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797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8日
第1页
第4页
第19页
第24页
第45页
第184页

    参见附件(3240KB,199页)。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是关于心理学常识的书籍,主要讲述了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难免遇见很多的烦恼和困惑,掌握书中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应对生活压力。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内容

    “人类的一切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心理学密不可分,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能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帮助我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抵抗压力的困扰,排解挫折带来的苦闷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资料

    薛雅娟,从事图书写作十多年,尤其擅长社科类题材的写作,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代表作有《阅读中华》《地球探秘》《历史小百科》等。

    前言

    “人类的一切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离不开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已经从束之高阁的专业学科变成一门大众学问。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能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帮助我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抵抗压力的困扰,排解挫折带来的苦闷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于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下。一个人从成长到成年,从恋爱到婚姻,从学习到工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本书撷取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认知、职场、社交、成功、消费、婚恋等领域的心理学常识,这些心理学定律或效应,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心理现象,进而采取相应的方法或方式来应对。比如,在情绪心理学中,本书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描述,让我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社交心理学中,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运用适当的经验赢得他人的信任,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职场心理学中,本书让我们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帮助我们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职场的赢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在不断转变,学习一些消费心理学,可以使我们保持冷静,理性购物,不至于落入消费陷阱。

    如今,心理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家庭事业,无不受到心理学的影响。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学知识,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中的人、物、事,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加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享受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心理学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改变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生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遇见心理学,看清最真实的自己——人格心理学常识

    巴纳姆效应:别让外界评价蒙蔽了你的双眼

    自我选择效应: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自证预言:按照积极的潜意识方向前进

    无批判接受顺言:奉承话好听,却易让人迷失

    罗伯特定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角色效应:学会赋予自己更积极的角色

    出丑效应:偶尔犯错并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评价焦虑:试着去适应那些负面评价

    自利偏差:别把不如意的事都归咎于他人

    杜根定律: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杜立奥定律:心态积极,才能乐观面对人生

    第二章 学会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心理学常识

    情绪定律:掌控情绪,你的情绪决定你的一切

    钟摆效应:情绪起伏很正常,要学会自我调节

    哭泣效应:极度痛苦的时候不妨大哭一场

    情绪共鸣定律:别让别人的坏情绪传染给你

    刚柔定律: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空虚寂寞定律:内心越丰富,就越不会寂寞空虚

    当头棒喝定律:必要时施加强烈刺激,走出心理误区

    情感宣泄定律:对坏情绪不应堵塞,而应疏导

    冰激凌哲学: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良好情绪

    拍球效应:让压力成为你的动力

    翁格玛丽效应:欣赏自己,收获更多快乐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自己的信念

    第三章 打破思维之锁,挖掘无限潜力——认知心理学常识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善用注意力做好每件事

    记忆选择定律:掌握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牢

    自我参照效应:找到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记忆衰退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结伴效应:与同伴一起学习或做事效率更高

    相关定律:利用联想解决难题

    心理定势: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自己的脚步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第四章 抓住机遇,将命运握在手中——成功心理学常识

    因果定律:付出就有收获,努力总有回报

    比马龙效应:坚定地相信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累计定律:大事业源于一个个小成功的积累

    洛克定律:目标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灯塔

    基利定律:失败是成功之母

    半途效应:不要停止,成功只有一半距离

    墨菲定律:成功常伴随着错误的发生

    动机适度定律:动机太过强烈,事情反而不容易做好

    王安论断:机遇面前当机立断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第五章 悟透人心,才能如鱼得水——社交心理学常识

    布朗定律:找到心锁是沟通良好的开端

    威尔德定理:有效的人际沟通始于良好的倾听

    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古德定律:成功的沟通,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

    留面子效应:使他人心理满足,才能获得信赖

    肥皂水效应:把对别人的批评夹在赞美中

    情感征服定律:情感有时比利益更能打动人心

    第六章 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己——职场心理学常识

    路径依赖法则:职场的第一步决定成败

    蘑菇定律:在阴暗的角落也要野蛮生长

    热炉法则:严格遵守职场各项规章制度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华盛顿合作定律:钩心斗角让“三个和尚没水吃”

    邮箱定律:感觉懈怠时,别忘了给自己加满油

    青蛙法则: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布利斯定律:高效工作,计划先行

    第七章 团队管理,赢得尊敬和爱戴——管理心理学常识

    暗示效应:含蓄诱导,间接影响

    贝尔效应:别怕任用比你能力强的人

    横山法则:学会触发员工内在的自发控制能力

    成败效应:为员工制定最适合他们能力的目标

    德西效应:不合理的报酬不如没有报酬

    无折扣法则:有令必行,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霍桑效应:耐心倾听员工的抱怨和不满

    奖惩效应:恩威并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金鱼缸法则:开诚布公,管理透明

    坎特法则:给予下属尊重,才能得到拥护

    彼得原理: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第八章 迎合顾客心理,打造绝对成交——销售心理学常识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打破顾客心防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250 定律:赢得一位顾客的好感就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

    伯内特定律:只有占领头脑,才能占有市场

    二八法则:牢牢抓紧自己最珍贵的顾客群

    杜邦定律:金玉不光其内,也要其外

    尝试理论:让客户在亲身体验中认可产品

    情感效应:用关怀赢得客户的心

    第九章 擦亮双眼,不当冤大头——消费心理学常识

    羊群效应:别被潮流消费牵着鼻子走

    凡勃伦效应:摆脱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费

    攀比效应:虚荣攀比会让你失去更多

    禁果效应:别让好奇心左右你的消费

    配套效应:拥有越多,遗憾越多

    第十章 懂得爱的真谛,赢得幸福人生——婚恋心理学常识

    吊桥效应:让你心动的不一定是真爱

    恋爱补偿效应:别人的爱慕总是令人陶醉

    爱情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情的利他原则:愿意为爱付出一切

    麦穗理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幸福递减定律:拥有得越多越麻木

    先动优势:发现了爱情,请不要等待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截图

    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改变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加灿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心理学指导着我们的

    境,更好地享受生活。

    地面对生活中的人、物、事,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加主动、积极地适应环

    识。掌握心理学知识,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就能游刃有余

    不受到心理学的影响。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心理学知

    如今,心理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家庭事业,无

    一些消费心理学,可以使我们保持冷静,理性购物,不至于落入消费陷阱。

    之地,成为职场的赢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在不断转变,学习

    在职场心理学中,本书让我们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帮助我们在职场立于不败

    学中,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运用适当的经验赢得他人的信任,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社交心理

    法或方式来应对。比如,在情绪心理学中,本书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描述,让

    实际生活出发,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心理现象,进而采取相应的方

    领域的心理学常识,这些心理学定律或效应,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从

    本书撷取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认知、职场、社交、成功、消费、婚恋等

    学习到工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举一动,都处于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下。一个人从成长到成年,从恋爱到婚姻,从

    排解挫折带来的苦闷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

    活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帮助我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抵抗压力的困扰,一门大众学问。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能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学习、工作和生

    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已经从束之高阁的专业学科变成

    兰。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离不开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

    “人类的一切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

    前言烂、美好的生活!第一章 遇见心理学,看清最真实的自己

    巴纳姆效应:别让外界评价蒙蔽了你的双眼

    自我选择效应: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自证预言:按照积极的潜意识方向前进

    无批判接受顺言:奉承话好听,却易让人迷失

    罗伯特定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角色效应:学会赋予自己更积极的角色

    出丑效应:偶尔犯错并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评价焦虑:试着去适应那些负面评价

    自利偏差:别把不如意的事都归咎于他人

    杜根定律: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杜立奥定律:心态积极,才能乐观面对人生

    第二章 学会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定律:掌控情绪,你的情绪决定你的一切

    钟摆效应:情绪起伏很正常,要学会自我调节

    哭泣效应:极度痛苦的时候不妨大哭一场

    情绪共鸣定律:别让别人的坏情绪传染给你

    刚柔定律: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空虚寂寞定律:内心越丰富,就越不会寂寞空虚

    当头棒喝定律:必要时施加强烈刺激,走出心理误区

    情感宣泄定律:对坏情绪不应堵塞,而应疏导

    冰激凌哲学: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良好情绪

    拍球效应:让压力成为你的动力

    翁格玛丽效应:欣赏自己,收获更多快乐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自己的信念

    第三章 打破思维之锁,挖掘无限潜力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善用注意力做好每件事

    记忆选择定律:掌握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牢

    自我参照效应:找到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记忆衰退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结伴效应:与同伴一起学习或做事效率更高

    相关定律:利用联想解决难题

    心理定势: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自己的脚步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第四章 抓住机遇,将命运握在手中

    因果定律:付出就有收获,努力总有回报

    比马龙效应:坚定地相信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累计定律:大事业源于一个个小成功的积累

    洛克定律:目标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灯塔

    基利定律:失败是成功之母

    半途效应:不要停止,成功只有一半距离

    墨菲定律:成功常伴随着错误的发生

    动机适度定律:动机太过强烈,事情反而不容易做好

    王安论断:机遇面前当机立断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第五章 悟透人心,才能如鱼得水

    布朗定律:找到心锁是沟通良好的开端

    威尔德定理:有效的人际沟通始于良好的倾听

    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古德定律:成功的沟通,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

    留面子效应:使他人心理满足,才能获得信赖

    肥皂水效应:把对别人的批评夹在赞美中

    情感征服定律:情感有时比利益更能打动人心

    第六章 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己

    路径依赖法则:职场的第一步决定成败

    蘑菇定律:在阴暗的角落也要野蛮生长

    热炉法则:严格遵守职场各项规章制度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华盛顿合作定律:钩心斗角让“三个和尚没水吃”邮箱定律:感觉懈怠时,别忘了给自己加满油

    青蛙法则: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布利斯定律:高效工作,计划先行

    第七章 团队管理,赢得尊敬和爱戴

    暗示效应:含蓄诱导,间接影响

    贝尔效应:别怕任用比你能力强的人

    横山法则:学会触发员工内在的自发控制能力

    成败效应:为员工制定最适合他们能力的目标

    德西效应:不合理的报酬不如没有报酬

    无折扣法则:有令必行,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霍桑效应:耐心倾听员工的抱怨和不满

    奖惩效应:恩威并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金鱼缸法则:开诚布公,管理透明

    坎特法则:给予下属尊重,才能得到拥护

    彼得原理: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第八章 迎合顾客心理,打造绝对成交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打破顾客心防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250定律:赢得一位顾客的好感就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

    伯内特定律:只有占领头脑,才能占有市场

    二八法则:牢牢抓紧自己最珍贵的顾客群

    杜邦定律:金玉不光其内,也要其外

    尝试理论:让客户在亲身体验中认可产品

    情感效应:用关怀赢得客户的心

    第九章 擦亮双眼,不当冤大头

    羊群效应:别被潮流消费牵着鼻子走

    凡勃伦效应:摆脱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费

    攀比效应:虚荣攀比会让你失去更多

    禁果效应:别让好奇心左右你的消费

    配套效应:拥有越多,遗憾越多第十章 懂得爱的真谛,赢得幸福人生

    吊桥效应:让你心动的不一定是真爱

    恋爱补偿效应:别人的爱慕总是令人陶醉

    爱情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情的利他原则:愿意为爱付出一切

    麦穗理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幸福递减定律:拥有得越多越麻木

    先动优势:发现了爱情,请不要等待第一章 遇见心理学,看清最真实的自己

    ——人格心理学常识

    吻合的描述,他们会惊喜地认为这种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可实际上,这

    金牛座的人看过上述这些描述之后,也许会找出一条或几条与自己性格特点相

    如雷。

    牛座的人在性格上往往呈现出两面性,平时看起来温和近人,但动起怒来也会暴跳

    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但有时又会较为固执,常常被人看作“一根筋”。所以,金

    顺,做事沉稳,遇到生活中的重要决定能三思而后行,而且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能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星座与性格的描述。比如金牛座常见的描述是:个性比较温

    确。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类和描述,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在进行测试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类描述非常准

    星座、属相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心理测试,对人的性格、喜好等进行了简单的分

    巴纳姆效应:别让外界评价蒙蔽了你的双眼

    这种掩盖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于事无补。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自

    或者自己认为某些问题是缺陷,便会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把“缺陷”掩盖起来。但

    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有些人怕自己有缺陷

    很大差异。面对自己,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有意识、自觉地调节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等都有

    1.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面对真实的自己

    认识自己呢?

    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巴纳姆效应”带来的烦恼,并学会客观、真实地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而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产生的负面

    重者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

    症”,继而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让自己平白无故背负不少精神压力,严

    应”的影响,对自己获得的“焦虑值”深信不疑,判断自己可能患上了“焦虑

    无法反映我们的真实心理状态。可是不少做过这种测试的人却因为“巴纳姆效

    种心理测试其实并非正规的心理量表,缺乏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所得到的结果也

    单的选择题,可以根据答案计算得分,以此了解自己的“焦虑值”达到了多少。这

    比如,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关于“焦虑症”的心理测试,其中包含一些简

    “巴纳姆效应”之中。

    的时候,虽然明知有些外界信息并不客观,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迷失在

    实知道魔术表演不是真实的,却仍会兴致勃勃地欣赏。同样,我们在进行自我认识

    巴霖则更加直白地说道:“每分钟都有一个笨蛋诞生。”也就是说,大部分观众其

    了表演技巧之外,还因为节目设计时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而马戏团经理

    当别人向他询问其中奥秘的时候,巴纳姆得意地说:“我的表演之所以吸引人,除

    说来很有趣,巴纳姆是一位著名魔术师的名字,他的表演深受人们的欢迎。而

    象。

    应”或“巴霖效应”。这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

    某些人格描述信息并受其影响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

    种描述具有笼统性、一般性,并不能准确反映每个人的人格面貌。像这样容易接受己,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丢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自怨自艾,学会剖析自

    我,深刻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

    2.通过他人评价,结合自己判断,多角度认识自己

    “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格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通过倾

    听他人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他人眼中找寻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我们可以与他

    人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优势或缺陷。

    不过,在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对象。无论是刻意找处处不如自

    己的人做比较,还是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失之偏颇,得出的结论也可

    能会误导自己。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当的人做比

    较,这样才能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如此,在接受

    他人评价或与他人比较之后,我们还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结果,不能因为受到批评

    或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变得灰心失望、悲观沮丧。

    3.参加社会实践,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发现自己在知识

    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重新审视并进行自我评价。比如,我们

    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还可以通过

    组织各种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不同的社会实践能够为我

    们提供认识自己的契机,也能够向我们提供很多查漏补缺、提升自我的机会。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各种途径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而不要受

    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原本的自我。

    自我选择效应: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爱抽雪茄的美国人、浪漫的法国人和精明的犹太人被关进了一所监狱。刚进监

    狱时,监狱长便宣布,每个人可以提出一个要求,而自己会尽量满足。三年后,这

    三人出狱了,美国人抱着满满一箱雪茄,迫不及待地找打火机想抽上一根。法国人则牵着几个孩子出来了,因为他当时提的愿望是想要一个多情又漂亮的时髦女郎相

    伴。最后,犹太人出来了,他激动地对监狱长说:“太感谢您了!我要送您一辆跑

    车,因为您给了我电话,这三年我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系,安排我的生意,如今可挣

    了不少钱呢!”

    这则故事听起来也许有些夸张,但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几人三年后的生活各不

    同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可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这就

    是“自我选择效应”。自我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位哲人这样说

    过,“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卧薪尝胆是一种选

    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是一种选择。陶渊明选择归隐山林,岳飞选择精忠报

    国……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决定了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向。

    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也曾面临选择。在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的免费奖学金和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的奖学金之间,密尔顿·弗里德曼经过慎重思

    考,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从此一头扎进经济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命运

    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在有些人生的关口,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能够

    决定个人一生的成败。可是由于各种诱惑因素的存在,再加上恐惧、犹豫心理的影

    响,我们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

    的态度、稳定的心态,避免选择失误,让自己走上错误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人生

    带来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把握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呢?

    1.听取不同意见,从不同角度分析

    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有“来自自我”和“来自他人”两种不同意见。

    一方面,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积极听取他人有益的意见,弥补自己在认识上的不

    足之处,为自己进行选择提供更多有利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足够的自

    信,敢于遵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心想法,不要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能被他人

    错误的意见所误导,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做出正确、客观的选择。2.学会选择,也要懂得放弃

    在印度热带丛林里,人们常常会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式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

    的小木盒子里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然后在盒子上开一个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

    的小口。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猴子的天性是不肯放下已经到手

    的东西,所以会被人类轻易捕获。

    我们可能会嘲笑猴子很蠢,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坚果而失去宝贵的自由,可实

    际上我们也常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能会固执地紧紧抓住手中已经获得的一丁

    点儿利益,舍不得轻易放弃,但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利益而失去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选择时应当学会权衡利弊,要懂得取舍,学会放弃,不要为了获得眼前的蝇

    头小利而损失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也不能为了一个暂时的机会放弃更好的发展机

    遇。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们知道什么应该放弃,什么应该

    争取,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直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经得起诱惑,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人生中的诱惑无处不在,比如金钱、美色、权力等,它们对我们能够产生强烈

    的吸引力,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自我,继而会在选择时不知不觉地

    做出一些不够明智的决策。这种选择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代价,最终很多人难免会成

    为诱惑的奴隶。因此,面对诱惑时,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双眼,让自己的心灵变得

    更加坚定,头脑变得更加清晰,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洞悉诱惑、抵御诱惑、战胜

    诱惑。

    其实,人生就是各种选择的总和。面对生活、事业、情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

    的角色也在一次次发生变化,只有不被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才会赢得更好的生

    活。

    自证预言:按照积极的潜意识方向前进

    古代有个书生,苦学十载,满腹诗书,准备到省城参加乡试。可就在临行前,书生担心自己会名落孙山,所以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多久就消瘦了很

    多。书生的母亲见他这副样子,十分担心,就对他说:“我去庙里为你烧香,顺便

    再求一支签。”

    在书生的盼望中,母亲从寺庙归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我抽到了上上签,庙里的住持说你一定能够高中功名。”书生听完喜出望外,焦虑、紧张的心情一扫

    而光,整个人变得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考中举人。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从容不迫地参加了考

    试,最终一举夺魁,高中解元。当他激动地回家向母亲报告喜讯的时候,母亲笑着

    告诉他:“其实我那天抽到的是下签,签文很不吉利。我怕会让你灰心,所以就对

    你撒了谎。”

    在这个故事中,书生能够顺利考取举人与签文的好坏毫无关系,而是在于他的

    心态。当他坚信“我一定能够考中”这个心理“预言”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按

    照“预言”去努力行事,并且情绪也会变得更加乐观,最终让“预言”得以实现。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称为“自证预言”,是指人们不会被动地听凭外界环

    境的影响,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坚定期望,从心理上、行动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使期

    望得以最终实现。

    “自证预言”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无论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人

    们的行为,使这个判断最后真的能够实现。比如,我们十分坚信一件好事能够发

    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一些好的、积极的、正面的信息来证实这种结果,而我

    们找到的信息又能够加强我们的信心。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越来

    越自信,行为上也会变得更积极。最终,我们所期待的好事情就真的发生了。相

    反,如果我们十分担心坏事情的发生,就会不知不觉地留意一些负面信息,而这些

    坏消息积攒得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加沮丧,行动也难免变得迟缓、消

    极,最后事情的结果也许就会真的很不理想。

    由此可见,“自证预言”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注意发挥它的积极

    意义,用乐观、积极的“自证预言”为自己增添勇气和信心,使自己能够顺利获得理想的结果。比如,有位老师对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说:“我发现你最近进步很

    快,期末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非常高兴,在心中牢牢地记住了“我一定

    会取得好成绩”这个“自证预言”,从此对待学习变得积极了很多。在课堂上,他

    听讲更加认真,还主动向老师提问,回家后经常做一些课外练习题。结果,在期末

    考试时,他的成绩真的突飞猛进。

    当然,我们也需要时时警惕一些悲观、消极的“自证预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要提防所谓“好的不灵,坏的灵”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会让我们无条件相信

    坏事情一定会发生,让我们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哪怕身处好事之中,潜意识也在担

    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行为模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懒散、不思进取。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变化,但我们可以经常用积极向上

    的“自证预言”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并为自己鼓劲,使自己能够时时刻刻对

    美好事物、大好前景保持期待的心情,同时要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坚信自己一

    定会成功。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自证预言的影响下,每时每刻督促自己,最终

    走向成功。

    无批判接受顺言:奉承话好听,却易让人迷失

    生活中,人们把爱说奉承话的人称为“马屁精”,并对他们“拍马屁”的行为

    嗤之以鼻。其实,“马屁精”并非现代才有,“拍马屁”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

    相传,元代的官员来自蒙古,大多是武将出身。他们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因

    此把马看作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那个时候,下属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

    马的屁股,夸夸他的马有多强壮,有多俊美,以博得上司的欢心。久而久之,大家

    争相效仿,都用这样的方法奉承、恭维上司。起初,人们还只是说说无伤大雅的好

    听话,时间久了,有些人就开始不顾事实,不管上司的马好与坏、强与弱,都一味

    夸赞,就算劣马也说成是好马,所以“拍马屁”渐渐成了贬义词。

    到了现在,“拍马屁”已经和不顾客观实际、专门献媚讨好、有意奉承别人的

    行为画上了等号。很多人虽然明知“拍马屁”是不恰当的行为,却还是会在被吹捧、被奉承的时候感到由衷的开心,并会不由自主地对拍自己“马屁”的人产生好

    感。

    对于这样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无批判接受顺言”。“无批判

    接受顺言”是指人们喜欢听别人说的奉承话、赞扬话,常常会把这些“好话”当作

    真实的。就像女人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年轻漂亮,气质出众;男人也喜欢他人说自

    己风度翩翩,机智幽默。不管别人的恭维是否属实,被夸的人心中都会涌出一种愉

    悦、满足的情绪。这种“无批判接受顺言”的心理过程是微妙的,很容易让人掉进

    奉承的旋涡,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好听的奉承话里,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面对恶意的奉承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在故事中,那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乌鸦嘴

    里叼了一大块肉,垂涎欲滴,就开始假意恭维乌鸦,夸乌鸦的嗓音天下独有,十分

    好听,还想当面听乌鸦唱首歌。这种“拍马屁”的手法非常拙劣,可是乌鸦信以为

    真,结果在开口唱歌时掉落了口中的肉,让狐狸的计谋得逞。这则寓言虽然简单,却提醒我们在遇到别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时,要学会冷静地思考,时刻保持清醒

    的头脑,不能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像乌鸦一样白白遭受损失。

    2.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被阿谀奉承捆绑

    我们应当意识到,有时对方并不是在真心实意地赞美,而是在说一些言过其实

    或别有用心的恭维话。为了正确分辨对方的话语是否出自真心,我们首先要做到客

    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这样在对方开口之后,我们就能很快发

    现对方是不是在阿谀奉承。比如,对方对我们身上的某个方面进行了过度的夸赞,大大超出了我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这种夸赞就可能存在虚假的成分,我们要对

    其“拍马屁”的目的产生足够的警惕性。

    与此同时,我们对自己身上的缺点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对方对我们的缺点进

    行虚假的恭维时,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有问题,也能够避免受到无批判接受顺言的影响而迷失在阿谀奉承里,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总体来

    说,我们只有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在面对过分的讨好和奉承时做到泰然处

    之。

    3.真诚面对自己,摆脱虚荣心

    一般人都喜欢掌声、恭维和赞美,这是人的本性。正常的赞美或夸奖使人身心

    愉悦,能够获得一份认同感。可要是把这种感觉当成一种必需,变成极度渴望他人

    的恭维,那无疑是陷入误区。比如,有的人一得到他人的认可就会感到十分开心、快乐,甚至盲目陶醉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可一旦被他人否定,或者听不到奉承话

    时,又会感到无比失落,心情变得沮丧、难过,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交给别人“评判”,成为一种虚荣心过度的

    表现。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一方面,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主

    张或想法,一味迎合他人,只有得到他人的表扬、赞美或奉承时,才会自我感觉良

    好;另一方面,我们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或比他人逊色的地方,给自己带来

    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凡此种种,都会让我们变得盲目和不快乐。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摆脱虚荣

    心,还要做到真诚勇敢地面对自己,要懂得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

    价,渴求别人的赞美,这样才不会迷失在虚妄的赞誉中,而是能够始终做好独立从

    容的自己。

    罗伯特定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一天,一名农夫牵着他的驴去很远的地方搬运货物。谁知走到半路,驴不小心

    掉进一口枯井,农夫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够救出驴。几个小时过去了,驴被困在井

    中不时发出哀嚎声。救不出驴,农夫本想放弃,可又想到这头驴跟随自己这么久,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农夫找来几个邻居,准备把井填上,算是埋葬了驴,也免得让

    驴再受更多痛苦。大家开始将泥土扔进枯井里,一开始,驴看到落入井中的泥土,叫声更加凄

    惨。过了一会儿,井里没了动静,农夫以为驴已经绝望地倒下了,便伤心地往井里

    瞧了一眼,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原来,驴没有被动地等着泥土将自己埋葬,而是不停地将泥土抖落,再站在升高的地面上。就这样,驴将掉落的泥土不停地抖

    下,又很快站在上面,脚下的泥土越堆越高,它离井口也越来越近。最终,驴得救

    了!

    面对困境、挫折,要敢于克服恐惧、沮丧的心理,勇敢地站起来,最终战胜自

    己。这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而这则寓言也道出了“罗伯特定理”的

    核心内容。罗伯特定理是由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提出的,大意是:“没有人因

    倒下而沮丧或失败,只有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也就是说,人生最大的

    敌人是自己,弱者并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同样,强者也是因为战胜

    了自己,才找到了成功的希望。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挫折和失败。不过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颓然倒下,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要始终相信,只要自己心存信念,能够战胜自己,勇往直前,就一定会

    有奇迹发生。

    对乐观开朗的人来说,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

    中,他都能坦然地面对困境,战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也会让他觉得人生更

    有意义,这样他对生活的态度就会更加积极、阳光,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悲

    观、抑郁的人总是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遇到一点挫折就变得萎靡不振,做任何事

    都打不起精神,结果心情变得更加消极、抑郁,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被消极的自

    我打败。因此,可以这样说,世界的色彩是随着我们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

    应该让悲观、绝望挡住生命的阳光,让灿烂的阳光无法照亮自己的心怀。

    有位作家这样写道:“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

    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短短一段

    话,道出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其中关于“战胜自我”的深意更是发人深省。那

    么,我们怎么才能征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呢?1.正确面对挫折,提高自我承受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中外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之所以

    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面对挫折,与自我进行艰苦卓绝的

    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这样描述道:“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

    得更高。”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将痛苦的挫折视为成功的“垫脚石”,磨炼自己

    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斗志,并能够渐渐学会理性思考,同时还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提高对困难的自我承受力。

    2.克服绝望心理,点燃希望的种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穿透

    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

    望。”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安迪虽身陷牢狱,却坚持在绝境中看到希望,守住自

    己心头的一抹光亮,最终才能够摆脱眼前的困顿,迎来最后的光明。由此可见,人

    生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希望。我们无论遇到多么令人沮丧、忧愁的境况,都应当点

    燃希望的火种,这样才有勇气与困境博弈。满怀希望让我们勇往直前,遇见更美好

    的生活、更优秀的自己!

    3.摆脱自我束缚,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大凡有自卑心理的人,遇到挫折时总会想要退缩,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难以克

    服当前的困境。这种消极的自我想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会像牢笼一

    样圈定了活动界限。就因为我们自认为平庸,不敢设定更高的愿望和目标,结果本

    来能达到的高度也会因为自我约束、自卑、自责而无法达到。所以,我们应当停止

    自我设限、自我束缚,避免白白地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总之,“罗伯特定理”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要学会在遇到

    重重阻力时战胜自己,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战胜自己让我们发挥出超强的自信

    心、意志力,从而登上成功的顶峰,成就自己的人生!角色效应:学会赋予自己更积极的角色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和他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

    验。这项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招收了多名本科生

    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充当“看守”和“犯人”两种角色,共同体验监狱生活。这两

    种角色具体的人选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这个实验计划持续两周时间。

    实验一开始,志愿者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看守”刚开始表现得还比较温

    和,后来变得越来越像真正的看守,对于一些不服从管教、不守纪律的“犯人”严

    加管束,甚至还用羞辱、强迫、殴打的手段逼迫“犯人”服从。几天后,不堪忍受

    虐待的“犯人”发动了一次叛乱,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有些人甚至因此发生了

    短暂的大脑失常。眼看事态逐渐升级,津巴多只好匆匆叫停实验,因为他发现,参

    加实验的这群大学生越来越像他们扮演的角色,有些人甚至行为失去控制,变得非

    常可怕,如果不停止实验,后果将无法想象。

    心理学家从这项实验中得出结论:“社会角色”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让一

    个年轻人在适当的情境中迅速变成“看守”或“犯人”。由此可见,充当何种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也是角色效应的核心观点。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而社会角色

    就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对每一种

    角色都提出了相应的期待和要求,人的角色的形成正是建立在这种期待的基础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不同

    的心理或行为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出生时间前后只相

    差几分钟,父母便分别赋予了他们“哥哥”“弟弟”两个角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

    中,父母经常会很自然地告诉哥哥要爱护弟弟,要照顾他的生活,并且要对他不当

    的行为进行指导;同时,父母会叮咛弟弟,平时要多听哥哥的话,遇到拿不准主意

    的事情可以让哥哥帮自己参考。

    就这样,哥哥和弟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尽管他们的面貌几乎一模一样,也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着同等水平的教育,可是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方面却慢慢出现了较大差异:哥哥担当起了保护者、主导者的角色,性格外向,行

    为主动积极,很独立,他会主动照顾弟弟,也会保护弟弟不受他人欺负;而弟弟的

    性格则恰好相反,他表现得比较内向,遇事常常要依赖哥哥,不习惯自己处理问

    题,也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角色效应”发生了作用。当这对双胞胎被赋予

    角色之后,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按照哥哥或弟弟应有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按照相应

    角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并采取与角色相应的行为。

    由此可见,角色效应对我们的性格、行为,包括心理状态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影

    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更积极的角色,以发挥出良好的“角色效

    应”呢?

    1.用“为人热情,有爱心”的角色赢得他人好感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热情的人总能让人产生好感。所以,我们应当主动进

    入“热情、积极”的角色,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与合作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热情、主动、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让他人受到有益的感染,从而

    喜欢我们。

    另外,我们要进入“有爱心”的角色,乐于将自己的知识、资源等毫不吝啬地

    与他人分享,还要主动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将为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

    关系,让我们获得他人更多的好感和尊重,让自己的个人角色变得更有价值。

    2.用“努力进取”的角色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如果消极应对,就会空耗时间而

    一无所得,对我们的职场发展也会十分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精

    神状态和乐观的心态,要进入一种“努力进取、锐意拼搏”的角色,用积极进取的

    态度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还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以及团队意识,保持高效的工作

    状态。这样一来,就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3.用“敢于突破自我”的角色达成心中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可是要想实现这些理想却是极

    为不易的,很多人往往安于现状,不再继续奋斗,而成功者却会进入一种“敢于突

    破自我”的角色,让自己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角色效应”让他们能够不断

    超越自我,攀登上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高峰,直到最终能够实现心中理想。

    当然,具有积极意义的角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寻找和

    感悟。只要我们善于发挥角色效应的力量,就能让自己变得富有魅力,同时我们的

    社会价值能够最大化,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增值。

    出丑效应:偶尔犯错并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个习惯,就是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喜欢暂时放下手头的工

    作,去洗个热水澡,然后一丝不挂地在屋子里边踱步边思考。有一次,丘吉尔在美

    国白宫逗留时,又像往常一样洗完澡后赤身裸体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思考问题。

    这时,突然有人敲门,丘吉尔随口答道:“请进!”美国总统罗斯福推门而

    入。当罗斯福看到一丝不挂的丘吉尔时感到十分尴尬,马上准备转身离开。可是丘

    吉尔却大声说道:“总统先生,请进来吧!”说完,丘吉尔张开双臂拥抱罗斯福

    说:“大不列颠的首相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面前始终坦诚相见,没什么好掩盖

    的!”就这样,在常人眼里难以启齿的一次“出丑”被丘吉尔巧妙化解,而丘吉尔

    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幽默机智的谈吐赢得了大众

    的喜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丑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会起到积极作用,这就是心

    理学上的“出丑效应”所蕴含的道理。“出丑效应”的提出者,心理学家艾略特·阿

    伦森曾经这样说道:“精明的人在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瑕不掩瑜,反倒会让人

    觉得他也有平凡的一面,人们会觉得他很真实,很让人喜欢。”也就是说,人们大

    多喜欢精明而带些小缺点的人,那些看起来全然没有缺点的人也许并不招人喜欢。

    “出丑效应”告诉我们,出丑并不可怕,所以我们无须为自己说错话、表错态、做错事等感到难为情,甚至对自我进行否定。其实,我们之所以害怕出丑,主

    要还是害怕面对出丑后的尴尬,会在心中不停猜想别人会如何嘲笑自己。事实上,出丑并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有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反而会让我们显得更加可

    爱。比如,一些热映影片中的女主角因为一时出丑:进门不慎摔倒、采访忘带笔等

    而吸引了身价过亿的总裁的目光。因为在总裁眼里,这个女孩不做作,很单纯,看

    起来朴实而没有心机。

    人生中谁都会有出丑的时候,对此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停止没有意义的自

    责,并要学会发挥“出丑效应”为自己赢得他人更多的好感。

    1.不必强求完美,偶尔出丑也能让他人产生好印象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三位演讲者的演说,然后为这三人打

    分,选出最受欢迎的演讲者。这三位演讲者的演讲水平各有高低,其中第一位的表

    现最出色,他谈吐大方、表情自然、举止潇洒,看上去十分自信,被试几乎挑不出

    他一丝毛病。而第二位演讲者的表现则比较平庸,他平淡的语言和舞台表现力让被

    试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几位被试甚至听得昏昏欲睡。轮到最后一位演讲者上台

    了,他看上去有些羞涩,可能是因为过于紧张,他一不小心把手中的话筒掉到地

    上,让被试哄堂大笑。幸好他很快调整好状态,开始有条不紊地演讲。他所讲的内

    容虽然不算特别精彩,但胜在平实、有趣,因此也赢得了被试的掌声。最后,被试

    一致认为第三位演讲者讲得最好,因为他的表现虽然不够完美,甚至还出现些许失

    误,但让人感觉非常真诚、值得信赖。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偶尔出丑并不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看法,相反,还有可能

    让我们赢得人们的好感。所以,我们无须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自然地表现自我,就

    能够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他人。

    2.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出丑效应”的神奇力量,去消除他人对我

    们固有的刻板印象,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比如,一名管理者平时在员工面

    前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面孔,并且为了树立起自己威严的管理者形象,事事都小心谨慎,从不出错。这样员工固然会对管理者产生强烈的敬畏之心,但不一定能够真心信赖管理者,总会与管理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候,管理者就

    不妨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这会让员工觉得管理者和自己一样,也是可能出错的。

    这样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隔膜就会消除,员工也会觉得管理者更有亲和力。

    3.在出丑后巧妙处理,彰显个人魅力

    有些人对出丑怀有恐惧心理,一旦在人前出现失误,就会感到十分沮丧、难

    过。其实出丑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失败的表现,我们也不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事实上,如果在出丑后,我们能像丘吉尔那样开个幽默的玩笑来化解,就能将尴尬

    感一扫而光,而他人也会因为我们机智的反应、高超的语言艺术而对我们产生更多

    好感。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曾经这样说道:“最幽默的人,是

    最能适应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试着用幽默来适应、化解出丑后的尴尬,这会放

    大“出丑效应”,让他人发现我们更多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出丑效应”不是让大家为了出丑而出丑,偶尔犯点无伤大雅

    的小错并不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可要是故意为之,一错再错,或者犯下性质

    严重的大错,那就成了弄巧成拙。我们应当谨慎把握“出丑效应”的使用尺度,避

    免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评价焦虑:试着去适应那些负面评价

    有些人在遇到可能被他人评价的情况时,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情

    绪,严重时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

    害怕得到负面评价。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评价焦虑”。

    锤子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罗永浩就曾经深受其苦。他在第一次登台演讲前,花费

    了大量精力,刻苦学习了30天,对着墙讲了30多遍,录音又录了十几遍,才勉强克

    服了一些“评价焦虑”。但是当他最终走上讲台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评价焦

    虑”反应,用他的话就是:“浑身发抖、舌头发硬、后背发直、浑身冷汗,一会儿

    地面就湿了一块,就那种感觉,非常糟糕。讲了30分钟,完全不知所云,舌头都是硬的,后来几乎是被工作人员抬下去的。”

    罗永浩的这段话虽然带着调侃的成分,但其中所描述的焦虑的情绪却是非常真

    实的。正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讲得不好,会招来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所以才会让

    自己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在这次演讲之后,罗永浩为了克服“评价焦

    虑”,开始反复练习,又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渐渐变得不再

    惧怕负面评价,最终他的演讲大获成功,而他也成了频频登台亮相的演讲达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焦虑”会让我们惧怕别人的审视和评

    价,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发挥出我们正常的实

    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欣赏,我们应当像罗永浩那样努力克服“评价焦虑”,并且

    在收到负面评价时做到沉着面对、冷静思考,学会从负面评价中看到积极因素,以

    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我。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应对负面评价。

    1.冷静面对负面评价,不要急于争辩

    遇到负面评价时,我们首先要冷静地加以分析和思考,去分辨评价本身究竟包

    含着有用的信息,还是只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对于评价中提到的问题,我们要认

    真分析这些问题是不是确实存在,然后看看有没有能够让自己得到提高或改善的地

    方。

    有时对方对我们做出的负面评价可能并不客观,对此我们虽然会感到委屈,但

    也不要态度激烈地进行争辩,更不能对对方进行语言攻击,以免影响到对方对我们

    的评价,甚至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当先耐心倾听对方的负面

    评价,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再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对方进行

    心平气和的沟通,这样对方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失之偏颇,会改变对我们的

    负面评价,并有可能对我们谦逊、理智的表现产生好感。

    2.减少自我关注,避免社交焦虑

    如今,越来越广泛的社交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发展契机,但有些人对此心怀恐惧,甚至引发了社交焦虑,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社交焦虑”其实也

    是一种形式的“评价焦虑”,就是指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或工作场合,如面

    试、公众演讲、在众人面前向上级汇报工作时感到害怕、紧张,而且会出现诸如脸

    红、出汗、战栗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紊乱症状。正是因为这些不良体验的存

    在,导致这类人常常采取逃避社交的行为,对自己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

    响。

    “社交焦虑”的出现也是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将周围人看作潜在观众,并认为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为了避免负面评价,我们会刻意关注自己的外部

    表现,如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结果反而会让自己表现得很不自然。为了摆

    脱“社交焦虑”,我们应当学会避免过度的自我关注,别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

    上,而是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外部环境以及他人的表现,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表现得

    自然和正常得多。

    3.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要过分纠结于负面评价

    有些时候,在面对负面评价时,我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特别是有的负面

    评价可能指出了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甚至触及我们的深层行为习惯或

    个性,在短时间内,这些状况又难以改变,这就会引起我们纠结的心理。其实,对

    此我们不必过于烦恼,也不要对自己感到灰心或失望。我们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慢慢面对和接受别人在负面评价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反

    省,再尝试着努力去改变,这样就可以在摆脱评价焦虑的同时获得自我的完善和提

    升。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反复提醒自己,不管是正面评价也好,负面评价也罢,不

    要让这些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接纳

    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能够从负面评价中受益,从负面评价中进步。

    自利偏差:别把不如意的事都归咎于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下面这些现象:在职场上,如果取得一些成绩,我们通常会将主因归结为自己能力超强、勤奋上进,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

    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可要是工作不顺利,业绩平平,我们往往会把责任

    推给他人,要么说领导布置的任务太难,要么说同事不肯好好配合,才会导致自己

    表现不佳。同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考得好,会认为自己聪明又用功;如果

    没考好,会觉得题目太偏太难,导致自己发挥失常。有的人在面对恋爱问题时也会

    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向对方表白成功,会觉得自己魅力十足;可要是被对方拒绝,那只可能是对方有眼无珠。

    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丝痕

    迹。也就是说,人们习惯把不好的、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其他人或外因,这种归因

    错误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称其为“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也叫“防御性归因”,这是在归因过程中表现得最普遍的一种动

    机性偏误。“自利偏差”会让我们将成功完全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在失败时却很

    难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原因,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反省。这样做固

    然内心会觉得比较轻松,不会损伤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会形成严重的负面心理,会

    让自己变得过于骄傲、自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无法得到改进和完善

    的机会。而且在“自利偏差”的驱使下,我们总是责怪别人,也会影响和谐的人际

    关系,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利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1.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让抱怨主宰自己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时,不愿面对自己,不能找出自己的失误或过

    错,反而常常埋怨客观条件,或是归咎于他人,这样做并不能让我们摆脱不如意,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认知缺陷,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各种不理想的情

    况,不必苛求事事都能完美。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淡定从容地

    面对,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心态更加平和。2.寻找失败的源头,确定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有些事最终的发展可能会违背我们的本意,获得的结果让人沮丧。这

    时我们不应当把时间浪费在怨天尤人上,而是应当振作精神,寻找失败的原因,并

    想方设法改进。对此,互联网精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这样说道:“失败者

    总在怪别人,成功的人总在怪自己。所有的成功者都在检查自己,所有的失败者都

    说是别人的错。所以我们还要自己检查自己,不断地反思、反省。”这句话可以给

    我们很好的启发,让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失败,积极寻找自己的错误,从而可以快

    速走出挫折,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3.在逆境中磨炼心智,从容应对失意

    在生活中遇到逆境在所难免,对此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要把逆境当成一种磨

    炼,一种考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儿在父亲面前抱怨,说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烦心事,同事、朋友都不理解她,处处刁难她,让她痛苦万分。

    父亲听后二话不说,拉着女儿进了厨房烧了两锅水,第一个锅里放了鸡蛋、胡萝

    卜;第二个锅里倒了一些咖啡粉。水沸腾之后,锅里的鸡蛋、胡萝卜、咖啡开始发

    生变化。过了一会儿,女儿看到本来坚硬的胡萝卜变得稀软如泥;而易碎的鸡蛋的

    质地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那样不堪一击;至于咖啡粉,则将整锅沸水的味道改变

    了,让没有味道的清水变成了美味的咖啡。

    最终,女儿明白了父亲这样做的用意: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要让自己变得像

    胡萝卜一样软弱无力,而是应当像鸡蛋那样将自己塑造得更加坚强,或是像咖啡那

    样改变周围的环境,得到自我的提升。

    由此可见,为了摆脱“自利偏差”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人

    生,要学会改变那些令自己不开心的因素,将外部环境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才

    能从容应对烦恼和失意。

    杜根定律: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小泽征尔是享誉全球的指挥大师。在成名之前,他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优秀指

    挥家大赛。这次大赛要求使用评委提供的乐谱进行指挥。可就在小泽征尔指挥乐队

    演出的时候,却发现乐队中有不和谐的声音。他觉得是乐谱出了问题,便停止了指

    挥,面对台下的评委指出乐谱有误。

    台下的评委都是国际知名的音乐界权威人士,他们对小泽征尔的意见并不认

    可,反而说是他产生了错觉,因为其他指挥使用的也是同样的乐谱,可是他们都没

    有提出任何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小泽征尔也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思索了几分钟,最终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意见,对评委们大声说道:“不,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本以为自己会遭受评委的更多批评,谁知在场的评委都站了起来,向

    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份乐谱确实存在问题,是评委们故意设计的圈套。评委

    们想通过这种办法寻找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真正的音乐家,而小泽征尔自信地

    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令评委们刮目相看。最终,小泽征尔

    夺得了本次大赛的冠军。

    在这个故事中,小泽征尔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

    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这也是“杜根定律”中蕴含的道理。“杜根定律”的提

    出者D.杜根其实并非心理学家,而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认为信心可以决

    定人的成败,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足够的信心。

    诗人莎士比亚也曾说道:“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就是其失败的

    原因。”自信是一个人热爱自己并完善的过程,是对自身能量的确信无疑,相信自

    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积

    极向上,因此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既然自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得自信呢?

    1.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的基础

    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长处或才能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们要经

    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对自己进行正面的心理强化,避免负面的影响。而在碰到困难时,我们也要坚

    持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会做到!”“我会做得更好!”不断地对自己

    加强心理暗示,坚定信念,就会使自信心不断得到提升。

    2.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树立自信的外在形象

    一个人的外部形象,与自信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外部形象,不仅仅指

    外貌,还包括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精神状态。一个外部形象良好的人,会被人们认

    为具备一些正面的人格特征。比如,仪容整洁、容光焕发、姿态大方、言行举止从

    容洒脱,就会给人留下开朗乐观、自信阳光的好印象,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获得不少积极的影

    响,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3.与自信的人多交流,感受自信的魅力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人与人之间会互相产生一定的影

    响力和感染力。那些充满自信的人对生活有乐观、坚强的态度,遇事不畏缩、不恐

    惧,敢于超越自我,表现出热情和活力,并会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

    们要多与这样的人交往和接触,这会使我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我们

    也会变得乐观豁达,自信开朗。

    4.确立适当的目标,增强自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和人生道路,并为此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就能够拥有

    勇往直前的力量,也会变得充满信心,不会因自身的种种不足而陷入自卑,沉浸在

    负面情绪中。自卑会扼杀人的聪明才智,消磨人的意志,让我们对待人和事缺乏积

    极的态度,而自信则会使我们重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挫折,一路奋勇前进,距

    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确立适当的目标,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

    过高的目标很难实现,难免会让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而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我们内在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条

    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要遵从客观的原则,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当的目标,并在目标

    引导下不断增强自信心。

    杜立奥定律:心态积极,才能乐观面对人生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

    故事:青年画家琼西得了严重的肺炎,住进了医院。在她病房的窗户外面有一棵常

    青藤,叶子茂密碧绿,百无聊赖的琼西常常数叶子消磨时光。

    秋天到了,琼西的病情日渐加重,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糟。她看到常青藤的叶子

    不时被风吹落,感觉心灰意冷。当常青藤只剩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时,琼西对生命也

    失去了希望,她觉得自己就像那片叶子一样,很快就会从世界上消失。

    可是让琼西意外的是,那片叶子竟然异常坚强。一连几天过去,经过暴风雨的

    摧残,那片叶子始终挂在高高的藤上。琼西为此受到鼓舞,心情不再沮丧,开始以

    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琼西康复后,她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其实,那片叶子是一个老画家画上去

    的,它并不是一片真正的树叶。

    其实,救琼西一命的不是那片叶子,而是她转变后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个故

    事所蕴含的深意与心理学上的“杜立奥定律”不谋而合。提出这个定律的是美国自

    然科学家、作家杜立奥,他曾经这样说道:“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

    老矣,精神状态不佳时,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的确,心态对我们的人生能够产生很多重要的影响,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

    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时,会发现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东

    西;可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时,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沮丧的东西。由此可见,在

    很多时候,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其实就在于我们的心态。

    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经这样说道:“快不快乐,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的。”其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让人伤心或烦恼的事,但是作为生活的

    主角,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学会适应自己的处境。“遇事不钻牛角尖,愁也一

    天,乐也一天。”既然忧愁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快乐一点呢?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的过程,能够让我们的心态

    变得更加积极,情绪变得更加乐观。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难免会发生。当我们无法改

    变客观事实时,不妨敞开心扉,改变自己的心态。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人生呢?

    1.敢于自嘲,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自嘲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它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摆脱难堪的境地并调整自己

    的心态。自嘲能让人通过乐观的方式更清楚地认识真实的自己,战胜自卑的心态。

    当我们身处尴尬境地,或是被人指出一些缺陷和问题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自

    嘲。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就善于用自嘲来调整心态、调节气氛。罗伯特年轻时头

    发就很稀疏,到了60岁时,他几乎完全秃顶。在他60岁生日时,不少朋友来家中给

    他庆贺生日。妻子当着朋友的面,劝他戴顶帽子,说:“这样能好看些。”这句话

    让大家觉得有些尴尬。罗伯特却大声说:“秃头怎么了?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

    人。”这句自嘲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聚会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罗伯特自己也觉

    得十分快乐。

    2.丢掉忧愁烦恼,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我把忧愁写在水里,河水把它冲走了;我把忧愁写

    在海里,海水把它冲散了;我把忧愁写在梦里,黑暗把它带走了;我把忧愁写在生

    命里,时间把它带走了。”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忧愁烦恼剪不断、理还

    乱,与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还不如将它们一一丢掉,别让阴影笼罩心头,让我们

    失去了前行的动力。生命在持续,我们应当让自己每天都能保持好的心情,不要为

    昨天懊悔,为明天忧虑,要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3.学会宽容,让自己变得胸怀博大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心态也容易变得消极。因为他心里只装着自己的喜怒哀

    乐,遇事也容易钻牛角尖。事实上,无论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只要人与人

    相处就免不了发生磕磕碰碰,所以我们要学会与人为善,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与人

    闹得不可开交或得理不饶人。当我们变得胸怀宽广时,就能够做到接纳别人的不同

    意见,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容别人的过失或过错,同时自己的心境也能保持

    乐观。

    4.培养广泛的兴趣,勇敢面对未来

    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可以说,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的心理保持最佳状态。比如,退休后,有的中老年人整天无所

    事事,心里难免会有失落感。这时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像练习书法、下棋、跳

    广场舞、钓鱼、加入合唱团、去老年大学参加各种学习班等,每天让自己闲不下

    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心态也会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由此可见,生活越充实、越丰富,人的身心就越有活力,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

    满阳光,也能时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下,就能更加乐观地

    面对人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第二章 学会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心理学常识情绪定律:掌控情绪,你的情绪决定你的一切

    有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是卖草鞋的,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很显然,大

    晴天时卖草鞋生意好,而下雨天雨伞好卖。老人心里记挂着两个儿子,每天心里都

    很纠结——晴天时,他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得不好;雨天时,他又害怕小儿子的草

    鞋无人光顾。老人天天愁容满面,很不开心。有一天,一位邻居对他说:“你为什

    么不换一种想法呢?晴天时,你就想我小儿子的草鞋肯定销路不错;雨天时,你就

    想我大儿子的雨伞不愁卖不出去。这样去想,是不是每天都会很开心呢?”老人听

    了邻居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从此之后,他再也不为两个儿子发愁了,每天都笑容

    满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换个思路,情绪会跟着转换,也可以说,思

    路和心态决定我们的情绪。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只有掌控自己的情绪,生活才能充满阳光。这也是“情绪定律”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情绪定律”告诉我

    们,人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

    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

    态。所以,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我们所做的决定大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通常情况下,情绪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情绪状态对人的各方面的影

    响都很大,轻则影响人们的能力发挥、人际交往,重则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可以

    说,积极的情绪能促使人积极地行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我们

    的生活也许充满了无奈,也会遭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当生气、失望、愤怒这些消

    极情绪一起涌上心头的时候,如果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合理或极端

    的举动,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

    说,调整自己的情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因为我们的情绪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健康

    的身心,是否会有一辈子的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呢?

    1.改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像上述故事中那位老人,如果不是邻居开导,他可能一直雨天担心、晴天烦

    恼,天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但改变观念、转变想法之后,他变得雨天也高兴、晴

    天也开心,心情大不一样。虽然面对的状况还是一样,但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就

    不再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自己的情绪也不再受到困扰。一个人如果能换种思维去

    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知道,生活不只有黯淡无光的一

    面,也会有积极光明的一面。当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快乐

    和美好。

    2.调整心态,别抓住失意不松手

    有些人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像掉进了泥潭再也走不出

    来。有的年轻人失恋后很长时间还无法从失败的感情里走出来,一直沉浸在懊悔或

    难过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人变得越来越沉闷,生活也变得了无生趣。相反,有的人

    却能正确面对,放下一段失败的感情,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事业中,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也因此收获了另一段美好的感情,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人生不如

    意事十有八九。面对不如意的事,不要长时间陷入自怨自艾里不能自拔,要及时调

    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挫折和失意,保持积极的情绪,才不

    会被生活打败。

    3.修德养心,控制自己的欲望

    《庄子·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

    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古代一些懂得养生之道的高明之人,睡觉时不做梦,清醒

    时无忧虑,饮食清淡不求肥甘,身心都能做到顺畅而自由。因此说明,修心静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人生十分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的意思是战胜自我的私欲,也就是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只有驱除扰乱我们情绪的一切贪念,在心理和精神

    上保持清静安闲,不被外界的钱财名利所诱惑,这样负面情绪才不会随时登门。

    由此可见,修身养性,把控自己的情绪,不仅是一个人的终身修养,也是我们

    获得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秘诀。

    钟摆效应:情绪起伏很正常,要学会自我调节

    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在德国,不少有志于化学研究的青年人都

    会将自己的论文寄给他,请他指教。一天,奥斯特瓦尔德牙病犯了,疼痛难忍,心

    情也很糟糕。恰好这时,他收到了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忍着牙痛,他匆

    匆忙忙看了一遍,觉得满纸奇谈怪论,就随手将论文丢进了废纸篓。过了几天,奥

    斯特瓦尔德的牙不再痛了,情绪也好多了,突然想起那篇论文,里面一些奇思妙想

    突然在他脑海里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找出那篇论文,仔细看了起来。他越

    看越激动,认为这篇论文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看完这个年轻人的论文后,他马上

    动笔给《科学》杂志写了推荐信。后来,这篇论文一经发表,轰动了学术界,这篇

    论文的作者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生活中,因情绪不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的事时有发生。我们每个人的情绪总是起起伏伏,变化多端,心理学家将这样的心理现象称为“钟

    摆效应”。根据“钟摆效应”理论,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所有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意麻痹自己负面情绪的感受

    时,正面情绪的感受也会随之降低,就相当于丧失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如同给

    情绪注射了一针麻醉剂。短时间内,暂时麻痹自己,可以降低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时间长了,麻痹的情绪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有些人害怕面对负面

    情绪,会刻意逃避引起情绪起伏的人和事,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让其他人无法

    靠近,生活态度也变得十分漠然和消极。鉴于“钟摆效应”的理论,我们要从中意

    识到,人的情绪时好时坏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心想要杜绝负面情绪难以做到,最

    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运动调节,释放自己的能量

    心理压力可以说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将这些负能量通

    过汗水释放出去。当一个人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可以有效转移我们对压

    力的关注,压力就会得到暂时缓解。有研究表明,运动对人的情绪调节有很多好

    处,跑步、打球、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

    环,调节心率,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就能缓解紧张和焦虑

    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运动调节情绪不宜采取激烈对抗的运动方式,相对有

    效的是慢运动,如慢跑、散步、瑜伽或打太极拳。

    2.用冥想的方式,唤醒美好的记忆

    冥想是用想象在头脑中描绘一些美好的事物,是一种记忆体验的唤醒。比如,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宽阔无边的田野、鸟语花香的山林,或是漂浮在静静的湖面

    上。我们可以利用想象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安抚身心。生动的视觉想象能够

    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记忆也是一种心理体验。除此之外,我们还

    可以用冥想的方式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唤起曾经的开心、快乐、自豪感和满足

    感。利用冥想,我们把不好的记忆统统封存,将美好的回忆反复在脑海里播放,让

    幸福感紧紧拥抱自己,这样就能使情绪得以舒缓。3.利用自我催眠,暂时隔绝负面情绪

    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时,听一段美妙的音

    乐,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负面情绪也会一扫而光。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催眠,这样的催眠不同于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的催眠,只是采用催眠的方式让自己暂时脱

    离现实。比如,利用运动、看书、幻想、聊天、听音乐等,以此来转移不好的情绪

    状态,减轻对烦恼和苦闷的知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将积极的情绪不断扩大,长时间沉浸在喜悦、自豪、满足的情绪中,才能心中充满正能量,即使负面情绪来临,我们的承受力也

    会增强,也能从容面对。

    哭泣效应:极度痛苦的时候不妨大哭一场

    有句话这样说:“人的一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

    束。”打从呱呱坠地开始,哭声就一直伴随我们左右。小时候,肚子饿了会哭,尿

    湿了不舒服会哭,跌倒了摔痛了会哭,挨打了、伤心了也会哭……就这样在哭声中渐

    渐长大。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哭。像“男儿有泪不轻弹”“英

    雄流血不流泪”这样的励志格言也在时时提醒人们,哭是软弱的表现,遇到伤心悲

    痛的事要埋藏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战胜磨难。

    在情绪心理学中,人们因悲痛而哭泣,从而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哭泣效应”。哭泣使人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而松弛有利于人的

    身心健康。可以说,人在极度痛苦或过于悲痛时大哭一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哭泣

    效应”,可以防止在痛苦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有一项调查表明,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理、职业等

    方面的优势外,“想哭就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

    一个女人活到78岁,她哭泣的时间累计超过1.2万个小时,相当于16个月。

    其实,人的情绪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高兴了我们会开怀大笑,难过了自然可

    以放声大哭。眼泪可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委屈、忧伤,也就是说,一个人难过的时候无须刻意压抑自己,敢于正视内心才是真性情。

    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灾难降临时,当失去亲人心痛难忍时,当受了委屈孤独无

    助时,大哭一场,将心中的悲痛发泄出去,相当于给身体和心理“排毒”。这

    种“排毒”对我们的身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释放情感,缓解心理压抑的状况

    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哭泣过

    后,负面情绪可以降低40%,落泪能让近90%的伤心者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这项研

    究说明,哭泣比抗抑郁药能起到更好的自我安慰和提升情绪的作用。为什么哭泣会

    产生如此强大的作用呢?因为泪液中含有应激激素,在哭泣时这些激素会排出体

    外,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理的压抑得到缓解,因而情绪会有所好转。

    2.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人们在哭泣时会不断地吸气,吸气时有助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对改善心肺功能有一定功效。如今,这种“带哭的呼吸”已经

    成为一种呼吸运动,并被运用到一些气喘和支气管炎的治疗当中,效果相当不错。

    3.哭泣时能湿润眼睛,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人的眼泪里含有一种叫“溶菌酶”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起到一种自卫作

    用。当我们哭泣时,流淌的泪水不但能滋润眼角膜,而且能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就像是给眼睛洗了个澡。

    4.哭能让人平静,帮助睡眠

    当一个人极度紧张、压抑时会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荷尔蒙。这种荷

    尔蒙是一种神经递质,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但大量分泌则会使血压升高,导致血

    液循环不畅,伤害人的身体。通过哭泣,能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荷尔蒙,缓解紧

    张、焦虑的情绪,帮助人们发泄痛苦、获得平静。如果伤心难过,思来想去,心绪

    难平睡不着,不妨哭出来,释放压抑情绪,等到心情平静后,自然就会入睡。哭虽然对身心有一定好处,但不能毫无节制。每次哭的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

    要超过15分钟。如果哭泣时间过长,一方面会导致胃的运动减慢,很可能引发胃

    病;另一方面有可能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只要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就要

    停止哭泣,否则会适得其反。

    情绪共鸣定律:别让别人的坏情绪传染给你

    古时,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吹吹打打出殡的队伍。

    第一个秀才望着远去的棺材连连摇头,并叹气说:“唉,本以为算好了黄道吉日,哪想到触了霉头,赶考的日子竟然碰到了倒大霉的棺材。”第二个秀才听他这么说

    也有些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第一个秀才直到走进考场时,眼前还一直浮现着那口黑漆漆的棺材,心情变得

    十分糟糕。考试时,他的思绪也乱糟糟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秀才自然未能考

    中。而第二个秀才快到考场时,忽然想到棺材的谐音不就是有“官”又

    有“财”吗?这可是个好兆头,此次赶考肯定会高中。进了考场之后,他带着志在

    必得的决心,情绪也变得十分高涨,拿到考卷,文思泉涌,发挥得十分出色,最后

    果然如他所愿,一举高中。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共鸣定律”。“情绪共鸣定律”的含义是

    指:“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影响和感染

    别人,使之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上述故事中,第二个秀才一开始正是由

    于受到第一个秀才的影响,心情变得很不好。所幸的是,第二个秀才擅长自我安

    慰,能很快转变情绪,把事情朝好的方面想,并未一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

    心理专家说,情绪如同感冒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人就像海绵,会吸收周围人

    所谓的“情绪传染病”。由此可见,坏情绪也会传染,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

    响。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与坏情绪的人亲密接触,以使自己保持心情

    愉悦,不受影响。尤其在职场中,远离负能量,远离总是散发坏情绪的人,对于保

    持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如何防止被别人的坏情绪传染呢?1.识别总是传播坏情绪的人,与之保持距离

    人的心情就好比天气,有阴有晴,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是一

    种正常的情绪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能从坏情绪中渐渐调整过来。带着负能量

    的人却常常郁郁寡欢,愁眉不展,总是处于伤心、愤怒、嫉妒的情绪中,为一点小

    事抱怨一整天,将自己的不开心无限放大,唯恐天下人不知。除此之外,还希望别

    人和他一样,时时刻刻将烦恼挂在脸上。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尽早识别,也要尽

    量和他们保持距离。负能量的人一般有以下特征:自怨自艾、抱怨不断;遇事不够

    独立,总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分担;事事吹毛求疵;心态比较消极,对人对事抱有偏

    见,且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最好能和他保持距离。

    2.不要充当“出气筒”,远离愤怒的人

    有坏脾气、坏情绪的人就像不定时炸弹,随时随地会爆发。在生活中,我们要

    尽量远离愤怒的人,如果待在这些人身边,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出气筒”“撒气

    包”。有时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无缘无故被人指责、遭人痛骂,心里也会压制不

    住冒出一团火。如果必须要和愤怒的人相处,遇事自己最好控制住,先别发火,不

    然只会助长对方的坏脾气,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是对方情绪失控,最好

    不要和他争吵、辩解,先离开一会儿,等他怒气消了之后再慢慢解释。

    3.和愤世嫉俗的人划清界限,防止被他们传染

    生活中有阴有晴,有光明,也有黑暗,但负能量的人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

    的黑暗面。这样一来,生活中的负能量越积攒越多,心里被各种各样的抱怨填满,看不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和事物积极的一面。在生活中,一些心态消极的人,愤世

    嫉俗,常常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怀才不遇,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他一样。还有一些情

    绪不好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多体谅他,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气一股脑儿倾倒出

    来,拿他人当自己坏情绪的垃圾桶。

    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给予理解,也可以试图帮他分析造成某种状况的原

    因,但如果他自己不愿从阴霾中走出来,那就只好远离,或者用积极的方式对抗消

    极。一旦他要诉说负面话题,宣泄负能量,就赶快转移话题,说一些令人愉快的事,不要给对方机会传播负面情绪。

    总之,如果他人的坏情绪已经影响到你,让你感到不快,就不要再拖延,以免

    自己被代入其中,越陷越深,要时刻保持警惕,别让自己被坏情绪传染。

    刚柔定律: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大文豪苏东坡被派到江州任职时,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所在的金山寺与他的住

    处只隔一条江。苏东坡外出游玩的时候,看到如此磅礴大气的江景,不由得诗兴大

    发,便就地吟了一首,诗中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

    金莲。”以此诗来寓意自己境界之高。写完后,苏东坡颇为得意,让书童过江送给

    佛印禅师赏读。禅师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拿起纸笔,只写下了两个字,交与书

    童,让他带回去给苏东坡。

    当书童拿回信件,苏东坡以为佛印禅师一定会写上赞美自己的话,便迫不及待

    打开来看。谁知信上只有“放屁”二字,苏东坡心里霎时一团火腾起,他拿着信件

    立即乘船过江到对岸去找佛印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

    等候,一靠岸,苏东坡便怒气冲冲质问:“禅师,怎么说我们也是故交,你为何出

    言不逊,如此贬低我!”禅师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你不是说自

    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让我一个‘屁’就打过江来了?”

    其实,苏东坡诗里的“八风”泛指现实生活里的声誉、名利、得失、利益等。

    禅师只不过以此方式来试探苏东坡是否如诗中所言,对一切能坦然放下。这则故事

    也道出了心理学中“刚柔定律”的主要观点。“刚柔定律”告诉我们,人要懂

    得“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既要懂得知难而上,也要学会适时

    放下。执着对于成功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一个人如果太过执着,也不一定是好事。

    执着是坚持对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做法,而偏执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可

    能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或失败时,我们既要有拿得起的勇气,也要有放得下的度

    量。在有些人看来,总以为坚持才是勇敢者的作为,放下是弱者的托词。其实,放下并不等于放弃,而是适当地调整心态。在生活中,不管家庭还是事业,工作还是

    学习,我们既要有勇往直前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性,也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

    怀。那么,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我们如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呢?

    1.走出曾经的阴霾,学会珍惜当下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曲折,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学会欣然接

    受。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固然让人欢欣,但遭遇风雨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更

    为可贵。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让自己变得沮丧、萎靡,削弱了意志,看

    不到未来的希望,丢失了原本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才是最大的失败。当失意

    侵袭时,我们要珍惜当下,尽快走出阴霾,鼓起勇气,重新上路。一个不懂得放下

    的人,也许很难再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2.懂得放下,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在亚马孙雨林中最高的树上生活着一种蜘蛛猴,个头很小,肢体灵活,人们想

    捕捉它很不容易。有一个土著经过观察,发现了蜘蛛猴的弱点,他想出了一个好办

    法。想捉蜘蛛猴时,事先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然后走开。等人一

    离开,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来,把手伸进瓶里抓取花生。抓住花生后,蜘蛛猴握

    紧的拳头从瓶里伸不出来,而它又不愿放弃到手的花生,就这样被人们捉住了。直

    到把它带回家,蜘蛛猴紧握花生米的手还是不愿松开。至死都不肯放下一粒花生

    米,这就是蜘蛛猴的悲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懂得放下才不至于掉入陷阱,才能

    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3.学会刚柔并济的太极智慧,获得幸福人生

    生活中,人们大多崇尚刚强,以强为荣。这种强者的心理使得有些人遇到任何

    事能拿得起却放不下,善于前进却不善于后退。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可以说,刚柔相济是太极拳的主要特

    征,也是其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太极的智慧,懂得刚柔并济的哲

    理,使自己拥有广阔的胸怀,遇到任何事都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以豁达的心态笑看生活,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空虚寂寞定律:内心越丰富,就越不会寂寞空虚

    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厌烦,感觉

    无聊的一天又开始了。虽然每天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生活很有规律,看起来时间

    占得满满的,似乎什么都不受影响,但是心里总是提不起劲,不知道每天这么忙忙

    碌碌究竟是为什么。看看自己周围,其他同事或朋友,玩起来能打、能闹、能疯、能笑,工作起来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充满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他很想去请教心

    理医生,询问自己为什么会时常感到空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上的一种空虚寂寞感。“空虚寂寞定律”,意思是一个人的

    内心世界越丰富,他的寂寞感就越少。如今,精神空虚是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不

    仅年轻人如此,一些中年人也有这样的心理状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社会

    的多元化不无关系。社会的多元化令人无所适从,个人价值容易被忽略,就会导致

    这种不良心理的发生。大凡心理空虚的人一般不思进取,缺乏人生的奋斗目标。一

    个人如果缺乏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空虚就会乘虚而

    入。

    每个人的空虚感不同,有的人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怨自艾,思想空虚;

    有的人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相称,陷入困境无力摆脱而感到空虚寂寞;有些人

    觉得怀才不遇,个人价值不被认同,产生失落困惑,觉得生活没有重心,感到空虚

    寂寞。

    有些空虚的人觉得生活无聊,无所事事,为了打发时间,常常会寻求一些心理

    上的刺激,如喝酒、赌博、打架、闹事等,严重的还会偷盗、抢劫、引发犯罪。可

    以说,空虚寂寞会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排除心理上的寂

    寞和空虚呢?

    1.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走出空虚寂寞

    有句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到空虚寂寞时,不妨打开一本书,走进书的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空虚的心灵会变得丰富充实。一本本图书犹如一

    扇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世界之门。如果我们有了读书的喜好,能够从书中汲取更

    多的养分,眼前的世界会变得绚丽多彩,精彩无限。读书就像和一个个思想家、哲

    学家、艺术家对话,空虚和寂寞也会因此一扫而光。

    2.学会选择良师益友,赶走空虚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几个心地正直的严正的

    朋友。”寂寞的人常常心灵孤单,缺少和他人心灵上的共鸣。在生活中,我们不妨

    选择几位良师益友,空虚寂寞的时候多和他们聊聊天,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无

    助。情绪低落时如果有朋友陪伴就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不再感到空虚寂寞。

    3.积极投入工作,忘掉空虚寂寞

    工作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来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积极地投入工作

    也是摆脱空虚的一个好方法。忘我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就会忘掉空虚和寂

    寞,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快乐。

    4.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让内心世界变得丰富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之外可以培养一些广泛的业余爱好,如唱歌、绘画、运动、书法等。这些爱好可以使焦灼的心平静下来,从而使自己从空虚的状态中解脱出

    来,生活也会变得乐趣无穷,丰富多彩。

    当头棒喝定律:必要时施加强烈刺激,走出心理误区

    相传古时,有一个叫黄辟的禅师,他收弟子有一个规矩,每次收新弟子时,他

    都会不分缘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对方不假

    思索地回答,并且每提出一个新问题,都会当头棒喝一次。很多人对此不解,询问

    禅师缘由。禅师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考验对方对佛法的虔诚和领悟程度,也希望以此方式告诫对方一定要悉心苦读研究,弄懂佛法深藏的奥妙。这种看起来

    不合常理又有些古怪的传教方法逐渐被佛门采用。后来,一些能促使人醒悟或给人以严重警告的手段,都被称为“当头棒喝”。

    借用“当头棒喝”的典故,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必要的情况

    下,强烈的刺激可以促使个体打破僵局,走出心理误区。

    当头棒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措施。现代的教育方式提倡

    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当头棒喝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似乎不足取。

    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点、行为习惯都不同,针对一些学生,必须使用当

    头棒喝的方式才能起到教育目的。当然,这里的棒喝,不是像禅师那样拿棒子打,大声呵斥,而是使用一些如纪律处分、严肃批评之类的惩戒手段,对屡教不改、不

    认真反思自己错误、不知道悔改的学生的一种突然性的处罚。那么,如何利用“当

    头棒喝定律”帮助学生及时纠错改过,走出心理误区呢?

    1.发现错误,要及时利用棒喝制止

    刘伟是一个爱干净、心思缜密的男孩。从高中起,就开始自己洗衣服。父母觉

    得儿子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再依赖父母,心里很欣慰。可是,过了一段

    时间,他的妈妈觉得不对劲,以前刘伟洗一件衣服顶多花10分钟,现在洗一件衣服

    差不多要用一个多小时。看着刘伟把一件衣服揉来搓去,反反复复洗了有十几次,联想到儿子其他的奇怪现象,比如反复关门锁门、总是觉得自己忘带钥匙等,妈妈

    觉得有必要带儿子去看看心理医生。从心理医生那里,妈妈得知儿子患了强迫症。

    心理医生说,像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用当头棒喝的方式,在他每次洗衣服时严厉批

    评,甚至夺下他的衣服,强行让他停止。在此之后,每次刘伟反复洗衣服时,妈妈

    都会在一旁严厉地责备他,直到他停下。慢慢地,刘伟的症状好多了。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言:“既然惩罚是斥责,那么最好的惩罚就是尽

    可能采取最富有表现力、代价又最低的方式进行责备……”可以说,善用当头棒喝,能够及时制止错误心理和错误行为。

    2.正确使用惩罚手段,要因人而异

    “当头棒喝定律”的核心要点是强烈刺激,但强烈刺激不可随便乱用,使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地点和适用对象。要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必须掌

    握以下几点:惩罚不是目的,起到教育的效果才是关键。通过惩罚,让学生认识到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以后如何避免犯错,而不是只记住了惩罚,产生害怕的心理。

    惩罚时,要有尺度,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一些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导致学

    生对惩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主动认错和改错。惩罚时,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什

    么会受到惩罚,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

    3.善用批评,唤醒学生心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宠爱,缺少的正是

    有成效的棒喝,也就是批评这个武器。批评虽然不能随便滥用,但也不能从来不

    用。虽然现代教育理念提倡鼓励和赏识教育,但不能一味只赞美、不批评。坦率的

    批评其实是疏通开导,就像开刀取瘤,只有如此,方能彻底治病。但批评不能对学

    生的尊严造成损害,更不能危及学生的健康和个性,因为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批评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

    的不足。

    学生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他们屡屡犯错

    时,如果通过谆谆教导收效甚微,就要考虑采用棒喝的方式,给予适时适度的惩戒

    和警示,以此来纠正错误的心理和情绪,唤醒学生的心灵。

    情感宣泄定律:对坏情绪不应堵塞,而应疏导

    有一个人待人彬彬有礼,性情随和,几乎没见过他和谁脸红脖子粗地吵架生

    气,人缘也不错,平时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不仅如此,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游刃

    有余,对任何事似乎都是一副和风细雨、泰然处之的样子,坏情绪似乎与他毫无关

    系。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经不住大伙再三询问,他说了实话:“我住的

    地方离机场不远,每当飞机起落的时候都会听到巨大的轰鸣声。我家的楼顶可以上

    去,当我心情不好时就会跑上楼顶,等飞机飞过时,我就对着飞机大吼大叫,把自

    己心里的不满发泄出来。等飞机飞走了,我感觉我的怨气、不快和烦恼也被带走

    了,心情就好多了。”原来,不是他没有坏脾气,而是懂得利用适合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他的

    做法与心理学上的“情绪宣泄定律”不谋而合。“情感宣泄定律”的意思是,要给

    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一个人如果一味压抑自己心里的不快、不满,并不能解决根

    本问题,也不能完全消除坏情绪。而发脾气也不是真正宣泄情绪的好方法,有时候

    还会适得其反,越发火越恼火。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有九类基本情绪: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

    怒、恐惧、轻蔑和羞愧。在这几类情绪中,只有兴趣和愉快是正面情绪,惊奇算是

    中性情绪,而其余六类都是负面情绪。可以说,人的负面情绪占了多数。当人们面

    对负面情绪时,如果不能及时宣泄,这些情绪就会困扰你、纠缠你,让你寝食难

    安,影响正常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等违背自己心意的事,由此产生的负面

    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把它及时宣泄出去,就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水,给我们

    心理的堤坝造成强大的压力。对此,绝不能采取堵的办法,堵塞只能起到一时的作

    用,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情绪失控,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更大的危害。

    人们所说的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坏情绪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

    理健康,还会影响人际交往和认知功能。一个人的坏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

    以进行有效疏导、适度控制。所谓的情绪管理也并非消灭情绪,而是通过管理将情

    绪进行自我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体察自己的情绪,适当

    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合宜的方式疏解情绪。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压抑久了,得不到宣泄就很容易崩溃。所以,我们要善于疏

    导,把不满的情绪通过一些方式及时宣泄出来,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找朋友适度倾诉,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当坏情绪出现时,我们先要分辨引起坏情绪的根源,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心

    情不佳。有些坏情绪是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引起的,也就是说,和他人发生了纠葛或

    冲突,产生了烦恼。这时候,就要找朋友聊聊天、谈谈心,将心里的不痛快说出

    来,宣泄自己的坏情绪。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和比较信任的人谈一谈,听听他人的看法和建议,有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

    增强自己战胜坏情绪的信心,更加理智地应对坏情绪。

    2.转移注意力,进行自我调节

    出现坏情绪时,有时也不能一味克制忍耐,要把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到其

    他地方,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让自己快乐的事物,比如,看看电影,读一本好

    书,唱歌,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旅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自己的情绪平复,在

    轻松的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这种暂时回避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一面,等情绪有了一定好转后再处理

    问题。通过注意力转移不仅关闭了不良刺激源,防止不良情绪蔓延,还能通过参与

    活动增进愉快的心理体验,消除坏情绪。

    冰激凌哲学: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良好情绪

    王永庆是台塑集团创始人。刚开始投资塑料业时,台湾对聚乙烯化合物树脂的

    需求量只有20吨,但是台湾年产聚乙烯化合物树脂却达到了100吨。此外,台湾还有

    几个加工厂获得了日本人供应的更廉价的聚乙烯化合物树脂。需求减少,销量纷纷

    下滑,很多生产企业经不住打击而倒闭。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永庆经过反复研究分

    析,大胆提出:继续扩大生产。在他看来,与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创造市场。只

    有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不受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买家。

    经过反复摸索和不断总结,王永庆经营的企业逐渐好转,在塑料工业领域声名

    鹊起,成为台湾塑料业龙头老大。

    王永庆一反常态的举措说明,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学会把握经济不

    景气时的机会。在经济萧条时,大多数企业都偃旗息鼓,减少生产,进入“冬眠

    期”,但王永庆在此时探索机会。当经济复苏时,敢于把握冷门机遇的企业将能获

    取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可以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是在经济萧条时仍能把握机

    遇的杰出企业家代表。“冰激凌哲学”源于王永庆曾说的一段话:卖冰激凌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

    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

    害怕夏天的竞争。

    我们如何学习企业家王永庆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己良好的思维模式和积极的情

    绪呢?

    1.及时调整情绪,坦然面对逆境

    面对逆境,有的人为了避免负面情绪,采取回避策略,逃避自己的感觉,这种

    做法实不可取。有时候,适当回避可以暂时保护我们的精神不受侵扰,但回避只能

    让问题越积越多,不能很好地清除内心的情感障碍,长期持续下去,有可能造成恶

    性循环。所以,当我们面临逆境时,不能一味逃避,要尝试着集中精力,采取一些

    行动,尽力改变现状。

    经历人生中的逆境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东西,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挽回,再纠

    结、再心痛也于事无补,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如何面对。身处逆境,我们要及时

    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尽快走出阴霾,坦然接受眼前的一切。有些人遭受逆境的

    刺激之后开始审视过往,继而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2.向家人朋友求援,获得支持和帮助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容易产生空虚、消沉、无助等心理情绪。有些人在逆境

    中会远离他人,封闭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不再亲密,觉得家人和朋友无法

    理解自己的痛苦,长此以往,变得悲观厌世,心理疾病便会乘虚而入。走出逆境,需要个人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向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坦言内心感受,寻求他

    们的帮助和鼓舞。除此之外,也可以向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学习一些新的思

    考方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些外在的力量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勇气,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

    3.不轻言放弃,不在逆境中屈服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一些风风雨雨,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

    去看待逆境。逆境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过度自卑会削弱一个人的活力,也就是说,消极的心态会引发消极的情绪,使人停留在失败与伤心之中,看不到眼前的希望,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在逆境中,如果长时间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

    活和工作。

    我们不妨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除了能增强体魄,也能让情绪不再焦灼焦躁,变

    得平稳祥和,从而消除烦恼和忧伤。无论如何,面对逆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

    绪,不要轻言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向困难低头,被逆境打败,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

    黯淡无光。面对逆境,要保持一颗昂扬的心,只有勇敢面对风浪,才能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拍球效应:让压力成为你的动力

    有一位老船长有多年的海上航行经验。有一次,当他的货轮卸货返航时,突然

    遭遇了海上风暴。水手们非常惊慌,老船长此时不慌不忙,果断地命令水手立刻打

    开货舱,往里面灌水。一个年轻水手不解地对其他人小声说:“船长是怎么想的,怎么能这么做呢?往船舱里灌水,就会增加船的压力,船就会下沉,这不是自寻死

    路吗?”说归说,看着船长一副不容置疑的神色,水手们还是照样做了。灌水之

    后,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也在一点一点下沉。这时,原本在风浪里摇摇摆摆

    的船体,在狂风巨浪中渐渐变得平稳了,威胁也慢慢减少了。

    水手们很佩服船长的决断,船长对大家说:“遇到风暴时,有负重的船是相对

    安全的,而空船是最有风险的。”看着水手们点头,船长又说道:“当然,负重也

    不是没有原则,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来决定,适当的压力可以抵御风暴,但压力过

    大也会压垮船只。”

    可以说,这位船长就是利用了“拍球效应”才避免了风浪的侵袭。心理学中

    的“拍球效应”告诉我们,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

    压力越小,潜能发挥程度就越小。有句话这样说,“人生最大的胜利在于战胜自己”。因为大多数人天生就有一

    种贪图安逸的“惰性”,战胜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加压的过程,也是不断收获

    希望和信心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战胜自己,让压力成为动力,不断追求进

    步呢?

    1.不满足于现状,寻找新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一旦缺乏压力,就容易满足现状,没有了斗志,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

    进步。有些人随着生活的改善,职务的晋升,对自我放松要求,失去了以前的紧张

    感和压力,人也变得浮躁起来,不再有上进心,整天浑浑噩噩。此时,他们需要重

    新调整心态,寻找新的生活起点、新的精神追求,像弹簧一样,让自己处于紧张、充实的状态,不断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不竭的动力,才能使自己

    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2.追求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让压力成就人生

    美国前总统卡特为自己施加压力的方式是经常看自己的座右铭:“为什么不是

    最好的?”一句“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让自己永不知足、永不自满,在压力下努力

    前行。正是这种追求进步而从不懈怠的精神,让卡特成为美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总

    统之一。

    可见,压力能让目标更清晰,脚步更从容,时刻保持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才

    能真正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人生。

    翁格玛丽效应:欣赏自己,收获更多快乐

    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长得不是很美,所以有点自卑,从不愿照镜子。但

    是,她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会给她信心,不断鼓励她,每个人都会对她说:“其

    实你很美,只是你自己还没发现。”家人和朋友常常这样说,使得翁格玛丽对自己

    有了信心,开始每天照镜子,并且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真美!”“你是个漂

    亮的女孩!”渐渐地,翁格玛丽不再自卑,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脸上也有了异样的光彩,看起来神采飞扬,显得很美。这就是“翁格玛丽效应”的由来。

    “翁格玛丽效应”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是说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

    示,告诉他“你很棒,你能做得很好”,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培养信心、发掘潜力,进而使受教育者积极追求进步,并最终取得进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心理暗示让

    受教育者坚信“我能行”,并取得成绩的现象。在被表扬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

    者自然会不断追求进步,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努力,机会会垂

    青于任何人。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被称赞和表扬,而不愿意被人批评。但是,当我们做错

    事,受到批评或指责时,也不要灰心丧气,要学会给自己一些正面、积极的心理暗

    示,告诉自己:“如果努力,我一定也很棒!”

    我们都需要被肯定,并在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中不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但不能

    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就怀疑自己,变得一蹶不振、萎靡自卑。如果一个人有主见,能够自我欣赏,就不会因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在生

    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1.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养成良好的心态

    有正能量的人,其语言也往往充满活力和正气,因为积极的语言本身就能使人

    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也会带来良好的心态。比如,经常对自己说:“我一

    定能行!”“我不怕吃苦!”“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如果每天生活在积极语言的

    暗示下,很快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做起事来会精力充沛,工作也会得心应

    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更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欣赏自己。

    2.以积极的动作暗示,迎接更多的挑战

    我们有时发现,有些人在做比较困难的事或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会握紧拳头,说一声:“加油!努力!”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增强自信心。如果事

    情做得很好,获得成功,也会伸出大拇指,夸自己很棒。这就是一些积极的动作暗

    示,经常这样做,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反应,遇到困难时就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有勇气战胜困难,接受挑战。

    3.尝试乐观的表情暗示,鼓励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挫折,积极乐观的表情暗示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简单来说,表情暗示就是要经常保持微笑,相信自己一定能挺过难关。一个人

    越是遇到困境,越不能慌乱,让自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面对困境,如果还能笑

    得出来,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轻松,更加勇敢,鼓励自己走出困境。

    4.利用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努力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之所以会畏

    惧,就是有不良的自我暗示,怕自己失败。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常常会设想目标实

    现时的场景,觉得非常美好,激动人心,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

    有了这样的暗示,就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了强劲的动力和挫折耐受能

    力。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你的思想

    和行为有明确的目标,会促使你朝那个方向去努力,最后获得成功,也会收获更多

    的快乐。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自己的信念

    魏国太子与大夫庞恭一同作为赵国的人质,准备前往赵国国都邯郸。临走之

    际,庞恭有所担忧,他知道魏王身边有许多奸佞小人,害怕自己不在时,这些小人

    会在魏王面前挑拨离间。临行前,庞恭向魏王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要是有一

    个人对您说,他看到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只老虎走来走去,您会相信

    吗?”魏王说:“这怎么可能?我肯定不信。”庞恭又问:“要是有两个人这样对

    您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会相信。”庞恭随后又追问了一句:“要是有三个

    人都说亲眼看到了闹市里的老虎,您是否还不相信?”魏王回答:“既然有这么多

    人都说看到了老虎,那我就不能不信。”听到魏王这样说,庞恭深有感触地

    说:“果然如我所料,这也正是我担心的问题。一只老虎是绝对不敢闯入闹市的,现在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听三人说有虎就相信真的有老虎,那等我到

    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如果您听到三个或者更多讨厌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

    断言我是坏人?”

    魏王听了哈哈大笑,认为庞恭的担心是多余的,又告诉庞恭,自己知道他的忠

    诚,十分信任他。魏王让庞恭放心去邯郸,自己不会相信别人的胡言乱语。庞恭走

    了之后,一些平日里憎恨他的人就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魏王开

    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于是听信了那些谗言。后来,当庞恭从邯郸回到魏国之后,魏

    王就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这则故事道出了一种心理现象:即使你已经有了主见,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是完全正确的,但身边如果有很多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地坚持自

    己的想法。这种现象是美国洛杉矶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最早总结出来的,因此人

    们把这条规律叫作“韦奇定律”。

    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不少好处,既可以帮助你掌握更加详细的资料和信息,还可

    以帮助你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但如果只听取他人意见,自己毫无主见,不能根据大

    家的意见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只会人云亦云,就会像魏王一样,偏听偏信,做出错

    误的决断。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有主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呢?

    1.了解自己的需要,学会筛选信息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在面对这些选择时,我们

    有时怕自己选择失误,给人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时不免听取他人的意见。有时

    候,在大量的意见或信息面前,我们无所适从,对事情缺乏系统而完善的认知,影

    响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对自身不够了解,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念就无从谈

    起,也容易陷入他人的意见困扰之中,难以坚持自己,做出正确决定。所以,我们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自我判断和筛选,找到自己的定位,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2.勿盲从他人,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决断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魏王和庞恭的故事充分说明,盲目听从他人

    就会掉入陷阱。因此,在生活中,对待任何事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立

    场,不能人云亦云,被他人的话语所蒙蔽。

    3.确定自己的想法,不让闲话动摇信念

    在生活中,如果要克服“韦奇定律”的消极作用,就必须有主见,能准确地把

    握客观情况,用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决定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自己认为最好

    的。有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很有必要。可是,当你的看法正确时,就不能轻易被别

    人的想法改变,不要让闲话动摇你的信念。

    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确定了信念,就要一直走下去,不要在乎别人的看

    法,要牢记“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听过以后不可无主见”的道理。不被闲话左

    右,才能坚守信念,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三章 打破思维之锁,挖掘无限潜力

    ——认知心理学常识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善用注意力做好每件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小时候练字十分用心,也十分刻苦。据说

    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就叫它“笔山”。他家院子里有一

    个小水池,他常在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

    个小水池叫“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成了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书法功底已经炉

    火纯青,但他从不松懈,仍然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王羲之全神贯注地在书房里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鬟给他送来了蒜

    泥和馍馍,催着他赶快吃,可是他仍旧埋头写字,并未理会。丫鬟没办法,只好去

    找夫人。当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时,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

    送,弄得满嘴乌黑,两人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一直盯

    着写好的字,竟然错把墨汁当蒜泥蘸,自己根本没有发现。王羲之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练习书法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到今天。这则故事告诉

    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勤奋刻苦,终究会获得

    非凡的成就。这个故事中也包含着一个心理学定律——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做一件

    事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要保持长久。心理学所说的“注意力稳定性理论”,是指

    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反映、关注某事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

    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

    来。”可见,注意力是人类有意识地自觉自主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本

    手段。我们所说的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如果我们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

    讲,不注意阅读,不注意思考,那就什么也学不到,最终也就一事无成。

    法国一位生物学家曾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也就是说,成功人士之所

    以能成就一番伟业,最重要的就是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善于专心致志地做一件

    事,时时刻刻能专注地研究、学习和努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可以

    说,这扇“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或无法集

    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可以说,保持良好的

    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稳定的注意力对学习

    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提高处在学习关键期的孩子的注意力呢?

    1.进行一些感官训练,提高注意力

    提高注意力,首先要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来训练。比如,在某一时间里

    只盯住一个目标,不为其他事物所动;只听某一声音,并能从众多声音里分辨出这

    种声音;专心感受某一事物,以此来训练一心一用。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钟表,通过定时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对写作业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要进行一些特

    别的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要经常培养孩子对某一件事的专注,养成善始善

    终的习惯和能力。

    2.培养孩子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孩子理解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只有专心学习、做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让孩子理解专心对提高学习

    效率的重要性,专心时注意力就会集中,能够让学习变得轻松,给自己带来更多的

    益处。

    3.不在难点上过度停留,分散注意力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些方法。比如,不在难点上耽误时间,听

    课时遇到难点先听下去,读书时遇到难点先读下去,可以留到最后专门解决,不至

    于分散注意力,影响整个进度。做作业、做试卷也是如此,先易后难,不要碰到难

    题就停留,以免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

    4.排除外界干扰,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以关心之

    名总去打扰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提高孩

    子的抗干扰能力,使孩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不管何时何地,条件如何简陋,都能

    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想做的事情上。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以上我们所说的方法需要大家在

    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如此才能够让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学习以及做事的效

    率,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

    记忆选择定律:掌握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牢

    在古代,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保存记忆,留住生活的印记。罗马人家里物品

    的摆设、家具,还有许多器皿,一般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的,当需要记忆时,就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家里每件物品进行想象,只要想起物件也就想起了所记忆的内

    容。这些都是古人保存记忆的一些方法。

    心理学所说的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

    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何记住

    一些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在进行选择性记忆、探索记忆内在机理的同时,人们对记忆方法的研究还在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将事物记得更牢固。以

    下这几种提升记忆力的方法,不妨试试。

    1.利用感官刺激,强化记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需要记忆时,先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然后运用想象的方

    法加深记忆。因此,记忆的东西越鲜明,记忆效果越好。比如,对于视觉来说,色

    彩越鲜明、越丰富,记忆效果就越好。只利用色彩这一点,就会使人的记忆力有所

    提升。还有空间的想象,如果记忆的内容有充分的立体感,这样就很容易记住。此

    外,尽可能使大脑中的图像动起来,动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

    2.学会分门别类,归纳总结

    要想增强记忆力,只有想象是不够的,还要把想要记住的东西按照一定的分类

    与顺序整理出来,这样提取的时候很方便。要不然,杂乱无章看起来一团糟,也不

    便记忆。除了分门别类的整理,还要学会归纳总结,也就是对阅读的内容,除了理

    解与思考,还要学会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总结和归纳要点。

    3.大量练习,及时复习

    我们在生活中,要反复练习提升记忆的一些基本功,如练习数字编码记忆、抽

    象词转化为具体图像等。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要及时复习。比如,一个资料记忆

    后,最好能在一小时后、一天后、一周后和一个月后分别进行一次复习,这样就会

    进入长久的记忆,记忆会长期保存下来。

    4.利用情绪刺激,加深记忆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总是不在意,往往记不住,但是对于稀奇

    古怪、有趣好玩或者会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总是印象深刻。将你要记住的内

    容,想象成与自己有关的事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学习一段汉朝历史,就将自

    己当成一个汉朝人,去经历那些历史事件,这样记忆会更深刻,也更牢固。5.劳逸结合,提升记忆效果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学习、连续记忆几个小时,记忆效果就会慢慢下降,这时,可以记忆半小时,再尝试背诵一下,测试一下学习效果。然后,把还没有完全记牢

    的内容做好备注,过后再进行重点突破。接着,短暂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总之,要学会劳逸结合,不能让大脑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这样记忆的效果才能

    更好。休息时,不要坐着不动,最好站起来走走,四处看看,也可以喝杯水,让大

    脑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

    自我参照效应:找到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我们学习的时候就

    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也就是说,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

    它进行快速加工或回忆。

    这种现象就是一种“自我参照效应”,也叫“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

    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

    关的信息或事情时,很难忽视或遗忘。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记

    忆。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试着来了解一下“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1.自我参照和记忆息息相关

    有这样一则实验,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第二个问题,这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你用过

    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有些被试显得支支吾

    吾,明显记忆不深。而几乎所有的被试对第三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好。这说明,第三

    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联系,所以印象深刻。一些研究也表明,自我参照和记忆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记忆现象除了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会用到其

    他领域。

    2.自我参照效应从儿童时期已经开始一项有关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实验表明:8岁儿童已表现出“记忆自我

    参照效应”,但8岁可能并不是儿童表现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最低年龄。在研

    究中还发现,“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记忆自我参照效

    应”也被证明是成人记忆中的一种稳健的现象。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在心理学史上,从

    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自我不仅对情绪的产生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还成为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可以说,“自我参照效应”在揭示自我与记忆的关系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自

    我参照条件下人类优先的自我记忆找到了真正的依据。在教学研究中,如果教师通

    过改善教学内容找到与自我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就可以显著提高

    学习效果。

    记忆衰退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所学到的知识和概念有60%在两

    年之后就遗忘了。这种记忆现象就是“记忆衰退理论”。“记忆衰退理论”是德国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

    退。他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

    的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

    艾宾浩斯把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

    忘曲线。这种记忆理论认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

    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也就是说,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

    使用的信息往往很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经历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

    情感和情绪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在大脑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时间久了,就像存

    放的老照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褪色。一方面,记忆衰退令我们沮丧,之前

    念念不忘的东西在某个时刻怎么也想不起来。另一方面,记忆衰退使我们大脑有限的存储空间不至于爆满。想想看,如果我们所接收的信息一点也不遗忘的话,那么

    我们的大脑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琐碎小事充斥,这样就难以快速提取那些对我们有意

    义、有帮助、可以解决我们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其实,记忆的内容一直存在着,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能将其调出来。也就是说,记忆内容存在着,但我们有时却找不回来。打个比方,就像一把钥匙,你把它放在

    某个地方,它一直静静地待着,并没有消失,但到底放在哪里,你一时想不起来,便找不到。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记忆力,可以克服遗忘,帮助我们提高重新

    找回来的概率。以下一些训练记忆力的方法,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借鉴和运

    用。

    1.遗忘速度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

    一般在学习某些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要记忆的内容完全遗忘之前再次复

    习,这样一来,只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通过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习的内容

    全部忘了,然后才去复习,就相当于又重新学习了一次,这样花费的时间更多,学

    习效率也更低。

    2.记忆同类的内容不宜过多

    在学习时,要注意不同学科的内容交替学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同学科

    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

    时调节。

    3.学会记忆骨架支柱的内容

    在学习开始时,一般容易遗忘细微之处的内容,而骨架支柱性的内容不容易被

    遗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列提纲、总结中心思想、文章大意等,要从

    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以及大体意义。

    4.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在学习时,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先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根据理解的程度进行记忆。一般人对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对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则很容易忘

    掉。

    5.学会分段学习,提高记忆效率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住,而

    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前面记忆的内容对后面记忆的内容有抑制作用;后面识记的内

    容可影响前面识记内容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在入睡前学习的内容比上午学习的

    内容遗忘得要慢些,这是由于白天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干扰比临睡前要多一些。所

    以,在进行记忆时,可以进行分段记忆。比如,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还可以把重

    要的内容放到起床后或临睡前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在疲劳的状态下坚持学习,每学习四

    五十分钟后,就要让大脑得到及时休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做眼保健操或广播

    体操,一方面让身体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能让大脑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应对接下

    来的学习。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结伴效应:与同伴一起学习或做事效率更高

    有个人来到一个村庄,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便对大家说,他有一包汤料,如果将这包汤料放在滚开的水中,会立刻变成美味的汤。听他这么一说,有人急忙

    回家拿来一口大锅,也有人提了一桶水,还有人架上炉子点燃木柴。接着,大家开

    始在广场上煮起了汤。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很小心地把汤料放进沸腾的水中,然后盛了一碗喝了起

    来。喝完后,他告诉大家,如果汤里再加一点洋葱就更好了。这时,立刻有人冲回

    家拿了一些洋葱。这个人尝过之后说,已经很好喝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

    听完这句话,有个人回家端了一盘肉来。那位陌生人又尝了尝汤,建议再放些蔬菜

    就更好喝了。

    在这位陌生人的指挥下,大家劈柴的劈柴,烧火的烧火,有的人还拿来了不同

    的食材,最后当大家在一起喝汤时,发现这锅汤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汤。这则故事就是“结伴效应”的一个案例。“结伴效应”是指在结伴活动中,两

    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

    率。“结伴效应”的关键是合作与同行。例如,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比独立完成作业

    的效率高。利用“结伴效应”,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

    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

    的能力,增强大家团结协作的意识。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

    明,更有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一

    起努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利用“结伴效应”来提

    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呢?

    1.好的“领头羊”,是结伴效应实施的前提

    要运用好“结伴效应”,团队里的“领头羊”就显得十分关键。要注重“领头

    羊”的个人素质、思想品质。比如,要选用正直、诚实的人,要能顾及他人感受,不能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和需求摆在首位,否则团队里的其他人不会服从,更不

    会追随他,这样不利于团队内部人员的团结和睦。

    2.利用结伴效应,打造高效团队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如果布置工作给一个人,他可能不急不忙,有时能拖则

    拖,有的人甚至有严重的拖延症。如果把工作布置给一个小组或一个团队共同完

    成,那么组里的每个人都不会松懈或怠慢,生怕自己会拖团队的后腿,这就是“结

    伴效应”在发挥作用。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学会运用“结伴效应”,加强团队

    的建设。

    3.利用结伴效应,形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

    在结伴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习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形

    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在结伴中大家共同进步,一起前行。这样一

    来,工作方式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团结协作,工作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利用“结伴效应”,可以逐渐改变一些人懒散拖沓的工作态度,建立起包容理

    解、互爱互信、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以此来促进团队的发展,大大提高工作或学

    习的效率。

    相关定律:利用联想解决难题

    一天,牛顿在花园玩耍时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了地上。看着掉落的苹果,他不禁产生了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呢?他又想到,苹果

    无论从哪儿掉下来,比如,桌子上,楼顶上,都会落到地面上,看来这应该与高度

    无关。望着夜空中高悬的月亮,牛顿想,月亮为什么能挂在空中,不会落到地上

    呢?由此,他进一步联想到,如果在山顶把一个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将以曲线轨道

    落到地面。如果发射速度足够快,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也许永远不会落回地面。

    接着,他又想,如果绕地球旋转的炮弹像月亮,可是为什么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

    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可以说,在万有引力定律形成的过程中,思维的联想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

    是“相关定律”所阐述的观点。“相关定律”是由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的,是指人

    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寻找最佳思维结论时,由于思路受到其他事物已知特性的启

    发,便联想到与自己正在寻求的思维结论相似和相关的东西,从而把两者结合起

    来,达到以此释彼的目的。

    “相关定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联

    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而

    不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在这个世界上,万千事物之间都有丝丝缕缕的外在或内部联系,都处在纵向或

    横向的联系之中,没有完全孤立存在的事物。比如,积云成雨,说明了云和雨的关

    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水与船的关系。可以说,我们身处的整个世界是一

    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导致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影响到周围的众多事物,这就是“相关定律”的

    理论依据。要想运用好相关定律,需要我们有较强的联想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人苦苦思索,但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

    案;有的人却善于利用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如何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呢?

    1.学会联想的方法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由A想到B。联想不是胡思乱想,要

    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事物的特征为出发点及发散点。比如,形似联想法,就是

    以事物的形状、声响、颜色等外部特征为“发散点”展开联想;质同联想法,是用

    相同本质的事物展开联想;反向联想法,是利用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引起联

    想。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联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加练习。

    2.善于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

    联想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打开解题方法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任何难题,只要

    有思路可以追寻,就算再复杂也能找到答案。比如,在解难题过程中,一定要多进

    行联想,努力发掘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问题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百思不

    得其解时,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将题目

    变形或者换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含义。

    3.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不妨多做一些联想练习。比

    如,等公交车时可以联想一下汽车沿途经过的站名;坐在车上,看到外面商店的招

    牌可以进行组合的联想。除此之外,读书、看报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还可

    以自己写一些词语进行相互之间的联想。进行联想练习时,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的技能为前提,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联想的好习惯,逐步提高联想的能力。

    联想能力的提高,能够进一步开拓我们解决难题的思路。联想与之相近或相似

    的问题,并通过变形和转换,从而使难题变成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使复杂的问题

    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心理定势: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自己的脚步

    阿西莫夫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之一,一生撰写了400多部书。阿西莫夫

    从小就被不少人夸赞很聪明,他年轻时还多次参加了智商测验,得分基本在160分左

    右。这么高的分数,无疑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对此,他一直很得意,觉得自己比

    大多数人都聪明。

    有一次,阿西莫夫去汽车修理厂,修理工是他的一个老熟人。两人闲聊时,这

    位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博士,我知道你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今天我要出道题来

    考考你。”阿西莫夫笑着回答说:“可以啊,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我。”修理

    工说:“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颗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后,他没有找到钉子的摆放

    位置,又无法用语言表达,他只好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先把左手两个指头立在

    柜台上表示钉子,右手又做出拳头敲击的样子。售货员一看,给他拿来了一把锤

    子。聋哑人一看售货员误解了,急忙指了指那两根指头,售货员一看,明白了聋哑

    人想要的是钉子。”修理工顿了顿,又说:“紧接着,商店又进来一位盲人,这位

    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会怎么做呢?”

    阿西莫夫哈哈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考虑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很简单

    啊,盲人肯定会用手比画剪刀的样子。”说完,阿西莫夫还用手比画了两下。这回

    轮到修理工哈哈大笑,他说:“我就知道你这个聪明人会答错!盲人想买剪刀,直

    接说买剪刀就行了,为什么要用手比画呢?”阿西莫夫恍然大悟,不得不承认自己

    答错了。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人的“心理定势”现象。“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

    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

    程度,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心理定势”在通常情况下有着积极的一面——遵照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

    式,对我们做事情很有帮助。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

    来判断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用什么样的方法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可以让我们省去

    很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人们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但是,“心理定势”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当时代需要创新、方法需要更新、理念需要转换时,思维定势又会成为主要阻碍,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固

    化,难以涌出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判断和决策。这样一来,我们总是用常规的方法

    或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不善用其他一些更好的办法来寻求突破。那么,在生活

    中,我们怎么克服思维定势,摆脱它的束缚呢?

    1.学会区分经验和习惯思维定势

    在破除习惯思维定势时首先要区分经验和习惯的思维定势。经验和习惯不同,经验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而习惯思维定势是束缚人思想进一步发展

    的枷锁,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时,要抛

    开原来惯有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换个位置去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方式,寻求更

    有效的办法。

    2.破除理论思维定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在借鉴书本上的理论经验时必须结合实际。如果理论与实

    践相违背,我们要打破惯常思维,针对已有变化的现实解决问题。

    3.学会破除从众思维定势

    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事情

    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破

    除从众思维定势,以此得到正确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思考,决定自己的行动。

    惯性思维有复杂的成因,并且具有社会性、阶段性以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

    一定的时期成为个人行为方式或思考习惯的固有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

    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让我们前进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在冬季,人们一般使用破冰船航行,这种破冰船是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船头都采用高硬度的材料做成。这种船设计得很笨重,因此转向时非常不方便,一

    旦遇到侧向漂来的流水会难以处理,造成很大的隐患。苏联工程学家改进了以上的

    设计,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也就是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的下方向

    上破冰。新型破冰船设计得很灵巧,破冰效果非常好,不仅节约了很多原材料,而

    且运行时不需要那么大的动力,很受人们欢迎。

    我们在生活中都用过洗衣机。洗衣机的脱水缸,用手轻轻推一下就会东倒西

    歪,很不稳定。一旦脱水缸开始工作,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也很

    不错。当初做脱水功能设计时,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

    噪声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先加粗转轴,让它变得稳固一些,但是作用不大;

    后来,又加硬转轴,仍然没起到什么作用;最后,研究人员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用软轴代替硬轴,这下成功解决了颤抖和噪音大的问题。

    以上就是人们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

    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

    法。许多事物都有多面性,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比较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视而不见。“逆向思维”往往能克服这一障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逆向思维”告诉我们,面临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从事物的

    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

    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敢于反其道而思

    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形成新的思维方

    式。

    可以说,“逆向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很有帮助。那么,怎样训

    练“逆向思维”,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多营造一些逆向思维的氛围训练“逆向思维”要长期坚持,在平时多营造一些“逆向思维”的氛围,学会

    倒过来想问题。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放在新的情境中去认

    识、思考,培养思维向纵深发展,使我们对新问题产生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思

    路。

    2.积累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逆向思维

    训练“逆向思维”要建立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学习丰富的知识很重

    要,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学习积累各学科知识,利用“逆向

    思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

    3.利用载体训练逆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载体,创建“逆向思维”的环境,经常有

    意识地训练“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习惯性,全面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人们思想

    中由于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知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往往能出奇制

    胜,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第四章 抓住机遇,将命运握在手中

    ——成功心理学常识因果定律:付出就有收获,努力总有回报

    有一个大师常常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方。一天,两个人沿着一条山间小路往前

    走,发现前面一个老人背着一个包袱,包袱看起来很重,老人背得很吃力。此时,大师忙拉着徒弟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我们帮你拿一会儿包袱吧!”小和尚

    心想,“我们自己又累又饿,哪里还有劲帮别人拿呀?”想归想,但他不敢不听师

    父的话,还是和师父轮换着帮老人拿包袱。走了一阵儿,恰巧老人的儿子赶着马车

    来接自己的父亲,看到师徒二人热心地帮父亲拿东西,就让他们坐上马车并邀请他

    们到自己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师通过这件事开导小和尚,对他说:“生活

    就像山谷回音,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做人做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帮

    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这则故事就是“因果定律”的一个例证。“因果定律”是指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又

    称“因果法则”。苏格拉底认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一

    定的因果关系,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也就

    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自然就会得到什么样的

    果。

    美国励志书籍作家、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到一所大学去演讲时,受到了师生

    的热烈欢迎。校方拿出100美元作为酬劳,却被拿破仑·希尔婉言谢绝了。那所大学

    的校长将这件事告知学生,校长如此说道:“我在这所大学待了20多年,我邀请过

    很多人给学生发表演讲,但拿破仑·希尔是我碰到的第一个拒绝接受演讲酬金的人。

    他说他在演讲中收获的东西足以胜过他演讲的酬劳,事实上,他是一家大型杂志的

    总编。”最后,校长建议学生去订阅拿破仑·希尔主编的杂志,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学

    习他身上的美德以及能力,这些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却是将来踏入社会所必须具

    备的。拿破仑·希尔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由此获得了这所学校学生的青睐,订

    阅费高达6000多美元。在以后的时间里,同学们持续支持拿破仑·希尔。仅从这所学

    校,拿破仑·希尔就获得了学生和他们的朋友总计50000多美元的订阅费。

    可见,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

    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种善因还是种恶因,完全由自己决

    定。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发生交通事

    故,交朋友怕被骗,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可

    能真的会惹祸上身。而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很多都是讲义气的,那么这

    个人就总会碰到与他肝胆相照的朋友。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全是不可分

    割的,因为果早就酝酿在因中,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包含在种子

    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因果定律”的一个例证。如同故事中,大师

    和小和尚做了一件利于他人的好事,赢得了别人的感激,最后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帮

    助,这就是一种善报。

    据一项研究表明,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中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因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失去信心而选择放弃。我们要知道很多事

    情,要有足够的耐心方得始终。

    “因果定律”告诉我们,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

    后20%的努力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有

    些人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坚持,深信付出总有收获,努力就有回报!

    比马龙效应:坚定地相信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一个叫大沙头的贫民窟。这里的人大多忙于生计,并不

    十分在意孩子的教育。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能获得比较体面的职

    业。罗尔斯小时候正是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和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

    课、打架,父母很为他头疼,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有一天,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

    比塔小学来了一位新的校长,名叫皮尔·保罗。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

    下,碰到前来巡查的校长,正在他以为又要遭到严厉的批评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

    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校长的话给罗尔斯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动。罗尔斯也从此记住了这句

    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飘扬着的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此后,他的

    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满是污言秽语,就连走路时腰杆也挺直了。他开始

    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40年来,他以纽

    约州州长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终于在51岁那年,真的当上了纽约州州长,而且

    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罗尔斯的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比马龙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

    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

    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

    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源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据说,这个国王生性孤僻,常年

    独居,他最大的爱好是雕刻。孤独寂寞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女像,借以描绘他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此后,他日夜陪伴着这座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然对这

    座美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

    狄忒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利用法力让这座美女雕像变成了一个大活人。皮格马利翁

    为其取名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后人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

    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怀着期望和信心,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自我效能感,一方

    面来自对自我的积极正向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他人,特别是“重要的他

    人”对自己积极正向的认可与肯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学会坚定地相信自

    己,对自己有积极正向的认可,发挥最大潜能呢?

    1.自信满满,保持赢家的态度

    大凡成功的人都会培养自信的生活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事前就期

    待自己一定会赢。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坚持到底,事情最终会

    顺利进行,得到好的结果。相反,如果一开始就相信事情不会有好的结果,遇到阻

    力就萎靡不振,认为难以达成,中途有可能放弃,自然与成功无缘。

    2.对自己满怀期望,充满正能量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来自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有来自上司的期望,有来

    自朋友的期望。同样,我们对别人也有期望,如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等。最重

    要的是,我们对自己要有期望。我们对自己的期望越高,越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每

    天都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做到!我一定会成功!”心底有这样的

    呼声不时响起,就会改变我们做事的态度,使自己浑身充满正能量,在每一天的生

    活中都充满了自信。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期望的事物

    就会实现,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

    3.挖掘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本能地受到自己喜欢、钦佩、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如果这些暗示是积极的,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会变得

    更自信,更乐观。相反,如果这些暗示是消极的,就会对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很

    容易被他人操控,被消极的暗示左右。

    很多伟人在成就伟业之初饱受非议,不被人们理解和认可,甚至受到残酷的打

    击,但他们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最终才能成为自己心中期待的人。

    累计定律:大事业源于一个个小成功的积累

    20世纪初,有一个叫威廉·江恩的美国人。他每天躲在阴暗狭小的地下室,重复

    着做这样一件事:将数百万根的K线一根一根地画到纸上,再把它贴在墙上。在接下

    来的时间里,他会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渐渐地,他将思索的范围逐渐扩大,把

    美国证券市场上有史以来的记录都搜集到一起,在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

    找有规律的东西。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威廉·江恩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

    何学、星相学的关系。这时候,他还没有固定的客户,因此没有任何收入,只能靠

    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度日。

    6年后,他的研究有了成果,他发现了最重要的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方

    法,他将这一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此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在

    金融投资生涯中赚了5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华尔街上靠研究理论而白手起家的人物。

    6年来一点一滴的累计,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这则故事也道出了“累计定

    律”的内涵。“累计定律”是指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大成就或大

    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很多人羡慕成功人士,看到成功人士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却

    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成功之前所进行的点滴积累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年轻人都渴望成功,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

    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一件件小事,但有些年轻人往往不愿做小事,甚至有些

    年轻人连小事也做不好。可以说“志大才疏”阻碍了有些年轻人的成长和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这样写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对待学习如此,对待其他事也如此。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积

    累点滴收获,成就自己的事业呢?

    1.注重小事和细节,积累个人修养

    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这说明,细

    节与小事永远是成就大事的根本。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很多人的成功就是

    源于细节上用心,在小事上认真。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细、准确著称,他

    书写的字体每一个都十分工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巴甫洛夫年轻的时候,就把

    工工整整的书写作为自己成功的开端。通常情况下,一些小事或者细节,往往容易

    被人忽略,但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和小事其实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

    质。

    2.避免重复犯错,累积一次次小失败

    生活中,许多大的错误都是由小的错误积累而成。许多小事看似毫不起眼,无

    足轻重,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比如,上司今天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因为

    一些小差错,你没有很好地完成,但自己不吸取教训,轻易原谅了自己,以后又有

    新的任务,又因这样那样的差错没有很好地完成,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于工

    作来说,在上司面前已留下不好的印象,被认为能力不强,难以完成重任;对于个

    人来说,没有很好地完成一次次任务,丧失了自信心,变得灰心丧气,成功自然遥

    不可及。

    3.一点一滴地积累,会形成巨大的精神财富

    生活中,有不少人怀揣远大理想,却不愿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没有意识到小事

    对成就大事的意义和作用。殊不知,通过一件件小事,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

    力,是在为大事做准备。没有经验,能力不足,是不足以做好一件大事的。思想家

    歌德曾说,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如同银币和铜

    币,年岁越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越高,到了最后,这些钱币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看起来并不起眼,获取的东西也可能很少,但是如果能把一点一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笔

    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样的财富也是别人无法一朝一夕得到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的积累。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

    果不愿一步一步走下去,永远也完成不了千里之行。不断积累,坚持不懈,只要把

    一件件小事做好,结果就会聚沙成塔,成就一番大事业。

    洛克定律:目标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灯塔

    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的极限运

    动。在运动过程中,有些选手因体力和耐力不佳,常常会中途退场,跑不完全程。

    山田本一是一名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日本选手,却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

    请赛上夺得了世界冠军。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他夺冠纯属偶然。两年以后,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再一次获得了冠军。这时,人们

    才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获得冠军是实至名归。

    山田本一曾经在自传里写了自己获得冠军的一些心得体会。他在书中写

    道:“大赛前,我会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这是我赛前必须做的工作。在观

    察线路时,我还会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录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

    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我就像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

    点。这就是我为自己定的阶段性目标,等到比赛开始后,我就会命令自己完成一个

    个小目标,马拉松一共是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些小目标,一个个击

    破,最终轻松地跑完,获得了胜利。”

    山田本一的做法其实蕴含了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洛克定律”。“洛克定

    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提出的。“洛

    克定律”是指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我

    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总的最高目标,但同时一定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重要的实施

    目标的步骤。“洛克定律”也可称作“篮球架原理”,它告诉我们,一个“跳一

    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有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所以,我们在实施目标时,千万别想着一步登天,要多为自己设置几个“篮球

    架”,也就是像山田本一那样,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一个个地去克服和战胜它。

    那么,我们如何来制定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的奋斗目标呢?

    1.有目标不一定成功,但无目标一定不会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专门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调查,被调查者都是学历和环境差不多

    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很令人震惊,90%的人没有目标,剩下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

    够清晰,有目标并且十分清晰的人只有4%。20年以后,研究者跟踪调查后发现,4%

    有清晰目标的人财富总和大于90%没有目标的人。这就说明,有目标的人不一定能成

    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2.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可太高太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

    子里,每间2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

    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呈阶梯性地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第

    三间房子的食物挂在房顶。几天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三间

    房子的两只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的

    状况,是因为第二间房子的猴子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后来随着高度的增加,它们学会协作取得食物。而第一间房子的猴子因为地上的食物唾手可得,两只猴子

    互相争食大打出手,导致死伤的后果。第三间房子因食物挂得太高,猴子虽做了努

    力,但因难度太大,最终放弃而饿死了。实验结果告诉人们,没有目标或目标太

    高,都是不可取的,要能蹦一蹦够得着才行。目标既要有指向性,又要有挑战性,如果目标高或难以实现,中途会轻易放弃。

    3.学会将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按步骤去实施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优势,要想获得事业上

    的成功,就必须好好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拥有奋斗目标

    是成功的前提,如果未曾制定目标却获得成功,那只能是侥幸。制定目标时要结合

    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可操作、可实施才是关键。制定了大的目标,要学会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始执行,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大目标。

    可以说,目标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灯塔。要想获得成功,就要通过不懈的努

    力达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完成大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站在成功的巅峰。

    基利定律: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一位熨衣工爱好写作,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作家,于是他晚上和周末都在不

    停地写作,打字机总是在他的房子里噼里啪啦地响着。他和妻子住在拖车改建的房

    屋中,两人赚到的钱只能勉强糊口。除了生活所需,剩下的钱都被他用来付邮费寄

    书稿给出版商和经纪人。可惜的是,他寄出的作品全部被退了回来。一天,他又将

    自己一部作品的原稿寄给了出版商。几个星期后,他又收到了退稿信,不过信的末

    尾说他有成为作家的希望,鼓励他继续努力。

    此后的一年半时间,他又寄出了两份书稿,但都被退回了。等到第五部小说写

    完后,他又把书稿寄给了出版商,在等了几星期后,他以为又失败了,没想到出版

    商看后十分兴奋,当即预付了2500美元给他。这本小说就是20世纪的经典恐怖小说

    《嘉莉》。这本小说的销量后来达到了500多万册,并被拍成了电影,而且是当年非

    常卖座的电影之一。这位作家就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史蒂芬·金。

    这个故事就是“基利定律”的一个案例。“基利定律”是由美国多布林咨询公

    司集团总经理拉里·基利提出的。他认为,容忍失败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基利认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不让失败左右自己而

    已。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不遇到挫折、不遭受失败是不可能的。

    失败后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有的人或企业一蹶不振,有的却一飞冲天。

    两种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240KB,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