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908
逆袭: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24日
第1页
第6页
第12页
第28页
第45页

    参见附件(1344KB,286页)。

     逆袭: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这是一本看完帮助你提升自己的籍,作者作为一名从小就非常厉害的人,为读者们在书中输出了大量的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看的一本书!

    内容提要

    在急速变迁的时代,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阶层的跨越?

    前人的成功方法,是稳妥的行动指南。

    专注于研究人物的十点课堂明星导师,从浩如烟海的传记中,找到了普通人逆袭的出路。

    从2015年开始,李源历时651个日夜,跨越了20.7万公里;翻遍了美国、英国、中国的34所图书馆;整理了2597份一手人物笔稿、书信;反复对比了1664本人物传记书籍、典籍、书信与回忆录……死磕每一个细节,改稿改到无法再改为止。

    这是他写过最用心也最纠结的传记稿。

    他不想单纯地解读拆解名人传记——而是要把人物特性提炼出来,分析大神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再与现代人的生存现状结合起来,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

    他也不想单纯地说故事——而是要把这些名人请下神坛,化身成你身边的小人物。看看这些智者的是如何行动和决策,学习他们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

    每一个时代都有迷茫,每一代人都在寻求出路。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历史上也曾一次次出现。这本书就是回到历史的具体情境中,去看当时的大人物们如何应对和解决,从而让你得到启发,换个姿势奔跑,活出自在的人生。

    书籍作者

    李源,十点课堂明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罗辑思维》前知识策划人,历史研究学者。著有《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篇》。

    在罗辑思维任职期间,策划了《成大事者不纠结》《读书人的新活法》等现象级节目,内容涵盖人文、艺术、历史等众多领域,备受网友以及优酷、好未来等互联网企业高管好评。

    图书主目录预览

    自序 30岁前后,该聊聊人生了

    一、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二、逆袭的逻辑

    三、人生进阶指南

    四、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五、寻常路不要走

    六、日拱一卒,持续精进

    后记 拥抱不确定人生的三个心法

    该书精彩

    一般来说,好的故事往往是起承转合、大起大落、引人入胜,然而查理·芒格是一个按部就班地经营自己的人,他的故事平淡无奇,没有什么亮点。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心法,而不是故事。《穷查理宝典》就回答了一个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愚人船。

    传说中有一条船,控制系统都在船舱里,但是船舱是密闭的,而且不能开灯。假设将一个人关在船舱里,里面一团漆黑,他只能通过逐步摸索来学习操纵船只。甲板上还有一群人,他们不仅熟悉船只操作,而且看得见外面的情况,但是他们无法进入船舱。遇到礁石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站在甲板上拼命呐喊:“前面有礁石,赶紧绕开,要不然就触礁了。”可是,船舱里的人听不到甲板上的人在说什么,学习开船就让他手忙脚乱了,即使前面有危险,他也只能胡乱摸索着往前开。如果他足够幸运,便能避开礁石;如果他运气不好,很可能整船人都要遭殃。

    愚人船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存在。然而,转念一想,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艘愚人船中。现在的你和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就是站在甲板上的人;而10年前的你和我,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只能通过试错来学习,就是那个在船舱里的驾驶员。假如能够穿越回到10年前,我一定会告诉10年前的自己,不要把心思都用在考试上,想办法换个好专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叫微信的东西,你要多积攒文章,争取成为第一批公众号大号;然后告诉父母,不要买股票,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投资房地产。

    逆袭: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截图

    目录 Contents

    自序 30岁前后,该聊聊人生了

    一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第一章 诸葛亮:人生的场面和局面

    隐藏在《隆中对》中的秘密

    利用结构洞反转局势

    只要场面在,人心就还在

    第二章 J.K.罗琳:触底反弹的逆袭标杆

    天然的励志故事

    跨界创新,引发黑天鹅事件

    当魔法照进现实

    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会有奇迹

    把悲剧故事装进喜剧外壳里

    二 逆袭的逻辑

    第三章 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的伟大,源于升维思考

    做生意也需要天分

    破局之路

    升维思考其实并不难

    第四章 东野圭吾:“学渣”智慧闪闪发光

    悲催的前半生

    学霸迎合他人的标准,“学渣”专注于解决问题

    学霸总在寻找标准答案,“学渣”却擅长打破规则

    学霸只知道一条路,“学渣”却懂得变通

    三 人生进阶指南

    第五章 李叔同:人生不断上升的终极心法

    要做就做第一人

    不断开辟新的非连续性曲线

    不成长,毋宁死

    第六章 查理·芒格:扩展能力圈,突破思维边界

    伟大的人物终会相遇

    人人皆在愚人船中

    秘密武器:思维模型

    打造思维模型的两大法宝

    四 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第七章 曾纪泽:谈判其实很简单

    谈判高手的诞生

    将立场性谈判转化成原则性谈判

    不谈立场,谈利益

    谈判的秘诀就是不着急

    公事和私交分清楚

    第八章 董竹君:做决策的智慧

    面向未来做决定

    做决策时,坚决执行16倍法则

    找到第三条道路

    一切都要计算成本和收益

    五 寻常路不要走

    第九章 稻盛和夫:小成靠术,大成靠道

    事业上的成功,来自于修行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阿米巴经营:让员工成为创业者

    利他主义:利他终利己

    第十章 霍华德·舒尔茨:实现财务自由之路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从理想主义者变成生意人

    不要等待别人成就你,要吸引别人成就你

    六 日拱一卒,持续精进

    第十一章 苏东坡: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第一张面孔:儒家君子

    第二张面孔:道家长者

    第三张面孔:佛门大德

    第十二章 梁启超:终身学习,永远超越自己

    梁启超是谁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不为过去牵绊,永远向前看

    只坚持做一件事

    后记 拥抱不确定人生的三个心法

    那些抱着确定性不放的人

    创造信息链节点及增量

    打破信息链困境的三个心法

    把不确定的人生活成一种格局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打破人生的九连环格局逆袭 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

    李源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逆袭 李源著. -- 北京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ISBN 978-7-5596-3024-7

    Ⅰ . ①逆… Ⅱ . ①李… Ⅲ . ①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Ⅳ . ① B84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9) 第048016号

    逆袭

    作者:李源

    选题策划:李珊珊

    责任编辑:杨青 高霁月

    出版统筹:谭燕春

    特约监制:高继书

    内文装帧:蒿薇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

    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公司发行

    北京美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字数 217千字 710 mm×1000mm 116 17印张

    2019年5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596-3024-7

    定价:49.8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自序

    30岁前后,该聊聊人生了

    说起这本书的渊源,还是四年前。

    那次,我和“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教育界前辈侯瑞琦老师一起

    谈天。古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30岁之前,人们喜欢聊理想;30

    岁之后,反倒更需要聊人生。”

    人在江湖,有了一定阅历后,需要的将不只是职业技能,而是面对

    世界、面向人心的心法。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都喜欢读一些有干货的书,追求技能和方

    法,相信依靠实力、努力就能改变世界。后来,与世界碰撞久了,我们

    终将只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孤独窄路。从那一刻起,方法的边际效用

    递减,反倒是人生的智慧开始大放异彩。

    人生就像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拜访老友。我们在家里会做足准备,查地图,规划路线,研究路况。

    上路后,我们才会发现,地图查得再仔细,路线规划得再周全,还

    是会遇到各种不确定,经常有出人意料的状况发生。一心赶路,反倒会

    错过路上的风景。所以,只要最终能到达老朋友家里就足够了,至于如何到达,反倒

    没那么重要。

    这本书的思路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人生,有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超越自身的

    局限,实现人生进阶。换个词来说,就是“逆袭”。

    “逆袭”这个词,如今听起来有点不那么“体面”,我们更关心怎样雕

    琢好自己晶莹剔透的小世界,在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而不

    是要弯道超车,抢滩登陆到大人物的琼楼玉宇之中。

    大人物的故事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因为他们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

    远,找不到模仿路径。

    逆袭似乎也是这世上不可多得的际遇,只有在好莱坞大片、韩剧里

    才有这种故事。

    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我们从离开大学到退休养老,大概有38年的

    时间。假设每4年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你总共有9次逆袭的机

    会。

    假设你没有祖传的家产,也没有可以继承的社会资源,全靠自己猛

    打猛拼,这9次机会对你来说就无比重要,它们是你改变命运的主要途

    径。

    逆袭是如此重要,可是很少有人专门地对这个话题进行过系统的梳

    理。

    这本书选取的人物,他们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案例。如果我们能从这些蹚出了一条路的人身上,提炼出他们的“逆袭”心法,对于我们实现人

    生的进阶,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本书成稿之际,刚好也是我30岁的生日。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认知升级。本书之中所提到的心法,多半也是

    我自己人生中的体悟。

    我的案例和这十个心法,相信也会对你有用。

    第一,人在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应该选择开张圣听,多点开

    花,千万不要贸然做选择。

    我生在四线小城市。小时候,我觉得家乡挺牛的,出过抗日名将马

    占山和清军名将多隆阿。小学时,我和今天某一线明星的亲弟弟是同桌

    (当然那时候他还没火)。然而,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他都不好

    意思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我才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小。

    20岁之前,我的人生卑微如一池浅水。在那段日子里,只有书的陪

    伴,目标也只有一个:早点离开这里,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看看。

    当我搭乘着绿皮火车抵达北京,才发现自己选错了学校。

    这倒不是因为宿舍之简陋令人发指——八个人挤在一间没有空调的

    10平方米小窝里,而是我的师兄告诉我:出去找工作,千万别自报家

    门,否则会有师兄师姐欺负你。这个忠告我没亲自考证过,但是根据我

    日后的体察,八九不离十。

    除此之外,我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我上高中的那段时间,正是当年明月和百家讲坛大红大紫的时期,我幻想成为一个深谙历史的人,备受社会尊重,前途大好。于是,在填

    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学专业。

    然而,学历史并不意味着登上百家讲坛,而是找不到工作。

    这就是我上一个十年的开始。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今天流的眼泪,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这个苦果我认了,也吞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经典的愚人船问题出现了。韩剧《信号》里有一

    部对讲机,可以跟十多年前的人说话,但是我手里没有这样一部对讲

    机。

    总之,为了改变命运,我当时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猛攻历

    史,将来去国外深造,变成无敌大学霸。

    结果,我把该买房子的钱拿去出国了,最终出国没有成功,还错过

    了换专业的时机。

    在之后漫长的五年的时间里,我只能绝望地苦熬,默默地流完脑子

    里进的水。

    其实,做选择并不难,难的是连选项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该

    怎么办?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摸索出一个对抗愚人船的方法:如果正确答

    案不确定,就把选项都列出来,当作一个花圃,每天都去浇点水,走着

    走着,自然会有曙光出现了。

    如果我也有那么一部对讲机,我会告诉十年前的自己:赶紧辅修一

    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多去找实习机会,偶尔写点网络小说(或者连载文章也行),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在北京买个房子。当然,恋爱也别忘了

    谈。

    第二,是我的产品心得:东西放错了地方,才会出现“黑天鹅”。一

    切爆款的本质是混搭。

    随着我人生第一年的错误开始,我慢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学好一个专业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学得像。其实做学问不难,不停地发高质量论文就可以。

    大三那年,我把一篇2万字的文章投给了《史学理论研究》。当时

    我是本科生,原则上这种顶级的期刊是不会给发表的,所以我就只署了

    学校的名字,没写学历。

    后来,杂志社发来邮件,通知我文章可以发表。这件事引起了一个

    小事件。

    我是一个无人知晓的新人,杂志社打电话到系里询问,系里老师问

    遍了博士和硕士,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幸好我有一个舍友在系里做

    事,告诉他们有我这号人。

    当时,系里每年都会鼓励学生写文章参与评奖,我把这篇文章也拿

    去参选,结果得了三等奖。

    如今十年过去了,拿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人,大部分还没有发表过

    核心期刊论文,但是他们博士毕业之后很多都成功地留在了大学里。

    这告诉了我一个朴素的道理:与其怒刷存在感,不如好好混圈子。

    只不过当时我不太懂,也没人告诉我。这篇文章距离今天已经有八年时间了。回想起来,之所以一个本科

    生能做成这样的事,还是得益于J.K.罗琳的心法:混搭。东西放错了地

    方,就会出现奇迹。

    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原本是想认真研究一下欧洲历史,以备将来

    申请出国之用,因此读了很多想申请的导师的文章,是为了加深了解,方便和他沟通。在留学圈里,这叫“套磁”。

    我把这些资料看完之后稍作整理,就秒杀了很多法文都读不懂的教

    授,顺利发表了。

    这个心法之后一直是我做产品的心法:跨界,尝试搭接不同的领

    域,就能找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黑天鹅”,迎来转机。

    第三,我们穷尽一生都要避免一种叫“九连环格局”的事件。

    一个错误总会连带着出现另一个错误。按照我大学期间的推理:想

    要成为厉害的学者,至少要是海归博士。因为家里穷,我还需要申请奖

    学金。

    那些年,我拒绝了学生社团的一切邀请,一心和北大、清华的学霸

    们混在一起,亦步亦趋,全盘学霸化。

    那日子极其难熬,我本就不擅长考试,却要考非常难的英语考试

    GRE。为了准备GRE,大半夜去厕所里背单词,还背下了《哈利·波

    特》电影里的所有台词。

    需要专业论文,作为一个本科生我甚至发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需要学分绩点最高,我也做到了本系第一。准备出国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然界存在一种现象,叫作九连环

    格局(这个概念的详细内容见本书附录)。

    这种现象,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玩的九连环,拆掉一环还有一环,一

    环连着一环,不拆掉最后一环就不算完,而且很有可能毁在最后一环,让你前功尽弃。

    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自主招生这种录取制度,真是让人抓狂。即使

    你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最好,也未必能确保成功。也许你做到了99%,却

    倒在了最后一个环节,还可能是因为一些很可笑的因素。

    但九连环事件就是这样。这类现象在社会上有很多,编剧、广告

    业,尤其是创业圈最多。某些资金链断裂的创业公司就是如此,他们一

    环扣一环地做大,本来前景一片光明,但最后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满盘

    皆输。

    我以沉重的代价,换来了这个道理。

    第四,为新中产寻找价值观和集体共同的生活方式。

    我20多岁的人生,是从创业失败之后开始的。直到今天,我都特别

    感谢24岁的自己,因为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2011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件是政府出台了“新国八条”,大意就

    是我不仅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而且也没有资格买了。

    我准备出国的时候,买房送户口;等我不想出国的时候,没户口不

    让买房了,当然,也买不起了。

    那年,我把还剩下的一点钱拿出来,去南方转了一圈。回来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哪怕从最苦最累的事情做起,也要先学会赚钱。

    当时我除了英语和学术能力还不错,其实一无所长,我只能翻译

    书,一本一万块钱,需要翻译半年时间。我就四处接稿子,终于弄来四

    本书翻译——其中一本书的翻译费,我到现在也没拿到。

    我把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生活,另一部分用来买报纸、看电影。大

    概看了一年之后,我读到了改变一生的一句话。

    那一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再度刷新纪录,《失恋33天》成为当年的

    黑马。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评价说:“这是因为新兴的中产阶级迫切地

    需要价值观和集体共同的生活方式。”

    好的内容都符合这句话的判断。沿着这条路走,不会错。

    为了翻译书,我在人民大学图书馆里完整地读了一遍《卢梭传》。

    我发现,卢梭真是那代人的先锋,他的著作既不阳春白雪也不下里巴

    人,专为中产阶级读者写的。《爱弥儿》里面讲母乳喂养,《新爱洛漪

    丝》里面在讲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忏悔录》里写的是别让未来的

    你责怪今天的自己。

    卢梭选择了一种读书人的新活法,他的这个活法,也可以成为我未

    来的活法。

    两年之后,我找到了。

    第五,小成靠修行,大成看发心。

    伴随着《哈利波特》电影七部曲的收官,我悟出来一个新的道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有个细节我很感触:杀死伏地魔的最后一步,哈利要先杀掉自己,因为他身体里面也有伏地魔的一部分。

    假设我决定选择新活法,我就得先离开大学。可是我投入了五年的

    宝贵时光,除了写论文我什么都不会。

    历史专业找工作也不容易。那几年,我特别爱看职场真人秀节目。

    多年以后,我有一位博士师姐也去参加了真人秀节目。我发现他们能给

    出的工资也就是几千块钱,在北京维持生活都很艰难。

    接下来,我是该把我仅存的那点功底,当作哈利身体里的伏地魔杀

    死呢?还是自己变成伏地魔,成为他的一部分呢?

    To be or not to be,这还真是个问题。

    我发现在北京想不清楚这个问题,就申请去中国台湾访学半年。我

    相信半年之后应该能想清楚了,反正2012年是玛雅人的世界末日,就算

    不能生活在别处,我大不了灭亡在别处。

    果不其然,台湾真是个思考问题的好地方。我住在大山里的宿舍,除了读国学、佛经之外,平日里闭门不出。

    终于,我悟出来了一个道理:小成靠修行,大成看发心。

    临去台湾之前,我和班主任聊天。天下着雨,我们打着伞在校园里

    漫步,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学问是为自己,出来工作都是为了别

    人呀。”

    《论语》里面说得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是,为

    人做的学问又有什么错呢?人这辈子,扛起自己最难。放下自己,天地

    皆宽阔。《水浒》里的林冲,他只为自己活,活得无比憋屈;再看鲁提

    辖,一辈子救苦救难,他活得多潇洒!关于刚才那个伏地魔问题,邓布利多教授跟哈利说:It is not how

    you are alike, It is how you are not.(重点不在于你和伏地魔有多像,而是

    有多不像。)

    我不想做一个只会发论文的人。2012年的世界末日,我向死而生,从今往后,专注于启蒙,为别人读书,不为自high。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后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在台湾最后的日子里,我一边把自己看过的书和想看的书编成了目

    录,一边准备随时开溜。

    从台湾回来后,我住在上海的一家小旅店里,打开电脑屏幕,看到

    了一个在讲书的胖子,那一期叫《夹缝中的80后》,说得句句在理。

    半年之后,我加入了那个团队,从此告别了深耕了五年的大学。

    第六,反直觉思维是强者的终极心法。

    在我25岁生日那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我的硕士论文选题

    被导师毙了。其二是我回到宿舍刷微博,看到“罗辑思维”在招募策划

    人,就马上报名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个时候,罗辑思维刚开播半年,影响力如日中天。三年时间,我

    把选题整理成了一箱箱的档案,原本早都落满了灰尘,现在这些囤积的

    档案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一年对我改变最大的并不是参与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社群

    自媒体团队,也不是写出了很多爆款节目,而是我在写策划的过程中,悟出来了很多道理。

    原来,有些所谓的思想家说的话,底层逻辑都是错的。评论家看人

    挑担不吃力,真正做事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很多知名人物公开

    场合说的往往都是假话,反过来思考才是真相。

    很多专业学者他们能得出来的结论,不过都是直觉思维,这是典型

    的弱者思维。强者思维天然是一种反直觉思维,和人性作战:别人恐惧

    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巴菲特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运用在行动和选择中,却

    是一项需要毕生修炼的功课。对自己的人性要有清晰的认知,不从众,不被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打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罗辑思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策划了近40期节目,其主体

    的价值观都是在介绍这种反直觉-强者思维,这也成了我后来自己开

    课、写作要传递的重点心法。

    第七,当你尝试着从经济学的维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时,往往会别

    有洞天。

    27岁那年,我开始整理心法清单。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迷上了杜

    月笙。

    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出身寒微、职业卑

    贱的人用一生来洗白,最终使自己从“小赤佬”变成了“大先生”?

    杜月笙的心法其实不复杂,他懂人性:人都是经济动物,在这个维

    度上,不管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学界翘楚,只要能够急他所需,就能

    得到尊重。在《水浒传》里,宋江走到哪里都有人纳头便拜,他靠的也是常说

    的一句话:“我宋江颇有家私,这点心意还望兄弟笑纳。”

    金圣叹看不起宋江,但是他也做不出宋江那样的事业来。

    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维度思考世界,更容易别有洞天。

    第八,不要轻易和控制思维很强的人深度合作,要学会协作思维和

    交易思维。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大刘的《三体》。我发现,“黑暗森林”不仅是

    历史的真相,也是职场的真相。很多老板想让员工成为只会做一件事的

    螺丝钉,至于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他无关。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从员工到乙方,从乙方到甲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了过河卒子,就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向前。

    选择自由职业,不是因为我们不看好公司的未来,只不过是因为很

    多身在其中的人不明白:组织好和你自己好,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你不过就是一名打工仔,那些骄傲并不属于你。

    在本书附录里,我讲过拓展人脉和职业生涯的三个方法:围点打援

    法、漫天撒花法和快速投资法。

    一个人想要成长,就必须认清自己的能力圈,拓展自己的人脉圈。

    只要你目标清晰,这些都会帮你成就梦想。

    想要自由地与人协作,就不要把自己卖给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要

    让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无限增强,与人协作的结构关系变得复杂。当

    然,前提是你要有充分的自由。在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如多点开花,积极尝试,你早

    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于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尝试了很多新鲜事物:写剧本,拍视频,做乙方,还到处讲课做分享。

    第九,成长不是变强壮,而是能够应对变化。或者说:告别稳定是

    成长之路的必然代价。

    2016年流行一个概念:斜杠青年。很多人羡慕斜杠青年的生活,他

    们熟读《富爸爸穷爸爸》,知道人生有三座大山:老板、税收、银行贷

    款和信用卡。这三座大山掏空了上班族的钱袋,让他们深陷债务中。

    但是熟读归熟读,很多人没有勇气辞职。《富爸爸与穷爸爸》的作

    者罗伯特·清崎只描述了自由的一面,没有告诉他们自由的另一个侧

    面:代价。

    选择并承受代价,才是富人思维的特点。

    穷人的主要问题是不敢承受这个代价,一怕穷,二怕失败,三怕自

    己的小世界被颠覆。

    富人能够正确地理解代价,把它当作成长的阶梯。

    成长未必是让自己变得有多强大,而是看自己敢于承受多大代价。

    我自己有个算法,如果你的存款足够支撑一年,那么这一年的自由

    时间能够有较大概率让你创造三倍以上现在的年收入。你可以把时间用

    于社交,用于尝试创业,或者积累被动收入的资产。哪怕是旅行思考,它们都可以作为杠杆,撬动你的收入。我姑且称之为“时间-收入杠杆原理”。

    可是,如果你的收入是按月固定领取,扣去房租、房贷之后全部清

    零,那你的三倍以上的年收入又从何而来?

    很多人陷入到这样的循环里无法自拔,始终拿不出一年的自由时间

    来,就活成了房奴、卡奴。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先是跟搜狐大佬合伙创业,又开始做课

    程,积累知识产权,一年之后才有了现在的积累。

    第十,在稳定、赚钱和冒险之间保持精妙的平衡,这是每个不甘平

    庸之人的必修课。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学老师虽然财富积累不多,但

    是他们很快乐,活得很充实,比很多每天方死方生的创业者要幸福多

    了。曾国藩一生戎马,拜将封侯,但是他50岁之后的家书里却出现了大

    量关于自杀的言论。

    那个嘲笑富商有钱之后也不过是钓鱼的渔民,虽然有点可悲,但是

    我越来越怀疑:他和富商到底谁更幸福?

    幸福来自于安全、稳定。所以,大思想家往往来自于小镇。因为小

    镇安全、稳定,适合从事风险极高的思考和创作。

    这个世界有个规律:真正能在高风险行业得到高回报的人,往往都

    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财不入急门。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高回报,就不能

    总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而是进可攻退可守。他把时间切割成三年一组,两年涉足高风险的股市,一年完全放空写作。

    他把这种思维叫作“杠铃策略”。然而,没有充分的安全,你不可能

    真正过上杠铃式生活。

    所以,想要放大“时间-收入杠杆”,我们还真不能彻底放弃安全和

    稳定。当然,想要放大时间-收入杠杆,还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收入。

    最近,欧美有个运动叫FIRE(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财务自由、提前退休运动),大意是当你的储蓄达到

    了现在年收入的25倍,只要这笔钱未来能有每年4%的复合收益率,你

    就可以退休了。当然,前提是克制欲望,控制消费,强制储蓄,只花利

    息。

    很多人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1988年,你手里有10万元存款,你敢

    提前退休吗?面对通胀,面对子女的教育成本,面对父母的养老支出,你还敢说自己有25倍的年收入就安全了吗?

    假设你有巴菲特的本领,持续 25年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16%,你才

    能说自己安全,没有后顾之忧。可我们真不能幻想自己是股神,还是要

    好好赚钱,为自己放大“时间-收入杠杆”,准备好充足的物质基础。

    只有在稳定、赚钱和冒险三者之间保持精妙的平衡,才有可能活出

    富足、幸福且剽悍的人生。

    一转眼就到了三十岁。人到三十,本来就该换个活法,这最后一个

    心法,就是我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要求。

    十年,能发生很多事情。十年前,北京房价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微信还没有出现,大家盼

    着中国的GDP什么时候能超过日本,诺基亚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

    商。

    但是,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缺乏变化的。我的大学老师还在讲

    着十年前的课程,清华南门的万圣书园里还在卖着十年前的那些书。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

    可能开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了财务自由,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或者找准

    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奋斗方向。简而言之,他们逆袭成功了。相信你也

    能早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是为序。

    2018年岁末

    于北京新源大街一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第一章

    诸葛亮:人生的场面和局面

    “中等收入陷阱”的人,不会用时间来换钱,相反,钱在他们的生活中

    自己的时间来换钱,或是做一些小项目,赚点上下游的差价;而逃离了

    等收入陷阱”里的人,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中等收入的人是在用

    根据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身家好几千万的富豪与挣扎在“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指的是混圈子的能力,只要你认识很多人,你就能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把“资源整合”挂在嘴边,听起来这种能力似乎

    整合能力。更多书籍访问:

    其实,绝大多数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里的人,缺乏的是一种资源

    右,依然卡在这个陷阱里出不来。

    右后(刚好是3000美元),便会在这个数字上徘徊。很多人到了40岁左

    其实,很多人的收入也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达到税后2万元左

    续增长,就好像进入了一个陷阱,在里面来回打转,再也走不出来。

    发展到人均GDP大概3000美元之后,便会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无法继

    为“中等收入陷阱”。当然,这原本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很多国家在

    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人生阶段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瓶颈,我称之只是一串数字和进度条,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两样东西,其一为场面,其

    二为局面。

    场面指的是,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谁在配合你、帮助你,谁是

    你的支持者、谁是你的盟友以及谁是你的敌人。

    而局面指的是,你所做的这件事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什么阶段。打个

    比方,整个行业中的所有同类项目就好像是一个班级,你需要了解,你

    所做的项目在班级中的排名是第几位;或者,你的项目有什么独到之

    处,能否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些企业家和大公司里的高管追求的便是这两样东西。而绝大多数

    中等收入的人,他们的场面仅仅是在公司或单位里的位置,甚至沉溺于

    办公室政治中;他们的局面仅仅是手里的“活儿”,而且还并不是自己的

    活儿,而是老板的活儿:一方面,他自己做不了主;另一方面,他不承

    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活儿做砸了,赔钱了,他可以辞职,让老板来背

    锅,但如果这个活儿赚了很多钱,大部分收入也是归老板所有,他只能

    拿固定的工资。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绝大多数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人,他们

    的人生“天花板”就在于场面和局面。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扩展自己的场面和局面呢?关于这个话题,结合诸葛亮来阐释,再合适不过了。

    隐藏在《隆中对》中的秘密

    很多人对诸葛亮很熟悉。在小说里,诸葛亮是一位神人,擅长使用

    权谋,懂得排兵布阵,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是,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他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个问题——主角光环太强。就像鲁迅先生

    曾说过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是由于

    这一点,导致很多人不喜欢诸葛亮,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功劳。

    比如,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指挥的,刘备取西川其实是庞统的主意,庞

    统死后,刘备指挥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这时诸葛亮又在干什么

    呢?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盘,辅佐着一个无能的刘阿斗,一心只知

    道打仗,耗尽民财,而且在蜀国横行霸道,排除异己,俨然是一位腹黑

    政治家。

    然而,小说里的诸葛亮与真实的诸葛亮是不同的。所以,我要为大

    家重新解读诸葛亮。

    大家应该都熟悉与诸葛亮有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隆中对》,一

    篇是《出师表》,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诸葛

    亮。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父亲诸葛珪当年做过郡丞(大概相当于

    今天的副市长)。他的伯父诸葛玄,当年做过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

    书记)。后来,因为战乱,诸葛珪被杀,诸葛亮无奈之下逃到乡下躲避

    战乱,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

    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一年。

    27岁的他英姿勃发,他的登场改变了整个三国的局面。

    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诸葛亮登场之前,三国基本上就是曹

    操横扫中原,破黄巾,诛吕布,平袁术,灭袁绍,基本上以河南为中

    心,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他只有一个对手没有搞定:刘备。

    如果你仔细查看三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在诸葛亮登场之前,刘备始终都在被曹操“爆捶”。

    他们的首次较量,是在第一次徐州会战。当时,徐州刺史陶谦死

    后,徐州当地的一些士大夫,比如糜竺、孙乾等人,一起推举刘备做了

    徐州牧,于是刘备也成了一位割据一方的诸侯。然而,他的军队一旦遭

    遇曹军,就立即崩溃了,连战连败。

    就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吕布来投奔刘备,一起守卫徐州。然而不

    久之后,曹操就用计离间了吕布和刘备的关系,结果吕布反客为主,从

    刘备手中夺得徐州,把刘备赶到了许都去投奔曹操。这是第二次徐州会

    战。

    再后来,刘备又打着灭袁术的旗号,逃出了许都,回师徐州。曹操

    听说了这件事,又派兵前去攻打。第三次徐州会战爆发了。最终,曹操

    又一次把刘备打得仓皇逃窜,还掳走了他的老婆孩子,顺带抓走了关

    羽。

    刘备无奈之下,只身投奔袁绍。当时,袁绍在河北地区算是实力比

    较强劲的军阀。但曹操并不畏惧袁绍,他追到了北方,和袁绍决战。刘

    备见袁绍式微,便逃离河北,前去投奔刘表。

    当时,刘表有个外戚蔡瑁就对刘表说:“刘备走到哪里,曹操就追

    到哪里,咱们收留他,那下一个就奔着咱们来了。”果不其然,等到曹

    操灭掉了袁氏一族,收复整个河北后,又挥师南下荆州,再一次把刘备

    打得仓皇逃窜,占据了刘表的土地。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一路往江南逃,几乎无处可逃了。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登场

    了。此后,曹操和刘备斗争的局势被全面扭转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前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不仅成功地占据了荆州,还取得了益州,控制了今天的西南和中南

    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外,他们还出兵夺取了汉中。

    夺下汉中之后,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曹操的堂弟夏侯渊。紧接着,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进行了一次总决战。在这次战争中,曹操败得一塌

    糊涂,还被射掉了两颗门牙。

    至此,刘备已经占有了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以及陕西南

    部,差不多拥有一半天下,势力一度达到了鼎盛。这一次全面的反转,和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不是因为他运筹帷幄指挥战斗取

    得了胜利,而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在小说中是读不到

    的,它就藏在《隆中对》里。

    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公元208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

    赢得了胜利,袁绍伤心郁闷之下吐血而亡。接下来,曹操用了几年时间

    一路追杀袁绍的几个儿子,从河北追到了辽东,最后拿到了他们的首

    级,斩草除根,袁绍势力完全被清除。这个时候,曹操坐拥数十万雄

    兵,准备南下实现他人生最后一个愿望——平定江南,完成统一大业。

    而此时的刘备正窝在刘表帐下,度日如年。首先,刘表这边外戚势

    力很强大,因为蔡瑁本来就是当地的土豪,刘表算是中央派过来的一名

    官员,到了当地就得听人家地头蛇的。他自己尚且做不了主,更何况刘

    备。

    而且,此时蔡瑁觉得刘备对他来说是个威胁,是刘表在培植自己的

    势力,总觉得刘备碍眼,整天都想除掉他。

    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备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

    就在此时,刘备认识了诸葛亮。两人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就为刘备

    讲出了《隆中对》。其实,早在好几年前,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隆中对》,这是他准备的一个期货,就等着识货的人买入。最终,刘

    备就成了这个买主。因为《隆中对》直接给刘备指明了方向。

    在《隆中对》的第一段,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告

    诉他,曹操不久就要南下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就意味着刘备还得接着跑,可是他能往哪儿跑呢?

    当时刘备还有三个方向可去。第一个方向是往南,到达今天的广东

    地区,当时的广东人烟稀少,刘备去了就只能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第

    二个方向是往西,去投奔刘璋。第三个方向是往东,去投奔孙权。

    如果让刘备自己选择,他肯定会投奔刘璋,至少都是刘氏宗族的,说不定能收留他。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这个选择是错的。如果曹操举

    兵南下,肯定是刘备往哪儿跑,他就往哪儿追,谁都不敢收留刘备,胆

    小的刘璋肯定也不会。然而,《隆中对》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诸葛亮

    告诉刘备,其实他可以不跑,而是与孙权结盟。而且,诸葛亮还给刘备

    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并帮助他完整地执行了这套方案。这才是诸葛

    亮最厉害的地方,然而《三国演义》中根本没有写到这一点。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与孙权结盟呢?这就要说到诸葛家族了。了解

    三国的人都会知道,诸葛家族是一个庞大的政治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

    的网络。

    诸葛亮有个堂弟叫诸葛诞,他投效魏国,做到征东大将军,成了司

    马师和司马昭的左膀右臂。在曹魏时,征东大将军官位仅次于三公,统

    领青、兖、徐、扬四州。要知道,曹操控制的地盘有八个州(冀、青、幽、兖、徐、豫、荆,加上司隶州),他一个人就统领了最重要的四个

    州。此外,诸葛亮还有个好朋友叫孟公威(孟建),后来在曹魏也做到

    了征东大将军。诸葛家族还有一支也在曹魏帐下,叫诸葛绪,他的儿子诸葛冲在晋

    朝担任廷尉,诸葛冲的孙女诸葛婉还嫁给了晋武帝司马炎。

    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后来投效了东吴。诸葛瑾这支势力在东吴

    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来权倾朝野。

    诸葛家族就是这样盘根错节地把所有子弟派往各个国家,分散风

    险,无论哪个国家取得最终的胜利,诸葛家族都能屹立不倒。

    《隆中对》发生的时候,正是诸葛家族稳步布局,并且稍有起色的

    时候。此时,诸葛家族就剩下诸葛亮和诸葛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阵营。

    诸葛亮是在南阳见到刘备的。南阳这个地方不简单。它是荆州九郡

    中最北边的一个郡,再往北就是曹操的地盘兖州,往西是张鲁的地盘汉

    中,往东是袁术的地盘豫州和后来孙策的地盘江左,往南是刘表的地盘

    荆州。诸葛亮之所以来到南阳种地,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四通八达,什么

    消息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可以完全掌握全国的局势。所以,虽然诸葛亮

    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其

    实,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周密的部署。

    和刘备相比,诸葛亮最大的优势在于:刘备只知道中原的情况,不

    了解南方的情况,但是诸葛亮既了解北方的情况,又了解南方的情况,再加上诸葛家族的有利条件,他完全有可能帮助刘备完成人生中非常重

    要的一场布局。

    利用结构洞反转局势

    至此,就要讲到诸葛亮的第一个心法了。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作“结构洞”。这个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纳德·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

    书中提出的。他说:“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

    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存

    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人际关系都仅限于一

    个圈子。但是,在两个圈子之间,会存在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就叫作结

    构洞。比如,一个影视圈的人和一个互联网圈的人,他们的人脉完全不

    同,但如果这两个人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在院线或者电视台之外,以互

    联网的形式宣发电影。这种合作方式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今

    很多爆红的网络电视剧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是结构洞的威力。

    诸葛亮就是利用了结构洞,从而扭转了整个东汉末年的基本局势。

    他通过兄长诸葛瑾了解到了孙氏集团的战略部署。周瑜在和孙策征

    战江东的时候,就定下过一个向西发展的战略,因为孙氏的地盘主要在

    浙江,东面靠海,南面是一片荒蛮之地,若要扩张,就只能向西。于

    是,周瑜建议孙策一路沿着长江建立一条防线,一直深入到四川,在整

    个长江流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起初,这个策略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

    坐领江东。当时,孙权只有十几岁,帐下的鲁肃等人都觉得他太年轻

    了,打算另投明主。可是,江东基业是周瑜和孙策打下来的,周瑜肯定

    得想办法劝这些人留下,所以,他把自己的那套战略公之于众,众人一

    听表示赞同,便都留了下来。

    再来看《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方案:先取荆州为佳,再向西取

    益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发展帝王大业。这其实根本不是诸葛亮

    原创的,而是周瑜战略中的一部分。《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按照周瑜的设想,他应该先夺取荆州,接下来取西川,但孙权兵力有

    限,无法与曹操抗衡,于是他便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想和刘备一起对抗

    曹操。可是,刘备一旦占领了荆州,整个长江就被他切断了,周瑜原本

    的战略计划就无法执行下去了。但周瑜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他还是想把

    这套战略继续执行下去。这样一来,周瑜和刘备之间就产生了很多冲

    突,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被诸葛亮算计。这就是“三气周

    瑜”的来历。

    就这样,诸葛亮通过诸葛瑾了解到了东吴内部的战略形势,然后又

    结合自身特点把个人战略分成两部分:一方面,利用孙权想要与曹操对

    抗到底的心思,鼓动孙权与曹操决战;另一方面,把周瑜计划中的一部

    分当作自己的计划。

    于是,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就像一只股票一样,在跌停了十几年

    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三个涨停板。

    首先,赤壁之战之后,《隆中对》的第一步基本完成,尤其是在周

    瑜死后,他的战略计划没有人执行了,所以孙权就选择了北进,与曹操

    对战。为了形成掎角之势,孙权把自己在荆州的地盘借给了刘备,后来

    刘备又自己带兵攻下了荆州南部的四郡,基本占领了整个荆州。

    接下来,在刘备基本上稳定了荆州之后,马超与曹操之间爆发了一

    场大战,马超战败,逃到了汉中,被张鲁收留。刘璋怕张鲁联合马超来

    攻打他,于是请求刘备入川援助自己。刘备得到消息,立即决定留下关

    羽看守荆州,自己带着主力出兵益州。不久,刘备就赶走了刘璋,占据

    了益州。这样就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步:跨有荆、益州,夺取三分

    之一天下。

    最后,是《隆中对》的第三步,刘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兵马从荆州北上,进攻河南;一路兵马从汉中出发,进攻西安,两路齐发,将曹

    操彻底击溃。刘备在汉中大封群臣,自立汉中王。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决

    战大胜之后,关羽就带着兵从荆州出发,进攻樊城,在樊城水淹七军,紧接着兵打襄阳,逼得曹操走投无路。

    眼看着《隆中对》的战略就要实现了,刘备真的有可能在诸葛亮辅

    佐之下,夺取天下了。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就在刘备夺取汉中、达到鼎盛的时

    候,孙权在背后捅了一刀。他派吕蒙偷袭了荆州,紧接着就是关羽走麦

    城、大意失荆州。刘备的两条腿被砍断了一条。为了继续跨有荆、益,刘备出师讨伐吴国,结果兵败猇亭,含恨而终。

    从此以后,蜀汉政权就只能偏安一隅,虽然历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多次北伐中原,但全都无果而终。最后,蜀国就自然地灭亡了。

    于是,很多讨厌诸葛亮的人指出,《隆中对》有个根本缺陷——跨

    有荆、益在地理上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从益州到荆州,都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从军事层面来说,是一个大弊端。刘备讨伐孙权的大军就因

    为后勤得不到保障,只能步步为营,所以才会被火烧连营七百里。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当年刘备讨伐孙权

    的大军其实只有四万人,而且这四万人还不是刘备的精锐部队,他的精

    锐部队依然留在汉中盯防曹操。而孙权这边不仅是主场作战,而且他派

    出的是五万精锐。在人数和实力的多重劣势下,刘备自然会惨败。

    可是,刘备既然如此渴望收复荆州,给关羽报仇,那么他为什么不

    派出精锐部队与孙权一决雌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史书中发

    现一些有趣的细节,而刘备失败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细节中。当时,诸葛亮和刘备觉得,荆州原本就是他们的地盘,那里的百姓

    听说他们要回来了,肯定望风而降。可是,他们在奔赴荆州的途中却发

    现,他们收获的却是当地人的拼死抵抗。

    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细节。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曹操时,带着主力

    部队倾巢而出,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所以才会被吕蒙偷袭后方,导

    致大意失荆州。可实际上,关羽派出的这支部队也不是全部精锐,他把

    兵力一分为二,大部分主力依然在荆州。他在襄阳和曹操决战时,荆州

    并非无人防守。关羽听说荆州失守,立即回师来救,可是这个时候,大

    本营里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投降东吴。关羽在往荆州赶的路上,频繁遭遇

    偷袭,这些人既不是山贼地痞,也不是东吴的人,而恰恰就是原本荆州

    集团的人。

    那么,为什么孙权会反过来对付刘备?为什么刘备手下的人会背叛

    他?其根源在于刘备连下的三招臭棋。

    第一招臭棋,暴力夺益州。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担心张鲁攻打自己,帐下的法正、张松二

    人建议他把刘备请来,共同对抗张鲁集团。但是刘备到了益州之后,在

    葭萌关逗留不进,既不打张鲁,也不回荆州。紧接着,张松和法正“废

    璋迎备”的阴谋败露,张松被刘璋所杀。刘备转而回师攻打益州,让诸

    葛亮带着张飞、赵云前来援助,最后攻破了益州。他废掉了刘璋,将其

    安置在公安,由关羽负责看守。

    这件事让孙权觉得孙刘联盟出现了重大危机。刘璋的下场让孙权看

    透了刘备这个人的本质:表面上谈的都是理想,背地里却是在为自己谋

    利,完全不顾盟友死活。

    第二招臭棋,进位汉中王。马超见刘备夺取了益州,也觉得自己不安全了,就投降了刘备。要

    知道,马超是曾经的西凉刺史马腾的儿子,他和刘备是平级的,都是诸

    侯。可以说,马超的归附,是刘备人生中第一次被诸侯投靠。

    与此同时,益州集团也觉得刘备背信弃义,大部分人表面上附和,背地里拆台。

    这时,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个主意:要想稳固益州集团和新归附的诸

    侯马超,刘备必须抬高自己的爵位。于是,刘备在诸葛亮的鼓动下,自

    封为汉中王。

    这件事彻底吓坏了孙权。在他看来,刘备称王,自己作为讨虏将

    军,就比刘备矮了一截,那么,与其屈居刘备之下,不如表面上归附汉

    朝,实则与曹操结盟。于是,他暗自联合了曹操,准备一起夹击关羽。

    第三招臭棋,称帝失人心。

    关羽死后的一年间,曹操死了,曹丕废汉称帝。在孙权看来,刘备

    这时候应该为了保护汉献帝而跟曹操死磕,可是在苦苦等了一年之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刘备也称帝了。

    在刘备看来,曹氏是权臣和外戚,曹丕篡汉就是王莽第二。刘备作

    为汉朝宗室,应该学刘秀称帝。但是,刘备和刘秀的情况大不相同:刘

    秀称帝的时候,汉平帝已经死了,而且刘秀是各地诸侯联合推举的。可

    是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并没有死,只是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而且

    后来曹丕一直对汉献帝很不错。此外,除了马超算是诸侯,孙权、刘璋

    都不支持刘备,所以,刘备的这一步棋只能算是自编、自导、自演。

    这显然是一步臭棋。此前,支持刘备的士人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

    他是抗曹盟主,现在汉献帝还活着,他自己称帝了,在本质上他和曹丕

    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来刘备讨伐孙权时,一路上被火烧连营,都是荆州当地的

    士人干的,他们觉得刘备只是个不可信任的野心家,所以要报复他。而

    当时只有孙权还没有称帝,他们便把孙权当成了汉朝最后的希望。

    这三招臭棋才是刘备失败的根本原因。

    只要场面在,人心就还在

    我说过,想要实现人生进阶,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分

    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场面,一个是局面。可是,《隆中对》的所有细节

    讲的都是局面,却忽略了场面。

    其实,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在场面上做得极其成功。他很善于

    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天下人心目中,刘备作为对抗篡逆之汉朝宗

    室,扶汉讨贼的形象是不可动摇的。这也是他后来在荆州获得许多士人

    支持的关键。而且,刘备熟读经典,礼贤下士,一向以仁义为立身之

    本,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死心塌地。这就是曹操一直视他为死敌的原因。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有一样东西,思考时需要警惕它,沟通时需要利用它》。这篇文章提到,在职场中,要想说服别人,有两

    种办法,一种比较有效,一种比较无效,前者叫“价值观假设”,后者

    叫“描述性假设”。

    举个例子。你是公司的人力总监,老板跟你说:“最近有些中层反

    映,高管们收入太高了,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你得安抚一下。”你该怎

    么安抚呢?

    一种方式是:你对中层说,公司里的高管都是优秀人才,如果不给

    他们开高薪,他们就会离职,给公司带来损失。这种方式只会引起中层的愤怒,他们会觉得,这是在说他们能力

    差、不够优秀,所以只能拿低薪。

    而另一种方式是:告诉中层,他们其实很优秀,但公司的企业文化

    认为,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这两种说辞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说的是一个事实,是公司的基本

    情况,但每个人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对事实有自己的判断;

    而后者描述的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不证自明、永远正确的,没

    有人能够反驳。

    同样,起初刘备在团结自己麾下势力的时候,用的就是一种很恰当

    的价值观: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他把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化身、道

    德的楷模,并且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因此,很多人才会团结在他的周

    围。

    当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在荆州确立了自己的地盘后,他本应继续经营他的场面。这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联合和维护一切抗

    曹势力,让诸侯团结在他的旗帜之下;第二,维持自己的抗曹形象,保

    持士人归心。

    可是此时,他的策略却变成了“成就霸业,让身边的人过上好日

    子”。的确,他身边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了,个个加官晋爵,可是一般的

    士人却都对他失望了,最后众叛亲离。

    在刘备托孤的时候,益州已经烽烟四起,各地叛乱不断。当时的汉

    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要死,立即起兵造反,益州南部四郡全部叛乱。同

    时,益州集团中的一些人公然叛变投降魏国,并得到了曹丕的赏识,纷

    纷升迁。成都内部还流传出一段政治谣言:刘备的两个儿子刘封、刘

    禅,名字里暗含“封禅称帝”之意;如今刘封因为在关羽大意失荆州时见死不救,被刘备处斩,“封禅”只剩下“禅”了,那么爹叫“备”,儿子

    叫“禅”,这不就是说“准备好了禅让”吗?刘备的政权肯定无法持久了。

    甚至还有人发起了和平演变政策,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就连远在

    东吴的亲哥哥诸葛瑾也劝诸葛亮投降东吴。

    刘备推翻刘璋政权后,把刘璋安置在了荆州公安,后来孙权占领荆

    州后,刘璋就落在了孙权手里。此时,孙权看出来刘备的政治死结,把

    刘璋的儿子刘阐派到益州边境,给他封了个益州牧,准备让他接管蜀国

    政权。

    就在这危如累卵的时刻,诸葛亮再一次挺身而出。他吸取了经验教

    训,开始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撑场面上,最终挽救了蜀国。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出师表》了。上学时,我们学到这篇课文,老师会说,《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的。

    实际上,《出师表》是一篇高级软文,它的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出师表》的意义就在于打出了“北伐”这个招牌,而不是真的要去

    北伐。我们从很多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诸葛亮真的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吗?他真的想要带兵攻下长安吗?其实,他根本不是这么想

    的。

    关于北伐,诸葛亮和魏延之间长期存在着一个争论。魏延希望尽快

    解决问题,他提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迅速包围长安,因为子午谷离长安

    近。可是诸葛亮却只敢走大路,缓缓而行出祁山。很多人置疑诸葛亮的

    方案,觉得祁山不仅离长安远,而且在大路上很容易被曹军阻击。那

    么,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他的方案呢?就是因为他清楚北伐不可能成

    功。当时,蜀国已经偏安在四川一线,主力在几次大战中已经丧失殆

    尽,北伐只能制造声势,却无力与曹魏决战。所以,出祁山,走大路,可进可退,其实就是给自己留足了退路。后来,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经常无功而返,不是因为粮草不足,而是因为北伐这件事本身只有政治

    意义,没有现实意义。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了,只要场面在,人心就还在,虽然无法

    重建帝王大业,但至少能够保全自己的班底。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心

    法,我们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理解他后半生所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个心法相当有效。

    当时的蜀国分为三股势力——原从系、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原从系从刘备被曹操追着打的时候,就一直追随他。他们见诸葛亮

    再一次扛起除贼扶汉的大旗,便重新团结在诸葛亮周围。

    荆州集团是诸葛亮和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后经营出来的一拨人,后

    来成为蜀国实际的统治者。《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

    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

    为督”,诸葛亮提到的这些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全都是荆

    州子弟。

    益州集团就是原本刘璋手下的人,他们虽然被刘备收复,但始终没

    有完全归顺。

    这里要说到一个名叫李严的人,当初刘备指派了两个托孤大臣,一

    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有一个双重身份,他原本是荆州人,还

    做过秭归的县令,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才投靠了刘璋。所以,他不仅

    能衷心辅佐诸葛亮,还能安抚住益州集团,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可以放

    心地去北伐。

    而此时,打出北伐的旗帜是蜀汉集团能够活下来的唯一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如果蜀汉不打出这个旗帜,蜀国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时间一长就会被人们遗忘。

    第二,如果蜀汉不打出这个旗帜,就无法继续团结原从系,因为原

    从系基本上都是北方人,他们渴望打回老家去。

    第三,蜀汉打出这个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益州集团,至少他

    们不会怀念老主子刘璋了。北伐这个政治主张比效忠主子至少能好听得

    多。

    第四,打出这个旗帜的实际效果也很明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

    候,天水郡等数郡马上归附,可见当时北方确实也欢迎王师。不仅如

    此,就连孙权也主动前来和好,双方再次结盟。

    这才是《出师表》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强敌环伺

    的问题,而且稳定了整个国家。

    可是,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诸葛亮的“假北伐”那么伟大,那蜀国

    后来怎么会第一个被灭呢?难道不是因为“假北伐”导致民穷财尽,才使

    得蜀国最终不堪一击吗?

    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不妨借助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2007年前后,诺基亚举步维艰,强敌虎视眈眈,准备收购它。假

    设你是诺基亚的高管,那么收购对你来说是利还是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当年诺基亚的高管们,后来都跳槽去了其他公司,诺基亚

    的倒闭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而蜀国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与此相同的场景。公元234年,诸葛亮和汉献帝先后去世,光复汉室这个话题就永远

    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再也无人提起了。

    又过了三十年,魏国将领邓艾偷渡阴平,只带了三万偏师,走了一

    条崎岖险恶的小路,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手里至

    少有二十万大军。东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坐视不管,迅速派出

    五万大军支援蜀国。然而,刘禅居然没有抵抗,投降了魏国。

    在这个过程中,只发生了一场决定性战役,也就是绵竹之战。其实

    这场战役打得并不惨烈,只不过蜀国这边的将军战死了好几位——关羽

    之子、糜竺之子、赵云两个儿子、诸葛亮三个儿子、蒋琬之子,这些人

    大部分都属于原从系。而绝大部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人,根本没有

    参与战斗,直接就投降了。

    陈寅恪写过一篇《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他就说晋国的历代君主非

    常喜欢蜀国人,不喜欢吴国人。因为吴国人投降了之后内心不服,可是

    蜀国人投降了之后都心服口服——不只是刘禅乐不思蜀,蜀国人全都乐

    不思蜀。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叫谯周,一个叫郤正,他们力劝刘

    禅投降。其实,当时蜀国主力还在,姜维还能回救成都,可是益州集团

    却非要投降。

    谯周投降之后受封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他有个小徒弟

    叫罗宪,后来在晋朝做到了冠军将军。他还有另一个不错的小徒弟,就

    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后来也在晋朝当官。

    郤正则随刘禅前往洛阳,受封关内侯,又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任巴西郡太守。

    有一次,罗宪和司马炎一起喝酒。司马炎让罗宪推荐一些人才,罗

    宪就给他推荐了诸葛京。诸葛京是诸葛亮的孙子,后来为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做到了江州刺史。

    所以,虽然蜀国“倒闭”了,但这些蜀国人都找到了新的工作。这是

    因为大家一直团结在诸葛亮周围,没发生过激烈的内斗,所以后来才会

    完整地被接管到了晋朝,并且个个加官晋爵,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被另

    一家公司收购了。

    而魏国和吴国后来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

    曹操父子可以说是强人,靠武力收复天下,本来就对士大夫不平不

    忿,得罪了很多士人,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杀了孔融。

    汉朝的士人并不是一群小知识分子,而是世家大族,都是当大官的

    人。可是曹操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信奉军事的力量,动不动就用武

    力打压他们。

    可是,武力上台也有缺陷,一旦有一天武力衰退了,就会遭到根深

    叶茂的士人的反击。

    其实,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主力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了,只能控制北

    方。当时曹操想到的办法就是养民、屯垦、休战,然后等待时机慢慢吞

    并小的地方。后来,曹操去世,曹丕根本没有能力统一全国,所以他不

    得不勾结华歆、钟繇、王朗和司马懿,在一群世家大族的推举下,逼着

    汉献帝禅让,当上了皇帝。曹丕一上台,就施行了九品中正制。在今天

    看来,九品中正制是个特别反动的政策,它规定了一个阶级的人必须永

    久地属于这个阶级。这就意味着,寒门的人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寒门,贵

    族无论怎么堕落都是贵族。曹丕之所以出台这个政策,就是为了拉拢、讨好世家大族,为曹氏家族谋得安全感。可是,这种安全感太虚幻了,当他们的武力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遭到世家大族的抛弃。

    曹魏一系传了五代,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前两位英年早逝,还算是明君,其他三位,除了曹奂禅让了帝位得以安享晚年,剩

    下的两位甚至都没有善终,被司马家族除掉了。

    孙权清楚曹魏的缺陷,而自己帐下也是一群士大夫集团,早晚会给

    自己造成威胁,不如先下手为强。孙权的策略就是重用所有孙氏家族的

    人,哪怕是远支,只要姓孙,就一律重用。所以,孙权去世后,吴国就

    出现了与魏国完全相反的局面,所有孙氏贵族联合起来一起除掉其他大

    臣。

    比如,诸葛瑾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恪原本是孙权的托孤重臣,可

    是孙权的儿子孙亮不仅自己无能,他的兄弟、子孙全都无能,孙氏大权

    落在了他们的一个远亲孙峻手里。孙峻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孙亮

    设计杀害了诸葛恪,并把诸葛家族连根拔起。

    孙峻死后,他的儿子孙綝掌握大权。孙綝专政嗜杀,使朝野都对其

    不满。与吴帝孙亮矛盾激化后,孙綝废孙亮而立孙休为帝,后来,孙休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设计杀死了孙綝。但此时,吴国的精兵强将已经

    被孙綝杀得差不多了,没有人能保卫吴国。结果,没过几年,吴国就灭

    亡了。

    而蜀国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国和吴国的这些问题。虽然荆州集团和益

    州集团中也有很多世家大族,甚至诸葛亮还曾经“挥泪斩马谡”,杀了马

    氏家族的人,但大家都团结在北伐的旗帜下,并无异心。而且,蜀国也

    从来没有过哪个姓刘的大臣试图杀害其他大臣。这就是诸葛亮提出北伐

    的重大意义——促成蜀国内部团结。

    最终,魏蜀吴三个国家都灭亡了,但下场最好的就是原来蜀国的这

    些人,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诸葛亮的心法。

    想要实现人生进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具备资源整合的

    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场面和局面的能力。

    场面就是: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敌人,谁在支持我,谁能成为

    我事业上的助力。

    局面就是:我在我现有的行业里面排第几,我在做的这份事业到底

    有多大的潜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制造局面上创造了奇迹,诸葛家族本身就是

    一个人际关系的结构洞。因此,诸葛亮有能力制造出一种局面,让刘备

    成了曹操与孙权最终较量中间的一枚棋子,后来还实现了跨有荆、益州

    的场面建设。

    但是《隆中对》有个天然的缺陷,就是他缺少制造场面的能力,盲

    目扩张引起了盟友的反对。

    于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重整旗鼓,提出了“北伐”的概念,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团结了他能团结的所有力量,还让孙权这个曾经背叛的盟

    友重新回到了他的怀抱。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持续地精进自己,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做一份

    属于自己的事业,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既要懂得制造场

    面,也要懂得制造局面。如此,才能突破瓶颈,不断实现人生的跨越。第二章

    J.K.罗琳:触底反弹的逆袭标杆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J.K.罗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这代

    人是读着《哈利·波特》,看着同名电影长大的。我非常喜欢罗琳,《哈利·波特》电影我看了几百遍,就连台词都背下来了。我去英国旅

    游的时候,第一站不是伦敦,而是爱丁堡,在罗琳写出《哈利·波特》

    的大象咖啡馆里坐了半天。

    其实,我这种粉丝还不算是最狂热的。

    最著名的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版时的一系列事件。新书书

    稿编辑完了之后,出版商担心文稿泄露给盗版商,于是采用了跟英国皇

    室出行一样严密的安保措施来护送书稿前往印厂。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哈利·波特迷称得上是铁杆粉丝,他们主动帮着罗琳维护书稿。有一天,一个萨福克郡的卡车司机经过野

    地时,发现了几本破旧且没有封皮的书。读完前几页之后,他猛然发

    现,这居然是即将出版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内容。这位司机果

    断停止阅读,也没有传阅这本书,而是赶紧给《太阳报》报社打电话告

    知情况,并主动把书上交给了报社。

    更神奇的是,这个总发表八卦和耸人听闻的消息的报社竟然也没有在报纸上爆料这件事。他们把书锁在保险箱里,不允许任何人阅读,并

    在第一时间给罗琳的出版商打电话,让他们把书取走。甚至有人愿意花

    高价买新书前三个章节的内容,报社都没有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新书上市那天,零点钟声刚响起来,数百

    万的读者就涌进各自城市所在的书店,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集体开始

    阅读。然后,读者开始了阅读比赛,看谁能最快读完新书。最后,一位

    年轻的大学生以104分钟的成绩获胜。

    看看吧,这就是哈利·波特迷的素质。

    后来,罗琳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罗琳:生命中的一年》。就在

    那一年里,罗琳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失意和不顺,就连维持生存都成了问

    题。当时的她想:“我的生活已经如此糟糕,还能再坏成什么样呢?”于

    是,她横下一条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写作中去。从此,她的人生触

    底反弹,开启了一场标杆式的逆袭。

    接下来,我就简单复盘一下罗琳在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

    后发生的事情。

    天然的励志故事

    1993年,罗琳28岁。小女儿杰西卡出生之后,她和丈夫的关系降到

    了冰点。后来,两个人迅速离婚。住在爱丁堡的妹妹戴安妮邀请她回去

    生活,伤心欲绝的罗琳就离开了葡萄牙,回到了爱丁堡。

    回到英国的时候,她拥有的只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三章

    和襁褓中的女儿。

    一开始,罗琳想尽快写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但是她发现,要做到这一点,难于上青天。

    很多人认为,罗琳的成功要归功于英国的福利制度,其实持有这种

    看法的人明显不了解英国的历史。

    1993年,撒切尔夫人刚下台,执政的依然是保守党。当时的首相是

    约翰·梅杰。虽然首相换了,但保守党的政策依然不变:不劳动者不得

    食。

    所以,当时英国的大环境对于单亲妈妈来说是非常严苛冷酷的。幸

    好当时有个好心人借给了罗琳一笔钱,让她勉强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

    方。但是,她住的破旧公寓根本不适合写作,而且几个月大的女儿一直

    哭闹,她根本没有精力继续写作。在生存的压力之下,罗琳差一点儿就

    放弃了写作哈利·波特。幸亏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她一时兴起给妹妹戴

    安妮讲述了自己正在写的魔法故事。妹妹非常惊喜,迫不及待地想看完

    全部的故事。这才让罗琳有了点信心,觉得自己应该坚持把书写完。

    一开始,罗琳准备找一份工作,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但是如果

    她去上班,不但没有人照顾女儿,还不能领救济金了,这笔钱虽然比上

    班少很多——大概每个星期100美元出头,但是至少不会饿死,而且还

    有时间写作。

    最后,经过再三考虑,罗琳决定先不去上班了,在家专心写作。

    这段时间正是罗琳的人生低谷。救济金能够支付房租,但是剩下的

    钱只能够勉强维持生存。罗琳为了让孩子吃好,自己经常在喂完孩子之

    后饿着肚子睡觉。当时,人们写作都是用打字机或者电脑,但是罗琳买

    不起,她只能自己上街去收集废纸,到处找铅笔头,然后在废纸上写

    作。

    罗琳住的公寓不但破旧,而且没有暖气,冬天格外阴冷。有时候实在是太冷了,罗琳就推着婴儿车在城里一圈圈地转悠,直到把孩子哄睡

    着,然后她就去当地的咖啡馆点上一杯浓缩咖啡,趁女儿睡着的时候,抓紧写上几个小时。罗琳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一只手推着婴儿车,另

    一只手不停地写。这个咖啡馆就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大象咖啡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写出来的。

    罗琳坚持写完这本书的时候,穷得连复印书稿的钱都没有了,只能

    在旧货摊上淘了一台便宜的二手打字机,自己打印书稿。当时,罗琳耍

    了小聪明。儿童读物的字数一般在4万字左右,而《哈利·波特与魔法

    石》有9万字,这对于孩子来说篇幅太长了。罗琳便用单倍行距打印,这样看起来显得字数少一些。罗琳把书稿寄给了12家出版社,但都被拒

    绝了。

    对出版一无所知的她,干脆去图书馆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准备从中物色一个出版代理来代理自己的作品。在众多的名字中,因为

    喜欢“利特”(Little)这个充满童趣又可爱的姓,她将前三章的稿子寄给

    了代理人克里斯托弗·利特(Christopher Little)。

    很快,利特先生回复了,内容很简单:“谢谢你,我们想看到手稿

    其余的部分,并保证绝不会泄露。”在漆黑冰冷的小屋里,罗琳在餐桌

    前手舞足蹈,足足把这封信读了七八遍。

    后来,利特看完了全部书稿后,给罗琳回信说:“谢谢您,我们将

    很高兴独家代理您的手稿。我把这份信读了8遍,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

    最好的稿件。”就这样,利特成了罗琳的出版代理人。他用了一年的时

    间,终于找到了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罗琳的书。后来,出版商觉得罗琳

    的女性身份会影响图书销售,建议她用一个中性化的笔名。毕竟,喜欢

    看魔幻小说的大多是男孩子,他们更愿意看男作家的书。罗琳听取了建

    议,给自己取了J.K.罗琳这个笔名。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出版,首印只有500

    册。

    刚出版时,这本书反响平平,但很快就开始爆发了。短短几个月的

    时间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销量超过了15万册。

    第二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销量已经突破50万册,创下英国

    童书出版的记录。

    接下来,哈利·波特七部曲相继出版,销量屡创新高,创造了出版

    界的奇迹。

    2005年7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首印1080万册在一天内就全

    部卖光,平均12秒卖出一本书,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7年7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后,1100万册首印图书

    几天就卖完了,很多人甚至把7月称为“哈利·波特月”。

    从1997年到2017年,《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被翻译成73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了5亿册。在这7部小说的基础上,诞生了8部系列电影和1

    部衍生电影,全球票房超过80亿美元,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

    随着作品的成功,罗琳也实现了个人的逆袭。

    2000年5月,罗琳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勋章。

    2004年,罗琳登上《福布斯》富人排行榜,身家达到10亿美元。

    2006年,天文学家以罗琳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2017年12月12日,J.K.罗琳被英国王室授予“荣誉勋爵”。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靠领政府救济金生活,在人生最艰难的时

    期,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出版了处女作,可是谁都没想到,这本书居然

    创造了一连串吉尼斯纪录。后来,罗琳在采访里坦诚:“从来没想到过

    《哈利·波特》能如此成功,除非我疯了。”

    罗琳的故事,是一个天然的励志故事。她仅仅用了一两年时间,就

    实现了人生的触底反弹。这样的故事如果是虚构的,拍成电影都没人相

    信,然而它确实在现实世界里发生了。如此神奇,不服不行。

    跨界创新,引发黑天鹅事件

    那么,罗琳为什么能够实现人生的逆转?因为太传奇,所以要分析

    罗琳的逆袭逻辑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作家成名有两个途径。

    鲁迅、李白、苏东坡,他们少年爆得大名,是因为他们有文人圈

    子,大家都在一个共同体里面,有人帮着传播和推荐,一来二去就引爆

    了。

    但是有一些现代作家没有圈子,比如东野圭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之所以成名,靠的是一个台球术语,叫“大力出奇迹”:用力击球,反正桌上那么多球,总会有一个进袋的。套用到写作上就是:拼命写

    作,以量取胜,总会有一本成功的。

    但是罗琳没有圈子,她只是一名孤苦伶仃的单亲母亲;她也无法靠

    量取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所以,这种说法

    解释不了罗琳成功的原因。

    也许,只有一种解释能说得通:罗琳的逆袭是一个超级黑天鹅事件。

    所谓黑天鹅事件,指的是那种不可预测、没有规律、一出现就是毁

    灭级的现象,比如恐怖袭击、股灾等。

    《哈利·波特》的畅销属于正面的黑天鹅事件。很多人包括罗琳自

    己都不愿意承认,《哈利·波特》畅销是因为运气。然而,事实的确如

    此。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来,罗琳用了一个男

    性的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写了一本推理小说,书名叫《布谷鸟的

    呼唤》。出版3个月之后,只卖了1500册。罗琳不信邪,用这个名字又

    出了一本书,叫《罪恶生涯》。但是还没来得及检验,有一个知情的律

    师把内情告诉了妻子的闺蜜,这个秘密泄露了。结果,这两本书迅速登

    上了亚马逊畅销榜。

    这件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哈利·波特》能如此畅销,真的是不

    可预测的。第二,我们无须去神话一个单亲妈妈的励志故事,更不要梦

    想像罗琳一样一夜成名。因为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无法解释的,纯

    粹是一个意外,没有办法归因。

    若要理解罗琳和《哈利·波特》的神迹,得回到黑天鹅事件的本

    质。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对黑天鹅的归纳,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

    思:“答案就在黑天鹅的定义本身——既然黑天鹅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

    的地方,所以要避免负面黑天鹅出现,就别去那些容易出现意外的地

    方。”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大家趋之若鹜、容易

    出现系统风险的事情,尽量不要参与。比如深夜打黑车,这样的事情不

    要去做,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反过来思考,若要获得正面黑天鹅,就应该多出现在本来不该你出

    现的地方,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暴露的机会越多,出现正面黑天

    鹅的概率就会增加。这种做法,塔勒布称之为“随机漫步”。随机漫步,是为了增加曝光在正面黑天鹅事件下的概率。

    举例说明。什么叫幽默?作家简·奥斯汀给过一个定义:把两个没

    有关系的东西拼在一起,就叫幽默。话出现在不该这么说的地方,就容

    易产生幽默。这也是很多段子手的重要理论思想。

    同理可得,什么叫才华?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串在一起,就叫才

    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明是描述瀑布,李白却联想

    到了银河与九天。这就叫才华。

    如今都在讲创新,其实最常见的一种创新就是跨界创新。

    郭德纲以相声为基础,将京剧、评书、地方小曲等融入其中,很快

    就脱颖而出了。

    微信是从QQ衍生出来的,有了语音功能之后,放在手机平台上,就成了一种全新的通信工具。

    支付宝原本是个支付工具,但是开发出余额宝之后,就打通了金融

    领域。

    相对于中国移动和银行,微信和支付宝就是个黑天鹅事件,原来移

    动觉得竞争对手是联通和电信,谁也没想到,被微信给打劫了。

    在数学界有一个费马大定理,一个代数问题困扰了众多数学家上百

    年,许多大神级的数学家也无法解开。然而,这个问题最后被英国解析

    几何学家怀尔斯解开了。相对于几百年没解开的费马大定理,怀尔斯就

    是个“黑天鹅”。这就是黑天鹅事件的特点:出现在了本来不该出现的地方。我们再

    反观《哈利·波特》的成功,我觉得回归黑天鹅的本质去理解《哈利·波

    特》和罗琳,反倒可以找到答案。

    当魔法照进现实

    有人认为,《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延

    伸。因为现实世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太多,所以很多人渴望逃离现实,进入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

    然而,东西放错了,才会出现奇迹。《哈利·波特》最大的魅力在

    于:魔法闯进了现实世界,而不是逃离现实世界。

    《哈利·波特》不是一部逃离现实的小说。这种描述魔幻世界的文

    学叫魔幻文学,和《绿野仙踪》《魔戒》《纳尼亚传奇》属于一个谱系

    下的。就拿很多人知道的《魔戒》来说,里面的故事和现实没有多少联

    系,霍比特人的世界也无法和现实世界一一对应。因为那是作者托尔金

    创造出来的世界,跟现实相差甚远。

    然而,《哈利·波特》可以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系。

    《哈利·波特》里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学校、法律、竞技比赛、委

    员会、历史、百科全书、媒体……现实世界里有的,魔法世界里也都

    有。你不仔细看的话,这就是一个现实世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个

    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就是源自英国寄宿学

    校的分院制度。校园霸凌、血统论、体罚,《哈利·波特》里也都有。

    就连《哈利·波特》里的头发都是有说法的。赫敏的头发,黄褐

    色;哈利·波特的头发,黑色;罗恩一家,红色;卢娜和马尔福家族的头发,白色。

    英国是一个层累结构,原住民是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来黑头发的

    罗马人征服了他们,再后来白色头发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又征服了罗马

    人。

    所以,罗恩象征着凯尔特人,被统治者。哈利·波特象征着罗马

    人,古典贵族;卢娜和马尔福象征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者。而赫

    敏,象征着红发和黑发的混血。而在魔法世界,麻瓜指的就是混血人。

    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斗争,也是基于英国人的集体记忆。不

    少英国人能看出来,说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而伏地魔就是德国。

    这就像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主要依托于抗金、抗元的历史背

    景,很容易就能激发每个人的底层记忆,读者一看就懂,基本不用解

    释。

    《哈利·波特》之所以受欢迎,不在于罗琳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魔法

    世界。《魔戒》《绿野仙踪》《冰与火之歌》,也描述了一个纯粹、神

    奇的魔法世界,却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全情投入其中。是罗琳在现实

    世界里加入了魔法,才让霍格沃兹的故事变得那么神奇。

    《哈利·波特》的魅力之一,是罗琳把魔法拉进了自己的世界。

    罗琳写作《哈利·波特》的灵感来源于1989年的一次旅行。当时,刚大学毕业的罗琳坐在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火车上,她看着窗外出了

    神,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小巫师。小巫师一头黑发,灿烂地笑着向她招

    手。这个画面一闪而过,但那个灿烂的笑容却永远定格在了她的脑海

    中。

    后来,罗琳为脑海里的小巫师取了一个名字,叫哈利·波特。波特是罗琳的邻居的姓。小时候,罗琳经常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装扮游戏。

    另外,哈利·波特的生日和罗琳是同一天,7月31日。

    后来的7年时间里,罗琳断断续续地写,每次现实遇到困境了,她

    就往魔幻世界去投射。

    罗琳带着女儿回到爱丁堡后,被诊断患上了抑郁症。《哈利·波

    特》中摄魂怪的设定,就来源于罗琳身患抑郁症的经历。她形容那时候

    的自己是“一个麻木的冷漠的生物,不相信自己还能感到幸福和愉快”。

    1998年,罗琳正在创作《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一个超级粉丝娜

    塔莉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了,粉丝的一个朋友给罗琳写信,希望她能

    为娜塔莉做些特别的事情,好让她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开心一点。罗琳不

    但回了一封长信,还将小说中的一位女生命名为娜塔莉·麦克唐纳,并

    被分到了哈利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后来,她还和小女孩的父母成为了

    好友。

    要了解《哈利·波特》和罗琳,赫敏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在

    赫敏身上有很多罗琳的影子。

    从小时候开始,罗琳的性格就有一种张力:因为自卑,所以需要用

    文字证明自己,但越是证明自己,她就越自卑。而且,这种张力后来又

    被环境反复强化,最终造就了《哈利·波特》。

    青春期的时候,罗琳的成长环境不太好。她初中上学比较早,比同

    学的年龄都小。那段时间,她的脸上还有雀斑,而且近视,体育成绩也

    很差。这些因素都让罗琳特别自卑,总想证明自己。她唯一能证明自己

    的一张牌,就是学习成绩。

    这个办法在小学的时候管用。有一段时间,罗琳的班级是按照成绩来安排座次的,成绩好的坐左边,成绩差的坐右边。有一次,罗琳算术

    得了0分,便被安排到最右边的位置。后来,她发愤图强,在学期结束

    的时候,终于坐到了左数第二排。

    然而,上中学后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因为学习好、长得不好看,她经常被霸道的女生欺负。

    罗琳出身于英国中产家庭,父亲是机场的经理,母亲是实验室技术

    人员,都属于白领阶层。罗琳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就是鼓励她

    写作的戴安妮。罗琳和妹妹的生活很幸福,从小便和图书相伴。罗琳后

    来回忆说,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就是父亲坐着给她读《柳林风声》。一

    切美好得像个梦一样。

    但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梦就碎了。罗琳变成了一个想用才华

    证明自己,但是又害怕外界打压的人,所以就干脆畏缩不前,不敢表现

    自己,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一生都是如此,很多事情能体现出来。

    其实,罗琳从小就有文学天分。她的第一本书是6岁时写给妹妹

    的,是一个得了麻疹的兔子和朋友们的童话故事。她的文章和报告也得

    到了老师的喜爱,但她就是不敢把自己私下里写出来的小说拿出来给人

    看。

    后来,罗琳工作了,也不敢去挑战特别有压力的工作,只愿意找一

    些文秘类的事务性工作。毕业后的6年内,她换了很多份工作,主要都

    是文秘,工作简单枯燥,薪水微薄。

    然而,罗琳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一有时间,她就会把故事点子、人

    物关系之类的记在本子上。但是,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写的故事给别人看。每次她写完一些东

    西,先自己读一遍,觉得不满意就丢弃,觉得满意就装进档案夹和箱

    子。最终,她写的故事装满了箱子和档案夹,却不敢投稿或者出版,因

    为她害怕听到别人批判她作品的声音。

    这样的性格,自然也映射到了爱情里。

    罗琳在艾克赛特大学学习的时候,主修的是法语和古典文学。罗琳

    恋爱了,但是她没有自信,慢慢和男朋友疏远了,加上毕业之后工作不

    太顺利,就和第一任不了了之了。

    后来,她辗转了几年,在葡萄牙波尔图找了一份英语老师的工作。

    在那里,她认识了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两人一见倾心,几个月之后

    就闪婚了。结婚前两年,两人的小日子还是很幸福的,书稿的进展也比

    较顺利。后来,丈夫不但吸毒,还经常对她家暴。

    最终,女儿的出生也依然无法挽回婚姻。离婚后,罗琳带着女儿杰

    西卡回到了英国爱丁堡。这才有了《哈利·波特》的诞生。

    罗琳自卑的性格,一直都没有完全改过来,导致她喜欢逃避和闪

    躲。即使她成名之后,也是如此。离婚后领救济金的那段时间给她留下

    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觉得那是一生的耻辱。后来,她积极从事慈善事

    业,担任过英国单亲家长委员会代言人,还建立了哈利·波特基金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阴影。

    了解了罗琳早年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能够看出来,赫敏的原型就

    是罗琳自己。赫敏是个学霸,但是总被马尔福这些坏孩子欺负。而且,赫敏的体育成绩也不好。这都是罗琳的故事,也投射在了赫敏的故事上。正因为如此,后来

    罗琳在选择电影编剧的时候,都要先问问对方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如果

    说是赫敏,她就放心了;如果不是,马上换人。

    正是因为罗琳这样的性格,才有了《哈利·波特》的魔力。

    《哈利·波特》这本书如此吸引人,关键就在于《哈利·波特与魔法

    石》的前三章。罗琳花了七年时间,只酝酿了前三章的内容,可见她的

    心血和功力。那些曾经有过童年阴影的人看到哈利被姨夫欺负,那些上

    学被霸凌过的人看到赫敏被马尔福嘲笑,那些渴望亲情的人看到哈利站

    在厄里斯魔镜面前看见自己的父母,都会为之动容。这种感情特别真挚

    细腻,这都不是我们在架空世界里看得到的,这就是现实世界。

    《哈利·波特》最难得的地方,是故事中的人物会随着现实世界一

    起成长。罗琳写到《哈利·波特》第四部的时候,开始有了恋爱的元

    素,《哈利·波特》第六部,甚至整本书都在写青春期的事情。

    不得不说,这正是罗琳的厉害之处。其实,整个《哈利·波特》的

    故事就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学校故事,只不过因为有了魔法的外衣,故事

    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会有奇迹

    东西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容易产生奇迹。魔法出现在了不该

    出现的地方,现实世界里,才显得那么有魔性。

    其实,魔法、巫师、巫术在西方历史中的含义并不正面。欧洲历史

    上曾经发动过持续几个世纪的猎巫运动,其实是打着抓捕巫师的旗号迫

    害女性。这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巫师并不是一个好传统,至少是一种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传统。

    但是在罗琳笔下,这个传统竟然摇身一变,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神奇

    世界。这本身也是一个容易出现奇迹的地方。这比凭空创造一个新传统

    ——像托尔金和乔治·马丁那样凭空创造一个新世界,要更容易被人接

    受。

    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自成系统的咒语。

    如果你看过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你就能从内文中的咒语里看

    出里面的学问。

    罗琳大学学的是法语和古典文学,所以她的拉丁文水平自然不低。

    罗琳的专业,体现在了霍格沃兹的魔法世界里。《哈利·波特》中

    的咒语都是用拉丁语说的。很多国外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些咒语,爱上了

    古典文学,读了很多拉丁文著作。

    就算我们忽略这些咒语,单就罗琳的文笔来说,《哈利·波特》也

    是学英语的绝佳范本。

    我准备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的时候,背单词背

    到要吐了,就开始疯狂地看《哈利·波特》电影,记里面的台词。有人

    做过统计,《哈利·波特》的电影里涵盖了90%的托福词汇和70%左右的

    GRE词汇。

    除了单词量,哈利·波特的句型和句法也十分典雅。想学英语的同

    学可以自己对照电影,尤其推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和《哈利·波特

    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重点听邓布利多教授和斯内普教授说的话。

    可以说,罗琳把自己的专业放进一个普通小说里面去了。清朝外交家曾纪泽当年是背了一本基督教赞美诗学的英语,所以说

    话特别奇怪。如今,很多人学英语都是通过背《哈利·波特》。我就见

    过不少这样的人。比如《J.K.罗琳传》的翻译符瑞祯,她小学一年级的

    时候随着家人移民澳大利亚,为了融入当地的生活,她就背诵《哈利·

    波特》英文原版书,还同步听斯蒂芬·弗莱的英式口音的朗读版,看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能够大段地背诵原

    文中的经典段落。等她上中学的时候,说着一口流利纯正的英式英语,连入学考试的老师都以为她是从英国转学过来的。

    所以,当罗琳把古典文学放进一本通俗小说里的时候,奇迹又发生

    了,《哈利·波特》掀起了全球学英语的狂热。

    把悲剧故事装进喜剧外壳里

    这一点涉及一些文学创作的专业知识。

    《哈利·波特》按照故事情节来看,属于通俗小说。而写作通俗小

    说,和商业电影一样,都是有套路的。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好莱坞

    的超级英雄电影、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就是经典的套

    路。

    这些常见的套路有几个特点:

    第一,必定是以弱胜强的故事。

    第二,故事在发展到四分之三的地方,主人公往往会陷入低谷,然

    后触底反弹,最终战胜了自己、困难或者反派。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

    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比之前更强大、更深刻。用专业用语来说,就

    是人物弧光。第三,故事发展到黄金分割点的时候,要把次要矛盾全部清零,正

    面人物之间原来的冲突和矛盾得到了解决,他们团结一心,去解决主要

    矛盾。

    如果你善于观察,类似的套路特点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慢慢体

    会。无论是知名影视节目《情深深雨蒙蒙》《复仇者联盟》《疯狂动物

    城》《寻梦环游记》,还是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鲁滨逊漂流记》《威尼斯商人》,都是这些套路。

    《哈利·波特》系列七本小说,无论是合在一起,还是单独拆开来

    看,都符合前面几个特点。

    罗琳从小就熟读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和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好友,两个人互相切磋了一辈子。对于他们的

    套路,罗琳非常熟悉,她的书里就有很多托尔金的影子。西方的魔幻小

    说除了前面说的经典套路之外,还有一些基本的道具:龙和魔法,主人

    公一般是孩子。这些特点,《哈利·波特》也全部符合。

    所以有人说,罗琳是故意把《哈利·波特》写得特别像电影,所以

    她的小说很容易改编成电影。《哈利·波特》1997年出版,2000年就正

    式拍摄电影了。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用的是视点人物写作手

    法,所以很难改编成影视。《冰与火之歌》1996年出版,但是直到2011

    年才以电视剧的形式正式播出,比罗琳晚了11年。

    罗琳是个跨界高手,她怎么能满足于《哈利·波特》只是一本通俗

    小说呢?

    2000年初,著名编剧斯蒂芬·科洛弗接受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的电影改编工作。科洛弗在《读者文摘》的采访中表示:“从第一页开

    始,罗琳就俘获了我,书里有敏感和黑暗,她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任何地方都没有迎合或是迁就读者。”

    这话里面其实就揭示了罗琳成功的又一个秘密:她把一些不该出现

    在通俗小说里面的东西融进去了。

    人们一般都认为,悲剧比喜剧深刻。悲剧可以有上千种写法,但是

    喜剧的写法寥寥无几。即使是莎士比亚,也只能认命。这个套路人类磨

    炼了几千年,早就定型了。

    罗琳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悲剧手法给写进了喜剧里面去。

    我们再回顾一下哈利·波特的整个故事线,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比

    悲怆的故事,而且越到后面越明显:哈利来到霍格沃兹之后,发现自己

    的父母早就被伏地魔害死了。等他去寻找伏地魔的时候,发现了小天狼

    星,终于找到了家人。但是小天狼星并没有得救,反而成了整个故事里

    面被命运无情嘲弄的那个人。等到哈利终于收获了友谊的时候,小天狼

    星却被害死了。等哈利想去报仇的时候,邓布利多教授死了。哈利和小

    伙伴们最后孤军奋战,终于打败了伏地魔。

    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层层打怪的故事线,看着倒像是哈利·波特的战

    友和保护伞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最后只能和罗恩、赫敏孤军奋战到底。

    这其实是个经典的悲剧写法,只有《红楼梦》和《水浒传》才这么

    写。

    罗琳的过人之处远不止于此。她最精妙的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

    写作手法。在她的笔下,故事线早就埋好了,伏笔相当多。比如,珍妮

    和哈利是《哈利·波特》第六部才在一起的,中间都没怎么出现过。珍

    妮在《哈利·波特》第二部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珍妮只是哈利英

    雄救美的道具。但是在第二部马尔福挤对哈利的时候,珍妮站出来怒目

    而视,马尔福嘲笑哈利:“哈利,你给自己找了个女朋友。”这就是一个伏笔。

    在《哈利·波特》第一部里也有类似的细节。罗恩对赫敏说:“你这

    样的谁能喜欢呀?”结果,后来两个人真在一起了。

    如果大家看过小说的话,在很早的时候,韦斯莱夫人在清扫小天狼

    星的住宅时,遇见了一只魔法界的神奇生物博格特——它会看透你的内

    心,变成你最害怕的东西。它一直在变成各种她的家人死去的模样,其

    中就包括去世的双胞胎。这一幕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被忽略。直到《哈

    利·波特》第七部,这个梗才被打开。

    这就是经典的《红楼梦》笔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前面有伏

    笔,后面有暗示。

    后来,有人在罗琳的办公桌上发现她常年会贴着一张密密麻麻各种

    故事线的图纸,这张图纸上包含了诸多信息,包括哪些人物在什么时间

    发生了哪些事情,以及在那些貌似无关紧要的情节中可以插入的重要线

    索。所以,我们在多年之后再倒回去看整个《哈利·波特》,你会发现

    一点都没有违和的地方,那些故事早都埋藏好了。

    所以,《哈利·波特》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甚至可以被当作严肃

    文学来对待。但是这样一本书,偏偏被界定为童书。我查了一下,罗琳

    是和出版代理人利特一起商量过的,也是同意的。把一本用力这么猛的

    书扔进了童书那个小类目里面,这本身也是个成为黑天鹅最重要的原

    因: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结果,这本书马上就火遍了全球。二 逆袭的逻辑第三章

    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的伟大,源于升维思考

    2018年1月28日,著名的家居品牌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去世

    了。一时间,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转发关于他的纪念文章。作为一家

    家具公司,宜家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在某些方面,它简直和苹果公司

    一样酷。它的理念特别简单:让每一个人都能用上有设计感的家具。说

    老实话,这样的广告语简直太普通了,很多牙膏和洗面奶的宣传口号听

    起来都更有号召力,但是为什么宜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这就需要我

    们了解一下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故事,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寻找答案。

    宜家是一家瑞典公司。作为北欧国家,瑞典的主要特点就是高税

    收、高福利。一般来说,这种国家不太适合发展实体经济,因为税收太

    重了。虽然老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实体企业不太好经营,只适合发展高

    科技公司,因为利润比较高,能够消化高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熟

    知的爱立信和伊莱克斯,都是瑞典企业。

    所以,宜家在瑞典其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它没有很高的技术

    含量,只是一家卖家具的公司。它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也不是一个典型

    的瑞典人。因为在这种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里,人们的生活十分悠

    闲,即便没有工作,也可以通过享受国家的福利生存。因此,这些国家

    的人性格都很淡定,但是坎普拉德却亢奋得像一个美国人。他做起生意

    来非常精明,又像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他对自己特别抠门,平时抽的是瑞典最普通的烟,出门带着的是一个绣着南方针织花纹的普通钱包,款式很土气,开的车也是一辆二手的沃尔沃汽车,完全没有富豪的样

    子。

    最奇葩的是,他平时出差的时候,为了省钱,经常跟人合住。有时

    候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两个人挤在一起很尴尬,他就拉着舍友聊天,彻

    夜长谈。从国家聊到生活,从企业聊到人性,一直聊到凌晨,最后实在

    困得不行了,两人才倒头便睡。

    就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平时出差住酒店的花费是正常人的一半,所

    以能省下很多钱。不光是对自己抠门,他对别人也很抠门。他最擅长的

    就是讨价还价,特别能压榨供应商,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赚更多的钱。所

    以,粗看这个人,很容易觉得他是一个成功的小商贩,甚至就是一个奸

    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有独到的思维方式。

    做生意也需要天分

    坎普拉德出生于1926年,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他母亲的家族很

    厉害,母亲的兄弟是当地著名的百货商人,外公是当地的五金经销商。

    所以坎普拉德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喜欢做生意。还不到5岁的时候,他

    竟然就做成了人生第一笔生意。他央求姑妈去附近的批发市场给他弄一

    批火柴回来,姑妈很好奇,问他要火柴做什么。他说,邻居们需要火

    柴,所以想向邻居们卖火柴。姑妈问他要多少,他说要100盒。之后姑

    妈发现,这孩子的确不是在做慈善,真的是在做生意。火柴的批发价是

    3欧尔一盒,他卖给邻居的价格是5欧尔一盒,他在中间赚了一笔差价。

    当然了,这笔生意其实是赔钱的,因为还有邮费。邮费是姑妈出

    的,如果算上邮费的话,他就赚不到钱了。可是,作为一个5岁的孩

    子,知道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道理就很难得了。从此之后,他就迷上了做生意。

    坎普拉德卖过圣诞卡片,卖过墙上的贴纸。有时候他去捉鱼,抓上

    来之后骑着自行车到处去卖。他平时还喜欢到森林里去采橘子,然后求

    公交车司机帮忙把这些橘子运到另一个地方,再卖给其他人。他在11岁

    的时候,竟然已经到一家公司做销售了。赚到第一笔销售分成之后,他

    给妈妈换了一辆自行车,还给自己买了一台打字机。坎普拉德家在郊区

    有一座农场。他出售东西的对象,基本上是来农场里的人。

    农场里的有些房子是出租的,路过的人可以在这里借宿,还有些人

    要在附近办事,因此会长住一段时间。他就挨家挨户地向这些租客推销

    商品。租客看他是个孩子,而且卖的东西也很便宜,基本都会照顾生

    意。

    坎普拉德的很多邻居都是农民。这些邻居饲养家畜需要一些东西,他就喜欢蹲在旁边观察。时间长了,他发现奶牛乳头发炎的时候需要抹

    一种药膏,他就买来一批药膏,然后卖给邻居。后来,他跟邻居们混熟

    了,就经常帮人买东西。采购物品需要钱,他一般是找姑妈或者父亲垫

    付,等到回本了之后再还给他们,自己从中赚个差价。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家里觉得他的生意不靠谱,不愿意再借给他钱

    了。他居然跑到银行去借钱,银行经理被他的真诚打动了,答应借给他

    500克朗。这笔钱相当于当时的63美元,也就是今天的几万块钱。之

    后,他居然用这笔钱做成了一笔跨国生意,从巴黎购买了500支钢笔,然后在瑞典把这些钢笔卖掉了,又赚了一笔钱。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坎普拉德小时候尚且如此,长大之后

    可想而知。他在学校的时候,在宿舍的床底下放了一个大纸箱子,里边

    装着手表、钢笔和钱包,都是准备卖给同学的。整个上学期间,他的心

    思都用在了生意上。这样一来,他的学业就荒废了。毕业之后,家人只好送他去当兵。

    军队是讲纪律的地方,按常理来说,他应该没法继续像以前一样经

    商。但是他设法说服了上校,让他同意自己晚上外出,继续经营他的生

    意。于是,他就在军营外面租了一间办公室,用来存放货物,还装了一

    部电话专门接订单,处理各种客服问题。

    退役之后,坎普拉德在当地的一个林场找了一份工作,每天的工作

    比较清闲。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便重操旧业。从这时候开始,他的业

    务升级了。他不光是自己倒卖东西,居然还说服了公司的财务经理从他

    这里采购。一种文件夹进价是65欧尔,售价是90欧尔。工作期间,他总

    共卖了上百个文件夹给自己的领导。后来据他自己计算,那段时间里他

    卖文件夹赚的钱居然比他的工资还要高!

    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很多事真的需要靠天分。

    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专业做销售工作的,都不好意思直接卖东西

    给人家。因为你摆明了是想赚差价,对方心里也知道你要赚差价,那么

    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呢?我们普遍认为,这在道德上有点说过不

    去。这是正常人的心态。然而坎普拉德生来就是做生意的好手,他不但

    对此丝毫不以为意,并以此为乐。

    直到晚年,坎普拉德的记性都特别好。凡是跟他做过生意的人,不

    管订单大小,哪怕只买过一支钢笔,他都记得住对方的名字。可是对于

    那些没有生意往来的人,他就记性不好了,经常把人家的名字记错。他

    简直是为了生意而生。

    破局之路17岁这年,坎普拉德已经有12年的经商经历了。他想开一家公司,正儿八经地做生意。根据当时瑞典的法律规定,17岁尚未成年,未成年

    人想要注册公司,需要得到监护人的认可,并在当地找一名德高望重的

    人签字担保。他的监护人就是父母,所以这个问题不大。担保人让他十

    分发愁,因为他不认识这样的人。后来,他忽然想到,村子里有一位叫

    作恩斯特先生的人,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是在村里很有威望。坎普拉德

    就骑了6个小时的自行车,来到村子里,找到了恩斯特先生。他一边装

    可怜,一边大谈情怀,把老先生感动了,就给他签了字。于是,阿根纳

    瑞德商贸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名字听起来和宜家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宜家

    的原名。宜家是中文的译名,原名是由IKEA这四个字母组成的。其实

    这是四个词的首字母缩写。第一个词是I,也就是他的名字英格瓦。K是

    他的姓,也就是坎普拉德。他出生的农场叫作阿尔姆塔里农场,这是字

    母E的来源。最后这个字母A,就是刚才提到的阿根纳瑞德商贸公司的

    首字母。所以,宜家这个品牌的意思是,一个来自于阿尔姆塔里农场,叫英格瓦·坎普拉德的人,开的一家名为阿根纳瑞德的公司。

    开这家公司的时候,坎普拉德并没有想太多。他做了不少生意,很

    多商品他都卖过,也清楚地知道进货的渠道和来源。店里出售的商品有

    钢笔、圆珠笔、圣诞卡片、钱包、相框、手表,甚至还有尼龙袜。总

    之,这家公司就像一个杂货铺。但是他已经长大了,不能只和村里的人

    做生意,一定要走出村子。

    他卖钢笔的时候,就跑到了瑞典的南部。他跑遍了当地所有的烟草

    店,想要让这些烟草店买他的钢笔。他甚至一度跑到了玩具厂,想让所

    有的玩具厂都买他的钢笔。可是一旦走出家门,所有的商业逻辑都跟之

    前不一样了。因为原来是卖给自己邻居,大家都是乡亲,看他还是个孩

    子,买东西就当是帮他一把。所以,他的生意做起来很轻松。这就和在村里开一个理发店一样。如果村里只有这一家理发店,那

    么只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技术过得去,基本的发型都能搞定。第

    二,能处理好和村民的关系,平时帮人寄存一些东西,或者帮人捎个口

    信。可是一旦走出原来的圈子,所有的生意逻辑就不一样了。原来的做

    法很简单,进一批货,再加价卖掉,从中赚取差价。可是一旦参与到大

    城市里的商业竞争,那就非常残酷了。竞争对手们都有成熟的体系,这

    时他就没办法了。

    坎普拉德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低等动物,被那些大城市里的高级动物

    碾压。他每次要做一笔生意时,都会被人抢走订单。对手的目的就是把

    他挤出市场,宁可赔本也在所不惜。所以,他从17岁创办公司,直到32

    岁的时候,公司不但一点起色都没有,而且江河日下。

    如果坎普拉德一直这样经营下去,后来就没有宜家这家伟大的公司

    了。他带领公司做了一次重要的转型,正是这次转型,使宜家开始走向

    辉煌。在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叫作升维思考。升维思考这个词听起来

    有点抽象,因为它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自从《三体》中提出了升维思

    考和降维打击之后,很多人都在说这两个词。升维思考的概念可以应用

    在每个人的生活和职场中,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

    升维和降维都提到了一个词,就是维度。我们平时看见的电脑屏

    幕,还有手里拿着的纸,这些都是二维的。而我们生活的具体的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像电影《星际穿越》中那样,能

    够在时间尺度上自由地漫步,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变成四维的。以此类

    推,维度可以越来越高,但是越来越复杂难懂。人类目前只能理解三维

    世界。对于很多昆虫来说,它们的世界就是二维的。他们只能看见黑色

    和红色的东西,也就是说,达到一定温度的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温

    度更低的物体就是黑色的,它们的世界就只有二维,是一个平面,而不

    是三维立体的。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世界是三维世界,所以人类是比很多昆虫高一个维度的动物。

    什么叫降维打击呢?就是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站在高位的角度看问

    题,可以把对方的生存环境变成低维的,让人根本无法生存。宜家从创

    立开始到坎普拉德32岁之前,他遇到的是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对手是

    高维生物,各种成本都比他更低,所以就可以给予宜家沉重的打击。

    什么叫作升维思考呢?就是把两个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合并起来,完

    成整合之后,会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但是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

    有一个更高维度的概念,要站在高位去思考,才能完成整合。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升维思考的案例。比如,原本两家公司都

    是外卖行业的,市值都是几亿美元。后来两家公司战略合并了,市值马

    上就变成了几十亿美元。因为它们整合之后变成了行业的龙头老大,占

    据了垄断地位,没有竞争对手了。因此,这样的升级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指数级别的上升。

    还有些保险公司让购买医疗保险的用户把类似微信运动的这些健康

    数据和保险公司的APP关联起来,对这些数据做到实时监控。这两种行

    业原本毫无关联,但是利用大数据概念,它就变成了一个高维度的东

    西。把这些运动数据反馈给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就可以根据数据调

    整保费。如果一个人经常运动,往往意味着身体比较健康,保费自然就

    可以降低一些。而那些不爱运动的人,相对来说健康风险就比较高。

    这就是升维思考的力量,把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东西用一个全新的

    概念整合起来之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东西,所有资源的优势就都发挥

    出来了。而它们原来有的缺点和劣势,居然就这样消失了。

    对于坎普拉德来说,他在刚成立公司的时候,遭遇了对手的降维打

    击。在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叫作斯文·汉松 。两个人因为机缘巧合而相遇,见面之后相谈甚欢。最后,汉松被坎普拉德说服了,加入了宜家,从店长一路做到管理层,后来成

    了负责定价的人。他们见面的那天晚上,聊的就是定价的问题。当所有

    人都在拼价格的时候,最后只会两败俱伤。恶性竞争其实是没有意义

    的。

    坎普拉德和汉松一起想出了一个高维的概念,从此之后宜家要开始

    做实体店了。原来那些利润不高的小商品全部砍掉,再也不卖了,转而

    只做大件商品,只做能够摆得出来、让人看得见的东西。坎普拉德想到

    了家具。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高维的概念呢?首先,大家从此不在一个维度上

    竞争了。宜家现在经营的叫作门店,而不再是中间商了,和从前倒买倒

    卖小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从此之后宜家就可以专注地做一件事

    情了。因为专注做一件事情,品牌的清晰度就变高了。所有人到宜家

    来,也只为了找一样东西。或者说,想买某样东西,直接到宜家来就可

    以了。

    坎普拉德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因为他最擅长的业务就是给人寄送货

    物,但是当时其他家具厂没有人会做。想要买家具,就要自己想办法运

    走。但是坎普拉德常年做邮购业务,有现成的渠道,能够把家具直接寄

    给买家,这就是一个创新。他还发明了一个特别好的方式,就是给所有

    的家具都起一个名字,让这些家具特别有亲切感。他把家具都人格化之

    后,深受人们的欢迎。

    因为宜家的业务变得更加专注,于是在宣传上也省了不少事情。宜

    家之前有一本杂志叫作《宜家通讯》,虽然叫杂志,其实和小区门口发

    的纸质广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因为宜家只做一样东西,就可以把广告

    变成一个专业的媒体,专门用来介绍家具。原来的《宜家通讯》杂志现

    在改名为《家居灵感》,每年有350多万宜家会员都能收到这样一本杂志。

    宜家的成功还有一些巧合的因素。当时,有一个家居商城歇业,准

    备把店盘出去。坎普拉德听说之后,到处找人借钱,把这栋百货大楼买

    了下来。然后,他在《宜家通讯》杂志上正式宣布,从此以后宜家只做

    家具。

    这个事件发生在1951年。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瑞典作

    为中立国,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也没有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瑞典政府这时开始大力推动房

    地产,人们对家居改善的需求也增加了,都希望过得更有格调,于是就

    纷纷购买新家具。宜家的家具价格便宜、设计新潮,就搭上了这辆顺风

    车,顺利实现了公司的转型。

    坎普拉德的每一次转型靠的都是升维思考。很多朋友都去过家具市

    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累。因为家具市场很大,品种太多,走着

    走着就累了。而宜家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就是食物特别好吃,而且

    便宜。宜家最早出售的午餐只有一种食品,就是热狗。别人家的热狗售

    价10到15克朗,宜家的热狗只卖5克朗。所以当你在宜家挑选家具时,如果走得累了,可以坐下来吃便宜的热狗,吃饱之后再继续逛。这个创

    意就是坎普拉德想到的。

    家具店卖食品,看起来是个赔本买卖,却实现了巨大的成功。首

    先,顾客的停留时间加长了,客单价也提高了,有效地弥补了餐饮的利

    润。宜家的餐厅和食品部门意外地崛起了。从1995年开始,宜家提供餐

    饮服务。几年之后,这两个部门的营收就达到了16亿克朗。从那个时候

    开始,宜家的食品部门成为了瑞典食品业的领头羊,带动了整个国家的

    出口。

    再举一个例子。宜家开始转型做家具4年之后,业绩一直非常亮眼。但是接下来就遇到了问题,因为在家具行业毕竟还是会遇到竞争对

    手。其他家具公司原本靠着垄断价格,赚取了高额利润。但是房间里突

    然冲进了一头大象,把他们的生存空间都挤掉了,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

    毙。于是,坎普拉德最讨厌的那种没有底线的残酷竞争,又重新开始

    了。

    起初,竞争对手说宜家用低价欺骗消费者。之后,他们就向政府投

    诉。在瑞典,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让一家公司独大。于是,政府开始

    限制宜家在媒体上投放广告,不准宜家进行宣传。接下来,竞争对手变

    本加厉,联合起来给上游的供货商写信,提出要求:如果有供货商继续

    给宜家供货,他们就拒绝从那里进货。很多家居供应商都收到了这些经

    销商发出的最后通牒。

    这些经销商还联合起来,禁止宜家参加任何的家居展销会。最初,只是宜家品牌不准参展,到后来,坎普拉德以个人名义都无法参加展会

    了。坎普拉德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求朋友带他进去,然后蒙着头观看展

    会,以免被人发现。

    为了应对这些经销商的联合剿杀,坎普拉德想了一些权宜之计。比

    如,经销商们要求供货商不给宜家供货。坎普拉德就成立了几家壳公

    司。参加展会的时候,也是派壳公司参展。

    供货商不想因为宜家而得罪其他经销商,他们选择了牺牲宜家。只

    有少数胆子大的供货商,才敢偷偷摸摸给宜家发货。他们在商品上不印

    自家的商标,这样在宜家出售的时候看不出货源。有些供货商用假地址

    给宜家发货,宜家取货的时候也不敢在白天出门,只能赶在晚上把货一

    次性拉走,像做贼一样。但是,这些方法并非长久之计。

    这个时候,坎普拉德和其他几个合伙人开始商量,又进行了一次升

    维思考,把宜家整体带到了另一个高位。当前对手的打压手段,主要出在供应链方面。因为供应商不敢得罪其他经销商,所以不给宜家供货。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升维思考的结果就是,把从供货商手里进货,升级

    为自己生产。这样一来,宜家就从一个分销商变成了产供销一体的公

    司。

    是什么给了坎普拉德这样大的勇气,让他敢于自己生产家具呢?主

    要在于坎普拉德很会砍价。之前,宜家从供货商手中拿货时,因为大家

    的进货价基本一致,所以无法取得一个特别优惠的价格。但是现在自己

    生产家具,而家具的每个环节都是可以拆解的。而木料和螺丝钉之类的

    原材料,是可以继续讨价还价的,坎普拉德的砍价天分也就有了用武之

    地。

    同时,因为宜家有邮购业务,经常要考虑怎么包装货品。宜家的员

    工发现,如果能把桌子腿拆下来和桌子面板一起打包,可以节省不少包

    装纸,于是就有了可以拆卸的桌子。后来他们又发现,包装纸用的绳子

    如果由一些短绳拼接在一起,比买一根长的绳子要省钱,就开始用短绳

    包装。宜家的成本就是这样节省下来的。

    宜家发明的平板包装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创新,大大降低了在运输过

    程中家具损坏的概率。保险公司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主动降低了保费。

    保费成本降低之后,运输成本也就相应地下降了。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

    微小的创新,使得成本不断降低,因此宜家的家具总是降价。而每一次

    降价,实际上就完成了对竞争对手的一次降维打击。

    因为其他经销商联合抵制宜家参加展会,后来宜家就想了一个办

    法,在展会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用来展销家具。这时,一个神奇的场景

    出现了,展会里的人纷纷跑出来,跑到这间房子外面排队去了。因为宜

    家的家具非常便宜,大家都愿意买。

    后来,坎普拉德下了最后一个决心,既然要节省成本,就节省到底。原材料的成本已经不能再低了,那么就再降低人工成本。瑞典是高

    福利国家,工人的工资很高。所以坎普拉德决定去其他国家开设工厂。

    当时是20世纪60年代,正是冷战时期。而瑞典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

    华约组织;既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也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个

    中立国家,瑞典跟两边都可以谈。后来他发现,波兰给出的价码很不

    错,而且波兰的工资比较低,于是坎普拉德选中了波兰,在那里投资建

    厂了。

    当时的波兰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需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因

    此和坎普拉德一拍即合,宜家顺利地在波兰开始建厂。这一次,宜家终

    于跨出了国门,变成了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后来,宜家把工厂开到了挪

    威,开到了瑞士。如今,在49个国家都有宜家的工厂。每年有2000多家

    供应商和宜家合作,而且为此争得头破血流,再也没人像过去一样,因

    为害怕其他经销商的威胁而不敢给宜家供货了。

    还有一个困扰了坎普拉德很长时间的大问题,也通过品牌的国际化

    解决了,就是坎普拉德个人的债务问题。因为瑞典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所以税收很高。不只是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要交税,融资融到的钱也要

    交一笔税。坎普拉德想要合理避税,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尽量不给自己

    发工资,这样至少个人所得税可以少交一些。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

    一个大问题。

    坎普拉德没有工资,为了维持生活,就只能给公司不停地打借条。

    后来,借条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坎普拉德欠公司的债务高达1800万

    克朗。虽然他在公司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但是债务也越来越多了。这件

    事让他头疼了很多年,因为在瑞典的现行法律里,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无

    解的。可是当坎普拉德在海外开设分公司之后,意外地发现这个问题有

    了解决方法。他在欧洲其他国家开工厂或者分店,都是由自己全资控

    股。等这些公司做大了之后,他再把这些海外公司变卖给宜家。宜家付给这些海外公司的钱,他就可以套现到自己的手里,再还给宜家总公

    司,用来清偿自己的债务。

    简单来说,坎普拉德就是靠这种办法,不仅偿还了他在宜家欠下的

    所有欠款,还剩下了很多钱。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他在宜家总公司的股

    份也没有变卖,这些股份依然在不断地增值。一个原本看似无解的问

    题,因为整合了资源,完成了一次升维,问题也就变得不再是问题了。

    升维思考其实并不难

    全世界的创业者都没有像坎普拉德这样折腾,这才显得他非常特

    殊。坎普拉德有一个跟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不太一样的想法。对绝大多数

    创业者来说,目的只是想让企业不断做大,最后上市。但是坎普拉德认

    为,他的公司必须是一个家族企业。因为这家公司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是他一手培育的,如果上市就不属于自己了,而是属于全体股东。如果

    经营或者管理不善,就会被踢出局。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乔布斯。苹果

    公司是他一手创立的,可是公司上市之后,因为业绩不好,其他股东就

    召开董事会把他罢免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坎普拉德的成功离不开家

    人的帮助。家人给了他很多无私的帮助,帮他顺利完成了公司的初创。

    最开始他雇不起员工,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家人就帮他打包邮寄商

    品,帮他接电话做各种客服的工作。可以说,他的家就是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家!家人为了让他的公司迅速成长,把农场里的很

    多屋子都清空了,给他做生意。他的父亲每天帮他记账,母亲为他管理

    后勤,还帮所有公司员工煮咖啡。到了1960年的时候,他已经在全欧洲

    开遍了分公司,成为了跨国公司的老板了,但是他出门到欧洲各地谈生

    意时,身边跟着的不是秘书,而是他年迈的父亲。

    因此,宜家的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后来加入的合伙人虽然不是他的家人,但是因为大家相处的时间很久,合作时间都长达10

    年以上,他把这些人也当成了家人。

    坎普拉德之所以欠了公司很多钱,其实并非全部为了生活,而是给

    孩子买了大量的商业保险。这些钱是用来规避遗产税的。这种保险叫作

    终身寿险,有钱人平时把钱存在这个保险里,等到去世的时候,保额可

    以足额发放给自己的子女,而不用交纳任何遗产税。很多富人都用终身

    寿险来避税,坎普拉德大量从公司借钱,也是为了把钱存进终身寿险

    里。这样,他的子女就可以用这笔钱保住自己在宜家的股份,他的公司

    就可以代代相传,始终是一个家族企业。

    这是他个人的情怀和心结,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能够理解他。坎普

    拉德特别害怕公司上市之后被人算计。我们知道电影《华尔街之狼》,讲的就是华尔街里的投资人多么冷血无情。如果投资人进入了宜家的董

    事会,坎普拉德的乡下亲戚们用不了多久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出局。所

    以,他宁死也要把公司变成一个家族企业,绝对不能丧失控制权。

    但是家族企业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现代化公司管理的红利,他们

    都享受不到。荷兰人在17世纪就发明了股份公司,在接下来的几百年时

    间里,经过不断尝试和各种创新,积累下了大量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可

    是一般的家族企业享受不到这种现代化的红利。

    而且家族企业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就是容易出现管理问题。坎普

    拉德一生中遭遇过最大的一次滑铁卢,是投资了一个电视品牌,这个名

    叫普林森的品牌最后让他赔掉了四分之一的资产。这是为什么呢?就是

    因为坎普拉德把这个品牌交给了一个亲戚的老公管理。可是他所托非

    人,这人整天只知道开着私人飞机到处游玩,根本不懂得怎样管理公

    司。换一个正常的企业家,早就把这种人开除了,但是坎普拉德顾及亲

    戚的面子,直到赔掉了所有资产的四分之一,才实在无法忍受,把这件

    事终结了。从此之后,坎普拉德开始痛定思痛,很多业务就不许家人接触了。

    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因为家族企业是他的心结,他一定要把公司

    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公司在逐渐壮大,走向了国际化,管理问题始终

    是个死结。这一次,坎普拉德再次化腐朽为神奇,用升维思考的办法解

    决了问题。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道难关。

    因为宜家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所以坎普拉德手里又多出了一种资

    源。那些海外的子公司可不只是一些实体企业,还囊括了很多当地的专

    家,以及多年来对这一地区的了解。他认为,只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

    来,一定会产生新的爆发性的威力。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下定决

    心,请来了美国、瑞典、英国、瑞士、法国和荷兰的一批顶尖律师,组

    成了一个庞大的律师团。他花了一笔天价的律师费,请这些律师在荷兰

    开了两天两夜的会,最后制定出了一套一揽子方案,用来应对之前的矛

    盾。

    按照这个方案,第一步,坎普拉德全家要移民到丹麦。因为丹麦的

    税率比较低,而且他是瑞典人,属于外商投资移民,还能享受很多优惠

    政策。但是在这个地方居住不能超过4年,按照当地的法律,4年之后他

    就和本国公民一样,既享受本国公民的福利,也要像本国公民一样交

    税。4年之后,他要换一个地方居住。

    第二步,他在瑞士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按照瑞典法律的规定,移民

    时每个家庭成员可以携带10万克朗出境。于是他找了5个家人,一共带

    出50万克朗,在瑞士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主要作用是在全

    世界各地开设宜家分公司。

    第三步,坎普拉德在荷兰又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因为荷兰是全世界

    所有国家里,对于基金的管理历史最悠久、方法最全面、制度配套最完

    整的一个国家。荷兰的这个基金会控股瑞士的基金会,再由瑞士的基金

    会控股宜家公司。这就是一个大圈套小圈的结构,最外圈是整个宜家集团,包括宜家

    所有的有形资产,例如宜家所有的海外分公司、工厂和产品。倒数第二

    圈是控制着宜家集团的瑞士基金会,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避税的,同时

    还可以控制宜家集团的实体。再往里一圈是荷兰的基金会,控制着瑞士

    基金会。在最里面还有一圈,是一个叫作英特宜家的公司。所谓英特,就是国际的意思。所有宜家集团的公司,只要用到了宜家的名字,就要

    向英特宜家交3%的特许经营费,而这家公司是由整个坎普拉德家族的

    人控制的。

    这还不算完,坎普拉德后来又成立了一个叫伊卡诺的公司。这家公

    司是由坎普拉德个人持股的,只能传给他和他的直系子女。这家公司的

    主要作用是管控英特宜家的所有品牌,实际上就能通过这个公司对宜家

    完成遥控。总之,他用这种大圈套小圈的办法,充分利用了全欧洲各国

    的法律和税收政策,最终不仅保住了自己对宜家的控制权,也保住了家

    族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让宜家能够顺利地完成现代化。

    当然,实际的操作过程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单独的一个顶尖律师想

    要看明白这些,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坎普拉德付出了一笔天价的律师

    费,换来了真正的家族企业。打完这套组合拳之后,他就开始让孩子们

    有序地接管公司。

    坎普拉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从门店经理做起,后来一路做到了非

    常高的位置,擅长管理。二儿子是个设计师,对于品牌非常了解。小儿

    子是一个产品研究员,对宜家的产品非常有研究。这三个孩子也很争

    气,最后成功地接管了公司,开始了宜家第二代的统治。

    从宜家崛起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出,升维思考其实并不难。很多人

    认为升维思考很难,难就难在要找到手头现有的资源,并且发现它们的

    本质。如果你能发现自身资源的优势,再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就会发

    现各个资源本身具有的缺点全部消失了。当你升维思考这些问题时,它们就变得不是问题了。

    升维思考是一个组织与个人得到升级的最有效的办法。不需要多高

    的学历,只需要不断整合自己手里的资源,想到一些更高维度的解决办

    法,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那么,该怎样培养升维思考

    的能力呢?主要有两个手段。

    第一个手段是跨界。绝大多数人面对眼前的问题时,总想在自己原

    有的存量里面找到解决办法。但是存量早就存在,所以注定是无效的。

    要找到存量之外的东西,把它的优势借鉴过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这就好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没有户口,所以没法买房。

    于是很多人就一边攒钱一边交社保,等待着有买房资格那一天的到来。

    等到终于有了资格,房价却高得难以企及了。但是有一些聪明的人,先

    从大城市周边开始买起。等到自己有了购房资格,原来买的房子也已经

    升值了。加上几年里的积蓄,就能把原来的房子卖掉,搬到市区来住。

    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往里挪,最终挪到市中心。这就是在存量之外想到用

    增量来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再举一个例子。有很多人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认为这些完全是机

    械的重复,学不到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工作的优点在于

    稳定,而且往往很清闲。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它的优势,在业余时间投

    资点什么。有很多名人和畅销书作者,都有非常稳定的工作。他们利用

    业余时间写作,最后取得了成功。

    锻炼升维思考的第二个手段叫作连接。当你遇到事业瓶颈的时候,可以把面临的困难和选择写在一张纸上,然后看看能否画一条线,把其

    中的两个或者几个选项连接起来。这就好比解数学题时画辅助线一样。

    有些辅助线,其实就是答案本身。比如,你原本的职业是品牌公关的,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同时又特

    别喜欢购物,对商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如果你想换工作,又觉得原来

    的职业没有发展,在寻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一下买手或者

    企业采购之类的工作,这就是通过连接得到的结果。

    要想让人生不断进阶,就要想办法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升维思

    考,是我们的必修课。第四章

    东野圭吾:“学渣”智慧闪闪发光

    最近几年,东野圭吾在中国可以说是大红大紫。2017年,他就有好

    几部电影上映——《解忧杂货店》《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均

    改编自他的小说。

    有人给东野圭吾评了三个“最”——推理小说界最深刻、最畅销、最

    有代表性的作家。甚至还有人说,他是推理小说界最帅的作家。

    这些说法,当然有一部分是粉丝情人眼里出西施。然而,实事求是

    地说,在今天的推理小说界,能与他媲美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对于东野圭吾来说,赞美之词只会显得多余。但是,我想说的,却

    不是他的推理小说,而是他的两本自传,《我的晃荡青春》和《东野圭

    吾的最后致意》。说是自传,其实更像是散文集。这两本书的内容都来

    自于他在杂志上连载的专栏文章。

    翻完这两本书,我有一个感觉:东野圭吾的人生,就是学渣逆袭。

    接下来,我就结合东野圭吾的人生经历,为大家讲一讲东野圭吾的心法

    ——学渣智慧。

    悲催的前半生东野圭吾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1981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进

    入日本电装公司工作,这是丰田汽车的组装公司,也是一家高科技公

    司。

    最开始,东野圭吾做的是汽车组装工作,但是他发现,皮肤接触到

    石油会引发皮炎、皮疹,每天手都是通红的,经常会开裂。为了缓解痛

    苦,只能每天上药,东野圭吾苦不堪言。

    因为担心自己继续工作下去会变成残疾,东野圭吾就申请换岗,后

    来调到了研发部门。

    结果,东野圭吾在研发部门也是一事无成。后来,他想读个函授混

    个学历,考教师资格证,换工作当老师去。结果他发现自己不是当老师

    的料,放弃了。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太无聊了,东野圭吾就去买了一打稿纸,打算

    写小说。

    在日本文学界,一个新人要想杀出重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获

    奖。所以,东野圭吾就铆足了劲,一心准备拿奖。当时,他知道的最有

    名的奖就是江户川乱步奖,这也是日本推理小说界最重要的新人奖。

    江户川乱步奖每年大约有300个人参加评奖,每年1月份之前,参与

    评选的作家要把作品寄给评委会。

    东野圭吾觉得,300个人里选一个,概率比较高,值得一试。他准

    备给自己5年时间,每年试一次,如果都不行,就放弃写小说。

    东野圭吾第一次参选的作品叫《人偶之家》。因为是第一次写小

    说,东野圭吾也没有经验,为了赶在截止日期之前将稿子发出去,他夜

    以继日地狂写了几个月,终于勉强凑够字数交稿了。结果这一次成绩还不错,杀进了第二轮评选,但最终没有获奖。

    第二年,东野圭吾的时间比较充裕,他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

    训,先打草稿,再慢慢打磨小说。小说叫《魔球》,写的是一个高中生

    打棒球的故事。最终,《魔球》进了那届新人奖的最终决选。

    东野圭吾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发现那一届的获奖作品乏善可

    陈,内心很不服气,就把自己的怨气都发泄在新小说里面了。第三年,他担心还会落选,就找了个备胎。他知道有一个叫“ALL读物推理小说

    新人奖”的奖项,是一个短篇小说奖项。他觉得,如果江户川乱步新人

    奖拿不到,拿一个这样的新人奖也不错。所以,他紧急写了一篇短篇小

    说,参加了评选。如果能够拿下这个新人奖,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就连东野圭吾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写的这本《放学后》真的

    得奖了。1985年,《放学后》以绝对优势获得了江户川乱步新人奖。

    这一年,其实东野圭吾已经结婚了,除了妻子之外,他没有告诉朋

    友和家人。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记者很快就上门了,作家圈子

    也开始关注他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新书发布会和记者见面会。

    一开始,东野圭吾一点准备都没有。记者上门采访他的时候,他穿

    着睡衣就接受采访,拍了几张照片。参加记者见面会的时候,他手上还

    缠着纱布。出名来得太快,而东野圭吾却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因为获奖,他的新书《放学后》卖得特别好,销量突破了10万册。

    一朝成名,让东野圭吾有点膨胀了,他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再做那个

    毫无意义的研发工作了,就果断辞职去了东京。

    作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东京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是每个有理想的日本年轻人,如果不去东京闯一闯,肯定会觉得遗憾的。

    按照日本励志故事的套路,28岁就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东野圭吾本该

    开启顺风顺水的人生。然而,剧情很快就开始反转了。

    他的新书签售会,其实就是一种暗示——年少成名终究根基不牢,表面的热闹只不过是虚假繁荣。

    不得不说,负责东野吾圭的新书的编辑还是很用心的。为了办好新

    书签售,编辑找了一家不错的书店,和书店老板一起做了缜密的筹备。

    因为担心名气不够,参加签售的读者人数不够,编辑就发动了认识的人

    来捧场——同事、亲戚、朋友,全都叫来帮忙。

    结果,在书店和编辑的勉力维持下,第一次的新书签售效果很好,参加签售的粉丝很多,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

    东野圭吾并不知道新书签售会背后的故事,他看到粉丝这么多,就

    要求编辑再组织一次签售会。一开始,编辑并没有答应,但是书店老板

    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就找到东野圭吾,邀请他再去书店搞一次签售会。

    这一次,所有人都大意了,也没有人提前做好准备。结果,东野圭

    吾在书店傻坐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读者来找他签名。书店老板特别势

    利,一看没有人买东野圭吾的账,就把他轰走了。

    事后,东野圭吾回忆,当时整个签售会期间,只有一个小男孩过来

    凑热闹。小男孩不知道东野圭吾是谁,只是看见这边在组织签售,就过

    来看看。小男孩问:“哥哥,你是在签名吗?”东野圭吾说:“对呀。”小

    男孩从身上掏了半天,终于找出来一张传单,让东野圭吾签了名。

    经历了这件事,东野圭吾才彻底清醒了,也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之

    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办过签售会。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时候,来东京全职写作的东野圭吾已经没有

    退路了,他只能沿着写作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一开始,他觉得10万册图

    书的版税足够他生活一段时间,坚持5年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东京的生活花费大大超出了他的预

    料。东野圭吾在东京生活了一段时候后,悲哀地发现,这些钱甚至无法

    支撑一年的生活。

    那么,怎么办?唯有继续写作,指望书多卖一点了。

    他找到编辑,和编辑商量,怎么才能多赚点钱。编辑建议他把之前

    写的小说出版了,同时提醒他别抱太大期望,每本书能有1万册的销量

    就不错了。

    果然,东野吾圭发现自己的书出版后,也就能卖出去1万册。他非

    常着急,为了提升销量,他想尽了办法,但是收效甚微,最多也就能卖

    1万多册。

    既然单本的销量上不去,那么就只能靠出书的数量取胜了。东野圭

    吾开始拼命写作,1988年出版了3本书,1989年出版了5本书,数量虽然

    提升了,但是销量一本不如一本。

    为了在东京生存下去,东野圭吾没有放弃。他开始尝试跟风,什么

    题材火就写什么。但是,他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了。

    到这个时候,东野圭吾才明白,获奖的小说和大众喜欢的小说没有

    什么关系。书的销量纯属是个黑天鹅事件,能卖多少,卖得好不好,跟

    得奖没关系。自己虽然能够获奖,但却始终找不准大众的喜好。

    经过几年的尝试、挣扎、纠结,东野圭吾的写作事业依然没有起

    色,他的心态也开始出现问题了。尤其是看到畅销书排行榜的时候,他越看越生气,自己明明写得并不比这些榜上有名的人差,却不知道何时

    才能出现在榜单上面。

    直到2001年,东野圭吾终于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从1985年到2001

    年,他用了16年的时间。在这16年间,他一直在渴望写出一片天的芸芸

    众生中挣扎、煎熬、浮沉。

    没有出头的东野圭吾陷入了一种死循环。为了保证收入,他必须拼

    命写小说,但是小说越写越多,收入却不见好转。他终于绷不住了,心

    态彻底崩溃,写小说开始敷衍了。他自己承认,1992年的作品《雪地杀

    机》就是敷衍之作。

    用心了,作品不一定畅销;不用心,作品肯定卖不动。东野圭吾的

    书的销量越来越差。有一天,编辑给他打电话,说他有本书竟然一本都

    没有卖出去,书店只好把这本书下架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2年,日本开始了持续20年的经济萧条,直到

    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受大环境的影响,图书市场也不景气,很多出版

    社倒闭了。结果,原本对东野圭吾还抱有信心的出版社,为了控制成

    本,也不敢和他合作了。再加上他那几年的新书一上市就恶评如潮,更

    没人敢跟他合作了。

    最让东野圭吾难受的是,蹉跎了几年之后,他一直在原地踏步,其

    他人的事业却在突飞猛进。他每天都能看到后起之秀接受媒体采访、开

    新书发布会,而他参加评奖的作品,每次得到的不是差评就是恶评,职

    业发展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总而言之,他在圈子里的名声都臭

    了。

    是生存,还是继续赌下去?对于当时的东野圭吾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正好那一年,他在家门口捡了一只猫,他很喜欢这只猫,为了给猫

    安一个家,他在东京又买不起房,就决定搬到横须贺去。

    东野圭吾搬到了横须贺之后,还想再赌一把,争取拿下一个奖项。

    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为了不辜负自己,他决定下大力气,第二年写

    出一本符合评委会标准的好书。

    这本书叫《天空之蜂》,写的是核反应堆的故事。

    东野圭吾是一名理工男,从小他就觉得学理科很高大上,语文成绩

    却一直不太好。所以,这一次他想发挥自己的理科优势,写一本科幻小

    说。

    这一次,他拼尽全力,把自己的看家本事都用上了。

    为了写好这本书,东野圭吾不但亲自去考察核反应堆,还想方设法

    参加了各种关于核反应堆的研究座谈会。有一次,他和专家套近乎聊

    天,听到专家说核反应堆安全性有问题,迟早会泄漏。

    东野圭吾灵机一动,就把核泄漏写进去了小说里。这一次,他赌对

    了!《天空之蜂》出版后不久,核反应堆就泄漏了。

    东野圭吾在自传里坦诚,自己心里很矛盾,从情理上来说,核泄漏

    是人间惨剧,自己不应该高兴,但是能够获得成名的机会,内心里还是

    有点儿窃喜。

    然而,他心心念念了十几年的那个吉川英治新人奖,最后还是没有

    选上他。他再次名落孙山了。

    这一回,东野圭吾彻底死心了。但是,更心灰意冷的是他的妻子。妻子说,和他一起生活的14年,简直就像一名等待死刑判决的犯人。最终,终审判决终于下来了。彻底

    死心的她,当年就跟东野圭吾离婚了。这一年,是1997年。

    此时的东野圭吾,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还被净身出户,真是惨绝

    人寰。

    这就是东野圭吾前半生的故事,完全是一出人生悲剧。

    那么,他后来是怎么完成人生逆袭的呢?这就要说到他的《我的晃

    荡青春》了。他成功逆袭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写的是他辞职写小说之前的事,重点篇幅放在了初中生活。

    东野圭吾从小就不是一个好学生,成绩满分是5分,他的成绩基本

    上都是3分。也就是说,他的成绩很一般,刚刚达标。

    东野圭吾的父母是很不负责任的家长,对他一直都是不管不顾,直

    到他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时候,他父母才知道他在写小说。他的父母为

    了省一点钱,把他和姐姐送到了当时最差的初中——H中学。

    H中学是一所臭名昭著的学校,学生也都是一些其他学校不愿意收

    的差生或者坏学生。

    有一次,学生在课堂上抽烟、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制止

    了一下,结果第二天东野圭吾发现,老师来上课的时候腿一瘸一拐的,再也不管课堂纪律了。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自行想象。

    班上有一个转学过来的女生,忽然有一天就不来上学了。谁都不知

    道这个女生去哪里了。很多年以后,他才听说,这个女生是因为班上的男生对她动手动

    脚,吓得她跑到教委去哭诉,闹着要转学。工作人员本来不同意转学,但是听完她的陈述之后马上就答应了。

    东野圭吾上初中的时候,所处的就是这种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最后,就连班长东野圭吾

    也光荣地加入了差生的行列,成了学渣。但是因祸得福,他的学渣少年

    时代,却让他积累出了不少学渣智慧。这些智慧,反倒奠定了他后来人

    生逆袭的基础。

    学霸迎合他人的标准,“学渣”专注于解决问题

    试想一下,多年之后,班上的学霸如今在干什么呢?是不是基本都

    在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工作虽然体面,但离出人头地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那些学渣同学,从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寻找出路,多年下来,有些混得风生水起。他们从事的一些职业或者项目,很多都是新时代的

    产物,之前并不存在。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吃饭,我就问他们:“初中生活留给你们最宝贵

    的财富是什么?”有一个同学说:“抄作业呀。”

    见我很诧异,他解释说:“你以为抄作业很简单吗?在我看来,它

    至少能锻炼三种技能。

    “第一,要抄作业,我得求着你们学霸吧?有时候还得拿东西跟你

    们交换,小到给你们买零食,大到帮你们做事情。谁欺负你们了,我们

    得去帮着周旋调解一下。你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和做生意很像?我的财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就是从小锻炼出来的。

    “第二,抄作业还得防着老师和家长,反侦察能力就会变得强大。

    一旦被老师、家长识破,我们还得去说服他们,做好善后。这些都是一

    个好销售必备的素质。

    “第三,这一点最重要。我那个时候就明白了,我不是读书的那块

    料,我走不了你们的那条大道,所以我必须靠自己趟出一条血路来。我

    得学会动用一切资源来达到目的。你想想,这和创业是不是很像?

    “而你们走一条路走顺了,就知道这一条路。一旦毕业要开始工作

    了,站在十字路口,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所以,你们往往会选择标

    准答案,过上了体面、安稳但是无聊的日子。”

    他说完后,我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当然,我并非鼓励大家做学渣。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毫无疑问。但

    是除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最近几年,我发现,学校只能教给我们知识,却无法培养解决问题

    的能力。应对变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靠我们进入社会后自己恶补。

    反倒是这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很早就磨炼出来了。

    我国第一代企业家,很多人学历都不高,甚至纯粹是从小摊小贩起

    家的,但是这种环境最能培养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

    力。所以,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说到底,学渣有一种大多数学霸都没有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总在

    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迎合别人的标准答案。

    东野圭吾也是如此。在他的前半生,其实就是陷入了学霸逻辑中无法自拔。在没有成名

    之前,他一心想要靠得奖来获得社会的认可,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当他已经成功出道之后,还一心想着继续得奖,特别在意书评家的看

    法,这就不对了。

    这个时候,能够帮助他突围的,只有学渣智慧。

    离婚之后,东野圭吾忽然想到几年前的一件事,开始反思自己。

    1990年,他出过一本书《宿命》。这本书他完全没有用心写,但是

    交给编辑之后,得到了编辑的交口称赞。他投稿参加评奖,连入围的资

    格都没有获得。出书之后,依然是差评如潮。后来,他意外地发现,这

    本书确实和编辑之前预期的差不多,销量也不错。

    另外,在他离婚的这两年,也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在他离婚的前一年(1996年),也是他全力以赴写作

    《天空之蜂》的时候,他有一部随便应付的作品《名侦探守则》意外地

    畅销,销量居然超越了成名作《放学后》。

    当时,编辑一直在给东野圭吾打电话,让他再写一本新书,解释一

    下《名侦探守则》里的情节。编辑强调,这是很多读者打电话过来特意

    要求的。东野圭吾当时正在为离婚的事情发愁,也没心思处理这件事。

    第二件事。1997年的时候,东野圭吾出版了一本完全是准备写出来

    气评委和书评家的书,叫《谁杀了她》,结果这本书居然又刷新了销售

    记录。然而,他苦心写就的《天空之蜂》在评奖的时候落选了。

    此时的东野圭吾,心情一定很复杂,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编织的网里面。他一直在努力迎合文学奖评委的标准,为了和评委搞好关系,他削尖了脑袋,混迹于有评委参与的酒

    会,就是想知道他们最近在关注什么。

    结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因为,真正的标准并不掌握在这

    些人手里,而是在读者手里。

    东野圭吾就想做一次尝试。他是个理工男,相信数据,认可大胆假

    设、小心求证的魅力。于是,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他一本书都没有

    出版,一心观察《名侦探守则》和《谁杀了她》的销售数据,就是想看

    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果然,这两本书虽然在书评家和评委那里不受待见,但读者却好评

    如潮,销量节节高升。

    于是,东野圭吾开悟了,他终于找到了方向。那一年,他写出了改

    变自己命运的《秘密》。

    这本书既不是推理,也不是科幻,题材有点像英剧《黑镜》,讲的

    是因为一场意外,母女两个人灵魂和身体互换的故事,有点儿重口味,也有点儿挑战伦理。

    然而,这本书出版之后,依然和他期盼的直木奖和吉川英治文学奖

    无缘。好在反响很大,有影视公司想改编成电影,还找了当红明星广末

    凉子当女主角。

    《秘密》改编成电影之后大获成功,东野圭吾终于红了。

    东野圭吾趁热打铁,紧接着就写出了《白夜行》。

    《白夜行》依然不讨好大奖评委,因为反映的既不是社会问题,也

    没有什么推理情节,主要写的就是人性的阴暗。然而,这本书火得不行,销量超过了100万册。

    东野圭吾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社会影响日益提升。直木奖和吉

    川英治文学奖虽然总是看不上他,但是有一个组织注意到他了——日本

    推理协会。他们很看好东野圭吾,让他担任了协会理事。

    2000年,东野圭吾42岁,时隔多年之后,他终于再次举办了一场新

    书签售会。

    这一次和上一次就大不一样了,要凭借入场券才能进场。东野圭吾

    来到签售现场的时候,发现已经排起了长龙,签售从下午1点持续到了

    下午5点,帮他翻书的助手因为长时间连续工作,手都受伤了。

    接下来,东野圭吾的人生就顺风顺水了。

    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上市,销量很快就突破了100万册,是当年唯一一部包揽了日本三大榜单的作品。从此之后,他成了出版界

    的印钞机。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翘首以盼了20年的直木奖终于给他颁奖了。

    如今,东野圭吾每年的版税收入基本都在两亿日元以上,相当于

    1200万人民币。这还只是他在日本的图书版税收入,不包括中国、韩国

    等国的版税收入和影视改编之类的收入。

    终于,东野圭吾彻底实现了人生逆袭。

    这就是学渣智慧的力量,不去寻找谁的标准,不去迎合那些看着好

    像高大上的标准和答案。

    学霸总在寻找标准答案,“学渣”却擅长打破规则作家格拉德维尔写过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书名叫《逆转》。他认

    为,小家伙想要击败大巨头,主要有两个方法。

    第一,找到对方的规则,在规则许可范围之内,尽可能地不按照规

    则办事。因为规则是强者制定的,你遵守他的规则就很难赢。

    第二,找到对方的弱点,并痛击对方的弱点。

    这就要说到学渣和学霸的第二个区别:学霸永远在寻找标准答案,可是学渣总是在想办法打破规则。

    这个道理,东野圭吾一直都明白。他很清楚,要让老百姓喜闻乐

    见,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指人心。

    在东野圭吾之前,推理界最有名的人是松本清张。他的作品的主旨

    是:社会问题会导致犯罪。但是,东野圭吾从《秘密》开始,基本都在

    写人性的丑恶、内心的阴暗,意在让读者去感受犯罪动机。《白夜行》

    里面的女主角唐泽雪穗就是个典型,对她来说,杀人本身就是一种乐

    趣。

    其实,东野圭吾一直都不是一个追求高大上、不接地气的人。他抱

    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东京的时候,有读者写信问他,为什么他的小说里面

    从来不出现地名。他自己也反思了这个问题,但是,他只熟悉老家和工

    作的地方爱知县,其他的地方他完全不了解啊。

    很多作家都羡慕梭罗,都想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安静地写作。但

    是,东野圭吾最喜欢在闹市居住。他觉得生活在小商小贩中间,更容易

    感知生活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东野圭吾的小说烟火气很重,他写的《嫌疑人X的献

    身》就是闹市区的故事。他经常去一些热闹的地方,特别喜欢观察学校旁边的小贩,看看他们怎么工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的晃荡青春》原来的名字叫《那时我们是傻瓜》。这是东野圭

    吾在1995年在杂志上连载的文章结集,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写的。

    这本书完全是一本碎碎念的书,全是流水账和一些莫名其妙的细

    节。故事也不连贯,东拉西扯,一会儿写学校门口的小商贩是怎么卖假

    货骗钱的,一会儿又写那时候的奥特曼有多好看。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我们是傻瓜》一连载就大受欢迎。但是,连

    载只写到东野圭吾辞职离开电装公司就结束了。因为他用力太猛,什么

    都写,他的同事集体抗议,他只好停笔了。

    东野圭吾擅长自嘲,经常在文章中自黑,所以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

    贴近生活,又很亲切。这一点,从他的自传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东

    野圭吾的最后致意》,台版书翻译为《大概是最后的招呼》。

    大概很少有自传是这么取名字的吧?他在书里面经常写:圭吾某年

    某月做了什么事。这是跟恺撒大帝学的。恺撒写的《高卢战记》就是这

    样:某年某月恺撒到了哪里,做了什么事。

    这就是东野圭吾的学渣智慧,他不追求标准答案,永远都在寻找打

    破规则、赢得比赛的办法。

    学霸只知道一条路,“学渣”却懂得变通

    在东野圭吾的自传中,有一点让我最有感触。

    我有个人民大学的师兄,是如今一个互联网大佬的舍友。一次聚会的时候,他跟我说:“当年我们班基本都在考公务员,我去出版社已经

    算另类了。当我们在按部就班地生活的时候,那个互联网大佬还在天桥

    摆摊卖光盘呢。有一次,他来找我,让我给他投点钱。我那时候是有

    钱,但是我觉得他那个创业项目不靠谱,就劝他说,要不你跟我学炒股

    得了。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事来,真是一把辛酸泪,当年要是投资他,那笔钱现在至少值好几个亿了。”

    所以说,不要走大家都走的大路,有时候抄小道反而能更快到达目

    的地。

    这个道理东野圭吾从小就明白,因为初中的时候的一件事情,对他

    刺激特别大。

    上初中的孩子,道德、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却叛逆、容易冲动,很

    难管束。东野圭吾班上很多好学生都进排球队,差生都进篮球队。为什

    么呢?因为排球有球网隔着,篮球没有,经常因为身体接触引发冲突,群殴屡见不鲜。

    后来,学校无奈之下,就把体育课改成了性教育课,体育老师改教

    男生生理卫生。而这个体育老师(或者说生理卫生老师)改变了这些孩

    子的人生。

    体育老师很清楚怎么和这些小孩打交道。

    上课的第一天,他就问了一些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甚至直接问,你们有过性经验的人多不多?请举手。

    上课的时候,老师还直接告诉学生,抽烟的靠窗坐着,不抽烟的靠

    走廊坐着。然后,让学生讨论未成年人抽烟的利弊。

    按道理来说,指望一个体育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让这帮差生不惹事就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老师带出来了一帮神奇的孩

    子。

    马上就要中考了,但是这帮差生怎么考?

    幸好,那个时候日本有个政策,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可以保送好学

    校。这帮坏小子正好搭上便车了。

    东野圭吾班上几个很不上进的坏小子,因为和体育老师打成一片,后来都进了橄榄球队。其他学校的孩子,都在忙着学习,也没心思练习

    橄榄球。结果,这帮坏小子越战越勇,最终拿到了冠军,顺利保送去了

    最好的高中。而东野圭吾这种学习成绩一般、体育不行的孩子,只能羡

    慕了。

    从东野圭吾的自传里可以看得出来,他做事情3分钟热情,没多久

    就放弃了。但是他碰巧也有个绝活,就是模仿。

    《我的晃荡青春》里面写过,东野圭吾小时候看漫画,看完了自己

    也想画一本。

    1974年,东野圭吾16岁,这一年是他的创作元年。他读了一本《阿

    基米德借刀杀人》。当时,为了骗他看书,大姐就说这个江户川乱步很

    有名气,原名叫爱伦·坡,是一个美国人,后来入了日本籍。那时候的

    日本孩子都很爱国,东野圭吾也一样,他听了之后就兴趣大增,一口气

    把这本书看完了。其实,江户川乱步用的是爱伦·坡的谐音,是如假包

    换的日本人。

    后来,东野圭吾又读了《高中杀人事件》《零的焦点》,都是松本

    清张的作品。那年冬天,他写了第一本小说《智能机器人的警告》,有300多页

    稿纸,大概20万字。这是一部本格推理小说。但凡他喜欢什么,就一定

    会学得有模有样。在他的人生中,这些经验后来都成了他的财富。

    他的第二本小说叫《狮身人面像的积木》,一直都没有写完,他就

    搁笔不写了——因为要考大学。

    20岁那年,东野圭吾想当编剧,结果也放弃了。他把精力转到射箭

    比赛上去了。后来,他还作为主力代表学校参加了大学射箭联赛,结果

    成绩倒数第一。他觉得自己缺少领导力,就退出了射箭部。

    东野圭吾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都不认死理,不会一条道走到黑,这

    个不行就换另外一个。

    东野圭吾曾经梦想当一名导演,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和同学一

    起拍视频。虽然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344KB,286页)