,最具说服力的调查来自于加利福尼亚

    大学的一项研究。这个研究选取了252个孩子,从他们出生(最早1928

    年)到他们长大成人,每个年龄段(7~14岁)有关害羞的信息都被收

    集。他们通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女孩比男孩要害羞,并且长女要比

    后出生的女孩害羞得多。直到7岁长子还比后出生的男孩害羞,此后出

    生顺序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到14岁的时候,这个差异在男孩之间就

    彻底消失了!他们之间差异的减少从他们10岁时开始显现,包括他们的

    胆怯、过分敏感以及他们对一些特殊事物的恐惧。这个信息来自于母亲

    的评价,而不是孩子的自我评价。孩子的母亲可能会隐瞒孩子的缺点,因为这与她们期望的、变成理想男人的儿子形象不一致。在母亲眼里,约翰·韦恩(John Wayne)就是理想男人形象的代表。或许是因为母亲对

    儿子成为理想男人的期望值下降,现在的母亲会依据事实说话,而不再

    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

    对害羞的敏感程度

    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害羞一般是不敏感的,很少有孩子说自己的父母

    是害羞的。但是将近一半的被研究者父母承认自己是害羞的,然而只有

    10%的孩子这样认为。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父母在家里是掌权

    者,他们在孩子面前很少表现害羞的一面。并且因为一般孩子认为“害

    羞”是令人不悦的形容词,他们一般不会这样形容他们的父母。在这个

    年龄,父母还是被认为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而不是哑的、丑的或

    者差的。但是当我们问他们哪个老师比较害羞的时候,这些孩子却能清

    楚地说出来。所以并非他们没有能力分辨哪个大人是害羞的,而是他们

    不愿意承认父母是这样的。那么父母是否能分辨自己的孩子是否害羞呢?乍一看,我们的信息

    显示现在的母亲对自己孩子害羞的举动是比较敏感的,而父亲则不然。

    如果父亲不害羞,他们就不能准确地感觉到自己孩子的害羞,但是23

    害羞的父亲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孩子是否害羞。最能准确地判断出

    自己孩子是否是害羞的还是害羞的母亲。她们能准确判断出自己的孩子

    是害羞的(高达80%的准确率)或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害羞的(高达75%

    的准确率)。这样高的准确率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研究中是很少见

    的。

    父母的害羞遗传

    害羞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是怎样的呢?如果父亲是害羞的,那么34

    的孩子也是害羞的,不害羞的父亲与不害羞的孩子之间这个比例也是如

    此。不害羞的母亲比起认为自己害羞的母亲更容易生出不害羞的孩子。

    害羞的母亲的情况大致如此,32个孩子当中有20个(62%)是害羞的。因

    此,一般来讲,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是害羞

    的,那么孩子也是害羞的。

    尽管父母和孩子在这方面的高相似度容易使人认同人格特质理论,即害羞会在家族中遗传,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父母都不是害羞

    的,那么他们的孩子一般不会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话,就加

    大了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父母双方都害羞的话,生出

    的孩子害羞的可能性与父母一方害羞的情况还是一样的。

    我们的研究显示出父母的害羞与孩子的害羞是紧密相连的。但是,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孩子的兄弟姐妹,他们并不一定是害羞的。有这样一

    种解释是:一对害羞的父母可能生出至少一个害羞的孩子,并且很有可

    能是他们的长子或长女。后来出生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害羞的,因为父母

    为他们设定的标准较低。并且父母一般会下意识地为孩子设定特定的角

    色——例如琼是一个演讲者,而哈罗德是一个消极的听众。因此,一个

    孩子的自我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对自己期望的影响。琼在餐桌上

    的滔滔不绝弥补了害羞的哈罗德的沉默,而这样的角色定位并不是有意

    的。这样的群体期望会抑制其中一人的异常反应,例如大家会忽略突然

    说了很多话的哈罗德(通常哈罗德是沉默的)。

    一旦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我们的敌人对我们的人格

    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定位,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忽视我们的改变,不管向

    好的还是向坏的方向。他们会给我们的不足找借口,阻止我们改变的行为,并保证我们在原有的轨道上表现得符合我们自己的性格。他们所导

    演的剧本规定了你的角色,他们画的航海图也圈定了你的范围。

    在这封写给“亲爱的阿贝”的信里很好地描述了关于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他们的期望,这封信是关于诺顿的问题。

    亲爱的阿贝:

    我的丈夫近乎完美。我们已经结婚三年并且相处得很好。但是我们

    之间存在一个问题: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显得很沉默。我得

    不停地替他找各种借口,比如“诺顿今天太累了”、“他今天不太舒服”。

    当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他表现很好。但是在公司里,他的表现总

    不能让人满意,大家总是问我他是不是疯了。

    不知你能不能给他一些很好的建议,或是给我一些建议。

    诺顿的妻子

    亲爱的诺顿妻子:

    你应该告诉诺顿,沉默有的时候容易被误认为不友好,所以应该试

    着更社会化一点。但是不要责备他,他可能比较害羞,过多的要求可能

    会导致他更加害羞。

    阿贝

    所有人都厌烦诺顿,因为他不够社会化,他不友好,他很“疯狂”,他让人不舒服,他乏味,他很自我,他很害羞,这些毛病他多少都有。

    但是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在公司他不像妻子期望的那样说那么多的

    话,他没有达到他妻子的要求,这让他的妻子很不安。但是给予她建议

    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或许也是诺顿妻子的问题。

    ◎或许在公司诺顿是沉默的,与妻子单独在一起时也是沉默的,他

    没有改变,只是他妻子对他的期望改变了而已。

    ◎或许问题在于诺顿的妻子。也许她在公司说了太多话或者她的一

    些表现使她的丈夫感到难堪,因此诺顿才有这样的表现。◎或许诺顿根本不喜欢她的朋友,他只是为了陪她才做出牺牲跟她

    们在一起,但他太过绅士不愿说出来罢了。

    ◎或许在公司诺顿的妻子说的那些,诺顿并不感兴趣或是并不十分

    了解。可能他的沉默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或者不愿影响社会地位

    正在慢慢上升的妻子)。

    ◎或许诺顿的沉默掩盖了他对特殊谈话的不悦,或者他对这些粗俗

    谈话感到愤怒。

    但不管怎样,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直接告诉诺顿他们不喜欢他这样

    呢?我们把问题重点全部归咎于诺顿的害羞。为什么诺顿的妻子非要

    等“亲爱的阿贝”给出建议呢?通常父母把类似的社会压力加到孩子们身

    上,“逼迫”他们变得害羞,却没能注意到其实是他们自己制造的问题。

    害羞与学校

    一个孩子需要自信和安全感,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学习。自信

    和安全感源于我们生活世界的秩序和可预知性,在此基础上,孩子可以

    自由和灵活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并积极应对未知世界和新的生活。温和

    和宽容的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分享生活空间、物品、玩具、爱和关注,并

    学习与其他孩子快乐相处。

    ——某教师学校校训

    如果有上述理想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将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良

    方。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归属感,他们希望家庭和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是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是重视自我思想的沃土,是发现自我个性

    的世界。家庭和学校应该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孩子们获得爱的力量的

    能量场,是学会学习的殿堂,而不是自我怀疑的滋生地。

    即使某个学生不是一个完全消极的人,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到他有逃

    避集体生活的倾向,学校也有可能变成滋生害羞的温床。对一些教室的

    观察及与老师的探讨证实了我们先前的研究——通常情况下,老师可能

    忽略掉害羞的学生。这些研究显示:学生自我评价和老师的预测无关。

    当我们要求老师指出班上谁是害羞的学生时,一些老师说没有,一些老

    师只能指出一部分特别害羞的学生;但害羞的老师可以指出更多害羞的

    学生。这说明,害羞的老师对害羞的学生更加敏感。玛丽莲·罗宾逊是一名二年级老师,她对害羞的学生比较敏感,也

    了解学生害羞的具体情况。比较害羞的孩子不敢跟着节奏跑跑跳跳,当

    向他们提问时,他们的回答经常是“不知道”。他们不敢唱歌,不敢大声

    说话,一般也不敢犯错。他们总是坐在后排,等着同学招呼他们一起

    玩。如果没人找他们玩,他们可能会在操场闲逛,有时候他们会伤到手

    指,然后向护士求助。只要父母、社会和学校对成绩和阅读能力要求较

    高时,孩子们就会感到不够自信,生活就会缺少欢乐。学校可能格外重

    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而这些要求却使孩子们变成了学校里面的“囚犯”。

    杰杰的故事

    杰杰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孩子,刚进入二年级。他的家庭背景不太

    好,并且说话带有口音,在一年级中期他就掉入了差生群体。让我担心

    的是,那个时候学校正在分级,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即使

    我带快班也改变不了现状,于是我要求带差班,我有信心改变这些孩子

    的现状,并把他们变成阅读高手。但孩子们很快意识到:他们已经是差

    生,并且很难改变现状,再努力也进不了快班。

    杰杰感觉自己分到差班受人嘲笑,但是他学习依旧很努力。几年过

    去后,杰杰仍然在差班。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就很难再摘下来了。

    杰杰发现他可以作为一名优秀球员而备受尊重。可事实是,当同学

    都越长越高大时,他却依然瘦小。中学课业繁重,基本没有机会玩球类

    运动了,因此,小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地加入球队。个子高大的学生组成

    球队,而像杰杰这样痩小害羞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入选球队。

    现在杰杰已经进了八年级,如果他违纪或者沉迷于在卫生间偷偷赌

    博,他可能就会进入黑社会,甚至有可能进入社会的另一角落——监

    狱。

    有人认为“如果杰杰的智商再高一些的话,那么也许他就不会害

    羞,也不会自我怀疑。”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高智商的优秀学生进入

    经济学这样人才济济的领域,每隔几年发生一次的通货膨胀也会把部分

    优秀分子淘汰出局。即使你是小学的优秀生,你也要升入初中、高中、大学或进入职业学校,毕业后入职。每个阶段只有最棒的那部分人可以

    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但是其中的一半仍然会在更棒的人中处于平均水平

    之下。当自我价值建立在社会比较之上,并且参照标准不断提升时,原

    本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慢慢地就变为自我怀疑。每周五是盖尼老师带的六年级的总结日。早上进行测试,然后她会

    在中午吃饭前进行打分。短暂的休息之后,学生将在教室集合。30个人

    将全部物品清出教室,并在教室围成一圈。而后我们静静地等候结果,看谁这次成绩优异,谁又表现糟糕。以这次的考试综合成绩为基础,每

    个学生将会被从1~30进行排名,然后按顺序安排座位,成绩最优秀的

    学生将从左至右安排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位置。当老师念到谁将坐在

    第一排第一位时,那些特别拔尖的学生都拭目以待,气氛变得异常紧

    张。此外,还有有关性别的问题:是否会有一个男孩超过珍妮?还是女

    生们会继续占领前几名的座位?

    当前10名学生被点名并按序就座后,气氛稍微缓和,因为并不是十

    分重要的中等生将被安排座位。当盖尼老师念到最后面时,10个孩子已

    经紧张地站在教室后面了,20双眼睛紧紧盯着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将和

    他们的数学、语文、历史、科学的成绩一起念出来,当这些成绩越来越

    差时,教室里的微笑总是会变成嘲笑。当这些被点的差生紧张不安时,有些人必须咬紧嘴唇不让自己笑出声来。老师会不断提醒不要取笑他

    们,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落入差生的行列,但是这样的提醒

    并没有任何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像平常一样,“宝贝”岗萨尔又垫底

    了。我肯定他是故意的,他想听着老师念: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名又是岗

    萨尔。没有人笑,也没有人看他。因为岗萨尔是全班个子最高的,他从

    不好好学习,也不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

    我能理解岗萨尔的想法,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的

    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的老师。我也常常这样:强迫学生当众演讲而不是让

    他们私下讨论。我们在无意识地鼓励竞争而不是掌握技能。当对害羞的

    研究让我意识到自己悄然成为一个怂恿者时,我了解那些像囚犯一样的

    学生正在经历的一切,因此我改变了自己。

    我们对在校孩子及研究所里大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与我们

    的害羞诊所研究调查结果相一致,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对害羞的学生而言,开始一段谈话,参加一项活动,分享新的想

    法,做志愿者或者提出问题都非常不容易。

    ◎害羞的学生对不确定性十分担忧。

    ◎与不害羞的孩子相比,他们在课堂上更少讲话;他们更多选择沉

    默,即使讲话,他们也容易被干扰。◎在课堂上演讲等有导向性的任务环境中他们更容易害羞,而像跳

    舞这样非导向性的宽松环境中,害羞情况相对较好。

    ◎与害羞女孩相比,害羞的男孩在有异性在场时,更难开始谈话。

    男孩说话较少,而且眼神接触更少。当男生比较紧张时,害羞的女生一

    般会用微笑和点头做出回应。

    ◎与不害羞的学生相比,害羞的学生在谈话中更少地使用手势。

    ◎害羞的孩子在座位上待的时间更长,闲逛的时间更少,与人交流

    也更少。他们循规蹈矩,很少惹麻烦。

    ◎害羞的孩子很少被老师选中作为班干部。

    ◎与不害羞的学生相比,他们获得各种奖励较少,并且他们很少予

    以回应。

    教室中的害羞

    “老师,我需要帮助,这道题我不会做了。”

    “好的,罗勃特,你的数学作业有什么问题?”

    “我不记得你说的这些数字哪个对应哪个。”

    老师指导罗勃特完成了剩下的题目。然后他和其他完成数学作业的

    孩子玩起了空间大战。

    沃伦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尽管他很努力地把头埋进他的作业当中。

    他不仅不能出去玩,而且作业也得到了“不及格”的成绩,困扰他的是双

    重问题。

    除了学生的姓名和讲课的内容有所不同以外,这个情境反复出现在

    我们观察的课堂上。聪明活泼的孩子会很快地向老师求助,得到老师的

    回应并顺利完成他们的作业。像沃伦这样害羞的孩子既不能独立完成作

    业,也不敢向老师求助。尽管旁边的罗勃特很容易就得到了老师的帮助

    并完成了作业,沃伦还是不敢举手向老师求助。

    我又想起我二年级时候的一件事,坐我前面的女孩在座位上扭动了半天,谁都能看出来她到底怎么了。她举手以后,贝克曼老师没有注意

    到她,于是她更大幅度地挥动自己的双手,直到引起老师的注意。

    “为什么如此不懂礼貌呢,小姑娘?除了在正说话的人面前挥动双

    手之外,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你必须学会更礼貌一点。不管你的事

    多么紧急,等我讲完课你再报告,知道吗?”

    “知道了,贝克曼老师!”我们一起回答。

    那个女生尿湿了裤子,老师非常恼怒,但是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

    最有趣的事情。她尿湿了裤子,尿湿了地板,老师快疯了,但是我们觉

    得好笑极了。

    我已经不记得那个女孩的名字了,但是我记得她的外号叫“撒尿

    虫”。我们一直这样称呼她,升入初中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过了这

    么多年,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这件事。我们永远无法体会这对她心灵

    上造成的创伤,但是我敢打赌,这样一个“趣闻”在她的记忆中将挥之不

    去。

    害羞的“副产品”是不敢向别人寻求帮助,这种状况影响到了沃伦的

    学习,使他失去与同学一起玩“空间大战”的机会。不敢提问对害羞的大

    学生来讲也十分普遍,当被问到“遇到个人问题的时候,你会向他人求

    助吗?”,很多人都回答“我不会”。

    作为害羞的学生,他们的害羞对班级和老师有什么贡献呢?他们不

    会制造麻烦,不会发出噪音,不会提出难题,但是他们给老师留下什么

    印象呢?肯定不会太深刻。他们从来不提有挑战性的问题,也不会展现

    自己的才艺,不会大声唱歌,很多人甚至不唱歌。他们当然不会成为老

    师的宠儿。

    简而言之,害羞的学生不能和老师很好地沟通,并且对老师的付出

    没有什么回应,老师也不会把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自然而

    然,老师们也不会太注意这些学生。悲观地讲,这些害羞的学生一直处

    于班级边缘甚至班级以外,他们悄无声息地生活在班级中,甚至在班级

    中待了很多年都不曾被人注意。

    像学生一样,老师也会害羞。当老师害羞时,教课就不那么轻松随

    意了,尤其是新学年第一天,对害羞的老师尤其具有挑战性。面对完全陌生的听众时,你的谈话、教导、演讲,甚至讲笑话都可能很不自在。

    一个小学老师这样总结这种感受:

    “你能明显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甚至能够感觉到每分每秒是如何

    度过的,你对学生的反应是如此敏感……他们注意着你的一切——你的

    衣服、鞋子、戒指。你用了不同颜色的唇膏,他们也要议论一番。

    另一个老师回忆起他第一次上课的情形:

    “在第一节课,我感觉我这一天永远都过不完了。我觉得胃特别难

    受,整个人特别紧张。”

    对于一些老师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把从开始的第一分钟到最

    后一分钟所有的活动布置好。然而自始至终只按着教案讲课,也并不容

    易,因为课堂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老师因为紧张,根本无法注意学生的

    反应,不管是最聪明伶俐的学生,还是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更谈不上管

    理和控制课堂了。但不管什么原因,出现课堂秩序混乱,老师就只能开

    始执行纪律教育,而不能继续正常的教学,这对害羞的老师是一个巨大

    的挑战。

    尽管大型正式演讲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相比小型的研讨会,很多害羞的老师还是喜欢大型正式演讲。他们觉得大型演讲比较有安全

    感,发表演讲会有常规的模式,有大体的框架和听众的要求,不会被太

    多因素打断或是干扰。老师可能会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计

    划来进行——这是掩饰自己害羞的最好办法。对于开朗外向的老师,宽

    松的活动环境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害羞的老

    师而言,这却是个令人痛苦不堪的过程,其间还得回答聪明学生的各种

    麻烦提问。换句话说,就是站在讲台上代表权威的老师还要接受台下学

    生的挑战。

    害羞与记忆力

    很明显害羞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但它对学术思考也会产生消极

    影响吗?

    “我发现害羞的消极影响是: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太过于关注自我感

    觉,让我们看不见或者听不到当下正发生的情况。比如我发现:如果谈

    话的气氛十分紧张的话,我会跟不上谈话的内容。”这位中年企业家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焦虑与不愉快的情绪会

    降低人们的注意力,并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一部分男生

    评价一名女生的演讲。其中一半的男生说自己不害羞,另一半则认为自

    己是害羞的,尤其在面对女生时。每一组的男生都在听同一名漂亮的女

    生演讲,每名男生听完女生的演讲后,测试他们记住了多少,所有的过

    程研究者都通过单向玻璃进行观察。

    有13的男生和这个女生在同一个房间里,在她演讲前后可以进行

    提问和交流;另有13的男生尽管在同一房间,只能听她的演讲,而不

    能进行提问和交流;剩下13的男生独自在另一个房间里通过电视听她

    的演讲。我们假设男生越紧张,就越不容易记住所听到的内容。你觉得

    哪种情况下的男生最紧张?

    通过电视听女生演讲的男生最紧张,而面对面交流的男生最不紧

    张。感到吃惊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显示:害

    羞的人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自己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反应。当男生们

    单独关在房间通过电视观看演讲时(在我们严密监视下),他们清楚地

    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焦点,而不是演讲者。可是如果他们可以提问,可

    以同女生交流时,他们就不一定是被关注的焦点了,研究者会将注意力

    转移到演讲的女生身上。

    当紧张感不断上升时,害羞孩子的注意力必然降低,然后这种紧张

    感也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坐在电视前害羞的男生回忆演讲内容的结果

    最差,与其他情景下的被测试者和其他不害羞的男生相比要差很多。

    当我们问那些男生那个演讲的女生是否迷人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

    个有趣的现象:害羞的男生认为这个漂亮的女生不够迷人,甚至不如学

    校中普通的女生。看起来害羞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交流,还会影响他的记

    忆力和感受。

    不会受伤的孩子

    心理学家所说的“不会受伤的孩子”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虽然小时

    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一个苦不堪言的童年,但是最终却能成为一个

    正常而健康的成年人。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种说法,并且我们仍然进

    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很多政治界、科学界、艺术界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都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之后才成功的。像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杰拉尔德·福特总统(Gerald Ford)、丹尼尔·莫伊尼汉议员

    (Daniel Moynihan)都承受了痛苦的童年,但是都成功克服重重障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针对100名经历过灾难和创伤的男性的临床研究显示,尽管他

    们有着不幸的童年,但他们现在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说幸福。

    传统理论认为,童年的痛苦磨难容易引起疯狂和邪恶,安逸平和则

    哺育出聪明和成功的人。因为据观察,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和犯罪分子一

    般都有贫困压抑的个人生活背景。但是这个理论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

    为只有少数精神病患者和罪犯成长于逆境当中。那些没有受逆境影响的

    人一般会形成独立的性格,并在社会中找到他们的一席之地。而我们的

    研究证实了“苦难的童年同样可以造就杰出的人才”,这与传统理论迥然

    不同。

    我期待我们的下一代能从本书描述的长期害羞的阴影中走出来。与

    此同时,深入研究家庭、学校和社会怎样做才能使害羞的孩子免受伤

    害,这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这个研究是令人欣慰的,能让这些孩子

    看到改善和克服害羞的希望。

    喜剧女演员卡罗尔·伯纳特(Carol Burnett)有着极高的搞笑天赋。在

    电话采访中,她吐露了自己儿时因为害羞在家庭和学校的不快经历,并

    向我们介绍了正是幽默帮她克服了焦虑和羞愧,并使她一点点变得自信

    和令人羡慕。

    伯纳特: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确实太害羞了,整日围在妈妈身边。她是一个非常温和而

    又漂亮的人,但不知为何变得喜欢酗酒,父亲也是如此。他们长得都很好看,非常迷人。

    而我知道自己缺少吸引力,我的害羞多半源于长相。我试图通过在体育竞技中的突出表

    现来弥补长相的不足,就试着跑得更快,甚至比学校的其他男孩都快,认为这样父母就会喜欢

    我。我还经常在他们面前搞怪逗他们笑。我在学校的表现比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仅为摆脱

    贫穷的家庭和不尽如人意的长相带来的困扰。

    津巴多:你不是班中的小丑,对吗?

    伯纳特:当然不是,我只与同班女生在餐厅吃饭,在学校十分安静并是个好学生——

    按老师的要求做事,并尊重权威。所以我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不像足球运动员那样受欢迎,但是后来我和学校处境相似的同学建立了友谊。津巴多:那么他们也比较害羞吧?

    伯纳特:他们也是那种比较害羞而不太有吸引力的人。尽管比较害羞,我仍会对自己

    说:“我相信足球队的队长会对我微笑或者知道我的名字。”我的母亲希望我成为一个作家——

    她认为不管你看起来如何,你都可以写作。我说好的,于是我成为好莱坞高中校刊的一名报刊

    编辑,并且我做得很好。

    以从事写作为由,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戏剧文学,但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非

    常想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只是我从来不敢承认。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大九个月的漂

    亮表姐,她金发碧眼,娇小可爱,还会唱很多歌,会跳舞,也会表演。我清楚地记得:我渴望

    像她一样会跳舞,但是我不会跳,于是我偷偷躲进衣柜,自己跳了起来。但是当母亲打开柜门

    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那一刻,我觉得母亲是一个坏女人,事实上,她是一个好妈妈。

    我和她在一起很快乐,因为她很爱我,我也很崇拜她。因为想从事表演的想法从来没有

    受到母亲的支持,所以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表演的事情,尽量不让家人知道,以免使自

    己难堪。但是我很惊奇地发现:我很会逗人开心,学校里的人突然都很关注我,并经常对我

    说“你在那个剧目里面的表演真的很搞笑”。因此,我总受邀和高年级学生中的那些风云人物一

    起吃饭。作为一名新生,我真是受宠若惊。

    有一次,一个男生在校园里拦住我问,“你会唱歌吗?”我说:“是的,但在公开场合我不

    行。”然后他说:“没事,这是一首喜剧歌曲,是电影《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里面的《阿

    德莱德挽歌》(Adelaide’s Lament)。”这首歌很搞笑,我不必认真去唱,但是我也不知道我的嗓

    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没有甜美的嗓音,你就不会愿意去唱甜美的歌曲。可是当我完整地

    唱完这首歌之后,反响非常好,连我母亲都赶来看我的演出,并为之震惊。就这样,我产生了

    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喜剧演员的想法。这让我的母亲和祖母非常烦恼,但我告诉她们:“只有那里

    我才感觉到我是被人喜欢的,舞台能让我自己很自信很快乐,但是写作和画画却不能。”从那以

    后,表演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渴望在舞台上直接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直到现在,我一下舞台

    就没有那种感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喜剧演员。但要让我独唱一曲,仍然十分困

    难。

    津巴多:为什么会觉得困难?

    伯纳特:我有些害怕,我认为人们期待的只是我的搞笑。我收到很多邮件说:“为什么

    你不直接唱首歌呢?”和我一起表演的人也这么问过我。我尝试过,但是感觉很别扭。

    津巴多: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呢?

    伯纳特:这种感觉是我从小就有,我觉得比起那些专业歌手,比如艾迪·高莫(Edie

    Gormé)和海伦·瑞德(Helen Reddy),我有什么资格唱歌呢?我可以作为演员在某个角色当中唱

    歌,但是让卡罗尔·伯纳特那样穿着华丽的衣服直接唱歌是不可能的,就好像让我吃药一样难

    受。

    津巴多:是不是让你走出自己,进入一个角色,成为一个在躲在面具后面不被人知道

    真名实姓的角色,可以让一个害羞的人在舞台上尽情表演?

    伯纳特:是的。的确是另一个人,而不是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成为另外一个

    人,做起一些事来就会容易一些。你也可以看到,全世界和我有相似问题的人当中,我拥有最好的工作。我曾经常常和祖母一起去看电影,一周差不多看七部。我成长于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贝蒂·格拉布尔(Betty Grable)、琼·克劳福德(Joan Crawford)那个年代,看完电影回

    家后,我会和朋友一起像我们看过的电影里面的主人公一样玩。现在我还可以这样做,我这周

    都可以像贝蒂·格拉布尔一样,然后下周我又可以像琼·克劳福德一样——我戴了假发,化了

    妆,然后带上乐器。我虽然长大了,可我还是像个孩子一样。

    津巴多:当你不在舞台上表演而是真正的卡罗尔·伯纳特时,有没有什么时候你还是会

    觉得害羞?

    伯纳特:是的,如果我突然碰见什么人或是人特别多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害怕。比如

    我第一次遇到詹姆斯·斯特华特(James Stewart),我几乎说不出话,自从我父亲提起他,我这一

    生都非常喜欢他。你知道我怎么做的吗?我立刻转身,踩进了一大盆石灰水中。

    我头也不回地走了,搞的一路都很脏,我真的感到十分丢脸。两年后当我遇到盖瑞·格兰

    特(Cary Grant)时,我又几乎说不出话了。我一说话,真想马上就把我说的收回来。我对他

    说:“你真敬业。”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一样。他上前对我说:“我是你的影迷。”他非常高

    兴,而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10岁了。所以我觉得,以前有些感觉,至

    今挥之不去。从某种程度来讲,我宁愿自己是害羞的,也不愿变得太强势,我很幸运能够站在

    喜剧舞台上表演,让我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正如人们感觉的自由自在一样。

    津巴多:是的,当害羞妨碍了你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时,它就真的是一个问题

    了。

    伯纳特:会让你说蠢话,或办错事。

    津巴多:关于害羞,根据你自己的经历,有没有什么话可以对大家和你的影迷说的,给大家一些启发?

    伯纳特:我告诉自己的三个女儿:要知道其他人可能与你面临相同的问题,不要以为

    地球是围着你一个人转的,也不要以为别人都在关注你的一切,比如关注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请

    你跳舞。人们不会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你进行评价,他们也在想着自己的事情。你应该走出

    去,和大家进行交流。当我们和别人接触时,其实也是和自己接触,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

    己。真的是这样,你付出的微笑越多,对别人越友善,别人相应的回报也就越多,所谓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这真的是真理。所以大胆地去做,和别人交往。如果你在学校看到一个孩子特

    别害羞,或者和大家相处得不是特别好,他看起来也不开心,你可以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助他。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促开一朵生命的鲜花,神奇的事情将随之而来。

    津巴多:是的,这样的人是有魅力的。

    伯纳特:对,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温柔的关爱,一点温柔的关爱是害羞最好的解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害羞的人在付出或得到爱时遇到了怎样的问

    题。第5章 害羞者和朋友、爱人

    有谁能完全了解他的手足?

    有谁去探究过父亲的心路?

    有谁没有心灵枷锁的羁绊?

    有谁可以逃出灵魂的孤独?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尖锐地提问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尤其对那些向来害羞的人。众所周知,害羞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感

    受与结果却因人而异。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有的人害怕飞行,有人害

    怕黑暗或其他事物。不过,大部分人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办法。恐高者

    可以住在农场或地下室;害怕乘飞机的人可以乘坐火车;怕蛇的人可以

    住在城市;怕黑的人可以开着灯睡觉。但那些害怕人的人该怎么办呢?

    害羞者为了不面对恐惧,不论在什么情境下,不论他们多么渴望与人交

    往,他们总会表现为情境中的陌生人,主动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并忍受这份内心的煎熬。

    有这样一个故事,13世纪西西里岛的一个统治者腓特烈二世相信,人一出生就已经知晓一种古老的语言,无需任何训练,孩子长大后就能

    自动掌握这种语言。为此,他下令由养母在无声的环境中养育一群刚刚

    出生的婴儿,这群孩子一开口就说那种古老的语言了吗?结果是显而易

    见的。据史书记载:“由于孩子的生活中没有养母关爱的拍打、欢笑的

    脸庞、亲昵和温情的呢喃,这群孩子都夭折了。”

    最终,害羞者把自己从人类的温情中孤立出来。他们一般不具有将

    陌生人变成朋友,将朋友变成爱人的能力,许多人的生活遵循“镀金规

    则”: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指望、也没把握从别人那里得到分享、承

    诺、责任、义务和快乐的回馈,自己也吝于付出。

    在生命旅途中,当一个人突然意识到没有人需要自己的时候,他绝不可能安享人生。人们对于被忽略、不受重视的感受要比想象中的偶然

    碰壁要痛苦得多。那么,那些习惯性害羞者是如何在缺少朋友的关心、家庭的温暖和爱人的呵护的环境中生活呢?本章将重点探讨害羞者是如

    何处理人际关系的。

    建立联系

    假设你是战争集中营的一名新囚犯,你有一个精妙的越狱计划,但

    是需要几个人配合执行,要找几个可靠的帮手才能成功出逃。由于担心

    有告密者存在,实施计划困难重重,因为你必须把赌注压在别人身上,如果不幸看走眼并泄露了机密,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更加悲惨的命运。你

    会冒险吗?你愿意放弃越狱计划继续默默忍受牢狱之苦吗?

    这个假设的场景展示了人际关系的窘境。正如案例中的囚犯,做出

    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身上没有贴着“你完全可以信任

    我”、“你可以部分信任我”、“千万别信任我”这样的标签,所以我们只

    能依靠当时的情境、思维状态以及以往的经验做出主观判断。

    遇到陌生人时,我们通常靠可察觉的信息进行判断,比如外貌吸引

    力、肢体语言、开放或封闭的姿态、放松或紧张的表情、微笑和握手传

    达的信息、声音反映出的情绪以及对方的明显回应。

    这种场景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50KB,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