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487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1日
第1页
第5页
第11页
第30页
第40页
第125页

    参见附件(1866KB,171页)。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是关于自我治愈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遭遇对心灵造成的伤害,可以通过书中的身体体验疗法进行自我治愈,让自己的身心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书籍内容提要

    焦虑、失眠、抑郁、封闭、身心失调、恐慌发作、记忆重现、无故大发脾气、反复出现破坏性行为……这些都是心灵受伤的表现。

    摔倒,车祸,重大疾病,手术,牙科检查,遭遇或目睹暴力,难产或妊娠期间的巨大压力,经历战争或自然灾害(地震、飓风、洪水、火灾),突然失去亲人,遭受身体、心理或性虐待……这些事件都可能给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在心灵受伤后,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慢慢让自己的惊恐感受消失。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也需要一个复原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应对危险时聚集起来的能量滞留在身体中,人就会处于受伤状态。

    本书作者彼得莱文是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通过练习他研创出的"身体体验疗法",你不但可以学会利用自身的本能来治愈自己,还能学会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后进行情感急救的方法。更有甚者,你可以将焦虑和绝望转化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对于以下读者,阅读本书将会非常有帮助:

    心灵受伤的人,无论是否在接受心理咨询,都可以使用本书进行自我疗愈。

    父母、老师、保育员,以及其他经常与儿童相处的人,可以学会当儿童受伤时进行情感急救的方法,避免儿童形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医生、护士、警察、消防队员、救护人,以及其他经常与事故和灾害受难者打交道的人,除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帮助他人,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前言

    我今年50多岁,在迄今25年多的时间里,我都一直在努力,试图解开创伤中隐藏的巨大迷团。我的同事和学生常常问我,如何能长期对创伤这样的病态学科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并且不疲不倦?事实上,尽管一直感受着彻骨的痛苦,接触“可怕的知识”,但我一直对这项研究热爱有加、欲罢不能,同时也获益良多。帮助人们理解各种心理创伤,帮助治愈各种心理创伤,已经成了我的终生事业。在种种创伤中,最常见的是车祸或其他事故、重大疾病、手术及其他侵入式医疗手术和牙科手术、殴打、遭遇或目睹暴力、战争或五花八门的自然灾难导致的心理伤害。

    我对心理创伤这门学科,对它与物理学、自然科学、神话学以及艺术之间的联系着迷不已。创伤研究帮助我理解了痛苦的含义,无论这种痛苦必要还是不必要。最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深刻理解了人类精神之迷。我万分感激有这样独特的学习机会,我更感谢能有机会见证并参与创伤治愈过程中发生的深刻转变。

    心理创伤是人生中存在的一个事实。然而,它是可以治愈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使其发生转变。心理创伤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社会及精神觉醒和进化中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们(作为个体、群体以及社群)应对创伤的方式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完全影响我们这个物种的存在方式,甚至会影响人类物种的存活。

    心理创伤一直被视为一种心理和生理紊乱。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治疗虽然把身心相连挂在嘴上,但它们其实都极大地低估了身和心在创伤治愈方面的深层关联。一直以来,身心之间的紧密结合都是人类传统治愈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支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创伤理解和治疗中却缺少了这种结合。

    干百年来,东方人和萨满教的治疗师不仅意识到心灵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一如在身心医学中的认知一样,而且还意识到身体中的每个器官在心灵中都有对应的代表。神经科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近来取得的革命性进展确凿地证实了身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在鉴定复杂的“神经肽信使”时,研究者如康迪斯珀特山(candice Pert)发现了许多身心双向交流路径。这一前沿研究成果与古代智慧一直以来的认知契合一致,即身体的每个器官,包括大脑在内,会诉说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受到的“刺激”,并且会倾听其他器官的“想法”“感受”及受到的“刺激"。

    作者简介

    彼得·莱文(Peter A. Levine)拥有医学生物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双博士学位,身体体验疗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创始人和发展者,人类福祉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Human Enrichment)的主任。因为对身体心理疗法的创新性贡献,他于2010年获颁美国身体心理疗法协会终身成就奖。

    莱文博士拥有近50年在压力和创伤方面的研究和治疗经验。美国开发航天飞机项目期间,他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压力咨询顾问。他在全世界跨越各种文化培训身体体验疗法,并在欧洲和美国的医院和疼痛诊所教学。

    莱文博士的著作颇丰,对科学、医学和大众出版有巨大贡献。他的代表作《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于1997年甫一出版,即成为国际畅销书。

    目录

    序言 赋予身体以应有的重视

    身体与心灵

    寻找解决途径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

    如何使用这本书

    第一部分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

    第一章 来自过去的阴影

    大自然的规划

    为什么要研究野生动物?因为心理创伤是生理性的

    心理创伤与能量有关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什么是心理创伤

    加利福尼亚州乔奇拉市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唤醒猛虎:第一缕曙光

    第三章 可以愈合的伤口

    心理创伤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失调

    第四章 一片全新大陆

    创伤不会伴随我们终生

    新大陆

    心理创伤

    我们的无知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心理受创者面对的现实

    继续你的生活

    谁是心理受创者

    创伤的诱因

    第五章 创伤治疗与社区

    萨满教的治疗方法

    躯体体验疗法

    承认自己需要接受治疗

    让我们开始吧:召唤灵魂重新回到身体

    第六章 在创伤的影响下

    美杜莎

    “体验感受”

    让身为心言

    利用“体验感受”倾听机体发出的声音

    机体的沟通交流方式

    知觉和“体验感受”

    节律:所有上帝子民都拥有的东西

    第七章 动物体验

    其他动物也这么做

    倾听“爬虫类大脑”发出的声音

    自然合一

    协调统一

    定向反应

    逃跑、战斗或僵呆

    回归正常活动状态

    第八章 生物学如何变成了病理学:僵直

    舞台已经搭好

    大脑新皮层罪责难逃

    恐惧和僵直

    “这样进去,就自然会这样出来”

    跟死了一样

    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生物机能的病变原理

    第九章 从病理到生理的转变:“解冻”

    重新审视南茜的病例:再迈一步

    一切都与能量有关

    马吕斯

    重新协商

    身体体验疗法:分步进行重新协商

    重新协商的要素

    第二部分 创伤的症状

    第十章 创伤反应的核心

    亢奋:有起必有落

    创伤就是创伤,无论其诱因是什么

    创伤反应的内核

    过度反应

    绝望无助

    创伤形成

    第十一章 创伤症状

    症状

    我们一圈一圈地重复

    脱离循环圈

    第十二章 心理受创者面对的现实

    无迹可寻的威胁

    泰勒夫人

    失去合成新信息的能力/失去学习能力

    长期的绝望无助

    创伤性耦合

    创伤性焦虑

    身心症状

    否认

    格拉迪斯

    创伤幸存者会进一步受害

    最后一个转弯

    第三部分 转化

    第十三章 重复的蓝本

    往事重演

    7月5日,早上6:30

    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杰克

    休克模式

    没有清醒意识我们就别无选择

    往事重演和重新协商

    在身体“剧院”内

    附言:往事究竟要追溯到何时何地

    第十四章 转化

    创伤的两面性

    天堂、地狱和治愈:中间地带

    顺其自然:重新协商

    玛格丽特

    到底发生了什么

    重新协商和往事重演

    什么是记忆

    大脑和记忆

    但是感觉非常真切

    但是我很为自己是个幸存者感到自豪

    感受的勇气

    愿望和创伤治疗

    借助朋友的帮助

    第十五章 最关键的时刻:转化社会性创伤

    动物间的攻击方式

    人类之间的争斗

    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杀戮、残害、折磨

    创伤循环、慈悲循环

    转化文化性创伤

    结语还是墓志铭

    大自然绝非傻瓜

    第四部分 急救

    第十六章 在事故之后实施情感急救

    第一阶段:即时行动(在事故现场)

    第二阶段:在受害者被送回家或送到医院之后

    第三阶段:开始评估创伤,与创伤进行“重新协商”

    第四阶段:体验撞击那一刻

    结束

    车祸发生后的疗创方案

    第十七章 针对孩子的急救

    推迟出现的创伤反应

    事故和摔跤之后的情感急救

    解决某种创伤反应

    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否有了心理创伤

    萨米个案史

    创伤性玩耍、创伤性往事重演和重新协商

    重新处理孩子的心理创伤时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跋 三重脑,一颗心

    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截图

    目录

    前言

    序言 赋予身体以应有的重视

    身体与心灵

    寻找解决途径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

    如何使用这本书

    第一部分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

    第一章 来自过去的阴影

    大自然的规划

    为什么要研究野生动物?因为心理创伤是生理性的

    心理创伤与能量有关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什么是心理创伤

    加利福尼亚州乔奇拉市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唤醒猛虎:第一缕曙光

    第三章 可以愈合的伤口心理创伤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失调

    第四章 一片全新大陆

    创伤不会伴随我们终生

    新大陆

    心理创伤

    我们的无知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心理受创者面对的现实

    继续你的生活

    谁是心理受创者

    创伤的诱因

    第五章 创伤治疗与社区

    萨满教的治疗方法

    躯体体验疗法

    承认自己需要接受治疗

    让我们开始吧:召唤灵魂重新回到身体

    第六章 在创伤的影响下

    美杜莎

    “体验感受”

    让身为心言利用“体验感受”倾听机体发出的声音

    机体的沟通交流方式

    知觉和“体验感受”

    节律:所有上帝子民都拥有的东西

    第七章 动物体验

    其他动物也这么做

    倾听“爬虫类大脑”发出的声音

    自然合一

    协调统一

    定向反应

    逃跑、战斗或僵呆

    回归正常活动状态

    第八章 生物学如何变成了病理学:僵直

    舞台已经搭好

    大脑新皮层罪责难逃

    恐惧和僵直

    “这样进去,就自然会这样出来”

    跟死了一样

    这是一种累积效应生物机能的病变原理

    第九章 从病理到生理的转变:“解冻”

    重新审视南茜的病例:再迈一步

    一切都与能量有关

    马吕斯

    重新协商

    身体体验疗法:分步进行重新协商

    重新协商的要素

    第二部分 创伤的症状

    第十章 创伤反应的核心

    亢奋:有起必有落

    创伤就是创伤,无论其诱因是什么

    创伤反应的内核

    过度反应

    绝望无助

    创伤形成

    第十一章 创伤症状

    症状

    我们一圈一圈地重复脱离循环圈

    第十二章 心理受创者面对的现实

    无迹可寻的威胁

    泰勒夫人

    失去合成新信息的能力失去学习能力

    长期的绝望无助

    创伤性耦合

    创伤性焦虑

    身心症状

    否认

    格拉迪斯

    创伤幸存者会进一步受害

    最后一个转弯

    第三部分 转化

    第十三章 重复的蓝本

    往事重演

    7月5日,早上6:30

    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杰克休克模式

    没有清醒意识我们就别无选择

    往事重演和重新协商

    在身体“剧院”内

    附言:往事究竟要追溯到何时何地

    第十四章 转化

    创伤的两面性

    天堂、地狱和治愈:中间地带

    顺其自然:重新协商

    玛格丽特

    到底发生了什么

    重新协商和往事重演

    什么是记忆

    大脑和记忆

    但是感觉非常真切

    但是我很为自己是个幸存者感到自豪

    感受的勇气

    愿望和创伤治疗

    借助朋友的帮助第十五章 最关键的时刻:转化社会性创伤

    动物间的攻击方式

    人类之间的争斗

    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杀戮、残害、折磨

    创伤循环、慈悲循环

    转化文化性创伤

    结语还是墓志铭

    大自然绝非傻瓜

    第四部分 急救

    第十六章 在事故之后实施情感急救

    第一阶段:即时行动(在事故现场)

    第二阶段:在受害者被送回家或送到医院之后

    第三阶段:开始评估创伤,与创伤进行“重新协商”

    第四阶段:体验撞击那一刻

    结束

    车祸发生后的疗创方案

    第十七章 针对孩子的急救

    推迟出现的创伤反应

    事故和摔跤之后的情感急救解决某种创伤反应

    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否有了心理创伤

    萨米个案史

    创伤性玩耍、创伤性往事重演和重新协商

    重新处理孩子的心理创伤时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跋 三重脑,一颗心前言

    我今年50多岁,在迄今25年多的时间里,我都一直在努力,试图解开创伤中隐

    藏的巨大谜团。我的同事和学生常常问我,如何能长期对创伤这样的病态学科保持

    始终如一的热情,并且不疲不倦?事实上,尽管一直感受着彻骨的痛苦,接触“可

    怕的知识”,但我一直对这项研究热爱有加、欲罢不能,同时也获益良多。帮助人

    们理解各种心理创伤,帮助治愈各种心理创伤,已经成了我的终生事业。在种种创

    伤中,最常见的是车祸或其他事故、重大疾病、手术及其他侵入式医疗手术和牙科

    手术、殴打、遭遇或目睹暴力、战争或五花八门的自然灾难导致的心理伤害。

    我对心理创伤这门学科,对它与物理学、自然科学、神话学以及艺术之间的联

    系着迷不已。创伤研究帮助我理解了痛苦的含义,无论这种痛苦必要还是不必要。

    最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深刻理解了人类精神之谜。我万分感激有这样独特的学习机

    会,我更感谢能有机会见证并参与创伤治愈过程中发生的深刻转变。

    心理创伤是人生中存在的一个事实。然而,它是可以治愈的。不仅如此,我们

    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使其发生转变。心理创伤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社

    会及精神觉醒和进化中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们(作为个体、群体以及社群)应对

    创伤的方式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完全影响我们这个物种的存

    在方式,甚至会影响人类物种的存活。

    心理创伤一直被视为一种心理和生理紊乱。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治疗虽然把身心

    相连挂在嘴上,但它们其实都极大地低估了身和心在创伤治愈方面的深层关联。一

    直以来,身心之间的紧密结合都是人类传统治愈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支柱。然而令

    人遗憾的是,现代创伤理解和治疗中却缺少了这种结合。

    千百年来,东方人和萨满教的治疗师不仅意识到心灵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一如

    在身心医学中的认知一样,而且还意识到身体中的每个器官在心灵中都有对应的代

    表。神经科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近来取得的革命性进展确凿地证实了身心之间存在

    着复杂的双向交流。在鉴定复杂的“神经肽信使”时,研究者如康迪斯·珀特[1]

    (Candice Pert)发现了许多身心双向交流路径。这一前沿研究成果与古代智慧一

    直以来的认知契合一致,即身体的每个器官,包括大脑在内,会诉说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受到的“刺激”,并且会倾听其他器官的“想法”“感受”及受

    到的“刺激”。

    大多数创伤疗法都是通过交谈、通过作用于心灵的小分子药物对心灵施加影

    响。这两种方法当然都有一定作用。然而,除非我们同时关注身体在心理创伤治愈

    中扮演的角色,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使心理创伤痊愈。我们必须明白,受创的不只

    是心灵,还有身体;身体在治愈创伤后遗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缺少了这个基

    础,我们在征服创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充其量只是有限的、片面的。

    生命不只是机械论和还原论中所说的那种状态,生命是有知觉、有情感、有认

    知的活生生的机体。所有有情众生都拥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机体。这个机体使我们

    知道,我们天生有能力从心理创伤中痊愈。本书将就如何驾驭并转换身体中那种令

    人敬畏的、原始的以及智能的能量展开讨论。这种驾驭和转换智慧,我们可以通过

    学习获得。在克服创伤这种毁灭性的力量的过程中,我们的天生潜能会使我们掌握

    更多新知识。

    彼得·莱文

    1995年10月

    于美国铁路公司和风号上

    [1] 美国著名精神神经免疫学家。

    序言 赋予身体以应有的重视

    身体与心灵

    任何增强、削弱、限制或拓展身体行动力的事物,都能增强、削弱、限制

    或扩大心灵的行动力;而任何增强、削弱、限制或扩大心灵行动力的事物,同

    样也能增强、削弱、限制或扩大身体的行动力。

    ——斯宾诺莎(1632—1677)

    如果你有一些奇怪症状,而似乎又无人能解释其缘由何在,那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你对过去某个你甚至都不记得的事件做出的创伤性反应。很多人都会这样。这并

    不是神经错乱。这些都有合理解释。这些伤害也并非不可修复,经过努力,这些症

    状有可能会消减甚至彻底消失。

    我们知道,经历心理创伤后我们的心灵会发生巨变。比如,在遭遇车祸后,人

    最初的反应是情感空白,甚至会记忆模糊或神智混乱,记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这

    种非凡机制(比如,解离和否认)帮助我们度过这些关键时期,使我们满怀希望地

    等待一个安全的时间、安全的地方,好让这种巨变“渐渐消失”。

    同样地,在经历心理创伤时我们的身体也会有深远反应。在即将行动时它紧

    绷,在恐惧时它警觉戒备,而在极度惊恐中它又会僵硬乃至瘫软。当心灵对重大创

    伤做出的保护性反应渐渐恢复正常时,身体的反应本来也会渐趋正常,然而,如果

    这种复原过程受到阻碍,那么创伤造成的影响就会滞留下来,人于是就处于受伤状

    态。

    心理学一直通过对心灵施加影响治疗心理创伤。然而这至多只解决了一半问

    题,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把身体和心灵当成整体进行处理,我们就无法深入理解创

    伤,更无法治疗心理创伤。

    寻找解决途径

    本书讨论的是利用自然法解决创伤症候,这种方法是我在过去的25年间研创出

    来的。我认为创伤后精神紧张症并不是病理性的,我们不必控制、压制或调节它,我认为它是由于某种自然过程出了偏差而导致的后果。要治疗心理创伤,我们需要

    对活生生的、有知觉有感受的机体有直接了解。我将和你分享的这些原则不仅是我

    对创伤根源追根溯源的结果,也是我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为了做这项

    研究,我曾涉猎生理学、神经系统科学、动物行为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许

    多学科。最初的时候,我的成功实属偶然,实乃运气。然而随着我接触的患者越来

    越多,同时又不断对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提出质疑,并进而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创伤,我的成功已成为必然而非侥幸。我越来越深信,机体的种种本能中,其中一种是本

    能的深刻认知;如果我们肯给它机会,这种本能认知能而且会在治疗心理创伤的过

    程中给我们以引导。在越来越强调关注这些本能反应并以此治愈患者的同时,我在理解这些反应方

    面进行的探索也取得了成果。在理解了这些症状的缘由,了解了该如何识别并感受

    本能在心理创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之后,患者的症状大大减轻了。

    身体体验疗法是新兴疗法,至今还没经过缜密的科学研究。我之所以认为这种

    方法有效,依据是我经历的几百个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患者说他们的症状消失或

    极大地减弱了——这些症状曾严重影响他们,使他们无法充实生活,无法过上令人

    满意的生活。

    我通常采用的是一对一式治疗,不过同时也常对其他疗法兼收并蓄。很明显本

    书并不能取代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个别针对性训练。然而我相信,我在此书中提供

    的许多原则和信息能为创伤的治疗提供帮助。如果你正在看心理医生,那么跟你的

    治疗师分享此书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没看心理医生,那么你也许可以利用

    本书自助;然而,这种做法有一定局限性。你可能仍需有资质的专业人士的指导。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

    生命如海洋,躯体以为岸。

    ——苏菲(无名氏)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创伤的概念,解释了创伤后症候群的出现缘由、发展过

    程及其不可抗拒、经久不消的原因。这部分为我们理解创伤打下了基础;这种理解

    能消除与心理创伤相关的各种虚妄之说,并代之以简单明了的解释,阐释导致创伤

    的基本生理过程。虽然我们的智力常常能战胜我们的自然本能,然而它们驱除不了

    创伤后的反应。

    我们与动物的相像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虽然我们自己可能不愿承认这一点。

    我所说的“有机体”,指的是韦氏词典中的定义,即“复杂的、由相互依存和

    附属的元素组成的结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整体中

    的功能”。有机体描述的是我们的整体性,而整体并不是骨头、化学物质、肌肉、器官等各个部分的单纯累加;它其实产生于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复杂的相互关联。

    在研究有机体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身体、心灵、原始本能、情感、智力以及精神等都考虑在内。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个有机体呢?我们借助的工具是“体验感受”。

    体验感受是一种媒介,通过它,我们充分感受自己的知觉,充分了解自己。随着对

    本书的深入阅读以及跟着做其中的一些练习,你会对以上术语有更透彻的理解。

    本书第一部分:以身体为治疗手段——提出了我对心理创伤的看法,提出了将

    心理创伤作为自然现象进行治疗的方法过程。这一部分论及了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

    的治疗智慧,以及如何使这种智慧融入心理创伤治疗过程。我们将对我们最原始的

    生物反应进行探索。无论是否有心理创伤症状,在读完第一部分之后,你会更透彻

    地理解你自身这个机体的运转方式,同时你会更明白该如何对这个机体施加影响,从而使自己更全面地享受生活,使自己更具活力、更为幸福。

    在这一部分里,我放进了一些练习,这些练习会帮助你通过个人体验逐渐了

    解“体验感受”。这些练习非常重要;真的,人体中这奇妙的一面(体验感受),其运转方式唯它们(练习)能够传达。对许多人来说,“体验感受”这个领域仿佛

    就是一个陌生的新世界,一个他们经常进入却始终不曾注意到其间风景的世界。在

    阅读并体验这一部分时,你会发现,里面一些关于身体运转方式的内容你其实早已

    知道。

    第二部分:创伤的症状——这一部分对创伤反应、创伤症状及心理受创者忍受

    的现实等里面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第三部分:转化——描述了我们转化自身心理创伤治疗的过程,无论这种创伤

    是个人型的还是社会型的。

    第四部分:急救——其中包括一些实用信息,用以在事故发生后帮助人们避免

    心理创伤进一步恶化。里面还对儿童心理创伤做了简单讨论。(关于儿童心理创伤

    治疗,我将在另一本书里专门讲述。)

    我相信我们都需要了解本书中提供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会深化我们对心理创

    伤治疗过程的体会和理解,帮助我们形成对自身机体的官能依赖。而且,我认为无

    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些信息都很中肯贴切。有些心理创伤起因于一些

    世界性事件,这些创伤会让我们的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为之付出代价。有些

    心理创伤会自我延续,会进一步招致心理创伤,而且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并

    最终在家族、社会以及整个国家代代相传,除非我们采取措施阻止其蔓延。目前,对创伤性群体进行的转化治疗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本书第三部分阐述了一种针对

    心理受创群体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我在挪威和一些同事一起研创出来的。

    因为我经常建议遭受心理创伤的人向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所以我希

    望本书也能为这些专业人士所用;极少有心理学家有足够的生理学方面的背景知

    识,他们不能识别反常体验——当生理过程无法沿正常轨道发展时,这种反常就会

    出现。我希望本书中的信息会为心理创伤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我的经验告诉我,当

    今流行的许多心理创伤治疗方法都至多只会让创伤症状暂时有所缓解;有些宣泄法

    鼓励患者进行猛烈的情感宣泄,这种方法甚或有害。我认为,长远来看,宣泄法会

    使患者对持续宣泄产生依赖,会导致出现所谓的“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由于心理创伤固有的特性,对某种经历进行宣泄重温不但不会有治愈效果,反而会

    导致出现新的心理创伤。

    精神疗法涉及的问题范围极广,远远超过了休克创伤这个单一话题;这种创伤

    却正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在遭遇可能会危及生命、无力有效应对的事件时,我们会

    遭遇休克创伤。与此相对,在孩童时期如果遭遇持续虐待,特别是当这种虐待发生

    在家庭内部的话,我们会遭遇“发展性创伤”。发展性创伤主要指的是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童年时期关键的发展阶段中没有受到足够的养育和指引而

    致。虽然诱因不同,但是虐待和漠视也会引起类似于休克创伤的症状,而且这些症

    状常常和休克创伤交织在一起。由于这个原因,有发展性创伤的人有必要向治疗专

    家寻求支持,以便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那些已经和创伤性反应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如果休克创伤由孤立事件或者系列事件引起,而且之前没有持续心理创伤史,那么我相信,在跟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之后,人们能够自愈。我强烈支持这种自愈

    做法。在本书的撰写中,我没有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另外,本书针对的读者群还

    有父母、老师、保育员等,以及充当儿童导师和行为楷模的人,我希望本书能给他

    们带来一份宝贵礼物,帮助他们即时决定该对创伤性事件做出怎样的反应。此外,本书对医生、护士、护理人员、警察、消防队员、救护人员以及其他经常与事故受

    害者以及自然灾害受难者打交道的人也非常有用,其用处不仅在于它对于他们的工

    作的意义——他们经常跟受创群体打交道,而且在于它对于他们自身的意义。目睹

    任何形式的人类大屠杀(尤其是经常性地)会跟亲身经历相关事件一样,给人带来

    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如何使用这本书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慢慢理解其中内容。完成篇章中设

    置的练习,慢慢地做,轻松地做。心理创伤是人类身体所能产生的最强大的内驱力

    导致的结果。我们要敬畏它。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也许确实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坏处,但从那样的阅读中你也不会获得细嚼慢咽式的阅读能给你带来的益处。

    如果阅读时其中的任何内容或练习令你产生了不适感,请停下来,等其平息。

    静坐体悟,思考自己的体验,看看会发生什么。人们对心理创伤有诸多误解,而且

    误解之深令人惊讶;这种误解不仅会对你的体验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你对自我的态

    度产生影响。你要意识到何时会产生这种误解,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能留意自己

    对书中内容做出的反应,你的机体就会引导你以恰当的步调读下去。

    体觉(body sensation),而不是强烈的情感,才是治愈心理创伤的关键。请

    留意在你体内涌动的所有情感反应,留意你的身体是怎样以知觉和想法的形式感受

    这些情感的。如果你的情感太过于强烈,如愤怒、恐惧、深刻的无助等,那么你需

    要寻求能力出众的专业人士的帮助。

    心理创伤治疗并不一定会持续终生。在攻击人类机体的所有病态形式中,也许

    创伤最终会被认为是有益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治疗心理创伤的过程中,人

    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伤治疗不一定非得需要复杂的药

    物、精密的过程或者长时间的治疗。如果你明白创伤的发生机制,学会识别导致创

    伤无法得到解决的机制,你就会渐渐意识到你的机体在努力以怎样的方式治愈自

    己。通过一些简单的理念和技巧,你就能为这种天生的治愈能力提供支持而不是阻

    碍它。此处提供的工具和方法会帮助你摆脱心理创伤,帮助你继续在更完满、对自

    己更确定的路上走下去。虽然创伤有时会令我们如处地狱,但是治愈了的创伤则会

    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这种英雄之旅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无论我们在哪儿,阴影必定一路小跑跟在我们身后。

    ——克拉丽莎·平克拉·埃斯蒂斯,哲学博士,《与狼共舞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作者第一部分 以身体为治疗手段……我们的心灵中还有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奥尔德斯·赫胥黎

    第一章 来自过去的阴影

    大自然的规划

    水草丰茂的小河边,一群黑斑羚正在悠然嚼食。突然,风向变了,随之而来的

    是一种新的但是很熟悉的气味。黑斑羚从空气中嗅到了危险,它们立刻警觉起来,全神戒备。它们仔细嗅闻、观察、聆听片刻,但是如果没有出现危险,它们又会继

    续吃草,放松但又不乏戒备。

    一只悄悄潜近的猎豹抓住机会从藏身的灌木林中一跃而起。那群黑斑羚就好像

    一个完整的机体一样,迅速向河边一个具有掩护作用的灌木丛奔跑过去。一只小黑

    斑羚刹那间绊倒了一下,又迅速奔跑。但已经太迟了。一片混乱中,猎豹向它的预

    定猎物冲过去,爆发速度在每小时60~70英里[1]

    ,快得惊人。

    在猎豹触到它的那一刻(或者在触到它之前),小黑斑羚就已经倒在了地上,向即将到来的死亡之神缴械投降了。然而,它也许都还没受伤。这只僵卧不动的动

    物并不是在装死。它只是本能地进入了一个变异的意识状态,所有的哺乳动物在死

    亡逼近时都是如此。许多原住民都认为这是猎物在面对捕食者时精神上的屈服。说

    实话,事实确实如此。

    生理学家称这种变异状态为“不动”或“僵直”。这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

    面对不可抗拒的威胁时的三大主要反应之一。其他两种也许更为我们熟知一些,分

    别是战斗反应和逃跑反应[2]。我们对僵直反应了解较少。然而,我在过去25年间所

    做的研究使我深信,要想揭开创伤的神秘面纱,这种反应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种僵直反应是出于两种充足的理由。其一,它是生存策略

    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说成装死你也许更能理解。以那只小黑斑羚为例。说不定猎豹会决定将自己的已“死”猎物拖到某个不会受到其他捕食者侵扰的地方,也或者将

    其拖到自己的巢穴,以便跟自己的幼崽一起分享,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在这个

    时间段内,黑斑羚可以从“僵直”状态中醒来,在某个对方放松警惕的时刻迅速脱

    逃。而一旦脱离了危险,它就会摆脱僵直反应带来的后遗症,重新完全掌控自己的

    身体。它会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其二,在僵直状态

    中,黑斑羚以及人类会进入一种变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它会感受不到痛苦。这对

    于黑斑羚来说,意义在于,在被猎豹用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开膛剖肚时不用忍受痛

    苦。

    大多数文化都将面临不可抗拒的威胁时做出的这种本能屈服看作一种软弱,并

    将其与懦弱相提并论。然而,在这一论断之下掩藏的其实是人类对僵直状态的深深

    恐惧。我们逃避它,因为它跟死亡状态非常相像。这种逃避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却

    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生理学证据清楚地表明,进入及走出这种自然反应的能力是

    我们避免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键所在。这种能力其实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为什么要研究野生动物?因为心理创伤是生理性的

    千百年来,耳中一听到“血”这个词,夜半被猎豹扑倒在地的猴子发出的

    尖叫声,就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回响。

    ——保罗·谢泼德

    治愈人类身上的心理创伤症状的关键存在于我们的生理中。在面临我们认为不

    可逃脱或不可抗拒的威胁时,人类和动物都会做出僵直反应。关于这种反应的作用

    机制,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知道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反应。而这完全意味着,控制

    这种反应的生理机制存在于我们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一些原始的、本能的区域。我

    之所以认为研究野生动物行为对我们理解和治愈心理创伤而言非常必要,原因正在

    于此。

    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这些下意识的、本能区域事实上跟其他哺乳动物甚至

    爬行动物中的一样。我们的大脑常常被称为“三位一体的大脑”,它包括三个完整

    部分。众所周知,这三个部分分别为爬行动物类脑(本能的)、哺乳动物类脑或脑

    边缘系统(情感的)以及人脑区(理性的)。在感知到生命危险时,这些区域会被

    激活;由于动物跟我们一样也存在这样的区域,所以我们可以对如黑斑羚这样的动物进行研究,并从中学到很多,从而避免遭受心理创伤。更进一步地,我认为,如

    果我们能真实地反映出野生动物的动态适应过程,即摆脱和走出僵直反应、重新自

    如活动、恢复各种技能,那我们就能找到治愈人类心理创伤症候群的关键点。

    跟野生动物不同,在遇到威胁时,人类永远都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我们很难在

    逃跑还是战斗这两者间做出抉择。这种两难困境至少部分地源自于这个事实:我们

    这个物种一直以来既是捕猎者又是猎物。史前的人类,虽然很多是捕猎者,但每天

    却也有大量时间互相拥挤在一起,躲在冰冷的洞穴里。他们很清楚,自己随时都有

    可能被其他动物一把抓住并撕成碎片。

    随着人类渐渐越来越大片地群居,随着火的发现、工具的发明(这工具中很多

    都是打猎和防御武器),人类的存活概率大大提高。然而,这种基因记忆——即,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却在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保留了下来。由于我

    们既缺乏黑斑羚的迅捷,又不像猎豹那样擅长潜伏追踪还有锋利的尖牙和爪子,所

    以关于是否具备采取保命行动的能力,我们的大脑常常在事后才能判断出来。这种

    不确定性使我们特别容易遭受创伤后遗症。敏捷善跑如黑斑羚这样的动物,它们知

    道自己是猎物,它们对于自己的存活之道十分熟稔。它们能感觉到自己需要做什

    么,并立刻去做。同样地,猎豹70英里的冲刺时速再加上它的尖牙利爪,使它确定

    自己能做一个捕食者。

    对人类来说,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界限则不那么明显。在面临生命威胁时,我

    们的理性大脑也许会陷入困惑,会罔顾我们的本能冲动。虽然这种罔顾也许有充足

    理由,但是与之相随而来的困惑却促成了“美杜莎情结”[3]

    ,为我们遭受心理创伤

    埋下了伏笔。

    正如希腊古神话《美杜莎》中的情形一样,我们面对死亡时的困惑有时会使我

    们失去性命。我们也许会因恐惧而动弹不得,而这又会引发心理创伤症候群。

    心理创伤是现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不仅士兵或虐待及攻击事件中

    的受害人有心理创伤,我们其他大多数人都有。心理创伤的缘由及其带来的后果范

    围极其广大,而且常常不为我们所知;这其中包含自然灾难(比如,地震、飓风、洪水和火灾)、暴力接触、车祸、跌跤、严重疾病、突然失去挚爱、手术及其他必

    要的医疗程序或牙科手术、难产,甚至妊娠期间的巨大压力等。幸运的是,因为我们具备本能,有感知、反应及反思能力,所以我们生来就拥

    有治愈哪怕最惨重的创伤性伤害的能力。同时我深信,我们,作为全球性的人类群

    体,能渐渐从如战争和自然灾难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性心理创伤中痊愈。

    心理创伤与能量有关

    创伤后症候群并不是由触发事件本身引发的。相反,它们是由不曾消解和发散

    出去的残余能量引起的。这些残余能量被困在了神经系统中,并在其中肆虐横行,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破坏。如果我们不能完成进入、经历及走出“僵

    直”状态的这一过程,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种种长期症候就会渐渐形成,这些

    症候令人惊恐、使人衰竭,而且常常千奇百怪。然而,我们可以了解并鼓励自己的

    先天力量,使自己回到动态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猎豹与黑斑羚之间的那场追逐。上文中提到的年幼黑斑羚,在遭遇

    猎豹追击而撒腿逃命时,它的神经系统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聚集能量。当猎豹发

    起最后冲刺时,它瘫软在地。从外部看,它静止不动,仿佛死了一样;但是在内

    部,它的神经系统仍在以每时70英里的速度聚集能量。虽然它一个急刹车不动了,但此时它身体内部的情况跟我们在开车中把油门踩到底同时又急踩刹车时的情况非

    常相似。内在神经系统(汽车引擎)和外部身体僵直不动(刹车)之间的竞逐在身

    体内部造成了强烈“湍流”,其形态与飓风相似。

    就是以这种能量“飓风”为中心点,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各种症候。为

    了使这种能量的力量更视觉化,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正在跟你的伴侣做爱,你就快

    要高潮了,突然,某些外力把这个过程阻断了。将这种抑制感放大100倍,你就大概

    明白一次威胁生命的经历所能引发的能量有多大了。

    受到威胁的人或黑斑羚必须将所有被调动起来以应对这种威胁的能量释放出

    去,否则它就会遭受创伤。这种残余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会滞留在身体中,并

    促成各种症状的形成,比如焦虑、抑郁、身心失调和行为问题。这些症状其实是机

    体盛容或圈禁没有释放出来的残余能量的方式。

    野外的动物会本能地排放掉所有受压制的能量,所以它们很少会出现各种不利

    症状。人类在这方面则不行。如果我们不能将这些强大的力量释放出去,我们就会

    成为创伤的受害者。如果屡次尝试释放这些能量而不能成功,它们可能就会萦绕不去了。跟飞蛾扑火一样,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创设环境,这些环境中倒是

    存在将我们从创伤陷阱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段和资源,我

    们大多数人都会失败。让人叹惋的是,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我们许多人都饱受恐惧和

    焦虑之苦,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都永远不会有完全自在的感觉。

    许多战场老兵及强奸案的受害者对这情形再熟悉不过。他们也许会数月甚至数

    年反复讲述自己的经历、重现这些经历、表达自己的愤怒、恐惧以及悲伤;但是如

    果不完成原始的“僵直反应”、不把残余的能量释放出去,他们常常会继续陷在创

    伤迷宫里、继续承受不幸。

    幸运的是,那给我们带来创伤症候的巨大能量,如果能被好好利用、加以调动

    的话,同样能转化创伤,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愈合,能使我们多一点掌控力,甚至

    多一点智慧。创伤一经治愈,就会成为宝贵的馈赠,会使我们重返潮涨潮落、充满

    和谐、博爱和慈悲的自然世界。在过去25年间,我一直致力于治愈各种遭受心理创

    伤之人,我认为我们人类不仅天生有能力治愈自己,而且有能力治愈我们的世界,使之免受心理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什么是心理创伤

    最近,我跟一位商业人士谈到自己的工作,他突然惊呼道,“我女儿常在睡梦

    中尖叫,肯定是心理创伤造成的。我带她去见心理医生,医生告诉我说‘只是噩梦

    而已’。我早知道那绝不仅仅是噩梦。”他说得没错。他的女儿在一次常规急诊手

    术中受到了严重惊吓。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她常在睡梦中惊叫哭泣,同时身体几

    乎完全僵硬。女孩的父母担忧不已,但却无法叫醒她。极大的可能是,医院期间的

    经历使她有了创伤性反应。

    许多人,跟那位商业人士一样,在人生中的某个点上,亲身经历或在亲近的人

    身上看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虽然并非所有那些难以解释的事情都是心理创伤

    症候,但许多都是。给人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往往从致创事件的角度,而不是从心

    理创伤本身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释。由于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对心理创伤进行定

    义,所以我们很难识别它。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诊断心理创伤时依据的正式定义是,“由应激事件引

    起,而该事件超出了平常的人类经历范围、几乎会给任何当事之人带来严重困

    扰。”这个定义围绕以下“不同寻常”的经历展开:“严重危及当事人的生命或身

    体健康;严重危及或伤害到当事人的孩子、配偶或其他亲近家人或亲密朋友;家庭

    或社区被突然毁掉;目睹他人因某种事故或遭受暴力而被严重伤害或杀死。”

    这种描述在治疗的起始阶段有几分用处,但是却太过模糊,容易造成误导。谁

    能说得清什么事件“超出了平常的人类经历范围”“几乎会给任何当事之人带来严

    重困扰”呢?定义中提到的事件确实有一定的限定作用,但是这限定中又存在灰色

    地带,因为还有许多其他会引起创伤的事件。车祸、摔倒、疾病以及手术等都被人

    类的潜意识视为威胁,但在人的意识中,它们又被归在平常普通的经历范围之内。

    然而,它们常常也会使人遭受心理创伤治疗。此外,强奸、飞车、射击以及其他悲

    剧经常在许多社区中发生;这些可能会被视为平常普通的经历,但是它们却常常会

    引发心理创伤。

    要治愈心理创伤,关键要识别它的症状。因为心理创伤症候群很大程度上是原

    始反应带来的结果,所以识别起来往往很难。我们不需要对心理创伤下定义;我们

    需要的是从经验意义上了解它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我的一个客户描述了以下体

    验:

    我和我五岁的儿子在公园里玩球,突然他把球扔到了离我很远的地方。在我去

    取那个球的时候,他跑到了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去捡他发现的另一个球。就在我拿

    到我们之前一起玩的那个球的时候,我听到了汽车尖锐刺耳的刹车声,声音持续时

    间很长,很响亮。我立刻明白乔伊被那辆车撞了。我的心似乎一下子沉了下去。我

    全身的血似乎都停止了循环,向我的脚下沉坠下去。我的脸瞬间失色,我开始向街

    上人群聚集的地方狂奔。我的腿沉重得像灌了铅一样,到处都看不到乔伊。然而我

    清楚地知道他就是这场车祸的受害者。我的心抽得很紧,缩到了一块儿,而恐惧充

    满了我整个胸腔。我推开人群,瘫倒在乔伊一动不动的身体上。汽车把他的身体拖

    行了几英尺[4]

    之后才停下来。他的身体被擦伤,他浑身是血。他的衣服被撕破了。

    他一动不动。我失魂落魄,茫然无措。我发疯般地试图把他的身体拼凑到一起。我

    试图擦掉他身上的血,但是却把血弄得到处都是。我努力想把他破碎的衣服整理

    好。我不停在想,“不,不可能。呼吸啊,乔伊,呼吸。”好像我的生命力能注入

    他静止不动的身体中一样,我不停地趴在他身上,把自己的心脏贴近他的心。我觉得自己仿佛抽离了现场。我的身体渐渐麻木。我只一遍遍重复刚才的动作。我什么

    都感觉不到了。

    经历过类似心理创伤的人其实知道心理创伤是怎么一回事儿,他们做出的相应

    反应也都是基本而原始的。这位不幸的女士表现出来的症状极其清晰显著。然而许

    多人的症状相对更微妙些。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反应进行探究,从而对创伤性经历进

    行定性。

    加利福尼亚州乔奇拉市

    1976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下午,26个年龄在5~15岁之间的孩子在加利福尼亚州

    一个小镇外的校车上被人劫持。绑架者把他们塞进两辆黑乎乎的厢式货车内,驾车

    去了一间废弃的采石场,然后将他们囚禁在一个地下穴窟中,囚禁过程大约持续了

    30个小时。他们后来逃脱了,然后立刻被送往当地一家医院。在那里,医生给他们

    做了身体检查,就将他们送回了家,甚至连粗略的心理检查都没做。据两位内科医

    师回忆,这些孩子都“好好的”。这些医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也没有意识到

    需要对这些孩子的后续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几天之后,当地一位精神病医师被请去

    给这些孩子的家长做演讲。他着重指出,26个孩子中可能只会有1个会出现心理问

    题。他的这个说法是当时精神病学界的一种普遍认识。

    事件发生8个月后,另一位精神病医师勒诺·泰尔开始对遭受过心理创伤的儿童进

    行科学的跟进研究,这是最早的此类研究之一,研究对象包括上述孩子。结果,泰

    尔发现,这26个孩子中不是只有1个出现了创伤后遗症,正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

    表现出了严重而长期的创伤后遗症,这后遗症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身体以及社交

    机能。对这其中的许多孩子而言,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他们逐渐频频出现噩

    梦,出现暴力倾向,在私人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无法正常表现。这一后遗症如此折磨

    人,以至于后面的几年里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家庭架构都被彻底摧毁。唯一一个受影

    响较小的孩子是一个14岁的名字叫鲍勃·巴克莱的男孩。以下将简要介绍这个男孩在

    这个致创性事件期间的表现。

    孩子们已经被囚禁在“那个洞”(废弃采石场中的一个拖车,被埋在几百斤重

    的尘土和石块下)里将近一天,突然其中一个孩子倚到了一根木柱上;这根木柱是

    用来支撑车顶的,因为本来就仅是权宜将就,所以这一靠之下木柱就倒塌了,然后车顶开始坍塌,尘土和石块向孩子们砸下来。此时,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呆若木鸡,毫无反应,他们几乎都无法动弹。有些孩子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他们开始尖

    叫。这些孩子明白,如果不能快速设法逃脱的话,他们就会全部死在这里。也就在

    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鲍勃·巴克莱得到了另一个男孩的帮助,两人开始一起往外挖。

    有了鲍勃带头,这些孩子们终于在车顶上掘出了一条窄窄的隧道,并由此进入了采

    石场中。

    在整个逃脱过程中,鲍勃能够应对危机并一直保持积极行动能力。虽然其他孩

    子都跟着他一起逃出来了,但是他们中有许多人在逃脱被活埋命运的过程中体验到

    了更多的恐惧。如果没有人强烈敦促他们逃跑的话,他们可能仍待在那里,绝望而

    无助。如木鸡一样的他们,需要在他人的引领下重获自由。这种迟钝顺从跟专门解

    救人质的军事小组观察到的行为非常相似。这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

    征”(Stockholm syndrome);通常,人质会一动不动,除非你反复命令他们。

    心理创伤的神秘性

    鲍勃·巴克莱带领着其他孩子走向自由,他成功地应对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挑战。

    那一天,他无疑是乔奇拉市的英雄。然而,对他的人生、对心理创伤研究感兴趣的

    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25个孩子那样表现出令人饱受摧残的创伤后遗

    症。他还有行动能力,他从僵直反应中顺利走出,而其他孩子则完全被打垮了,丧

    失了行动能力。有些孩子受惊吓程度如此之深,以至于在真正的危险已经过去很久

    之后,他们还深陷在自己的恐惧中,行动深受限制。

    这是受过心理创伤治疗之人表现出的主要形态。他们无力克服自己的经历带来

    的焦虑。他们仍处在那个创伤性事件的淫威之下,精神垮败,惊恐万分。他们事实

    上已经成了恐惧的囚徒,无力重新开始生活,而其他经历了类似事件的人也许压根

    就没有这种持久的症状。心理创伤只会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这实在让人费解。然

    而这不过是创伤的其中一个神秘之处而已。无论某个事件看起来多么吓人,并非每

    个经历的人都会有心理创伤。为什么有些人,如鲍勃·巴克莱,可以成功地应对这样

    的挑战,而其他人,虽然看起来智力和能力都毫不逊色,却会被彻底摧垮呢?从更

    大的意义上来讲,对那些已经产生了心理创伤的人而言,这个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启

    示?唤醒猛虎:第一缕曙光

    初入此行的时候,我对心理创伤治疗一无所知。我对它的理解初次取得重大突

    破是在1969年,整个事情完全在意料之外。当时有人请我去治疗一位女士,她叫南

    茜,当时正饱受强烈的惊恐症的折磨。这种恐慌发作严重到她都不敢独自出门的地

    步。一位精神科医生知道我对身体心灵治疗法(这在当时还是鲜为人知的新兴领

    域)感兴趣,所以将她转诊到我这里。他认为放松训练也许会对她有所帮助。

    然而放松并没解决问题。在第一次诊询时,我还满怀天真,心存美好期冀。我

    试图帮助她放松,没想到却令她的惊恐症全面发作。她全身瘫软,甚至无力呼吸。

    她的心脏先是怦怦地剧烈跳动,然后几乎像是停跳了一般。我非常害怕。我害怕自

    己就这样把人给害死。我们都陷入了噩梦般的恐慌中。

    恐惧掳获住了我。然而我仍设法保持着清醒。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一只猛虎向

    我们扑来。这种感受完全扼住了我,我大声疾呼道,“一只猛虎要攻击你。看,老

    虎向你扑过来了。跑到那棵树那儿,快爬上去逃命!”让我吃惊的是,她的腿竟然

    开始以奔跑的姿态颤动。她发出了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把一位正好路过的警

    察招了进来(幸好我的工作伙伴想尽办法解释清了事情的缘由)。她开始发抖,然

    后开始抽泣,并全身抽动。

    南茜持续颤抖了将近一个小时。她回忆起了童年时期一次可怕的经历。当时她

    只有3岁,被绑在手术台上接受扁桃腺切除手术,手术使用的麻药是乙醚。由于不能

    动而且呼吸困难(这是乙醚的常见反应),她出现了可怕的幻觉。童年的这段经历

    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跟乔奇拉市那些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一样,南茜遭遇了极

    大威胁,被彻底打垮,并因此在生理上被困在僵直反应中。换句话说,她的身体已

    经彻底放弃了逃命,无法采取行动。这种听天由命不但使她失去了安全感和天然本

    性,而且使她彻底失去了真实而健康的自我。创伤性事件已经过去20年了,但它带

    来的微妙而隐秘的影响渐渐开始显现。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

    时候,她突然爆发了严重的恐慌症。后来,她就有了开放空间恐惧症[5]

    (不敢独自

    出门)。这种恐惧如此极端且荒谬,所以她知道自己必须看医生了。

    在经历了初次诊询中的大突破之后,南茜离开了我的办公室,用她的话说,她

    感觉“仿佛又重新找回了自己。”虽然我们又继续进行了好几次诊询,诊询期间她还有轻微的颤抖,但是她的恐慌症再也没有像初次问诊时那样发作过。她停服了用

    来控制恐慌症发作的药,随后进了一所研究生院,并在那里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

    她的恐慌症再也没有发作过。

    当时遇见南茜时,我正在研究动物捕食者和猎物行为。南茜在恐慌症发作时表

    现出来的瘫痪状态跟上一章中描述的黑斑羚的状态之间的相似性引起了我的极大兴

    趣。大多数被捕食者在被某个大型动物攻击而几无逃脱可能时会进入“僵直”状

    态。我很确定,正是这些研究使我在那一刻急中生智想出了那只不存在的老虎。之

    后的数年时间我一直努力想弄明白南茜的焦虑发作以及她对那只虚构老虎的反应究

    竟意味着什么。这期间我走过不少弯路。

    我现在明白,真正促使她痊愈的不是情感宣泄,也不是对童年时期那次扁桃腺

    切除手术的重新体验,而是因为,在从被动呆滞的“僵直”反应中走出来、积极而

    成功地实施脱逃的过程中,她实现了能量释放。老虎的意象唤醒了她的本能,使她

    迅速而积极地做出了反应。在南茜的经历中,我的另一个深刻理解是,那些能使我

    们成功地应对威胁的资源,也可以用来治疗我们的心理创伤。这不仅在创伤性事件

    刚发生时会起到作用,而且在事件发生数年后也可以奏效。

    我了解到,疏浚旧时记忆、重新体验旧时的情感痛苦,对治疗心理创伤而言并

    非必要。事实上,严重的情感痛苦有时会给人带来二次创伤。要想从心理创伤症状

    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唤醒我们身体深处的生理资源,并有意识地利

    用它们。我们有能力积极主动地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改变我们的本能反应路径,但如

    果我们继续无视这种能力,我们会继续画地为牢,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

    鲍勃·巴克莱积极地设法将自己及其他孩子从地下室中解救了出来,他借此将这

    次事件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创伤降到了最低。为什么跟其他孩子相比他受到的心理创

    伤较小?关键就在于他在解救自我和其他孩子的过程中将被聚集起来的能量消耗掉

    了。在那一刻,他不仅仅是个英雄,他还成功地将能量和恐惧释放了出去,从而不

    至于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因为这些能量和恐惧而承担过重的负荷。

    南茜在遭受了20年的折磨之后也成了英雄。在对老虎形象做出反应时,她的腿

    当时做出的奔跑动作使她也将能量和恐惧释放了出去。这种反应帮助她的神经系统

    摆脱了多余的能量——她在应对扁桃腺切除事件带来的威胁时调动起来的能量。她

    在初始致创事件过去很久之后成功地唤醒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及积极自救能力,就像鲍勃·巴克莱那样。这种举动给鲍勃和南茜带来的长期影响非常相似。因为从那种折

    磨人的后遗症中走了出来(这种后遗症令许多心理受创者都饱受磨难),所以他们

    都能照常继续自己的生活。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了解到,如果治疗过程更和

    缓、更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话,治疗效果会更好。我慢慢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天生具备治愈自己的心理创伤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能从心理创伤治疗中走出、不能完成整个本能反应过程的话,这些

    中断了的行动就往往会逐渐危害到我们的生活。没有痊愈的心理创伤会使我们过于

    小心谨慎、怯懦拘谨,或者会使我们陷入日渐收紧的死循环圈中:旧事再现、反复

    受侵害及不明智地使自己暴露于危险中。这样,我们就会反复受害、反复接受治

    疗。心理创伤有时能摧毁我们的人际关系,扭曲我们的性体验。性行为具有强迫

    性,性行为反常、混乱或受抑制,这些都是心理创伤,而不仅是性创伤——最常见

    的症状。心理创伤带来的影响有时是普遍的、全球性的,也有时是微妙而隐秘的。

    解决不了自身的心理创伤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者觉得我们的求助对

    象辜负了我们。我们其实不必将这种失败或辜负感压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要想真正

    解决心理创伤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加深认识,了解如何治愈它。

    除非我们明白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不但与心理相关,而且与生理相关,否则我

    们就会对心理创伤束手无策。创伤治疗的核心在于,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创伤意味

    着动物本能出了偏差。如果有意识地对之加以利用的话,这些本能能促成我们从创

    伤应激障碍症候向健康状态的转变。

    任何行动必须有始有终。无论起始点在何处,终点总是美好的。有始而无

    终的行动才会给人带来不快。

    ——让·热内(Jean Genet) 《小偷日记》(Thieves Journal )

    第三章 可以愈合的伤口

    小树受伤后会沿着伤口生长;而随着树木继续生长,与树的块头相比,那个伤

    口就会显得很小了。粗糙的树瘤和扭曲的树干诉说着这棵树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伤

    害和障碍,诉说着这棵树取得的胜利。树木绕过伤害和障碍继续生长,这才成就了

    它独特的美态和特质。我当然并不是提倡我们都去遭受创伤,然后以此塑造个人特

    质,而是说既然在人生中心理创伤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事,那么也许我们可以以树为鉴。

    虽然数千年来心理创伤治疗一直伴随在人类左右,但是只在最近10年里它才开

    始引起专业人士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明星人物在每周发行的超市小报上进行的

    真实告白,心理创伤治疗现在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在这种环境下,心理创伤治

    疗一般主要和性虐待联系在一起。尽管专业人士对它越来越感兴趣,尽管媒体经常

    哗众取宠、过度渲染,但是我们却很少见到创伤被治愈的范例。

    数据表明,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在孩童时期都遭受过性虐待。虽然人们对性

    虐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是关于如何治愈它带来的心理创伤,我们仍然所知甚

    少。比如,许多心理受创者常常把自己圈定为受害者,总是蜷缩在角落舔舐伤口。

    虽然对于治愈心理创伤治疗而言,这也算是迈出了有意义的第一步,但如果一直这

    样没完没了的话,心理创伤的痊愈就会受到阻碍。性虐待是许多心理创伤中的一

    种。无论受创原因是什么,我们其实都可以构建一个积极的框架,借此摆脱创伤后

    遗症。成年的树木独具特色、仪态万方,跟否认自身经历或者将自己圈定为受害

    者、幸存者相比,树的形象会对我们更有好处。

    心理创伤的根源存在于我们的生理本能中。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心灵以

    及身体才能找到治愈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出它的根源所在,同时意识到自

    己是有选择权的——说不定还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权之一。心理创伤的治疗是一

    种自然过程,我们可以唤醒自己的内在意识、感受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这个过

    程。我们无须接受数年的心理治疗,也无须一遍遍地唤起旧时记忆然后将它从记忆

    中删去。我们会明白,没完没了地探寻和追溯所谓的“创伤记忆”,往往会阻碍机

    体,使之无法动用我们与生俱来的治愈智慧。

    通过对几十个心理受创者进行观察,我得出的结论是,心理创伤症候群从根本

    上来讲是由于恐惧而中断了的生理反应。我们在危急时刻做出的反应会始终存在,除非我们完成它。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一个例子。这些症状不会自动消失,除非我

    们释放能量并完成所有反应。“僵直”状态中储存的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正如我们

    在鲍勃·巴克莱和南茜的病例中看到的那样。这些人都成功地采取了行动并释放了剩

    余能量,而正是这一点使他们回到了充满活力的状态。

    一只鸟错把窗户当成开阔的天空,撞了上去。这可能会使它昏厥甚至死亡。那

    个亲见小鸟撞上窗户的小孩可能会长久地在脑海中想这只受伤的动物。这个孩子可能会出于好奇、关心或者帮助的愿望去捡起这只鸟。孩子手心中的温暖可能有助于

    这只鸟恢复到正常状态。随着小鸟开始颤抖,它会表现出重新适应周边环境的迹

    象。它也许会踉踉跄跄,努力保持平衡,然后会四下张望。如果这只鸟没有受伤,而且能够不受打扰地从这种颤抖和重新适应过程中顺利飞走的话,它就能从“僵

    直”状态中恢复,重新飞上天空而不会受任何创伤。但如果颤抖过程被打断,那就

    会有严重后果。假如在这只鸟刚表现出生命迹象的时候,孩子就试图轻轻拍它,那

    么小鸟重新适应环境的过程就会中断,这种中断会使这只鸟陷入休克。如果能量释

    放过程频遭打扰,那么每一次连续休克状态就会持续更长时间。结果是,这只鸟会

    被惊吓致死——被自己的无助感压垮。

    虽然我们人类一般不会这样死掉,但如果不能将被“僵直”反应锁在我们身体

    中的能量释放出去的话,我们会承受很多痛苦。精神受到创伤的老兵、强奸案的受

    害者、被虐待的孩子、前文中的那只黑斑羚以及上文中的那只鸟等,都遭遇过不可

    抗拒的局面。如果他们不能对形势做出反应,不能在战斗还是逃跑之间做出选择的

    话,他们就会陷入僵直或瘫软状态,而那些能够将能量释放出去的人则会重新恢

    复。人类不会像动物那样自然地从“僵直”反应中走出,相反,他们的状态往往会

    螺旋式每况愈下,其特点是会出现许多受创症状,这些症状会越来越令人痛苦。为

    了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我们需要安静、安全以及保护,这些跟上文中孩子的手为那

    只鸟提供的温暖一样。我们不但需要来自大自然的支持和帮助,还需要亲戚朋友们

    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这些支持和联系,我们就能逐渐开始信任并尊重那个能给我们

    带来完满并最终给我们带来平静的自然过程。

    《觉醒》(Awakenings )、《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以及《偏头疼》(Migraine )等书的作者奥利

    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在《偏头疼》一书中描述了几位病人令人侧目的恐慌

    发作。偏头疼是一种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其症状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僵直)差不

    多,两者之间也常常存在关联。萨克斯对一位一周爆发一次偏头疼的数学老师做了

    生动描述。一到周三,这位数学老师就会变得紧张易怒。而到了周四或周五的时

    候,这种状况就会恶化到令他无法工作的地步。到了周六他会更为心烦意乱,而到

    了周日就会全面爆发偏头疼。然而到了周日下午,头疼症状会渐渐消减,直至完全

    消失。在偏头疼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他会获得新生,充满创造力、满怀希望。周一

    和周二时他会觉得自己精神焕发、活力四射。这两天里他心情平静、极具创造力,他会在这种状态下有效地工作直至周三。周三时易怒状态再次到来,整个循环重新开始。

    萨克斯用药物缓解了这位病人的偏头疼,但是他却意识到这种做法同时也扼住

    了此人的创造力源泉。萨克斯博士哀叹道,“在治愈他的偏头疼的同时,我也终结

    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才思……随着病理症状的消失,他的创造力也消失了。”萨克斯解

    释说,一般的偏头疼病人在头疼发作后可能会微微出汗并排出几品脱的尿液,他将

    之称为“生理性宣泄”。然而这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同

    样地,心理创伤痊愈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些许热汗。摆脱忧惧的“湿冷”状态,情绪

    渐渐热烈,湿润的热浪涌动,在这个过程中,天生具备自愈能力的机体会融化掉被

    心理创伤“冻结”在机体深处的“冰山”。如果我们能容许自己经历如打颤这样的

    由心理创伤症候引起的体觉的话,那么焦虑和绝望有时反而会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被困在心理创伤症候中的恰是心理创伤症候群进行建设性转变时必需的能量、潜能以及资源。这种创造性的痊愈过程可能会遇到种种阻碍,比如利用药物抑制创

    伤症候、过于强调调整或控制创伤症状、否认感受和知觉的存在或者认为这些感受

    或知觉没有用处,等等。

    心理创伤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失调

    丹尼尔·古尔曼,一位重要的科普作家,1992年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

    文章,名为“无法愈合的伤口”。在这篇文章中,他记述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医学观

    点,即心理创伤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病。在文章中,他说希望能找到一种灵丹妙药

    (如百忧解这样的)[6]

    ,治愈这种“大脑疾病”。古尔曼在文中引用了耶鲁大学的

    精神病学家丹尼斯·查尼博士的话:

    无论这种创伤来自对战斗的无休止恐惧……被困在飓风中抑或是车祸……所有不

    可控制的压力都会对人产生同样的生物学影响……从生物学上来看,遭受毁灭性创伤

    的人也许从此以后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心理创伤激起了人的生物反应,这种反应需要一直保持流动性和适应性,而不

    应僵化且缺乏适应性。反应缺乏适应性,这不一定是病,而可能是一种失调——一

    种不适,可能是轻微的不安,也可能是严重的痛苦状态。不适应中也可能仍存在一

    定的流动性,我们必须设法使之重新回到自在和正常运转状态。如果这些被囚禁的

    能量不能流动,而且心理创伤非常严重,那么可能就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使受创之人回到平衡和健康状态。

    还是在《纽约时报》上的那篇文章中,古尔曼引用了另一位研究者诺莫奥的

    话:

    假如你的汽车在商场停车场上突然回火,你就会产生类似初始心理创伤治

    疗的感觉,你会开始冒汗,你感到恐惧,你会打颤、发抖……

    这位研究者提出的下一步骤是“研发抗发抖的药物”。药物可能会为我们赢得

    时间,从而帮助心理受创者稳定下来。然而,如果长期服药抑制机体为了应对压力

    而做出的平衡反应,那么创伤愈合过程就会受到阻碍。要完成生物行为过程,机体

    需要即时打颤发抖,正如我们在动物身上看到的那样。在《国家地理》于1982年发

    布的一段名为《北极熊之旅》(Polar Bear Alert )的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这种现象。在紧张的追逐之后,人们给一只北极熊注射了一支麻醉针。在渐渐

    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时,这只北极熊在恢复正常状态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打

    颤过程。

    如果把心理创伤当成疾病来治,所用的药物往往会抑制这种自然且具有创造性

    的过程,一如萨克斯博士为那位偏头疼病人治疗时出现的情况那样。无论这种修复

    反应是受到了药物的抑制,还是被囚禁在恐惧僵呆中抑或是被单纯的意志力克制住

    了,总之机体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偏离常轨。

    跟一些流行看法相反,心理创伤是可以治愈的,而且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经过很

    长时间的治疗,也无须让患者重温一些令人痛苦的记忆,更无须让患者长期服药。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改变已经过去的事件。存在已久的心理创伤症候

    就是受困能量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只要我们学会关注当下,过

    去的事情就无关紧要;每一个时刻都会是新的,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我们只需治愈

    当前的症状,然后继续向前。治疗时机无时不在。

    避免心理创伤要比治愈心理创伤简单得多。有了本书中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我

    们就可以避免被可能的创伤性事件影响,以后再出现威胁性局面时,我们的适应能

    力和恢复能力都会提高。在很多情况下,本书中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将心

    理创伤导致的症状转化为促使人积极向上的经历,哪怕是存在已久的创伤导致的症

    状。你可以用这些技巧来帮助心理受创的孩子、配偶或朋友,从而创建一个积极的支持体系。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有些人可能受创非常严重,需要寻求专业人士

    的帮助,可能还需要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以恢复健康。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是什么

    见不得人的事儿。你也许可以跟你的治疗师或医生推荐一下这本书,以便他们能更

    好地为你治疗心理创伤。

    第四章 一片全新大陆

    创伤不会伴随我们终生

    心理受创之人出现的症状中,有一些非常令人恐惧且常常很离奇,其中包括记

    忆重现、焦虑、恐慌发作、失眠、抑郁、身心失调、封闭、无故大发脾气以及反复

    出现破坏性行为。曾经健康的人也会被短期之内发生的事情推到“精神失常的边

    缘”。一提起心理创伤治疗这个话题,大多数人就会想起退伍军人或童年时期受过

    严重虐待的人。

    心理创伤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所以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每个人

    都深受心理创伤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都遭遇过创伤性经历,无

    论它是否给我们留下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因为心理创伤症候可能会在触

    发事件过去数年之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中有些受过心理创伤的人可能还没有表

    现出受创症状。

    受创诱因和症状都极其广泛多样。如今,人们认为,心理创伤是屡见不鲜的

    事,甚至一些看起来无害的事都可能是它的诱因。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一定会

    与它终生相伴,至少不必永远如此。心理创伤是可以治愈的,甚至是可以轻易避免

    的。如果我们愿意接受自身中自然生物本能的引导的话,即使最奇异的心理创伤症

    状也是可以被解决掉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会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感受自

    身。而这,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就好像进入一片新大陆一样。

    新大陆

    我将带你进入黑暗的史前世界,这里一度只是爬行动物的栖息地。这个史前世

    界还活跃在我们身体中,里面还蕴藏着我们最宝贵的个人资源。我们中的大多数人

    接受的教导都是,要忽略这种先天资源,依赖技术提供给我们的“优势”。我们选择接受这种答案,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放弃了自身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人类还在山顶谷底漂泊流浪、到处采集块茎和浆果、捕猎野生动物、穴居在

    山洞中时,我们的存活与自然世界密切相连。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随

    时处于戒备状态,以保护我们自身、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们的伙伴免受捕食者和其他

    危险的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史前人类遭遇的危及生命的事件恰恰又是当代人

    神经系统的塑造者,它们使我们在感知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做出更有力、更全

    面的反应。一直到今天,当我们展示出这种天然能力时,我们还会感到精神振奋、活力充沛、强劲有力,蓄势待发等待接受任何挑战。威胁性事件唤醒了我们身体最

    深处的资源,使得我们能够充分体验人体的全部潜能。反过来,我们的情感和身体

    健康也会有所提高。

    现代生活使我们利用这种进化能力的机会明显减少。如今,我们的存活越来越

    多地依赖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我们的肢体反应能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

    大多数人都与那个自然而本能的自我,尤其是我们身体中本可以被自豪地而不是鄙

    视地称为动物性的那一面有了距离。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

    讲,我们其实都是人类动物。我们如今面对的基本挑战到来的速度相对较快,但是

    我们的神经系统改变的速度相对缓慢得多,所以在遭遇心理创伤的时候,跟自己的

    自然自我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往往应对得比较好,这绝非偶然。因为不能轻易地得到

    蕴藏在原始而本能的自我中的资源,所以人类的身体与灵魂就疏远了。我们大多数

    人都不把自己当成动物。然而,脱离了本能和自然反应而生活,我们就是不完整的

    人。非动物又非全人的状态只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容易遭受心理

    创伤。

    为了保持健康状态,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心灵需要面对挑战、成功地接受挑战。

    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如果我们没能成功地战胜挑战,我们就会缺乏生命

    力,并且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我们中那些被战争、虐待、车祸以及其他创伤性

    事件打败的人承受的后果更为严重。

    心理创伤

    人们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心理创伤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然而却很难理解怎么会

    有那么多人生活在心理创伤的阴影下。最近一项对1000多名男性和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40%的人在过去三年间都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而最常被提及的事件是:被强暴

    或被攻击,遭遇严重车祸,目睹他人被杀或受伤。在美国,多达30%的流浪者都是越

    战老兵,他们遭受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折磨。大约1.75亿名美国人在童年时期经

    历过性侵或身体虐待。美国医学协会保守估计,多于30%的已婚女性以及30%的孕妇

    都曾受过配偶的家暴。平均每九秒就有一位女性被自己的丈夫或爱人暴打(而对孕

    妇施暴还会使她们腹中的胎儿也产生心理创伤)。

    战争和暴力几乎影响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孩

    童。在过去的数年间,曾有整个社区都被自然灾难抹平或摧毁,如雨果飓风[7]

    、安

    德鲁飓风[8]

    、伊尼基飓风(Hurricane Iniki,1992年发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等,美国中西部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洪水泛滥,洛马·普列塔大地震(Loma Prieta,1989

    年,发生于美国旧金山地区)、洛杉矶大地震(1994年,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地

    区)、墨西哥城大地震(1985年,墨西哥)、开罗大地震(发生于1992年)以及阪

    神大地震(1995年,发生于日本阪神地区)等,不胜枚举。所有受到这些事件影响

    的人都面临心理受创的危险,或者已经产生了心理创伤。

    还有许多人,他们的创伤症状还不为人所知。比如,10%~15%的成年人都有恐

    慌发作、莫名焦虑或恐惧症症状。去看医生的人里面,多达75%诉说被人认为心理有

    问题,因为他们的症状找不到合理的物理解释。我的工作使我相信,这些人中许多

    都有心理受创史,而这至少应部分地为他们的症状负责。抑郁和焦虑常常都有心理

    受创史,其他心理疾病也一样。心理创伤领域德高望重的研究者贝塞尔·范·德·科尔克

    (Bessel van der Kolk,创伤压力治疗领域的专家,波士顿创伤治疗中心的创始

    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某家大型精神病院中的病人时常出现心理创伤症状。当

    时这些症状中许多都被忽略了,因为没有人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遭遇暴力或危险、性虐待、身体伤害和情感伤害都会深刻地改变人的一生;如

    今,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许多看起来温和无害的

    事件也可能会致人心理受创。创伤的后果有时广泛而隐秘。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

    发现创伤症状可谓五花八门——行为和心理问题、缺乏活力,等等——这些症状的

    诱因不仅有上述提及的创伤性事件,也有一些很普通的事件。

    常见的事情有时也会产生创伤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跟退伍军人或童年时受过

    虐待者承受的后遗症一样令人饱受摧残。创伤后遗症并不一定总会在致创事件发生后立刻显现。它们有时会处于休眠状态,默默地积累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然后,在某个受压时期,或者在另一件事的激发下,毫无征兆地显露出来;而且,也许根

    本看不出与初始致创事件有任何关联。于是,一件看起来很微小的事情也许就诱发

    了突然的崩溃,而且跟单一的灾难性事件诱发的崩溃毫无二致。

    我们的无知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说到创伤,我们的无知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不知道自己有心理创伤,这并

    不会使我们避开心理创伤带来的问题。然而,因为关于创伤和创伤的治疗存在许多

    不可思议的误传和谬见,所以难怪人们会对自己心理受创一事矢口否认。

    单单是应对心理创伤症状,不用额外为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心理创伤焦虑、不用为创伤症状什么时候会消失而焦虑,就已经够难的了。焦虑的突然出现可能会

    有各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你的配偶、朋友以及亲戚都一致认为你该摆脱过

    去继续自己的生活时,你会产生深切的痛苦。他们希望你表现得正常点,因为他们

    认为到如今你应该已经学会忍受自己的症状了。再者,如果有人向你提出不恰当的

    建议,认为只有终生服药或者终生接受治疗才会减轻你的症状,你可能会有绝望、聊无意义感。而想到要跟别人谈论你的症状时,你可能会有疏离感和恐惧感,因为

    你的症状如此匪夷所思,你认定任何别的人都不会经历类似事情。你还怀疑,如果

    你真的告诉他们的话,是否有人会相信你;你还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疯了。再

    者,随着你一次次接受测试、诊治疗程、转诊以及最终做探查手术以确定你那神秘

    病痛的缘由,如山的医疗账单会给你带来额外压力。你最后也不得不接受医生给你

    做出的忧郁症判断,因为他们找不出你这些症状的缘由。

    在诊断心理创伤症状时,匆忙得出错误结论有时候也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后

    果。如果某人孩童时期并未受过虐待,而对症状进行的误判使他们相信自己在孩童

    时期遭受过性虐待、身体伤害或甚至习惯性的虐待,那有时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我

    并不是说童年时期的受虐不会发生。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每天都有大量儿童

    被人肆无忌惮地虐待。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成人之后才会记起自己曾受过虐待。然

    而,就像我会在随后章节中解释的那样,心理创伤也有反作用力,它们会炮制出令

    人恐惧的、不可思议的过往“记忆”出来,这些过往事件看起来会跟真的一样,但

    实际上从未发生过。关于心理创伤、关于创伤的治疗以及受创者的康复前景,其中谬误令人震惊。

    即便许多专攻心理创伤学的专业人士也对这些错误信息不甚了解。因此,这些错误

    信息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人带来焦虑和更多痛苦。

    心理受创者面对的现实

    在描述某些经历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词不达意的时候。我们会耸耸肩,说,“你当时要是也在就会明白。”心理创伤就是这样的经历。受创者经历的极度

    痛苦根本无法准确用言语形容。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使任何语言都黯然失色。许多

    受创者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私人地狱中,其他人都不可能了解其中况味。虽然这

    种看法并不全对,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常正确。以下是严重心理受创者所受痛苦

    的缩影:

    我都不知道自己不怕什么。早上的时候我害怕起床,我害怕走出自己的屋子。

    我非常怕死……不是怕自己将来某天会死,而是怕自己几分钟之内就会死。我害怕自

    己或别人的怒火,哪怕它根本就无影无踪。我害怕被拒绝或被抛弃。我害怕成功和

    失败。我每天都胸痛,每天胳膊和腿都感到刺痛和麻木。我几乎每天都腹绞痛,有

    时候是类似来月经时的抽痛,有时候则是强烈的疼痛。几乎绝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感

    到疼痛。我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我头疼。我每时每刻都精神紧张。我气短、心跳

    过快,还恐慌。我常常觉得很冷,而且觉得口干。我吞咽东西很困难。我没有精

    力,没有干劲。做完事情之后,我往往没有丝毫满足感。我每天都觉得不知所措,每天都有失落、无助、绝望感。我常不可遏制地大发脾气或心情抑郁。

    继续你的生活

    如果受了伤,请将伤口藏起。

    ——米切尔·马丁·摩菲 《牛仔的逻辑》

    因为与心理创伤相关的症状和情感有时非常极端,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以及我

    们的亲近之人)都会躲避并试图压制这些强烈的反应。不幸的是,这双重排斥有时

    会使我们无法痊愈。我们的文化中一直对心理受创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脆弱缺乏容

    忍。我们几乎没有为走出情绪化事件留一点时间。我们总是被逼迫着在不可抗拒的

    事件发生过后迅速调整自己。我们的文化中,排斥如此常见,以至于排斥性话语已经成了陈词滥调。“振作

    起来,已经过去了。你应该忘掉它。笑一个,忍住痛苦。是时候继续你的生活

    了。”这些词出现在你耳中的频率是多高?

    谁是心理受创者

    在面临危险和威胁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出恰当反应,要取决于许多不同因素:

    事件本身。事件本身威胁性多大?它持续了多长时间?发生的频率多高?强烈

    的持续威胁性事件给人带来的挑战是最大的。反复出现(但是有间歇)的严重威胁

    性事件也具有同等挑战性。战争和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是两种最常见的创伤性事件。

    它们往往会超出人的应对能力。

    致创事件发生期间个体的生活环境。家人朋友的支持(或缺乏支持)会对我们

    产生极大影响。同样要紧的是糟糕的身体状况、持续的压力,疲倦或营养不良也会

    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个体的体能特征。有些人天生(基因决定)对压力事件的承受力比别人强。力

    量、速度以及整体身体素质在某些情况下也非常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年龄或

    者生理发展及承受水平。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独自一人被留在冰冷的房间里绝对是

    一件要命的事儿,对于学步幼童而言则是令人恐惧的,对于一个10岁儿童来说则是

    令人忧虑的,而对于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则只是轻微的不适而已。

    个人的习得技能。婴儿和孩子,或任何缺乏应对威胁性局面的经验或技能的

    人,更容易心理受创。在上述例子中,青少年或者成年人不仅更能忍受寒冷和孤

    独,而且他们可以抱怨、可以寻找调温器、可以设法离开这个房间、可以穿上毛

    衣,或者哪怕只是摩擦手臂。而幼童或婴儿则不同程度上不具备这种选择权。正因

    为这个事实,受创反应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记住,无论诱发创伤的事件在他人看来如何,创伤反应的出现都是合理的。

    个体根据经验对自己的危险应对能力做出的判断。有些人通过自身经历认为自

    己完全有能力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而有些人则不这么认为。这种笃定的、来自

    以往经验的判断力非常重要,而且它并不完全由我们在面临威胁性局面时可资利用

    的资源决定。这些资源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外在资源。环境中提供的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安全的东西(比如,一棵粗壮的

    树、石头、狭窄的裂缝、一个绝佳的藏身处、一件武器、一个乐于助人的朋友等)

    会让我们感到有依靠;不过前提是我们的发展水平得达到能够利用这些资源的层

    面。对一个孩子来说,外在资源可以是一个能尊重小孩而不是虐待小孩的成年人,或者也可以是一个安全的不会受到虐待的地方;他们的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对小

    孩来说尤为如此)呈现——如一只动物、一棵树、一个毛绒玩具,甚至是一位天

    使。

    内在资源。一个人基于经验对自己做出的判断会受到大量资源的影响。这些资

    源包括心理态度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本能反应,即先天性行动计划,这些

    是深深植根于机体中的。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会利用这些本能反应提高

    自己的生存概率。它们就像预设程序一样(比如吃饭、休息、繁殖以及防卫)。如

    果个体健康,那么无论何时出现危险,他的神经系统会促使这些先天性防御行动计

    划发挥作用。比如,你的胳膊会突然抬起以保护你免受某个突然朝你扔过来的球的

    伤害。再或者,在走到低矮的树枝下之前那一瞬间你会低下身子。此外,先天性行

    动计划还包括战斗和逃跑反应。

    举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一位女士给我讲过以下故事:她正步行回家,周围一

    片黑暗。突然她看到两个男人从街对面向她走来。他们的行为举止有点不对劲,这

    位女士立刻警觉起来。在靠近她之后,那两个男人分开行动,一人穿过街道直直向

    她走来,另一个则向她身后迂回包抄过去。之前的疑虑现在已经得到证实——她正

    面临危险。她的心跳陡然加速,她突然更加警惕,她的大脑飞速转动,寻找最佳反

    应方案。要尖叫吗?要跑起来吗?应该往哪边跑?应该喊什么?各种念头在她心头

    闪过。选项太多了,她根本来不及一一考虑。富有戏剧性的是,她的本能占了上

    风。她其实并没想清楚到底该怎么做,但是她突然无意识地迈着坚定的步伐快速迎

    着从街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走去。那个人明显被她的大胆吓住了,突然转向。而在

    此人失去战略位置之后,她身后的那个人也闪进了黑影中:他们被她的举动搞糊涂

    了。她安全了。

    由于她能相信自己的直觉,所以她没有心理受创。尽管她初开始时不知道该怎

    么办,但是她听从了自己的某个先天性防御行动计划的指引,成功地避开了攻击。

    伊丽莎白·托马斯在妙趣横生的《狗狗们不为人知的生活》(The Hidden Lifeof Dogs )一书中讲了一个类似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名叫米莎的西伯利亚爱斯基摩

    犬的故事,这只小狗当时两岁。一个晚上,米莎出去散步的时候与一只体型巨大且

    性格凶猛的圣伯纳犬遭遇,被困在了这条大狗和一条高速公路之间:“在最初的几

    秒里,米莎的境况看起来很不妙,但是它出色地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它高高地昂着

    头,尾巴轻松地高高竖起,好像一面自信的旗帜,它突然一路小跑,蹦跳着向着那

    只圣伯纳犬跑过去。”无论是走在黑暗街上的那位女士还是小狗米莎,他们都从本

    能的行动方案中成功地找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方法。

    成功或失败史。我们能否利用这些本能的行动方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

    往在类似情况下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创伤的诱因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所观察到的致创事件和创伤反应范围之广令我惊

    叹。有些事件,比如孩童时期所做的手术,看起来完全无害,但在个人的记忆中却

    意义重大。一位客户讲述了在他4岁时发生的对他影响很大的一段经历:

    戴面具的巨人正在把我往一张高高的白色桌子上绑,我奋力反抗。冰冷而刺目

    的灯光中,我看到一个人戴着黑色面具向我走来。他的面具上有一股肮脏气味,这

    种味道让我窒息。当他把脸贴到我脸上的时候,我使劲挣扎。我拼命尖叫并别过脸

    去,眼前出现了可怕的幻觉,我看到了一个令人目眩的黑色隧道。醒过来的时候我

    躺在一个灰绿色的房间里,精神错乱。除了嗓子疼得难受之外,似乎我的身体没有

    任何毛病。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有种深切而彻底的被抛弃和背叛的感觉。他们只跟我说会给我买我最喜欢的

    冰淇淋,说爸爸妈妈会一直在我身边陪我。但对我来说,手术之后,那个安全的可

    理解的世界消失了;在那个世界里我才有反应能力。一种令人绝望的羞愧感吞噬了

    我,我还觉得自己很坏(他的理性大脑告诉他,他一定很坏,所以才会遭到这样的

    惩罚)。这个毁灭性事件发生后的数年时间里,我一直害怕就寝时间到来,我有时

    还在半夜里醒来。我觉得呼吸困难,但是因为太过害怕,而且羞于哭出声来,所以

    我就一个人躺在那里,害怕自己会窒息而死。

    到了六七岁的时候,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加剧了我的症状。我被送去见一位

    精神病医生。她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一只毛茸茸、脏兮兮的玩具狗,我睡觉时必须有它在身边才能入眠。她没有找到我焦虑和过于内向的缘由。她的治疗方法是进一步

    恐吓我,她跟我说,我对这只玩具狗的依赖会在我成年之后给我带来很多问题。我

    得说她的治疗方法确实治好了我对这只玩具狗的依赖(我把我的狗扔了)。然而,我的症状并没有消失,而且我形成了慢性焦虑发作症,我常常头疼,还有其他身心

    失调症状,这些问题一直从初中持续到我研究生毕业。

    许多事件都会使人在以后的人生中出现创伤性反应,这取决于此人当时对事件

    的感受。常见的一些先行性致创事件有:

    ·胎期创伤(还在子宫内时)

    ·分娩创伤

    ·失怙、失恃或失去亲密家庭成员

    ·疾病、高烧、意外中毒

    ·人身伤害,包括跌倒和事故

    ·性虐待、身体虐待及情感虐待,其中包括被遗弃或毒打

    ·亲眼目睹暴力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及洪水等

    ·某些医疗或牙科手术

    ·外科手术,尤其是乙醚麻醉下实施的扁桃腺切除手术;耳科手术,以及所谓

    的“弱视”手术

    ·麻醉

    ·长期卧床;各种原因造成的幼童腿部或躯干打上石膏(扭到脚,脊椎侧弯等)

    住院和医疗手术常常会使人心理受创,这个事实令许多人感到吃惊。长期卧

    床、住院治疗尤其是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后遗症往往持续时间更长、情况更严重。

    虽然我们可能会认识到手术是必要的,虽然在手术刀切开身体、肌肉和骨头时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但是身体仍把它视为危及生命的事件。在“细胞层面”上,身体

    会认为自己遭受了严重伤害,足以危及生死。理智上我们也许会信任手术,但是我

    们身体中原始本能对手术并不信任。就心理创伤而言,人通过本能的神经系统获得

    的认知起的作用更大,比理智大得多。这个生理事实是外科手术后人往往会出现创

    伤后应激反应的首要原因。

    在1993年7月份的《读者文摘》(Ordinary )上,有一篇很“普通”的标题

    为“诸事不顺”的文章,文中一位父亲讲述了他儿子罗比接受的一个“微小的”膝

    盖手术:

    医生告诉我说一切都好。膝盖是没事儿,但是其他一切可都不好。因为罗

    比从药物引起的噩梦中醒来,在病床上上下翻腾——他原本是一个可爱的孩

    子,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他从麻醉中醒来,用野兽般的眼睛死盯着护士,拼

    命拍打她,尖叫着问她,“我还活着吗?”还逼我掐他胳膊……他直直地盯着我

    的眼睛,认不出我是谁。

    男孩被带回了家,但他的恐惧并未消失。他夜间断断续续地醒来……“他一

    直想吐,而我(孩子父亲)则拼命想为他做点什么,所以我就像美国郊区其他

    父亲那样,给孩子买玩具,这样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数以百万计的父母为此感到绝望无助,他们理解不了孩子在遭受一系列创

    伤性事件后发生的巨大或微妙变化。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避免成年人及

    孩子出现这些反应。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所有生命都相互关联。所有人都必然是相互关联的网

    中的一分子,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人受直接影响,则全体都会受到间接影

    响。我的福祉永远不会实现,除非你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福祉;你们的福祉也不

    可能实现,除非我也实现了我的福祉。我们的世界就是如此相依相存。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第五章 创伤治疗与社区

    萨满教的治疗方法在所有记录及口述的历史中,帮助个体及社区恢复被扰乱的平衡和健康状况,一直是萨满教祭师或部落巫医的职责所在。西医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心理创伤的

    可怕影响,而萨满文化则完全不同。它们很久以来就对这些创伤有所认识。萨满文

    化把疾病和创伤看作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承受创伤症状的个体的问题。因

    此,萨满社会中的人不仅为了自己的福祉而且也为了这个部落的福祉而寻求治疗。

    这种方法对当今社会中的心理创伤治疗有特殊意义。虽然认可这种治疗方法并不意

    味着我们都要借助萨满法师的帮助以治疗心理创伤,但是研究萨满法师的创伤治疗

    方法可以给我们以宝贵启发。

    自古至今,巫医们采用的方法繁多复杂。然而,尽管仪式不同、方法各异,但

    他们对心理创伤的理解是相同的。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他们的“灵魂”可能会与自

    己的身体分离。根据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说法(他是萨满教研究

    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夺走灵魂”是迄今为止萨满治疗师们提及的致病诱因中

    最普遍、对人伤害最大的一种。如果缺失了部分灵魂,人们就会处于迷失状态。以

    萨满教的观点来看,疾病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被困在“精神监狱”中。

    自蒙昧时期到现在,许多文化中的巫医们都能成功地安排各种条件,鼓励“迷

    失”的灵魂回归它在身体中应有的位置。通过各种仪式,这些所谓的“原始”治疗

    师们唤起了病人体内固有的力道强大的治疗力量。同时,通过敲鼓、吟唱、跳舞和

    催眠等强化部落对个体的支持,为治疗提供环境。通常,这一过程会持续数天时

    间,而且可能会用到一些植物和其他药物催化剂。重要的是,虽然这些仪式本身形

    式多变,但是被治疗者在治疗过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几乎一直在发抖打颤。这跟动物

    在释放被束缚的能量时的表现如出一辙。20多年前,在我位于市区的办公室里,南

    茜就有过类似举动。

    虽然我们的文化与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大不相同,但是现代社会中,许多遭受

    心理创伤的人常常用类似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经历。“父亲强迫我发生性关系的时

    候偷走了我的灵魂”,这是一位幼年时期曾被性侵过的人对自己经历的毁灭性“损

    失”所做的典型描述。人们讲述自己在接受医疗手术后的感受时,总会提到这种失

    落和疏离感。我曾听许多女性说,“盆腔检查好像是对我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强

    奸。”在接受实施了全身麻醉的手术后,人们往往会在长达数月或数年的时间里有

    灵魂出窍感。而一些看起来很微小的事故,比如跌跤,也会给人带来类似感受,甚

    至会使人有深切的被背叛和遗弃感。虽然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类似说法,但是我们许多人都能在灵魂层面感觉到创伤带来的伤害。罗德·斯泰格尔(Rod Steiger)在接

    受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深度采访时,描述了他在外科手术后长达数

    十年的抑郁:“我开始慢慢地走进一团迷雾中,这滑腻腻的黄色胶状浓雾渗入了我

    的身体,进入了我的心灵、我的精神以及灵魂……它控制了我,绑架了我的生活。”

    在萨满巫术中,由于人们认为疾病的产生与灵魂走失、被偷走或离体有关,所

    以他们在治疗时努力想抓住灵魂,或者“使它归位、回到患者的身体中”。根据伊

    利亚德的说法,只有萨满僧人能“看见”灵魂并知道如何驱除它们。“只有他能看

    见灵魂出窍,也只有他能抓住它并使它回到人的身体中去。”在伊利亚德描述的几

    乎所有“拯救灵魂”活动中,萨满巫医都要进入病人的精神领域以便为他们治疗。

    他记述一位萨满巫医为一个生病的孩子招魂:“回到你的国土,回到你的族人旁……

    回到帐篷里来,来到明亮的火旁!……回到父亲这里来……回到母亲这里来……”

    治愈创伤的一个关键要素就在这首简单的诗中显露无遗。我们需要朋友、亲

    戚、家人或者部落成员们的热情支持,以哄劝灵魂回到受创的身体中。这种治疗活

    动常常被仪式化,以集体庆祝活动的方式进行。萨满教认识到,深厚的内在联系、支持以及社会凝聚力对创伤治疗而言都非常必要。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负起相应责

    任,治愈我们自身的创伤。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为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以及

    我们的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康复过程中我们必

    须寻求团体的支持。

    如今的内科医师和精神健康工作者不会提及招魂,但是他们面临着一项类似任

    务——使一个因为创伤而变得支离破碎的机体重新恢复完整。萨满教的创伤治疗理

    念和治疗方法是,在部落团体面前使迷失的灵魂与人的身体合二为一。这种治疗方

    法在掌握了现代技术的人看来简直是异类。然而,这些方法似乎确实能弥补传统西

    方医疗中的不足。我的结论是,萨满教中的相当一部分做法是切实可行的。就创伤

    治疗而言,我们很需要向这些传统人士学习,学习他们的医疗做法。在1994年洛杉

    矶地震之后,恰是那些全家人一起住帐篷、吃饭及玩耍的家庭(通常都来自第三世

    界国家)的恢复情况比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好。跟社区中那些互相支持的人相比,比较孤僻的人——强迫性地一遍遍看灾情播放,听地理专家在采访中说“有史以来

    最大地震”——更容易遭受创伤后遗症。

    我的几位来自洛杉矶的同事报告说,他们花园池塘中的锦鲤(大型金鱼)在地震前数小时紧拥成团。这些金鱼保持这种姿势长达数小时。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的

    动物行为顾问南茜·哈维也给我讲了类似故事。我问南茜,在加利福尼亚大火灾中,当熊熊大火烧到羚羊栖息地旁之后,居住在那里的动物们有没有表现出创伤症状?

    她说没有,而且说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行为,黑斑羚群和其他的羚羊群在远离栅栏

    的地方聚集成群,这些动物一直待在一起,直到火被扑灭。

    躯体体验疗法

    虽然我认为萨满教的做法切实可行,而且我很感激在与来自几种不同文化派别

    的萨满祭司们一起工作和教学时所学到的东西,但是本节中所讲述的躯体体验疗法

    并不来自萨满教。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区别是,跟萨满教相比,这种方法认为我

    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强大的自我治愈能力。我们有能力做更多以寻回自己的灵魂。在

    亲戚朋友的支持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强大的资源,在自己的心理创伤治疗之旅上走

    得更远。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练习,设计这些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你治疗自己或他人的心

    理创伤。很明显,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士会在治疗过程中为你提供指导,尤

    其是如果这种创伤发生在我们人生早期,或者与虐待和背叛有关时。然而,即便没

    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单独、成对或者集体练习时,这些练习也会对你产生重大影

    响。要记住的是,否认有时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严正警告:做这些练习会激

    活你的创伤症状。如果你感觉无力应对或者无法摆脱,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在萨满式治疗中,巫医会呼唤灵魂回归身体,而在躯体体验疗法中,你主动开

    始自我治疗,重新寻回或整合自身中失落或支离破碎的部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需要有强烈的使自己重新完整的愿望。这种愿望会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根纽带;

    通过这根纽带,你的灵魂与你的身体重新建立联系。随着你的创伤经历中以前

    被“冻结”的部分(其实就是心理创伤)在完成心理创伤治疗任务的过程中被释放

    出去,你会渐渐从僵直反应中走出,你的创伤于是会渐渐愈合。在走出僵直反应

    后,你就有可能反应更流畅,并恢复身体机能。

    承认自己需要接受治疗

    也许利用仪式和巫医来治疗心理创伤看起来很原始、很迷信,但是它们有一个重要优势——直奔问题而去。当部落中有人经历受创事件后,这些文化会公开承认

    治疗的必要性。然而大多数文化,其中包括我们的文化在内,都持有这种广为盛行

    的态度:忍耐意味着力量;无论症状多么严重,负痛前行才是英雄行为。我们大多

    数人都不加思考地接受了这种社会风尚。借用大脑新皮层,即我们理性思考区域的

    力量,我们可能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从一场极具威胁性的事件甚至战争中

    历劫重生,毫发无损。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这么干的。我们咬紧牙关硬撑,装得好

    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很大程度上仅是为了被人尊称一声英雄。

    这些社会核心价值鼓吹超人,却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极大不公。这种“谆谆教

    诲”会误导我们重蹈覆辙,重新经历那些惨痛事件。如果我们尝试继续自己的生

    活,没有在第一时间听从我们身体发出的非常温和的“敦促治疗”信号,没有在它

    们的引导下摆脱这些可怕的经历,那么所谓的“力量”展示就不过是虚假幻觉而

    已。而且,创伤后遗症会一步步恶化,变得根深蒂固,成为长期症状。被“冻

    结”在我们神经系统中的那些未完成的反应就像没被引爆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在触

    发之下发生爆炸。在找到拆除这炸弹所必需的合适方法和支持之前,我们只能继续

    忍受这种莫名其妙的爆发。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有勇气坦承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制

    或否认这些感受。

    让我们开始吧:召唤灵魂重新回到身体

    心理创伤带来的最重要的后遗症之一是身体和灵魂的分离。人在心理受创之后

    会感到麻木及身心分离,而肤觉的丧失是其中常见症状之一。作为恢复知觉的第一

    步,下面提供了觉醒练习,这个练习会在整个创伤康复过程中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你需要花费15~40美元买一个脉冲淋浴喷头,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练习

    每天大约10分钟,以下列方式冲一个温和的脉冲浴:找一个凉爽或者稍稍温暖

    的环境,将自己的整个身体浸入脉冲水中。将你的全部意识集中在脉冲喷头所对准

    的身体部位上。随着身体位置在喷头下的转换,将自己的意识调整到相应部位。将

    手背放在脉冲喷头下;然后用脉冲喷头对准你的手掌和手腕;接下来将它对准你的

    左右脸颊、肩膀、腋下,等等。一定要将全身各个部位都轮换一遍:头顶、额头、脖子、胸膛、脊背、小腿、骨盆、臀部、大腿、脚踝及脚。注意每个部位的感觉,哪怕该部位带来的感觉是空白、麻木或痛苦。在这样做的时候,说“这是我的头、脖子”“欢迎你回来”,等等。另一种类似的唤醒做法是轻快地拍打自己身体的每

    个部位。如果经常做的话,这种做法也会帮助你的身体恢复肤觉。

    这种简单的练习会渐渐使灵魂回归身体。这是向修复身体、心灵及精神之间的

    裂痕——在创伤后遗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裂痕——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我认为身体比大脑更聪明。身体中的潜意识正是我们的生命源泉。正是通

    过这种潜意识我们知道自己活着,活着就触及了灵魂的最深处,触及了宇宙中

    的最生动之处。

    ——D.H.劳伦斯(D.H.Lawrence)

    第六章 在创伤的影响下

    美杜莎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开始探讨掌控创伤的一种一般方法。如果能够将自身当作智

    慧动物看待,我们就能渐渐摆脱创伤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并将它里面蕴含的强大

    能量转化掉。然而,我们不能直面它,否则我们会发现自己深陷在它那令人恐惧的

    枷锁中。正如中国的拇指铐一样,我们必须悄无声息地进入心理创伤,然后将自己

    慢慢地从里面拽出来。

    在神话《美杜莎》(Medusa )中,任何直视美杜莎眼睛的人都会很快变成石

    头。心理创伤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试图直视创伤,它会使我们深陷在恐惧中无法动

    弹。在珀尔修斯(Perseus)出发去征服美杜莎之前,雅典娜警告他说不要直视蛇

    发女怪[9]

    的眼睛。他铭记女神的教诲,利用盾牌反射出美杜莎的影像。正因如此,他才得以砍下后者的头颅。同样地,要征服心理创伤,我们不能与之直面相对,而

    要从我们的本能反应反射出的它的“影像”着手。

    心理创伤如此摄人魂魄,心理遭受创伤的人会不由自主直视它的“眼睛”。不

    幸的是,如此一来,曾打败他们的情境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败他们。体觉会指引

    我们,告诉我们哪里遭受了创伤,然后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本能资源。这些资源使

    我们有力量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和其他敌对力量的伤害。一旦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力量,我们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盾牌”,“照射”出创伤,并治愈它。

    在梦境、神话故事以及各种传说中,人们常常用马来比拟人的身体及其本能属

    性。有趣的是,当美杜莎被砍头的时候,从她的身体里出来了两种东西:飞马珀伽

    索斯[10]

    和手持金剑的武士克律萨俄耳[11]。再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剑象征绝对

    真理,是神话英雄们的终极防御武器。它传达的是澄澈和胜利感、奋起迎接挑战感

    以及终极智慧感。马象征本能的牢固感,而翅膀则给人以动态感,飞腾、上升,给

    人以超越凡人的感觉。由于马象征着本能和身体,而带翅膀的马则代表转变。飞马

    和金剑都是吉利的象征,象征着遭受心理创伤者在征服自身的美杜莎的过程中发现

    的资源。

    从治疗过程一开始,我们就要用到所谓的“体验感受”或内部体觉。这些感觉

    充当门户的作用,通过这些门户,我们发现了心理创伤的症状,或者说“影像”。

    由于我们将注意力贯注在这些内部体觉上,而没有直面创伤,所以我们可以解除这

    些被困能量,将其释放出来。

    “体验感受”

    我们的感受与身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我们学会在体觉的能量中遨游。

    ——达腾转世仁波切(Tarthang Tulku)

    正如珀耳修斯利用他的盾牌来面对美杜莎,所以心理受创者也许可以用自己的

    感觉之盾或“体验感受”来征服心理创伤。体验感受中蕴含着转化心理创伤所必需

    的澄澈、本能力量和流动性。

    “felt sense”,即“体验感受”一词,是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

    在他的书《聚焦心理》中首创的,在他看来,体验感受:

    “不是一种心理体验,而是一种身体体验。是的,身体体验,是身体对某种情

    境或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意识。它属于一种内在感觉,它包括你在既定时间对既定

    话题的一切感知;这种内在感觉会在感知到事物之后立即将全部信息传达给你,而

    不是逐一传达。”

    体验感受是一个很难用语言定义的概念,因为语言是一个线性过程,而体验感受并不是线性体验。因此,如果试图用语言来描述这种体验,其中的很多层面都会

    失去意义。

    我们将“机体”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结构,它里面的从属元素相互依存,而这些

    元素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各自在整体中的功能。因此,机体的整体要

    大于它里面所有个体的部分之和。与此类似的是,体验感受使大量分散的信息统一

    成一个整体,并赋予它意义。就好像,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美丽影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许许多多数字化的圆点,也就是像素。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

    在个体元素(即像素)上,那我们看到的将是圆点而不是美丽的图像。同样,在听

    你最喜欢的曲子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一个个的音符上,而是放在整个听

    觉体验上。你的体验比各个音符单纯相加要美妙得多。

    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一个媒介,我们通过这个媒介体验到所有感觉。在治疗心理

    创伤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知觉(就像电视影像中的像素或音乐的

    音符一样)上。在从近和远两个角度对这些知觉进行了观察之后,我们就能同时体

    验到这些知觉,它们就既是我们体验中的近景,也是背景,这样就创造出一个格式

    塔[12]

    或者完形(整体)体验。

    任何事件,我们都可以从两个角度去体验:一是个体部分的角度;二是统一整

    体的角度。我们通过“体验感受”得到的完形体验能为我们解决心里创伤带来光

    明。要想驾驭治疗心理创伤时必需的本能,我们得有能力识别并运用心理创伤给我

    们发出的提示,而这些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体验感受”感知到。

    练习

    以下是一个练习,它会使你通过个人体验对“体验感受”有一个基本认识。无

    论你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时身处何处,请尽可能把自己弄得舒服点。

    体验身体与支撑身体的椅子之间的接触方式。

    感受自己的皮肤,注意衣服带给你的感受。

    感受皮肤之下——那里带给你什么感受?

    现在,轻轻地回忆这些感受,你如何知道自己感觉很舒服?哪些身体感觉让你有了通体舒泰的感觉?

    你现在更了悟这些感受了,这是否使你多少感觉舒服些?这会随着时间变化而

    变化吗?

    静坐一会儿,享受“感觉舒服”这种体验感受。

    很好!

    对自己的身体和知觉有清醒的认识,会使你的各种体验都更强烈。重要的是要

    意识到,舒适这种体验来自你体验到的舒适感,而不是来自椅子、沙发或你坐于其

    上的任何东西。去任何一家家具店你都很快会发现,你无法知道一把椅子舒适与

    否,除非你坐上去,通过身体知觉感受一下。

    体验感受把构成你体验的大部分信息融合在一起。即便你并没有意识到,但是

    体验感受会告诉你,在某个既定时刻你身处哪里、感觉怎么样。它会向你转播机体

    的整体体验,而不是从个体部分的角度解读发生的事情。也许关于体验感受,最佳

    描述应是:它是由于身处活着的身体中而产生的体验,这个身体通过自己对环境的

    反应了解环境中的细微差异。

    在很多方面,体验感受就像一条小溪,溪流沿岸风景变幻。这条溪流会由于周

    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幻。如果河床崎岖陡峭,那么溪流流动就会充满活力;如果有岩

    石和杂物,则溪流会打转起旋。在平坦之处,溪流蜿蜒慢流,甚至使人怀疑它究竟

    是否在流动。雨水和融雪会迅速加大水的流量,甚至会使沿岸洪水泛滥。同样地,体验感受一旦对周围环境做出了判断和定义,我们就会融入所处的任何环境。这种

    令人惊奇的知觉中同时包括了我们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内容”和“气候”。就像

    溪流一样,它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身体知觉(外在的)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只给我们提供了构建

    体验感受基础的部分信息。其他重要的信息是我们从身体内部意识中获得的(身体

    采取的姿势、张力、动作、体温等)。我们能够对“体验感受”施加影响,甚至只

    改变一下想法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它并不是想法,而是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情

    感也会对“体验感受”有所影响,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其实远低于大多数人的设

    想。有明确属类的情感比如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欢乐都很强烈且直接。这类感受种类非常有限,我们很容易识别并命名它们。但是“体验感受”则不同。

    “体验感受”包含很多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细微感受。我们体验到的感受非常错

    综复杂且十分微妙,不是能够用语言形容的。在阅读以下语句时,想象一下你感受

    到的东西比这些词汇表达出来的多多少:看沐浴在晚霞中的山峰;看蓝蓝的夏日天

    空上点缀着朵朵柔软的白云;去看球赛,感受赛场上的热情;感受海浪冲击岩石和

    峭壁时激起的水花;触摸一朵带露的盛放玫瑰或一片带露草叶;倾听勃拉姆斯的协

    奏曲;观看一群衣着鲜亮的小孩唱少数民族的民歌;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漫步;和朋

    友开心玩耍。不带任何情感地度过一天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不带任何“体验感

    受”地度过一天,这不仅不可想象,也根本就做不到。不带任何“体验感受”地生

    活,这根本就与活着这种最基本的体验相悖。

    “体验感受”有时候很模糊,然而却始终复杂而多变。它不断移动、变化、转

    换。它的强烈程度和清晰程度可以发生变化,使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感知,它给我

    们提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提供变化步骤。通过“体验感受”,我们才能够移动、才能获得新信息、才能彼此之间建立关联,以及最终知道自己是谁。它与人类的存

    在体验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我们对它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有时候甚至不以为然

    到对它的存在浑然不觉,除非有意识地去注意它。

    虽然我已经更能意识到自己的体觉,但是我发现我需要能使我进入“体验感

    受”的方法。以下描述的是彼得(作者名字也叫彼得,或此处就是指作者自己)生

    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天,你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方法。

    我在市里劳碌奔波了一天回到家中,立刻伸手去拿电视遥控器。在我按下电视

    按钮前,我提醒自己要停止做这种习惯性的分心之事,要内省。最初我能清醒地意

    识到自己心里快速闪过的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就像嗡嗡乱飞的苍蝇。我任由那种不

    快感渗入我的意识。那嗡嗡声逐渐加剧。一种全身紧张感——尤其是胸腔那里——

    进入了我的意识。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注意到有些部位有不适感和疼痛感,这种不

    适感和疼痛感似乎还到处游走。在更充分、更轻松地吸了一口气之后,我注意到我

    的想法跳跃的速度慢了一些。我看到那一天中发生的有些事件历历在目。又过了一

    会儿,我觉得自己的后脑渐渐开始疼痛。我感到坐立不安——我的胳膊和腿抖个不

    停。我想着要站起来,做点事儿。然而我却始终没动。不久,我注意到自己有向前

    垂头的趋势。这趋势演变成了有节奏的微微的摇摆动作。我注意到自己的手心有暖意,而当它们开始微微有点疼的时候,我注意到原来我的手一直很凉。我感觉到了

    腹部有一点暖意,随着这暖意不断加剧、扩散,我开始留意它。电话铃急促地响了

    起来——这铃声很刺耳,让我很恼怒。我的胳膊一直不安地颤动,而当我去注意小

    鸟在窗外鸣叫时,这种动作慢慢消失了。接下来进入我意识中的是一位老朋友的形

    象。在认出他来之后,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注意到我的胸中有一种开阔感,我

    感到充盈而旷达。我在这种开阔中体验那位朋友的“被体验到的形象”。我将“愉

    快”这个词附着其上,感到一股宁静、柔软的悸动流入了我的胳膊和腿中,我心情

    愉悦(即,我有了“愉悦”这种体验感受)。

    让身为心言

    关于我们为何要设法更容易地接触“体验感受”,原因有很多。它能使我们更

    纵情享受感官体验。它是我们进入灵性状态的门径。研究(尤金·简德林在《聚焦心

    理》中提到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跟没有将“体验感受”囊括在内的治疗法相

    比,将这种感受纳入治疗中会使治疗更为有效。“体验感受”使人感觉更自然——

    在自己的身体中感觉更踏实、更自在。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平衡感和协调感。它会提

    升我们的记忆力,使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那些能引导我们治愈创伤的难以捉摸的本

    能冲动。它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正是通过“体验感受”,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宁静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体验“自我”的方式。

    现如今,“相信你内心的感觉”这个说法常常被人提及,而“体验感受”是一

    种方法、一种途径,通过它你可以学会聆听到这种本能的声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

    知道该如何帮助引导自己抵达这种意识境界。我们习惯了分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

    活方式将“体验感受”排除在外。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可能不习惯与“体

    验感受”建立联系。不要灰心。最初确实会有点难,但是请坚持下去。你会做到

    的。西方文化并没有教我们以这种方式体验自身。学校只教授我们读、写、算,等

    等,但却几乎没有哪个学校教我们任何与“体验感受”相关的内容。无论在家里、大街上或任何别人的地方,这类事情从未被提及。大多数人每天都要用到这种感

    受,但是却极少有人培养它。我们要记得“体验感受”是人类身上一种很奇妙、很

    自然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

    心理受创的人应该认识到,学习与“体验感受”和谐共存可能会很难。心理创

    伤的部分促因在于它阻断了我们与自己的内部体验之间的联系,而后者保护我们的机体,使之免受不可抗拒的感受和情感的伤害。也许你要花些时间才能完全信任

    它,才肯让内部体验进入自己的意识。要有耐心,要不断提醒自己:不一定非得在

    此刻体验一切。创伤治疗这趟英雄之旅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

    利用“体验感受”倾听机体发出的声音

    我们想开始聆听我们本能的声音。第一步是学会利用“体验感受”,利用它来

    聆听那种声音。这趟英雄之旅对人最有益的地方在于它的平和。与本能的自我建立

    联系,这种做法影响深远。永远不要试图强迫它。放松,慢慢来。如果你在某一刻

    感到失控,那你可能是过于疲惫了。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慢下来。这绝

    对是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体验感受”来得很慢;而有的时候,你会突然灵光一

    闪,一切都在瞬间豁然开朗。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开放的态度,保持求知欲。

    不要试图打断、分析或解释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只体验它,注意观察它。也

    没有必要专门为此挖掘记忆、情感、顿悟或任何别的事物。如果它们自然浮现,那

    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评判、不带任何情感地观察它们。观察它们,任其来

    去。“顺其自然”是体悟“体验感受”的最佳方式。信息会以话语、图像、顿悟和

    情感等方式来到你身边,而这些总会伴随着另一层感觉而来。这些知觉有时难以捉

    摸,然而如果你学会在非常微妙的层面观察的话,这些也是可以识别的。

    学会借助“体验感受”了解你自己,这是通往创伤治愈的第一步。在此前的内

    容里,我将这种感觉描述为一条小溪流。随着你越来越有能力关注这些“体验感

    受”,你会发现,这真是一种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你对自己遇到的人、物、局面做

    出的反应开始从你的意识中通过,就好像一条不断因势而变的小溪流一样。下面的

    练习在之前利用了“体验感受”的练习的基础上更深入了一步。它会帮助你,使你

    感受这条“小溪流”是什么样子。它还会帮助你培养倾听的能力,倾听机体这个整

    体将要说些什么。

    练习

    要做这个练习,你需要一本带有大量图片的书或杂志。大型画册、自然杂志或

    旅行杂志、挂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练习里你除了观看这些图片之外,别的

    什么都不能做,因为阅读涉及的大脑区域与大脑中的感觉区域完全不同。而在这个

    练习里,你要强调的是直接感知。在打开书之前,感觉你的胳膊和腿,注意它们与你坐于其上的那个物件接触时

    产生了什么样的知觉。接下来,将你此刻体验到的任何体觉——比如你的衣服、鞋

    子或头发带来的触觉——都加入进去。最后,将你感受到的其他所有知觉都加入进

    去,比如透气性、开放性、温度、麻刺感、颤抖、饥饿、口渴、困倦,等等。通过

    这个练习,回归到“体验感受”,将你的意识更彻底地带入你的身体和呼吸中。

    请看第一幅图片。注意你对它做出的反应。你是喜欢它,对它没感觉,还是不

    喜欢它?它究竟是美、悦目、奇怪、神秘、令人印象深刻、令人高兴、很具艺术性

    还是什么别的?无论你的反应如何,只需注意自己的反应即可。如果你的反应分为

    好几部分,那么请注意这几部分分别是什么。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几乎不可能对

    某事物只有一种反应。

    现在,问你自己:我怎么知道这是我对这幅图片的反应?努力辨认你在看这幅

    图片时产生的知觉。有些知觉可能比较微妙,而其他的可能更明显些。无论如何,只关注它们。你能感到“能量”的流动或突然“停止”吗?如果你能感觉到能量的

    流动,那它是怎样流动的呢?是缓慢地还是快速地?向着哪个方向流动?这些知觉

    的流动是否有一定的节奏?是否存在于你身体中的某个特定部位?你是感觉到紧

    绷、松散、自在、放松、酸麻、沉重、轻松、微凉、密实、温暖、精力充沛,还是

    别的?留意你的呼吸和心跳。注意你的皮肤有什么知觉,注意你的身体总体而言有

    什么知觉。对这其中任何一种知觉进行体验都是一个切入点。

    让注意力在这些知觉上停留几分钟,看看这些知觉是否会变化。它们可能会保

    持原样,可能会消失,可能会变强或变弱,也可能会变成别的自觉。注意这些变

    化。无论发生了什么,只关注就行。如果这些知觉渐渐让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暂

    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别处去。

    转向下一幅图片,重复刚才的过程。随着你渐渐对这种过程越来越熟悉,你可

    以继续往前翻页,以让自己觉得舒服的速度前进。在初步学习了如何利用“体验感

    受”之后,你也许会发现,如果你速度慢一些,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感知和知觉上的

    话,你就更容易“触摸”到它。

    稍后,我将介绍专门针对体觉(躯体知觉)和情感知觉——与心理创伤相关的

    练习。由于某些情感与心理创伤症状纠缠在一起,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会如何对它们

    进行探索。而且,因为情感有时会非常强烈、难以抗拒、惊心动魄且诡秘复杂,所以它们是我们在应对“体验感受”之路上要应对的另一种特殊挑战。大多数人都发

    现情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探索话题,它比单纯的知觉要有趣得多。然而,如果你想

    要学会利用“体验感受”,尤其是如果你想要学会利用“体验感受”来解决心理创

    伤,那么你必须学会识别你的情感反应下潜藏的生理现象(即知觉)。知觉来自创

    伤症状,而创伤症状来自受抑制的能量;这种能量正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应

    对的东西。通过知觉和“体验感受”,这种巨大能量会被渐渐解压,并被利用来转

    化创伤。

    我得再次提醒你,要和缓、自在地进行,不要对自己体验到的事物附加任何形

    式的诠释或评判。只任由你体验到的事物带着你进入下一个体验即可。虽然这个练

    习你可能已经有点熟悉,但请像初次接触那样对待它,就好像你之前从未做过类似

    练习一样——这样,你会从中得到更多。

    练习

    这个练习里,我们不再用书或杂志,而要用到照片或纪念册。一本家庭影集,或者一本含有某次旅行或你人生早期纪念物的剪贴簿,都是很好的选择。无论什么

    图片,里面基本上都应是你非常熟悉的人或地方。还是老样子,在这个练习中你只

    可观看图片,其他什么都不可以做。

    首先感受自己的胳膊和腿,注意四肢与坐具的接触处有什么感觉。将你体验到

    的其他任何体觉补充进去。在练习过程中,时不时地这样做几次。这会帮助你的意

    识更深入地进入你的身体。

    打开第一幅图片或第一页,如果你拿的是一本剪贴簿的话。注意你对这幅图片

    的反应。它唤起了你的什么情感?你是感到开心、好笑、欣赏、微微生气、困惑、伤心、生气、爱意绵绵、感激、尴尬、憎恨、恼火、恶心、怀旧还是别的?所有这

    些情感都不一样。我们对它们的体验感受也不一样。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只需关

    注。如果你同时有好几种反应,请注意这些反应分别是什么。你的反应究竟是强烈

    的还是温和的?你如何知道它是强烈还是温和?如果你能从自己的体觉这个角度对

    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的话,那么你就向学会利用情感带来的生理暗流迈出了一步。

    现在,问你自己:我怎么知道这是我对这幅图片做出的情感反应?努力识别潜

    藏在反应之下的知觉。这些知觉中,有一些也许很强烈,也有一些可能要微妙些。无论如何,只关注它们。你有没有感觉到张力或能量的存在?如果有,力道是多

    大?能量是多少?又存在于身体的哪个部位?请注意自己的呼吸、心跳以及贯穿你

    全身的紧张感的活动路径。注意你的皮肤有什么感受。你的身体整体而言有什么感

    受?你的反应让你感到紧张、强烈、毛茸茸、平滑、粗糙、紊乱、麻木、灼热、松

    弛、闷热、放松、沉重、轻松、凉爽、稠密、温暖、充满生气、刺痛、振动、颤

    抖、黏滑、坚实还是别的什么?这种感受藏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如果这种知觉很

    多,请问问自己它们是什么引起的。如果你感到能量在流动,感受一下它的流动方

    式是怎样的——是缓慢还是快速?流动方向又是哪里?这种知觉是否在膨胀?它位

    于哪里?请尽可能地精确定位。你怎样知道自己的反应是什么?

    如果你注意到你正在用到一些通常被认为是情感的词,那么挑出其中一个,问

    你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感受到了情感?因为情感是建立在与过去的联系的基础上,所以照片或者纪念物也许会唤起你对其他事件的回忆。只需以同样方式关注那些随

    这些记忆而来的感觉。不断提醒自己要将自己感受到的事物当作感觉去感受、描

    述,而不是将其当作情感或想法。

    转向下一幅图片,重复以上过程。记住,速度要足够慢,要慢到能够注意到随

    这些图片出现的知觉。对每一张照片或剪贴簿上的每一页,要停留几分钟,体味它

    们带来的感觉,看看这些感觉是否会变化。它们也许会保持原样,也许会消失,但

    也许会变得更强烈。不论发生什么,只需关注即可。

    如果这些感受或知觉渐渐太过强烈或令人不快,请有意识地将你的注意力转移

    到你曾有过的某个令人愉快的经历上,或者转到你能够想象出来的令人愉快的经历

    上。将所有的意识都集中到这次经历带来的躯体知觉上。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知觉

    上,这有助于平息那种令人不舒服的感受。记住,悬而未决的创伤有时力量非常强

    大。如果这些练习或者本书中的其他任何内容不断让你觉得不可忍受,那么你就要

    立刻停止练习,稍后再进行,或者去向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如果你的大脑中出现了可怕的景象,请一如既往地温和地关注它给你带来的知

    觉。有时候,知觉太过强烈,我们就先看到可怕的影像。知觉才是最终能帮你从心

    理创伤走出的事物,无论致创事件是什么。也许你最终会知道致创事件究竟是什

    么,也许你终究还是不会知道。但是目前,你只管放心,只要你能跟随自己的反应

    走,渐渐地你就不会再执着于弄清楚它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了。就算确实需要知道致创时间究竟是否真实存在,比如要保护一个可能会面临危险的孩子,你也可以

    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有效地应对局面。

    要注意的是,创伤能量有时会与某些看法紧密相连,比如深信自己被强奸或虐

    待过。我们可以质疑这些看法,尤其是如果这些看法并非真实的话,这样也许能释

    放一部分创伤能量。如果你也属于这种情况,请休息休息,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处

    理这些新信息。尽可能长久地停留在你体验到的知觉上,在出现怯懦感或虚弱感时

    不要着急。无论哪种感觉其实都是能量释放的信号。不要强迫自己做太多,不要超

    出自己的负荷能力。如果你感到疲惫,可以小憩一下,或者早点上床睡觉。人类神

    经系统的部分优点就在于它始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许等

    某天你更强大、更智慧、更有能力应对时就可以解决了。

    “体验感受”中既有生理元素,也有心理元素。我在以下两个小节中大致描述

    了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点。第一小节的着重点放在机体如何通过生理机能进行沟通

    交流上面,第二个小节主要阐述的是机体赖以运作的一些心理习惯。我希望讨论到

    的这些内容会帮助你提高你在生理和知觉层面对“体验感受”的利用能力。

    机体的沟通交流方式

    机体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关于这种交流方式,随着对本书阅读的深入,你会对

    它有更多了解。从上面的练习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交流沟通方式中的一些重

    要特点。请回想刚才那个练习。你是否注意到,在描述知觉的时候,你用来描述生

    理知觉的词都是你熟悉的词?如果你之前从未触摸过什么“毛茸茸”的东西的话,你就不会知道“毛茸茸”是什么样的感觉,而且机体也就不会用“毛茸茸”这个词

    来形容自己体验到的事物。机体用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来形容自己正在经历的事

    物。这都并不是真的。一种感觉可以让人感觉毛茸茸、粗糙、用玻璃做的或者用木

    头或塑料做的。很明显,“感觉像是”这个词才是描述中的关键所在。其实你身体

    里并没有什么真正毛茸茸或粗糙的东西。你体内也没有木头、玻璃或塑料成分,除

    非你遭遇过极糟的外科手术。但是那些知觉让人想到了这些东西。这都是比喻而

    已。然而,人的知觉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它们有时候会跟我们通过器官、骨头以

    及肌肉接收到的信息相吻合。

    机体并不只利用物理实体的特点进行交流沟通。它还利用那些被我们称为记忆的影像进行交流。引起心理创伤的能量非常强大。心理创伤所引起的情感包括愤

    怒、恐惧以及绝望等。如果你的身体选择通过影像告诉你,你体内存在这些能量

    ——设想一下你可能会看到的那些影像会有多少种,可能有无数种。但是它们都会

    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会是美好可爱的。人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会把

    这些视觉交流看作现实。一个心理受创的人也许会最终相信自己被强暴或折磨过,而机体试图传达的真实信息却是他现在体验到的这种感觉像是被强暴或折磨。而真

    正让他们产生这种感觉的可能仅是曾接受过可怕的手术、经历过车祸或者童年时期

    被忽略。实际上可能是任何类似事情。

    当然,有些影像确实是我们的真实记忆。曾遭受过强暴或折磨的人在产生影像

    的时候会从这些经历中取材。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可能会不记得这些事情,直到数

    年之后才记起来,这也很常见。即便这些影像是真实存在的记忆,我们也得明白它

    们在心理创伤治疗中扮演的角色。与记忆相关的那些解释、看法及判断有时会挡在

    路上,使我们无法彻底进入或加深“体验感受”。伴随这些影像而来的感受对我们

    来说很宝贵。为了我们自身,我们要弄明白这些感觉带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以及

    它们会如何变化,这很重要。

    知觉和“体验感受”

    在研究生理学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是,“体验感受”与意识密切

    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是观景,或者从感觉的角度来讲,像是感受景物。意

    识意味着体验眼前存在的事物,不去试图改变或评判它。每当你发现自己在说或

    想,“这意味着……时,”你其实正在将自己的理解附加在自己的体验上,而这就会

    将你带出意识之外,进入心理范畴。作为直接意识带来的一种结果,事物的意义在

    创伤治疗中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到目前为止,重要的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的体验上,而不是自己的看法上。关于意义在心理创伤治疗中的重要性,我后面会

    讲到更多。

    知觉是物理现象,它们会影响我们的整体感受(或体验)。以拿起一块冰块为

    例。能影响到我们对冰块的感受的知觉有:冰冷、光滑、坚硬及方块形状。所有这

    些对我们完全理解冰块来说都非常重要。内在知觉在这方面也有同样作用。在最初

    开始的时候,你一定要反复确认自己的确将某种特定知觉的每个特点都带入自己的

    意识,你可以通过做记录来确保这一点。这种做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你有时会遗漏掉某种知觉中的某些特征,原因可能是你视它们为理所当然,或者因为你没有

    任由整个知觉都进入自己的意识,或者可能是因为这些特点比较微妙或难以捉摸。

    一块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不但很冰凉、坚硬、光滑以及呈方块状,而且可

    能会有点粘手。过一会儿之后,它就会变得湿漉漉的而不是粘手了。先是粘手,然

    后湿润,这就帮我们完善了我们对这个冰凉的、坚硬的、光滑的、方块状物品的勾

    画。我们的某个内部体验也一样,就像那个冰块一样,如果你用意识来容纳它一会

    儿,它就会有所改变。一旦你意识到它们,这些内部知觉就总会转化为别的什么东

    西。任何这种改变通常都会促进能量和活力的自由流动。

    节律:所有上帝子民都拥有的东西

    你不可能拔苗助其生长。

    ——无名氏

    人的知觉有无数种。简单的意识之所以如此重要,部分原因正在于此。你的感

    受会帮助你更容易地注意到各种知觉之间的细微差异。在生理学中,微妙的知觉和

    节律跟显而易见的知觉和节律一样重要。

    关于“体验感受”,我想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它与节律的重要性相关。生理

    现象的出现是有周期的。这些生物学节律对我们转化心理创伤极为重要。最初的时

    候,你可能很难有耐心等它们进入你的意识,因为它们的步调比我们大多数人的生

    活步调要缓慢得多。创伤之所以会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没有给我们

    的自然生物节律留出它们完成某个过程所需要的足够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

    在这里所说的周期至多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是这几分钟时间是非常必要

    的。你能注意到这些节律的第一个地方是在知觉的起伏中。在你踏着它自己的步调

    ——不可拔苗助长——留意某种知觉的全部特性时,这种知觉会转变为其他事物

    (另一种知觉、影像或感受)。

    你现在已经了解了对“体验感受”加以利用的基本要点。将它当成一个工具,当成一个会帮助你了解你自身这个复杂的、生物学意义上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机体的

    工具。“体验感受”简单而优雅。然而,它实际上比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复杂千万

    倍。它由意识和感觉组成,它微妙、多样、富有节律。如果你已开始对它的原始而精妙的元素有所理解,那你就已经走上正轨了。

    我坚信,人类的独特性并不在于他恢宏壮丽的人性中;我们只能在那些古

    老的、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历史特征的衬托下才能看到它。

    ——康拉德·洛伦兹

    我们的情感、恐惧及反应世界生机勃勃,它们组成的世界就像一片大森

    林,里面生长着各种动物;其中的感受就好像是野生动物,这些“动物”从我

    们的身体“边界”中偷溜出来,或胆怯而警惕地偷偷窥视,或鬼鬼祟祟地悄悄

    走动,或狡猾地大步阔行,它们把我们和我们未知的自我联系在一起。

    ——保罗·谢泼德

    第七章 动物体验

    人类的生理基础随着从原始泥浆里爬出来的最早生物一起进化;虽然我们非常

    想另作他想,但我们的出身无可更改。我们的基本生物学机体并没有什么思想或思

    考,只有对所见事物的本能反应。在人类机体中,有些冲动是默默无闻的,还有一

    些则是强大而引人注目的。无论人类的推理、感受、规划、构造、综合、分析、体

    验及创造能力进化到多么高等的程度,我们从原始的过去到现在始终都拥有的那种

    不可捉摸而本能的治愈能力是无可替代的。

    其他动物也这么做

    大自然赋予了几乎所有生物在面临危险时相似的神经系统反应。然而,在所有

    物种中,只有一种物种形成了长期的心理创伤后遗症——这个物种就是人类,而动

    物只会在被驯养或在严格的实验室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才会出现这种类似的

    后遗症。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才会形成严重而长期的创伤反应。

    这一启示引出了以下问题:

    ·既然对威胁做出反应的神经系统设计精良,并且在所有动物身上都运转良好,那为什么人类就无法充分地利用这一系统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它吗?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个系统?

    ·为什么人类很容易遭受心理创伤?

    ·动物们所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没有做的?

    ·我们能如何向动物们学习?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

    在自然世界里,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些存活反应是很正常、很健康的,而且它对

    动物们有利。当动物们遭遇生死事件时,它们会很快摆脱最初的休克反应,并迅速

    恢复过来。它们的反应是在一定时间期限内进行的,并不会转变成长期的反应。观

    察这一行为能使我们理解我们自身中存在的、能帮我们成功地克服心理创伤的本能

    能力。我们还可以学会如何不干扰自己的本能。

    体悟“体验感受”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背景,使我们与自身的动物本能重新建立

    联系。了解、体验及感受会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创伤愈合点上。大自然并没有忘

    记我们,是我们忘记了它。心理受创者的神经系统并没有被破坏,它只是处于一种

    假死状态。重新发现“体验感受”会使我们感觉到温暖和活力。这种感受同时也是

    重新唤起我们本能的能量处理过程——这个能量处理过程是在心理创伤产生时被中

    断了的一种温和而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这一过程的完成会避免人形成长期性的创伤

    后遗症。我们有内置的机制,专门响应并促成心理创伤的自然解决。有些机制是我

    们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而有些则是我们独有的——尤其是我们那高度发达的思维和

    语言过程。

    现在我们转向大脑中对创伤来说极具重要性的一个部分。每个动物的大脑中都

    深藏着一个“爬虫类大脑”。我们的本能就藏于其间。要想有意识地利用治愈心理

    创伤的资源,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知觉和“体验感受”。感觉是“爬虫类大脑”的

    语言。从生物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爬虫类大脑”对每个动物来说都是必要的,人类也不例外。大脑中的这片区域中预设有本能的行为程序,这些程序确保了物种

    的存活(自我保全和种族繁衍)。控制身体生命机能的本能变化就是受制于大脑中

    的这片区域。“爬虫类大脑”是高等生命进化的基础。虽然在更高等动物身上,该

    部分大脑的机能可能会得到提升或者似乎被忽略,但是这部分大脑中主管的那些行为是解开创伤神秘面纱的钥匙。正是这些行为使得我们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动物

    性。

    倾听“爬虫类大脑”发出的声音

    他说,不是它的错。噢,没错,莱克斯说,它吃了我们,而这不是它的

    错。它是一只食肉动物。它这么做不过是出于自己的本性而已。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

    对爬行动物来说,自觉的选择根本就不存在。每一种行为、每一个举动都是本

    能的。本能,也仅仅是本能,控制着寻找食物、栖息地以及寻找合适配偶以进行繁

    衍等种种行为。所有的自卫策略都以基因方式被编进了一个原始而高效的大脑。这

    些行为都是节律型周期的一部分,而对这些周期,爬行动物自己是没有任何控制力

    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万年来,这些生命“仪式”被反复重复。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能起作用。

    一只昆虫向一只在木头上晒太阳的蜥蜴爬过去。蜥蜴的舌头闪了一下,昆虫不

    见了。蜥蜴并没有停下,思考自己究竟饥饿与否。它也没想过这只昆虫究竟干不干

    净、可不可以吃。它也从不去想自己这一天里卡路里摄入量的问题。它只是吃而

    已,就像睡觉、繁衍、逃跑、僵直、战斗等一样自然。这种受本能控制的生命形式

    非常简单。蜥蜴没有什么记忆、没什么计划性、也没有什么要学习——控制着它的

    一切行动的是本能。

    作为哺乳动物,黑斑羚和猎豹(见第一章)的大脑中都既有一个“爬虫类大

    脑”,也有一个更精巧复杂的被称为“脑边缘系统”的大脑。脑边缘系统存在于所

    有高等动物中(其中包括我们在内),它是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基本位

    点,“爬行动物”脑中不存在这样的大脑。这些行为并没有取代那些起源于“爬虫

    类大脑”的本能冲动,它们补充、提升了这些本能冲动。脑边缘系统从“爬虫类脑

    核”那里接收冲动,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详细说明。相比爬行动物而言,进化飞

    跃给了哺乳动物更多选择。

    黑斑羚在一起啃食、交流,并作为一个整体逃避危险,这都是在脑边缘系统提供的额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逃跑这种本能反应之外,黑斑羚还渐渐理解并

    记住了,待在群体中会提高个体存活的可能性(年幼的黑斑羚在受到威胁时会试图

    重新加入种群——见第一章)。因为有了脑边缘系统,所以情感也有所进化。情感

    为哺乳动物提供了更为发达的信息存贮和交流方式,也为理性大脑的进化铺平了道

    路。

    我们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是从本能矩阵中进化出来的。引导物种形成思维、发展

    语言的限定性因素是受本能控制的。在健康的人类身上,本能、情感以及思维能力

    共同作用,在既定情况中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最广泛的选择范围。

    自然合一

    悬浮、摇摆、飘动,作为海洋中最脆弱且又没有实体的动物,水母能用以

    自卫的就是整个海洋的力量,它将自己的行为和意愿都托付给了大海。

    ——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Le Guin) 《天均》(Lathe of Heaven )

    昆虫爬进了蜥蜴舌头的伸缩范围,然后就消失了。黑斑羚嗅到了危险,紧紧地

    依靠在一起向安全地带跑过去。这些例子说明,动物们将外部情况转化为本能反应

    的潜能来自自身。动物和环境是一体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密不可分。

    水母或变形虫的例子极其生动地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在一片跟自身

    并没有太大区别的液体介质中飘荡前进,变形虫跟它的周围环境步调一致、共同进

    退。环境的最细微的改变都会引起变形虫的即时反应。比如,变形虫会改变自己的

    方位,向食物的方向前进或躲开有毒物质。变形虫接收到的外部信号和它的反应几

    乎同步发生、浑然一体。

    这种协调统一对所有机体的存活来说都至关重要。没有了它,我们就不可能对

    机遇和危险做出适当而及时的反应。这种协调统一性的载体就是人或动物的身体。

    在人类身上,这种协调统一是以知觉和“体验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协调统一

    第一个足迹是一串足迹中的最后一个。在遥远的另一端,一个生物正在移

    动;一个神秘生物,每走一段路就会留下关于它自身的一些线索,告诉你关于它的更多信息,直到你几乎能看到它,甚至快要走到它身旁时。

    ——《追踪师》(The Tracker )中,汤姆·布朗对威廉·乔恩·瓦金斯如是说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无法停留在当下、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部和外部

    世界之间的细微差异。然而,这种意识却仍然是许多土著人机能中的关键所在。请

    想想野外世界中土著追踪者的体验。

    为了对周围环境保持敏感,追踪者必须全神留意自己的动物反应和“体验感

    受”。这样做不仅能使他更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反应,而且能使他了解自己的猎物的

    反应。追踪者和他的猎物就这样合为一体。猎物生病或受伤、饥饿或疲惫时,他都

    知道。他知道什么时候猎物会出来捕食或交配,他知道它睡觉时间是多长。通过灌

    木丛旁雪花的吹落方向和积压程度,他知道自己的猎物曾在哪里睡过觉。在大风猎

    猎的高原上,虽然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追踪者会利用自己与猎物之间的“同一

    性”为自己指引方向。本能会告诉他猎物去了哪里。他和他的猎物心灵相通。

    即便追踪者跟自己追踪的猎物已经完全水乳交融,他仍然必须对自己身处环境

    中的一切刺激(即信息)保持清醒。他也许会被反追踪,或者至少有可能会被其他

    或饥饿或好奇的动物观察。为自己的安全起见,他需要利用自己的“体验感受”,全神贯注于当下此刻。这样他那经过精心调谐的感觉才能使他留意到最轻微的声音

    或举动。在身体内部,他无形的直觉可能已经向他发出了警戒信号,告诉他某些地

    方不对劲儿。各种气味、各种颜色,鲜亮而充满生命活力。一切都迸发着生机。在

    这种觉醒状态下,追踪者可能会在原本很普通平凡的事物——一根嫩枝、一只毛毛

    虫、叶子上的一滴露珠中发现美。

    在对这一切保持敏感的同时,追踪者会感到一种深切的幸福感。他随时准备做

    出反应,他全神警惕然而又很放松。他的“定向反应”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给了

    他信心和安全感,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成功地识别并迎接自己遇到的任何挑战。

    对野生动物来说,这些本能反应意味着存活——这些本能使它们能与周围环境

    合为一体,而这使它们得以存活。对人类来说,如果能利用这些动物反应,就能得

    到更多好处。这些动物反应提高了我们建立联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给我们带来活

    力和生机。如果我们身心健康、未受任何心理创伤,这些本能反应会给我们带来更

    多官能享受,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样、充满奇迹。定向反应

    鸭嘴龙继续进食,就在距他几英尺的地方。格兰特看着它扁平的上喙顶部

    那两个细长的气孔。很明显,这只鸭嘴龙嗅不到他。虽然它的左眼正盯着他

    看,但是不知为何那只鸭嘴龙对他无动于衷。他想起前一天夜里那只霸王龙看

    不见他的事。他决定做一个实验。他咳嗽了一下。鸭嘴龙立马停止了所有动

    作,它的大脑袋突然不动了,它的双颌也不再嚼食,全身上下只有两只眼睛还

    在转动,寻找声音的来源。然后过了一会儿,当发现似乎没有什么危险时,这

    只鸭嘴龙又继续开始嚼食。

    ——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悠闲地漫步,一个黑影突然快速闯入你的

    视线。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之前的所有动作会本能地停止。你的身子也许会稍稍屈

    下;在你的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的同时,你的心跳速度会有所改变。在这一瞬间

    的“骤停”反应过后,你会双眼圆睁。不自觉地,你的头会向黑影的方向转过去,你会试图确定它的位置,辨认出它是什么。请感觉一下你的肌肉,它们处于什么状

    态?

    你的脖子、脊背、腿部以及双脚的肌肉都在合力使你转身,而你的身体此时正

    本能地挺直、上伸,你的眼睛会眯起来,你的骨盆和头会平行摆动,好让你对周围

    环境有最佳的全景式视角。你的内在状态怎样呢?在看到黑影时,你身体中那些无

    形的部分有什么感受、什么感觉?大多数人会警觉、会全神贯注,想知道那个黑影

    是什么。也许还有一丝隐隐的激动和预感,敦促你弄明白那个黑影是什么。也许还

    有一丝危险感。

    当动物们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时,它们的反应是寻找变化的来源。这种寻找

    也许不过是一只眼睛慢慢地转动一圈,扫视一下周围。动物会确定自己的方向,向

    着潜在的配偶或食物源方向前进,同时远离危险。如果环境中的变化并没提示有危

    险、有食物或有潜在配偶,那么动物会继续自己之前的行为。动物们感受并对环境

    中的新鲜事物做出反应的行为被称为定向反应。

    这些本能反应跟促发这种反应的“爬虫类大脑”一样原始而古老。它们使动物

    连续不断地对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做出反应。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肌肉运动与敏感度之间都存在这种协调性。尽管我们跟蜥蜴和黑斑羚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但是周围环境中的新声音、新气味以及新动静也会使我们做出一样的基本反

    应。

    伟大的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在他那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里承认并描

    述了这种定向反应。因为这种反应与生俱来,所以他将之称为“shto eta

    takoe”反射。从字面上字对字翻译的话就是“它是什么”反射。然而,如果翻译得

    更精确些,意思更接近于“那是什么”或者“怎么了”或者“嘿!伙计,发生什么

    事儿了”,它强调的是反应中隐含的那种吃惊和好奇。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双重响应

    (反应和问询)是适应行为的显著特征。对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而言,期待、吃惊、警惕、好奇以及感知危险的能力都是运动知觉和感性认知的形式,而后者又都起源

    于适应系统。在心理受创者身上,这些资源都减少了;通常,任何刺激都会激

    活“僵直(创伤)反应”而不是适宜的定向反应(即一听到汽车回火这个词,心理

    受创者可能会因恐惧而瘫软)。

    定位反应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首要方式。这些反应不断地彼此交融混合、相互适

    应,最后出现各种反应、各种选择。这种确定“它”在何处、“它”是什

    么、“它”危险或合意与否的过程首先在潜意识中进行。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安妮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阐释了这种动物

    本能的作用过程。在横穿非洲的旅途中,她、她的丈夫和他们3岁的孩子在肯尼亚进

    行了一次游猎。他们乘坐一辆厢式货车穿过马赛马拉大草原,中途停下来休息。她

    和她丈夫在车里相对而坐,她丈夫坐在一扇开着的窗户旁,而他们3岁的儿子坐在他

    大腿上。他们当时正在讨论他们见到的一些动物,我的朋友发现自己突然毫无理由

    地扑到车厢对面“砰”地关上了丈夫和儿子身旁那扇开着的窗。然后她才看清——

    清醒地意识到——一条蛇从车厢外的草丛里钻出来,离她儿子的脸只有几英尺远。

    这位母亲的反应发生在她清醒地意识到蛇之前。稍有延迟就可能会造成致命后

    果。本能大脑常常会在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刺激之前就定位、组织并发起对刺激的反

    应。

    逃跑、战斗或僵呆

    在格兰特观察的时候,一只前臂慢慢地伸出,扒开了那些动物们脸旁的蕨类植物。格兰特发现,那只前臂肌肉非常发达。那只“手”有三根指,每根指

    的尖端都是弯曲的利爪。那只臂小心地、慢慢地伸进了蕨类植物中。格兰特感

    到一阵寒意,他想,它在狩猎我们。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对爬行动物们的狩猎

    方式异常陌生。难怪人类痛恨爬行动物。那种寂静、沉着以及步调,全都跟他

    们的对不上。身处短吻鳄或大型爬行动物之中,你会明白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

    生命形式、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

    一些物种已经进化出了特别适合它们生存的机制。为了避免被发现和攻击,斑

    马进化出了伪装;龟类有了龟甲;鼹鼠会挖地洞;狗、狼会顺从地打滚。战斗、逃

    跑以及僵呆行为如此古老,出现得甚至比“爬虫类大脑”还早。这些生存工具在所

    有物种身上都有发现,从蜘蛛和蟑螂到灵长目动物及人类,无一例外。

    普遍而古老的自卫行为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策略。如果形势需要它进行进

    攻,受到威胁的动物就会奋起战斗。如果受威胁者很可能会输掉战斗,那么可能的

    话它会撒腿逃跑。这些选择无须经过深思熟虑,它们像程序一样被精心编织在“爬

    虫类大脑”和脑边缘系统中。当逃跑和战斗都无法确保这只动物的安全时,它还有

    另外一道防御线:僵直不动,这个策略对动物生存而言跟战斗和逃跑一样普遍而基

    本。出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这种防御策略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中都很少被重

    视。然而,在威胁性局面中,这种生存策略一样可行。在许多情况下,它甚至是最

    佳选择。

    从生物学层面来看,成功并不意味着赢,而意味着存活,所以只要能达成这个

    目的,手段如何全无所谓。目标就是能活着直至危险解除,然后稍后再处理相应后

    果。大自然并没有对这些策略进行价值评判,没有说哪种策略更高级。在郊狼从装

    死的负鼠身旁走开后,负鼠会从僵直状态中恢复并走掉,它才不会介意自己当时是

    否本可以以更佳方式做出反应。动物们并不会将僵直视为无能或软弱,人类也不应

    该有这种看法。

    逃跑或战斗以避开危险,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显而易见。但是僵直反应的功效则

    不那么明显,虽然它作为一种生存机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两种。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大自然才能决定哪种本能反应能提高一个物种的整体存活率。动物甚至人类在

    威胁面前都无法控制究竟要不要进入僵直状态。当动物认识到自己陷入困境、无法通过逃跑或战斗逃脱时,僵直状态会给它们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许多捕食动物都不杀或者不吃一只僵直不动的动物,除非它们极其饥

    饿。僵直是一种假死状态,它会误导捕食者,使它们以为这动物的肉可能有害。这

    种欺骗行为使得猎物会有机会逃脱。

    其次,捕食动物很难察觉到不动的潜在猎物。而如果猎物的毛色或外表很具伪

    装性的话,捕食动物就更难察觉到它们。有些动物只能看到移动着的猎物。比如,青蛙和蜥蜴就看不到草上的昆虫,除非这些昆虫动起来。此外,许多捕食者不会对

    不动的猎物发起攻击;无生气的身体引不起它们的攻击欲。

    再次,如果捕食者碰到的是一群猎物,那么群体中某个个体的瘫软会使它暂时

    分心,这样群体中的其他动物就可以逃脱。

    最后,所有动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环,要么是捕食者,要么是猎物,在这样的

    世界中,僵直反应是大自然提供的一种止痛机制,目的是将被捕食者的濒死痛苦降

    到最低。

    回归正常活动状态

    我曾强调过僵直反应,因为它常常会给人类带来创伤。动物们一般而言不会出

    现这样的创伤后果,无论它们以何种方式“装死”。如果仔细对动物进行观察,我

    们会明白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一群鹿在一片森林空地上吃草。一根树枝突然折断。鹿群立刻警觉——随时准

    备逃进森林中去;但如果已经陷入困境,它们也许会拼死一战。每只动物都静止不

    动。它们肌肉紧绷,仔细倾听并嗅着空气中的气味,想查明声音的来源。在确认没

    什么危险之后,它们会重新悠闲地嚼完自己的下午餐,清洁并照顾它们的幼崽,然

    后在温暖的阳光中取暖。再来一个刺激又会使它们回到极度警觉的状态(高度警

    觉),它们会又一次随时准备逃跑或战斗。数秒之后,在发现没有切实的危险之

    后,鹿群再次继续之前的活动。

    通过双筒望远镜仔细观察鹿群,我们可以看到从被激活的高度警觉状态到比较

    正常而放松的活动状态的切换。在动物们确定自己并未遭遇危险时,它们常常会开始打颤、抽搐并微微发抖。这个过程开始是脖子上半部分、耳朵附近部分非常轻微

    的抽搐或颤动,然后会蔓延到肩部、胸部,最后到身体下部的腹部、骨盆和后肢。

    肌肉组织的这种细微颤抖是机体调控迥然相异的神经系统活动状态的方式。鹿一天

    中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地经历这种有节律的周期循环过程。这个循环在鹿每次受刺

    激时都会出现。动物们轻松自在而又有节奏地在放松的戒备状态和高度戒备状态之

    间转换。

    以动物为师

    野外的动物不但使我们了解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愈过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健

    康和活力标准。它们使我们有幸看到,如果我们的反应也完全出自本能的话,我们

    的机体会怎样运转。动物们是我们的老师,它们向我们亲身示范了大自然的平衡状

    态。

    在创伤治疗中,其中一个难题是对致创事件的内容的过度关注。遭受心理创伤

    的人往往会将自己视为幸存者而不是有本能自愈能力的动物。动物从威胁中反弹的

    能力可以为人类树立模范。它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自身中与生俱

    来的治愈能力。我们必须关注自身中的动物本性,依此找到那种本能策略,将自己

    从创伤后遗症中解放出来。

    第八章 生物学如何变成了病理学:僵直

    舞台已经搭好

    创伤症状的形成过程是螺旋式的,它们最初开始于一些原始的生理机制。这一

    形成过程的核心是僵直反应,一种由“爬虫类大脑”唤起的自卫机制。

    要应对威胁,机体可以战斗、逃跑或者进入僵直状态。这些反应是一个统一的

    自卫系统的构成部分。在战斗和逃跑反应遭到挫败之后,机体在做出最后一个选

    择,即僵直反应时,会本能地收紧。在收紧时,原本会通过战斗或者逃跑策略释放

    出去的能量会被放大增强并被束缚在神经系统中。在这一激动而焦虑的状态下,处

    于受挫状态的战斗反应会突然转变成愤怒,而受挫的逃跑反应则变成了绝望无助。

    个体于是进入了一种充斥着愤怒或无助的静止状态。在这个“舞台”上,它仍有突

    然返回到疯狂的逃跑反应或进行狂暴的反击的可能。如果机体能够通过逃跑或者自卫将能量释放出去,并由此解除威胁,那么创伤就不会形成。

    另一个可能的情形是上述收紧会继续,一直到愤怒、恐惧和无助不断累积至活

    跃状态,彻底把神经系统压垮。到了这时候,僵直会占据上风,个体会要么僵呆要

    么瘫软。接下来就会是,那种强烈的被封冻起来的能量没有被释放出去,而是跟那

    不可抗拒、高度活跃、充满恐惧、愤怒以及绝望的情绪化状态紧紧捆绑到了一起。

    大脑新皮层罪责难逃

    为什么人类不能像动物那样自由地在不同的反应间切换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我

    们那高度进化的新皮层(即理性大脑)。它非常复杂、非常强大,它可以通过恐惧

    和过度控制,对“爬虫类大脑”生成的微妙的恢复性本能冲动和反应进行干预;它

    还尤其会轻易地忽略我们的一些温和的本能反应——比如那些引导我们释放能量从

    而实现创伤治疗的反应。能量释放过程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由“爬虫

    类大脑”发出冲动,然后由这些冲动发起并驱动能量释放过程。新皮层必须详细阐

    明这些本能信息,而不是控制这些信息。

    新皮层并不够强大,不足以忽略机体对威胁和危险做出的本能的自卫反应。从

    这方面来看,我们人类其实仍与我们的动物本性密切相连。然而,动物并没有高度

    进化的新皮层来干扰它们,所以它们能通过能量释放过程重新恢复机体的正常机

    能。人类之所以出现心理创伤,是因为本能循环过程已经启动,然而却因为受到阻

    碍而没有完成整个循环。如果推动这个循环过程实现完整循环的本能反应被新皮层

    否决了,人类就会遭受心理创伤。

    恐惧和僵直

    一般情况下,僵直反应在动物身上的持续时间非常有限,基本是瞬间到来,瞬

    间消失。人类的僵直反应不会那么容易自行消失,因为被锁在神经系统中的大量能

    量被恐惧和担忧这些情感囚禁起来了。结果是由恐惧和僵呆构成的恶性循环圈接管

    了这种能量,使整个反应过程无法正常结束。如果因为被阻碍而无法正常结束,这

    些反应就会形成创伤症状。正如恐惧和愤怒标志着僵直反应的开端一样,它们在很

    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这种反应的萦绕不去——虽然切实的威胁已经消失。

    如果从背后悄悄靠近(也许在它啄食谷粒的时候)并轻轻地抓起一只鸽子,它就会进入僵直状态。如果将它头下脚上地倒置,它会继续保持那种僵直状态好几分

    钟,两只爪子僵在空中。而一旦摆脱这种僵直状态,它会站直身体,跳走或飞走,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然而,如果这只鸽子首先受到了某个靠近的人的惊吓的

    话,它会挣扎着逃走。如果它是在被疯狂地追逐了一阵儿之后被抓住并被强力扑

    到,那它也会陷入僵直状态,但是在此情况下,相比第一种情形而言,这只受惊小

    鸟的僵直状态持续的时间会长得多。在摆脱僵呆状态后,它也许会拼命地扑腾、拼

    命地啄任何可能的目标,或者没头没脑跌跌撞撞地飞走。恐惧强化并延长了僵直状

    态(即,赋予它以力量);同时,它还使恢复活动过程变成了令人害怕的事。

    “这样进去,就自然会这样出来”

    如果我们在高度活跃和惊吓中进入了僵直状态,那么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走出

    这种状态。“这样进去,就自然会这样出来”,这是美国陆军流动外科医院的医生

    们在谈到受伤士兵时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士兵在恐惧、惊慌的状态下接受手

    术,那他可能会在狂乱的定向障碍状态下突然从麻醉中醒来。从生物学上来看,他

    的表现就像一只动物在被惊吓、被捕捉之后,为了自己性命而搏斗。狂怒地反击或

    疯狂地试图逃脱,从生物学来看,这种冲动反应是适宜的。被捕捉的猎物在从僵直

    状态中走出之后,如果捕食者仍在现场,那么它们存活的唯一机会可能就是激烈的

    反抗了。

    同样地,遭遇强暴的女性在渐渐走出休克状态之后(经常是在数月或数年之

    后),常常会有杀死施暴者的冲动。在某些情况下,她们也许会有机会将这一冲动

    付诸实施。这些女性中有一些已经受审并被判以有预谋的杀人罪,因为这种时间间

    隔被认为是当事人在进行预谋。由于人们对这一生物学现象的误解,所以可能会出

    现不公正的审判;其实很有可能的是,这些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强烈的、延

    误的自我保护反应的驱使下做出这种举动的,她们在从骚动不安的僵直状态中走出

    后,在愤怒和反击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了这种反应。这些报复性行为也许是一种生

    物学反应,而不一定是有预谋的报复。这种谋杀中,有一部分原本是可以通过有效

    的创伤后休克治疗避免的。

    在创伤后焦虑中,僵直状态主要在内部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强烈的反击冲动如

    此骇人,以至于受创者常常会将这种冲动内化,对准自己,而不是将之从外部发泄

    出去。这种内爆式怒火会表现为焦虑性抑郁以及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压力症候。跟那只疯狂地试图逃脱,但却被抓住,又成为囚徒的鸽子一样,渐渐走出僵直状态的心

    理创伤受害者常常会受困于自己的恐惧——害怕突然恢复活力、害怕自己会出现暴

    力。他们深陷在恐惧、愤怒以及僵直构成的恶性循环中无力自拔。他们为全力出逃

    或疯狂反击做着准备,却又因为害怕会出现针对自身或他人的暴力而继续深受抑

    制。

    跟死了一样

    在第七章里,我们讨论了僵直反应对被捕猎动物而言的生物学优势。欺骗捕食

    者使之认为它的猎物已经死了,这一招常常奏效。然而,捕食者并不是这场游戏中

    唯一会以为自己的猎物已经死了的“选手”。处于僵直状态的动物在生理上也会看

    起来跟死了一样。动物们有时会由于过度服用僵直反应之“药”而真的死掉。“爬

    虫类大脑”对动物的生和死有终极控制权。如果它反复接收到信号说这只动物已经

    死了,那么它也许会加以配合。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爬虫类大脑”并不会反

    复收到动物死亡的信号,所以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这只动物会在僵直状态中停留

    一段时间,然后会通过颤抖释放能量摆脱这种状态。整个过程才算完结。

    由于人类的大脑高度发达,所以从僵直状态中走出的过程相对要复杂一些。由

    于恐惧、愤怒等情感,害怕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暴力,或者害怕被恢复活动过程中释

    放出来的能量压垮,所以人类的僵直反应会一直存在。然而这些并不是阻碍僵直反

    应完成整个流程的唯一因素。害怕死亡也是一个原因。我们的新皮层告诉我们,僵

    直状态跟死亡状态差不多。而死亡又是人类竭力要避免的事情。动物们没有这样的

    抑制性意识;对它们来说,生和死都同属一个系统,都只是生物学状态中的一种。

    但是人类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很害怕死亡。我们甚至在梦里都在逃避死

    亡。你有没有梦到过自己往下坠而就在触地(或落水等)前一刻醒来?你有没有梦

    到过被某个一心要害你的人(或物)追赶而就在致命一击(或一刀、一枪等)落下

    来那一瞬间突然醒过来?僵直反应给人的感觉就像死了一样,这个事实就是人类无

    法充分拥抱这种“体验感受”直至其完成整个自然过程的另一个原因。人类害怕这

    种感受,他们会竭力阻止僵直反应完成整个过程。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既无法忍受进

    入也无法忍受摆脱僵直状态,所以心理创伤症状就会日渐累积、滞留,并愈来愈棘

    手。

    如果我们能容许自己体验仿佛被“冻住”的类似于死亡的感觉,并同时能解除伴随这种状态而来的痛苦,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僵直状态中自由出入。不幸的是,这

    种事儿并不是“咬紧牙关忍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66KB,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