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922
徐文兵字里藏医.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2日
第1页
第5页
第13页
第22页
第48页
第110页

    参见附件(752KB,121页)。

     字里藏医是作家徐文兵写的关于中医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医里很多字词的原本意义,谈到了健康,性命,疾病还有脍炙等等中医相关的知识,浅显易懂。

    字里藏医内容提要

    《字里藏医》是一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厘清中医最基本的词汇,恢复中医本来面目的徐文兵的启蒙书。几千年来,我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文字,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已经不同了。很多字词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们的原意。在多数情况下,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困扰,但对中医这门古老学问就不同了,它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愿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么区别?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肥”与“胖”有何差别?“皮”与“肤”是一回事吗?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

    字里藏医作者信息

    徐文兵,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97年赴美讲学,1998年回国创办北京厚朴中医研究所,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着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曾在北京电视台主讲《徐公解梦》,在中国气象频道主讲《四季养生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讲授《黄帝内经》,在北京卫视讲授《黄帝内经的智慧》。

    字里藏医读者评价

    读完这本书,觉得中医博大精深,玄妙莫测,非痛下数年苦功且颇有些天分之人不能把握。作者徐文兵大夫也说:“分别清浊,去邪留正。这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慢活儿,不是粗鲁、急躁的医生干得了的。”然而作为普通人,读读《字里藏医》这本谓之“中医启蒙”系列的书,还是挺有益处与乐趣。

    徐文兵字里藏医截图

    推荐序一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

    恒,不可以为巫医。”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

    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孤诣的实践体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

    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高

    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药性

    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

    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1984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

    录取的老师讲,志愿表上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

    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进来,兄妹同校,被传为佳

    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成为他师

    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

    溢,崭露头角。1986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

    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

    办工作。1992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

    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1995年被调到

    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热忱、矢志恢

    复中医传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6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

    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

    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专业,试图

    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余爱其才,嘉其志,1997年

    力主选派他赴美讲学。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

    资格,还受到美国针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撒斯市授予荣誉市民

    称号。1998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

    所,开始了他追求的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

    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

    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

    迹都有报道,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文版中

    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

    国,成事者少。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

    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

    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通过阅读“中医启

    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推荐序二

    我与徐文兵先生一见如故。刚认识时,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

    按世俗常情,只称他“徐大夫”。相处日久,我才看见“徐大夫”这个“官

    称”后面藏的东西:一个是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一个是坚持实践,不

    离临床。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

    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

    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

    解。

    徐大夫的这一部小书,正是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

    体现。这种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一层层深悟中医之道,一步步攀上中医科学之峰。

    我听过徐大夫讲中医,不仅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剖析分明。他的讲座没有不伦不类的掺杂,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记得

    有一次给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友人讲什么是中医,其风趣生动的语

    言和儒雅的翩翩风度,给到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医刮目相

    看,十分折服。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我们常在一起说文侃诗,徐大夫

    思维敏捷,我多能从他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一次谈到中文音韵的阴阳平

    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赋其形,还要定其音,平声属阳,激越高亢,多用于外向表象之事物,仄声则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联想到诸多中医用

    语,依此解释“疼”与“痛”,颇有新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已成难

    挽之定局。似徐大夫这样,虽已?不惑之年,在中医队伍中尚属青壮,这其中有造诣者,更是凤毛麟角。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中医

    后继者,多学多思,弘扬岐黄医术,重振中医雄风。是为序。自 序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pain就行了。那么单拿出来“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

    么区别呢?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

    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训,疼

    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

    恰当的英文对应。比如说“气”字,现在都翻译成energy。可是外国人把

    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mind。确切地说,mind是中

    医“意”的意思,翻译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

    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神”翻译成spirit、soul可能

    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造物主

    的意思,翻译成god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

    本为一体,所以用一个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mini god。更不

    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

    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藏象

    学说讲的六脏六腑,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外

    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见的局部形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

    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怎么翻

    译?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国的一切跟外国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

    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

    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

    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

    为中国人,对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

    根本不识得。

    针灸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一条

    大的小河”,后来查阅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略窄。《素问》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

    的“医”字,繁体字写做“医”,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

    资格做医生。可是在简化字中,只剩下了“医”,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

    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

    象思维。

    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

    贫”。在古代“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

    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

    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语

    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

    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

    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等同起来。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

    给的,不尊贵。

    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

    反义词“舍”、“得”合并,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

    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

    词“辅”、“佐”完全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常

    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

    古人说“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现在人非要在“凯旋”后面加个“归

    来”。古人讲“精神”是“积精”、“全神”两个意思,现在人说“精神”就是一

    个“神”的意思,无神论者还把这个“神”解释成意志和理想。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百个成年人里面有九十个知道中国

    的英文是China,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

    十个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不知道“华”是什么意思。我做过很多调

    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为中医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复、唤醒人的自愈能力。作为中医老

    师,我的任务是对外输出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内恢复和唤醒国人的

    自信和自尊。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于世,主要靠师徒间的耳

    提面命、口传心授。其次,靠形诸文字的经典著作。后辈晚辈若无福缘

    得到明师的点拨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读书来学习、理解、掌握古人的思

    想。

    本来就有词不达意一说,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问

    题,因为意在言外的东西很多。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散佚、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

    变,就会导致古今字义、词义很多明显的不同。这就使我们通过读书来

    掌握古人精神智慧变得很艰难。

    艰难也没办法,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词

    义,只能从识字、明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笨人用

    笨办法。我基本上是从与中医有关的似是而非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入手,辨析字义、词义。我不喜欢腐儒的寻章摘句,罗列资料,毫无主见的训

    诂方法,而是为了临床教学实用,独立思考、辨析,选择我认为对的解

    释。

    去年,我的专栏题为《咬文嚼字》,在《中国医药报》连载。这要

    感谢金亮小师妹温柔的督促,使我这个天性懒散的人一周交一次作业,一年下来,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实到文字的过程,又使我

    灵感凸现,明白了很多字的含义。在报纸上发表,限于篇幅,未能尽

    意。今年我又修改、润色、翻译,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

    感谢王倩引见了立品图书,同气相求,也就有了此书的出版。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信此

    言不为过,愿就教于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于北京龙头公寓《字里藏医》 健 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

    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

    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

    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J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

    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

    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

    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

    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

    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有力也。”可以

    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

    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

    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

    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

    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

    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

    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

    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

    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

    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选郡

    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

    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

    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

    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

    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

    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

    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

    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

    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

    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

    方向叫做“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

    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

    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

    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

    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

    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

    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

    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

    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

    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

    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

    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

    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

    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

    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

    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

    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

    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

    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

    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

    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

    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

    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健康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字词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理论不可了。《字里藏医》 腠 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

    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

    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

    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

    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宏观的角度来

    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从

    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

    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

    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

    腠”、“腠理”等词汇。

    “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

    也。”作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

    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

    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

    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

    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

    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

    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比如两座大山

    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离开了实体,虚空

    不存在;光看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所以理

    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

    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实体,即所谓

    的“凤汉实体”。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

    局,结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意思是说清轻

    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灵枢·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

    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

    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

    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

    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

    疏。《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

    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

    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医宗金鉴》注解

    为:“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

    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

    活人是个充气的皮囊。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

    气”,是保卫、护持的意思。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

    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

    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

    觉。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缘故。猎狗能

    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所以

    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

    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

    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

    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

    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

    藏症结”。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

    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

    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

    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

    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脉度》谓:“其流

    溢之气,内溉藏府,外?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

    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

    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

    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

    焦,充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五癃津液别》谓:“天

    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

    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

    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

    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

    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

    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

    人体。

    《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

    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

    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

    的注脚。《字里藏医》 皮 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

    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

    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

    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

    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

    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

    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

    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

    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

    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

    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

    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

    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

    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

    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

    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

    无完肤”,在这里“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

    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

    是“皮”的意思。《诗经》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

    荑,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

    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

    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

    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那

    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皱纹丛生了。

    《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

    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

    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

    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

    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

    《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

    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

    也。”意思是说,睡觉的时候出来,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

    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凝滞在血管里

    面就成了淤血,凝滞于下肢就会出现双脚冰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

    液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导致了麻木不仁和体温下降。这里的肤也是在

    皮下,皮下出血导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麻痹。

    《灵枢·经水》:“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

    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

    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绝过食。是真的绝食,不

    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

    动过缓,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五○五元气袋,不然就腹泻。

    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

    生看,这就是典型的有皮无肤。

    《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

    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气

    血充盈,肤坚脂肪充盈,同时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针时间长一

    些,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如果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

    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

    常好。体会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炼点儿猪油,待凝固以后看看,体会一下那种白皙、细腻、光泽的情状。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

    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 直接隶属于三焦、心

    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肤与在三

    焦中运行的体液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没有肤,但是有的人却浑身长满

    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虽然无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

    结的方法治疗这种肤病,用皂刺、橘络、丝瓜络、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也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

    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

    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

    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美容才会有理论基础,治疗才更有效果。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

    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字里藏医》 肌 肉

    “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

    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

    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

    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

    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

    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

    同样是人,活体叫身,死了就叫尸。同样是花,初生曰蕾,未绽曰

    苞,盛开曰华,凋落曰谢。同样都是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和石墨就有

    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遇热液化流动的叫水,过热

    蒸腾的叫汽。虽然同为一江水,但是在三峡不同的位段,缓急不同,因

    此蕴涵的能量“气”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难苏

    学士的故事。普通人饮水只关心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微量元素、酸

    碱度,古人则关心水中蕴涵的能量,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抑或波澜

    不起的井水,还是奔腾踊跃的泉水,或是连绵不绝的长流水,其内在性

    质不尽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药时用水就特别讲究。比如甘澜水,也称为

    劳水、扬泛水、甘烂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

    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阴寒重

    浊,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阳动甘清轻,因此用这样

    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金匮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灵枢·邪客》说,半夏秫

    米汤治疗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症,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引阳入阴之功效。

    “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

    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

    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像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

    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段

    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汉书·魏相

    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讲的就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跟着晋公子

    重耳逃难,在没饭吃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

    后世“肌”、“肉”混用,都可用于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

    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

    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作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

    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

    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

    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

    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地

    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

    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

    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还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

    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绷的,难以放松,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国外风行的所谓健美运动,不论

    男女,通过特殊饮食和锻炼,甚至服用药物,练出一身疙瘩肉来,有形

    有棱,似乎很好看,其实是促进肌肉纤维化,加速死亡、衰老的不健康的运动。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出现难以

    愈合的黏膜溃疡、萎缩,甚至生长息肉、癌瘤。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

    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春药壮阳,导致阴茎长久充血,阳

    强不倒。这些都使本来柔软、温暖、生动活泼的肌肉,变成生冷坚硬的

    皮囊。这就是有肌无肉,是肌肉不一的一种表现,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

    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

    论》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

    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

    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那些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

    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

    不久,被称为阳痿。这就是有肉无肌,是肌肉不一的另外一种表现。

    服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的中药,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是治疗萎

    废的主要手段。配合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气

    引气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都有助于恢复

    元气,通调气血。

    肌肉在放松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反应迅速,力由足起,气由脊发,指尖发梢,缠绵持久,旋转穿透,劲道极强,进

    可攻敌,驱疾治病,退可守身,化气避邪。而在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

    郁闭,容易激发短暂暴力,伤人也伤自己,更谈不上用巧。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弛有度,刚柔相

    济。历代注家在解释肌肉若一的时候,大多在耍滑头,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肌、肉有什么不同。王冰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解释

    说:“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其中“绰”就是舒缓的意思,“约”就是

    收紧约束的意思,“处子”是少女。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婴儿

    乎?”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得道的真人,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能保持

    肌肉的放松与紧张的和谐统一,收放自如,故称肌肉若一。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

    的一个注脚。《字里藏医》 膏 肓

    “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

    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

    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

    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

    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

    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

    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

    叫而醒。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巫,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恐怕您吃不到新麦,活

    不过今年夏天了。”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

    医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

    缓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

    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

    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医缓来到晋国,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

    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

    不能到达,不可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我梦境相符,真是

    神医!”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农户献麦,并吩咐煮

    好麦粥。景公忽然想起桑田巫的话,立刻召他入宫,指着麦粥对他

    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是什么?”并喝令左右将巫人推出斩

    首。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入厕,忽然

    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溺于粪池中而死。膏肓就是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四十三

    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和心包的背俞

    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病入膏肓

    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

    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的时候说:“(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其实膏肓和骨髓是一回事。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

    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

    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

    所化,成液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

    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

    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

    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从而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

    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

    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

    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

    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销铄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

    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

    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在胸骨下一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

    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

    临床上有针刺不慎刺伤肝叶的报道,但是高手一样可以用针,一般用凉

    水泼面,使患者惊惧以后肝叶上提,医生乘势进针,这样既能驱除邪

    气,又不伤脏器。

    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在脐下一

    寸半。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素问·

    腹中论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

    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

    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之病。”针刺气海也需要谨慎,免

    得伤及膀胱、大肠而导致排便异常。

    现代人以瘦为美,不惜节食、抽脂,其实这是残害自身、引邪入膏

    肓的典型行为。人之所以要长脂肪,一则为了贮存能量,二则为了保温

    取暖。当人的脏?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

    包裹、覆盖脏器。可是当人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武断吸出脂肪的时

    候,就是暴露心脏和其他重要脏器于外,招灾惹祸。我曾经在电视上看

    见过令人作呕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为这

    些人感到惋惜。貌似轻巧的剥离,带来的会是更深的伤害。果不其然,现代西方医学家发现,做过吸脂手术的人,多数会反弹,少数没有反弹

    的,大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甚至以自杀结束生命。

    还有丰胸隆乳的人们,不惜在胸膛填埋异物。其实女性在二十一岁

    智齿生长,身体发育到达极限之前,通过艾灸气海,通调冲脉,增加营

    养,改变穿高跟鞋的习惯,改挺胸为含胸的姿势,都能促进乳房的发育。过了这个年龄,就别再折腾身体,通过改善气质,提高修养,培育

    神韵,一样可以妩媚动人,何必伤身劳神呢?《字里藏医》 脂 肪

    之前介绍过了“膏肓”,这回接着说说“脂肪”。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

    而不见,几乎不谈了,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只不过长在飞禽身上的,或

    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做“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叫

    做“膏”。《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

    脂。”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考工记·

    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

    羊,膏者代指猪。比如《素问·五藏生成篇》:“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

    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

    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坚硬的固体被称

    做“脂肪”。《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疏:“凝者为脂,释者为

    膏。”《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我们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

    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文选》李善注引《通俗

    文》:“脂在腰曰肪。”

    曹丕《与钟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其实肪就是

    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

    脏。脏器下垂的病人,如果是六腑或奇恒之腑,比如胃、子宫,单纯用

    补益中气的方法就能升提纠正;如果是肾脏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

    谢的问题。现代人时尚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很多人盲目从众减肥,是内

    心自卑怯懦的表现。有的女病人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上下班坐公共汽车

    都得带个棉垫子,不然的话,直接坐在塑料座椅上就会肚子痛。没有脂

    肪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病得更重,死得更快。对于女性而

    言,如果饮食不当,长脂肪过多的话,会影响生殖功能,不产卵不排

    卵,甚至闭经。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女性

    减肥和调理月经是同时进行的。

    还有一些肥胖的人,有的长了一身的囊膪,有的长了脂肪肝,有的

    抽一管血能有半管油。这些人无论如何忌口,就是喝冷水也长肉。其实

    这是注水肉,水肿罢了。这些人的三焦的气化功能衰弱,无法化脂肪为

    能量。我一般建议他们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以外,还要早早睡觉,争取在

    晚上九点入睡,这正是三焦工作的时间,让后天意识休息,好让身体集

    中能量化解脂肪。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

    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

    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

    西方来。”意思是说在中原的西面,也就是宁夏、甘肃、新疆一带,出

    产金属玉石,是天地收引的地方。当地居民依山陵挖窑洞居住,气候多

    风沙,水质偏硬,土地多盐碱。人们不穿丝绸衣服而裹着毛毡,吃得

    好,皮下脂肪厚,耐风寒,不容易感染外邪。但是往往肠胃出问题,一

    般给予口服药治疗。

    《素问·逆调论篇》:“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

    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

    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

    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黄帝问岐伯说:“有的人身体冰凉,热

    水、火烤、穿上厚衣服也暖和不过来,但是这些人也不怕冷,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些人平素肾气太热,耗伤了阴液,熬干了脂肪。最后

    肾气不足,骨髓也减少了,外来寒气浸入骨髓。”这里的肾脂,就是包

    裹肾脏的脂肪,也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黄帝

    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之奈何?

    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

    者,肉。”大意是说肌肉坚强,皮肤紧绷的叫做肥人;肌肉萎软,皮肤

    松弛的叫做膏人;皮肉分不开的叫做肉人。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

    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理是皮肤

    腠理,缝隙,无论皮下脂肪多寡,反正腠理疏松的人容易着凉,腠理致

    密的人容易发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

    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

    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

    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

    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

    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

    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

    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

    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长着啤酒肚,脸蛋儿

    嘟噜下垂的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

    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

    易生热,耐寒不耐热。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

    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

    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

    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

    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

    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

    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明自己不含脂肪。人体又

    不是试管,你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

    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要的。《字里藏医》 饥 饿(1)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

    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

    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

    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

    (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

    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

    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致饥的原

    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于

    干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

    时。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

    至于耕田里面长满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

    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

    长满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

    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

    菜、树皮都没有。“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

    的意思。

    另外一个“飢”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陈风·衡门》注:“饥

    者,不足于食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着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

    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

    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

    满”。《灵枢·百病始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

    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

    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

    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

    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

    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

    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

    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

    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饮食属于阴,胃肠消解功

    能属阳。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六腑以通为用,胃肠

    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

    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已

    食如饥者,胃疸。”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

    又空了。这些症状类似于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

    症。

    “饑”与“飢”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现在又简化

    成了“饥”字。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

    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着程度的

    差别,存在着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

    些。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吃不饱,但

    是不至于饿着。《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

    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

    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

    必饿,饿者未必饥。

    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成了有钱

    人的专利。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

    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记述,幼时皇

    宫里面严格控制孩子进食,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他总是处于饥饿状态,害得他去御膳房偷东西吃,为此还被太监告发责罚,最后闹得这位小皇

    帝身心都变态。大家都知道饿过劲儿就不饿了,这其实是身体开始透支

    储存的能量,最终会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

    状。病人由于情绪剧烈变化,情感伤害,或强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

    吐、利尿、泄泻?伤害身心的方法,最终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丧失所

    有欲望,出现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

    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

    向。根本病机就在心神失养。治疗的原则,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慢慢恢复食欲。如果只关注饥,不关心饿的话,强迫进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喂养,肚子里面塞满了吃食,老是处于

    饱满甚至食积状态。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

    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

    牙、流口水的症状。这些孩子理所当然不会觉得饿,有的出现挑食、厌

    食,有的吃得多,消而不化,不长身体,有的出现多动、烦躁。俗话

    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是说要饿着孩子,而是说让他总是吃

    七八分饱,保持胃肠消化排空能力,以利于长期的消化吸收。旧社会糕

    饼店的老板担心新来的伙计偷吃东西,总是在头一天让伙计敞开肚皮吃

    刚出炉的又热又油的糕饼,直到吃撑吃伤,害得伙计们以后看到糕饼就

    恶心。现在的家长们出发点良好,但是结果却很坏。一顿吃伤,十顿喝

    汤。光有科学知识,不懂辩证法怎么行?《字里藏医》 饥 饿(2)

    还有一种不饥不饿是由于患者胃痉挛、萎缩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

    小,稍微吃点东西就饱了,感觉撑胀,吃不下去了。很多慢性萎缩性胃

    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这个症状。我治疗过的吃得最少的患者,每

    天只能吃一两麦乳精。这些人还伴有嗳气、吞酸水、胸闷、抑郁、失

    眠、早醒等症状。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肠肥

    脑满。吃得很饱,却总是感觉饿。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长期饥饿的人

    而言,突然进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给,否则病人虽然吃得很饱,但

    是仍觉得饿,不停进食,直至撑死。这些人病机在于心火过亢,原因在

    于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

    觉,以至于出现了食欲的亢进。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泻

    心的药物。

    另外,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是充饥,不论什么,塞满肚子就

    行。解饿、除馋、过瘾是饮食的更高的境界。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合适

    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让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否则饿和馋的

    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可惜世界上很多人还处在充饥的阶段,吃不到也

    做不好他们想吃的东西。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

    性质的把握和调和,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很多人还讥笑中

    国人吃鸡爪子,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还好,某些被奉为

    科学、先进的洋快餐已经被斥为垃圾食品了。中国人的价值逐渐在回

    归。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

    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

    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很多人在

    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

    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却又要塞进

    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

    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

    理、精神。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

    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来日方长嘛!

    想起一句话,你在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

    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

    的,少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

    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字里藏医》 干 渴

    “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人体内缺乏津

    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乾”(gQn),和易经八卦

    的“乾”(qiWn)同字异音。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是日照过长,干旱

    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

    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

    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护身的盾牌,现在成语之中还

    有“大动干戈”。“干”也指河畔、岸边。《诗经》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能与水湿相对。古代也有人偷懒,把“乾”简写

    成“干”,比如“干杯”、“干贝”、“葡萄干”、“外强中干”,等等。

    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干。津液为阴,干为阴虚,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

    说,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我们的津

    液;不经过五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我们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最热的是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

    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脾。肾主闭藏,主要是指藏精。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以为喝水就能变成体液,以为打吊瓶

    灌水就是补液。人不是试管,怎么会加什么就有什么。低于体温的水,特别是冰水,首先要经过口腔、食道、胃的加温,这就要消耗体内阳

    气。对于胃气虚寒的人来讲,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绞痛,最终腹泻了事。对于胃气实寒的人来讲,已经麻木不仁,喝什么

    都无所谓,但是预后不良。普通人喝多了,会导致胃肠平滑肌弛缓,积

    液存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水在小肠中,被赤肠热气化解,分清泌浊。其中的清被脾吸收,这

    才是津,被肺宣发肃降,输布全身。剩下的浊,分别被传输到大肠和膀

    胱,伺机排出体外。

    液的来源不是饮食,而是体内的贮藏精。这些精以脑髓、骨髓、膏

    肓、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需要的时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气蒸腾气化

    成为黏稠液体,由三焦输布到全身,散布于腠理间,滋润濡养细胞,渗

    入血管是为血液。

    津与液不仅是黏稠与稀薄的问题,关键在于来源不同。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补充。而眼泪、唾液、精液、阴

    道黏液、胃肠黏液、胆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后,不容易补充。

    光喝水不解决问题,甚至会越喝越渴。

    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

    热邪气,比如《素问·热论篇》:“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

    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

    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胜则

    肿,燥胜则干。”意思是说高烧的人,会耗伤津,导致干燥。

    另一个是内因,由于饮食不当和七情欲火产生内热,耗伤津液。比

    如《素问·痿论篇》:“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

    痿。”意思是说,体内脾胃过热,以至于细胞脱水,导致肌肉萎缩,麻

    木不仁。

    导致干的原因二是阴失封藏,比如大汗、多尿伤津,腹泻、呕吐伤液,遗精、滑精、带下频仍伤精。肺主皮毛,司开阖。外感风邪,卫气

    失固,或者滥用发汗药物,会导致腠理开泄,津液脱失,甚至伤及阴血

    精液。《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

    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意思是说,血

    汗同源,出血的人就不要再发汗,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现代社会滥用阿

    司匹林预防血栓,但是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觑,很多病人动辄汗出,甚

    至会导致汗毛、头发脱落。由于嗜食辛辣、香燥或饮食不节、不洁,或

    者滥用攻下、消导药物,会伤脾气,导致呕吐、腹泻,丧失津液。

    另外的原因就是摄入不够,没水喝,自然也就津不足。普通人以为

    喝冷水、冰水才解渴,其实干渴的时候喝热水,才会减轻胃肠负担,有

    利于水快速消化、吸收,成为体液,滋润濡养身体。另外,越渴越要慢

    饮。一个品字告诉人们要小口喝水,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

    收。而现代人光图痛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的冷水,不

    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无法变成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的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

    中加入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的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津

    液流失。就补充体液而言,果汁、蔬菜汁中天然的酸碱平衡,微量元素

    搭配合理,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导致干的原因三是阳气衰微,气化不利。小肠有火热之性,能泌别

    清浊。膀胱是州督之官,蒸腾气化,化生津液。如果阳气衰微,就会出

    现“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饮水即

    尿,饮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的五

    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阳利水的方剂,就是针对这种病症设立

    的。这时候就要越渴越喝热水,越渴越要吃热性的药物。普通人如果灌

    入了大量的水,也需要同样的治疗。

    四是阴寒内盛,水饮痰湿凝聚,真阴不足。阳气衰微不能化水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水饮痰湿留滞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现不

    干而渴的症状。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终会渴死一样,体内尽管有

    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疗湿热的龙胆泻肝汤中使用生地的原

    因,就是照顾病人湿邪重同时真阴不足的病机。有的不干却渴,涎水横

    流,胃肠留饮,腹满水肿,但是口渴欲饮。需要用十枣汤、六磨饮子泻

    痰饮化水湿,阴寒去,津液自生。

    阴液不足的人,需要饮食和药物调养,补充精髓,光喝水是没用

    的。古人用猪皮炖汤,或用猪皮冻作为药膳调养治疗鱼鳞病、蛇皮病。

    阴液极度匮乏的,古人用大补阴煎,就是猪脊髓加上黄柏、知母炖服。

    平常人们也可以炖骨头汤,敲骨吸髓。

    渴是主观感觉,中医认为是心火,有的渴与身体干燥、津液不足有

    关,有的则完全由于情绪、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人在动心、激动、焦躁的时候总会觉得口干舌燥,咽喉发干,偶尔发生还算正常,经常如

    此就是病态了。三昧真火,非饮水能平。要么去降低欲望,要么就去静

    心。古人有咽唾养生法,就是治疗这种心浮气躁的好方法。还有就是按

    摩足底肾经的涌泉穴,滋养肾水,上济心火,坎离交泰,焦渴自平。《字里藏医》 消 化

    “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

    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

    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

    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熔化成液态。

    “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比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

    《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

    鸣。”意思是说,过度发汗、失血、腹泻、遗精带下以至于丧失津液的

    人,关节间的润滑液也没有了,关节屈伸就不灵活,面色反而发红。因

    为脑髓是阴液的根源,丧失阴液最终会消耗脑髓、骨髓。病人会出现小

    腿酸、耳鸣的症状。

    《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大发,消脑留

    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意

    思是说,痈疽溃烂到了近骨的时候,就会耗伤骨髓,进而影响脑髓,导

    致脑髓耗减。患者很痛苦,后脖子痛如针刺,最后心情烦躁,心神散乱

    而死。

    “消”也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篇》:“因遇大暑,脑髓烁,肌

    肉消,腠理发泄。”说的是暑热大汗导致人脑髓减少,肌肉萎缩。《素

    问·风论篇》:“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

    肤。”说的是肌肉和皮下脂肪减少。

    “消”也用来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

    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

    “消”也形容无形的能量——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篇》:“悲则

    气消。”说的是过度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会导致人体能量耗减。《素问·阴阳别论篇》:“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指的是阴阳互根,相互

    依存,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

    谷。”《灵枢·大惑论》:“谷消故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

    胃,则消谷善饥。”说的都是胃对食物的消解功能。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

    物理变化。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物质

    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

    的“天地造化”、“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就是这

    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

    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

    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

    当食物经过胃的研磨、消解、搅拌以后,被送到了小肠。小肠又称

    赤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于此。手少阳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阳分泌的胆

    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够合适的温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

    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作为催化剂的酶对于温度非常敏感,所以心肠不热的人就会对一些

    生性寒凉的食物过敏,比如牛奶、鸡蛋、海鲜,等等。现代医学说是患

    者体内缺什么酶,其实患者什么都不缺,就是因为小肠温度不够,酶不

    工作了。牛奶发酵以后,性质会变温。煮牛奶的时候加一些热性药物,比如干姜、荜拨,再喝牛奶就不会腹胀、腹痛、腹泻。吃鸡蛋也是如此,有人吃煮鸡蛋过敏,可是吃煎鸡蛋就没事,用葱花、韭菜炒的鸡蛋

    就更没事。外国人在煎鸡蛋上撒胡椒粉,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

    么拉什么,那就是不消了。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有人也称之

    为“完谷不化”。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

    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罢了,正所谓“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人。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身体在逐渐消瘦,体力在下降,尿量却在增多。著名的老将廉颇,到了

    老年饭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顿饭的工夫就拉了三回屎,其特点就是能消

    不能化,不能把摄入的营养转化成自身的组织和能量。

    还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过多拉撒,就是不停地长肉长脂肪。

    这也属于能消不能化,问题出在少阳三焦、胆的功能衰弱,无法把有形

    的物质转化成能量。

    在这里,我特别要讲讲水的消化,千万别以为喝水就能直接补充体

    液。如果没有?把冰块消成水,没有胃把低于体温的水加热到一定程

    度,如果没有小肠化解水的分子链,泌别清浊,没有膀胱的储藏津液,气化蒸腾(人在干燥干渴的时候,人体会自动蒸腾贮存在膀胱中的尿

    液,再化为体液),水是变不成人的津液的。那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

    么蓄积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干燥,喝冷水也长肉的例子不胜枚

    举。

    我历来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早晨起来先灌自己两杯水的说教。我从来都是反对不分轻重缓急先吊个瓶子输液的,且不说水和水不一样,起

    码医生或护士应该把要输的液体加热到和人体体温相当。

    消饮食的功能在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少阳三焦和胆,化水

    的功能在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

    然。《字里藏医》 性 命

    “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

    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古代真人早有论述传世,可惜千百年来传承

    错讹,伪说纷纭,歧义百出。到了今天,中医学界对这两个字讳莫如

    深,避而不谈。虽然人人在说性命攸关、性命双修、身家性命、养性延

    命,但是仔细一探求,含义却莫名其妙,这便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是

    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不为什

    么,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

    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

    众人,发布命令。徐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

    也。”令就是决定好了,让人必须执行的规矩。用英语表述的话,就是

    order、in order、 destiny。

    口令出自君王,那就不得了了,就是命,王言惟作命!“诰命”又

    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皇帝发布诏书第一句话就

    是“奉天承运”,假借天命,表明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这说明比天子更厉

    害的是“天命”,老天爷决定好了的,人人必须遵守执行,谁也别想违背

    改变。传达天命的人,现在有算命先生、灵媒,古代有巫觋。当然不乏

    假传圣旨的骗子。所谓知天达命,就是彻底了解了自己被先天决定好了

    的东西。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言外之意就是五十岁以前一直想自

    己把握自己的命,到了五十岁才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认命归顺。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一句话

    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决定了。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

    现在算命的往往依照人的生辰八字,且不说婴儿出生的时间可以人

    为改变,但说各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差异,就是一本糊涂账。现代科学

    研究DNA的碱基配对序列,试图通过基因来揭示人的命。中国古人则认

    识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结合瞬间的天时、地势、人情同样会

    对人的命产生影响。如果说现代科学试图见微知著的话,中医则是见著

    测微,探究人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测定命的轨迹。《黄帝内经》就是一

    部揭示命的密码的书。《灵枢·天年》:“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

    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篇》就揭示了女性、男性的不同成长规

    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

    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

    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

    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

    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

    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

    五藏盛乃能写。”

    在《灵枢·天年》中,又揭示了人的寿命以及相应的身心的变化:“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

    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

    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

    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

    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命决定了人身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生”、“命”连在一起

    说,慢慢的,“命”也就有了“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life,动词就是

    live、living。人生一甲子为寿,六十岁以前死,都算夭折。八十岁为中

    寿,一百二十岁为长寿,尽其天年。

    现在人们常说“命运”,最终搞得“命”和“运”不分。命是命,运是

    运。命是恒定不变的,运是有起伏跌宕的。生为苍蝇,就不要幻想去做

    蝴蝶,能够改变的只是在厕所里飞还是在厨房里飞。所谓医生治病不治

    命,说的就是医生只能暂时改变人的气血运行,无法更改既定的、注定

    的生命变化规律。病入膏肓、骨髓的时候,扁鹊说过:“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性”是?生,也就是活着的心。相对于身体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动

    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

    想、智慧、记忆,等等。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具体说就

    是“神”。《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也就是

    说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阴阳、表里的话,就是魂

    魄。简单讲,魄属阴,主宰夜间人体的功能活动,藏于肺,主管浅表的

    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知觉、欲望、寒热、温凉,饥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欲;魂为阳,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绪、情感、记忆、智慧等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人常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更深刻的感情,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迷恋、癫

    狂、瘾癖,等等。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天性,加上幼儿时期的强化诱

    导,成年以后就固定成形,永生不变。

    人的习性是出生以后被教育培养出来的心理功能,主要包括人的意

    识、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判断力、智力,等等。习性是可以

    塑造和改变的,不能遗传,与天性正好相反。

    习性包括人的共性,也就是在与人相处中,由集体赋予的一种性格

    特征,比如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贞节悌恕,等等。为团体利益往往要

    牺牲个人利益,所以共性的培养,往往是以牺牲个性、毁灭天性为代价

    的。

    道家和中医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认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千金难

    买。隋唐时期伟大的道家、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

    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认识天命,了解本性,在此基础上去顺应天命、尽其天年。顺应天

    性、愉悦心神就是养性延命的基本思想。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狗尾续貂,我再加上两句:“成败

    凭运,毁誉由人。”《字里藏医》 精 神

    “精神”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含义近乎“意志”、“思想”、“人

    格”,等等。

    “精神”的本义并非如此,精是精,神是神!两个都是道学和中医学

    最基本的概念。精神之间有炁(发音同“气”,也就是元气)。精炁神为

    人生三宝,精炁神学说就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基础,而“精神”就是精炁

    神理论的高度概括。

    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和神的基础。“夫精者,身之本

    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人是由天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流产生

    的,可以说人是天地之精。《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

    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而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是由于男女

    精血交媾而产生了新的生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灵枢·本神》)。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它们

    在结合的一瞬间,新的生命“神”就诞生了。一个“搏”字形象地描述了生

    动活泼的介于精和神之间的生命力,也就是“炁”的状态。

    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靠母体的血液滋养,完成身体早期的生长发

    育,也就是物质基础的积累,特别是大脑、脊髓的发育,这个阶段是化

    母血为儿精的过程,也是精的积蓄。《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

    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

    长。”与此同时,婴儿的神也在发育、分化、分工。《灵枢·天年》

    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

    人。”道家认为人神共有三魂七魄,缺一不可,这一点我在《魂魄》中

    会有具体论述,在此姑且理解为大脑、脊髓的功能。

    人在出生以后,呼吸空气,摄入母亲精血化生的乳汁,囟门未闭,头颅留有空间供脑髓继续发育生长。随着身体的增高,脊髓、骨髓也在

    不断地填充。这仍然是一个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也有损耗,比如

    萌生乳牙等等,但是积累远远大于消耗。在这个阶段,魂魄虽然毕具,但是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发生改变,比如小儿受到惊吓,出现夜

    啼、抽搐、昏睡症状,老百姓称为“丢了魂”。母乳喂养也是很关键的,这时候的孩子是纯阳之体,有足够的热量来消化阴寒的奶,使之变成自

    己的精髓。几年前曾有无良商家制造假奶粉,致使好多婴儿出现大脑发

    育不良,神智缺陷,落下终生残疾。

    人在出生以后,大脑的另外一个功能也开始发育,就是意识和思

    想。与先天的本神不同,后天的意识和思想是可以人为塑造的,也是可

    以改变的。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差异,人会形成不同的理

    念、价值观。而在幼儿时期,由于先天的神比较脆弱,后天的教育很有

    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幼儿的本性。我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很

    多病人的病根源于儿童时期父母的伤害和教育失当。一些同性恋者的经

    历也证明,幼儿时期父母强迫孩子打扮成异性,或总是同异性玩耍是诱

    发同性恋的主要因素。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女孩

    七岁、男孩八岁之前的这个关键阶段。

    精髓作为物质基础,在早期积累完成以后,就逐渐流失、消耗,尽

    管也有填充,总体趋势是由负增长到纯减少,直到油尽灯枯。概括精的

    供养,基本上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养神,包括人的智慧、情感、记忆等

    等,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义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变精神的过程。

    道家和中医称之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精存于脑髓,高高在上,如雨

    露下降至丹田,蒸腾化炁,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腠理,沿任督脉上济于心

    脑养神。如果精髓枯竭,无物可化,或丹田冰冷,无力无能转化精产生

    炁,或任督脉不通,炁无法上济于心脑,都会导致神失所养,轻则智力

    缺陷,中则黯然神伤,重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其次,精转化为液,濡养滋润全身。由三焦温煦气化,化骨髓为液

    先润骨,骨头就有弹性。很多老年人由于精不足,骨头干脆,稍微磕碰

    就会骨折。再润筋,就是肌腱。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噔作响,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现。再润脉,精不足则动脉硬化,毛细血管脆裂容易

    出血。再润肌肉,精不足则肌肉萎缩干瘪。再润皮肤,精不足则皮肤干

    燥皲裂,皮下没有脂肪。最终滋养毛发,精不足则毛发干枯焦黄或者脱

    落。

    人体的津液,津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而液必须由精化生,包括血

    液、唾液、精液、白带、泪液、汗液、胆汁、胰液、胃肠黏液,等等。

    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的病人必须要做骨髓移植,就是这个道理。人之

    将死,汗出如油,也是精枯脱液的表现。大吐大泻的病人,损失的也是

    精液。伤精之最莫过于遗精、带下、堕胎、失血。

    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化生新精,繁衍后代。女孩子到了七岁就开

    始换牙,黄毛丫头也长出了黑油油的头发。到了十四岁开始来月经,有

    了排卵功能,理论上可以生育了,但是为时过早。随着年龄增长,身材

    也开始有变化,第二性征出现,乳房隆起,阴毛生长,骨盆变宽。《素

    问?上古天真论篇》:“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

    下,故有子。”其中的天癸就是人的精化生的类似于激素的物质,用于

    推动性功能。二十一岁的时候是女人最美的时候,智齿也长出来了,身

    体也发育到了极限,个子不再长高,骨盆也不再加宽,乳房也不再变

    大。这时候精充血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二十八岁是身体最强壮的时

    候,筋骨肌肉都很发达,头发又黑又长也不分叉,但也是女人走下坡路

    的开始。到了三十五岁,足阳明胃的功能下降,红润的脸色变得有些黑

    黄,开始掉头发了。到了四十二岁,六腑的功能衰弱,脸上出现大面积

    黑斑,头发也变白了。到了四十九岁,天癸没了,也就没了排卵和月

    经,不能再生育了。男孩子八岁开始换牙,头发变得粗黑。十六岁天癸如期而至,出现

    遗精,长出了胡须,有生育能力了。二十四岁生长智齿,个子也不再长

    了。三十二岁身体最强壮,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到了四十岁,肾气

    衰,也就是精气不足,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枯槁。四十八岁的时候,阳气衰竭于上,脸色变黑,发鬓斑白。五十六岁肝气衰,筋不能动,出

    现阳痿,天癸竭,精子数目减少,肾脏衰,形体开始抽抽。到了六十四

    岁,头发和牙齿都掉光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为我们描述的其实就是精释放消耗的过

    程。普通人如此,但是知道养生之道的人,知道保精全形的人,则有可

    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问于天师曰:余闻上

    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

    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精是有限的,逐渐衰减的,用途有三,所以节约精的办法,就是节

    欲、存液、养神。出家之人,断色欲,存精养神,用于开启智慧。养生

    的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是“以酒为浆,以

    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那些喝着春药恣情纵欲的人,抽烟吸毒的人,得到了欲仙欲死的快

    感,耗伤的是供养一生的精。乐得其所,死得其所。《字里藏医》 魂 魄(1)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

    印。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魂飞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摄

    魄”、“神魂颠倒”、“魂不附体”、“借尸还魂”、“惊心动魄”,等等。人们

    习惯的用语有“神灵”、“幽魂”、“灵魂”、“魄力”、“鬼魂”。葛洪在《抱

    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

    人死。”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打击,中华文明逐渐湮没消

    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了。现在是

    到招魂的时候了。

    要解释“魂魄”,就必须先说“神”。我在《精神》一文中重点介绍

    了“精”,在本篇就得说说“神”。神有天神和人神,道家认为二者是一

    个,二者相应、感应,故称天人合一。

    《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申是引申、延伸的意思。“神”其实就

    是造物主,翻译成英语就是god。

    人以及人神也是自然的产物,为神所引申。《灵枢·本神》:“天之

    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个体的人以及人

    神是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

    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来

    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

    了。

    婴儿在母体等到身体和神发育到了一定阶段就出生了。外国人以出

    生日期为生日,计算年龄。中国人以精卵结合瞬间为生命开始,胎儿在母体之中就已经计算年龄,故称虚岁。《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把神细分的

    话,可以分为魂、魄,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

    入,一阴一阳,一高一低。

    《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又

    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

    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

    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

    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

    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

    户,肝俞旁有魂门。

    孔颖达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他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

    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

    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

    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

    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

    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我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试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

    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

    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

    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

    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

    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

    昏。”

    所以人们说锻炼体魄,野蛮其体魄,培养魄力,就是在物质层面上

    说的。我的法国学生学习太极拳以后,跟我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本能

    反应增强了。以前打篮球别人传球给她,她接球总是慢半拍,篮球老是

    砸在自己脸上,不知道毁了多少眼镜。现在反应迅速,再也没有换过眼

    镜。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这时候人仍有心跳、呼吸。伤魄或落魄的人,会打鼾、憋气,甚至会呼吸、心跳骤停。肠胃

    仍然在消化,头天晚上虽然吃饱,早晨起来又觉饥饿。反之就会出现食

    积不化、嗳腐吞酸、口臭咽干的症状。小肠在泌别清浊,膀胱在贮存尿

    液,反之就会出现遗尿、起夜。性功能也在夜间恢复生机,头天性交疲

    软,凌晨阴茎自然勃起。反之则出现滑精(无梦而遗精)、带下。沉睡

    之中,人知冷热,热蹬被子,冷加覆盖,都是魄在工作。不知冷暖,感

    受寒凉邪风,也是魄离职守。睡梦之中人有惊觉,随时觉醒,也是魄的

    功劳。睡死过去、梦魇不醒,或者警惕过度、睡眠浅显,都是魄的问

    题。道家讲的七魄,大约就是分别表述以上功能。七魄的具体名称是:

    尸狗、伏矢、雀阴、蚕贼,非毒、除秽、臭肺。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

    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

    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

    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丢魂若失胎光,就是所谓的

    行尸走肉,虽然身体仍然在活动,也有思想意识,但是在道家和中医眼里已经是死人一个。胎光也是人生命力和自愈能力的源泉,医家判断可

    治不可治的标准也是看有神无神。胎光泯灭,就是司命之所属,扁鹊、华佗亦无能为力了。

    爽灵是人的快速灵动的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智慧。灵是

    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灵”繁体字写

    做“靈”,是巫觋念动咒语、祈求下雨的意思。人神沟通天地鬼神谓之灵

    应、灵验。国人说话中的“灵不灵”也是此意。人们常说的灵魂,本义就

    是单指三魂之中的爽灵。小孩子聪明伶俐也就是天赋爽灵出色,弱智的

    孩子要么是丢了爽灵,要么就是爽灵发育不良。腧穴中有灵台、灵道、青灵三穴,是提高智力的要穴。《字里藏医》 魂 魄(2)

    幽精相对低调、冷静,是控制人体性腺、性器官、性取向、性高潮

    的关键。女子十四、男子十六天癸至,来月经,出现遗精,就是幽精在

    发号施令。同性恋、恋物癖、裸露癖、异状癖、兽交、恋童,等等,都

    与先天的幽精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受三至七岁后天环境影响。成年以

    后幽精已经定型,想变也不可能,不如顺其自然,做个光明正大的

    gay,或者去做变性手术,总之是让后天服从先天为好。情爱也出自幽

    精,是精神享受。男人看见异性,阴茎勃起,瞳孔放大,这是魄的反

    应,未必触动心神,只有同所爱的人性交,才会有愉悦的享受,才是触

    动幽精。很多人找妓女性交或者手淫,以满足身体欲望,但事后感觉悔

    恨、内疚,就是魂伤神伤的表现。

    支持胎光、爽灵、幽精神明之火燃烧的就是炁(元气)。炁由精

    化,由丹田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元精、元气不足是神明泯灭的根本原

    因。

    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

    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

    浅睡的问题。有人整宿无眠,睁着眼睛到天亮,时间长了,就痛不欲

    生,但求一死。其实就是魂魄不得交替,有动无静。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

    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

    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

    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说。养魂之法全在

    养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护心之法要培养

    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

    不惧。已经失魂者,古有招魂的仪式法术,现代人很少知道、相信。中医使用艾灸神阙,针刺神门、人中等办法快速回神。

    伤魄之最,莫过于纵欲无度。《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

    魄。”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

    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将养魄。肛门又称魄门,有意识地做提肛动作也

    是存魄的好方法。

    药物之中,人参、茯神、琥珀、龙骨、龙齿、龙眼肉、朱砂、女贞

    子、磁石、生铁落,等等,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养魂魄的作用。古人

    的经验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下面附上几则医案,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魂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魂魄离体的记载:“有人卧则有身

    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

    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

    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

    矣。”

    清代鲍相敖的《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症的记载:“忽有人

    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

    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辰砂、茯苓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

    不见。”

    清代沈源的《奇证汇》中记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案:“年十六,许

    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寝,常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

    未归,女卧床上,自言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待询其

    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太乙归,少游也问其丝价,太乙言其

    数,果符。游曰: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

    复。”《字里藏医》 思 想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

    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

    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

    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

    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

    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做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

    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

    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

    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

    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

    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

    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

    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

    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

    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

    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

    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

    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素问·痿论篇》中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为白淫。”这里说的是性幻想,不着边际,无穷

    无尽的欲望想法,无法实现满足。因为后天意识过于急迫强烈,性交的

    时候用力、用时过度,最后导致阴茎疲软萎缩,出现漏精、遗尿的毛

    病。人们所说的饱暖思淫欲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

    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

    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

    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

    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

    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

    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

    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

    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

    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

    止。”这是说因为过度害怕,出现了心慌心跳,加上思虑过重,最后伤

    神,出现莫名无由的恐惧,吓得遗精、大小便失禁。

    在更深的感情层面上,思表现为相思、牵挂、惦念,严重的就是相

    思病。这是后天意识与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勾魂,所以失恋的人被称为失魂落魄。

    有个小故事说久居深山的小和尚进城,第一次见到了女人,就询问

    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吓唬他说:“那是吃人的老虎。”晚上回到了深

    山寺院,小和尚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和尚问他怎么了,小和尚说他想老

    虎。女人触动的是小和尚先天的本能、元神,而老和尚灌输给小和尚的

    是后天的思想、意识,两者如果矛盾对立的话,人就会迷惑、痛苦。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

    异。大马哈鱼为了洄游产卵,牺牲自身为后代提供营养。雄螳螂性交射

    精后即被雌螳螂啃食。那些恣情纵欲、酗酒、服用春药的人似乎顺应了

    本能,但是耗散了真精,湮灭了神明,缩短了生命。这时候,理性冷静

    思想的光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

    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

    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

    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

    很多麻烦。

    人类不能无限度孳生扩张自己的思想,压抑本性,违背自然、人生

    之道。更不用说那些基于错觉、幻觉、谬识、伪知形成的思想,更会给

    自身、社会带来灾难。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

    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从

    小灌输给人们的思想就是竞争、斗争、名利、货殖、攀比,等等,使得

    很多人忘记本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名利是务。崇

    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伤寒论·序》)。这些人真的

    需要改变价值观,进行一些“忘我”的治疗了。这个“我”,就是被后天环

    境塑造的思想。改造思想,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

    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

    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

    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

    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

    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

    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

    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

    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字里藏医》 意 志

    “意”和“志”都是名词,是心理活动“忆”的结果。“忆”的繁体字写

    做“憶”。《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人有多种心理活动,最浅的心动层次是欲。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

    的六欲,就是指耳、目、口、鼻、肛门和阴茎(阴道)的本能欲望。饥

    欲食,渴欲饮,精满欲交合,男需女,女要男,腹满欲便溺,目欲见

    色,耳欲闻声,鼻欲嗅香。《吕氏春秋·贵生》中说:“所谓全生者,六

    欲皆得其宜者。”意思是说人活得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前提就是这

    六种基本的欲望得到满足。这种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不教而会,不学

    而能。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无异。

    人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比如说“情”,也就是情

    绪变化,也就是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是人之常情,但是长久、过度、剧烈的情绪变化,则会影响身心健

    康。《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

    焉。”意思是说手厥阴心包的募穴在膻中。心包就是掌管控制人的情绪

    变化的器官。心包功能强大的人,一般比较平和,不会因鸡毛蒜皮的小

    事影响情绪。而心包较弱的人,一般比较情绪化,易激动,好悲伤,情

    绪起伏跌宕,久久不能平静。反过来讲,外界刺激过于剧烈,也会伤及

    心包的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伤心,最终就直接影响心神,进而影响

    全身气血运行。《灵枢·口问》中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

    腑皆摇。”由此导致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或者伤及全身脏

    腑功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篇》)

    人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层次就是“感”,也就是感情和情感活动,就是所谓的动情,诸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如果说七情六欲仅仅是动

    物本能的话,感情似乎为人类所独有。比如情爱,“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动情生爱直接触及人的心神,让人产生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感觉,使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旦丧失,便失魂落魄,如

    行尸走肉。

    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层次就是“悟”,或称觉悟、顿悟,结果就是通

    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

    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

    云,故曰神。”这种开慧觉悟的层次,是众多修行、参禅人的追求,也

    是成佛的标志。

    我们要说的“忆”是介于“感”与“悟”之间的心理活动。简单地

    说“忆”就是思考,忆的结果是“意”。“意”是出生以后人为训练培养出来

    的意识、思维、思想。古人将意归于后天之本脾,认为“脾藏意”。被保

    存的记忆是“志”,比如永志不忘、日志,等等。古人认为“肾藏志”,这

    和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有直接关系。现代人所说的志,变成了志向、愿望的意思。

    人类没有虎豹的尖牙利爪,马鹿的奔跑逃逸速度,仅仅依赖人的本

    能很难生存。所幸有意识思维,懂得利用火焰、工具,趋利避害。所幸

    有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增益累积。所以,意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意

    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所以和生存、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有很

    多关于呆傻的狼孩、猴孩的报道,就证明即便有先天的遗传,不经过人

    的教养,人和低级动物言行无异。

    意的最初阶段是识,也就是辨识、意识。目辨色,耳辨音,鼻辨

    臭,舌辨味,身辨觉,进而辨利害、美丑、善恶等等,形成判断。得意

    的主要手段是学,以学获知,通过学可以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学

    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诵,也就是志,以此来大量存贮知识。有了知识以后还需要亲身实践,使得死板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此所谓习。通

    过学习,再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如荀子所

    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心音,是内心的振荡、波动、起伏,流露出来为声,或言或

    语,写出来为文,画出来为图符,刻出来为篆纹,塑起来为偶像,保存

    在内心成为记忆就是志。如果内心相通,产生共鸣的话,根本就不需要

    流露表达,此所谓心心相印、拈花微笑、尽在不言中、得意忘言、得意

    忘形。如果言语拙劣,互不理解,就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意在

    言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诸多问题。

    《庄子·天道》中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

    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说,语言有时跟不上人的心理变化,所以

    有的心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

    忘言。”所以古人传授心意,思想往往是口传心授,强调心领神会。磨

    炼调节学生的心境,就像调收音机的波段、电视机的频道一样,调整对

    了自然会产生共鸣,理解老师的意思。如果学生的根器形质有问题,那

    就是如同磨砖成镜,白费功夫。

    常言道:“医者,意也。”关于这句话有多个版本的解释论述,其实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巫者,神也。”巫觋用神通看病,望而知之,祝而治之。医生还需要用后天的意来看病,没那么神,但是

    一样有效,而且不伤医生的身心,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隋唐间人许胤宗,“每疗,无不愈”。故人问曰:“公医术若神,何

    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

    矣,故不能著述耳。”许胤宗内心对疾病的认识和体会已经到了用言

    语、文字难以表达的境界。《后汉书·郭玉传》载:“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

    也。”郭玉所说的就是后天意识与先天神明相通的一种境界。

    人为的思想、意识如果符合自然之道的话,我们称之为德。违反自

    然之道的思想,可谓无德或缺德。养生处世之道,不过就是调和后天的

    意志与先天本能、神明的关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

    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藏论》)如果我们完全顺应自然先天的

    本能,那也就是个动物。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后天的教育压抑自己的本性

    活着,就会很痛苦。关键就是要在意志和欲、情绪、情感、神明之间找

    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惜从古至今,很多人不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就是“思想

    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最终结果只能是“半百而衰”。《字里藏医》 安 定

    北京有个安定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人们经常服用的治疗失眠

    的药也叫安定。还有一种治疗早搏、心律不齐的药叫做心得安。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有家护女。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

    固闭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

    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

    称为安。因为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定居建设城市。中国城市

    凡是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

    安、安阳、淮安、黄安,等等。

    建城是这样,盖房子也是一样。汉武帝有金屋藏娇的典故。普通人

    也渴望安居乐业。安居不是定居,正如歌中唱道:“我想要有个家,一

    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杜甫有“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梦想,是因

    为他的草堂被狂风卷去了屋顶,自己的身体在凄风苦雨中瑟瑟发抖,不

    安和渴望安全的心情油然而生。普通人身体得到了庇护,内心才会感到

    安全。强者以天为被,以地当床,四海为家,无处不安。弱者即便是待

    在保险箱里面,一样感到恐惧紧张,没有安全感。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所说的那样去做:“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

    劳而不倦。”人神最贵,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心包为臣使之

    官,护卫心脏。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黄帝内

    经》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语,就是由于五脏属阴,主藏精气神而不泄。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中医七情

    致病学说详细精确地描述了这一病理变化规律。正所谓“怒则气上,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常人皆知五

    脏六腑,学中医的知道应该是六脏六腑,还有手厥阴心包一脏。说白

    了,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血管外面的脂膜,也叫膏肓。此脏前募膻中

    穴,后出厥阴俞、膏肓俞,与三焦相表里,触及元气,为心脏做护卫,触及心神。心包形气俱足,则充满喜乐。《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膻

    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形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就会伤及

    心脏,殃及心神。轻则心神不定,出现心慌、心悸;重则门户洞开,出

    现心神外露,惊恐不安。

    如果人的感情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会直接伤心扰神,出现比情绪变

    化更为严重的症状。所谓感情,简单归结起来,就是爱恨情仇、贪嗔痴

    怨。人人皆渴望的怦然心动、心头鹿撞,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其实就

    是触动心神。产生美好感觉的同时,也孕育着深深的危险。动心出神之

    时,神明失去封藏,最易受到伤害。轻则黯然神伤,重则失魂落魄,甚

    至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很多为情所伤的人都会出现令人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等,其实就是心神散乱、失落的表现,《黄帝内经》谓之“神殚散而不藏”。

    凡动物本能,感知危险之后,一则奔逃,一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很

    多抑郁躁狂的病人,也有类似的无目的出逃的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欲增

    强。

    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

    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

    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还有阿胶、鸡子黄,等等。重度的

    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就是相

    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

    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

    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

    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反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

    流,上至贪官近乎病态地疯狂攫取以至于失身丧命,下至百姓竞争攀

    比,伤心劳神,都属于此列。

    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

    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

    候,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

    学生学习的时候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

    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

    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是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

    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此类情形我在《疑惑》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食用冰糖莲子、苦

    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

    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总而言之,“安”和“定”只是近义词,很多人现在混用了,当他们说

    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七上八下不定的感觉。不安

    和不定中医辨证不同,一虚一实,治疗也截然不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

    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当医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衣食住行发

    愁的时候,当医生算计医药代表给的提成的时候,当医生为股票的涨跌

    牵肠挂肚的时候,他怎么会静心,聚精会神为患者检查,体会病机气机

    的变化,耐心细致地给予治疗?当社会大环境逼得医生缺德的时候,受

    难的只能是患者了。《字里藏医》 宁 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语出自《诫子书》,充分

    体现了诸葛亮这位积极入世的道学大师的修身之道,与其在《隆中对》

    中论述的三分天下治国之道一脉相承。淡泊就是《黄帝内经》倡导

    的“以恬淡为务”,也就是摈弃身体过度的本能欲望与后天强加人为的意

    志,才能让先天本性自然显现流露。

    现在简体字的“宁”,本读zhM,是“贮”的本字,是贮藏钱财的意

    思。“宁”的繁体字是“寧”,从宀(miWn),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

    情、心神;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表述了

    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反过来说,居无定所、流离失所

    算不得宁;有居无家,比如鳏寡孤独、未婚离婚,也算不得宁;家里没

    有饭吃算不得宁;没孩子或孩子远游不归,都算不得宁。简单的一

    个“宁”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对安居、团圆、稳定、祥

    和的企盼,兼具了回归、安定的意思。

    古人把子女回家探望父母就称为宁,比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

    母,就被称为“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又如宁省(探望年长

    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父母去世,孩子回来守

    父母之丧,也被称为宁。《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

    三年。”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水浒传》二十四回:“只把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干连的人,尽

    数保放宁家。”宁家就是回家。

    成语“鸡犬不宁”的意思首先是鸡犬不回窝,再者就是闹腾的意思。

    把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人,在山上的土匪赶回家种地务农,都算是“息

    事宁人”了。类似的词汇还有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

    安定)、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这种用法大概和国人长期形成的心态有

    关,在外总是不安全、漂泊不定,只有回家才安定。

    诸葛亮说的“宁静”是修身、齐家之道,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子

    孙环绕的平静祥和的状态下谋求长远,也许是长期治国,也许是养生长

    寿,这和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认为“宁”不仅是一种客观实际,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五脏关

    系和谐类似于人有家;心包、心脏坚固,类似于人有居,可以保护、安

    藏心神;精气充溢,滋养心神,类似于人有饭吃;心神内敛,日藏于

    心,夜藏于肝,类似于人有子归家。

    中医说的宁神,就是心神回归本位的意思,相对的就是失魂落魄,心神散乱。胸腔正中的膻中穴旁边两侧肾经上,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分

    别是神封、灵墟、神藏,意味着心藏神,就在这里面。中国武术功夫讲

    究含胸拔背,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护藏涵养心神,不使外露、外泄。普通

    人见到陌生人或危险人物的时候,习惯上本能地抱起胳膊护在前胸,也

    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传统的佩玉习惯,是在膻中穴上挂个玉件,也是通

    灵护心的意思。不明白的可以看看《红楼梦》贾宝玉的故事。

    可是现代人的教育是挺胸抬头,似乎很威风,其实很容易受伤。特

    别是芭蕾舞演员,职业性的训练和习惯导致了经常挺胸,结果不仅乳房

    发育不好,而且心理心神特别脆弱,容易受伤,甚至失神。现代女性穿

    高跟鞋的结果,也是使人挺胸收腹,模样似乎好看了,性感了,结果却

    是伤害了自己。人的本能是力由足起,高手可以踵吸,可是,妇人脚后

    跟踮起不着地,力气也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张开双臂,暴露胸膛,迎向我们信赖爱恋的人的时候,要想

    到这时也是我们最不设防、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治疗抑郁症多年,我发现伤人心的都是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而敌人顶多伤我们的意志、思想和情绪。伤神的结果就是形神的分离,轻则失魂落魄,如行尸

    走肉,重则身死魂亡。

    当我们寄情于物、托命于人的时候,也就是信誓旦旦、山盟海誓的

    时候,其实就是放逐心神于身外的时候,一旦失物、丢人,自己的魂灵

    也就随之丧失。所谓被人勾了魂,被事物迷了心窍,都是心神不宁的表

    现。多少人因为丢了心爱的物件,失去了心爱的恋人、朋友而茶饭不

    思,目不交睫,痴迷呆傻,魂不守舍。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神不宁的时候,描述的就可能是心神外越

    的人,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敏感,甚至可以听到很远距离人的谈话,严重的还会出现幻听、幻视。还有魂不附体,表现为嗜睡多梦,梦境如

    同电视连续剧,情节曲折变化,匪夷所思,甚至醒来以后还能继续做同

    样的梦。有的甚至在梦中与人交欢,夜夜春宵。有的是魂飞魄散、失魂

    落魄,这些人神情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乖张、言语无序。也可

    能是恐惧、惊疑的不安状态,或者是经脉阻滞、心神失养的极度疲惫的

    状态,甚至是鸠占鹊巢、邪鬼入主的疯癫状态。

    收摄魂魄就是宁神的主要目的,比起安神、定神,宁神要困难得

    多。古代巫医有招魂的仪式和法术,比如《离骚》的巫咸降神,《招

    魂》的巫阳下招。李贺自称“我有迷魂招不得”,抑郁而亡。招魂在民间

    和宗教场所还有,作为一种神秘的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和研究。

    临床上我一般建议患者通过动笔写日记的方法,从当下开始追溯过

    去,辅助具体人证、物证,收集点滴的记忆,逐步唤醒患者的记忆,达

    到回心宁神的目的。

    就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来讲,艾灸神阙和点按本神穴是最好的宁神的

    方法。酸敛的药物比如五味子、山茱萸、莲子、龙骨,也有助于收摄心神。

    古语有云:“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是当为失神者座

    右铭。《字里藏医》 惊 悸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做“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

    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说文解字》:“惊,马骇也。”马这

    种动物眼睛大,胆子小,容易受惊。我记得小时候学习的英雄欧阳海就

    是为了拦惊马不幸牺牲的。文革后期有个电影叫做《青松岭》,说的就

    是村里的马每次走过村口,看见一棵奇形怪状的老榆树的时候就会受

    惊,开始狂奔。唯一知道内情的就是富农出身的钱广,村里只好把赶大

    车的肥差交给他。他驾驭惊马的秘诀就是在惊马的耳朵上抽一鞭子,惊

    马就平静了。

    后来用“惊”来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以后,尖叫(惊叫、惊呼、惊叹)、心陡然提起(揪心、心提到嗓子眼)、心跳加速(心惊肉

    跳)。总体来讲,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袭扰以后出现的不安不

    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所以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胆战心惊之

    说。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

    人神藏于心中,外有心、心包护卫。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坚固的人

    轻易不会使心神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

    前”也不动心,始终处于安定、归宁状态。

    未有预期、突然发生的声色、事变是惊心的主要原因。惊蛰的春

    雷,可以把冬眠沉睡的动物唤醒。突然的雷声,曹操的英雄之论,惊得

    刘备把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恐怖片的剧情、声音、画面惊得观众尖叫连

    连。突然发生的事情会让人惊奇、惊异、惊喜、惊诧、惊呆。

    如果心、心包气血虚弱,无力护持心神,人就变得特别敏感,未必

    有大的刺激,人也容易被惊扰。有人会被梦魇惊醒,冷汗不止。有的人

    不敢独卧,害怕闪电雷声。有的人不敢出行,害怕嘈杂喧闹,闭户塞牖,向隅而泣。

    古人审案、说书都用惊堂木(醒木),现代的法庭也用木棰敲击木

    座,整肃现场听众。这种木头的撞击声的确有效果,不悦耳,但是惊

    心。

    《素问·阳明脉解篇》说:“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

    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翻

    译过来就是,黄帝问道:“足阳明胃经脉有问题的人,讨厌见人和火,听到木头击打的声音就害怕、惊恐,而不为敲钟鼓的声音所动,这是为

    什么?”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无形之中属于土,因为木克土,土恶

    木,所以听不得敲击木头的声音。”

    十人九胃病,一般人多少都有些消化、吸收不良的问题。所以都会

    对敲木的声音敏感。前几天看电视,山西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

    川》,几位关中大汉拨着琴弦,肆无忌惮地扯着嗓子吼着,那叫一个酣

    畅淋漓。其间一位老者突然搬个凳子跳将出来,用手中木块敲打凳子,啪啪作响,那叫一个惊心动魄,真是触及灵魂。

    中医把惊归于七情,七情过度变化会伤害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

    养生之道。现代人寻求惊险刺激、玩的就是心跳,蹦极、冲浪、攀岩、过山车,不一而足,实在是有违自然之道。平时养生,我建议人们睡觉

    的时候就把电话关了、拔了,免得深更半夜熟睡的时候被电话铃声惊醒

    伤神。人们习惯于上闹钟叫醒自己,其实也不好,不如睡前静心对自己

    默念几句该几点起床,到时候生物钟自然唤醒为好。

    “悸”的意思是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成语中有“心有余悸”一

    词。人的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但是正常的情况下人感觉不到。偶尔在

    激动、兴奋、害怕的时候感觉到了心跳,比如心头鹿撞,甚至心快跳出

    来了,很快平静恢复也算正常。但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感觉到自

    己快速的心跳,那就是病态了。其实这就是心神外越,也就是心神不宁

    的表现。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

    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

    宋梅尧臣《送天台李令庭芝诗》:“至险可悸栗,至怪可骇丧。”意

    思就是说惊险、怪异的刺激能使人心悸、战栗、恐惧、失神。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说的就是这种

    惊心动魄、自觉心跳的感觉。

    遇到出乎意料、不能理解的事变,也容易让人惊悸。汉应劭《风俗

    通义》卷九:“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五月末所,于中门外

    卧,夜半后,见东壁正白,如开门明。呼问左右,左右莫见,因起自

    往,手擦摸之,壁自如故,还床,复见之,心大悸动。”说的是有户人

    家出了件怪事,在阴历五月底没有月亮的时候,人在院子中门外面睡

    觉,半夜以后,忽然看见东墙现出白光,赶紧叫左右人来看,他们都说

    没看见,前往用手抚摸,东墙还是那样子。此人又回到床上躺下,结果

    又看见东墙白光,于是心狂跳不已。

    有的人是被噩梦惊吓,遂至心悸。《魏书·世宗纪》记载,南北朝

    北魏武帝元恪的?亲高夫人,“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

    数匝,寤而惊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闰四月,生帝于平城宫。”说的

    是元恪的母亲梦见自己被太阳追赶,吓得躲到床下,太阳又变成龙,在

    她身上绕了几圈,她被惊醒后仍心有余悸,后来就怀孕了,在公元483

    年在大同生下了元恪。

    心悸日久,失魂落魄,也就离死不远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讲了吴氏与道士偷情,不惜杀害亲生儿子的故事。后来县官识破奸情,杀了道士,看在孝子面上放吴氏回家。吴氏回来以后“只是思想前事,未免悒悒不快,又有些惊悸成病,不久而死”。

    《汉书·王莽传》云:“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浸剧,死。”说

    的是太师王舜自从王莽篡位以后,受了惊吓,得了心动过速的毛病,病

    情渐重,最后就这么死了。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人若希夷,何

    得惊悸?《字里藏医》 怔 忡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

    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

    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有的人偶尔能感觉到,到了医院心电图

    又检查不出来。有的只好上跑步机,诱发检测出来。有的则是有明显的

    影像学检查的改变,被诊断为早搏、房颤、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

    这个意思。

    说起“怔”,就不能不说到贾宝玉,这个不谙世事的呆子,就经常发

    怔。发怔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惊呆了。《红楼梦》第三十

    回:“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

    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

    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厮调戏女孩不以为意,不料出了人命,被父亲责问,以至于此。

    也可能是碰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脑子转不过来。《红楼

    梦》第二十六回:“宝玉怔了半天,方解过来是薛蟠哄他。”凡事都往心

    里去,给个棒槌都当针的人,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红楼梦》七十八

    回:“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

    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黯然

    神伤的感觉就有心跳停止一出。

    还有可能是心不在焉,神游物外,空余皮囊呆立。《红楼梦》第二

    十九回:“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

    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

    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她看,不想失了手。’”宝玉被称为呆雁,其实就是在出神,等回神的时候只能被吓了一跳,发怔的样子被刻

    画得很传神。

    还有就是情到深处,不仅心跳停顿,呼吸停止,大概地球也停止了

    转动,时间也凝固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如轰雷掣

    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

    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

    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从脉象上看,怔的表现是心跳和脉动出现间歇、停顿。中医把伴有

    规律停顿的脉叫做代脉,一般在有规律的搏动中出现有规律的停跳。这

    还属于早期,容易治疗的怔。严重的就是出现完全没有规律的停顿,中

    医把心率缓慢的叫做结脉,心率很快的叫做促脉。

    “忡”,发音同“冲”,含义相近,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习惯读为“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词“怔忪”,其中

    的“忪”发音同“中”,含义与“怔”相近,而“忡”的含义正好与“怔”相反。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写的是相思的人

    急切、冲动的心情,类似的词还有忧心如捣、忧心如焚。其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心率和心律。比如元张可久《小桃红·倚阑

    花影背东风曲》:“恨忡忡,一春愁压眉山重。”更不必说焦虑、烦躁导

    致的心跳突然加速。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宝玉把诗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

    土垄中,卿何薄命!”以至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

    疑,外面却不肯露出”。这个“忡然”就是突然心跳加速、气血上涌的样

    子,以至于脸色大变。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本来黛玉就是个敏感多疑

    的主儿,加上这番话语的刺激,心情、心神不被触动才怪。“怔忡”两个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

    落。这是典型的心气不定、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人人皆知,匀速跑是最省力的,忽快忽慢的变速跑最耗气力。竞赛的时候,一个团

    队总要牺牲一个队员,让他去突然启动或者减速,或领跑或尾随,以期

    打乱对手的节奏,护持匀速跑的队友夺冠。心跳也是如此,心神安定的

    有规律的心跳,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

    乱。”怔忡就是心乱的具体体现。

    看看《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

    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

    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慌的袭人等又不敢

    回贾母,只百般逗他顽笑。”这种感情的伤害远比情绪的刺激要剧烈,以至于宝玉出现了心律、精神失常。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诘其意,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这里的心怔忡无停息,就是

    自觉每天每夜心跳忽而停顿,忽而启动。

    预防怔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要避免

    感情、情感伤害。爱恨情仇、贪?痴怨都很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

    散乱。“怔忡”的反义词应该是“安定”、“宁静”、“心如止水”、“波澜不

    起”。古人形容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皆不为所

    动。这种定力,需要身心的培养和训练。

    对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必须用针药养护、安定心神。比如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茯神能利水,解除

    心脏负担,治疗心悸,使心神得伏藏。琥珀能安魂定魄。炙甘草汤能治

    疗“心动悸,脉结代”。以艾灸关元、神阙回神,针刺神门、曲泽调整心

    律,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字里藏医》 焦 虑

    繁体字的“虑”写做“慮”,是思的延伸。《内经》中讲“因思而远慕

    谓之虑”,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

    人羡慕、企盼,挑动了人的欲望和情绪。所以在翻译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一般把“思”翻译成了“虑”,英文是anxiety,而

    不是翻译成thinking或idea(即思想)。有人把“虑”翻译成worry,其实

    是把“忧”和“虑”混淆了。忧是担心、害怕将来发生的事情,虑是企盼、期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说到“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

    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

    摇。”说的就是这种心情。所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

    燎地企盼、期待事情发生的心情。Anxiety来源于anxious,也就是热切

    的,渴望的,这和“焦虑”的中文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人的思想是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心想事成的可能性不大,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人的思想大多数是妄想、臆度、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思虑,只能

    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或期待的焦躁中。

    有个相声叫做《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一直等待楼上的房客扔

    下第二只靴子,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

    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

    条件反射。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

    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

    就形成了焦虑。

    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放炮,自己或者别人放二提脚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

    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的炮响?听到以后是不是心理很踏实?没有听

    到是不是心里是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

    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

    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为了避

    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

    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因果必报等极端的思维方

    式,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善有善报”等说教。

    有的需要时间,所谓的时候不到,有的还需要其他条件。当然最重要的

    是人应该多经历磨炼,经多见广了,也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清人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

    于内心欲火得不到满足,无法熄灭。最基本的欲火来自食欲和性欲。这

    两种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人的焦虑情绪就会以其他面目出

    现,搞得最后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期待什么。这种情况有的是

    因为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满足,有的是因为自己刻意压抑自己的真情实

    感,导致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加重,最终失控或者爆发,导致烦躁甚至狂

    躁。

    另外的欲火来自于社会环境的鼓噪、煽动,就是所谓的名利、地位

    攀比竞争,使人陷入强迫、纷争之中不能自拔,总是在焦躁地期待身外

    之物。常言道:“成败在天,毁誉由人。”这些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事情。

    而人如果苦心孤诣地指望由不得自己的事情,那就等同于自暴自弃了。

    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告诫人们要恬淡、寡欲,要内求,自得其乐。所

    谓处之泰然,就是上冷下热,四肢、小肚子温暖,头脑冷静。而焦虑的

    人无一不是处之否然,上热下寒,头脑发热,心急火燎,欲火焚身,手

    脚、肚子冰凉。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被诊断为焦虑症

    而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

    的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

    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

    昏倒或“发疯”。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忧虑不分,而医生

    必须诊断明确,因为忧是虚寒,虑是虚火,忧和虑的中医治疗完全不

    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的,是忧。

    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焦虑患者的躯体、生理、精神症状表现

    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

    快,全身疲乏,伴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大

    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

    经不调、性欲亢进、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晕厥等症状。很多患者常

    伴有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情绪激动,敏感,易

    激惹,经常无故地?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等等。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的。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

    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

    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剥茧抽丝般地帮

    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

    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解除

    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有的焦虑患者,解除了其生理症状以后,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治而愈。当然,那些沉迷

    于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是价值观不

    改、生活态度不变的话,焦虑、躁狂还会复发,直至伤神殒命。所谓医

    生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字里藏医》 烦 躁

    “烦”是会意字,从页(xiR),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

    体字的“头”(頭)、“烦”(煩),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

    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

    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灵枢·癫狂》说:“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

    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意思是说,有的病人手脚冰凉,脚

    的颜色发青,但是胸满胀好像要裂开,肚子肝肠寸断,疼得好像被刀

    切。头疼发热吃不下饭,脉是涩滞不畅的。其中的烦就是头疼、发热的

    意思。临床上这种头胸发热,四肢冰凉的情况很多,中医称为上热下

    寒,或者热深厥亦深,是阴阳隔绝,痞塞不通的表现。

    《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

    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意思是说:“热邪传到心包和心的

    时候病人起初情绪低落,过几天出现高热,进而出现心痛的症状。头部

    发热疼痛,胸闷,老是干呕,脸色发红,但是没有汗出。”这里的烦也

    是指头脑发热。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

    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

    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

    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意思是说,脉管是血液的容器,脉象

    长,说明气是调和的,脉象短说明气塞不通,脉数跳得快,说明心中有

    热,脉象波幅很大,说明病情加重了。烦心是热扰心神,初期加快生理

    性的心率,进而影响情绪、情感、神明。《灵枢·厥病》论“风痹死症”云:“……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

    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意思是说,游走性的关

    节疼痛,老是不好,一会儿自觉双脚冰凉,像走在冰雪上,一会儿又觉

    得发热,像泡在热水里面,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小腿和大腿,病人会出现

    心中烦热、头痛。

    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

    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

    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

    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

    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淤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

    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

    这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

    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

    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篇》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

    散。”意思是说:“由于中暑出汗,头上发烧,病人不停地喘气喝水,身

    体不动的时候却好说话,体温高得像烧着的火炭,通过发汗的方法就好

    了。”我在临床上一般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

    痛。

    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义,经常

    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世浊则礼

    烦。”(《吕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

    礼记·少间》)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比如“不厌其烦”、“要言不烦”、“麻烦”、“烦琐”,等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

    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意思是说,过度频繁动用阳气,就

    会耗伤精血,到了夏天没有阴液的滋养降温,就会导致人热昏过去。

    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

    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

    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郁结在心中的

    毒火,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一般用苦寒泻心的药物治疗,比如黄连解

    毒汤等。

    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

    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

    气心血。《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用酸

    枣仁补养肝血,让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劳过度导致的烦躁。《伤寒论》

    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悔,栀

    子豉汤主之。”说的是如何治疗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心中发

    热、胃中泛酸烧心等症。《伤寒论》载:“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介绍的是心血耗伤到了极点,舌质干裂,沟

    壑纵横,舌苔剥脱,根本无法入睡的心阴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当然,人在做不喜欢、不情愿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抵触,进而出现烦

    躁、厌恶情绪,甚至会毁物伤人。我看现在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们都是不

    厌其烦,乐此不疲。一旦父母规劝,说到学习工作,那个烦劲儿就上来

    了。治疗网络成瘾根本在于开心窍、调心神,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近

    乎帮人戒毒。

    “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

    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

    雀公鸡,急切好斗。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

    碌。还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躁动不宁,在床上翻身调个,睡前朝东,醒来

    冲北,蹬开被子,床单都拧成麻花。有的还有入睡困难、流口水的问

    题。

    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

    是对每件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的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

    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更有甚者,几近躁狂,情绪高涨,意念飘忽,莫名欣快,激惹暴怒和好斗攻击。

    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

    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

    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

    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我看禁止多动症孩子吃鸡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饮是绝对必

    要的。成人学会静坐、站桩,对克服焦躁情绪是有帮助的。《字里藏医》 悲 哀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要想知道“悲”,也就是“非

    心”的确切含义,就先得说说“非”。

    “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

    《说文》注:“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本义是违背、不

    合。比如《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能说出来的

    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

    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

    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也

    就是违心、不顺心的感觉。人常说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谋划的失

    败,情感的挫折,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非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相互违背;背道而驰到了一定阶段,就会

    出现分离。人常说的非分之想,其本义是劳燕分飞、即将分离的打算。

    因此,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

    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

    词句。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悲。

    非的最终结果就是分裂、断绝。悲到了极点就是心碎,也就是撕心

    裂肺、肝肠寸断、伤心、伤痛的感觉。忧愁使人气结,而悲伤则使人气

    断。人生大悲莫过于生离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与恋人、爱人分手

    时,会产生悲凉的情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

    之断人肠。”亲人去世,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说的也是类似的感觉。

    后来悲也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所谓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

    怀、大悲咒,等等。在此不多讨论。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

    思念之也。”《管子·侈靡》言:“国虽弱,令必敬以哀。”郭沫若等集校

    引李哲明曰:“哀读为爱,古字通。”《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说:“人

    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高诱注:“哀,爱也。”

    但是哀与爱的区别在于,哀是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

    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

    求不得的感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

    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面对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

    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唉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

    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

    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

    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

    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

    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金匮要略》:“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描述了人的理想生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竞争,人的欲望就少一些,所欲不遂的几率就

    少。如此生活,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

    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总是生活在动荡、风雨飘摇之中,怎

    么会有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时候呢?《字里藏医》 愧 疚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

    自杀。作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

    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

    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等阳性的一

    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752KB,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