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360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1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8页
第24页
第33页
第262页

    参见附件(1278KB,392页)。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这是一本关于脑瘫康复的籍,书中一共有四个章节来介绍脑瘫康复与治疗,帮助你能够更正确的按照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介绍

    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运动发育性残疾,由于脑性瘫痪儿童除运动障碍以外,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语言障碍、视力异常、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故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书分脑瘫概述、生长与发育、康复治疗及儿童常见心理疾病4章,从诸多方面对脑性瘫痪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以问答的形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是脑性瘫痪儿童家长的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儿童康复医务工作者的基础参考书。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主目录

    第一章 脑瘫概述

    第二章 生长与发育

    第三章 康复治疗

    第四章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教你如何认识脑性瘫痪?

    (1)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对于脑性瘫痪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方面仍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不包含诸如脑肿瘤等疾病引起脑的进行性病变。总之,目前仍然认为脑性瘫痪是在小儿时期因脑损伤而引起的运动障碍,也是小儿时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

    (2)关于姿势与运动异常:姿势与运动异常是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这一症状在患儿2岁前出现。

    (3)与其他疾病鉴别:由于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是以运动障碍为主,所以可以与其他的非进行性脑疾病,如智能障碍、器质性的脑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等相鉴别。

    (4)重复障碍:脑性瘫痪常合并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语言障碍等,过去,将其称为并发症。目前主张将脑性瘫痪与这种并发障碍统称为重复障碍。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截图

    目录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简介

    序

    第一章 脑瘫概述

    1.何为脑性瘫痪?

    2.如何认识脑性瘫痪?

    3.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何?

    4.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5.脑性瘫痪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包括哪几个方面?

    6.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7.1—6个月脑瘫儿童的早期异常表现有哪些?

    8.6—12个月脑瘫儿童的早期异常表现有哪些?

    9.脑性瘫痪如何分型?

    10.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11.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12.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13.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14.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15.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16.脑性瘫痪伴随的症状是什么?

    17.脑性瘫痪常合并哪些功能障碍?

    18.诊断脑性瘫痪需要哪些条件?

    19.脑性瘫痪儿童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0.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1.手术能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吗?

    22.脑性瘫痪是否遗传?

    23.脑性瘫痪的预后如何?

    24.何为发育境界儿?

    25.何为中枢协调障碍?

    第二章 生长与发育

    26.3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

    27.6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

    28.9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29.12个月正常幼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

    30.18个月儿童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

    31.2岁儿童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

    32.3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

    33.6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

    34.9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

    35.1岁幼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

    36.18个月儿童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

    37.0—3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

    38.6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

    39.9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

    40.1岁儿童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

    41.1—2岁儿童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

    第三章 康复治疗

    第一节 理学疗法

    二、Vojta疗法

    三、上田疗法

    四、针对脑瘫各型特点的训练手技

    五、脑瘫的运动功能评价

    六、常用器械与应用

    第二节 作业疗法

    二、训练方法

    三、ADL训练

    第三节 语言疗法

    二、脑瘫的语言康复

    三、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康复

    第四节 早期干预

    二、婴幼儿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三、早期干预的训练内容

    第五节 特殊教育

    二、智力测验

    三、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四、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训练内容

    五、音乐疗法

    第六节 中医学疗法

    二、脑瘫的针灸疗法

    三、脑瘫的推拿疗法四、脑瘫的中药浴熏蒸疗法

    五、其他疗法及饮食调理

    六、脑瘫其他并发症的中医疗法

    第七节 康复护理

    第八节 高压氧治疗

    第四章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716.何谓儿童孤独症?

    717.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18.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719.何谓“口吃”?

    720.“口吃”的病因有哪些?

    721.“口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22.“口吃”如何预防与治疗?

    723.何谓选择性缄默症?

    724.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有哪些?

    725.选择性缄默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26.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有哪些?

    727.何谓神经性厌食症?

    728.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有哪些?

    729.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30.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有哪些?

    731.何谓贪食症?

    732.贪食症的病因有哪些?

    733.贪食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34.贪食症的治疗有哪些?

    735.何谓功能性遗尿症?

    736.功能性遗尿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37.功能性遗尿症如何防治?

    738.何谓夜醒?

    739.夜醒的病因有哪些?

    740.夜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41.夜醒的治疗有哪些?

    742.何谓睡惊症?

    743.睡惊症的病因有哪些?

    744.睡惊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45.睡惊症的治疗有哪些?

    746.何谓梦魇?747.梦魇的病因有哪些?

    748.梦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49.梦魇的治疗有哪些?

    750.何谓睡行症?

    751.睡行症的病因有哪些?

    752.睡行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53.睡行症的治疗有哪些?

    754.失眠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55.失眠症的治疗有哪些?

    756.何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75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758.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5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有哪些?

    760.暂时性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61.暂时性抽动障碍的治疗有哪些?

    762.慢性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763.慢性抽动障碍如何诊断?

    764.慢性抽动障碍的治疗有哪些?

    765.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66.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有哪些?

    767.啃指甲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68.啃指甲的治疗有哪些?

    769.儿童屏气发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70.儿童屏气发作的治疗有哪些?

    771.儿童多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772.儿童多动症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773.儿童多动症如何治疗?

    774.何谓品行障碍?

    775.品行障碍的临床基本特征有哪些?

    776.品行障碍如何治疗?

    777.儿童夹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治疗?

    778.分离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79.分离性焦虑症如何治疗?

    780.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81.广泛性焦虑症如何治疗?

    782.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83.恐惧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784.恐惧症如何治疗?

    785.学校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86.学校恐怖症如何治疗?

    787.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88.社交恐惧症如何治疗?

    789.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90.强迫症如何治疗?

    791.癔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92.癔症如何治疗?

    793.学习困难如何评价?

    794.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95.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796.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如何预防与治疗?

    797.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798.儿童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

    799.性识别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800.性识别障碍如何预防与治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小儿脑瘫康复800问张淑芬等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ISBN 978-7-5091-3831-1

    Ⅰ.①小… Ⅱ.①张… Ⅲ.①小儿脑瘫-脑病-瘫痪-康复-问答

    Ⅳ.①R748.09-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90178号简介

    脑性瘫痪是儿科最常见的神经运动发育性残疾,由于脑性瘫痪儿童

    除运动障碍以外,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语言障碍、视力异常、认

    知和行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故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书分

    脑瘫概述、生长与发育、康复治疗及儿童常见心理疾病4章,从诸多方

    面对脑性瘫痪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以问答的形式,言简

    意赅、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是脑性瘫痪儿童家长的参考读

    物,也可以作为儿童康复医务工作者的基础参考书。序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部分患儿常伴有智力

    低下、癫、语言障碍、行为障碍和视听障碍等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得到

    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小儿脑瘫的康复问题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积极探索综合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使家庭和康复机构共同努力,提高

    治疗效果,是当前儿科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本书由多年从事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和心理专业的治疗师、护理人员

    精心编写而成。他们工作在临床一线,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担心和焦

    虑,体谅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字里行间渗透着他们的宝

    贵经验,在编写中注重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以便于读者的学

    习、记忆和掌握。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朋友以启迪,为脑瘫儿童家长和康

    复治疗师释疑解惑、减轻烦恼、提供帮助和支持。愿全社会共同关注小

    儿脑瘫康复事业,让更多的脑瘫患儿能够获得康复的希望,扬起生命的

    风帆!第一章 脑瘫概述

    1.何为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

    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感

    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2.如何认识脑性瘫痪?

    (1)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对于

    脑性瘫痪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方面仍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脑性瘫痪是由

    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不包含诸如脑肿瘤等疾病引起

    脑的进行性病变。总之,目前仍然认为脑性瘫痪是在小儿时期因脑损伤

    而引起的运动障碍,也是小儿时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

    (2)关于姿势与运动异常:姿势与运动异常是脑性瘫痪的主要症

    状,这一症状在患儿2岁前出现。

    (3)与其他疾病鉴别:由于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是以运动障碍为

    主,所以可以与其他的非进行性脑疾病,如智能障碍、器质性的脑障

    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等相鉴别。

    (4)重复障碍:脑性瘫痪常合并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语言

    障碍等,过去,将其称为并发症。目前主张将脑性瘫痪与这种并发障碍

    统称为重复障碍。3.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何?

    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主要造成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

    长期或终身残疾。发达国家进行了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脑瘫患

    病率为1‰~5‰,脑性瘫痪有一定的出生季节性,秋季出生的孩子脑瘫

    的发生率相对减少;无明显地区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低出生体重

    儿脑瘫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正常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则比较稳定;具

    有早产、低出生体重、黑人、多胎、母亲高龄等特征者,脑瘫患病率较

    高;经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远较初产妇为高;有母孕期

    并发症的患儿及新生儿期患败血症的患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也相应增

    加。4.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脑性瘫痪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为80%以上的脑性瘫痪病例可以找

    到较为明确的致病因素,但仍有15%~20%的病例发病原因不清。根据

    病因出现的时期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出生前存在的原因有:母亲妊娠时受到感染,如流感、风

    疹、带状疱疹等均可影响胎儿的脑部发育;母亲和婴儿血型不合(Rh因

    子不相容);母体疾病,如糖尿病或妊娠毒血症、遗传病等;胎盘功能

    不全等造成的胎儿缺氧性脑损伤。

    (2)出生时的原因: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原因有使用产钳造成的

    产伤、早产、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等造成的缺氧,还有核黄疸等。

    (3)出生后的原因:由于感染等造成的高热、各种脑炎、各种中

    毒、溺水、头部外伤,不明原因的脑出血或血块等,均可以造成脑瘫。

    以上3个时间带,最容易造成脑瘫这一后果的首先是出生过程中,其次是难产窒息占36%,另外有高热抽搐占10%,最后就是核黄疸占5%

    左右等。5.脑性瘫痪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包括哪几个方面?

    脑瘫的病理变化在脑部,但不少患者的脑组织无结构异常,且其变

    化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亦常不相符合。病理改变如下。

    (1)末梢神经广泛受累:受累范围包括运动和感觉神经。主要表

    现为脱髓鞘改变,严重者神经纤维坏死,且无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脑

    瘫患儿肌痉挛系运动神经末梢持续性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所致,当这些

    递质在局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神经元具有明确的毒性作用。作为靶

    器官的肌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可释放多种营养因子,通过轴突的逆向转

    运机制对神经细胞起营养作用。当肌肉长期处于痉挛状态时,其局部正

    常代谢产生的营养因子减少而非正常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增多,均加重

    了神经元的损害。神经元的损害又进一步恶化了肌肉的功能,从而形成

    恶性病理循环。因此,在临床治疗方面,尽早解除肌痉挛,无论对神经

    元或肌肉,均有减缓其继续损害的积极意义。

    (2)肌肉病变广泛:从病因上看,脑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原发病灶在大脑,且为非进行性,而累及周围神经及肌纤维的病变是个

    比较广泛且缓慢的过程。病理观察表明,病程长达数年的患者,一个神

    经运动单位中受累的肌纤维萎缩并不同步,即光镜下并未出现成组或成

    簇的肌纤维萎缩和坏死,也未见到肌纤维的代偿肥大与再生。考虑持续

    痉挛存在是导致肌纤维的恢复与重建这一过程受阻的主要原因。

    (3)肌肉内微血管病变广泛存在:肌肉内微血管病变可导致靶组

    织在不同程度的供血障碍,进一步恶化了其代谢和功能。在神经束内微

    血管中亦观察到类似病变,表明在神经肌肉疾病中,同处一个微环境的

    神经、血管、肌肉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且互相影响的。

    本病虽然周围神经及肌肉均受累,但病理形态学检查并未发现病程

    长者病变更为严重,该情况可能与大脑原发病灶的损害程度有关,但目

    前尚无直接的病理学证据可以证明。此外,诸多后天的影响因素也使本

    病神经肌肉的病变与病程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早期康复治疗

    是缓解继发性病变的根本途径。6.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导致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①新生儿窒息;②异常

    黄疸;③早产儿、未熟儿;④多胎妊娠;⑤新生儿惊厥、呼吸困难;⑥

    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7.1—6个月脑瘫儿童的早期异常表现有哪些?

    ①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②身体发硬;③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

    应;④头围异常;⑤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⑥固定姿势;⑦不笑;

    ⑧手握拳;⑨身体扭转;⑩头不稳定;?斜视;?不能伸手抓物;?注

    视手。8.6—12个月脑瘫儿童的早期异常表现有哪些?

    ①不能翻身;②不使用下肢;③手笨;④不能独坐;⑤不能抓站;

    ⑥不会与人再见;⑦使用脚尖站;⑧不能迈步;⑨流口水及“吃手”。9.脑性瘫痪如何分型?

    ①痉挛型(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四肢瘫);②不随意

    运动型;③失调型;④肌张力低下型;⑤强直型;⑥混合型(多见于痉

    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10.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痉挛型脑瘫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60%,其特点是

    肌肉僵硬和紧张。肌肉的僵硬使运动受限和缓慢,加上受损的大脑给予

    的错误指令而导致运动姿势异常及运动发育迟缓。判断患儿患病程度要

    根据其肌肉紧张程度和神经发育学检查等方法综合评价(参考肌张力评

    级)。

    根据患病部位可分为痉挛型双瘫,此类型最为多见;痉挛型四肢

    瘫,此类型较为严重;痉挛型偏瘫,此类型上肢较下肢严重。

    此类患儿性格特点是胆小,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如突然的姿势改变

    或高分贝的声音出现都会使患儿紧张,导致姿势的变形。不能勇敢地尝

    试新的运动及事物。11.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痉挛型双瘫是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的类型。此类型的特点是下肢的

    运动障碍较上肢严重。常见肌张力高,主要包括髋的内收肌群、股四头

    肌、小腿三头肌(主要是腘绳肌)等屈肌肌张力高。在屈肌肌张力高的

    同时伸肌的肌力就弱(参考肌力评级),从而导致异常姿势的出现。如

    尖足、屈膝或膝反张(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判断,因为有些异常姿势是

    原发的,有些异常姿势是代偿的,这就需要治疗师判断正确)髋屈曲、腰椎前突、剪刀步态等。此类患儿若坚持系统治疗,能够生活自理、上

    学、工作,并且回归社会。12.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痉挛型四肢瘫是痉挛型脑瘫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此类型的特点除具

    有痉挛型双瘫的特点外,还具有伸肌和屈肌的双向抵抗,双上肢也具有

    较重的痉挛,常出现前臂旋前、拇指内收、肩胛带内收内旋等异常姿

    势。此类患儿往往伴随智力障碍或癫。预后效果相对较差。13.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痉挛型偏瘫的患儿有明显的姿势与运动的非对称性。此类患儿的最

    大特点是由于左右侧肢体的明显差异,使患儿只用健侧做运动,导致患

    侧肢体废用,形成废弃性萎缩,但此类患儿运动能力要比其他类型患儿

    高。患儿手常呈握拳状态、拇指内收、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的

    异常姿势。痉挛型偏瘫患儿在学习运动时都是靠健侧带动患侧,患侧很

    少参与活动或无视患侧的存在,如学会翻身时只会向患侧翻转而不会向

    健侧翻转,因为患侧的上下肢的力量无法带动身体旋转。腹爬时也是靠

    健侧上下肢拖拉身体前进。此类患儿智力水平相对较高。14.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此类患儿多是因为核黄疸延误治疗而造成,最大特点是运动的非对

    称性,肌张力不稳定。缺乏姿势的保持能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头部及躯

    干的控制能力差,因此在训练这种类型脑瘫患儿时头部的稳定性及中线

    位控制能力至关重要。患儿在运动时多呈摇摆状态,肌张力不稳定,难

    以保持任何姿势尤其是中线位姿势保持,可以产生各种不随意模式,运

    动变化急剧,无秩序,不能控制,应注意安全保护。语言摄食障碍及手

    —口—眼协调障碍也是本病的特点。15.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特点有哪些?

    失调型脑瘫多因小脑障碍造成,发病率较低。一般精神运动发育迟

    缓,独立步行时间较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步行时两足分

    开、基底面加宽见躯干的粗大摇摆动作、步态蹒跚不稳、似醉酒状态,常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目测距离能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吐

    字不连贯,有断续性语言,智力发育迟滞。此类患儿的治疗主要是提高

    肌张力,如叩击、负重,姿势保持(重心越高患儿保持越困难)为主,并在步行时尽量选择狭窄的支持面进行平衡反应训练。16.脑性瘫痪伴随的症状是什么?

    伴随主要症状有:①智力低下;②癫;③斜视;④屈光不正;⑤偏

    盲;⑥听力障碍;⑦发音障碍;⑧皮肤感觉障碍;⑨四肢发育不对称;

    ⑩脊柱侧弯;牙发育畸形;失用症,认知不能;小头畸形;脑积水;关

    节脱位。17.脑性瘫痪常合并哪些功能障碍?

    脑性瘫痪是脑损伤的结果,除了有运动与姿势异常的主要症状外,必然还有许多与脑损伤相关的合并障碍。常见的合并障碍有癫、智能障

    碍,认知行为的障碍及视、听觉障碍等。此外还有脑性瘫痪本身的继发

    障碍,如痉挛、变形、心理问题等。在治疗脑性瘫痪时必须了解这些合

    并障碍及继发障碍的因果关系,予以适当的治疗,才能保证患儿的全面

    康复。18.诊断脑性瘫痪需要哪些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

    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

    动发育迟缓。19.脑性瘫痪儿童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小儿脑瘫发展分三个阶段。

    (1)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

    难、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屈,当然也站不稳。

    (2)6~24个月为第二阶段,患儿肌肉张力不稳定,关节活动开始

    有阻力。

    (3)最后阶段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痉挛。如果患儿在脑瘫早期就明

    确诊断,应该尽早开始运动训练,因痉挛和畸形尚未发生,此时必须让

    患儿一直保持关节的充分活动,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的极限。同时,2

    岁以内的孩子脑细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运动训

    练,是预防恶化、恢复功能的有利时机。即使已经发生痉挛,也要坚持

    在患儿睡眠后为其进行充分活动,以避免发生挛缩畸形。脑瘫确实是难

    治之病,需要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20.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对于脑性瘫痪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三早”原则尤为

    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

    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各种功能的转移化。大脑3岁以前发育最快,而近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理论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越在发育

    早期其可塑性越大。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不断成

    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年龄一

    旦增大,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

    将较困难。另外,如治疗较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将会较顽固地存

    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几乎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

    无法避免。

    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危险因素的小儿身上,在这些小儿中

    一旦发现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或肌张力异常即送到熟悉脑瘫的医疗单位

    就诊。

    经验证明,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使受损脑组织所造成

    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或完全代偿,即虽然脑部病灶尚存在,但患儿的肌

    张力、异常姿势和反射等均趋于正常。更重要的是因运动功能的改善,使患儿能广泛的接触外界,又促进了患儿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利于以后

    的发育成长。21.手术能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吗?

    手术治疗仅作为对脑瘫的综合性治疗中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选择患

    者,周密的制订计划。在手术前、手术后均需进行物理治疗。一般说

    来,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手术治疗,因患儿尚不合作,检查困

    难,此外瘫痪的范围及造成的后果也可能尚未完全反映出来。22.脑性瘫痪是否遗传?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极少数脑瘫患儿有家族史,不能说明脑瘫的遗

    传性。所以说,脑瘫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如没有查出遗传基因方面的

    问题,脑瘫患者可以结婚,脑瘫夫妇生出的孩子可以完全正常。23.脑性瘫痪的预后如何?

    由于脑组织病变不能修复代替,因而要完全治愈是不可能的。但即

    使仅为改善症状,也需要患者及护理训练人员有极大的耐心。不少患者

    需要终身的特殊生活照顾。但也有少数人能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而能

    自理生活甚至做到自食其力。如能在1岁以内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者预

    后相对较佳。

    一般估计,脑性瘫痪儿童的25%可以上普通小学,有25%则需要照

    顾终身,不能从事任何工作。尚有25%虽可勉强生活但无法接受教育,另25%需在特殊的学校进行功能锻炼及职业训练。有人长期随访了一批

    患儿,发现60%可以做有报酬的工作。24.何为发育境界儿?

    发育境界儿是介于发育异常儿和正常儿之间的小儿。这种境界状态

    的小儿,绝大多数为高危儿,一部分是特殊疾病的一过性表现,如不早

    期治疗,常常造成微小神经学异常体征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25.何为中枢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

    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

    史,有发育障碍,有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

    诊断为脑性瘫痪,而将来又有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危险儿,出于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其实中枢性协调障

    碍就是脑瘫危险儿。第二章 生长与发育

    26.3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27.6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28.9个月正常婴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29.12个月正常幼儿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30.18个月儿童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31.2岁儿童与脑瘫患儿的运动对比有哪些?32.3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33.6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34.9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35.1岁幼儿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36.18个月儿童正常与异常手部功能对比有哪些?37.0—3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38.6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39.9个月婴儿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40.1岁儿童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41.1—2岁儿童正常与异常语言发育对比有哪些?第三章 康复治疗

    第一节 理学疗法

    一、Bobath疗法

    42.何谓Bobath疗法?

    Bobath疗法又称Bobath神经发育治疗法,是当前治疗脑瘫的主要疗

    法之一,是由英国学者Kaler Bobath和Breta Bobath夫妇密切合作,共同

    创立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

    瘫,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43.Bobath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该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

    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要想促进正常运动必须首先抑制异常姿

    势,如紧张性迷路反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引起的异常

    姿势,同时也强调一定要按小儿神经发育的顺序及规律促进正常发育,如从头至尾的发育规律、由翻身到爬到坐、站、走的规律等。因此,Bobath疗法又称为通过反射抑制和促通而实现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44.Bobath疗法对治疗师的要求有哪些?

    (1)必须有熟练的手法与丰富的经验,治疗时要有自身的感受与

    体会,随着治疗的深入,以能诱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反应为目的,并且不

    断总结,探索出最佳的治疗方法。

    (2)Bobath疗法没有固定的治疗标准,却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手

    技,对个别脑瘫患儿复杂的问题,应该区别对待并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

    方法。

    (3)治疗需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治疗师应设法与患儿成为好朋

    友,得到患儿的配合是治疗的关键,并经常用语言进行鼓励以提高患儿

    对训练的兴趣,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4)在治疗中时刻观察患儿的反应,注意是否出现正常的姿势运

    动,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不断调节治疗方法,最好采用治疗师与患儿一

    对一的治疗方法,保证治疗效果。45.Bobath治疗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

    紧张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逐渐获

    得正常的肌张力。

    (2)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

    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去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

    育。如在立位时向前,向左、右,向后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

    况下迈出第一步,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3)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

    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

    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运动,按翻身、四爬、坐、站立等顺序进行。

    46.Bobath疗法基本手技有哪些?

    (1)反射性抑制手技,包括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与反射性抑制屈

    曲姿势两种。

    (2)关键点的控制,包括头部关键点、上肢与肩部的关键点、躯

    干部的关键点、下肢的关键点和骨盆的关键点。

    (3)促通性手技。包括抗重力头立直模式、对称性坐位模式、上

    肢和手的保护性伸展模式、手、口、眼协调模式、体轴回旋模式、平衡

    反应模式等。

    (4)叩击性手技。包括抑制性叩击、压迫性叩击,交互性叩击,扫刷性叩击。叩击手技实质也是一种促通手技。

    47.反射性抑制手技的基本手法有哪些?

    (1)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概括地说,抑制异常伸展姿势的

    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抱球的姿势,使伸展状态的患儿头部、颈部、躯

    干前屈,上肢内收、内旋固定于胸前,屈髋、屈膝臀部抬高,恰似一个

    球状。这种姿势可抑制异常的伸展状态,抑制头背屈、角弓反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对脊柱侧弯、躯干短缩、抬头困难的小儿也有

    促进作用。只有充分地抑制异常的伸展姿势,才能保持对称性姿势,利

    于上肢的功能动作,临床上多用在痉挛型或强直型以伸展姿势为主的脑

    瘫患儿。

    (2)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概括地说,抑制屈曲的基本手法

    就是用肘和手支撑体重的抬头姿势,在俯卧位用双肘或双手支撑体重的

    姿势,恰似小狗俯卧时的姿势,因此又称“小犬姿势”。这种姿势利于头

    部调节,由于用肘及手支撑,利于抗重力发育支点后移,抑制屈曲,充

    分伸展脊柱。

    48.什么是关键点?

    关键点是指治疗师在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调节,使患儿痉挛减

    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的手法,Boba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

    关键点。一般来说,效果最好的关键点在身体的近位端。

    49.头部关键点的控制有哪些?

    (1)头部前屈(伴有肩胛带的屈曲):使患儿头部前屈,全身呈

    屈曲姿势,因而对全身伸展起到抑制作用,对屈曲运动起到促通作用。

    (2)头部的伸展(伴有肩胛带的伸展):使患儿头部背屈,全身

    呈伸展优势状态,可以对全身屈曲模式产生抑制作用,促通全身的伸

    展。

    (3)头部的回旋:使患儿的头部向左或右侧回旋,可抑制与破坏

    全身屈曲姿势和全身伸展姿势,可以促进躯干回旋,四肢外展、外旋姿

    势及内收、内旋姿势。

    50.头部关键点的控制注意事项有哪些?

    (1)对于痉挛、强直或阵发性痉挛的重症患儿,应尽量避免直接

    操作头部,而应该通过控制肩胛带和躯干部的关键点来改变头部的位

    置。

    (2)根据控制头部关键点的原理,可为重症患儿设计特殊的椅

    子,椅子要设有靠背,可以通过调节靠背角度的方法使患儿的头部呈前屈、后屈的肢位。如患儿是以伸展模式占优势就应该使其头部前屈,相

    反,如果患儿是以屈曲模式占优势就应该使其头部后屈,从而改善其存

    在的异常屈曲或伸展模式,使坐位保持稳定。

    51.肩关节的关键点控制有哪些?

    (1)肩关节内旋:使患儿前臂处于旋前的状态,然后使两侧肩关

    节完全的内旋,主要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可以抑制其全身伸肌的痉

    挛。不能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因为这一操作可以增加颈部、躯干部、四肢屈肌的痉挛,会加重痉挛型脑瘫原来就有的屈肌痉挛的程度。

    (2)肩关节外旋:使患儿前臂处于旋后的状态,然后使两侧肩关

    节完全外旋。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以抑制全身屈曲模式,促进全身

    伸展。不适用于不随意型脑瘫患儿。

    52.肩胛带的关键点控制有哪些?

    (1)肩胛带前突:治疗师双手握持患儿两肩胛带处并将其向前方

    推,或者向前方牵拉患儿的双上肢,使两肩胛带向前方突出。通过这一

    操作方法,可使全身以屈曲模式占优势,因此可以抑制由于头部过度背

    屈而产生全身性伸展模式,同时可以促进上肢的伸展和向各方向伸出的

    动作能力。

    (2)肩胛带后退:治疗师双手握持患儿两肩胛带处并将其向后方

    牵拉,使之退向后方。这样可以使全身以伸展模式占优势,因此可以抑

    制由于头部前屈而引起的全身性屈曲状态,促进抗重力伸展活动。注意

    操作时,最好直接保持或操作双肩胛带,不要操作上肢,有时会使肩胛

    带的肢位发生变化,不利于操作。

    53.骨盆带关键点的控制有哪些?

    (1)骨盆带后倾:治疗师双手分别扶持患儿的两侧骨盆,并使之

    成为后倾位。针对不同类型患儿的对策。①不随意运动型:此型患儿常

    呈现的症状是,头部的控制和调节不充分,肩胛带内收,坐位时不能用

    手和上肢支撑身体,在立位时下肢总是跳起呈屈曲位,足底不能着地,不能稳定地坐于椅子上。对于这类患儿可以在坐位上通过这一操作使骨盆保持后倾位,使上半身前屈,才能保持较好的坐位姿势。②痉挛型:

    此型患儿的典型症状是剪刀状肢位,立位时,用前足部支持体重。对于

    这类患儿可以在立位上使骨盆后倾,将体重移向后方,促进髋关节和躯

    干的伸展,学习良好的立位姿势。

    (2)骨盆带前倾:治疗师双手扶持患儿两侧骨盆,使之成为前倾

    位。针对不同类型患儿的对策。①痉挛型:有的患儿在椅子坐位上,表

    现为头部前屈,脊柱形成圆背状态,并将上肢牵拉成屈曲位,下肢固定

    于伸展内收位,在立位时足跟不能着地,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姿势。对于

    这类患儿,可以让其坐在椅子上,使骨盆前倾,躯干充分伸展,从而促

    通髋关节和下肢屈曲的可动性,练习稳定的坐位姿势。②不随意运动

    型:部分患儿在步行中表现腰椎过度伸展,常用膝关节过度伸展来代

    偿,以防止跌倒。对这类患儿可使其骨盆前倾,学习下肢的充分的可动

    性。

    54.下肢关键点的控制有哪些?

    (1)屈曲下肢,促进髋关节外展外旋,踝关节背屈。

    (2)使下肢伸展外旋,促进双下肢外展外旋,开大股角,纠正下

    肢交叉及剪刀步态。

    (3)使足背屈,抑制下肢伸肌痉挛,促进踝关节背屈。

    55.Bobath疗法的着眼点有哪些?

    (1)促通运动模式的协调性。

    (2)利用运动姿势与姿势肌紧张的相关性的治疗。

    (3)促通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

    (4)利用各种运动模式间的相互关系的治疗。

    (5)通过控制感觉刺激的传入来促通或抑制姿势反应。

    56.评价与治疗一体化的重要性是什么?

    对脑性瘫痪患儿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评价掌握患儿脑损伤的程度

    及脑残存的潜在能力,进一步评价异常姿势模式与异常运动模式、异常

    姿势肌紧张等临床上的特征,作为制定整体治疗目标和选择具体治疗手技的依据。这种手技的刺激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又反映出中枢

    神经系统的功能。观察分析这种反应实际上是对患儿的再次评价。在神

    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概念中,治疗与评价是一体化的,即评价→制订治疗

    方案→手技治疗→再评价→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手技治疗。如此循环往

    复地进行。

    57.为什么要用动态的治疗手技?

    促通矫正反应和平衡反应是Bobath疗法的主要治疗目标之一,治疗

    不应是静态的,而必须是动态的。所有的运动都会引起体重的移动,所

    以促通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要与促通体重移动的手技相组合。体重移动

    本身又可诱发运动,所以可以作为诱发姿势反应的手段而应用。

    58.头控能力发育的必须条件有哪些?

    (1)头、颈的中间位控制,必须是以颈部左、右两侧肌肉的对称

    性活动来保证。

    (2)小儿在俯卧位上能够用上肢支持体重,3个月左右时用肘部,5个月以后用双手,同时能保持对称位。

    (3)矫正反应机构发育成熟,尤其是颈矫正反应及迷路性矫正反

    应,这样才能保证患儿抵抗重力抬头及向侧方倾斜时头部能矫正至正中

    位。

    (4)头、颈的运动必须与肩胛带、躯干等分离,才能保证头、颈

    的协调运动。

    (5)在从仰卧位向坐位拉起时,患儿的头部能主动抬起而不后

    垂,且呈中间位。

    59.头控能力发育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1)肌紧张异常,包括颈部肌肉、肩胛带肌肉、躯干部肌肉的紧

    张性异常,同时也包括全身的紧张性姿势都会影响头部的控制能力。

    (2)原始反射的残存,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Moro反射等均

    影响头、颈的控制能力。另外正常姿势反应如矫正反应的缺如也同样使

    头、颈控制能力的发育受阻。(3)异常姿势,包括:①原始反射残存而继发的异常姿势;②

    头、颈有固定向左、向右任何一方回旋的倾向;③应注意鉴别因斜颈、斜视而致的头、颈的非对称性。

    (4)异常运动,如不随意运动、震颤等。

    60.床上坐位头控促通手技有哪些?

    患儿取床上坐位,一般应用两下肢稍外展及膝关节稍屈曲的坐姿。

    治疗师坐在患儿的对面或后方,将两只手分别放于患儿的两肩部,在支

    持患儿的同时修正肩的异常姿势。常见的是肩的上举,对这种异常姿势

    采取的手技是,将患儿的肩部压向下方及外侧。一定要注意,患儿的肩

    部及其周围对刺激非常敏感,操作中避免用指尖给予锐利的压迫。另

    外,对患儿的支持及对肩部的压迫要在有限范围内,以不限制患儿的自

    发运动为宜。

    操作时,治疗师缓慢地向后倾倒患儿的身体,使其身体的重心从基

    底面上向后移动,使骨盆后倾,脊柱弯曲。这样可以诱导患儿的头部向

    竖直方向的调节。同样的手技再使患儿向前方倾斜,也可以连续地轻轻

    摇动患儿的身体,使之连续地、反复地向前、向后方向倾斜,倾斜的角

    度要适当,当头部要倒向伸展方向或过度前屈时,要减少向前、向后的

    倾斜度,要将患儿的头操作在接近直立的位置上。

    61.圆滚上坐位头控促通手技有哪些?

    这种手技主要应用于呈全身性屈曲模式的患儿。患儿骑跨坐于圆滚

    上,将圆滚前方一端垫高,治疗师同样坐于其后方,支持患儿的两上

    肢,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支持上肢的部位可以在上臂、前臂、手等。

    然后将患儿的两肩关节外旋同时上举,与此同时治疗师用自己的腹部顶

    住患儿的背部,使其脊柱伸展。通过上述操作,患儿逐渐自己可以抬头

    并竖直,这时可以逐渐使上举的患儿的上肢落下,让患儿通过自身调节

    维持头部的位置。注意不要使患儿的臀部离开圆滚,要确保患儿坐于其

    上。

    62.球上俯卧位头控促通手技有哪些?患儿俯卧于大球上,然后变为肘支撑俯卧位,其后,两上肢交替地

    拿向前方进行支撑。将球向前方移动,患儿身体随之向前方移动,利用

    促通头部的矫正反应的效果来诱发抬头运动。注意一定要固定患儿的双

    肩部,不要将患儿从肩部拉起。

    63.伸腿坐位头控促通手技有哪些?

    这种手技主要用于头部竖直困难的患儿。患儿伸腿坐位,治疗师两

    腿外展伸直坐于患儿身后,让患儿上举双上肢并成外旋位,并轻轻地给

    患儿上肢以刺激,使患儿能自行调整,稳定地举手和稳定地坐。要注意

    不要使患儿的头部过伸展。当头能竖直时,要使之稳定。在上举上肢时

    注意臀部不要抬起,当小儿能稳定地保持头的竖直时可将上举的上肢缓

    缓放下。其后,再次让小儿上举两上肢使头部保持着竖直位,回旋体

    干,回旋方向是向左右两侧。此手技用于促通头部竖直和躯干的回旋。

    64.促通头部回旋的手技有哪些?

    患儿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两手分别放于自己的两侧臀部。治

    疗师跪坐于患儿下肢处,压住患儿两手并扶持骨盆,有节奏地左右摇晃

    患儿的身体。当头部的固定回旋缓解后,在原有的屈曲肢位上,将身体

    向一侧回旋使患儿形成侧卧位,在这肢位上停留数分钟,与此同时治疗

    师要握住患儿上侧的上肢、肩或拇指根部,将其牵拉至其体侧。出现的

    反应是头的屈曲与回旋,应向左右两侧回旋操作。

    65.翻身运动发育的条件有哪些?

    (1)获得肘支撑的能力。

    (2)可以在俯卧位上(肘支撑或手支撑)进行体重的左右移动,特别是能用一侧肘或手支撑而抬起另一侧上肢。

    (3)颈矫正反应、对于身体的身体矫正反应、两栖类反应出现。

    (4)获得了体干(体轴)回旋的能力。

    (5)小儿会有目的的玩耍,有翻身移动的目的与欲望,如用翻身

    的方式移动身体去取远处的玩具等。

    66.阻碍翻身的因素有哪些?(1)姿势紧张异常,无论其增高或低下都影响翻身运动的发育。

    (2)患儿呈角弓反张的异常姿势模式。

    (3)原始反射残存,特别是有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残存时,影

    响翻身运动的发育。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存在也影响翻身运动的发育。

    (4)颈矫正反应、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两栖类反应未出现。

    (5)缺乏翻身的动机与欲望,即使小儿已具备翻身的条件,因无

    欲望而不进行翻身运动。

    67.正常翻身模式与异常翻身模式对比有哪些?

    68.怎样从仰卧位上促通翻身?

    (1)上肢法:治疗师在患儿欲翻向的体侧,用一只手从腋窝部使

    上肢上举,另一手放于患儿对侧臀部,向对侧推动患儿身体,使身体产

    生回旋,翻身向俯卧位,如果翻身过程中,头部处于伸展位时不可促通

    翻身运动,需先修正头部后再进行。然后再诱导患儿从俯卧位向仰卧位

    翻身,同样先上举欲翻向侧的上肢,治疗师用一只手扶持之,另一手推

    动患儿臀部使身体回旋,产生翻身运动。

    (2)下肢法:若患儿有肩回缩的异常姿势,应操作下肢促通翻

    身。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坐于其身体一侧,将患儿两上肢上举至头上

    方。首先使患儿一侧下肢屈曲,身体向屈曲下肢的对侧回旋,同时向下

    牵拉屈曲下肢侧的上肢,身体进一步回旋至俯卧位。治疗师根据情况适

    当予以促通,可推动肩部与屈曲侧下肢,协助患儿翻身运动。然后再从

    俯卧位向仰卧位翻身,同样是先将在俯卧位上屈曲的两上肢上举,然后

    一侧下肢屈曲,同侧上肢向下牵拉,身体回旋,翻向仰卧位。注意头部

    不要过于伸展,一定要修正后再翻身。

    69.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须条件有哪些?

    (1)头部控制能力发育成熟。

    (2)在俯卧位上,上肢有支撑能力,从肘支撑至手支撑。

    (3)脊柱伸展至第三腰椎,正常儿在7个月前腰椎的后弯变直,8

    个月后出现轻度前弯。(4)髋关节能充分屈曲,并与躯干出现分离动作。

    (5)体干的回旋,即肩与骨盆间的扭转能力的发育。

    (6)体干的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确立。

    (7)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

    (8)具有姿势转换能力,从卧位向坐位转换,从坐位向四爬位转

    换。

    具有(1)~(4)的条件,即可获得比较实用的坐位。再具备

    (5)~(8)的条件,小儿就可以在坐位上自由玩耍,不会向任何方向

    倒下,可以向各体位转换。

    70.坐位发育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1)缺乏必需条件的(1)~(4)项。

    (2)卧位的平衡反应(倾斜反应)发育不成熟。

    (3)姿势紧张异常。

    (4)原始反射残存。

    (5)有异常运动。

    71.正确坐姿与脑瘫儿童异常坐姿对比有哪些?

    72.伸腿坐位平衡怎样促通?

    患儿伸腿坐于床上,治疗师同样坐位,两下肢放于患儿两下肢旁。

    首先轻轻摇动患儿的两侧臀部使之产生紧张。然后治疗师使患儿身体向

    一侧倾斜,使体重负荷于另一侧臀部上,之后用一只手扶持负荷体重侧

    下肢,另一只手扶持患儿的中枢部位﹙如腰部、肩部等﹚,使患儿向治

    疗师扶持的下肢倾斜,然后扶持中枢部位的手向前推患儿体干,使之回

    旋。

    73.怎样促通坐位躯干的稳定与回旋?

    患儿骑跨坐于治疗师屈曲大腿上,背向治疗师,坐时要保持头与躯

    干在一直线上,颜面正中的对称姿势,如能达到头的竖直位,则给躯干

    以回旋运动,回旋的方法是治疗师将一侧下肢伸展于床上,高度下降,使患儿的体重向这侧移动,用这侧臀部支持体重,于是可引起体干向对侧的回旋。操作时,治疗师两下肢交替地屈曲伸展,使患儿体干向两侧

    回旋。

    74.促通坐位上肢后方支撑的手技有哪些?

    患儿坐位,治疗师坐其后方,两手扶其肩部,抑制肩胛带向前方突

    出。然后使患儿身体向后倾斜,并使两手伸展,肩关节外旋,前臂旋后

    状态支撑于床面上。治疗师可轻轻向下压迫患儿肩部,强化上肢对体重

    的负荷。然后可用自己的膝部等部位轻顶患儿腰椎,促通脊柱伸展,或

    口头指示患儿向上活动腰腹部分也能使脊柱伸展,并用两手交替向侧方

    压迫肩关节,促通体重向两侧移动。

    75.坐位上促通上肢支撑能力的手技有哪些?

    患儿取伸腿坐位,治疗师坐于其身后,首先使患儿两上肢向前下方

    伸展,支撑于床面上,治疗师两手从患儿两肩向其手及躯干的方向有节

    奏的按压,促通患儿坐位的稳定性。控制的关键点也可放于患儿的腰

    部,治疗师从两侧扶持腰部并有节奏地向下推压,使坐位稳定的同时,使体重确实负荷于臀部并使患儿感觉到,然后使患儿体干回旋,促通上

    肢在侧方的支持能力。

    76.侧坐位促通手技有哪些?

    正确的侧坐位应该有躯干的回旋,回旋的方向是向着伸出下肢的一

    侧,身体重心放在两侧臀部。伸出一侧下肢压住另一侧下肢。促通侧坐

    位时不要只向一侧侧坐,必须两侧交替进行。脑瘫患儿侧坐位往往是异

    常的,坐位的两腿分开或呈平行位。

    77.从俯卧位→坐位转换怎样操作?

    让患儿俯卧于伸腿坐于床上的治疗师双下肢上,给予时间让患儿充

    分放松。然后治疗师抓住患儿的一侧下肢,最好是膝部,向自己身体方

    向牵拉,使患儿体干产生回旋运动。治疗师的另一只手支持的部位原则

    上是肩部或臀部。治疗师在使患儿体干回旋的同时,屈曲患儿颜面侧的

    下肢,用以支持患儿的体干。在患儿起来时要注意他头部的活动,继而

    以患儿头的活动为目标,在头部屈曲、回旋的同时,使患儿呈坐位,坐位时要保持头正中位。若患儿缺乏头部的活动,治疗师要支持头部,可

    以将上方的肩部向下方推,通过这一手法使患儿头部产生屈曲与回旋。

    78.侧坐→四爬位转换促通手技有哪些?

    治疗师跪坐于侧坐位的患儿面前,诱导患儿从侧坐位向四爬位转

    换。治疗师双手扶持患儿双肩,引导患儿自己抬起臀部,扭转躯干,向

    前方伸出两上肢并支持体重形成四爬位。在上肢伸向前方时,一定要使

    体重确实出现移动,负荷于四肢。达到四爬位后,再回到与出发肢位逆

    向的侧坐位,如此反复进行。

    79.四爬及四爬移动发育的必须条件有哪些?

    (1)头部控制能力的发育成熟。

    (2)脊柱的伸展至腰椎、骶椎,躯干的稳定性,尤其是腹肌的发

    育成熟,才能保证体干的稳定。

    (3)骨盆克服地心引力,即抗重力的上举,下肢具支持性,高度

    发育的平衡能力。

    (4)上肢支持性发育成熟,获得用手掌支持体重的能力。

    (5)四爬位平衡发育成熟,才能进行四爬移动。

    (6)有移动的动机与目的。

    正常小儿在7—8个月时可取四爬位,这时,他的俯卧位、仰卧位乃

    至坐位的平衡反应已经发育成熟,在四爬移动发育完成之前,小儿可以

    在四爬位上摇晃身体,练习四爬位的平衡。

    80.四爬及四爬移动发育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1)必须条件中的(1)~(4)未发育成熟或因异常模式而起不

    到应有的作用。常表现如下:①应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反应的姿势模

    式,常见到患儿的上肢支持能力欠佳,头部过度伸展的异常。为了代

    偿,患儿的臀部下降,且臀肌不活动,表现出头及上半身抬起,头上

    举,上肢伸展,下肢屈曲的异常模式。反之当患儿头部前屈时出现上半

    身下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的异常模式。②患儿的四爬移动呈兔跳样

    模式,上肢可交替向前,两下肢同时向前运动。(2)缺乏身体左右的协调性,虽然已具备必需条件,但患儿四爬

    时不成直线运动,方向转换也困难。

    (3)四爬位平衡发育不完善,姿势控制不充分,阻碍体重向侧方

    移动。

    81.正常爬行模式与异常模式对比有哪些?

    82.如何利用圆滚进行四爬位训练?

    患儿在圆滚上四爬位,两上肢在前方支持体重,两下肢在后方支持

    体重,注意修正肩部的异常,如果患儿臀部有屈曲模式和屈曲姿势要予

    以抑制。当患儿两上肢能支撑时,使患儿躯干前后移动,促通四爬位时

    的上下肢支撑,体重移动,获得稳定的四爬位。

    83.四爬平衡的促通手技有哪些?

    患儿在四爬位上能双手双膝同时负荷体重时,要进行重心移动训

    练。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在其身后,双手放在患儿臀部,向前后方向

    缓慢地推拉,使其完成体重前移,在进行前后重心移动时,也要进行左

    右重心移动的训练,治疗师将手放在患儿骨盆的一侧,向对侧施加阻

    力,另一手在对侧维持保护。以上两个动作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膝手立

    位的姿势及重心在四点之间的移动,促进躯干的调整与旋转,为四爬移

    动做准备。

    84.三点支撑促通手技有哪些?

    患儿在完成了重心前后移动后,基本上能完成四爬位姿势保持及平

    衡,然后要进行三点支撑维持平衡的训练,患儿四爬位姿势,治疗师在

    患儿身后协助患儿抬起一侧上肢,使重心移到两膝和另一上肢上,然后

    进行对侧下肢的上抬,治疗师可以借助下肢的踝关节帮助患儿上抬,使

    其重心移至两手和另一侧下肢上。当重心的移动能随意完成以后,向前

    方的爬行就较容易进行了。

    85.四爬移动促通手技有哪些?

    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跪立其后,促通患儿上肢和下肢交替地向前

    方运动。首先扶持患儿的肩部使一侧上肢确实地负荷体重,另一侧上肢从肩处开始运动至前方,然后使这侧上肢负荷体重。之后使向前运动上

    肢一侧的下肢负荷体重,对侧下肢迈出,上、下肢呈对角线的交替向前

    方运动。

    86.立位发育的必须条件有哪些?

    (1)从四爬位或膝立位抓物站起时,上肢能高举过肩。

    (2)髋关节有一定程度的伸展。

    (3)骨盆周围的稳定性与上、下肢的支持性,特别是膝关节的易

    活动性,在站立中需要有膝关节协调的细小动作。

    (4)足底感觉发育成熟。

    87.立位发育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1)缺乏必需条件的(2)与(3)。

    (2)阳性支持反应仍然阳性。

    (3)足底感觉发育不成熟。

    (4)无站立欲望。

    (5)姿势紧张异常。

    88.怎样促通足部与眼睛的协调?

    患儿在治疗师膝上或治疗床上仰卧位,使骨盆抬高。为了使患儿的

    足进入他自己的视野,需要屈肌模式和伸肌模式的组合。因此必须抑制

    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和外展。诱导患儿的手伸向自己的足,足趾到口等动

    作,患儿不能自己做到时治疗师应予以协助,应观察在患儿手握足时,屈肌肌紧张是否增高,如果有应予抑制,抑制方法是变握住足为张开手

    指触摸自己的足。

    89.坐位上足部负重促通手技有哪些?

    在各种各样的坐位姿势上,特别是在坐位上进行体重的移动,可使

    部分体重向足部负荷。患儿若呈跪坐位,将臀部坐于足跟之上,就会使

    足部几乎负荷全部体重,而且在这种姿势上,足部呈现踝关节和足趾的

    跖屈或者背屈状态,这是不可取的方式。可以让患儿坐于小椅子上或圆

    滚上,通过身体的前倾,诱发体重向足底的负荷。90.怎样促通双膝立位?

    患儿与治疗师面对面,呈双膝跪位,患儿双手搭在治疗师肩上,腰

    部挺直,治疗师帮助其髋关节轻度外旋,大腿与小腿成直角,躯干与大

    腿成直角,保持身体平衡。

    91.怎样促通单膝立位?

    患儿获得稳定的双膝立位后,治疗师诱导患儿慢慢抬起一条腿,髋

    膝关节各屈曲成90°,脚掌着地,控制好躯干的平衡,要左右交替进

    行。

    92.双膝立位→单膝立位怎样转换?

    患儿与治疗师一前一后双膝立位,根据患儿情况决定促通开始的部

    位。一般是从骨盆开始,治疗师扶持患儿两侧骨盆,使患儿体重确实负

    荷于一侧下肢上,然后使身体向非负荷体重回旋,其动作似将该侧下肢

    向后方牵拉,等待患儿向前方迈出这侧下肢。若患儿在双膝立位上的控

    制能力尚未成熟,迈出一侧下肢困难,就不要进行此项促通手技。

    93.四爬位→单膝立位怎样转换?

    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跪立其后用两膝部固定患儿的一侧下肢,使

    体重负荷于这侧下肢,这可通过治疗师的手控制患儿的骨盆并向下方压

    迫来达到体重确实负荷于该侧下肢的目的。然后抬起非负荷体重侧的骨

    盆,协助患儿迈出这侧下肢。当下肢迈出后,治疗师两手放于患儿腹部

    协助患儿使躯干抬起,一边防止躯干的后仰,一边使之竖直。在患儿获

    得正确的单膝立位后,向前轻推患儿促通前方保护伸展反应。

    94.四爬位→蹲位怎样转换?

    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跪坐于其后方两手扶持骨盆部位,首先通过

    一侧手向下方压迫一侧骨盆,使患儿的体重移动并负荷于一侧下肢,然

    后使另一侧下肢向前迈出。然后同样方向将患儿体重移向自己迈出的下

    肢上,之后迈出另一侧下肢。注意向前方迈出的下肢不要呈现内收、内

    旋的肢位,同时躯干不要伸展。两足均着地后,将患儿体重向后方移

    动,臀部下降,成为蹲位,此时治疗师的两手扶持患儿的两膝,使体重确定负荷于其双下肢与足上。注意蹲位时,两下肢要外展并稍外旋位。

    95.怎样训练蹲位的体重移动?

    首先促通从四爬位向蹲位,在蹲位上进行体重移动训练,然后再转

    为四爬位,其后将身体向两上肢移动,抬起臀部,然后在这个肢位上只

    用一侧上肢支持体重,另一只手拿玩具等。偏瘫的患儿最好用患侧上肢

    支持体重。

    96.怎样使患儿从“大象姿势”起立?

    患儿呈四点支持但臀部抬高,这就是所谓的“大象姿势”。治疗师在

    患儿的后方,首先使体重向一侧下肢移动,同时使骨盆产生轻度的回

    旋。治疗师控制患儿的骨盆部,促通患儿站起,也可以在中枢部位如胸

    腹部等进行促通,这方法适用于起立困难的患儿。注意在起立过程中,头与躯干不要后仰,肩不要回缩,下肢不要内收、内旋,促通过程中一

    定要抑制这些可能出现的异常姿势。

    97.坐位→立位促通手技有哪些?

    治疗师为患儿选择一个适当的凳子,患儿坐上时双足底能着地,膝

    屈曲90°,治疗师站在患儿前方诱导其身体重心移至双足,使膝关节屈

    曲>90°后,让患儿抬高臀部及躯干站起,治疗师注意固定患儿双膝关

    节,以防止膝关节控制能力不充分出现屈膝现象。另外如果髋关节有轻

    微内收内旋时要随时矫正,并注意防止尖足的出现。

    98.立位重心转移的促通手技有哪些?

    主要训练患儿立位时重心在两脚之间的移动。让患儿双下肢分别跨

    在治疗师的一侧下肢的两侧,使一侧下肢向前迈出,治疗师的手从患儿

    后侧握住患儿髋关节下部,使其髋关节轻度外旋,并注意使对侧肩向

    前,诱发出躯干的扭转,使重心侧方移动,同时也强化了足底感觉。

    99.促通立位平衡的手技有哪些?

    正常小儿当发育至扶持立位阶段时,可以在两足间移动自己的体

    重,扶持他一只手可以使身体回旋,为了取得平衡可以摇动足,且可持

    续长时间。另外患儿要拾取玩具时可以将下肢屈曲或坐于床上。上述所有动作都是为自立的步行做准备的。脑瘫患儿所体验的立位都是静态

    的,加上身体和下肢的僵硬,不能产生适当的立位平衡。为此在手技操

    作时,在给予适当的姿势支持与控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患儿体验动

    态的立位经验。

    100.步行发育的必须条件有哪些?

    (1)身体正常的竖直关系发育成熟,小儿可放松地、自然地站

    立。

    (2)立位平衡的发育,体重可在两下肢之间移动,可单足站立。

    足背屈反射,跨步矫正反应、跳跃矫正反应、立位倾斜反射发育成熟。

    (3)环境因素,有步行的欲望与动机。

    (4)骨盆的对称性,左右两侧的分离运动。

    101.步行发育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1)缺乏必须条件的(1)(2)(3)。

    (2)阳性支持反射残存。

    102.侧方行走促通手技有哪些?

    让患儿两手扶持治疗床或合适的桌子练习侧方的步行。开始时两脚

    平行移动,即右脚向侧方迈出,左脚再平行的向侧方迈出,两脚并拢后

    再迈右脚。第二阶段已无需两脚并拢,一步一步向侧方行走。然后两脚

    向侧方迈出可以不在一个平行线上,两脚一前一后向侧方迈步,也可以

    两脚交错着向前、向后的移动训练。

    103.怎样促通正常步行模式?

    患儿取立位,治疗师在其身后站立,两手张开,手指伸展放于患儿

    的肩、胸部予以支持,使患儿得到确实的姿势控制。若患儿需要进一步

    的支持,治疗师可以用下肢抵在患儿的髋关节和后背上。患儿立位的基

    底面中必须有重心,即尽可能在稍微扶持下独站,不能完全依靠在治疗

    师的下肢上。当患儿迈步向前体重在两下肢上移动时,治疗师将患儿未

    负荷体重侧的肩或躯干在对角线上推向下方,促通侧方的矫正活动。同

    时使非负荷体重侧骨盆稍向后侧回旋,然后促通负荷体重侧下肢向前方的体重移动,并将处摆动期一侧的骨盆推向前方。随着患儿步行能力的

    提高,要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支持。二、Vojta疗法

    104.Vojta疗法的概念?

    Vojta疗法是西德学者Vojta博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于1968年创立了完整的Vojta疗法。所谓Vojta疗法就是对患儿身体

    特定部位的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的、反射性移动运动

    的一种疗法,所以又称诱导疗法。反射性移动运动包括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R—U)两种,其时在原始反射支配下的一种原始

    运动。

    105.Vojta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基本原理是利用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反射性移动运动。通

    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的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

    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治疗的目的。Vojta发现反射性移动运动是在系

    统发生和个体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新生儿和脑瘫患儿同样存在。

    新生儿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将反射性移动运动综合为协调的复合

    前进运动,即随意运动,脑瘫患儿的这种综合能力发生障碍,但是,通

    过诱发带诱发的反射性移动运动的反复规则的出现,完全可以恢复和促

    进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

    106.Vojta疗法早期治疗有何意义?

    (1)婴儿早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脑的可塑性大,这个时期代

    偿能力强,Vojta认为3个月之内是最佳治疗时期。

    (2)脑瘫早期异常姿势运动尚未固定下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治疗

    效果。

    (3)早期治疗可防止肌肉挛缩,关节变形。

    (4)早期赋活在种系发生中存在的移动运动功能,阻止姿势向异

    常方面发展。

    107.Vojta疗法优点与存在问题有哪些?

    Vojta疗法应用范围广,从小婴儿到年长儿童都可应用,是早期治

    疗最好的办法。它手法简单,容易掌握,而且不需要复杂、价格昂贵的设备,只需要一个温暖、光线充足的场所和一张治疗台,经济适用,因

    地制宜,如肌张力较强的患儿,治疗1周后,就可以出现效果,特别是

    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存在问题:①治疗时,由于在诱发部位上压迫刺激较强,呼吸功能

    较差或体质较差的患儿不适用,应经过呼吸功能训练后体质增强了再应

    用。②治疗时因较强的刺激,患儿往往哭闹剧烈反抗,特别是刚开始治

    疗时,给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不能坚持治疗而影响效果。③

    随着患儿年龄增长,1岁后力量增强,治疗师如果力量不足,则往往达

    不到治疗目的,这时应与家长配合,在其协助下进行治疗。

    108.Vojta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治疗前后一小时不要洗澡,治疗后要及时擦干汗液,以免受

    凉感冒。

    (2)治疗前一小时不要进食,治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饮料等。

    (3)治疗的房间应光线充足、温暖,最好裸体治疗,以便观察反

    应。

    (4)出发姿势要摆好并根据出现的反应不断调整刺激点和刺激强

    度,密切观察所希望的反应是否出现,并应注意与反射运动相对抗,以

    延长反应时间。

    (5)两次治疗间应充分休息并给予娱乐活动。

    (6)患儿出现发热、惊厥、腹泻等不良反应应暂停。

    (7)一般情况,每日最好治疗4次,如情况不允许,每日2次也

    可,每次一个部位3~5min。

    109.什么是诱发带?

    Vojta疗法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在身体上一定的部位,按照一定

    的方向给予刺激,诱发出移动运动,这个特定的部位称为诱发带。诱发

    带是诱导产生反射性移动运动的关键部位,包括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

    两种,主诱发带多分布在肢体远端,辅助诱发带多分布在躯干上,在治

    疗中选择哪一个主诱发带,要根据患儿运动的发育情况决定,最终的目的是要诱导出良好的正常移动运动。

    110.反射性俯爬(R-K)的出发姿势有哪些?

    (1)患儿处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回

    旋30°,头稍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髋部与床面平行。

    (2)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使肱骨内侧髁着

    床。肘关节屈曲40°,腕关节的位置要与肩关节、髋关节在同一直线

    上,前臂呈旋前位,手掌面着床。

    (3)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肩、肘关节均保持零肢

    位,即完全伸展位并放于体侧,腕关节、手指关节自由位。

    (4)颜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30°,膝关节屈

    曲40°,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

    111.反射性俯爬的主诱发带有哪些?

    (1)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上髁,刺激方向:肩胛骨的内侧、背侧、尾侧。

    (2)颜面侧下肢股骨内侧髁,刺激方向:向着股骨方向的内侧、背侧方向进行压迫刺激。

    (3)后头侧上肢前臂桡骨茎突上1cm处,刺激方向:与上肢外

    展、前臂移动相对抗,外侧、背侧、头侧三个方向。

    (4)后头侧下肢跟骨,刺激方向:向膝关节方向的外侧、腹侧、头侧三个方向。

    112.辅助诱发带有哪些及其作用?

    (1)辅助诱发带主要有5个:①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②颜面侧

    髂前上棘;③后头侧臀中肌处;④后头侧肩峰;⑤后头部及后头侧下

    颌。

    (2)作用:①促进肌肉收缩活动而给予刺激;②对移动运动给予

    抵抗,以调节运动的方向,使肌肉持续性收缩。

    113.反射性俯爬运动的标准反应模式有哪些?

    在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上的压迫抵抗刺激,出现的反应是典型的爬行动作。由出发姿势开始,颜面侧的上肢,由于肩胛内收,肩关节向

    后移位,因而肩关节后伸并抬高。后头侧的上肢,因斜方肌上部、三角

    肌与前锯肌作用,肩胛在水平位出现上举,使后头侧上肢向前回旋,出

    现小指伸展、拇指外展,向前方的移动运动。后头侧下肢出现伸展,使

    头向另一侧回旋,颜面侧下肢屈髋、屈膝90°,骨盆抬高,下肢向前移

    动。这种颜面侧上肢向后,后头侧上肢向前,头向对侧回旋,颜面侧下

    肢屈曲,后头侧下肢伸展的移动运动反复规律的出现,这就是反射性俯

    爬移动运动标准的模式。

    114.反射性俯爬的基本手技有哪些?

    基本手技包括R—K1、R—K2(包括A法、B法)、R—K变法。不

    同手技是由不同的出发姿势及不同的诱发带组合所决定的。临床上最常

    用的是R—K1手技。

    115.R-K1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出发姿势与R—K相同,一般选用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侧

    下肢跟骨及肩胛骨内侧缘下13,2个或3个诱发带,由1人或2人共同完

    成,主要观察肩胛带和颜面侧下肢的反应:肩胛带局部肌肉收缩,肩胛

    内收、抬高,颜面侧上肢用力向后回旋,此时要注意固定好肱骨内上

    髁,并以此为支点,这不仅可增加刺激的强度,而且可促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收缩方向由向心向离心方向转换,进而可促进移动运动的

    完成。颜面侧下肢屈曲,骨盆带抬高,足关节背屈。由于该下肢未被固

    定,往往见到屈曲后伸展、再屈曲、再伸展,屈伸反复进行,这是正常

    反应。有的患儿无屈曲动作而有硬直伸展,这是异常反应,要注意防

    止。当反应不明确时,应注意调整刺激强度、用力方向,也要注意出发

    姿势是否被破坏。如两肩水平、头颈躯干垂直,各关节角度等,如有变

    化,要及时调整。

    116.R-K2 A法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R—K2A法适用于上半身障碍严重的患儿,如抗重力伸展差、上肢

    不能支撑、头部不能上抬、颈不能竖直或有斜颈的患儿。(1)出发姿势:患儿俯卧在治疗床的一端,两下肢从髋关节处游

    离,头部向一侧回旋30°,前额抵床,颜面侧上肢外旋、上举,肘关节

    屈曲40°。

    (2)主诱发带: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上髁。

    (3)辅助诱发带:选用后头侧肩胛内侧缘下13或颜面侧肩胛骨内

    侧缘下13或后头侧髂前上棘处,一般多选用后者。

    117.R-K2 B法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主要适用于下半身重于上半身的患儿,如下肢呈硬直伸展、交互运

    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骨盆抬高困难,膝关节起立功能障碍的患儿。

    (1)出发姿势:除颜面侧下肢屈曲于患儿腹部下方之外,其他与R

    —K相同。

    (2)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髁,后头侧跟骨,促进肩胛与骨

    盆抬高。

    (3)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臀中肌及髂前上棘处,诱发下肢屈曲、抬高骨盆。

    在治疗时,根据患儿障碍的程度治疗目的选择主、辅助诱发带,如

    为促进肘、膝支撑可选用颜面侧臀中肌,为促进下肢交互运动可选用跟

    骨、股骨内侧髁。

    118.R-K变法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R—K变法简称E—Po。R—K变法与R—K的不同之处是出发姿势的

    区别,故又称位置变法。

    (1)出发姿势:头与上肢与R—K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双下肢均屈

    曲于腹部下方,俯卧于治疗台上,足背距治疗台一端外2cm。

    (2)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髁。

    (3)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或髂前上棘处。

    此法适用于年龄较大患儿,躯干调节能力差,骨盆抬高起立障碍,下肢硬性伸展或屈曲、伸展障碍的患儿,R—K变法可促进抗重力伸

    展,对下肢的支撑起立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可促进踝关节背屈,纠正尖足。

    119.R-K诱导产生的运动主要有哪些?

    (1)头部的回旋运动。由于压迫刺激后头部使颈肌伸展、前额着

    床,与回旋抬头相对抗,可促进抬头被动完成,同时刺激肩胛骨内侧缘

    效果更好。

    (2)拇指外展、足关节背屈。由后头侧上肢于前臂和手部肌肉协

    调收缩可促进拇指外展,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协调收缩,可促进足关节背屈,因而可治疗拇指内收和尖足。

    (3)颜面侧上肢向后回旋伸展。由于肘部作为固定点,这种回旋

    伸展受到抵抗,因而可见到肘支撑、肌肉收缩方向转向末梢、肩胛骨内

    收、肩胛带内收、身体向前移动。如解除这种抵抗即可见到上肢向后回

    旋伸展。

    (4)后头侧上肢向前伸展。由于后头侧上肢多固定于躯干一侧,这种向前伸展运动也受到抵抗。一解除固定,即可见到后头侧上肢从腋

    下向前伸展。

    (5)颜面侧下肢屈曲移至腹下或侧腹部。

    (6)骨盆带抬高。

    (7)后头侧下肢伸展。

    (8)双下肢交互运动。

    (9)骨盆带和肩胛带抬高。

    (10)肘支撑和手支撑。

    120.反射性翻身(R-U)的出发姿势有哪些?

    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取正中位或向一侧回旋30°,颈部充分伸展,头部轻度前屈(可用毛巾稍垫起),颜面侧上肢伸展,后头侧上肢屈曲

    呈ATNR姿势,或两侧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势。两侧下肢轻度外展、外

    旋,髋关节与膝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

    121.R-U的诱发带及用力方向有哪些?

    (1)主诱发带:从颜面侧乳头向下划一条与身体长轴平行的线,从横膈附着部划一水平线,两线交叉点即为主诱发带。或者说颜面侧的

    乳头下方二横指处为主诱发带。小婴儿可通过剑突划一横线,再通过乳

    头划一竖线,两线交点处,在此点上向左或向右移1cm都可。向脊柱方

    向的内侧、背侧、头侧给予压迫刺激。

    (2)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峰,向主诱发带方向给予刺激。

    后头侧下颌骨,向颜面侧肘部方向压迫刺激。

    122.R-U所诱发的反应有哪些?

    (1)局部反应:由于直接压迫刺激,可使7—8肋间肌伸展,横膈

    扩张,由于肺部受压,使纵隔移动,由于腰肌与腹肌收缩,使骨盆抬

    高,使身体向对侧回旋。

    (2)远隔反应:头向对侧回旋,上半身伸展,肩胛骨内收。腹肌

    收缩,两下肢90°屈曲,轻度外展、外旋、足背屈。颜面侧上肢外展,后头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进一步刺激压迫,头

    和躯干向对侧回旋并进行翻身。三、上田疗法

    123.什么是上田疗法?

    上田疗法是由日本学者上田正博士于1988年总结创立的。它是继

    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又一治疗脑瘫的方法。由于上田疗法对痉挛型

    脑瘫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治

    疗小儿脑瘫等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24.上田疗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操作手法有哪些?

    上田疗法属于理学疗法的范畴。健全的相反神经支配是保持正常姿

    势与运动的基础。当各种原因所致脑损伤时,脊髓的相反神经兴奋抑制

    网络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表现为相反神经支配障碍。上田疗法就是

    利用这一原理,采用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抑制异常回

    路,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

    的。实践证明,上田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有良好的效果,对于不随意运动

    型脑瘫治疗效果较差。

    基本上可分为颈部躯干法与四肢法两大类。共有7种操作手法:①

    颈部法;②颈、骨盆法;③肩、骨盆法;④上肢法;⑤下肢法;⑥对角

    线法;⑦全四肢法。

    125.颈部法的操作手技及如何应用?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固定肩部,使患儿

    的头部缓慢地向一侧旋转,当颈部充分回旋后,治疗师面对患儿,用另

    一只手固定患儿颜面侧的肩部,缓慢地向对侧(后头侧)方向转动,使

    颈部充分地回旋后,保持3min。

    颈部法适用于全身肌张力增高、非对称性姿势明显、头部不能左、右旋转,只能向一侧扭转或颈部肌肉痉挛的患儿。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后,患儿颈部可达中线位,肌张力明显降低,颈肌痉挛减弱,全身的非

    对称性姿势也明显改善。

    126.颈、骨盆法的操作手技及如何应用?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固定肩部,使患儿头

    部向一侧旋转,使颈部充分回旋后,另由一位治疗师或家长双手固定患

    儿两侧骨盆,然后慢慢向颜面相反方向旋转骨盆,使患儿从颈椎、胸椎

    直到腰椎充分旋转,当脊柱充分旋转后,保持3min。

    颈、骨盆法可改善颈部、躯干肌紧张,降低四肢肌张力。适用于颈

    立直反射缺如的小儿,当采用该法治疗后,可以迅速地诱导出颈立直反

    射,利于躯干的回旋。颈立直反射的出现对翻身动作的形成有重要的促

    进作用。

    127.上肢法的操作手技及如何应用?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身体一侧。

    (1)屈曲患儿手指使拇指内收,四指屈曲将拇指握在掌心,腕关

    节内旋尽可能掌屈,肘关节最大屈曲位内收贴紧侧胸部,保持3min。

    (屈曲位)。

    (2)3min后,使患儿手指张开,上肢伸展,肘伸展,上臂外旋,腕关节背屈,肩关节外旋、外展90°(伸展位)。然后再回到屈曲位,与伸展位反复交替进行共15次。

    (3)最后保持屈曲位3min,这是上肢法一次治疗的全过程,大约

    需要9min。

    上肢法适用于手指不能张开,上肢痉挛的患儿,当一次治疗后就可

    以感觉到肌紧张有所下降,从而对关节的活动非常有利,对手指的伸

    展、抓物、穿脱衣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促进平衡反射。

    128.下肢法的操作手技及如何应用?

    患儿仰卧在操作台或楔形垫上,治疗师与患儿面对面。

    (1)首先使患儿足趾跖屈,踝关节也最大限度的跖屈,治疗师一

    手将患儿五趾向后、向下掰,一手虎口托住足跟部,向上用力,使髋关

    节、膝关节尽量伸展,此种姿势保持3min,注意手勿碰小腿。

    (2)治疗师一手拇指按压拇长屈肌部位,另一手虎口托足跟使踝

    关节尽可能背屈,同时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曲,就这样使患儿踝关节跖屈与背屈反复交替进行15次,注意勿损伤足弓。

    (3)最后保持踝关节跖屈的姿势3min,下肢法治疗大约需要

    9min。

    下肢法主要适用于尖足、下肢痉挛的患儿,治疗后可减轻下肢肌痉

    挛,加大股角,利于膝关节伸展,可纠正尖足等,可促进上、下楼梯及

    跳跃动作的建立,加宽步距,改善步态,利于平衡功能的建立。

    129.上田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进行上田疗法治疗需要坚持,时间长效果才明显。

    (2)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上田治疗手技。

    (3)各种治疗手法的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可多选用几种同时应

    用。

    (4)此疗法虽可改善患儿的肌痉挛状态,但不是万能的,应结合

    患儿的实际情况综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5)上田疗法操作简单,应培训家长,在家庭强化训练,会收到

    较好的效果。

    (6)上田疗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取长补短,可提高治疗

    效果。四、针对脑瘫各型特点的训练手技

    130.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会出现屈髋?

    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存在痉挛因素,躯干及四肢肌张力高,如髂腰

    肌,再加上背部的抗重力伸展能力差,就会出现屈髋的异常姿势(就是

    我们常说的撅屁股)。另外有些患儿尖足较重,加上有膝反张的异常姿

    势,在立位时想保持平衡就出现了代偿性屈髋,所以一定要分析清楚才

    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131.针对屈髋如何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屈髋时要先分析原因,如是因为肌张力高造成

    的,就要降低患儿的肌张力,如做被动的伸髋运动、做可以提高腰背肌

    肌力的运动,提高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的运动,如臀肌肌力(图3-

    1)。若是代偿性的,就要根据代偿的根本点进行训练,如是尖足造成

    的屈髋就要抑制尖足,牵拉小腿三头肌,提高径前肌肌力等训练。

    图3-1屈髋训练

    132.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会出现屈膝?

    痉挛型脑瘫患儿如果有屈膝的异常姿势,可能是因为双下肢肌力

    差,抗重力伸展能力低造成的(一般在刚刚学站时出现),也有可能是

    因为患儿尖足的异常姿势得到了控制,患儿想保持立位的力线竖直关

    系,出现的代偿姿势,一般情况下当屈膝得到控制了,尖足的异常姿势

    又会随之出现。

    133.针对屈膝如何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屈膝,如果是因为双下肢肌力差造成的,就要

    提高双下肢肌力,如股四头肌肌力,可以进行“蹲起”训练,或进行股四

    头肌训练器进行器械辅助治疗等;若是因为代偿运动造成的,就要找到

    根本原因,如因为尖足就控制尖足,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提高径前

    肌肌力,如因为屈髋就参照屈髋治疗方法进行训练(图3-2)。

    图3-2屈膝训练134.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会出现膝反张?

    可能是因为患儿刚刚开始学习站立,膝关节周围的肌力差,不能很

    好地控制关节活动,靠韧带等进行支撑,形成一种骨性支持,或是因为

    代偿性的姿势保持形成一种代偿性运动,所以治疗师在进行训练时要把

    握住患儿异常姿势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康复效果。另

    外患儿是一个整体,不能把患儿出现的异常姿势单个分析,要综合评

    价,患儿所出现的异常姿势都是有关联的,并不可能因为一块肌肉或一

    个关节而造成异常。

    135.针对膝反张如何训练?

    首先要找到根本原因,是肌力差就给患儿肌肉耐力训练,比如主动

    屈膝训练,当达到一定的肌力可以增加负重训练,如负重沙袋,器械加

    阻力等方法。若是因为代偿造成的,就找根本原因,比如“尖足”造成就

    要把控制尖足放在重点进行训练(图3-3)。

    图3-3膝反张训练

    136.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会出现尖足?

    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尖足一般是由于双下肢有痉挛因素,小腿三头

    肌的伸肌肌张力高、肌力弱,径前肌、伸肌肌张力高、肌力弱,或是由

    于代偿性姿势出现而发生的代偿姿势。这样就出现了尖足的异常姿势。

    137.针对尖足如何训练?

    如果是肌张力高造成,就要降低双足肌张力,如牵拉小腿三头肌,主动的足背屈训练,或进行“蹲位”保持,靠身体的重力作用来牵拉小腿

    三头肌,会站立的患儿也可以进行“蹲马步”或“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保

    持训练,只要能让双足充分背屈的运动都可以训练,治疗师要多想办

    法,在训练中没有固定的姿势训练,只要适合患儿的都是好办法(图3-

    4)。

    图3-4尖足训练

    138.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会出现代偿性运动?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存在痉挛因素,一般肌张力高,肌力弱,如在

    翻身运动中,下肢肌张力高、肌力弱,不能自如的控制下肢,就要靠上

    肢或肩胛带来进行躯干回旋,从而完成翻身运动;在坐位中腰背肌的肌

    力弱,抗重力伸展能力差,加上髂腰肌等肌肉肌张力高,从而在坐位中

    会出现非双侧坐骨结节着接触面而换成是骶尾骨接触承重面,造成代偿

    性坐姿;在爬行中,双上肢支撑能力差,屈髋,双下肢分离运动差,而

    造成“兔跳”等的代偿运动;立位和步行中也由于屈髋,双下肢分离运动

    差,躯干及下肢肌力弱而造成“摇摆步态”等代偿姿势。一般患儿不会只

    出现一个异常姿势,而是几个异常姿势同时出现。

    139.如何纠正代偿性运动?

    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代偿性运动进行训练时要把握住原则,即控制

    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出现代偿运动时,(参照上题)首先

    分析出现异常姿势的原因,如是因为肌张力高或肌力弱造成的,就针对

    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尽量让患儿避免异常姿势出现,帮助或提

    醒用正确的姿势运动,使异常模式在大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浅,正确的模

    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姿势才能逐渐的改正。

    140.痉挛型脑瘫患儿为什么体位转换能力差?

    痉挛型脑瘫患儿因为存在一定的痉挛因素,肌张力普遍高,运动缓

    慢,会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肩胛带、躯干、骨盆带的非对称模式,会出现代偿性运动,想完成一个运动就要靠另外一些肢体的运动来达到

    目的,所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体位转换能力差。

    141.怎样进行体位转换能力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想提高体位转换能力的根本就在于一定要让患

    儿“动起来”。在训练姿势保持的同时进行体位转换,如翻身,坐位转换

    为俯卧位,俯卧位转换为坐位,坐为转换成立位,或转换成四爬位禁姿

    势转换(图3-5)。

    图3-5体位转换能力训练

    142.痉挛型脑瘫患儿独走时会出现哪些异常步态?若肌张力高或阳性支持反应同时存在,会出现踝关节跖屈,髋关节

    屈曲,内收及内旋足部的外翻,平衡差等异常姿势。

    143.如何纠正这些异常步态?

    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异常姿势时,要先看患儿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姿

    势,再分析出现异常的根本原因所在。如出现尖足就要检查患儿的肌张

    力紧张程度,给予患儿的被动的关节活动,若患儿可以配合训练,就给

    予主动地足背屈的训练,或进行器械训练;若出现屈膝就分析是肌力弱

    造成的还是代偿性运动造成的,是肌力弱造成就训练肌力,如股四头

    肌、径前肌、臀肌等,是代偿性运动造成就根据情况纠正;若出现屈髋

    就看是不是髂腰肌等肌张力高造成,如果是就牵拉髂腰肌,患儿俯卧位

    治疗师被动抬起患儿一侧或两侧下肢,若是腰背部肌力弱造成就提高腰

    背肌的肌力。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患儿出现异常姿势不是一块肌肉或一个

    关节造成的,要综合分析原因,综合训练。

    144.痉挛型双瘫患儿如何降低肌张力?

    此型患儿上半身比下半身障碍程度轻,所以头、颈,上肢等运动发

    育尚可。躯干和下肢障碍较重,由于伸肌和屈肌肌张力高,影响立位和

    行走的抗重力伸展,出现爬行时双下肢分离运动,及立位、步行中各关

    节的分离运动障碍。骨盆周围肌肉及髋关节肌肉痉挛,使臀肌及腹肌肌

    力弱从而影响躯干的伸展及上半身重心的转移。

    (1)踝关节趾屈(尖足):由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径前肌抗

    重力能力差造成。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左手扶患儿足跟处,右手扶足

    掌,右手向膝关节方向牵拉足掌的同时左手向训练者方向牵拉足跟(图

    3-6)。

    图3-6踝关节趾屈

    (2)内收肌痉挛(剪刀步):由于内收肌肌张力高造成双腿似剪

    刀样交叉。患儿仰卧位,治疗师用一条腿固定住患儿一条腿,训练另一

    条腿治疗师一手固定足一手固定膝关节垂直向上和外展,牵拉内收肌。

    (3)髋关节屈曲(撅屁股):由于髂腰肌等肌张力高,躯干的抗重力能力差造成。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一腿固定患儿臀部,双手伸到患

    儿大腿前侧垂直向上牵拉(图3-7)。

    图3-7髋关节屈曲

    总之,在进行降低肌张力的训练中,治疗师要把握住患儿的哪块肌

    肉或肌群受累,是主动肌还是拮抗肌异常,根据实际情况训练。

    145.痉挛型双瘫患儿如何提高肌力?

    (1)患儿取侧卧位,使髋充分伸展,治疗师辅助上面的一侧下肢

    主动抬起,不能屈膝,必要时可以负重,如人为的阻力或沙袋负重。

    (2)患儿取仰卧位,膝屈曲双足底着床,治疗师固定此姿势,嘱

    患儿主动抬起臀部做搭桥样动作(搭小桥,图3-8)。

    图3-8仰卧位训练

    (3)单双膝跪立位训练,患儿取跪立位,治疗师固定其骨盆处,防止屈髋,达到一定能力后就可进行单膝立位训练,一侧下肢跪于垫

    面,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足底着垫固定,两侧下肢交替训练,以训练骨

    盆周围肌力及双下肢的交替运动(图3-9)。

    图3-9双膝跪立位训练

    (4)患儿取手膝位姿势,治疗师辅助患儿骨盆处使骨盆向患儿前

    方充分伸展后再复位,如此反复多次,以训练患儿的伸髋能力(划小

    船)。

    在提高肌力的训练中,患儿的主动运动最为重要,治疗师可以根据

    患儿情况给予负重,以达到理想效果。

    146.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训练范例有哪些?

    坐位训练范例包括以下几方面(图3-10)。

    图3-10痉挛型坐位训练

    (1)分腿直腰坐,治疗师位于患儿后面,两腿分别固定患儿两膝

    关节,使患儿双腿充分外展,躯干竖直。在训练过程中还可辅助患儿左右回旋躯干,以提高体轴回旋能力,为体位转换打好基础。

    (2)患儿双腿分开坐于圆滚上,两足底充分着地,治疗师辅助其

    左右晃动,此训练既可以锻炼患儿的坐位平衡又可以使双下肢交替接触

    地面,这种感觉刺激是为站立打好基础。

    (3)球上坐位训练,这是在练坐位保持的同时训练患儿的坐位平

    衡,另外还可训练球上侧坐位手支撑训练,此方法是训练患儿由坐到手

    膝位的体位转换能力。

    爬行训练范例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手膝位保持训练,嘱患儿双手和双膝关节负重,保持一定时

    间,还可前后晃动身体使髋关节充分伸展和屈曲,(划小船)这种方法

    既可以训练患儿支撑力量还可以训练重心转移能力。当患儿达到一定能

    力后还可以进行三点支撑训练(双膝加单臂或双臂加单膝)治疗师要根

    据患儿的具体能力制订方案(图3-11)。

    图3-11手膝位保持训练

    (2)模拟爬行,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向前爬行。在进行中要采取左

    手 右腿 右手 左腿的节奏进行(图3-12)。

    图3-12模拟爬行

    (3)借助爬行器或简单的毛巾置于胸前在减重状态下练习爬行。

    立位训练范例包括以下几方面。

    (1)站立位保持,治疗师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扶住患儿的双髋处

    进行立位促通训练,此训练要根据患儿的站立情况逐步的减少对他的帮

    助。

    (2)平衡板立位平衡训练,在平衡板上进行前后平衡和左右平衡

    的训练(图3-13)。

    图3-13平衡训练

    (3)Bobath球辅助立位平衡训练,患儿扶住大球,嘱自己控制平衡,调节身体重心,此训练可以为步行做基础。

    147.痉挛型脑瘫的引导式促通方法有哪些?

    在引导式教育中,对这类患儿的疗育方法首先是设定让他们学习如

    何使髋关节和脊柱伸展的课题和使体重在左右两下肢移动的课题。具体

    的课题实施方法是,让患儿取站立位,双上肢向前方伸展,肘关节伸

    直,两手的腕关节背屈状态下抓握放在前方的椅子的横木。在此时一定

    要强调将“肘关节的伸展”和“两腕关节背屈”的意识化,因为腕关节的背

    屈和肘关节的伸展能促通脊柱和髋关节的伸展。当目标达成之后,可以

    不再用两上肢只用一侧上肢进行上述的课题形式来促通脊柱和髋关节的

    伸展。另外,体重在两下肢的移动也是很重要的课题,在引导式教育中

    可以有许多课题去学习这一动作,如在患儿的四周放上4把椅子,首先

    让他伸展上肢并抓握其中一把椅子的横木,然后放开一只手,比如是右

    手去抓握身体右侧的椅子横木,这样就使身体的体重移动到右下肢上。

    继而另一只手也转向侧方的椅子上,使身体旋转了90°,体重又回到两

    下肢上。如此这样的向右、向左地旋转身体的过程中,体重在两下肢间

    进行了移动,也同时促通了上肢的伸展和肘关节的伸直的动作。除此之

    外,例如让患儿两手抓握椅子的横木站立,将一只脚抬起放在椅子的下

    方的横木上,将体重完全地负荷在另一侧下肢上,两侧脚交替进行,也

    是促通体重移动的课题。治疗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创造课题,达到目标。

    148.痉挛型脑瘫平衡及感觉统合如何训练?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在其运动发育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训

    练中要引起重视,如在翻身中,要训练患儿的躯干的回旋及颈部和躯干

    的竖直能力;在坐位中要训练患儿的坐位前、后、左、右各方的平衡及

    各方的保护性伸展;在爬行中要训练患儿身体前后重心的转移及到坐位

    的体位转换;在立位及步行中也要训练其前、后、左、右各方的平衡及

    各方的保护性伸展,要嘱患儿摔倒时向前方倒,以免摔伤头部。感觉统

    合训练要始终贯穿于训练中,有些患儿可以不必单独训练,但能力较强

    的患儿可以单独训练,总之需要治疗师根据情况逐一分析及训练。149.偏瘫患儿治疗的目标有哪些?

    诱发两侧性的活动,增强患侧躯干部和患侧上、下肢的支持功能及

    患侧手的抓握功能以补充健侧的功能。

    150.抑制偏瘫患儿的异常模式有哪些?

    (1)抑制患侧肩胛带和骨盆带向后方的回旋,促进其向前方突

    出。

    (2)抑制患侧躯干部的短缩,促进患侧躯干的可动性和支持能

    力。

    (3)抑制患侧上肢的屈曲和内收,肘关节的屈曲,拇指内收和所

    有手指的屈曲。促进患侧上肢向前方、侧方、后方的伸展,促进两手的

    正中位指向活动的发育及提高手掌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

    (4)抑制患侧髋关节的屈曲、膝关节的过度伸展、尖足、足趾的

    屈曲。促进下肢的可动性和抗重力伸展活动及足底对触觉的敏感性。

    (5)抑制健侧的过剩活动和代偿活动,促进患侧的活动性。

    151.偏瘫患儿怎样进行仰卧位的训练?

    (1)治疗师跪坐于地板上,使患儿的头部枕在其膝上,在这样的

    仰卧位体位上促进对称性的发育。方法是治疗师用两手扶持患儿的双肩

    部,在保持患儿不在正中位上的同时要使患儿的两肩胛带向前方突出。

    诱导患儿将两只手拿到胸前或触摸自己的脸,使患儿感到自己的患侧手

    的存在。

    (2)在治疗师诱导患儿进行两下肢对称地踢蹬运动,同时要注意

    修正其两侧骨盆的非对称性。诱导患儿进行用两只手去触摸自己的两膝

    或两只脚的活动等,使患儿体验在仰卧位上的正常感觉和运动。

    152.偏瘫患儿怎样进行侧卧位的训练?

    (1)为了促进短缩的患侧躯干的伸展活动,可使患儿在床上呈患

    侧在上的侧卧位,使双下肢呈伸展位。治疗师在其身后,用一只手扶持

    患儿患侧的肩胛带并向前方推动,抑制该侧肩胛带的后退。另一只手扶

    持同侧骨盆带,同样向前方推动,抑制骨盆带向后方的回旋。与此同时,两手沿患儿的身体长轴向两个方向相向用力,使该侧的躯干侧侧臂

    伸张,使短缩的躯干伸长。

    (2)为了给患侧的手掌面一刺激,在进行操作或患儿处侧卧位

    时,要使患儿的患侧肘关节屈曲,前臂和手的手掌面着床,治疗师扶持

    患儿肩胛带的手在向头部方向和前方用力的同时,还要向下方用力,给

    患儿的手掌面以压迫刺激,使患儿体验到上肢和手负荷体重的感觉。

    153.偏瘫患儿怎样进行坐位的训练?

    (1)促进患侧负荷体重和抑制上肢痉挛的操作方法:如果患儿开

    始治疗的时间较晚,可能会出现患侧上肢明显痉挛的现象,或者患儿在

    坐位上只用健侧臂部支持体重。对这种患儿的坐位训练时首先让其取床

    上坐位,治疗师坐于患儿的患侧方,用一只手扶持患侧的腋窝部,另一

    只手支持其同侧的前臂或肘部,向自己的身体方向轻轻地牵拉患儿的身

    体,使患儿的全部体重向患侧臀部移动。

    (2)促进患侧上肢负荷体重的操作方法:在患侧的痉挛被抑制

    后,方法是使患侧上肢支撑于床面上,使其负荷体重。这种操作也可促

    进对称的坐位姿势和坐位平衡的发育。

    154.偏瘫患儿怎样进行四点位的训练?

    (1)让患儿体验患侧上肢负荷体重及体重向患侧移动的感觉,使

    患儿在地板上呈四点支持位,治疗师可以扶持其双肩部,并进行压迫手

    法,促进患侧上肢负荷体重的能力。然后,只向患侧加压或抬起健侧的

    上肢,进行体重向患侧移动的训练。

    (2)促进四爬移动。治疗师扶持患儿的双肩,诱导患儿进行四爬

    运动,必要时另一名治疗师在患儿的前方予以协助,尤其在用患侧上肢

    负荷体重时,可扶持患儿的肘关节部位,防止其屈曲而影响支撑力。

    155.偏瘫患儿怎样进行立位和步行的训练?

    (1)患儿取立位,首先使其两下肢同等负荷体重,治疗师站立于

    其患侧,现在以操作一名左侧偏瘫患儿为例说明操作方法。治疗师用自

    己的左手握持患儿的左手,使其保持外展、外旋位,用右手扶持患侧的骨盆带,修正其向前方的回旋,使之向后方回旋后并向下方进行压迫刺

    激,使体重移动至患侧并确实地负荷于患侧下肢上。

    (2)在诱导步行时,要保持患侧上肢的伸展、外旋位,抑制肩胛

    带的后退,注意不要使患侧整体向后方回旋。这样就可以修正因联合反

    应引起的屈曲模式,以及由于骨盆向后方回旋而引起的膝关节过伸展、尖足等下肢伸肌痉挛的异常模式,以达到形成对称的步行的目的。

    (3)让患儿站立于一个椅面上,在其两侧各放一把椅子,椅子的

    靠背分别在患儿左右。治疗师站立于其身后,首先使患儿取对称的姿

    势,使体重均匀地负荷于两侧下肢上。然后,治疗师用与患儿患侧相同

    侧的手牵拉其患侧前臂,使之上举,确保患侧的躯干的伸展。之后,让

    患儿用健侧的手去触摸一侧椅背,然后再转过身去触摸另一侧的椅背。

    如此反复地进行练习。通过这一活动诱发患儿进行体重在患侧和健侧之

    间进行移动的活动,治疗师的另一只手从患儿下肢的前方扶持患侧的骨

    盆或者下肢的膝部,保持该侧足跟着地、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展。

    156.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为什么头控能力差?如何训练?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无法持续的保持姿势,有过剩运动,头部控

    制差,中间位的姿势保持能力差,在运动中总是伴随头部、肩、肩胛带

    的运动过剩,从而头部不在中线位上,造成控制能力差。

    俯卧位中,根据患儿的运动水平,进行肘支撑或手支撑抬头训练,使患儿头部控制在中线位,并提高其控制能力,减少过剩运动。坐位保

    持训练使患儿双上肢放于胸前的支撑面上,对称的保持在中线位上,嘱

    控制头部的运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体重负荷,采用压迫,抵抗来提高姿

    势的稳定性。如通过对肩、肩胛带、骨盆、脊柱、上肢等操作,达到控

    制头部及躯干的目的。

    157.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为什么要注重头控能力和中线位活动的训

    练?此类型脑瘫的问题点就是缺乏肢体的保持能力,头部控制能力差,只有把这方面控制住,患儿以后的运动才能得到正确的发育,换句话说

    就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头部控制是“根”,只有根得到良好的刺激,在以后的运动中异常姿势才会减少,控制能力也会提高。

    158.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为什么没有或缺少中线位运动?

    此类型脑瘫患儿的特点就是缺乏抗重力的,持续的姿势保持,姿势

    不能固定,缺乏同时收缩,运动范围非常广,不能进行中线位运动,运

    动中不能调节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强度,好动、无秩序,不能控制难以保

    持任何姿势,绝大多数患儿还存在非对称性颈反射(ATNR),综上所

    述患儿就会出现没有或缺少中线位运动。

    159.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无中线位活动如何训练?

    在训练中,要始终把握住在任何姿势下保持四肢及躯干的对称性,如“抱球”运动,就是治疗师让患儿的躯干充分屈曲,四肢抱在一起固定

    于胸前,这样既抑制了伸肌痉挛,又能使身体保持中线位姿势。坐位手

    支撑保持训练,使患儿双上肢放于胸前的支撑面上,对称的保持在中线

    位上。手膝位保持训练(四爬位)这个训练也可以有效地训练患儿的中

    线位保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当随时随刻的提醒或帮助患儿

    保持中线位姿势,如在抱姿中、在吃饭、洗漱、穿脱衣等活动中。患儿

    的中线位运动越来越多,才能有效地抑制异常姿势(图3-14)。

    图3-14无中线位活动训练

    160.怎样纠正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上半身非对称性姿势?

    患儿取长条凳一端的坐位,治疗师骑跨长条凳蹲于其后方,两手从

    患儿的两腋下传过去扶持患儿的两侧骨盆和腹部,同时用两侧上肢向前

    方顶住患儿的肩胛带,抑制肩胛带的后退。并用胸部固定患儿的头部,抑制颈部的过伸展,此时要使患儿的身体稍稍向后方倾斜。治疗师仍然

    坐于长条凳上,用自己的胸部向前强制地使患儿的头部前屈和抑制胸、腰椎的过伸展并用两上肢纠正患儿的上半身的非对称姿势。

    161.怎样纠正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颈部和躯干的过伸展模式?使患儿

    只用足部负荷体重,治疗师从患儿的两侧骨盆部抬起其身体使之成为接

    近立位的姿势。治疗师仍然要用两手扶持患儿的两侧骨盆部,并用腹部

    保持患儿的头部前屈的姿势。通过上述的操作,可以彻底抑制颈部和躯干部的过伸展。

    162.如何提高不随意运动脑瘫的稳定性?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弱势就是稳定性差,在训练中要结合主动

    与被动及负重相结合的训练。如可以配合的患儿,口头叮嘱其控制身体

    的稳定性,主动运动的效果要比被动运动效果好很多;不能配合的患

    儿,治疗师首先要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再促进正常姿势发育。如“抱

    球”训练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ATNR的异常姿势,在以上基础上再加入负

    重训练以提高肌力及帮助控制异常姿势。

    163.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独走时会出现哪些异常步态?如何纠正?不

    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独走时会出现头部控制能力差,中线位活动少或

    无;上肢也无或少中线位活动,躯干稳定性差,髋关节及下肢的稳定性

    较上肢及躯干的稳定性要好。患儿还会伴随一些口面部的不随意运动。

    对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患儿纠正异常姿势的根本就是控制姿势,增强稳定性,如患儿自身的意识控制,或负重增加其负荷以间接提高患

    儿的稳定性,或把患儿控制在较小的区域内,让其在此区域活动,以此

    来控制姿势。

    164.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步行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进行步行训练时,治疗师可跪立于患儿的前方,用两手分别握持患

    儿的两上臂,使上肢伸展,治疗师退着跪立行走,牵引患儿前方。或者

    应用只在前方有轮子的步行器,将患儿的双手固定于步行器的扶手上,治疗师在其后方扶持双侧骨盆,练习步行。

    165.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引导式促通方法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具有明显姿势紧张的疗育小组中,用课题的

    指令使功能障碍儿抓握放在其前面的椅子横木,然后通过意识化使他们

    的肘关节伸直。如果在这时在让他们举起上肢,就可能会出现肘关节的

    再度屈曲,从而导致“上举上肢”的课题的失败。在这种情况时,应该加

    入导入的促通课题,如首先让功能障碍儿抓握椅子的最下方的横木,然

    后一步一步地、缓慢地将手向上方的横木移动,在这过程中,可以使“肘关节伸展”这一动作在儿童们的头脑中形成意识化,这种意识化就

    可以保证将上肢上举的课题完成。反复多次的进行之后,即使是在肘关

    节屈曲的状态下,也可以将上肢上举并举过头顶。

    166.共济失调患儿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提高姿势肌紧张:①应用叩击、压迫、负荷体重等手技;②让患儿

    持续的保持一定的姿势,使之获得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尤其要在高重心

    的肢位上边提高姿势肌紧张边培养患儿的注意力。

    促通平衡反应:①在坐位、四爬位、膝立位、立位及步行等抗重力

    活动中促通平衡反应,在手技操作中要注意患儿的姿势,在任何肢位上

    不要使患儿出现耸肩、缩颈,操作时要注意促通伴有体轴回旋动作的平

    衡反应;②在步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促通在狭窄支持面上的平衡反应。

    167.怎样促进失调患儿的平衡反应?

    为了阻止孩子经常摔倒,需要让他体验一下在重力环境下恢复平衡

    的运动感觉。可以把他放成一种容易摔倒的姿势,用这种姿势促使他逐

    渐适应这种不平衡的感觉。如让他站立,并且让他的一条腿抬高地面,让他轮流把两只胳膊伸向不同的方向。既不让他摔倒,也不要给他太多

    帮助,这样可以促使他在即将摔倒时作出反应。

    168.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为什么要以平衡训练(感觉统合)为主?

    全身姿势肌紧张降低或动摇于降低与正常之间,表现出各种动作的缓

    慢;对自身运动的调节发生困难在重心较高的肢位上产生身体的动摇

    性。缺乏伴有身体回旋的平衡反应,难以形成对本体感觉刺激冲动的反

    馈,常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及其他共济运动失调症状,还具有测

    定距离能力的障碍。综上所述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就要以平衡训练(感

    觉统合)为主。

    169.怎样控制失调患儿肩、躯干不稳定的问题?

    抬起他的两腿,让他的双臂持重(手推车式行走)。如果张力太

    低,你需要扶住他膝盖上边一点的位置。促使他(用手)走路,这样他

    就不得不进行抗重力伸展,并且不得不以身体为轴心转动身体。手推车式行走是一种能促进身体中心(这里指躯干和肩膀)的控制力的好办

    法。

    170.怎样诱发失调型患儿下肢的分离?立位保持?

    诱发下肢分离方法是在仰卧位上,应用下肢的放置反应提高腹部的

    姿势肌紧张之后,诱发下肢的交替性分离模式。

    让患儿背部及臀部依物站立,促通立位保持能力,给下肢和腹部以

    适当的支持,以防患儿突然失去平衡而跌倒,注意要使下肢呈轻度屈曲

    位。

    171.怎样促通失调型患儿的步行?

    将立起的小桌设想为步行器,让患儿前臂支撑于桌上,一边稍向前

    推,一边学习迈步,要注意迈步时不可出现下肢的内收。治疗师也可以

    在患儿的前方,边控制躯干与骨盆的竖直,边让患儿学习迈出下肢,或

    者借助步行器进行步行练习,以日常生活中获得步行能力为目标逐渐减

    少对患儿的辅助,使之获得自立的步行能力。

    172.步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一个步行周期包括站立时相和摆动时相,我们在分析时要看步频、步幅、步距、步宽、步角、步速等方面。最主要的是看病理步态。以此

    来分析患儿的步行,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

    173.治疗师如何对患儿进行步态分析?

    治疗师在进行步态分析时主要看异常步态。

    (1)肢体不等长,可出现短腿步态。

    (2)关节强直步态,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迂伸、步幅缩短等。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步行左右摇摆如“鸭

    步”。

    (4)疼痛步态,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导致步幅缩短的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如径前肌步态,径前肌无力时足下垂;小腿

    三头肌软弱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臀大肌步态,呈仰胸凸肚的步态;臀中肌步态,如鸭子般的步态。

    (6)肌痉挛步态,如偏瘫步态,剪刀步。

    (7)其他的神经系统损坏的步态,如小脑共济失调时步态摇晃不

    稳如醉酒状。

    (8)奇异步态等。

    174.脑瘫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好动不安:好动不安不见得都是感觉统合失调,周围的环境

    或大人的误导也可能产生此种现象,但如果所有可能因素被一一排除后

    仍找不出原因时,感觉统合失调经常是好动的主要原因。

    (2)行动笨拙:运动能力发展不良的幼儿,动作大多不灵活。这

    些孩子在跳高和跳绳方面较差,不敢玩秋千、走平衡台。

    (3)语言发展迟缓:语言的发展包括发音技巧、词汇的认知及语

    言相关逻辑的使用习惯等,属于感知觉综合运用的层次。不过发音牵扯

    到听觉的辨识能力,唇、舌、声带的使用技巧,词汇的认知更必须依靠

    视、听、嗅、味、触的综合作用。感觉统合不良往往会影响语言能力的

    发展。

    (4)讨厌被触摸:平常的身体接触都受不了的幼儿,人际关系的

    发展将严重受阻。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都有可能造成感觉统合失

    常,所以笨手笨脚、懒惰、行为涣散等现象都必须小心观察。

    (5)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

    心烦气躁,有攻击性,人际关系不良。

    175.感觉统合训练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解决许多问题,其中

    包括注意力问题、情绪问题、协调性问题、学习能力的问题。但是,由

    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比较复杂的,不是由某一单个因素造成,所

    以游戏中的训练项目并不是简单地某一项目对应一个问题,而是不同的

    项目在其功能上有其侧重,感觉统合的一整套训练对一系列问题有效。

    176.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较为复杂的多功能综合训练?较为复杂的多功能综合训练主要针对的是已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患

    儿,为其提高较难的运动目标而做的训练,如上下楼梯、跑、跳、踢

    球、抛接球、走独木桥、拍球等运动。治疗师一定要掌握患儿的运动情

    况,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种到多种,由慢到快的规律来进行,不能

    急于求成,也不能跨越其运动能力来进行训练。

    177.家长如何让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

    在家庭训练中,家长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并不是给患儿“上课”才

    是训练,要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一切活动尽量让患儿自己完成,家长起到帮助、督促、引导的作用。如患儿在坐位时想从A处移动到B

    处,家长就辅助患儿进行坐位→跪立位→单侧跪立位→立位→步行→坐

    位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患儿的各个肌肉及关节都得到训练,而且患儿的

    大脑中也会得到刺激从而再反作用于运动,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日常生

    活也是很好的训练机会,家长一定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

    使患儿得到最大的进步(图3-15)。

    图3-15日常训练178.脑瘫患儿如何进行翻身训练?

    在进行翻身时要先分析患儿上肢和下肢哪方面的能力差,如果是上

    肢能力差,在进行翻身训练时如由右侧向左侧翻身,就要训练患儿主动

    地用右侧肩关节向左侧用力,带动髋关节及下肢回旋身体;若是下肢能

    力差,若由右侧向左侧翻身就要先屈曲右侧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向左

    侧回旋带动躯干及上肢回旋身体。

    179.脑瘫患儿如何进行坐位训练?

    脑瘫患儿进行坐位训练要注意坐位的姿势、平衡、保护性伸展、体

    位转换(图3-16)。

    图3-16坐位训练

    (1)坐位的姿势:脑瘫患儿坐位易呈“弓背”坐,力量点在骶尾

    部,未在坐骨结节处,因此训练中要纠正异常坐姿,促进正常姿势发

    育。(2)坐位平衡:坐位平衡按照出现时间分为前方平衡、左右侧方

    平衡、后方平衡,要根据患儿的实际年龄及运动年龄逐一训练,还可以

    借助器械,如Bobath球等。

    (3)坐位的保护性伸展:坐位的保护性伸展无或能力差,直接影

    响着患儿以后的爬行及步态和安全性问题。因此也较为重要,在训练中

    还可掺杂一些感觉刺激训练,触觉及本体感觉的刺激。

    (4)坐位的体位转换:作为脑瘫患儿最可贵的是“动起来”所以体

    位转换显得尤为重要,由坐位向俯卧位及爬行位转换或由四爬及俯爬到

    坐位的转换都要练习。另外训练中也可以穿插平衡及感觉统合方面的训

    练。

    180.脑瘫患儿如何进行爬行训练?

    在爬行中患儿首先要学会静态的保持手支撑或手膝位支撑,在有了

    以上基础后才可以进行动态的爬行。把手支撑及手膝位支撑训练作为基

    础训练的前提下再进行诱导爬行,治疗师要根据正确的爬行姿势诱导患

    儿前进或使用器械,如儿童爬行器进行训练。爬行是患儿接触的第一个

    交替性运动,爬行对于患儿未来的步行及复合性运动和感觉统合方面起

    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尽量让患儿学会此运动。

    181.脑瘫患儿如何进行立位训练?

    立位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1)立位促通:可以是治疗师徒手控制患儿双下肢促进站立,也

    可以使用站立架进行站立训练,在训练中要时刻注意患儿的异常姿势,及时纠正,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图3-17A)。

    图3-17立位促通

    (2)单腿站立立位促通法:使患儿一腿在台阶上,一腿在台阶

    下,进行双下肢的交替站立,以此来训练单侧肢体的力量,为步行打好

    力量基础及交替运动的基础(图3-17B)。

    (3)平衡站立训练:嘱患儿或协助患儿进行前后、左右的平衡训

    练,提高平衡能力,为步行做好平衡的基础。步行训练还有许多,治疗师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治疗师一

    定要根据患儿情况操作,只要对患儿有用的训练都可以进行(图3-

    18)。

    图3-18平衡站立训练

    182.脑瘫患儿如何进行步行训练?

    在训练步行时要掌握让孩子感受步行,提醒患儿向前迈步,治疗师

    要观察患儿的异常姿势,一旦出现及时纠正,还可以利用步行器让患儿

    进行主动地步行。或嘱患儿主动步行,保持平衡,走一步,停下调整一

    下。一定要慢走,只有慢走才能更好地调节保持平衡(图3-19)。

    图3-19步行训练

    183.痉挛型脑瘫家庭训练原则及家庭训练方法有哪些?

    痉挛型脑瘫患儿家庭训练中,要以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促进运

    动发育、提高体位转换能力、纠正异常姿势为原则。

    痉挛型双瘫的特点前面已经介绍了,就是下肢功能障碍重于上肢,上肢有些患儿可以达到正常,因此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训练,把重点放

    在腰部及双下肢。降低双下肢肌张力,提高双下肢的功能活动能力。如

    患儿还不会爬行,检查双上肢功能正常,支撑能力好,但双下肢呈屈曲

    模式,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手膝位保持身体重心在臀部,这就要提醒

    患儿重心向前,使双下肢解放出来,嘱咐或帮助进行双下肢的交替向前

    运动。使患儿向前爬行,此类患儿的智力较好,所以尽量嘱咐其主动的

    运动。在训练立位及步行时也是要尽量嘱咐其主动运动,家长监督,若

    还不能自己移动就要家长帮助下进行立位促通、单腿立位促通,下蹲起

    立、步行等基本功能训练。

    184.痉挛型四肢瘫如何做家庭训练?

    痉挛型四肢瘫的患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训练中家长的付出

    就相对多一些,患儿的上肢功能也较差,所以上肢、躯干、下肢等都是

    训练的着重点,因此,还是要根据患儿的实际运动水平进行训练。如双上肢的支撑训练及保护性伸展的能力,躯干的平衡训练,坐位的保持及

    平衡训练,手膝位保持及移动的训练,立位促通及步行的训练等等。在

    训练中还是以降低肌张力为基础,提高运动功能为主轴,纠正异常姿势

    贯穿于整个运动训练中。

    185.痉挛型偏瘫如何做家庭训练?

    痉挛型偏瘫的特点是一侧上下肢及一侧躯干的运动障碍,上肢的障

    碍一般重于下肢的障碍。所以在家庭训练中,家长要以改善运动障碍为

    主,纠正异常姿势,尤其是上肢的功能,一般此类患儿会较早的学会走

    路,在步行中的交替运动就会被动的训练患侧下肢,家长的重点在于纠

    正异常姿势,但是上肢的障碍,由于健侧使用越来越灵活,上肢的运动

    主要以健侧带动患侧为主,导致患侧越来越废用,严重的患儿患肢会出

    现功能性废弃,有些患儿宁愿用嘴去帮助健侧运动也不用患肢,所以在

    训练中家长要把重点放在上肢的使用上。

    186.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家庭训练原则及家庭训练方法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家庭训练中,要以提高中线位的姿势保持、促进

    运动发育、提高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减少代偿运动为原则。

    此类型的重点是控制头部及躯干的中线位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运

    动促通。如患儿的抱姿,尽量采取背对家长的端坐位抱姿,这种抱姿既

    可以使患儿的头及躯干处于中线位上又可以使双手抱于胸前,这样就打

    破了患儿的不对称的异常模式,还可以训练头部的控制能力及坐位能

    力。还有坐位及立位都要遵循中线位这个原则进行训练。

    187.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家庭训练原则及家庭训练方法有哪些?共

    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家庭训练中,要以平衡刺激,感觉统合训练为原则。

    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及复杂的复合运动能力。还要尽量把患儿控制在一

    个较小的活动范围内。在训练中尽量以关节的挤压,感觉统合训练为

    主,如踢球、跳绳、抛接球、走平衡步道、荡秋千、走较软或稀松的地

    方,如海绵垫或沙滩、走小石子铺成的路,总之就是让孩子感受不同的

    感觉。在训练的同时穿插平衡觉的刺激。另外此类患儿的运动不稳定,在训练中要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止患儿出现意外。五、脑瘫的运动功能评价

    188.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评定是为了正确地了解患儿的综合情况,达到为正确制定治疗程序

    提供依据的目的,通过对运动障碍儿姿势、运动发育情况详细的判断及

    神经学症状的检查,明确如下情况:

    (1)患儿的姿势、运动发育水平、障碍的部位和程度及产生原因

    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2)了解患儿的神经反射的发育情况,如原始反射是否存在、是

    否有病理反射、自律的姿势反应发育的程度等。

    (3)肌张力异常的范围和分布,是否存在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

    和代偿的姿势、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及其状态。

    (4)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发生挛缩和变形的因素,是否已经发生的

    关节挛缩和变形。

    (5)全面了解患儿的语言、智能、认知、摄食功能、社会性、情

    绪等方面的情况。

    189.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1)综合性的评定:运动障碍儿的临床症状绝不止于运动方面,常合并精神、认知、情绪、智能、语言等多方面障碍,所以在评定时一

    定要将患儿看作为一个整体,从各个方面去综合评定。

    (2)定期的评定:因为脑性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复杂,所以不能

    通过一次评定就全面了解其障碍的情况,也不能凭一次评定就决定治疗

    方案,评定应该分为初期评定、再次评定和最后评定3个步骤。①初期

    评定:初期评定是在刚刚接触患儿时对其进行的评定,由于患儿的恐惧

    感和紧张感,在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表现出他的实际的运动发育

    水平,也因为评定的人员初次接触患儿对其不了解,评定的结果未必是

    很准确的,所以此次评定的结果所制定的治疗方案只不过是试验治疗,要在治疗中详细观察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判断治疗的方法和手段的正确

    与否,找出不当之处,为再次评定做准备。②再次评定:在经过初期评定后的治疗一定时间后,一般是1周或2周后,一定要对患儿进行再次的

    评定。此次评定的重点是了解在前一段时间的治疗中患儿的反应和变

    化,并评定前次评定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根据患儿的反应和变化

    及治疗的成效决定在原来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中有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

    些是需要改变的,据此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再次评定不是只进行一

    次,要根据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多次,一般是每3~4周进行

    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如患儿有大的病情变化等要进行及

    时的评定。③最后评定:患儿经过治疗在出院时要进行最后的评定,此

    次评定的目的是掌握患儿入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同时了解目前仍存在的

    问题,对患儿今后的治疗和家庭疗育提出具体的建议,并指导家长如何

    进行家庭疗育。

    190.参加评定的人员有哪些?

    评定不是一个医生或一个治疗师的单独作业,而是应该组织一个评

    定小组,这个小组要有医生、运动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另外还有心理

    测定人员、家庭访问员、社会工作者、教师、保姆等各类专业人员。其

    中,要以医生为核心,由医生来领导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及总结,各类专

    业人员要密切配合。在初期评定阶段各类专业人员要各自收集患儿的相

    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中评定。

    191.什么是肌力?

    肌力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

    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是肌肉在收缩和舒张表现出来的能力。

    192.什么是代偿性运动模式?

    患儿身体的某部位功能受限,在做有目的动作时,就会用相对功能

    较好的部位来代偿。如痉挛双瘫的患儿,在发育到俯爬阶段时,因两髋

    关节内收内旋,下肢交叉,加上下肢功能障碍重于上肢,俯爬时只能用

    两上肢来代偿下肢的功能,患儿常常用两上肢支撑体重,靠两上肢的力

    量驱动身体前行。这种只用上肢进行的爬行移动的模式称为代偿模式。

    193.什么是联合反应?什么是联合运动?联合反应是一种产生于一个肢体肌群,作用于其他肢体肌群的紧张

    性反射,这个概念产生于头部与颈部,作用于躯干和四肢的紧张性颈反

    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

    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相似,也是由于超过正常姿势反应的容许量的

    随意努力而产生的,见于正常的姿势反应尚未发育完全的乳幼儿,在向

    下发育阶段移行时,或者小儿智能发育或兴趣超过运动的发育阶段,而

    产生的运动笨拙的表现,如在刚刚获得步行能力时,立位和步行的平衡

    反应尚未发育完成,为了调整步行中的平衡而两上肢高举,称为“熊

    步”,随着立位与步行中平衡反应的发育,两上肢渐渐下落,最后在步

    行中自由的摇动,在成人有时由于做一些无经验的、高难度的课题时,可以见到联合运动。联合运动始终都保持着正常的姿势张力和正常的协

    调运动,与联合反应有着本质的不同。

    194.什么是基本自律反应?

    在评定中,要在各个体位上注意诱发矫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保护伸

    展反应,并观察反应的成熟的情况,如有异常应找出阻碍反应形成的异

    常要素,试验应用促进这些反应的手法,观察患儿对手法的反应,为制

    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95.肌力检查的目的是什么?

    (1)确定肌力减小的部位与程度。

    (2)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如脊髓损伤、外周

    神经损伤等。

    (3)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

    (4)评价肌力增强训练效果。

    196.肌力禁忌证和适应证有哪些?

    禁忌证:①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②局部

    严重的疼痛。

    适应证: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脊髓灰

    质炎后遗症;②原发性肌病、肌萎缩、重症肌无力;③骨关节病、截瘫、骨折、关节炎。

    197.徒手肌力检查如何分级?

    ①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②4+级:四级与五级之间;③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

    活动范围的运动;④4-级:三级与四级之间的水平,能抗重力及弱的阻

    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⑤3+级:此级与4-级只是阻力大小程

    度的区别;⑥3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

    的运动;⑦3-级: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⑧2+级:

    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⑩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正常关节

    活动范围的50%以上;1+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

    围的50%以下;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0

    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

    198.各关节活动时的主要动作肌肉有哪些?

    (1)髋关节屈曲:腰大肌、髂肌。

    (2)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屈曲:缝匠肌。

    (3)髋关节伸展: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4)髋关节外展:臀中肌。

    (5)髋关节内收:大收肌、短收肌、长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6)髋关节屈曲外展:阔筋膜张肌。

    (7)髋关节内旋:臀小肌。

    (8)膝关节屈曲: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9)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

    (10)踝关节趾屈:腓肠肌、比目鱼肌。

    199.主要关节活动的运动范围有哪些?

    (1)颈部:先置于中立位,颈部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

    ~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2)腰部:采取直立,腰伸直自然体位,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30°,左、右旋转各30°。

    (3)肩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45°,外

    展90°,内收40°,内旋80°,外旋30°,上举90°。

    (4)肘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屈曲140°,过伸0°~

    10°,旋前80°~90°,旋后80°~90°。

    (5)髋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关节活动度为屈曲145°(仰卧位

    屈膝屈髋),后伸40°(俯卧位后伸),外展30°~45°,内收20°~30°,内旋40°~50°(屈膝90°位),外旋40°~50°(屈膝90°位)。

    (6)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屈曲145°,伸直0°(可

    超伸10°),当膝关节屈曲时内旋约10°,外旋20°。

    (7)踝、足部: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其活动度为背伸20°~

    30°,跖屈40°~50°;跟距关节内翻30°,外翻30°~35°;跖趾关节背伸

    约45°,跖屈为30°~40°。

    200.肌张力如何分级?

    (1)0级:正常肌张力。

    (2)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

    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3)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

    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5)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6)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201.仰卧位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

    (1)使小儿的上肢上举、外展、部分外展、外旋、前臂旋前和旋

    后、伸展腕关节和手指关节、使拇指外展,在这些运动中感觉患儿的姿

    势紧张情况。

    (2)首先使小儿的上肢伸展、肩外旋、然后检查者向上牵拉小儿的上肢,感觉在牵拉时肩胛带的抵抗和对肘关节伸展的抵抗。此检测方

    法也可以同时了解肩胛带是否是向前方屈伸,以及肘关节是否有屈伸的

    紧张。另外还可以检查髋关节有无对屈伸与外展的抵抗情况。

    (3)检查时首先抬起小儿的头部,然后再撤去支持其头部的手,观察小儿的头部维持抬起姿势的情况。或者抬起头部向前屈曲及向一侧

    回旋,感觉头部前屈和向一侧回旋时的抵抗,并观察是否诱发了非对称

    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否因紧张性反射的残存,在头部抬起和回旋时产生

    上、下肢和躯干的肌紧张分布的改变,如过紧张、低紧张、动摇性紧张

    等。

    (4)首先将小儿的两下肢外旋并外展,然后使之屈曲,其后再使

    之伸展,感觉两下肢在外旋、外展、屈伸、伸展时有无抵抗。与此同时

    要观察踝关节和足趾的主动背屈情况。

    (5)将小儿向坐位拉起时观察头部与躯干的关系,是后垂、平行

    还是前屈。同时观察两侧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

    曲,有无失张力状态,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等。

    202.俯卧位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

    (1)抬起患儿的头部和肩部,然后撤去检查者支持的手,检查颈

    部、脊柱、髋关节的抵抗程度。

    (2)使患儿的一侧上肢在外旋、肘关节伸展的状态下举向头部,检查上肢在伸展、外旋、上举时的抵抗。

    (3)使患儿的上肢在身体的侧方伸展、外旋,检查上肢对伸展、外旋的抵抗,同时检查在此体位上脊柱和髋关节的屈曲变化。

    (4)使患儿的下肢伸展并在外旋位上外展,检查对下肢外展与外

    旋的抵抗。如果患儿对此操作的反应良好,即正常的肌紧张情况下,会

    出现踝关节和足趾的背屈。

    (5)使患儿的髋关节分别在外展、内收位上屈曲,检查髋关节的

    外展、内收的抵抗。如果有肌紧张的异常,要检查内收与外展时的差

    异。(6)让患儿自己从俯卧位向四点支持位转换,检查在这一运动中

    髋关节与膝关节对屈曲的抵抗。

    203.坐位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

    (1)伸腿坐位检查:使患儿取两下肢外展、伸展,两上肢伸向前

    方的伸腿坐位,检查患儿对于下肢的外展、伸展、踝关节的背屈以及使

    躯干前倾时髋关节的抵抗。同时还可以观察在颈部伸展、抬头或者为了

    使手掌着床之时,伸展的上肢能否向前方活动,以此检查上肢对活动的

    抵抗。

    (2)侧坐位检查:患儿取侧坐位,即坐位上两侧膝部向同一侧扭

    转,用两膝所在侧的臀部负荷体重的坐位,也可以让患儿用伸展的两上

    肢支持自己的身体。观察在使患儿的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时以及维持侧坐

    位时有无抵抗。检查时要通过操作改变患儿侧坐位的方向检查两侧,侧

    坐位时抵抗的差别。

    (3)从侧坐位向四点支持位转换:诱导患儿从侧坐位向四点支持

    位转换,检查活动中对抬头、上肢外展的抵抗,同时检查当臀部离开床

    面至踝关节和髋关节成为90°时的抵抗。

    204.四点支持位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

    (1)向膝立位移行:使患儿呈四点支持位,检查者向上方牵拉其

    两肩部,使之成为膝立位,检查双髋关节的伸展和两上肢离开床面时的

    抵抗。

    (2)向侧坐位、伸腿坐位移行:扶持患儿的双肩向后方推动,使

    小儿成为侧坐位其后再使之成为伸腿坐位,观察体轴的回旋、髋关节、下肢的抵抗。

    205.膝立位和单膝立位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

    使小儿呈四点支持位,然后向上方牵拉其双肩,使患儿成为膝立

    位,然后再成为单膝立位。检查在此过程中髋关节的伸展和两上肢离开

    床面的抵抗。

    206.立位和步行怎样进行肌张力的检查?(1)蹲位和从蹲位上站起:首先使患儿呈足跟着地的下蹲位,检

    查在这一体位上踝关节和足的背屈的抵抗。然后检查者扶持患儿的胸部

    使之站起,检查在站起过程中髋、膝、踝关节的抵抗情况。同时,观察

    头部、肩胛带和躯干向伸展方向的矫正反应。

    (2)保持患儿足跟着地的立位,并使下肢外展、外旋,检查对下

    肢外展、外旋及膝关节伸展的抵抗。然后使患儿躯干前倾,检查髋关节

    屈曲时对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的背屈时的抵抗。

    (3)首先支持患儿的胸部使其成为高爬位,然后再使其从这一体

    位上站起,检查站起过程中诱发的头部的抬举及躯干的伸展活动情况。

    207.怎样评价各类型的肌张力特点?

    (1)严重痉挛的特征:过度的共同收缩;肌张力不随条件改变而

    改变;靠近身体中心张力大于身体远侧张力;活动很少或根本不动;活

    动非常困难;调整动作困难;没有平衡或保护反应;矫正反应差;联合

    反应引起更强的痉挛。

    (2)中度痉挛的特点:变化性张力亢进,静止时相对低;被刺激

    时、用力时、说话或情绪波动时张力变高,或非常高;平衡和自我保护

    反应差;身体远端痉挛比靠近身体中心痉挛严重;联合反应,比如做动

    作时,可能会在孩子用力时加剧痉挛程度;极度弯曲或伸展表现为互补

    性,比如,下肢弯曲则上肢伸展,或者相反。

    (3)不随意运动型的特点:张力在极高和极低之间变化。非自发

    性的活动。缺乏足够的共同收缩,导致控制姿势困难。身体重心稳定性

    差。平衡及保护反应不足。明显的不对称。动作缺乏准确性。不喜欢被

    束缚而不能动。

    (4)共济失调的特点:姿势张力比正常情况低很多,可以活动并

    且能在重力环境下保持一些姿势。共同收缩能力差,导致稳定姿势很困

    难。身体重心稳定性不足,导致不能完成某些动作。可能有意向性颤抖

    及突然性动作,尤其是用力或对抗阻力时,平衡反应不足,自我保护反

    应迟缓。动作缺乏变化。(5)张力迟缓(低张力)的特点:完全依赖外力的支持,头和躯

    干的控制力差,活动少,关节非常松弛。即使对强刺激也毫无反应。伴

    随有视力差,听力差,语言能力差,触觉差等相关问题。

    (6)混合型张力特点:有不随意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的孩子常常

    伴随有痉挛。这种现象可能会掩盖那些非自发性动作或颤抖。但是,当

    痉挛方式变化时,这种现象也能看出来。

    208.各类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09.异常姿势、运动模式的种类有哪些?

    (1)整体的运动模式:头部与躯干、躯干与四肢、上肢与下肢、上半身与下半身等身体的各部分在运动中不能产生分离运动,呈整体

    的、原始的运动模式。例如,只有在下肢外展和所有的关节同时屈曲时

    两下肢才能屈曲,见不到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分离运动等运动就是整体的

    运动模式。

    (2)身体左右姿势与运动非对称:如由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

    (ATNR)的影响,因头部经常向一侧扭转而产生的左右非对称的姿势

    与运动,这种非对称性紧张性反射影响存在小儿出生后16周左右。另

    外,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的不同也形成身体左右两侧的姿势与运

    动的非对称。

    (3)定型的、不变的固定模式:患儿只用一种定型的、不变的姿

    势或者运动模式,难以应用除此以之外的姿势与运动模式,主要表现在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

    (4)突发运动或突然失去维持姿势的状态:患儿不能自己控制自

    己的姿势与运动,常出现突然发生的、不随意的运动,或者突然失去维

    持一种姿势的能力,如坐位或立位上突然倒下等,主要表现于不随意运

    动型脑性瘫痪患儿。

    (5)上肢的屈曲、内旋,前臂经常处于旋前状态,很少见到旋

    后。

    (6)只有头部和躯干屈曲的时候才能见到手的抓握动作,或者只有在头部向后方背屈时才可见到手的张开,有时完全见不到手指的分离

    动作。

    (7)伴有肘关节屈曲位的肩胛带后退,缺乏手到口和两只手在正

    中位上合到一起的能力。

    (8)只有在头部扭转向一侧和发生MORO反射的时候才能见到肘

    关节的伸展,除此之外见不到肘关节的伸展。

    (9)只可见到一只手的握物动作,另一侧手见不到握物动作。

    (10)虽然在向前方拉起时可控制头部,但是在俯卧位上抬不起头

    部。

    (11)两下肢的踢蹬动作不对称,或者只见一侧下肢有踢蹬动作。

    (12)翻身运动中只能向一侧翻转,如只可以从俯卧位翻向仰卧位

    而不能从仰卧位翻向侧卧位。或者,虽然可以从仰卧位翻向侧卧位,但

    是不能从侧卧位翻向仰卧位。

    (13)足趾不能背屈只可跖屈,踝关节不能外翻只能内翻。

    (14)口经常是张开的状态,口唇难以闭合。

    (15)只有在肩关节内旋的时候肘关节才能伸展。

    (16)在坐位上头部和躯干向后方伸展,从仰卧位向坐位拉起时,头部后垂,向前方很难抬起。

    210.评定中有哪些相关问题?

    在了解患儿的异常性以后,要清楚地知道患儿所处的姿势及其他姿

    势的关系,例如:当一个5个月的小儿身体姿势仍然是固定的非对称,肯定是异常的,对这种患儿进行评定时应该观察他在抗重力负荷体重时

    非对称姿势是否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另外医生和治疗师在评定时

    要不断地问自己,如患儿有一侧躯干的缩短,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患

    儿只向另一侧翻身?同时要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回答出来。然后确认

    患儿的运动模式、运动方法、运动的效应、运动中有否优势模式、运动

    中的缺陷之处等。

    211.姿势肌紧张种类有哪些?(1)痉挛:姿势紧张亢进,临床上可见被动伸展时出现抵抗呈折

    刀现象,腱反射亢进。

    (2)强直:被动活动关节时屈曲与伸展均出现抵抗、呈齿轮与铅

    管样现象。

    (3)弛缓:肌紧张低下,临床上可见蛙状肢位,坐位的对折状

    态,跟耳试验阳性,立位时的外翻扁平足等。

    (4)动摇性:安静状态下姿势紧张可为正常或减低,在兴奋和做

    有目的动作时增强。

    212.姿势肌紧张怎样进行程度判定?

    (1)重度:自己几乎不能活动或活动相当困难,股角0°~30°。

    (2)中度:只能用一种模式活动,股角30°~60°。

    (3)轻度:表现为精细运动能力差,股角60°~90°。

    股角的测量方法:仰卧位被动地将两下肢在床面上水平分开后,测

    量两大腿形成的角度。

    213.姿势肌紧张如何进行评价?

    此项评价应在患儿静止时的状态,情绪正常,不过度紧张也不过度

    兴奋时进行,主要了解肌肉痉挛、强直、弛缓、动摇性的程度及分布状

    态。

    受紧张性姿势反射影响的肢位,可在竖颈及上、下肢的滞空状态中

    评价,可以给患儿较强的刺激,观察其反应,也可让患儿自发地运动,在运动中评价基本的姿势紧张的变化。另外要进行肌张力的检查,判断

    肌张力的状态。

    214.什么是挛缩?

    挛缩就是肌肉、肌腱或关节构造的永久性改变。挛缩一旦形成,纤

    维组织就会缩短并且定型,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把它延长。

    215.什么是畸形?

    畸形是身体姿势或肢体位置的异常状态。畸形导致整个身体不能正

    常运动,这会导致畸形程度更加严重。畸形部位的关节和肌肉组织逐渐失去弹性,这样便形成了永久性畸形。骨骼甚至也会变形。这就是永久

    性畸形。

    216.脑瘫患儿常见哪些关节的挛缩与畸形?

    脑性瘫痪患儿由于紧张性反射的影响,常常出现以下的畸形与挛

    缩,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其他异常。

    (1)髋关节脱臼或半脱位:多见痉挛型患儿,由于骨盆的扭转,髋关节内收、内旋等因素造成髋关节的脱臼与半脱位。除此以外还会形

    成髋关节变形性关节炎,引起疼痛,这种疼痛刺激可导致关节炎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2)胸廓畸形:使心脏、肺部受压,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

    (3)伴有前臂旋前和拇指内收的上肢屈曲挛缩。

    (4)伴有髋关节内收、内旋、尖足、足外翻的下肢屈曲挛缩。

    (5)脊柱的后弯与侧弯。

    217.针对挛缩与畸形应采取哪些对策?

    上述变形与挛缩均见于重症儿,评价时应明确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惯

    用的肢位,固定的姿势模式与运动模式,从中找出引起变形挛缩的原

    因,同时指导治疗师纠正与预防挛缩、变形,所采取的手段,还要向整

    形外科医生提供正确的临床资料,以便手术治疗或应用支具及辅助用

    具。

    对于经常处于不良肢位的患儿,一定要向家长与患儿说明其不利影

    响,杜绝在日常生活中可引起挛缩与变形的危险性。比如痉挛型双瘫患

    儿,经常跪坐位,在这种坐位上髋关节的屈肌,内收肌及内旋肌始终处

    于紧张状态,膝关节也呈过度屈曲状态,久而久之髋关节外展、外旋困

    难,在这肢位上也难以穿鞋袜,所以一定要杜绝这种坐位。

    218.仰卧位时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观察自发运动的质与量。

    (2)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若有非对称姿势要观察其与近位部姿势模式的相关性,比如与头的回旋、骨盆与躯干姿势的关系等。

    在患儿向外伸展上、下肢时、抓握物体时、足的踢蹬运动时很容易发现

    非对称姿势。

    (3)如果伸肌紧张占优势,患儿呈现颈椎与腰椎的过度前弯,或

    表现为肩胛带的内收和上肢退后的姿势,而且常伴有肩的上举,不能充

    分的控制头部。

    (4)头部的位置:头的位置影响着身体的姿势与口腔模式,观察

    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向哪一侧扭转,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

    的分离情况。

    (5)四肢是否有原始模式或异常模式,如蛙状肢位等。

    (6)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有无张力状态等。

    (7)运动的观察:患儿是处于静态姿势还是动态姿势,有无用手

    游戏及手与足的协调性运动,有无从仰卧位开始的运动,运动时应用什

    么样的模式,如分节的翻身运动或原始的整体的异常模式,仰卧位“搭

    桥”动作完成情况或异常情况下应用的模式。

    (8)医生与治疗师可进行手技操作,认真的体会姿势紧张的情

    况,观察头部的位置变化对姿势张力的分布的影响。另外了解运动受限

    的程度,及关节挛缩的情况。通过患儿对手技的反应,可表现出他的触

    觉感受性。

    (9)检查正中位指向的发育,观察能否自发的将两手合在一起,手能否入口,手能否抓自己的足,若观察不到,可在正中线上用玩具逗

    引,诱发这些运动。

    (10)听觉注意力检查:用带响的玩具或纸张弄出声响,观察患儿

    的反应。

    (11)注视与追视能力检查:用玩具逗引,使之注视。移动玩具诱

    发追视,追视往往成为患儿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的诱因。

    (12)回旋两下肢促其翻身,观察头部的回旋及躯干—头部矫正反应。

    (13)头颈的伸展情况:将骨盆与下肢上举,使脊柱弯曲,在此位

    置上检查头颈部的伸展度。

    (14)其他检查髋关节可动性、踝关节的姿势紧张状况等。

    (15)蒙脸试验:用手帕蒙住患儿的颜面,包括眼睛,正常小儿在

    2个月即可表现出不快,可以头的扭动来表示,5个月左右的小儿即可伸

    手除去手帕,脑性瘫痪患儿或因智能问题,或因运动功能问题,表现反

    应迟钝。

    219.俯卧位时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自发运动的观察:抬头的角度,肘与手的支撑,向各方向伸

    手,俯爬等动作的状态。

    (2)抗重力伸展活动的程度与性质以及与生活年龄的关系。

    (3)从仰卧位翻身为俯卧位时,患儿能否从自己的身体下方拿出

    两上肢,如果上肢压在身下,检查者应从骨盆或躯干部位促通患儿的体

    重移动,使患儿的两上肢能自动地伸出。

    (4)患儿呈明显的整体屈曲模式时,可将患儿的两上肢拉向前

    方,在这种状态下评价肩胛带和上肢的肌紧张和可动性。

    (5)在用前臂或手掌支持的俯卧位上,评价患儿向侧方的矫正,以及体重移动能力、向物品伸手的能力。此时若髋关节不能伸展,可以

    扶持其骨盆使之稳定。

    (6)应用玩具诱发患儿移动,观察他的移动方式及运动模式。如

    体干回旋、用伸展的上肢将身体推向后方、翻身、各种方式的爬行运动

    等。

    (7)观察体位是否对称,做抬头动作时是否能保持脊柱与四肢的

    对称性,应用四肢时的对称情况及躯干与骨盆有否扭转。

    如果患儿在俯爬时应用上肢而引起下肢的联合反应,应该促通患儿

    的体重在躯干与骨盆的左右侧移动,诱发两栖类反应,诱发时观察患儿

    的反应及有无肌紧张等。220.坐位时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患儿坐位时双手是否可自由操作,近位部(肩、上臂)是否

    稳定。

    (2)在坐位姿势上分析以下运动状况:

    ①额状面上:脊柱的侧屈、肩胛带、骨盆的侧方倾斜。

    ②矢状面上:上部躯干与下部躯干的屈曲与伸展,髋关节的屈曲与

    伸展、骨盆的前倾与后倾。

    ③水平面上:骨盆、肩胛带及躯干的扭转,头部的回旋。

    (3)坐位支持点是坐骨结节还是骶骨。

    (4)下肢的模式是原始的模式(髋关节的屈曲、外展、外旋、膝

    关节屈曲),异常模式(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还是成熟的分离

    模式。

    (5)坐时是否仍需双上肢支撑,有否肩胛骨的前突与上举及肩关

    节内旋等异常模式。

    (6)髋关节负荷体重:检查是否两侧对称,可以将两手置于患儿

    两侧骨盆下,通过感受患儿两臀对两手的压力来判断其对称与否。将骨

    盆与躯干的重心向前、后、左、右移动,检查患儿的矫正情况。取得坐

    位平衡的患儿可让他坐于活动的支持面上,如平衡板、球的上面检查,也可以通过让患儿去取放在他身体前、后、侧方的玩具的方式诱发坐位

    平衡和体轴回旋。

    (7)诱导患儿从坐位向四爬位、侧坐位、俯卧位的姿势转换,评

    价运动性质及控制程度。

    (8)如患儿因躯干的控制和运动分离的缺如而采取异常坐位,应

    在伸腿坐位上评价坐位平衡及坐位姿势等。

    221.膝立位和单膝立位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让患儿膝立位移动,观察躯干的平衡、骨盆的回旋、髋关节

    伸展位的保持,左右交替运动等,如果患儿不能完成上述几项运动时,他如何代偿?如以膝关节明显屈曲的方式来增宽基底面积等。(2)单膝立位:是小儿抓站时的最初的模式,观察骨盆回旋是否

    充分及两下肢紧张程度。

    222.立位和步行时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有无非对称性:是否是由于体重负荷在一侧下肢而产生的代

    偿性非对称。

    (2)立位平衡:如能保持立位可以检查立位平衡反应,若缺如要

    观察产生什么样的代偿肢位与运动。

    (3)观察站立时姿势的直线化,如支持面、姿势控制、体重负荷

    及体重移动模式。

    223.仰卧位上姿势紧张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通过使患儿上肢上举、外展、稍外展并伸展与外旋、前臂旋

    后。伸展腕关节和手指关节,使拇指外展,感觉对上述运动的抵抗。

    (2)向前方牵拉伸展、外旋状态的上肢,检查对肩胛带与肘关节

    的抵抗,也同时检查肩胛带向前屈曲,及肘关节屈曲时的姿势紧张情

    况。

    (3)从仰卧位拉向坐位,检查对髋关节屈曲与外展的抵抗。

    (4)将两下肢外旋并外展,然后屈曲再伸展,检查下肢外展、外

    旋时有无抵抗,也可同时观察踝关节和足趾的自动背屈状况。

    (5)抬起患儿的头部,之后撤去支持头部的手,或抬起头部向一

    侧回旋,观察对头前屈和侧方回旋的抵抗,矫正反应的有无,非对称性

    紧张性颈反射出现与否。

    224.俯卧位的姿势紧张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抬起患儿的头与肩,然后撤去支持的手,检查颈、肩、脊

    柱、髋关节的抵抗程度。

    (2)使患儿一侧上肢肘关节伸展并举向头上部,同时外旋,检查

    上肢上举、外旋、伸展时的抵抗。

    (3)使上肢在体侧伸展、外旋,检查上肢对伸展、外旋的抵抗和

    在此姿势上脊柱、髋关节的屈曲变化。(4)使下肢伸展并在外旋位上外展,检查对下肢外展、外旋的抵

    抗,如果对此操作反应良好,会出现踝关节和足趾的背屈。

    (5)使髋关节分别在内收、外展位上屈曲,检查髋关节内收与外

    展的抵抗,及内旋、外展位上异常屈曲的差异。

    (6)让患儿自己由俯卧位向四爬位转换,检查这一运动时髋关节

    与膝关节屈曲的抵抗。

    225.坐位、膝立位的姿势紧张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患儿取下肢外展、伸展,两上肢伸向前方的伸腿坐位,检查

    对于下肢的外展、伸展,踝关节与足趾的背屈,以及使躯干前倾时的髋

    关节的抵抗。还可以观察在颈部伸展抬头的状况下或为了使手掌着床

    时,伸展上肢能否向前活动。

    (2)患儿取两膝向一侧扭转,两手掌着床的侧坐位,用伸展的两

    上肢支持体重。观察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时以及维持侧坐位时有否抵

    抗。可通过操作改变两膝的方向,体会两侧的侧坐位时抵抗的差别。

    (3)从侧坐位向四爬位转换,检查对于抬头、肘伸展、上肢外展

    的抵抗。还可检查臀部离开踝部时,即髋关节成为90°时的抵抗。

    (4)在四爬位上向上牵拉两肩,使患儿成为膝立位,检查髋关节

    的伸展和两上肢离床时的抵抗。

    226.立位的姿势紧张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蹲位和起立:在患儿足跟着床的蹲位上支持其胸部使之站

    立,检查髋、膝、踝关节的屈曲的抵抗。也可以检查蹲位上对踝关节和

    足部背屈的抵抗,在站起时观察头、肩胛带及躯干向伸展方向的矫正反

    应。

    (2)保持足跟着地的下肢外展、外旋位,检查对下肢的外展、外

    旋及膝关节伸展的抵抗。并检查使躯干前倾,髋关节屈曲时对膝关节和

    踝关节背屈的抵抗。

    (3)支持患儿的胸部,使之从高爬位转为直立位,检查头部的抬

    举和躯干伸展活动被自律诱发的状况。227.仰卧位异常性检查要点有哪些?

    (1)非对称性:是否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残存而妨碍了两

    上肢的协调运动,如两手合在一起、吮指、抓自己的脚、看自己的手

    等。两下肢的踢蹬动作是否是左右交替地进行,有否定型的协同运动

    等。

    (2)骨盆不能抬起:骨盆因不能与头部和上、下肢的运动分离而

    不能抬起(不能进行搭桥运动),是否有代偿的、类似角弓反张的体

    位。

    (3)缺乏肩胛带和骨盆带的活动能力:肩胛带和骨盆带的活动能

    力,所以难以保证将上、下肢从床面上抬起并保持。

    (4)翻身:是否是因为缺乏(3)中提到的能力,而使上、下肢代

    偿地形成明显的伸展位,从而影响了翻身运动。

    (5)伴有抬头和回旋头部的上、下肢、躯干的紧张体位患儿是否

    有因残存紧张性姿势反射的影响,而在上肢和下肢及躯干肌紧张的分布

    出现过紧张、低紧张、动摇性紧张的情况。

    228.俯卧位异常性检查要点有哪些?

    (1)非对称性:当抬起患儿的头部时,能否见到为了保持脊柱、上肢、下肢的左右对称状态而出现的自发运动,是否增强了脊柱的前弯

    和左右非对称的肩胛带的固定体位。或者在用上肢支撑身体时,出现了

    一侧下肢的伸展性增强,而另一侧下肢的屈曲性增强的现象。

    (2)抬头:抬起头部时能否使头部保持正中位。

    (3)用前臂及上肢支撑:在用前臂和上肢支撑时常出现手指的强

    握、前臂旋前增强。是否能为了保持体位的平衡而自发地伸出手与上

    肢,或者是只能伸出特定的一侧手或上肢。

    (4)可否在俯卧位上进行方向转换。

    (5)下肢的协同动作:两膝可否见到与髋关节的伸展和屈曲无关

    的活动,可否见到踝关节的分离运动。

    (6)向坐位移行:由于上肢不能充分地支持身体及不能进行体轴内的回旋,所以停滞于向坐位移行的途中或者是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或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代偿运动,而形成W坐位。

    (7)俯爬:不能在两上肢伸展状态下推自己的身体向后方移动,而是两上肢在强的屈曲状态下牵拉身体的前进,同时两下肢是伸展、内

    收状态。

    229.坐位异常性检查要点有哪些?

    (1)非对称性:患儿是否只用一侧的坐骨部负荷体重,并且是否

    因此产生了非负荷体重侧的上肢、下肢或者是上、下肢两者为了维持平

    衡而呈代偿性的非对称。

    (2)伸腿坐位困难:是否有两下肢的大腿后侧肌群的短缩(因痉

    挛、挛缩而致),或者同时伴有骨盆的后倾,并且因此形成了代偿性的

    拱背。

    (3)侧坐位困难:是否有某一侧的侧坐位困难。

    (4)上肢的支持能力:有无各方向的保护伸展反应,观察其方向

    性和两上肢的支持能力。

    (5)向俯卧位移行:如果患儿下肢的支持能力有问题或者下肢或

    骨盆的平衡未发育成熟,则难以向俯卧位移行。

    (6)椅子坐位:观察患儿椅子上坐位是否稳定。

    230.四爬位异常性检查要点有哪些?

    (1)向侧位移行:多数情况下缺乏肩胛带与骨盆带间的回旋能

    力,和(或)伴有全身的异常的肌紧张。

    (2)向侧坐位、椅子坐位、膝立位移行:常因难以保持平衡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278KB,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